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实践报告(通用8篇)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积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至今仍然是落后的自然村落面貌,而现已被城市功能区所包围的土地。这些土地是仍然掌握在当地村集体的集体所有性质土地。现在我们以胜利村为例。城中村的出现是人类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全世界都没有一个解决城中村难题的通行办法。我国也没有相关系统的政策来指异城中村的改造,所以“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特殊性极强的问越。我们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出问匙的特殊规律所在。
一、现状。
梅州市兴宁县(市、区)胜利村位于大坪镇圩镇中部。我村辖29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293户,人口1505人;全村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8亩。我村年平均气温为21.,年降雨量约为1227.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村特色经济收入有桑蚕,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54.万元。近年来,我村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及成果:
1、筑水泥路约2.公里;
2、路灯3公里;
3、胜利小学球场。
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
1、过程中让村民自主开发。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造过程中相关手续能快速办理。且相关税费能得到减免。
3、将改造后的村集体土地转为田有建设用地。
4、支持“城中村”改造。
二、“城中村”改造是什么。
(一)是以村民自愿开展改造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的改造。
“城中村“改造不同于征地拆迁。它是村民自愿对所居住的地区进行改造和。居民居住地被城市功能源和沿江风光带所包贫贫困落后的村容村貌,简陋破烂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的城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居民强烈的要求政府对其居住地进行城市化改造。所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充分的给予村民参与权、知情权。
(二)是利益主体由政府到农民的转变。_
“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让利于民的一个方式。通过城中村改造,农民将剩余的土地通过商业运作、开发以后,不能改变村容村貌,更可以从中获利。进一步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以深圳大冲村为例,在二十年里。政府先后征地16次,村集体土地96%被征,剩余的钱返还给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经济发展月地。通过建设小产权房再出租,不们解决了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解决了在深圳务工的民工的住房问题。这也是后面提到的廉租屋。
(三)是对村集体土地自主开发的一个探索。
“城中村”改造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村集体土地的开发和使用问题,在现行的政策下,集体土地在“三个不得”的原则下,即不得改变土地性质,不得改变土地in途,不得损害农民的承包权益,允许通过转包、转讨、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发。如何在现行政策的框架内找到一条对村集体土地的开发路了。是我们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直接面对的问越,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是胜利村打造低成木生活区的重要方式。
低成本生活区指的足“城中村”改造后,可以容纳大最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根据调查,附近工业园内的企业一般工人的工资在800-1000元,熟练工人的工资在1200元左右,除开发区标准厂房等几个少数的厂区为工人规划了住宿区外,其余企业并无安置r人的住宿地,可以预见,随着沿海地区的密集加工型企业的内迁,大最的密集型产业落户到附近
工业园,所带来的低成本务工人的安置问题,必然要在胜利村得到解决。据调查,上灶坪41陈家湾旧尽出租的月租金不过30元,大最的务工人员和小商贩就仄住在这里。所以,鲤负江的“城中村”改造,必须为附近工业园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将“城中村”改造为千净、漂亮、低廉的生活区,不但能为政府解决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更能通过村集体对其加以管 理和约束。
(五)是一项基础性改造工积,不是点利性质工积。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政府让利,群众受益的公益性荃础I程,所以无论是41民自主开发还是引进开发商都必须坚持政府赢在环境改造。农民赢在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来源得到解决。开发A赢在一定的利润的多A模式,大家多方共赢,们是ip部不能赢太多。找到一个平衡的契合点。
三、为什么要开展“城中村”改造。
(一)城中村地处城市中心,被城市功能区所环绕,其地理位置A性唯一且尚定,要统一规划城镇,只能选择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二)城中村是和谐社会裕建的苹本前提。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出路就是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那么巨大的城乡差距如何得到弥补,城中村改造就是一个契机和示范,他们是否在城市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据。
(三)庞大的边缘人群和外来人群的需要合理妥善的安置。
胜利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胜利村有着庞大的流动人口。随着企业的发展,务工人员也会大量的涌入到江,如果胜利没有足够合适的房源来安置他们,因素激增,报告中说: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杜会生活中处于“失语状态”必将导致杜会的不稳定。一位北大学生在调查“他们唯一可以显示存在的方式就是犯罪”。所以“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四)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整合上次源、集约、节约的利用土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处于黄金地段的城中村中,大最土地资源被浪费使用,通过城中村改造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村民素质,改变胜利村精神面貌的根本途径。
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作为胜利村刀镇居民主休的村民。却一直处r-闭置落后的状态。在原村民的新生代中。除部分年青人通过上学当兵走出传统社会外,仍然以强大的惯性复制杆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城中村的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四、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城中村”改造。
(一)采取政府主异,集中安置。整体规划。整体开发。
该种模式是指由政府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采取征地拆迁的方式将帷个集休土地征收为有建设用地。对农民采取补偿安置的方式。征收的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后。将土地通过招拍挂方式转让给开发商,由政府负责改造后的城中村草础设施建设,抓一将日常管理纳入到城,管理中来。
利:
1、符合现行政策法规,操作得当,后遗症少。按照征地拆迁的方式无疑是最稳当的方式。上有政策可依,有实践经验可用,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2、政府主导改造工程。有利于整体规划和开发。
3、土地通过招面挂,政府从中获利。
弊:
1、大规模的征地难度大,群众要求多。意见大,工作非常困难。胜利村多次征地,农民对政策法规熟悉,对征地工作作经验丰富。抵触情绪较为严重,若依征地拆迁方式征收土
地。所需付出的行政成木较高,且容易激化矛后。
2、政府而要投入的资金多。若通过该模式进护村中村”改造,市政府总共需要投入万元,仅前其一次性投入就达万元。
3,改造工和成本高,造成“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生活成木增加。通过正规手段开发的“城中村’土地,仍然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较过高的开发成木。必然易致该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所以只能容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落户,收入水平低的务工人员和小商贩连和赁都无法承受。这等于将“城中村”改造向他们关死了大门。
(二)采取村民自建、自主开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该种模式是指由村支两委牵头,村民参与。组建开发公司,对集体土地进行4体开发。村民在现有土地内。选择部分土地进行核体安置,不改变土地性质。剩余土地或者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或仍然为集体土地,进行整体开,政府加以规划和控制。
利:
1、村民自主开发,积极性高,群众阻力小。
2、村民通过自主开发获利。且能通过开发过程解决日后的生活来源问跌,甚至,可以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3、城中村改造后。可以委托村民自我管理,减少管理成木。
弊:
1、村民缺少足够的知识和素质来进行公司组建以及后期的市场运作。现阶段,栗脚村和上灶坪的农民多为普通农民民工和小商贩,无论从基本素质还是相关经验来看。他们都很难具备从组建公司,到土地开发,再到后期的市场运作的能力。
2、村民缺少足够的资金。农民大都属于贫困人群。根木无法独立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即使通过贷款也不可能达到。
3、大多数村民对城中村改造持有以此溢利的心理,很容易造成改造方向偏失。
村民中普遍的存在两种认识。一是等I司于拆迁安置,要求政府承诺各种条件和补偿。二是认为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尤其以部分年青人为主,力主由村民自建,以图丰厚的回报。
4、政府对村民自建缺乏足够的控制力。出现问题后,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村民大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逐利性使他们力求自建自改,们是可以预见自建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涉及到各方利益博弈。政策与实际摩擦的复杂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和倒退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最先选择逃避的也许就是发现无利可图的村民。
5、背集体土地使用的政策。
相关政策:
1、运作集体土地上进行开发的相关政策。
2、给村民凑集基本资金。
3、关税费的减免。
具体步骤:
1、由村支两委牵头,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Ae2、上部门将土地征收。
