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精选8篇)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1

第三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要求。第三十七条 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第七十三条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八十三条 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第八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九十一条 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第九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第九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九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第一百一十七条 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第一百四十三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予以退还。

第一百四十七条 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第一百四十九条 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一百五十四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五十五条 因为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第一百五十六条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条 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第一百五十八条 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应当对其身份进行调查,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确实无法查明其身份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起诉、审判。

第一百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说明。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

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第二百八十条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2

新《刑事诉讼法》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尊重和保障人权”“非法证据排除”及“检法机关和律师的监督权”;根据刑事诉讼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有利于侦查办案, 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资源。面对机遇与挑战, 公安机关应该及时调整思路, 直面挑战, 解决好刑事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以适应新修订的《刑事诉法》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二、新修订《刑事诉讼法》带来的机遇

1. 电子数据, 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写入证据种类。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 电子数据, 辨认、侦查实验等被列入证据种类, 侦查取证效率将会得到提高。随着科技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数码化, 公安机关侦查取证涉及越来越多的电子数据。随着电子数据成为法定证据种类, 公安机关侦查取证中体现电子数据证据的烦琐环节将会有效减少。因此, “电子数据”、“辨认笔录”和“侦查实验笔录”直接作为法定证据种类, 对公安机关侦查取证具有有利影响。

2. 行政案件证据可在刑事案件中使用。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书证、物证、电子数据、视听资料等证据材料, 可以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在修订之前, 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时, 常遇到需要转为刑事案件办理的情况,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化解了这一难题, 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侦查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3. 证人作证机制全面完善。

新《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作证经济补偿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和关键证人强制出庭制度上予以全面完善。例如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 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 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 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基于当前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对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依赖较大的现状, 这系列改变对保证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具积极意义。

4. 强制措施规定进一步完善。

一是拘传时限延长。旧法中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一律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而新法改变了这一规定, 明确一般情况下,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案情特别重大、复杂, 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二是规定对被取保和监视居住人的特定限制权。新《刑事诉讼法》对被取保和监视居住人增加了一系列管理条款, 例如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 情况, 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 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 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 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 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这些修订为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为侦查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公安机关将应对的挑战

1. 律师权力的扩大。

新法在多方面提高了律师刑事辩护的权利,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 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难度也会增大。一是律师介入时间提前。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 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二是律师在侦查阶段权力扩大。新《刑事诉讼法》规定, “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 提出意见”。与旧法相比, 律师在侦查阶段权力明显扩大, 新法赋予了律师更多手段和资源与侦查机关对抗。三是律师可直接到看守所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 且不被监听。新《刑事诉讼法》规定, 辩护律师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 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 最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而且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因此, 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取得了与犯罪嫌疑人会见的权利与并能够进行交流, 犯罪嫌疑人将有更多机会与律师探讨如何规避法律惩罚, 其供述也会随之产生动摇, 易出现翻供等状况。

2.“沉默权”的增加。

新《刑事诉讼法》对“沉默权”进行了规定,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案件中,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能被强迫证明自己有罪, 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人权保障意义重大;当然它也将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产生很大冲击。

3. 证据排除规则的严格化。

新《刑事诉讼法》强化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 即非法手段收集的言词证据绝对排除, 实物证据相对排除;公安侦查取证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基本没变, 讲极大的影响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实物证据的排除。总之, 新法对侦查取证中的搜查、调取、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的程序要求将越来越严, 公安机关的相关工作难度会越来越大。

4. 警察需要出庭。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第五十七条等规定, 警务人员将分别以目击证人、或直接以侦查人员等身份出庭作证。由于, 在以往办案过程中, 警察几乎不需要出庭作证, 部分警察可能很难马上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因为, 出庭对警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出庭应对能力将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公安机关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应对性的培训, 以提高民警出庭应对能力、法律水准和心理素质。

四、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挑战

1. 加强规范意识, 提高执法质量。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强了刑事诉讼的对抗性, 侦查机关要摆正自身心态, 转变自身观念, 通过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公安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办案质量, 实现规范执法, 解决侦查环节中讯问不规范, 隐性超期羁押的问题。

