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精选8篇)
事故应急预案
为提高本站的抗灾抢险能力,有效地防止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事故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限度,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编制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贯彻实施,提高公司员工的抢险救灾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救灾系统立即启动,各救灾功能组织赶赴事故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迅速投入抢险救灾,达到反应快、应急处理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或灾害损失的目的。
一、建立救灾指挥系统
1.总指挥:运营部经理:
2.指挥:水处理主管:3.各职能组
① 消防灭火组:校内消防
② 现场保卫组:校内保安
③ 现场抢修组:水处理主管
④ 医疗救治组:水处理主管
二、各救灾职能组的职责
1.消防灭火组:定期检查、维护消防设备的正常,对消防设备进行合理的更新,保证消防设备时刻保持正常运作。查明可能存在失火隐患的地方并及时消除隐患,负责受理火警的扑灭,并
及时了解火灾情况,燃烧性质范围及火灾类型、火势情况,并及时向站长、消防中队长报告,查清是否有人 受大火围困,及时抢救伤员,积极参与灭火抢险工作。灭火结束后及时补充器材,恢复备战状况,总结火场经验教训,参与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2.现场保卫组:负责对事故及灾害现场的保卫工作、组织人员安全有序散、撤离现场,维护现场秩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已撤离人数与生员工人数相符,确保不留一人,并协助消防灭火组,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蔓延。
3.现场抢修组:做好水、电、风等动力平衡和供应工作,保证消防用水和救灾装置的动力正常供应。负责组织对发生灾害的装置和设施进行抢险救灾,努力减少事故损失。
4.医疗救治组:负责救治因事故受伤的伤员,立即通知急救中心同时对伤员进行及时急救,稳定伤员情绪,将伤亡事故减至最低,事故过后,及时补充消耗的药物和医疗器材。
三、事故及灾害报警程序
1.事故发生后,现场发现人员应立即向主管报告,主管立即向总指挥报告情况。
2.救灾指挥部接报后,先报警,并立即指挥各职能组赶赴事故现场,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展开抢险救灾工作。
3.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应立刻通知环保部门。
四、事故及灾害抢险救灾原则
① 部门主管向指挥部报告的同时,组织力量救出受困人员,贯彻“人员第一,财物第二”的原则,并设法切断物料来源、火源、毒源,控制事故的扩大、蔓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警戒线。
② 救灾指挥部到达现场后,抢险救灾工作由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
五、对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发生灾情的处理措施
1.当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仓库发生火灾时,扑救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毒面罩、钢盔,做好防护工作,至少有2个人才允许入内救灾,必须配戴好通讯设备,及时报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外部要有指挥部人员进行指挥监督,评估救灾的危险性,必要时指挥救灾人员撤出。
2.实验室发现有毒物质泄漏时,应立即停止实验,实验人员应立即疏散到安全地方,并通知站长安排人员进行抢险、维修。经过反复检查,确保安全隐患已消除,方可实验。
3.当强腐蚀性物品仓库进水时,仓管员应立即上报,由指挥部和现场保卫组监督、组织人员装戴好防腐衣物入内转移腐蚀性物品,并检查腐蚀性物品包装是否被损、外漏。如发现有部分有毒物品入水,应将水收集后进行无毒化处理,不能任其流到下水道。当酸碱等强腐蚀性物品进入地面水并进入市政管网排出站界,则立即通知环保所和市政管理部门并请求停止提升泵抽水,依据市政管网排水的流向用沙包堵住,上游废水未到达的沙井口也同样处理。通知上游企业关闭自来水,控制进入下水道的水量。对酸性废液采用稀碱液中和,碱性废液用稀酸液中和,所有操作必须在PH试纸或PH计的监控下进行,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同时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
六、电器设备着火应急处理方案
电器短路或着火漫燃速度很快,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处理。
1、迅速关闭电源减缓火势漫燃速度。
2、立即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机进行灭火,电器设备着火不要用
水或泡沫灭火。
3、报120,报站点所在单位的安全部门和领导,报公司安全部门
和领导。
4、操作人员应努力扑灭火灾,对无力控制的火灾要留在现场监控,及时把情况向有关人员报告。
5、保护好事故现场,以使于事故的分析。
七、药物互相反应或燃烧的应急处理方案
可相互作用的药物如浓酸与浓碱,亚硫酸氢钠和酸,漂水和酸,生碱和水等要分开存放。万一发生药剂激烈反应和燃烧应采取如下应急处理措施。
1、迅速进行扑救,移走未被波及的药剂。不用的药剂用不同的方
法进行处理,平时应加强实习。但要注意,油类等有机溶剂着火不要用水扑灭,不用干粉砂或织物掩盖,让其隔绝空气而熄
灭,浓硫酸泄漏不能用水处理,应带好防护用品堵漏,把易着火和可与之反应的物品移走,用砂围堵防治泄漏扩散,让硫酸充分吸收空气中水分稀释后再用白云石粉处理。最后用水冲洗。
2、处理的同时报公司安全部门和领导,报站点所在单位的安全部
门和领导,必要时报120。
3、保留现场以使事故分析。
八、事故或其它原因导致高浓度污染物冲击处理系统的应急处理
方案。
1、受到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冲击,立即会同校方迅速查找原因,及时制止。减少生化系统进水量。
2、要求校方建应急池,对高浓度废水的意外排放实行暂贮;没有
应急池,在清水池引入回流水到生化耗氧前以稀释原水。这些措施可暂时缓解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
九、应急救灾抢险队伍的管理
1.建立一支专业应急救灾队伍,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到我站进行安全事故的讲座,为员工讲解实例,提高员工的安全实验意识。
2.定期派人员参加消防安全学习班,增强人员的消防技能和技巧,增强抢险救灾能力。