3、A公司负责村民的补偿安置。
4、过招拍挂让A公司以接近评估价仇的价格获得安置地外的土地。
5、A公司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并按规划部门要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三)引进开发商。村民入股,共同开发,多方共赢。
该模式是指,通过引入开发商与村集体共同组建开发公司。村集体占一定股份。不参与
管理,对除了安置地以外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运作。这而要将除安置地以外的土地转换为国有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招拍挂的方式以接近评估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再由开发商开发运作,所得利润需用来对村民进行安置和按规划进行基础设置建设和整体环境美化。利:
1、引进开发商。解决了资金和开发及后期的商业运作的问题。
2、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获利,并解决了生活来源的问题。
3、民不花一分钱住上新房,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弊:
1、违背集体土地使用政策。
2、部分村民通过“城中村’改造获利过多,引起他们部分被征地村民心理失衡,造成不稳定因素。栗脚村有大星的被征地的失地农民。他们只按政策得到了一笔较低的补偿款,生活来源并无保障,所以城中村改造必然要而对来自他们的阻力。
3、土地转为田有建设用地。再以评估价位转让给开发商需要打政策的擦边球。
相关政策:
1、征地拆迁政策。
2、关税费的减免。
具体步骤:
1、引进一个实力雄厚的开发商,与村集体组成开发公司,村集体占一定股份。不参与管理。
2、开发商将村民的住房按征地拆迁的标准进行赎买。即按征地政策对41民的原住房进行评估后,进行补偿,消除村民因原住房的差异对安置产生的矛盾。
3、部门将除村民安置地外的土地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标、招拍挂等方式以接近评估价位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或以“农业地产”、“地质灾害避险”等名义将 土地划拨给开发商,或就在集休土地上进行开发。以和凭的名义进行销件。政策采取“报建不批、违建不究”的态度。
4、开发商在安置地为村民修迎安置房,土地为集体土地性质,村民按人口,分配居住面积。多退少补。
5、开发商按照规划对土地进行开发,并完成基础设置建设。
6、村集体对改造后的安置区进行管理。
干坑村位于平遥古城正南方, 东起东环路, 西至汾屯线, 北起曙光路, 南至大运高速公路以南地段, 规划总用地约209.38 hm2, 扣除大运高速公路以南用地33.21 hm2后, 干坑村总规划建设用地176.17 hm2 (见图1) 。
规划地块内有源相寺和古堡两处文物古迹, 与古城遥相呼应,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能体现该村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源, 成为本次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 (见图2) 。
2 规划构思
该片区位于平遥古城遗址正南方向不足1 km处, 面临城区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尴尬局势, 该片区将何去何从, 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探索片区特色, 才是核心所在, 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平遥古城的性格为古朴与厚重, 该片区的性格又该是什么。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 水能展现大自然的灵性之美。
该片区被流经古城南侧的柳根河南北向贯穿, 成为片区一份宝贵的资源, 我们能借柳根之水做些什么, 将是本案的一个突破点, 水是流动的, 具有灵动之美, 文化借助于人与物得以传承, 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流经此处的柳根河让人联想到了文化的传承就像河水一样延绵不断, 让人会有亲水的冲动, 想深入了解当地的礼仪习俗, 感受生活中的平遥;假想, 在柳根河旁打造一条能感受平遥礼仪习俗, 乡土味十足的风情街, 与来自正北方向的古城遥相呼应, 片区特色方能突出。
一条风情街既有利于活跃片区土地, 又能将平遥乡土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和柳根河自然文化有机联系, 得以传承。
3 规划结构
本次干坑村的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两轴五区多点布局” (见图3) 。
1) 两轴。
a.柳根河生态绿轴。
柳根河生态绿轴———位于干坑村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 是干坑村最重要的南北向主轴线, 北起曙光路、南至大运高速公路, 并顺应柳根河一直往南延伸。
b.平遥文化风情轴。
平遥文化风情轴———北起南外环路, 南至大运高速公路北侧的东西向主干道, 总长度约1 km。该风情街是干坑村未来重点打造的标志性地段, 是展示干坑村建设形象的窗口。
风情街包含商业服务、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 最大化彰显本土文化特色。
2) 五区。干坑村分为五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 新兴工业组团, 普通居住社区, 动迁安置居住社区和教育基地。
3) 多点布局。干坑村的各个功能区内, 规划以点状的片区中心发展带动功能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4 规划布局
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见图4) 。
a.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范围内共规划两处行政办公用地:在汇济小学东侧紧邻滨河西路新规划一处村委会办公用地, 在平遥监狱以南、高速路以北、汾屯线东侧新规划一处天然气管理处用地。
b.商务办公用地。干坑村商务办公用地主要沿二环路分布, 主要设置商务、贸易、金融、宾馆、商业、邮政、电信等功能, 沿线可建设部分高层建筑, 有利于提升干坑村形象, 成为展现干坑村建设成就的窗口。
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干坑村的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分布于二环路两侧和滨河西路西侧。
d.文化娱乐用地。干坑村的文化娱乐用地结合风情街布置, 设置会议休闲、休闲运动等;除此之外, 在各居住区内分散布局社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小型文化娱乐设施。
e.医疗卫生用地。干坑村规划一处医院用地, 位于新规划小学的北侧。
2) 居住区规划 (见图4) 。干坑村居住用地面积共计约42.73 hm2, 居住建筑面积47万m2, 居住人口容量约1.5万人。
a.生态居住社区。沿柳根河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段, 安排生态型居住社区, 开发低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高级住宅, 并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 建筑高度以6层为主。
b.动迁安置住宅区。在保留古堡的南侧地块内开发安置小区, 用于安置干坑村村民。
c.普通居住社区。在紧邻东外环路的两块地块内开发普通居住小区, 适当增加土地开发强度, 形成普通居住社区, 这里也是干坑村商品房开发的主要区段。同时在靠近干坑村中部带状公共服务区的区域, 考虑土地的住宅与商业复合使用, 设置部分商住社区。
5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1) 二环路两侧功能服务区 (见图5) 。二环路两侧功能服务区总用地面积约5 hm2。规划设计范围内涉及商务办公、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商业服务等功能, 是干坑村最主要的功能服务区。
配合二环路主线的空间序列, 沿线建筑呈现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 沿线以多层为主, 在景观节点的位置有意拔高, 形成小区域的地标, 给城市的天际线带来高低起伏的生动因素, 塑造出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2) 风情一条街。位于柳根河东岸的风情街, 总用地面积约6 hm2。规划设计范围内设计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会议接待等功能, 是干坑村的特色产业带 (见图6) 。
风情街以仿古的低层院落建筑形式为主, 结合柳根河沿线的滨河绿地, 将滨河绿地有机的引入到风情街的空间布局中, 当人穿行在此的时候, 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下, 充分的感受平遥本土文化的气息, 这样算得上是对古城旅游产品的一种延续, 方能体现风情街独有的价值。
6 结语
对于干坑村, 没有气势磅礴的自然本底, 没有耐人寻味的历史底蕴, 但, 平遥人的母亲河———柳根河从没停止过对这片土地的默默滋养, 平遥古城从来没有忘记曾经供卫和侍奉过它的子民, 看, 它一直在守望着这片曾经孕育了它生命的土地, 并且还将一如既往。
摘要: 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使城中村及村转居社区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一方面,该区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集中多发态势,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自主管理、民主法制意识和利益诉求在不断提升,而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致使社区治理绩效难以达致理想状态。因此,探寻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衔接互动的最佳结合点,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协商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城中村治理中实现政府与村(居)民良性互动的要求,同时也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公共参与机制和协商沟通机制。鉴于目前基层协商机制运行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故应着力于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协商主体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推动城中村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关键词:协商民主;城中村治理;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3-0122-05
在城乡基层治理中,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不可回避的课题。特别是在问题如麻的城中村,开发治理资源,寻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结合点,是新形势下发展基层民主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政府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协商民主模式的引入,在拓展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对接渠道的同时,更能让城中村的行动主体自主、自愿、平等地组织起来,通过听证议事等方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和讨论,以达成城中村居民广泛接受的共识,从而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
一、城中村治理与协商民主的理论契合与现实对接