2. 加强证据意识, 转变侦查模式。

现行侦查模式一般围绕犯罪嫌疑人而展开, 侦查机关往往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再搜集证据, 且这样的侦查模式极容易忽略证据的收集、固定。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搜查、侦查实验笔录”;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增加“电子数据资”;完善了普通证人、专家证人、侦查人员的出庭作证制度,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侦查员搜集证据的意识。新法还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对犯罪嫌疑人有利、宽松的制度。因此, 我们应加快转变侦查模式, 由“抓人破案”向“证据定案”转变。办案民警应当转变观念, 由“证据本位”的侦查模式替代“口供本位”的侦查模式。

3. 加强程序意识, 转变侦查模式。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强化了程序功能, 明确了违反诉讼程序的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 要在严格遵守不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 严格落实时限、通知方面的规定, 严格遵守讯问环节的新要求等方面下大决心, 充分彰显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关于程序公正的立法精神。

4. 加强应用意识, 发挥比较优势。

限制公安侦查阶段轻伤害刑事和解 篇3

一、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在轻伤案件上产生“刑事和解”的情况多种因素导致的:是由

一是由我国的法律规定形成的有罪与无罪的矛盾造成的。根据法律规定,轻伤害案件既可以自诉,也可以公诉,问题是两种程序中当事人权利存在的差异。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自诉案件的一般程序是,自诉人.到法院提起自诉、审判,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自诉人可以撤回自诉,可以同被告人自行进行和解,自诉前没有象公诉程序那样有国家机关收集调查证据。公诉案件一般程序是:公安(或检察院)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审判,被害人参加诉讼,但是没有象自诉案件中那样的处分权,和解是其中之一。如此,一个人实施了轻伤害犯罪行为,如果是公诉,他会被定罪判刑;如果是自诉且以调解结案,他是无罪的。

二是司法实践中,一些案件追究刑事责任不合适。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些案件,被害人不愿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如亲属、邻里之间的轻伤案件,如果严格执法,追究刑事责任,反而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亲属之间受害人不希望自己的亲属受到刑事处罚,邻里之间考虑到日常相处,有的受害人也不希望嫌疑人受到刑事处罚。

三是公安机关对所有轻伤案件全部移送起诉有难度。2005年,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轻伤害案件上访占了相当比例,成为公安信访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轻伤害案件,案子虽小,但办案难度不小,再加上嫌疑人往往逃跑,更给公安机关办理案件增加了困难。公安机关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对此类案件重视程度也不够,取证不及时、不完整导致证据不足,致使许多案件根本诉不出去,既无法结案,也无法撤案,群众不满意便持续不断上访。

二、公安机关“刑事和解”现状

相当部分的轻伤害案件是以调解结案的,并且有的公安机关也倾向于调解结案,这样省去不少功夫。在一些地方伤害案件公安机关的调解结案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这就不正常了。有的基层公安机关甚至形成对调解结案的“依赖”,处理伤情不重的案件,首先想到调解而不是迅速全面取证,一旦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对调解反悔,在案件办理上就很被动。在轻伤害案件上出现被动局面有两大因素。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公安机关和法院之间,公安机关内部的派出所和刑警队之间都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二是公安机关工作不到位。公安机关在对轻伤害案件的办理中,存在一些问题:(1)警力紧张、经费困难。一些伤害案件因受公安机关警力、经费的制约而不能得到及时查处。(2)认识不到位。少数办案单位的领导和办案人员认为伤害案件不象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那样严重和急迫,甚至认为受害方虽然报了案,但说不定很快双方就会和解,主观上存在“冷处理”的思想,对案件投入精力不够。(3)取证不及时。伤害案件发生后,一些办案单位处置后仅制作报警记录,没有立即调查取证。即使受害人到派出所要求处理,也是先安排其住院治疗,出具伤情鉴定委托书,待鉴定结论出来之后再开始详细调查。但时过境迁,由于当事人、证人记忆的淡化,错失调查取证的良机,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4)执法水平不高。一些办案人员对案件先入为主或偏听偏信,调查时,或被受害人的夸大其辞而蒙蔽,或轻信嫌疑人无罪的辩解,或对证人作证的真伪分辨能力差,使事实真相无法查清。一些办案人员在受害人指认后,仅调查嫌疑人有罪证据,不调查无罪证据,致嫌疑人归案后可采信的证据不足或没有证据,从而变更强制措施。(5)现场勘查不细致。有的办案人员仅讯问当事双方,勘查现场不细致,忽视提取关键的凶器、物证,有的即使提取了,但物证保管不善,造成丢失或未及时检验,使检验条件消失。(6)不作为。对伤害案件久拖不办,不对嫌疑人进行调查,调查后不及时组织警力追捕,导致受害人四处上访。

