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设计意图及不足: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 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 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 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 《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 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 我以猜谜的形式, 引出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 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 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 在交流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 在品读阶段, 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 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 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 学生自然联想到, 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 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 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 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 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 直到能背诵。此外, 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 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发扬民族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 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 畅所欲言, 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 多多益善, 当然, 如果诗兴盎然, 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 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 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 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 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 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 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 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 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 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 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 意境很美, 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 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 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 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 以“中秋之月”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分栏目, 板块清晰, 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 然后张贴上墙, 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课下, 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去读课外书, 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描写童年的儿童诗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儿童诗童年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儿童诗怎么写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的三篇古诗词都是关于景色描写的,所以在讲解中我采用了让学生三首古诗词作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讲读。并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首先,我让学生自我搜集了作者简介,第一步先走入作者;对作者进一步的了解,其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比赛朗诵诗词,以此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接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用优美诗句表达的景物之美。我把本文分为了三部曲:
一、走近李白
借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补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从这个角度让学生讨论作者此时看到了敬亭山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找出诗中的关键字 “尽”“闲”,以此理解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词想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情,同时因为此时的李白看到鸟儿和白云也渐渐离他而去,这动静结合的特点是多么巧妙的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啊!此时假设你是诗人,你该有如何之想?交流讨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意思,把“相”“两”联系进一层理解诗人这种惜惜相怜之情,以此促进学生结合情景理解作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了解完作者,我们带着对《独坐敬亭山》的感慨,再走入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来看一看吧!这首诗是作者有感而发。诗人借用比喻句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使诗句更加生动、具体。在本首诗中我让学生边看课件图片,边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看看这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来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意境识记古诗,这首古诗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了。
三、走近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对于《忆江南》我让学生借用前两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本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诗人善于借用优美语句表达心情的写作手法。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词三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认字200个,会写150个;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3.学情分析
⑴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⑵孩子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这份思念之情他们也常常有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学习本单元按照“诵文──悟情──赏文──积累与表达”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做到读与写的结合,这样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⑶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帖及字典,学生会写“洛、榆、畔、账”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千帐”等词语。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生能够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反复诵读,交流诗歌诵读节奏。
评价任务二:通过看注释,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教学活动预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
⑵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⑶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⑵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实现目标1] ⑴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⑶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4.紧扣“还”字,披文入情[实现目标2和3]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⑴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⑵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⑶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5.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⑴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⑵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⑶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地震撼了我们。)
⑷同桌互说诗意。⑸分男女生读古诗。6.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⑴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⑵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⑶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⑷指导朗读,感悟情感。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春绿江南 见月思归 赞春美,思乡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⑴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⑵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⑶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⑷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⑴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⑵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⑶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⑷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3.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⑴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⑵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⑴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⑵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5.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⑴背诵全词。
⑵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做一个睿智、负责任的、永怀感恩之心的春晖人。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谁来展示展示你诵读诗文的魅力?还有不服气的同学吗?与他PK一下。
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读诗后的感受?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研读古诗吧!【课件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谁来读读?
同学们,“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铺】【课件出示:铺开】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横野”指什么?【课件出示:横野】【课件出示:广阔的原野】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小结:同学们,“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第二句诗: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
同学们,诗句中“弄”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弄】【课件出示:逗弄,吹。】把“吹”代入诗句中,读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课件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吹晚风三四声。】
同学们,你们从“弄”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小结:同学们,“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归来饱饭黄昏后。】
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你从哪里读出来?【课件出示:黄昏后】
同学们,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饭后的黄昏时分。】
小结: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
【课件出示第四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同学们,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小结: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回想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课件出示整首诗】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谁来试试?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同学们,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同学们,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谁来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六、同学们,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那同学们在课下自由交流交流好吗?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生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在风中吹笛的小牧童,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乘上诗歌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牧童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八、快乐作业: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饱 卧
牛儿笛声为友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回不了家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有感情的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2.你能不看书本,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枫桥夜泊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望 洞 庭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
[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
菊
花
[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
[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
[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 初读全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
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四 感悟诗境,展开想象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学生吟诵。
2.请学生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
五 拓展延伸
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来欣赏。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六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一 导入
.复习《望洞庭》,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二 学生自学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菊 舍 遍 渐 偏
书写指导。
①遍:注意“扁”里面是一横,不是两横。②渐:注意中间是个“车”,“横”变成“提”。
指名读全诗,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 理解古诗的意思
.自读古诗,集体交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2.提问题,悟情境。
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②谁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这里是什么样的?
思考这些问题,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咏诗句,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四 请学生试背这首诗
五 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
.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霜 愁 眠 苏 寺
请学生自学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小结: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愁:注意上边的“火”的笔顺:。眠:左边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寺:注意“土”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理解诗题:枫桥在哪里?“泊”的是哪只船呢?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字点明了什么?
老师范读,学生听,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学习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你还看到了什么?
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到什么程度?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朗读这两句。
学习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这静静的夜晚,诗人还看见了什么?
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朗读这两句。
朗读全诗。
六 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让我们跟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看着这一切是什么心情?
3.再次吟诵全诗。
1.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设计走,而是读完诗后,就让学生去猜张继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教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接着引导:“其实,作者的心情就藏在这首诗中,会品味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便能找到“愁”字。这时,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而愁?”激发学生再去读诗,理解诗。仅仅通过一个“愁”字便把整首诗串联了起来。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整合,既避免了一个个繁琐的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学完诗后,马上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寂寞,对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还是很不简单的。
2.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教师要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儿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比一比,再组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偏: 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
和,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从《枫桥夜泊》一诗的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菊花》一诗中有两个“绕”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绕”字是说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第二个“绕”字是说诗人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个“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到陶渊明家之感;第二个“绕”字则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观赏一阵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西。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学习民歌写成的诗《竹枝词》等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
元稹,字微之。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卒于大和五年。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唐代诗人。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载登进士。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官。诗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2.古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1-02
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2-02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三首07-07
5课古诗词三首的 教案11-0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0-15
5古诗词教学反思11-13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01-19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12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7-24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