3.定期安排消防、安全事故的演练,提高应变反应能力。
4.及时收集安全救援设备的信息,并有一个更新代谢的机制,不断合理更新消防设备。
5.订购《安全实验》等杂志供员工阅读、参考。
十、应急预案贯彻执行的措施
由总指挥(站长)监督各职能组的运作,各职能组定期举行的应急演练都准确登记,发现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并向总指挥汇报情况,发现存在疏忽大意的地方,进行严厉的批评、警告,并处以一定的处罚。
十一、救援中心联系方式
1.安全实验委员会:
2.环保所:
3.派出所:110
4.医疗求助:120
5.火警求助:119
十二、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的联系方式
总指挥(站长):联系方式:
现场保卫组:联系方式:
现场抢修组:联系方式:
医疗救治组:联系方式:
广东粤绿环境工程中心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状问题
1 国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国家财产甚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建筑业属于安全事故多发行业, 在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以上, 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国计民生, 至关重要。近年来, 在建工程和新完工工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一线施工人员占伤亡人数的大多数, 建筑安全形势严峻。故此,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更应加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建设和规范。
2 建筑工程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对过去所经历的惨痛事故的应对手段。由于没有事先建立针对重大事故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使得事故发生后, 抢险救援不及时, 无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能力,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因此,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着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 建筑工程由于工程体量巨大, 施工环境恶劣, 人员和材料集中, 施工工艺和程序繁杂,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处处存在安全隐患, 作业工人素质相对偏低, 重大危险因素众多, 可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有高空坠落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第二, 安全是相对的, 危险是绝对的。虽然建筑工程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安全施工措施, 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降低风险, 但还达不到绝对的安全。第三, 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可以大幅度降低事故的损失。有资料表明, 建立有效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事故损失只有未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事故损失的六分之一左右。第四,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具有的生产安全特点, 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对象。第五, 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各级政府行政首长、企业法人应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所辖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 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企业负责人履行法律责任的重要体现。
3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 各个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内容、结构不一, 同一级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也缺乏沟通, 预案与预案之间的逻辑接口与相互支持性比较差。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方面缺乏指导、协调、监督, 这不仅增加了今后主管部门统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难度, 而且各个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由于缺乏交流、沟通, 各个建筑工程应急预案自成体系, 造成有限的应急资源的浪费。
第二,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编制的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不衔接, 各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的逻辑整体性、相互支持性还有待于完善。建筑工程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不注重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 不去了解政府对建筑工程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什么要求。政府在编制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 不具体了解所辖区域企业重大危险源及针对重大危险源所编制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情况。