三、限制和减少公安机关的“刑事和解”

一定的“刑事和解”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侵害人改过自新,减少侵害人的犯罪记录,而且可以节省国家资源,提高效率。但如果“刑事和解”越来越盛行,越来越泛滥,其危害也很明显。在实践工作中不恰当的拓展轻伤和解的范围,过分的强调轻伤和解的社会效应,是本末倒置的表现,任何不加控制的轻伤和解,都可能变相地鼓励犯罪。如果因公安机关“偷懒”造成“刑事和解”盛行,则严重违背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神圣使命,也会滋生更多的犯罪。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轻伤的“刑事和解”过多,应加以适当限制,要不断强化侦查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减少“刑事和解”比例。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严格“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对亲友、邻里或者同事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均有过错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等情形方可“刑事和解”。而对于雇凶伤害他人、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累犯、多次伤害他人身体等情形则绝对不能进行“刑事和解”。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办案能力,及时采取强制措施。伤害案件发生后,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伤害行为,受害人伤情达到轻伤以上,公安机关认为需要立案侦查的,为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1第4款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先行刑事拘留。

三是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伤害案件突发性强,嫌疑人逃窜快,但其一般留有打斗痕迹、体貌特征相对清晰,容易掌握,有利于实施快速抓捕。因此,要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巡警为骨干,统一指挥,信息畅通,多警种通力协作,整体联动的全天候动态工作体系。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要全面掌握辖区内故意伤害案件高发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情况,深入研究发案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治保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实行群防群治,加强对社区治安控制;完善防控网络,突出巡查重点,就近出警,提高出警速度。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篇4

1、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通行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诉讼主体、诉讼价值、诉讼构造、诉讼职能

4、刑事诉讼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模式及特点

5、刑事诉讼制度:回避制度、当事人制度、辩护制度、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立案管辖

6、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法定分类与学理分类

7、刑事程序:立案程序、立案监督;侦查的概念、各种侦查行为、五种强制措施(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概念、适用条件;

8、审查起诉、起诉的含义与条件、不起诉的种类,不起诉的救济方式,补充侦查;

9、审判程序——庭前审查起诉内容,公诉与自诉案件的审理、简易程序、延期审理、反诉、撤诉;

10、法定期限:侦查、强制措施、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再审、简易与普通程序的审限;审判公开、合议庭组成;

11、各种裁决;

12、上诉、抗诉、上诉不加刑;死刑复核程序概念、具体的复核程序;

13、二审程序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再审程序。

14、还需要掌握刑诉法典、高法和高检相应的司法解释、六部委解释。除了课堂上过的法条,15、这几个条文大家也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一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七条等法律条文。

注意:特别程序不纳入的考试范围!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为明确派出所与刑侦部门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职责,形成职责分明、协调配合的工作关系,提高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能力,现就派出所受理刑事案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派出所对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应立即接受,认真接待,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记录人和报案人要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必要时可以录音。接受案件时,应填写《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填表内容应真实完整,并注意保存或随案移送。对巡逻盘查、现场抓获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刑事案件线索,也应照此办理。

二、派出所应保障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扭送、报案、控告、举报行为的,应当为其保守秘密。接受控告、举报时,应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

三、派出所受理案件后应及时将重要情况和重大案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刑侦部门。

四、派出所接到110指令和公民报案,有发案现场的,应迅速赶到现场。对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和危及群众安全的行为,应及时果断地予以制止,并注意疏散群众,保护现场。发现受伤人员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应立即将其带至派出所盘问、检查。现场处置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通报有关部门。