协商民主理论是一种民主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是利益相关方在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讨论和审议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和进行公共决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公共管理合法权利的唯一源泉,强调多元主体、多向权力、协调互动、资源共享。也就是说,治理意味着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自觉、自愿的持续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1]。乡村治理是以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为基本方向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是平等自由的村民或村民组织在基层民主过程中,以公共理性为指导,通过讨论、对话和交流、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达成多元共识,从而使村民自治逐步演变成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核心,以“对话、协商”为特征的乡村治理模式[2]。城中村村(居)民通过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包括村(居)民议事制度、乡规民约评理会、信访听证会,各种社区居民论坛、民主恳谈、民意调查、理财会,包括村民通过参与领导接待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进村社等渠道进行政策建议与利益表达,甚至更多地把民主协商制度引入村(居)民大会、村(居)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会议,使之成为村民更广泛地参与城中村公共事务的公众论坛。借助以上各种协商形式,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城中村治理与协商民主在理论内涵上高度契合,成为促进基层行政管理与村社自治组织衔接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使乡村社会走向民主治理的最佳途径。这种现实对接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城中村治理失效迫切需要民主协商机制的引入
城中村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农村,早已撤销了乡村行政建制,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管理,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地区。城中村较之于传统农村社会矛盾最突出、最集中、最复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形态各异,有尚未改造的,正在改造中的,改造完成回迁的。不同形态的城中村社会管理的对象、内容、特点存在很大差异。改造前的城中村主要面临治安卫生和村民自治问题;改造中的城中村则因拆迁补偿、安置方式、回迁延期、过渡费用等问题,不断引发农民上访,甚至封门堵路静坐示威;回迁安置以后形成的村改居社区更为复杂,这期间的问题更具挑战性,包括农民生计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征地拆迁遗留问题,集体经济体制问题,社区管理问题,等等。从各地方的情况来看,城中村民众理性表达越来越少,非理性和情绪化表达越来越多。当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得不到正常的认同与回应,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相同的利益会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选择大规模的集体上访,甚至直接付诸暴力手段,由此导致公民与政府间无法合作与对话,更谈不上良性合作与理性对话了。
协商民主在尊重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地位、充分反映不同群体的意见、促进沟通对话和理解等方面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3]。城中村治理中引入协商民主,有利于将农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纳入合法有序轨道,通过搭建平等对话、多方参与、共同理事的平台,把街上闹事引导到会议桌前议事,在理性对话中实现利益均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诉求,消化异见,解决异议,使强者的理由被修改,弱者的理由被重视,在分歧中求均衡,在差异中求共性,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最终达成多方都能接受的共识。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遏制将偶发事件迅速转化为突发性社会事件的现象的发生。
(二)协商民主为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互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众所周知,城市基层治理深陷“行政整合过度与社区自治能力不足”困境。政府单向度的管理或针对城中村的问题“选择性”的治理,与城中村过度自治和消极应对政府管理构成了政府与城中村关系的基本样态。在城中村的大量不稳定事件中,官与民争利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往往从自身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出发,在土地征收和拆迁安置中甚至成为利益的角逐者乃至对立面,这种状况下的管理和自治,要么是各自单干互不联系的“两张皮”,要么是互相指责、互相抱怨,甚至“经常扭打在一起”[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协商民主为官与民之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为解决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理论指导。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搭建制度化的协商平台,使社会有机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协调,促使政府与村(居)进行正常的对话与回应,让城中村村民的各种利益诉求都能够在民主协商中得到表达、协调与平衡,减少摩擦、冲突和对抗,有效实现上下互动,从而弱化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阻力。
(三)基层群众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为协商民主的实践奠定了社会基础
协商民主仰赖于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充分的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参与诉求不断高涨,即使农民个人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给农村社区舆论以很强的冲击力。24%的村民经常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60%的人偶尔参与其中,只有16%的人不参与[5]。城中村与纯粹的“乡村”有很大区别,村(居)民见多识广,具有较强的权利、利益、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渴望发展机会的公平,在政治上同样渴望参与机会的公平,他们希望竞选两委会成员,希望担任村民代表,希望入党,希望通过体制内参与而拥有“对村上不合理的事有发言权”。 尤其是在城中村改造转制过程中,村民们经济环境、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社会身份、社区文化、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变革,多元的利益主体,复杂的利益关系、尖锐的利益冲突等,必然引起村民对社区事务的高度关注与全面参与。村民们正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有效地化解了城中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为基层民主协商和社会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善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困境
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已具备深厚的社会基础,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和发展中也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城中村城市化发展步伐相比,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仍然存在和面临许多迫切需要廓清和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下的协商主体地位不平等
协商民主要以平等为基础,协商为原则,即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要以平等为必要前提条件,协商民主不仅要保证协商主体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还要保证公民之间能够平等协商。按照《村组法》规定,村民是村务决策的主体,对涉及村庄和村民利益的公共事务拥有民主决策权。但是,在城中村内部治理中,往往是村干部控制村务决策全过程,广大村民缺乏民主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在农民高度关注的涉及城中村征地拆迁安置问题的协商谈判中,也由于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在权势、地位、资源、机会、信息等各方面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协商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往往是政府和利益集团干预控制整个协商的主题、过程和结果,导致村民代表谈判地位处于相对弱势,民主协商往往变成征求意见或通报情况。
(二)精英控制下的决策合法性有缺陷
协商民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公共参与、理性讨论、自由平等、相互协商、促进决策、公共责任。公众的参与和讨论可以对不同目的冲突进行权衡,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疏通和矫正政府行动与公众意愿选择之间的矛盾。公民在政治表达、政治参与、政治决策形成的整个过程中体验、感受、认同协商共识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较之于强加于他的“红头文件”更具说服力和认同感[6],因此,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公共参与的扩展与深入。然而实践中,由于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导致了普通村(居)民在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方面形成劣势地位,对相关信息没有系统掌握和理性预见,因而在城中村社区治理中难以发挥作用。村民告诉我们:“拆迁和征地补偿谈判时候政府和开发商都是和干部谈呢!不和村民接触。”决策性协商成为少数精英和利益集团的专利。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召开村民作为信访人的信访听证会,只允许3个村民代表进场,还被禁止发言。虽然城中村村民具有较高的参与协商的知识和能力,但因为缺乏公开公正的制度化参与渠道而被排除在协商参与之外。另外,从当前的基层民主实践来看,民主恳谈、评理会、听证会往往是面向精英的,由那些知识渊博、能力突出的政治精英掌控协商的话语权,从而使协商民主沦为精英民主。
(三)非“协商共识”产生的“一致性判断”缺乏现实合理性