第三, 一方面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本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普遍出现“重质量、轻安全”的现象, 以至于安全措施资金不足, 应急救援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 施工企业会认为对安全的投入是一种资金的浪费, 是对企业效益的牺牲, 存在盲目的侥幸心理,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虚设、救援设施装备不到位, 应急预案不切实际。
第四, 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建筑业, 由于众多的施工企业各自在独立的区域内进行生产, 使得政府在如何管理众多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这件事上办法还不多。
4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 按照“以人为本, 常备不懈”的原则, 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 国家要强化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 提高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统一性、整体性及应急效率。建议按照“政府为中心, 企业分中心”的模式建设, 即一级政府部门建立一个综合性应急响应中心, 全面负责整个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同时, 企业设立分中心, 政府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企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高度统一, 依法管理, 分级控制, 条块结合, 系统联动。
第二, 建议政府在编制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将所在区域内的建筑工程、重点企业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为此, 政府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规范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要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研究, 如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如何参考同级、上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等。
第三, 建议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应建立统计备案制度,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 对已有的各类应急救援机构、人员、设备、物资、信息、工作方式进行整合, 保证对事故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 一旦发生事故, 确保发现、救援、报告、指挥、处置, 调查等环节紧密衔接、快速反应, 协同应对。
第四,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技术的研究工作, 按照事先预防与应急救援 (响应) 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如下问题:1.如何解决各级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的接口问题, 使不同级别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高度关联、高度统一;2.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若干关键性技术难题, 保证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衔接性;3.如何开展桌面演练、功能演练与综合演习及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及其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合理性, 从而促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华.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华章, 2012, (24) .
易引起窒息的食物
果冻
我国从2006年5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开始实施规定杯形凝胶果冻直径不得小于3.5厘米。但生活中不是只有直径3.5厘米以下的小果冻可能导致宝宝窒息,其实对于5岁以下的宝宝来说,直径在3.5厘米以上的果冻同样很危险。宝宝把果冻咬碎以后,碎果冻分散到支气管口的话,就非常危险。因此,不要给5岁以下的宝宝买果冻当零食。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对3岁以下的宝宝来讲,的确存在危险。由于要吸上“珍珠”,所以喝珍珠奶茶用的吸管很粗。但很多“珍珠”的大小和吸管并不完全匹配,饮用时要用很大力量才能将“珍珠”吸进嘴里。这种状况对成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发育成长尚未完全的宝宝来说则相当危险。因为宝宝牙齿还没长齐,喉管和气管较细,喉部反射本领也差,当吸入“珍珠”时,很容易因用力过大而被噎住,形成呼吸道异物。
葡萄
葡萄的颗粒正适合宝宝一口吞下,如果家长给剥过皮后,让宝宝吸进嘴里,葡萄柔软而光滑,很可能会因用力过大堵住气管。如果在吃东西时跑跑跳跳,更容易出危险。因此宝宝在吃葡萄、李子、樱桃等食物时,要坐在一处,安静地吃,并提醒宝宝慢慢吃。
QQ糖
QQ糖个体较小、口味甜,且有弹性,在外包装上一般也没有安全提示,如果边吃糖边说话,很可能不巧就卡在气管中,容易引起窒息。如果宝宝未满2岁吃QQ糖的危险较大,最好不要给宝宝吃。
果仁
花生仁、瓜籽仁、杏仁等颗粒小,宝宝牙齿未长全,不能将它们充分嚼碎,如果吃时不小心,很可能吸入气管。因此2岁以下宝宝不要喂吃整粒的果仁食物,可把果仁碾碎放在粥里。异物窒息急救法
一旦出现异物窒息,由于脑部缺氧超过四至六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损伤,因此,异物吸入导致窒息的处置,应着重于急救黄金时间。
一般来说,婴幼儿被异物塞住呼吸道的紧急处理方式,依1岁以下和1岁以上有不同的急救方法,父母一定要学会,最好经常拿个布娃娃进行模拟演练。
1岁以下宝宝急救法
妈妈坐在椅子上,将左前臂架在大腿上,然后让宝宝头冲下趴在妈妈的前臂上,并使宝宝的头低于身体(左手要固定宝宝头部和颈部)。
用右手掌根平稳地敲击宝宝的后背中部,5次即可。在重力和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异物可被排出。
若呼吸仍未恢复,重复上述步骤。必要时送医院急救。
避免宝宝窒息照顾法
生活中细心照看宝宝,才是避免危险发生的上上策,哪些方面妈妈要注意呢?