五、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时,依法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留置的,要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法》第九条的规定办理。对需要拘留、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应当在留置期间内办理法律手续。

六、对辖区内因果关系明显、案情简单、无需侦查的案件,或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犯罪嫌疑人已被查明的案件,应由派出所办理。派出所经工作已具备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条件的,移交刑侦部门提请逮捕。派出所在办案中,发现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等线索和情况时,要及时移交刑侦部门。

七、派出所对受理或发现的犯罪线索,应迅速进行审查,或按照刑侦部门的要求开展初步调查工作。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

八、对案件(治安或刑事)性质暂时不明的,派出所可先行调查。经调查认为不符合派出所办案范围的,应移交刑侦部门办理。

九、派出所应将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职责寓于责任区民警的防范、管理工作之中,认真履行为刑侦部门提供破案线索、协助查破案件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职责。责任区民警查办案件原则上不脱离本派出所辖区。

十、各地要把派出所与刑侦部门协作配合工作作为深化两项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以此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要将此项工作列为派出所和刑侦部门民警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既履行各自职责又密切配合,在提供线索、查破案件和缉捕在逃人员中的有功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办案过程中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后果的,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6

一、诉讼文书卷材料排列顺序

1、卷宗封面

2、卷内文件目录

3、《移送案件通知书》、《指定管辖决定书》、《立案决定书》

4、《回避/驳回申请回避决定书》、《复议决定书》

5、《传唤通知书》、《拘传证》

6、《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

7、《询问通知书》

8、《未成年证人/被害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

9、《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

10、《安排律师会见非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书》、《涉密案件聘请律师决定书》、《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通知书》、《不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

11、《取保候审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取保候审保证书》、《收取保证金通知书》、《对保证人罚款决定书》、《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书》、《没收保证金决定书、通知书》、《对保证人罚款/没收保证金复核决定书》、《责令具结悔过通知书》、悔过书、《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不予取保候审通知书》

12、《监视居住决定书、执行通知书》、《解除监视居住决定书、通知书》

13、《拘留证》、《拘留通知书》、《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

14、《提请批准逮捕书》、《批准逮捕决定书》、《不批准逮捕决定书》、《逮捕证》、《逮捕通知书》、《要求复议意见书》、检察院复议决定、《提请复核意见书》、检察院复核决定

15、《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不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羁押期限届满通知书》

16、《变更强制措施通知书》、《释放通知书》、《释放证明书》

17、《起诉意见书》、《要求复议意见书》、检察院复议决定、《提请复核意见书》、检察院复核决定、附带民事诉讼材料

18、《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补充侦查报告书》

19、《换押证》

20、《提讯证》

21、卷宗封底

二、诉讼卷中的其他证据材料卷的材料排列顺序

卷首部分

1、卷宗封面

2、卷内文件目录

3、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右上贴正面、两侧面照片,附网上审查犯罪嫌疑人结论)

4、报案(举报)记录

5、《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

6、案件侦查终结报告

7、犯罪嫌疑人抓获或者自首的情况材料

调查取证部分(个案依下列顺序逐人按笔录时间排列;对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多起犯罪行为的案件,应先将综合讯问材料逐人按笔录时间排列,而后按涉案罪名分别排列,同一罪名涉及多起个案的,应依各案发案时间,逐案依个案顺序排列。)

8、讯问笔录

9、犯罪嫌疑人亲笔供词

10、被害人控告材料

11、询问笔录

12、证人亲笔证词

13、对质笔录

侦查措施部分

14、《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图》、现场勘查照片、《检查笔录》、《复验复查笔录》

15、《辨认笔录》

16、《侦查实验笔录》

17、《搜查证》、《搜查笔录》

18、《扣押物品、文件清单》、《调取证据通知书》、《调取证据清单》、《处理物品、文件清单》、《随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单》、《发还物品、文件清单》、《销毁物品、文件清单》