协商的目标是追求共识,协商共识是合法决策的基础,能促进公共政策有效实施。协商共识产生于充分协商论辩的基础上,是协商参与者利用公共理性对所讨论问题做出的一致性判断。协商过程要具有合法性,协商结果要具有现实性,也就是说这个协商结果必须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共识必须产生在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上,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红头文件和抽象的大道理来压制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6]。我们参与旁听的一起信访听证会案例,政府和开发商掌控的评议结论断然用“两个不可能”、严词“三个忠告”回答因对征地补偿政策不满而上访的城中村村民,运用行政权力,盛气凌人,强势压服,严重影响了村民利益诉求的实现。这样求得的一致性效果是不持久,靠不住的。因为行政手段解决不了思想问题,基层政府应该尊重民主法治的精神,把草根阶层视为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并在双方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过程中寻求共识。“社会的统一建立在各种合乎理性的学说达成重叠共识的基础上,只有当政治上积极行动的公民确认,而正义要求与公民的根本利益又没有太大冲突的时候,稳定才有可能。”[7]
(四)协商参与者的协商责任、理性和能力不足
参与协商听证人员的素质如何,是协商民主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协商民主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尤其是在涉及征地拆迁等较为复杂的公共事务决策中,为了避免协商结果被强势参与方左右的可能,村民自治组织参与者不仅要熟悉协商和讨论的话题,还要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调查发现,有关城中村事务的民主协商,大部分村(居)民表现出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但实际参与时,往往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利益表达、沟通协调、协商谈判能力不够,造成公众愿意参与却不知道该怎么参与的尴尬。某村村两委干部和开发区城改办商谈村民门面房返还面积合同时,两委主要干部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设计图纸,却都在合同上签字同意。待回迁后发现小区道路高出住宅楼门洞地面一米多,下雨时,雨水倒流,楼房受淹。目前该社区安置房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村民集体上访的重点问题。博曼认为,缺乏能力有效参与民主过程的现象被称为政治贫困,这种贫困引发了两种后果:公开排斥和政治包容[8]。也就是说,政治贫困者要么是被排斥在协商活动之外,要么是因为协商能力较差,在参与协商过程中沉默态度和无能的表现,其意见或被强势者忽视或被能力较强者同化。这恰似对城中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真实写照。
三、突破基层协商民主困境的建议
协商主体理性不足和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协商民主的有效性?协商议程和程序如何设计?协商主体地位不平等带来的片面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一)广泛宣传协商民主理论
重大村务事项决策前都要进行民主协商,都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对话、讨论、博弈、协商等过程达成基本共识。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应该大力推行协商民主,营造民主、协商的良好氛围,方式多样化和特色化,使协商民主的内涵根入村民生活,塑造村(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与责任,最终实现协商民主的生活化、习惯化,推进参与型治理的前进步伐。让村民知道他们有参与协商和决策的权利和机会,让群众相信集体决定是具有约束力的。相反,如果农民不断被边缘化,或总是“被拆迁”“被上楼”“被转居”“被代表”,他们就会认为,老百姓的观点和偏好没有得到政府认真对待,没有被平等地与其他人的观点和偏好相权衡,甚至不能在一个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得以评估。这样,他们几乎找不到什么良好的理由能让他们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过程,并把这个过程看做是有权威的[9]。让村民知道村民自治不仅仅是选举当家人,更重要是参与村庄协商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村民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问题、提出建议、对解决和管理城中村村务的集体行为做出决定。
(二)健全和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制度
实践协商民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明确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相关问题,规范协商民主的内容和程序。有了制度,有了规则,大家按照规则办事,平等协商才能够实现,协商结果才能够有效。在城中村这样一个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社会里,靠所谓熟人社会里才能产生的温情脉脉的社区伦理来提升治理效果,显然是缘木求鱼。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是讲“理”不讲“情”的社会,现代社会中的信任是一种“系统性信任”,它依赖于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听证会、议事会、评理会等交流沟通的平台必须有相关的制度保证。议事会与评理会的代表性问题、具体的协商活动程序、参与者的选择、协商内容的确定、协商的效力问题,以及什么时间协商、在哪里协商、协商以后怎么办等环节都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认定和规范。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方式构建公共协商的制度和程序,减少动员性、号召性的痕迹,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才能使真正的基层民主实践成为可能。首先,在协商时间上做文章。协商时间的确定对协商的时效性有着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与城中村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公共事务应当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商,切实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在协商渠道上求拓展。除了现有的协商民主渠道外,拓展专题议政会面对面协商、网络协商、论坛协商、意见征询、民意调查。实施中尤其要重视协商意见的报送和处理环节。最后,在协商路径上求突破。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系统、信息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快捷的方式方法,快速传递协商信息,争取最佳效果。
(三)合理限制地方政府权力
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和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带动公众参与城中村社会管理的最重要力量。首先,政府是公私利益的协调者和调解人,针对城中村改造拆迁和回迁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本着平等、公正、理性的原则,搭建一个良好的对话协商平台,建立畅通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提供畅通、便捷的利益表达渠道,将利益相关方引导到沟通的平台上去,引导协商者在分歧中求均衡,在差异中求共性,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在平等和法制轨道解决利益冲突。要从提高农民制度化谈判地位,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合理协调双方的利益,从而达成决策共识。其次,政府应该根据城中村治理进程适时转变自己的定位。在城中村治理的不同阶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制度方式进入、影响和监督开发商和村社组织,理性地指导城中村和转居社区组织的发展,积极扶持城中村自治组织的生成、发育和成熟,推动实现社区组织自身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致力于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现还权于社区,最终达成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第三,改善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处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城改过程中,特别是在回迁安置阶段,应加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敷衍或蛮横无理、盛气凌人,人为激化矛盾者,应严厉问责。
(四)不断提高村民协商治理的素质能力
协商民主要求协商者具备与议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具备阐释自身观点的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村居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技巧和能力:首先强调政府政务公开,信息便民查询、政策公开透明。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准确把握协商民主理论的精神实质、基本内涵和程序步骤,让村民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成为一种有足够知识能力的农民。第三,要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法治意识、大局意识。从城中村居民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同时最大限度创造条件让居民参与协商,保障城中村居民对制度创新的知情权、参与权、咨询权、评议权等,在涉及村民重大利益问题上,既要吸收村民参与,还要聘请专家介入,弥补农民文化知识不足、参与能力有限的缺陷,以最大限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尽可能消除官民之间由于社会和经济等不平等因素而造成的协商能力的不平等,实现基层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总之,城市基层治理良性发展不仅关系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而且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福祉。只有不断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合理限制政府权力,着力解决实践中协商参与者的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和能力不均衡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协商民主在政府基层管理与群众自治间的强大作用,实现政府管理与城中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齐卫平,陈朋.协商民主: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模式——基于上海H社区的个案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8(5):913.