1. 宝宝衣服的装饰物,比如小扣子,小花等要结实牢固,否则宝宝会不自觉的把它们从衣服上拽下来,放到嘴里吃。或者在清洗衣服后要检查宝宝衣服上的小配件是否牢固,以防它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掉到宝宝旁边。
2.如果宝宝正在长牙,最好的磨牙食物是婴儿专用的磨牙棒。不要给他一些胡萝卜条、瓜条之类的自制磨牙食物。虽然这些东西可以缓解长牙给宝宝带来的酸痛,一旦宝宝把这些东西咬掉又不会咀嚼,那么就可能出现噎着、窒息的危险。
3.小宝宝很喜欢从别人的碗里抓东西吃,所以最好给宝宝安置专门的餐椅,防止他抓到一些不能给他吃的食
1岁以上宝宝急救法
让宝宝平躺在硬床上,妈妈站在宝宝足侧。
妈妈两手重叠放在一起,十指互扣并翘起,手掌置于宝宝的肚脐处,快速向下并往前推压5下,直至异物排出。
如未排出,施行人工呼吸,并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急救。物。如果有大孩子到你家做客,最好不让宝宝和他一起吃饭,两个不能照顾自己的小家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4.定时更换宝宝的安抚奶嘴。尤其是看到安抚奶嘴上有裂纹时,一定要马上给宝宝换一个新的,以免宝宝吸入安抚奶嘴上破损的地方。另外,安抚奶嘴上的防护罩一定要比宝宝的嘴大。
5.宝宝经常将物体或玩具放入口中,边咬边啼哭或欢笑,加上跳、跑等游戏,因而口内异物易进入气管。此外,父母或较大儿童喂给宝宝不恰当的食物,如瓜籽、花生、糖,或在喂食时故意逗戏、惊吓、打骂,以至食物呛入气管。因此宝宝吃东西时,不可跑跳游戏,不可说笑。
6.宝宝容易发生异物呛入气管,因为他们虽会吃些东西,但又不能充分嚼烂。因此要叮嘱宝宝专心吃,并耐心教会宝宝咀嚼方法,而不是硬吞。
7.对于爱把一些东西放入嘴中的宝宝,要进行教育。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迅速哄劝宝宝取出异物。
8.应避免给予宝宝钮扣、豆子、硬币、弹珠等小的玩具零件或生活用品,以免宝宝误食或塞住耳、鼻。
p&p温馨提示
1.当异物吸入喉内时,宝宝可能出现呛咳,父母此时不要阻止宝宝咳嗽,有时通过咳嗽,可将异物咳出。
2.咳嗽时,父母不要拍打宝宝背部,以免异物移位。
在现在社会,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定制度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条
为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处置安全生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安全生产法》,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应急预案,系指安全生产事故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应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协调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资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
应急预案必须经制定单位组织论证和审查,并经实施应急预案有关单位认可,由制定单位发布,印送与应急预案实施有关的单位。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一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各级单位都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和有关作业岗位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单位和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经上一级管理单位审查。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储运单位的应急预案,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涉及辐射、城市公用事业、道路交通、火灾、铁路、民航、水上交通、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种设备、电网安全等事故的应急预案,依据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抄报安全监管部门。
第六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对与实施应急预案有关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职责、程序,对本单位其他人员和相关群众进行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动;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应急措施的培训;应急预案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对应急预案中明确的与其相关的职责应当组织落实。
第七条
应急预案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适用范围、条件,有关应急资源情况,以及与相关预案的衔接关系等发生变化时,或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及时修订。
第八条
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实施。州、县人民政府应根据辖区内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领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高危行业、人员密集场所等生产经营单位,每年应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各自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第一部分
总则
一、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运行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东海县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评估、依法处置,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开展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县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环节中发生的食物污染事故、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造成3-30人出现病发症状,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
五、分级标准
国家按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本预案仅针对中毒3人以上但未达到Ⅳ级食品安全事件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即一般食物中毒事故。
第二部分
应急组织体系及其职责
六、应急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一)食物中毒应急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建立局食物中毒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各科室(分局、队)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该环节监管所属科室,该科室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科室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二)领导小组各科室(分局、队)职责 主要科室
1、食品综合监管科:指导、督促各分局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和食品流通环节食物中毒事故中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并依法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2、餐饮监管科:指导、督促各分局对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故中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并依法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3、稽查大队:会同相关科室,对事故涉及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行控制,对涉嫌存在问题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依法对事故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4、各基层分局:在局机关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当地乡镇、街道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本辖区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相关科室
