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共11篇)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篇1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l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l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l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l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l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 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l 黄河、长江、湄公河

l 恒河、印度河

l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l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 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篇2

一、关于环境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有关资源的内容, 这是让学生科学资源观得到合理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性, 比如说资源的有限性、有价性和有主性等方面。当前,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关注点, 但是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资源有限这个角度上, 对资源有主和有价这些方面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想当然这样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 不利于学生对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为了能够让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成为预设目标, 必须将资源有主和资源有价这些观念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是有主的, 不能随意占有及使用, 它是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 同时, 自然资源是有价的, 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有偿使用。

同时,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 具体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 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 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比如, 在初中地理关于海洋生物这一课时的教学中, 除了要让学生增加海洋生物这一方面的知识外, 还应当树立起保护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命的意识, 培养起热爱自然, 关注地理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多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思维能力。那么, 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维呢?就是要冷静考虑具体的地理问题, 对地理事物要进行有主见的分析评价, 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意见不迷信, 要把握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 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客观地理知识, 却总是忽略了对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是, 在这样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 只有在思维品质方面具备批判性的人, 才能在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并且研究出相应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从我国的表面情况来看, 我国的确是地域辽阔, 并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但是, 在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 如果从人均这个角度来考虑, 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让我们不再乐观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 并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 对“地大物博”这个词语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否定, 相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说, 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 能够辩证对待, 批判性地接受知识, 从而增强具体的识别能力。所以, 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掌握, 并且培养起正确的批判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 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题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从感性慢慢过渡到理性中去。此外, 还可以组织其他相关的与环境有关的活动, 比如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 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等。或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 扩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信息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 陶冶环境道德情操, 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 养成“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 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 就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说在讲授地理环境这一课时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们明白在享受自然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 也要让自然环境得到我们的爱护。在具体的地理环境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到多门学科, 涉及到很多课程, 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 让环境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 要与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充分结合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初中地理课堂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篇3

作为一名对家乡的资源环境变差的见证者,我有说不出的心痛;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觉得给家乡的青少年渗透环境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

一、结合身边的实例渗透环境教育

家乡五峰是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其森林覆盖率达到81%。但是随着县城的搬迁,也有很多影响环境的地方。比如县城搬迁占用大量耕地,建设过程中挖出的大量弃土来不及处理,天晴会产生大量扬尘,雨天少部分弃土又会流入河流,污染河水。当然这些都是暂时的,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再如家乡的重晶石矿产的开发不那么合理,就有同学的家庭周边因挖出的矿渣没有及时回填在雨天发生泥石流。还有水资源的污染造成河里的鱼大量减少。通过这些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而且要回去向家长宣传,尤其是不要将垃圾直接倒入河里,夏季在河里游泳和野炊后要将垃圾带走,不要滥伐森林,尽量少用农药等,能做到这些就是对家乡最大的热爱。

二、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收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及时渗透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就更低了。在讲“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我结合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一次性筷子展开,启发学生观察用完的一次性筷子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当垃圾扔掉。告诉学生最早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是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对用过的一次性筷子的处理不是作为垃圾遗弃,而是回收起来用来造纸,做到了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同学们吃饭喜欢用一次性碗的现象,专门进行了一次国旗下讲话,从而启发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看,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洗衣服用过的水可以冲厕所、浇花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再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气象符号时,有一组符号在我国春季常涌现在气象预报图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沙尘暴”符号。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野化问题比较突出。我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看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领土地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懦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野化已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同时举例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宜昌发生的长达近一个月的雾霾都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提醒同学们不要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知道环境的重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

三、利用环保纪念日渗透环境教育

让学生收集以环境有关的节日制成手抄报展览。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由来,而且让他们知道在各个纪念日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请环保部门来学校进行知识讲座,使之从小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宣传环保。

四、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则会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中国的海洋资源”时,我播放了海洋污染的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不乱丢垃圾,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又如在介绍湖北省时,告诉学生湖北省曾经是“千湖之省”,现在已经名不符实了,并借此机会让同学们观看2013年“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同学们兴趣高昂,积极收集资料了解湿地的作用。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 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 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xx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篇6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 国家有11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 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篇7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件事有充分的兴趣时, 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然而, 地理是一门内容较庞杂, 需要记忆较多的学科, 有很多地名和对应的地区特征, 有时候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网络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学习地理。

例如, 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内容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尾曲《白龙马》的视频:“白龙马, 蹄朝西, 驮着唐三藏, 跟着仨徒弟……”, 欢快的节奏, 熟悉的画面和旋律, 不仅能够吸引住学生, 还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此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说:“相信大家都看过这部动画片, 动画里讲的就是唐僧师父历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 跋山涉水, 惩处妖魔, 在师徒四人的团结协作下, 终于取得真经的过程, 这部动画里面的真经是哪个宗教里的真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宗教吗? 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宗教活动啊? ”通过动画的引入, 再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效率, 集中了学生学习的精力。