[2]戴均.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诉求[J].人文杂志,2009(2):187190.
[3]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7178.
[4]陈晓莉.城中村治理中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关系探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0(5):7377.
[5]张岩实,付少平.农村社区舆论下的农民个人行为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6):122126.
[6]陈晓莉. 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同”与“异”关系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3943.
[7]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3.
[8]詹姆斯博曼.协商民主与有效社会自由:能力、资源和社会[M]//陈家刚.协商民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153.
[9]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7338.
Abstract: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make the villages inside cities and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face many new 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in the region are concentrated and of multiple trend.On the other hand, the independent management, the 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interest demand of the residents are rising, 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working methods have many unsuitable points,which makes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performanc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ideal state.Therefore,to explor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inter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grassroots mass autonomy ha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largely not only meets the demand of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 in governance of villages inside cites,but also provides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s integration,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negotiation mechanism for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of the city.With the current operation of grassroots negotiation mechanism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we should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of the deliberative body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ociety governance of villages inside cities.
一、为什么要开展城中村改造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政治承诺。城中村改造是新形势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改善广大群众人居环境、推动北仑临港大工业发展、展示北仑滨海XX区形象的实事工程。
1、实施城中村改造符合人民的最终利益,符合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特别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加快城市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使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现代化。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和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分析,我国已进入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加快城市化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选择。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中村的问题逐步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一问题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而变得更加突出。城中村是城市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个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绕不开的难题。搞好“城中村”改造,可以缓解城乡矛盾,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改善城中村原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城市面貌、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从以来,广东、浙江、北京、山东、江苏等较发达地区的城中村问题突出显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关于城中村的提案数量逐年增多, 206月XX市政府召开非成套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大会,随即颁布《XX市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城中村改造被列入XX市“解难创优” 内容,成为和谐社会和“平安宁波”建设的主要任务。到年底XX市将实施城中村改造31个,完成XX区城中村改造任务的55%。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新的历史任务。如果中国的城中村问题无法解决或者解决的不好,城市化进程就无法继续推进,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2、实施城中村改造符合北仑发展方向,符合新碶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年来,北仑以“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滨海XX区”为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发展临港大工业,引进了一批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全市、全省产业调整的重大项目,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拉动了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XX市乃至浙江省名列前茅,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强区的地位基本确定。
随着北仑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港联动发展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北仑城区已经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相比于工业化的进程,北仑城市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高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也带来了城中村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新碶作为北仑中心城区的核心,虽然亮点不少,但整体城市品位仍然不高,尤其是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不仅使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影响了城市景观风貌,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现代化滨海XX区的建设亟需对中心城区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我们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取得新的成就,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现区港联动,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城区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临港大工业这一中心工作,而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摆在我们新碶所有人面前的历史任务。
(1)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毗邻宽广整洁的马路与现代化的街区,村内却杂乱地分布着缺乏规划甚至是乱搭乱建的平房和楼房,街巷狭窄、地势低洼,过量的外来低收入人口聚居,居住者犯罪率高,存在较大的安全和治安隐患,基础设施很不配套,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城中村的存在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城区的卫生、治安等人居环境。
(2)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交通条件。
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城中村缺乏规划,使得村内交通混乱,应急车辆无法通行,已对村民的生活安全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中心城区的交通瓶颈日显突出,规划道路遇到城中村几乎都成了“断头路”,如辽河路、淮河路、太河路、凤一路、嵩山路等都是如此,极大地影响了城市交通功能。尤其是老菜场等旧城区地块,交通堵塞现象已经触目惊心。通过城中村的改造,将有力改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交通条件。(3)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窗口形象。
(3)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窗口形象。
中心公园、行政中心周边已是北仑的核心区块,是展示北仑形象的重要窗口,而位于该地段的隆顺村严重影响北仑的对外形象。与此同时,高速公路出口的千丈村(含邱家、朱家)形象极其不佳,严重影响北仑入口形象;横浦村附近是海上进入北仑的窗口,规划已限制20余年,土地闲置严重,且规划中滨海休闲公园、邮轮码头、杂货码头均在此地,如不加以改造也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改造,可以完善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窗口形象,充分展示XX区域的特色和品位
二、如何开展城中村改造
1、指导思想
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实现北仑“中提升”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从大部分群众的利益出发,围绕改善中心城区的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改善中心城区的交通设施三个基本目标,分类有序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使城中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核心区窗口形象得到明显提升,提升北仑城区的品位,塑造北仑城区的特色。
2、改造原则
城中村改造总原则是总体规划、力求平衡;分类改造、稳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考虑;注重品位、关注长远;积累经验、有所创新。
实施城中村改造的申请报告
新乡市人民政府:
推进城中村改造是落实省、市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有关政策的需要;是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迫切要求。我公司积极响应新乡市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建设。经多方努力,多次接触和洽谈,我们已与贵政府辖区的尚村村委达成了初步合作开发协议。现就有关事项作一汇报并报请贵政府予以批示。
一、被改造村基本情况
尚村全村人口3000多人,700多户,土地1066亩。住宅用地不一,房屋高低、样式参差不齐,排水排污困难,乱拉乱扯严重,建筑安全和火灾隐患较多。环境脏、乱、差,不利于该村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新乡市的和谐与整体形象。
尚村为牧野区所辖,位于新乡市新中大道和宏力大道十字路口东,地处开发区的中心地带,距市政府1.2公里。是新乡市开发区规划控制区域,已列入新乡市规划。实施尚村城中村改造工程有利于提升和改善该村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也加快和优化了新乡市的中心城市功能,更会进一步提升新乡市的整体形象。
二、公司基本情况
我公司全称为河南省军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下属河南省军安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恒发置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军顺实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伟航物业有限公司。公司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尤其在房地产行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日前正在开发项目有郑州市百炉屯8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改造工程。2010年中标山东曹县城关村2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工程,2006年参加建设郑州茜城花园28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工程,2006年中标商丘市白云村3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工程,2003年中标睢阳区李庄村1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工程等等。我们深信,在新乡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不负所望,为新乡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三、对该村实施改造的基本思路