5、局办公室:将食物中毒事故材料,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上报上级领导机关;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负责事故的新闻管理,确定对外宣传口径并组织起草新闻通稿;负责接待新闻媒体采访。
6、综合协调科(对外为县食安办):在需要其他部门协助配合或者行政介入的情况下,综合协调科参与协调及指导。
7、食品检验所:负责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开展生产加工、流通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检测工作,为食物中毒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8、法规科:负责做好食物中毒案件的行政核审工作。
9、监察室:负责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调查处理有关人员在食物中毒处置过程中失职、渎职等责任。
第三部分
应急响应及处置
七、分级响应
负责一般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响应行动。并根据上级应急指挥部要求,参与Ⅰ级、Ⅱ级、Ⅲ级、IV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
一般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响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局分管领导指定科室(分局、队)负责。各成员科室按照各自相关职责做好配合工作。
八、应急处置
(一)启动应急预案
1、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应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理,按要求做好信息报告。特殊情况下,根据食物中毒事故的规模,程度以及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报请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
2、事故处理超出本部门应急处理范围或者根据事故发生情况和事故严重程度,可以建议县政府启动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建议报请上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先期处置
1、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后,未启动应急预案前,事发地分局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先期妥善处置,控制事态。
2、事发单位应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2小时内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分局报告,并按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灭相关证据。
(三)事故处理
1、局应急领导小组受理食物中毒事故信息后,应立即组织事发地分局执法人员赶赴事故现场,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调查取证。
2、封存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
3、有外来污染物的,应同时查清污染物及其来源、数量、去向等,并采取控制措施。
4、依法对食物中毒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5、调查结束后,及时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局应急领导小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事故发生的经过;②食品原料、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场所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健康和卫生状况、产品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产品销售情况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相关因素;③事故单位在食品加工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操作规程的遵守落实情况,判定事故单位责任;④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引发事故的原因及教训、防范和整改措施;⑤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等。
6、依法对事故单位给予行政处罚的按照执法程序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7、按照相关规定对事故处理资料归档保存。
(三)应急等级的转换
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后,局应急领导小组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汇总和分析有关情况,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
国家、省、市、县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后,局应急领导小组根据调整等级,实时调整应急措施。
九、响应终结
食物中毒事故相关危险因素或者隐患消除后,局应急领导小组应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监测评价确定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告县应急指挥部,经县应急指挥部批准,应急响应结束。
第四部分
报告、监测与预警
十、信息报告
(一)报告单位和时限
1、事故发生单位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分局(或局)报告。
2、局应急领导小组发现食物中毒事故或食物中毒事故举报,应了解真实情况,并立即通报县卫计委、上报上级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
2、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计委报告。
3、事故发生地分局应在知悉食物中毒事故后30分钟内向局应急领导小组作出初次报告;阶段报告一日一报,根据事故处理的态势变化进程或者上级的要求随时作出阶段报告;在应急状态解除后一周内作出总结报告。局应急领导小组在知悉事故后2小时内向县政府和上级作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补充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作出总结报告。
(二)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中毒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
2、阶段报告: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包括事故原因、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处置进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处置建议等。
3、总结报告:包括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三)信息通报
1、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核实情况,经初步核实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立即向县政府通报。
2、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波及其他周边地区的,应及时通报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十一、信息监测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期间,通过以下途径,密切监测已经确认的有毒有害或者质量严重不合格的某种食品是否还在生产经营。
1、市场巡查、市场清查、专项执法检查、食品质量监测等,以及对有问题食品下架、召回、退市、封存、销毁等;
2、12315等消费者举报网络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举报;
3、有关新闻媒体发布;
4、相关部门通报。
第五部分
后期处置
十二、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工作不力,不负责任,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十三、善后总结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事发地分局及相关科室要分析应急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形成善后总结并上报县食安办备案。
十四、制度完善
事发地分局及相关科室要在认真分析原因,查找工作漏洞,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相应应急制度,提高应对同类事故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工作,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六部分