19、《扣押/解除扣押通知书》

20、《查询存款/汇款通知书》、《冻结/解除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

21、《鉴定聘请书》、《鉴定结论通知书》、《鉴定结论》

22、《解剖尸体通知书》、《死亡通知书》、《病亡报告》、《法医检验证明书》等

23、物证、书证(照片)

结案处理部分

24、《撤销案件决定书》

25、其他结案材料

其他部分

26、《通缉令》、《关于撤销XX号通缉令的通知》、《协查通报》、《悬赏通告》、《边控对象通知书》

27、犯罪嫌疑人的户籍证明、身份、违法犯罪经历(包括判决书、裁定书、不起诉决定书、劳动教养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假释证明书)等调查材料

28、《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清单》、《收缴物品决定书》、没收财物收据及没收违禁品收据

29、工作说明材料

30、其他需要移送的材料

31、卷宗封底

三、秘密侦查卷材料排列顺序

1、卷宗封面

2、卷内文件目录

3、立案材料

4、破案材料

5、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请示、报告、批示材料,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审批表,办案协作函,其他需要保存的材料

6、利用秘密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

7、涉及国家机密的文件材料

8、有关敌情、社情的材料

9、其他需要归档的机密材料

10、卷宗封底

四、副卷

卷首部分

1、卷宗封面

2、卷内文件目录

3、《呈请侦查终结报告书》

4、《呈请立案报告书》、《呈请破案报告书》

5、《呈请移送案件报告书》

6、《不予立案通知书》、《复议决定书》、《不立案理由说明书》

强制措施部分

7、《呈请传唤报告书》、《呈请拘传报告书》

8、《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对保证人罚款报告书》、《呈请退还保证金报告书》、《呈请没收保证金报告书》、《呈请责令具结悔过报告书》

9、《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呈请解除监视居住报告书》

10、《呈请拘留报告书》、《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

11、《呈请提请批准逮捕报告书》

12、《呈请变更强制措施报告书》

13、《呈请释放报告书》

14、《呈请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

15、《呈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

侦查措施部分

16、侦查工作方案(只限疑难、复杂、重大、特大案件)

17、讯问计划,案件汇报提纲,研究讨论案情记录等

18、调查计划

19、《呈请调取证据报告书》

20、《呈请搜查报告》

21、《呈请查询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解除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

22、《呈请辨认报告书》

23、《呈请扣押报告书》、《呈请解除扣押报告书》

24、《呈请鉴定报告书》、《呈请解剖尸体报告书》

25、《呈请复验、复查报告书》

26、《呈请侦查实验报告书》

27、《呈请发布通缉令报告书》、《呈请撤销**号通缉令报告书》、《呈请发布悬赏通告报告书》、《呈请采取边控措施报告书》

28、《呈请移送起诉报告书》、《起诉意见书》及底稿或有领导批示的修改稿

29、《补充侦查报告书》

30、《呈请要求复议报告书》、《呈请提请复核报告书》(包括不批捕、不起诉)

31、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不起诉决定书》

32、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

33、《呈请撤销案件报告书》

其他有关材料

34、《呈请驳回申请回避报告书》

35、《涉密案件聘请律师申请表》

36、《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请表》

37、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刑事和解作为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 已经受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关注, 不少地区司法实务部门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和改革。虽然目前中国对公诉案件中的和解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但在现实中, 刑事和解的案例却是大量存在的, 说明设立刑事和解制度, 在制度层面上有其合理的依据。

(一) 刑事和解与我国刑事法律有比较好的契合点

首先, 我国刑法第5条的规定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规定;刑法第37条规定了非刑罚处罚方法, 虽然是过于笼统的规定, 但是却与刑事和解制度相类似, 可以考虑将刑事和解制度与该条规定作一定的衔接。其次, 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规定了自诉案件中的若干类型可以由自诉人与被害人之间和解结案, 虽然规定的比较简单, 但为我国借鉴刑事和解提供了制度的框架, 而且从我国目前的司法水平来看, 要做到德国那样不分案件类型一律可以刑事和解也不大可能, 当前我国借鉴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可能更适宜限定在自诉案件和有限的情节轻微的案件。