我们将严格按照《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新政文2011.33号)、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的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积极准备,周密计划,抓好落实,稳妥推进,力争把尚村改造项目做成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样板工程。
(一)基本原则:
我们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基础,以商业开发为依托,以保障群众利益为根本,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的原则,实行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进行综合改造,确保尚村改造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基本方案
1、扎扎实实做好村委会和村民的思想工作。我们将首先派出政策性强、工作能力强的工作组进驻该村,摸清全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思想动态,大力宣传和贯彻新乡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指示精神,向村民公布改造实施方案,并交给村民讨论,使村民切实感到通过这次改造给自己带来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正达到全村人民都拥护、都赞成、无人上访闹事的和谐稳定好局面。
2、成立由区、村委会、开发商三方组成的项目指挥部,既保障各方的利益和该项目顺利稳妥地推进,同时,也使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3、优先妥善安置村民,以“先建后拆,安置一批,满意一批”为目的。
4、解决好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宅基地和少量耕地被收回,村民的长远生计是村民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造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公司充分考虑到了以保障群众利益为根本。该村小区建成后,我们把该区的物业管理交给尚村,一是可以每年为该村提供上千万元的收入,二是可以安置一批村民就业。有利于推进该村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5、对拆迁的村民房屋给予适量补偿。对群众被拆迁的房屋按照使用性质、结构、面积等划分等次,依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给予被拆迁村民适量的补偿,或与安置的房屋综合造价互找差价,进行产权调换,真正使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具体的赔付方案严格按照《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精神贯彻执行。
6、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按照“群众收入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证”的原则,对改造的综合用地,除用于安置村民生活、建设公共设施外,我们还要在小区内合理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和名吃一条街,优先安排该村群众进入经商活动。既能使被改造的村民得到长期收益,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质量。
7、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和开发规划。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强、覆盖面广、利益环节多、消耗资金量大的社会工程。因此,我们在制定改造方案和开发规划方面,既要立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又要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环境风貌、经济发展等因素。充分听取政府、专家、村民等各方的意见建议,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超前规划,真正使该改造工程成为造福尚村村民子孙万代的民心工程。
8、筛选一流的施工队伍,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质量保证。
四、请求事项
1、按照市政府有关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文件精神给予我们更多的优惠政策;
2、批准我们参加尚村改造工程的请求;
3、若获贵政府的批准,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请给予协调,以利该项目尽快实施。
我公司充分认识到了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凭着我们多次参与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经验,我们有能力把尚村改造工程做的更好,我们有决心把这一工程做成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的模范工程,做成新乡市人民群众人人称赞的民心工程,做成惠及尚村村民子孙万代的荣誉工程。
敬请批准!,河南省恒发置业有限公司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中共五华区委办公室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城市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由城市包围村庄后形成的村民无地从事农业生产,但其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仍然保留原有农村形态的现象。2008年以来昆明市启动了城中村5年重建改造工程,五华区按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诸多困难和和问题。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们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一、五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情况
(一)五华区城中村现状
五华区建成区40.86平方公里范围共有城中村51个,总人口约9.1万人、城中村居住用地面积3.6km2,人口密度约为2.5万人/km2,总建筑面积约597万m2,城中村居住建筑平均容积率为1.56。
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建筑安全和火险隐患,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等问题,也从社会形态上在将“城中村”拒之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之外,使“城中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就学等方面无法享受到“同城同等”的权益,严重制约了五华区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价值极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差距较大。提同时,这些城中村主要分布于传统老城区范围内,与周边老旧小区相交织,基本无可整合闲置用地,现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高,流动人口庞大,改造难度很大。
加快“城中村”改造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和谐五华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城市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需要,更是“城中村”广大居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
五华区城中村基本情况简表
合计
<1.0
1.~1.5 1.5~2.0 2.0~3.0 ≥3.0
平均容积率 城中村数 2 21 6 20 2 51 居住用地面91 3709 683 906 53 5442(3.6k㎡)积
总用地面积 178 8127 5821 4092 471 18689(12.46k㎡)居住建筑面57701.26 3092003.89 838944.5 1562908.4 100540 5652098.05 积
总建筑面积 59553 3149385 924771 1729193 113440 5976342 国有用地 2 1960 1669 2230 221 6082(4.05k㎡)集体用地 176 6167 4026 1826 250 12445(8.30k㎡)户籍人口 452 23619 4398 12301 885 41655 非户籍人口 353 13253 2272 33432 904 50214
(二)五华区城中村改造推进情况
根据昆明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安排部署,2008年以来,五华区大规模地启动了辖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现已启动18片共19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其中11片12个村已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了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批准,确定了意向参与企业,5片6村进入实质性拆迁,累计拆除房屋面积42.7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11.68亿元,前所村、龙院、上峰村、上庄村已启动回迁安置方建设,土地交易组件工作已全面开展,部分地块可于近期正式公开交易。五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平稳健康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城中村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在推进中五华区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了《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昆明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五华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意见》、《五华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实施办法》,对城中村改造后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户籍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全市率先推行实名制入户调查、拆迁安置方案听证等措施,在有效控制拆迁总体成本过快增长,化解基层矛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二、五华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综合过程,能不能达到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满意的效果,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调研结果表明,五华区的城中村改造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形势对社会资金参与城中村改造影响较大,企业信心不足,资金成为制约瓶颈。如2008年改造项目赵、李家堆村、右营村和2009年改造项目沙沟埂村、莲园村已有多家企业申请意向改造,但迟迟未下决心。昆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不明朗,也使部分已参与企业出现动摇。
(二)外省市出台房地产优惠政策力度较大,对招商引资制成巨大竞争,项目招商难度不断加大。
1.56
(三)参与企业资金压力较大,普遍提出分期开发要求,在配套调整规划划分相关指标时工作周期过长,致使土地处理工作无法顺利推进,企业不满情绪逐步加剧。
(四)整合城中村周边地块进行连片改造实施难。列入改造范围的单位和住户具体问题多、补偿要求高,项目推进阻力较大。
(五)大面积拆迁改造造成过渡房源紧缺,租房难、租房贵的问题突出,给拆迁工作带来困难。
(六)规划指导意见公建配套要求较高,部分项目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经济上无法平衡,短期内公共财政也无法消化。三、五华区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措施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集体资产处理、村民自建住宅政策、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改造的任务重,经济利益复杂,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在下一步工作中五华区将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
(一)宣传到位,确保群众的知情权。一是大力宣传城中村改造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以及每个改造项目的特色亮点等;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公示拆迁改造范围;三是针对每个改造项目的具体安排部署,适时召开省市单位、驻区公共户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通报会,以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四是由各街道办事处筹建办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所涉及单位、住户的上门走访座谈,入户宣传;五是针对每个改造项目的实际情况,由区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制定“一片一策”、“一村一策”的宣传手册,让群众尤其是被拆迁户知晓、理解政府拆迁工作和相关政策,充分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六是利用每个改造项目的现场办公点,设置专题宣传栏,张贴公布行政审批的各个要件,以及项目的总体规划建设指标和效果图,并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进一步强化一线工作力量和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结合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强街道办事处筹建办与投资企业的协同配合,及时根据工作进度调整和充实一线工作力量,特别是高管级别人力资源配备。有计划地全面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做好每个改造现场规范设立咨询服务台,配备专业咨询服务受理人员,形成一只全面专业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筹建办项目实施主体的作用。
(三)进一步细化项目推进全过程工作规范和服务要求。结合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相关配套政策和五华区改造工作具体做法,设计改造工作总体工作流程,规范和优化各个具体环节的工作规范,明确服务标准和行政认可办理时限,实施全过程跟踪服务,规范管理。