应急保障
十五、通讯和信息保障
应急预案启动期间,相关人员手机要保证24小时开通,确保上下通信联系畅通,严禁关机或者无人应答。
十六、人员保障
应急预案启动期间要做好值班和备勤工作,保证有专人值班,领导在岗带班。相关科室干部工作日要全部在岗,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日70%以上的干部备勤;遇到紧急情况,相关人员保证2小时内完成集结,做出应急处理。
十七、技术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受应急指挥部委托,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十八、物资和经费保障
应急响应期间,应急设施、装备,包括执法车辆、通讯设备、检测设备在内的相关物资、设备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做到随时应急,随时使用。
第七部分
附则
十九、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提高我局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二十、预案制定和实施
第一条 为加强培训中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以下简称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培训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心应当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三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应急演练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应急演练工作全面负责;中心安全分管领导有责任协助主要负责人抓好应急演练工作;中心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应急演练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 中心主要负责人指挥本单位应急演练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应急演练管理制度;
(二)、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保障应急演练所需经费、场所和设施等;
(四)、针对应急演练发现的问题,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修订“五到位”。
第五条 中心应当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衔接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提高从业人员现场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和本单位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第六条 应急演练工作计划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开展的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次数;
(二)、明确开展应急演练的总体要求和准备、实施、总结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
(三)、每次演练的目的、规模、组织、准备、时间安排等情况说明;
(四)、演练费用计划。
第七条 应急预案作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和应急演练,使中心全体从业人员了解和掌握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程序。中心全体从业人员应参加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保证每年至少参加1次应急演练,提高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
第八条 中心应当根据本单位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分别采取桌面演练或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
第九条 应急演练准备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方案准备:编制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程序等;
(二)、人员准备:明确指挥人员、演练控制人员、参演人员等;
(三)、资金和物资准备:落实演练经费、演练器材等;
(四)、技术准备:包括演练场地设置、通信联络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和参演人员的安全防护等。
第十条 应急演练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演练目的:从提高本单位安全事故、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出发,针对本单位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实际工作,明确演练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模拟事故背景:针对本单位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设备和岗位等,结合安全事故案例,明确演练所模拟的事故情况,包括事故的类型、时间地点、报警情况、事故发展态势、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和影响事故处置的其他因素等;
(三)、演练的范围:包括参演部门、人员和演练所涉及的场所、设备等;
(四)、演练的实施:演练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实施人员、实施内容、时间安排和概要说明等。
(五)、考核标准:根据预案和演练目标,对演练完成情况制定考核评估标准,考核评估对象包括演练整体情况、参演人员
的情况和有关应急救援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演练的实际效果等;
(六)、充分考虑演练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制定演练安全注意事项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确保参演人员的安全。
第十一条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结合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一)、演练开展的整体情况和效果;
(二)、演练组织情况,参演人员表现以及应急装备设施情况;
(三)、各演练程序的实施情况;
(四)、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预案的建议和措施。第十二条 中心应当根据演练总结报告,修订完善预案,提出加强应急管理、改进应急设施设备等的整改措施,明确负责部门、人员、工作进度等。
第十三条 中心安全主管部门应当将演练计划、方案、记录材料和总结报告等资料建立档案,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两年。
矿山急救预案主要是事故发生过程中所必须要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救援行动的重要导向依据, 是确保矿山生产工作安全性的关键所在, 在实际制定的过程中, 相应的制定程序不能够仅仅流于形式上, 更不能将该环节的工作轻视为一种文本上的安全形式, 应急救援的预案制定应当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来执行, 而其预案本身的可行性, 就需要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评价。下文主要针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 我国部分矿山企业已经严格按照我国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于紧急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措施以及应急相应形式进行了规范, 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算措施。但是就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各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分析来看, 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本身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 其流程和形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矿山企业所制定的相应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所涉及到的框架结构并不统一, 这直接导致预案本身的推广和应用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我国矿山企业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 目前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趋势, 要么其预案本身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程序都极为简单, 无法利用其来参考执行。要么就是编制形式过于复杂, 无论是程序还是内容都极为繁复, 实际执行的可行性较差;