(二) 由公安机关进行和解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与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接触较多, 往往对案件双方当事人的了解更全面, 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从而保障和解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 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办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政调解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刑事和解作用的有效发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 也有利于减少审前羁押, 防止超期羁押等侵犯人权现象的发生, 同时也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反省和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的机会, 减少犯罪人被交叉感染的几率, 尽快恢复社会的常态。

(三) 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是对世界轻缓化刑事政策潮流的一种回应

目前, 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刑事诉讼多以起诉便宜主义代替国家追诉主义, 在刑事政策上倾向于轻刑化。在刑事程序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诉交易, 作为一种快速、灵活的结案方式, 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采用;二是转向处分, 此即对于犯罪案件不以正常的刑事司法程序处理, 而改用另一种方式处理;三是刑事和解, 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进行和解, 犯罪人的和解努力和对损害的赔偿可以作为法院减轻其刑罚的情节, 若为轻罪, 甚至可以免予刑罚。刑事和解是世界轻刑化政策潮流的一部分, 是司法文明的要求。所以, 建立刑事和解制度, 对于推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刑事和解的配套措施

(一) 司法理念层面上的变革

社会的发展包括刑事司法制度的变革都是渐进的, 一旦人们普遍认同了“刑法的美德是宽容, 正义的目的是和谐”的后现代刑法理念, 刑事和解的倡导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 刑事和解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公安司法机关及民众法治理念的转变。正如苏力所说:“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确立一种权威化的思想, 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调整社会关系, 使人们比较协调, 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当事人的偏好, 而不是依据一种令人怀疑的普遍永恒真理而加以中心化。”因此, 一定意义上, 刑事和解是对传统刑事法治的修正。当前, 在公安侦查阶段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观的转型:第一, 由长期以来的国家本位的思想转变为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有机结合;第二, 刑事诉讼的模式从长期以来的被告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被告人———被害人为中心;第三, 在现有的对抗式的诉讼构造中增加合作式机制。

(二) 立法层面上的变革

由于目前我国刑诉法对于轻微犯罪的自诉案件本身就允许和解, 只是公诉案件不允许自行和解, 然而刑事和解的要义, 正是对部分公诉案件实行和解。所以, 笔者建议在立法层面上做以下几点强调:

一是立法中明确赋予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 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享有和解撤销案件权, 以及和解赔偿后建议有关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罚权。二是立法中应对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围、刑事和解的启动、刑事和解调解人的选任、刑事和解的从宽幅度、和解后不作为犯罪处理或者免刑后的后续改造措施以及刑事和解的监督等, 都应该作统一的规定。三是调整扩大可和解案件的范围。应当在制度上允许对直接侵害被害人利益、财产利益的轻微犯罪案件, 可以进行解协商。在比较严重的犯罪中, 只要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并补偿被害人与社会, 原则上就应当对其适当从轻处罚, 以鼓励其改恶向善,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害人及社会受到损害的利益。总之, 我们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 对各地刑事和解试点运作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结合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形态, 积极推进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建构。

(三) 强化对和解过程的监督与制约, 防止非法交易和司法腐败

刑事和解牵涉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而司法机关从宽处理刑事案件又有较大的司法裁量权, 故为了确保刑事和解依法进行, 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具体体现在:

一是审查案件是否交付作为刑事和解处理。在适用刑事和解时, 需要严格遵循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杜绝不应适用刑事和解的犯罪行为及犯罪人借这一机制逃避法律追究, 必要情况下可以召开听证审查。二是选择和委托专门的人民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刑事和解由社会上中立的调解机构来主持更为合适。这不仅在于能够节省有限的警力资源, 而且还能更有效地保证调解者的中立性和和解协议的自愿性。三是对和解协议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可行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四是建立刑事和解的内部制约机制。对不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加害人或者近亲属、辩护人通过威胁、利诱等手段进行所谓的刑事和解的, 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同时, 为了防止司法腐败, 公安机关做出刑事和解撤销案件的决定必须及时报检察机关备案, 保证检察机关能对刑事和解的过程、协议以及撤销案件的决定进行有效监督。