2利用网络环境资源丰富课堂 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使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利用其检索快、信息容量大、传播效率高这些功能, 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作用,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 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 在讲解新知识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重点进行放大、个别重复等, 在对一堂课的小结和归纳时, 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方法以特写方式放到一张画面中, 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到新知识。在练习巩固中,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多角度, 全方位、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 然后根据学生练习的具体情况, 将相应的重难点进行反复的练习。

3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综合实力

利用网络资源可以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形象地再现或描述一些事件和现象, 展现在学生眼前,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和地域的想象能力, 建立对地理知识的感性接触,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工业分布与发展”时, 就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工业区来进行展示, 锻炼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在网络资源的环境下,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拓宽地理的教学渠道, 设置出有趣的教学场景, 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经历,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以直接的经验为基础, 根据网络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信息,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天气和气候”内容时, 就可以播放“热带沙漠和热带雨林的景观”视频,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有着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 而人类也相应地根据这些景观设计出了不同的建筑来适应这样不同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自然环境来设计相应的建筑”, 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挥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4利用网络环境资源时注意把 握好度

网络环境资源作为传统教学形式的必要补充, 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的教学方式只有在合理正确使用时,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所以, 在应用网络环境资源时应把握好度, 还应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 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计算机知识不足, 就从网上直接下载课件, 在自己上课时跟着课件的思路走, 以多媒体为中心, 很难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实际上, 教师要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把握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才能与学生更好的双向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而不能只是跟着课件走。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案 篇9

标题 水资源 课时 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间分布差异大”、“不同季节变化大”、“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图表说明目前比较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空间分布差异大”,通过读图活动和阅读知识之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解决分布不均的措施为调水工程。

“不同季节变化大”,通过对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认识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兴修水利工程。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通过让学生进行“学校用水情况调查“,树立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3、使学生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2、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二)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旧带新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起床后首先要做的卫生工作是什么?

你们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转】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水与人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体70%的都是水。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对人类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及干旱地区的图片。

【提问】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在这里蓝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问】我们曾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陆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水,为什么任然还有许多地方在闹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们人类完全利用呢?

(指导学生阅读p54图,引导学生得出水资源的含义)

【师生小结】水资源主要是陆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浅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绝大多数水,我们暂时难以利用。

人们常用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为淡水资源多水的指标,而多年平均径流量与降水有关。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承转】接下来我们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在,我国河流的径流量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这点外,水资源还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读图讨论】读p55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讨论归纳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有这样的分布?

【学生回答】与我国降水变化有关,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耕地与径流量对比图

【提问】我国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配置合理吗?这种配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不合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南方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承转】北方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要大量水资源,但北方水资源缺乏,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阅读】阅读课本《知识之窗.跨流域调水工程》,讨论、交流和回答。

1)你知道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黄入晋、引滦入京、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2)找出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

(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

【小结】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跨流域调水。 三、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活动】读课本p57 3.11“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1、比较这三条河流径流量的相同之处?

★ 七年级地理期中测试题

★ 初中地理期中试题

★ 语文期中复习测试题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复习策略

★ 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教学计划

★ 复习教案

★ 八年级地理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 初二地理期中试卷分析

《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转动特点 地轴倾斜

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 北半球白昼时间

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 北回归线 接受光热 多

,气温 高

最长 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 赤道 过渡,温和

昼夜平分 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 南回归线 接受光热 少

,气温 低

最短 冬季(12、1、2)春分 3、21前后 赤道 过渡,温和

昼夜平分 春季(3、4、5)注:南半球季节相反

[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形成了四季。

[过渡]同一纬度不同时间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那么,同一时间不同纬度地方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会一样吗?(如:在夏季,赤道地区、北纬40度地区、北极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一样吗?地面冷热一样吗?)

三.五带的划分

[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小组为单位归纳,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教师点拨说明]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可达北纬23.5度,最南可达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投影]地球上的五带图

[分组活动]分三个大组,分别代表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观察思考:各温度带的范围、有无阳光直射、获得热能多少。

[角色扮演]各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展示所代表温度带景观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活动]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完成表3 表3 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和北极点之间;南极圈和南极点之间

有无阳光直射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少 获得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得到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季节变化明显 获得热能最少,气候终年寒冷

[知识拓展]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教案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当今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但很多人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饭盒,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节约用水等。因此,需要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全民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初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社会经验不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要加大对他们的环境教育。相比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要加大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问题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方式,使地理问题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来看,学生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将洗手用的水冲厕所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环保意识。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参加具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自觉性。

结语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江广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行为培养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个人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