(四)细化规程,严格依法、遵规、履程开展工作。在实施项目突破的过程中,将各个已出台的配套政策与项目推进的实践相结合,细化每一环节的工作规程,确保每个工作环节做到周密细致:一是对每个项目采取“一片一策”、“一村一策”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由街道办事处筹建办组织改造范围内的村(居)民和住户自下而上地讨论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做到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保障程序,做好项目立项、规划报批、土地征转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操作,程序合法。
(五)全面开展城中村改造项目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取政府和企业并进的方式,加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在年内完成主城建成区范围内47个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对有企业意向投资改造的城中村,由企业组织专项规划编制。对尚无开发企业对接的改造项目,由区城改办组织专项规划编制。专项规划编制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和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把先进的理念、外地的经验、当地的特点融入规划之中。要广泛听取社区、街道办事处、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公安、环卫、交通、园林、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的意见,使专项规划的编制更具科学性。
(六)督促企业加快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541”三年道路建设任务,结合城中村改造,年内督促企业完成2条道路的拆迁建设工作。
(七)建立办事处筹建办周例会制度和区指挥部办公室半月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处理相关问题,确保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形成一个严谨有序、良好的运转程序。
(八)建立项目推进跟踪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区纪委、监察局设立专人负责城中村改造督查工作,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联络员,对各筹建办改造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了解各改造项目进展情况。对各筹建办改造项目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
(九)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实施严厉问责。按照目标倒逼任务、时间倒逼进度的要求,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街道办事处,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对工作积极并取得显著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对不能按要求完成改造工作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1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功能需要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城市具有管理功能、生产功能、养育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记忆功能等6项基本功能。城中村改造可以将城中村建设和原村民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可通过建设优化水、电、气、通讯、交通、医疗、学校、农贸市场、文体设施等公共设施结构, 完成城中村物质形态的城市化;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成原村民的身份转变, 从而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城市品位。
1.2 改善人居环境需要
住宅环境与周边生态、建筑等环境和谐协调, 空间布局合理、犯罪率低、体现人文关爱的人居环境是人人向往的居住环境。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 房屋布局混乱, 基础设施缺失, 消防、排水、供电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脏、乱、差、暗”是城中村环境的现状写照。通过城中村改造, 对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 将城中村区域打造成市政设施齐全, 配套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运动休闲服务设施, 环境清洁美观, 交通便利的住宅区, 将极大地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1.3 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
通过整村城中村改造, 可以对原有的边角地、插花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进行整合置换, 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 挖掘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安置用地通过合理规划, 建设多层或高层建筑, 在满足安置原有住户的基础上配建一定比例的商品房, 开发商通过商品房销售用以平衡改造成本及获取利益。腾出的土地由政府收储, 通过招、拍、挂形式实现土地价值, 土地可用于市政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因此, 通过城中村改造, 土地经整理开发可挖掘出大量发展建设用地, 实现土地及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提升和集约利用。
2 柳州市城中村现状及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2.1 城中村现状
(1) 城中村房屋布局混乱, 建筑品质低。根据2009年的调查数据, 柳州市共有2 1个城中村, 占地面积约14498hm2, 建筑形态呈陈旧与现代、整齐与杂乱并存的格局。房屋基本为砖混建筑结构, 平均层高约为3层, 少数为4~6层, 亦有少量连排平房, 存在建筑容积率高、密度高、绿化率低、建筑品质低的“两高两低”特征, “一线天”、“握手楼”的情况较为普遍。
(2) 外来人口多, 房屋出租率高。全市21个城中村总居住人口约为11.32万, 实际村民人数约4.73万, 仅占城中村总人口数的41%。全市城中村住宅总面积为295.53万m2, 住宅总套数为2.66万, 私宅出租率平均达65%以上, 其中柳南区私宅出租率最高, 达到84%。
2.2 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1) 造成土地利用失衡。城中村私宅占地面积比例严重偏高, 教育、文化、卫生、绿地等社会公益性用地比例明显过低, 开发强度严重超标, 容积率过高, 建筑密度和空间形态处于失控状态, 住宅日照间距无法满足基本卫生和生活要求。此外, 私宅建设违章严重, 目前, 柳州市的城中村中仍存在着大量违章建筑。
(2) 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占村内用地比例过低, 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不仅老化且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环境卫生问题突出。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城中村内的村民生活质量下降, 安全隐患严重, 高密度、高强度的私房建设, 使得消防、卫生、安全等隐患无法消除。
(3) 平均人口密度过高。柳州市城中村居住人口约为11.32万, 人口密度780人/平方公里, 而柳州中心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仅为243人/平方公里。城中村高密度的人口聚集极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4) 人口结构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 流动人口中可能混杂有犯罪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管理, 城中村的“黄、赌、毒”等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治安形势严峻。
(5) 经济活动封闭保守。村集体经济或股份公司与外界的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交流程度低, 形成了以租赁业为核心的自我封闭的经济体, 经济结构单一, 成长性弱, 出租和管理成为其主要经济活动, 其收益很少用于投资, 土地资源低效利用, 土地的潜力和价值没能发挥出来。
3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筹措压力大
城中村改造中最大的难题是改造资金的筹集。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城中村一方面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 加之违章建筑过多, 致使拆迁成本过高。拆迁成本涉及征迁补偿、安置房建设、集体土地变性为国有土地的费用。以柳州市柳北区白沙村为例, 用于无证建筑、装修、搬家费、临时安置过渡费等费用概算为0.9亿元, 征地款概算1.7亿元, 安置房建管成本按3000元/平方米概算需要13.24亿元, 土地变性费概算0.97亿元, 合计16.81亿元。这些改造成本, 需要在销售商品房上平衡;另一方面, 由于建筑面积过大, 回迁安置面积高, 可用于销售的面积少, 投资回报少, 甚至无法平衡投入资金, 导致招商引资困难。
3.2 拆迁难度大
拆迁问题是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首要问题, 而拆迁难度大制约了城中村改造的开展进程, 主要原因来自农民目前的利益受损。城中村相对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部分外来就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的承租, 给村民及集体带来了巨大收益。如柳州市柳南区渡口村, 其城中村改造势必触及村民及集体的利益, 因此, 改造一方面引起村民的极大抵触, 另一方面村民对征迁的安置补偿期望值过高, 村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 使拆迁成了城中村改造的难题。
3.3 村民未来的发展出路难
城市的建设发展, 导致村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又因村民自身的因素造成就业困难, 只得依靠租房来满足生活需求。“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越来越多, 造成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最根本的环节就在于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出路问题, 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人的后顾之忧, 他们才会安居乐业, 城中村改造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4 对策
4.1 政府参与, 市场运作
城中村改造需要的巨大资金, 只有通过市场运作引进社会资金, 才有可能完成资金筹措。而社会开发企业的商业运作, 首先也要考虑盈利问题。如何吸引开发企业尤其是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 这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通过制定政策, 做好顶层设计, 让企业在城中村改造中有利可图, 方有可能引进社会资金, 从而解决改造资金缺口问题。柳州市政府出台的“零收益”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 就考虑到这一点。“零收益”即政府在安置地块上零收益, 把安置地块土地出让金返还开发企业, 把经济利益空间让给开发商, 让开发企业在做城中村改造项目中获得微利。这一理念, 让柳州市白沙村成功引进全国品牌房地产开发商——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既解决了改造资金问题, 又保证了改造后的建成区品质。
4.2 方案合理, 阳光操作
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公平合理的政策, 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城中村改造中, 村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合理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因此, 围绕村民住房安置面积、拆迁补偿和安置房价格、临时建筑的处理等实际问题制订的安置补偿方案, 是改造方案的重中之重。柳州市在这方面采取“自主拆迁、自主分配、自主建设”的理念, 让村民成为城中村改造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基于这一理念, 安置补偿方案必须经过村民讨论, 达到85%以上村民同意, 方可上报政府审批。在操作上, 无论是在拆迁阶段的房屋丈量、确认产权, 还是安置房选择, 都要公开公示, 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 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4.3 做好无形改造, 保障村民利益
城中村改造不只是建筑形态的一拆一建, 更重要的是解决村民在改造后的生存问题, 这就涉及村民的身份转变、养老、医保、就业等无形改造。无形改造的成功, 才是城中村改造真正的成功。柳州市在注重有形改造的同时, 非常重视无形改造。一是编制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必须包含《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切实做好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 处理不良资产和债务, 明确集体资产的享受人和享受份额, 确保村民优先对集体资产收益进行分配, 消除群众对集体资产流失或收益不分配的担忧, 通过改造, 让村民变股民;二是出台了《柳州市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试行办法》政策,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5 结语
在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城中村是普遍形成的产物, 同样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代名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严重约束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潜存的一系列问题终归是村民的利益问题, 这将是今后进行城中村改造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所以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强化宏观管理, 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城中村改造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城市发展之列。
参考文献
[1]刘玉娜.城镇化进程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城中村”改造[J].小城镇建设, 2004 (10) .