三、将我国刑事和解与刑事审判程序衔接的构想

由于刑事和解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调解程序, 不可能完全替代正式的刑事司法审判程序。所以, 应当以刑事审判程序为主导, 以刑事和解为辅助。刑事和解需要以现有的刑事司法审判程序为依托, 与之密切衔接, 协调配合。

(一) 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

公安机关在对案件立案后, 应及时收集固定证据, 并对刑事案件进行甄别, 区分重罪与轻罪。

1. 对于重罪案件, 侦查机关应当在侦查后移交给检察机关,

如果加害人及其亲属和被害人有要求和解的意愿, 侦查机关应当告知他们到调解组织进行协商。侦查机关移交案件的同时, 应当将双方和解的意愿记录在案。

2. 对于轻罪案件, 例如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 侦查机关应当征询被害人和加害人的意见。

如果双方同意调解的, 可以将案件移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和解协议, 被害人得到实际赔偿的, 侦查机关可以应被害人的要求撤销案件。如果双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和解的, 侦查机关应当移交检察机关。针对侦查机关对案件的分流决定和撤案决定, 检察机关应当进行监督。

(二) 审查起诉阶段的刑事和解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 认为案件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 或者双方希望和解的轻罪案件, 经双方同意, 可以移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调解达成和解协议的, 检察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果和解协议中就赔偿部分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又可能超出诉讼期间的, 检察机关可以作出暂缓起诉的决定。对于重罪案件, 检察机关可以将案件提交给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调解的具体情况应当在起诉意见书中加以体现, 为法院的量刑作为参考。

(三) 审判阶段的刑事和解

人民法院在对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认为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 或者加害人、被害人双方有和解要求的, 经双方同意可以提交调解组织在特定的场所进行调解, 调解的结果作为量刑的参考;对于在审查起诉阶段进行的刑事和解情况, 人民法院应当听取调解组织和检察机关的意见, 作为量刑的参考。对于死刑案件, 如果被告人积极认罪、悔罪、赔偿, 被害方不反对从轻处理的, 人民法院可以考虑从轻处罚

苏力曾言:“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资源, 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刑事和解这一新型制度, 虽然是从国外引入的, 但是由于它克服了传统刑事司法中的一些固有缺陷, 使得被害人、加害人和司法人员都可以从这一程序的适用中获得显著的收益, 并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和社会的和谐。因此, 我们应当将它的积极面继续推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设立更加合理的制度以继续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当前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正处于转型期间, 刑事和解虽然是西方恢复性司法思潮下的产物, 但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机制样式正是适应这样的趋势所产生的。因为其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司法民主建设的背景息息相关, 所以,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倡导下, 我们应当将刑事和解更好的适用于公安侦查当中, 有效地解决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刑事和解,侦查阶段,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龙宗智.通过程序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社会科学, 2007. (5) .

[2]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J].河北法学, 2007. (5) .

[3]陈光中, 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 2006, (5) .

[4]李卫红.刑罚的变迁, 回归与突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4) .

[5]谢鹏程.刑事和解的理念与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 2006.

[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 2006, (5) .

[7]陈兴良.宽严相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法律回应[N].检察日报, 2007, (3) .

[8]谭义斌.刑事和解面临的问题与选择模式[N].检察日报, 2007, (3) .

刑事诉讼法公安重点 篇8

强制侦查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龙宗智

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强制侦查制度的完善,应当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逐步推进原则。即从实际出发,适当考虑有关方面的可承受性,建立司法审查制度也需符合我国刑事程序制度改革的阶段性要求,逐步推进,不操之过急。二是区别对待原则。即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要考虑打击犯罪的需求,防止过分妨碍侦查效率。因此,对强制侦查措施应实行区别对待:对高度强制性侵权性的措施,应当严格外部审批程序:对普通强制侦查行为,应允许侦查机关自行实施。考虑我国刑事司法的体制特征,由侦查机关自行实施的强制侦查范围可以大于多数国家。三是二元制审查原则。即考虑我国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目前的改革,仍应适应司法的“二元体制”,采取法院的司法审查与检察机关的“准司法审查”相结合的二元制审查模式。待条件较为成熟,再全面、有效地实行强制侦查的法院一元制司法审查。具体而言,在此次修改中以下问题应予以解决:缩短拘留时间、改变检察机关“自侦自捕”、允许对不服批捕决定有限制地申请法院救济、对特殊形式的监视居住实施外部监督。同时。应对一部分高强度的对物的强制侦查行为实行外部审批,对电子监听严格法律程序并实施检察监督,以及对物的强制侦查措施设置司法救济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谢望原 张开骏