(3) 企业自身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具有的针对性较差, 甚至是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应急预案。实际上, 每个矿山企业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措施不同, 那么在这一基础条件之下, 所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必然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必须要在充分对于风险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得应急预案与矿山企业本身完全契合, 真正起到有效的应急引导作用。
(4) 部分企业在进行预案编制的过程中, 只注重对于预案的编制工作, 而没有将其进行相应的演练, 这就极易导致预案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便无法顺利的展开。事实上, 预案的演练是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迅速展开的一个关键性基础, 同时也是体现预案效果以及优劣的关键所在。所以, 企业在完成预案的制定之后, 要定期的对于预案进行制定, 确保预案的执行熟练度以及执行效果;
(5) 应急预案的制定, 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对于应急资源方面提出了要求, 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各个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利用预案来协同作战。所以, 预案在编制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只由相应的部门来制定, 应当是各个不同部门协同进行探讨, 通过这一方式所制定完成的应急预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可行性以及实用性;
(6) 大量事故的出现以及危机事件, 实际上自身都具有着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 同时还极有可能随时激变、放大等。所以, 虽然说应急预案对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但实际上应急预案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引导性指南, 参与到救援中的人员应当要以应急预案来作为基础, 以灵活性的方式来对于临时变化作出调整, 这是应急救援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指挥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背景条件来对于矿山的生产工作展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对于整个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来说,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煤矿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工作的执行, 能够切实有效的强化相应部门自身所具有的重大事件处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其编制预案的执行, 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矿事故所具有的灾害处理能力, 同时也为应急救援措施的决策以及指挥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引导性依据。
2 国内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说, 是我国的煤矿应急预案所涉及到的相应基础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通过瓦斯、火灾、水害、顶板、煤尘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事故现象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安全生产规律、事故机理、预防机制、应急预案、管理理论等方面来展开, 通过这多个重要方面所进行的研究, 能够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的支撑体系得到完善的构建;其次, 利用事故信息技术、现场救援探测技术、保障机制、指挥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来与救援装备等进行结合开发, 最大限度的强化事故本身所具有的处理能力。通过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部分进行研究, 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体系标准, 促使煤矿安全生产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规范行为之下, 并且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之中, 这对于煤矿生产工作的执行来说, 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3.1 主要研究内容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工作本身主要是以我国所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来作为基础, 并且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来作为指导性措施, 同时, 将其与我国的预案应急救援研究相结合。针对煤矿事故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选取BP神经网路、模糊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对预案进行评价, 达到优化预案的目的, 通过事故应急演练, 对其进行效果评估。在该研究体系之下, 能够直接促使应急预案的保障体系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也是进行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研究方法
第一, 文献法。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 收集国内外关于煤矿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结构与问题分析、预案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加以归纳整理, 这些研究成果都将给予研究以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第二, 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调查, 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多年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的企业专家、高校从事矿山应急救援研究的教授或学者、政府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过煤矿应急救援工作的专家等。第三, 经验总结法。在文献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选取代表性的煤矿事故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找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 得出规律性结论, 使本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是难以有效控制的, 必须要采取完善的煤矿应急救援预案, 来对于各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变化加以应对, 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扩散, 扼制其所造成的危害现象, 这对于我国矿山生产发展的安全管理说,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的煤炭生产并未在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之下, 相当一部分煤矿生产企业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针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措施预案的评价研究机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我国煤矿生产的安全体系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保敬, 孟国营.立井排水抢险快速安装装置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 2010 (12) .