[2]宋思曼.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成规学院, 2013.
“城中村”地处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被感化者。虽然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对其仍有诸多限制,但市场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长年受城市的耳濡目染,它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等与城市息息相关,也是城市最大的受益者,这些都是城市增长及扩散效应的结果。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城中村”可以受益,对城市合理整合其社会经济要素,强化其功能,提质扩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同样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国家从根本上转换城乡行政体制,转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这个长年困惑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和伟大实践。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比较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理位置看,“城中村”一般是地处城市之中和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包括城市郊区和部分村庄;
第二,从经济结构看,“城中村”都是以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不仅有较大规模的第二产业,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
第三,从管理体制看,“城中村”虽地处城市,但仍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体质相互制约,形成“城”与“村”的掺杂与混淆,由于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是城乡管理的“顽症”;
第四,从文化观念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教育、科技和文明程度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高,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较快,人们的法制观念、业缘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现代化观念较强。但较城市而言又受农村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血缘观念的影响较大;
第五,从生活方式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家庭规模小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却大于城市,人们的闲暇生活呈多样化,已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
第六,从建筑设施看,“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一般都大于城市,而建筑质量、装修水平、生活设施和完善程度却往往低于城市,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
第七,从人口结构看,“城中村”虽“身”在城市,却几乎都是农村户口,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外来人人口的聚集地,外来人口以民工为主,个体经营户为辅,由于“城中村”失去耕地,出租房屋已成为“城中村”一项重要产业,据了解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村,常住农业人口为4000人,而外来人口却有25000人,因此,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
第八,从社会功能看,“城中村”较城市仍拥有土地优势,通过自建、联办形式建立了许多农副产品、建筑材料、钢材、汽车、文化、娱乐、商贸副食、家庭装饰,甚至电脑城等各类大中型市场和商品聚散地,具有联接“城”与“村”经济、文化、科技等功能。
二“城中城”存在的问题
第一,建设无章可循。“城中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村里并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因而导致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建设的各种建筑物高低不一,杂乱无章,尤其是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负责制后,不但村民,而且村委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逐步进入城区,甚至中心城区的优势,办企业、盖商厦、搞出租、建市场,本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缺乏统一规划,违法用土和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随意搭建成风,造成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楼间道路不过二米的人造“一线天”比比皆是。厂房、住宅、库房、商店、发廊等混为一体,是违章建筑集中的场所。
第二,环境卫生恶劣。“城中村”虽然地处城市,但沿袭了长期的生活习俗,加上各种管理的弱化,垃圾随处堆放,污水随地横流,小商、小贩随便摆摊,搞的周边环境交通堵塞,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公共设施缺乏。“城中村”接受乡镇领导,由于体制财力等限制,辖区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仅以村民做饭为例,有的用煤气灌,有的用电炉子,有的用煤焦,有的甚至还用柴草。回头再看一下取水,有的用自来水、有的用手压井、有的甚至还是打井取水。试想其他公共设施更可想而知。
第四,人员居住杂乱。“城中村”的村民住房一般都比较宽裕,加上乱搭乱建,受利益的驱使,只要付钱,五湖四海的人求租房屋一般都大开方便之门,而这些外来人的成份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必然给“城中村”带来大量的社会、经济、治安等问题。
第五,社会治安复杂。“城中村”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治,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黄、赌、毒”的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也是屡禁不止,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三、解决“城中村”的建议
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实际问题。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先后都遇到这个棘手问题。它已经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所以,治理改造我国“城中村”恰恰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一个突破口。由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虽说不少城市对“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各级城市政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结构的严重束缚。因此,我建议:
第一,我国“城中村”问题的治理改造,从长远看,必须由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国“城中村”的实际,在广泛听取基层乡村意见和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我国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我国“城中村”主要就是解决村民转市民,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转股份经济,农村社区转城市社区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有利的推动了我国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我国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地域的差异,便形成“城中村”的差别。因此,国家在解决“城中村”问题时应采取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推动“城中村”的治理改造。
第四,在解决我国“城中村”问题时,应该以确保“城中村”广大村民的基本利益和集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在服从城市总规划的前提下,使“城中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彻底转变。
第五,解决“城中村”问题应该同建设“高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大,这不仅提升“城中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品位和水平,实现了“城中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
四、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步骤
第一,“城中村”是一个十分敏感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首先必须消除广大村民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和成本障碍。切实解决好广大村民转为市民后无业可就,既得利益得不到保证,合理补偿得不到保障等实际问题。
第二,“城中村”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充分调动区(县)、乡(镇)、村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他们是治理改造“城中村”的主体。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忌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城市现有的各种制度政策,一切从各地“城中村”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不论是治理还是改革都要有前瞻性,在“城中村”规划中,既要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又要具有超前性,一定要避免和克服城市以往“拉链式”马路的缺陷和问题。
第三,从治理改造“城中村”的成本考察来看,资金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政策大包大揽显然不现实,而是要采取行政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资金与村民投资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解决好治理改造“城中村”的资金问题。据了解治理改造一个村,需要的资金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元,除了政府投资一块外,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海内外开发上,尤其是调动广大村民乡土亲情的传统优势,邀请他们生活工作在外的亲朋好友中的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和建设自己的故乡。还要鼓励广大村民从长期利益出发,自愿投资入股“城中村”的各种开发项目,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这是解决“城中村”治理改造所需大量资金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给“城中村”外来人员经商打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他们既是当地经济的建设者,也是纳税者,更是消费者,关键是在制定治理改造“城中村”的实施方案中,一定要把外来人员作为专门条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之中,除关心他们的经商打工之外,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一是改造后“城中村”的居民住房如有富裕,可按当地出租房屋规定为外来人员提供住房;二是有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员可优先购买“城中村”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是在“城中村”改造中专门提供“外来人员公寓”,这样不但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治理改造“城中村”,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所在。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使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渊远流长,福及后代。
第六,在治理改造“城中村”过程中,不论任何项目,都要注意生态平衡,再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使“城中村”的建筑规划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城中村”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商业环境、艺术环境与自然环境全面整合。
【城中村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村官选聘到村任职实践心得07-16
电气暑假实践实践报告05-30
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名称07-23
社会实践报告:会计类社会实践报告11-17
大学生暑期实践实践报告10-28
支教社会实践报告格式_社会实践报告10-02
会计社会实践报告实践总结范文10-07
电力实践报告06-03
军训实践报告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