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应结合金融信贷秩序的保护法益理解构成要件。本罪的行为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具有吸收存款业务的自然人或金融机构可以成为本罪的行为主体: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公众存款”,公众的本意是指行为对法益侵犯的范围广、程度重,可能具有实质违法性。“不特定”说明人员的延散性、不可控性和可波及范围的广泛性,是把握公众含义的重要向度。但在人数多且特定的情况下,如果否定其公众特征可能会不适当的排除对某些具有实质违法性行为的处罚。对于单位限于内部吸收资金,需结合具体案情中的存款性质和行为方式等考察,如果单位规模较大。向职工与家属吸收存款的人数和数额较多,且符合其他构成要件的,可以认定构成本罪。“存款”在金融学上是指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存款人支付得到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质始终是资金,将存款扩大理解包括实物,属于类推解释,违法了罪刑法定原则。扰乱金融秩序的属于结果属性,即造成扰乱金融秩序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扰乱金融秩序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国家储源,加剧银行资金紧张:二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造成公众财产利益受到损害,以致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在判断损害结果时应考虑存款的数额、范围以及给存款人造成的损失等。不能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同于非法集资,否则会造成本罪的扩张适用成为“口袋罪”。

论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制度之重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

江必新 谷国艳

申请再审期间制度是本次《民事诉讼法》修订的重要内容。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对于申请再审期间的设置存在时间过长、单一的问题。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期间的规定,存在三种立法模式:不变期间模式、不变期间+除斥期间模式、复合模式。相比而言,不变期间+除斥期间的立法例将于保护当事人权益与维护民事关系的稳定相结合,更具合理性,我国可以作为立法体例的首选。法国的复合模式将非常上诉的各种情形细分,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特性作出相应的规定,其求精求准的立法精神值得学习。在具体条文设置上,作如下建议:当事人申请再审,应自原判决、裁定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或六个月内)提出。以“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伪造”,“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为由申请再审的,当事人应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再审事由时起三个月内(或六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自原判决、裁定确定之日起满五年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导致延误不变期间者,当事人应于该事由消灭后一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回复其被延误的期间。当事人能举证证明的在途期间,应自不变期间中扣除。

论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责任属性——兼论预防性法律责任的生成

李友根

产品召回制度相对于产品已经存在缺陷而言,是通过修理、更换甚至销毁产品而实现的施:相对于因缺陷而导致普遍性损害尚未发生而言。是针对未来损害的一种预防措施。因此,其法律责任的功能既具补救性,更具预防性。正因如此,产品召回制度相应的导致了法律责任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第一,责任构成要件:从现实损害到未来损害。当传统的“法律义务——惩罚性或补救性法律责任”的法律治理模式已无力应对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时,就生成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义务——预防性法律责任——补救性或惩罚性法律责任”的新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预防性法律责任仅针对法律义务之违反而设定,并在具备一定条件(存在相当程度的损害风险)时,即而向未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损害之发生和扩大。第二,责任根据:从主观过错到风险承担。预防性法律责任是基于现代风险社会中预防损害和风险的新制度安排,其所关注的是如何分配负担以消除风险。因此,预防性法律责任不再具有道德评价的因素和功能,而仅只是现实功利的制度安排。第三,利益的基点:从特定的人和产品到不特定公众的利益和安全。这种法律责任的利益着眼点是不特定公众的利益和安全,是为了避免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正因如此,这种责任的实施机制是在社会利益的代表——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监管下由经营者启动,或者由政府相关部门责令启动,从而凸显其既非传统私法、亦非传统公法单一范畴的特征。

论对善意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以“杜家鸡”商标侵权案为视角

王莲峰

上一篇:2024年六年级班主任计划下一篇:渐渐明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