[2]刘德民, 李亚东, 植炜.煤矿典型透水事故的应急预案研究[J].中州煤炭, 2006 (02)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
工作原则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工作。
一、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各自的职责。
三、科学决策、依法应急
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民主决策,依法规范程序,确保事故处置的科学、有效。
四、加强监测、群防群控
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检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五、及时反应、快速行动
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
事故分级
按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分级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相应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Ⅰ级)
(一)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2个以上省份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二)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
(三)发生跨境(香港、澳门、台湾)、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四)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Ⅱ级)
(一)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地)级行政区域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造成10人以上死亡病例的;
(四)省级人民政府认定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Ⅲ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地)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市(地)级人民政府认定的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Ⅳ级)
(一)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二)造成伤害人数30—90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三)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组织体系
一、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要求和工作需要,启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职责:在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1.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相关技术鉴定工作;
4.根据需要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
5.审议批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等。
(二)总指挥: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
(三)成员单位: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机构图见附件一)。
相关部门职责如下:
1.办公室:负责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对外口径,组织、协调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汇总和报送等工作。
2.市场信息处:负责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落实该办公室各项职责;拟定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收集信息,分析动态等工作。
3.发展计划处:负责协调相关处室编制事故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的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追加应急处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
4.财务处:负责事故应急处置资金保障及管理。
5.科技教育处:负责应急处置教育培训的归口管理,将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作为农民培训的内容加以落实。
6.农业处:负责组织与种植业领域农药残留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7.农机处:负责组织涉及农业机械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农业机械造成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8.农垦处:负责组织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9.乡镇企业处:负责组织与加工食品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10.监察室:负责对政府公务员和政府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督查督办,并依法依纪提出处理建议或作出处分决定。
二、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
(一)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各地区、委各处(室)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事故,防治蔓延擴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省政府、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主任与副主任
1.主任: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信息处处长担任;
2.副主任: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农委办公室、市场信息处、发展计划处、财务处、科技教育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镇企业处、监察室主管处长(主任),以及事故发生地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负责人担任(见附件二)。
(三)联络员、联系人
1.各成员单位设联系员(见附件二)。
2.各市(州)农业主管部门设联络员、联系人,联络员由主管负责人担任,联系人由主管科室负责人担任。
3.吉林省受理举报电话:0431-88906017。
4.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86号;邮编 130051;
電话(传真):0431-88906017 82711364。
三、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小组及其成员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理情况报告给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有关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一)事故调查组
1.组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环节,明确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农业处、农机处、农垦处、乡企处等部门负责或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监察室视情况参与对重大事故的调查。同时,根据需要成立专家咨询组,协助调查事故(专家库见附件三)。
2.职责: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监督相应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专家咨询组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及造成的危害,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提供参考。
(二)事故处理组
1.组成:由事故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负责。
2.职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有毒有害农产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三)综合组
1.组成:由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事故的类别等情况确定具体成员。
2.职责:迅速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发布。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组织对外发布,并视情况通过有关部门向我驻外有关使领馆、港澳台地区通报情况。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运行体系
一、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
(一)监测与预警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省农委市场信息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相关处室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吉林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告制度,及时发布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监测信息。
各有关处室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农产品种养殖过程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
(二)报告
吉林省建立健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包括信息报告和通报,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等。
1.责任报告单位和人员
(1)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院所;
(3)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5)消费者;
(6)其他单位和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慌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2.报告程序
遵循从下至上逐级报告原则,允许越级上报。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对口处室报告。
(1)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收到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2)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省农委报告。
(4)省农委各处室在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通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必要时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总结报告
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包括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省农委举报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农委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对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工作。
(四)通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及时通报。
1.通报范围和方式
(1)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风险信息报送省农委。根据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险情,省农委应当及时通报有关市(地)级人民政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同时,视情况向社会及时通报,避免风险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
(2)省农委接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后,及时与事故发生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沟通情况;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相关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同时,应当立即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
2.特殊通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经省人民政府或省应急指挥部批准,由省农委及时通报省港澳办、台办或省外办,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实施。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分四级,特别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Ⅰ级)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实施;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Ⅱ级)、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一般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级)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及地方人民政府决定。
(1)响应的升级: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
(2)響应的降级: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撤消预警。
(二)指挥协调
1.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按照省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启动吉林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协调指挥应急处置行动。
2.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
协调省农委有关处室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重大事项决策建议;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处置行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对受威胁的周边环境的监控工作,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三)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跨省(区、市)、跨领域、影响严重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紧急处置方案,按照《吉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施。
(四)响应的终结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终结,应急处置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汇总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情况报告,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建议。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情况,随时通报处理结果。
三、后期处理
(一)善后处理
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处置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陪工作。
造成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二)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省农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对整改和善后处理进行监督。
(三)总结报告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当及时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送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抄送省农委各相关处室。省农委根据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提交的应急处置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
四、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省农委建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由吉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
(二)技术保障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受省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承担任务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定性提供依据。
(三)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处置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四)演习演练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市(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处置演习演练。
(五)宣教培训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运营管理事故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10-15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11-09
6.班组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07-14
运营服务部应急预案06-02
煤矿事故应急管理课件06-16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06-29
联动平台应急预案管理11-22
车辆管理应急预案12-23
网络舆情管理应急预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