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通用8篇)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1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笔者从

一、立足文本特色,丰富语文综合学习形式;

二、结合其他学科,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

三、抓住生活闪光点,拓宽语文综合学习资源;

四、结合社会大环境,扩大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四方面谈谈高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立足文本学科整合生活闪光点社会大环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语文课内容的新颖开放、语文教学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综合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

2、重视实践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由各地区特有的地方资源决定具体活动内容,这一切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3、发挥创造性。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就 1

为教师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提供了空间。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很难把握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时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如何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自然的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总而言之,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认识,加强思考,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辩证地处理好一些相关的矛盾,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如何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富有成效。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南去努力一下。

一、立足文本特色,丰富语文综合学习形式

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并富有人文性,非常适合排演课本剧。而学生对于排演课本剧,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纸船和风筝》,我开辟了“童话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进行改编、排练;教学完《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我开辟了“历史剧专场演出单元”,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创编,进行表演。并要求学生表演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台词,能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读透课文,揣摩人物心理。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除演课本剧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歌颂父爱、母爱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受亲情”的系列活动: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亲情的看法;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父母进行一次长谈,感谢父母

对自己的关爱;送父母一件礼物,表达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结合其他学科,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

跨领域学习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学完《大瀑布的葬礼》,我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考查我们家乡缺水的情况。有的学生实地考察了沭阳的新沂河,亲眼目睹了“潺潺细流”的情景;有的走访了气象局、环保局,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气候与水量的关系;有的从身边开始调查,搜集人们平时不节约用水的事例。然后,学生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节约用水的方案。最后,学生在语文综合学习课《生命的源泉——水》中进行了交流。总之,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能大大提高语文综合学习成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抓住生活闪光点,拓宽语文综合学习资源

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例如,与人初次见面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如何主动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试着进行自我介绍,最后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花乡沭阳,欢迎你”活动,要求学生调查、搜集沭阳的古今名人、特色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活动中,我设计了“导游”带领“北京客人”游沭阳的情景。这样,既生动展示了学生的汇报成果,又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结合社会大环境,扩大语文综合学习的平台

学生对国内外大事是十分关心的,引导学生关注事态的全程发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嫦娥一号”飞入太空时,我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实况转播,之后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写童谣,诵童谣”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一首首童谣:“成功了,成功了!嫦娥一号升空了。飞上月球探奥秘,返回地球传佳音。拍照片,传数据,和平探测行使命。祖国日益变强大,海内海外皆欢喜。”学生的文笔虽然还很稚嫩,他们的诵读也没有什么技巧,但感情却十分真挚,完全是有感而发,有感而诵。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2

一、扩展延伸课程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围绕课程资源拓展延伸,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学习知识套餐。英语课程强调运用开放理念提倡“用教材教”,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语言学习认知感悟, 对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运用。

对于课程学习资源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取舍, 让资源的开放性更多融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生活中。拓展延伸课程资源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 (1)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选取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生活场景, 以利于学生在较接近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 (2) 鼓励学生发挥思维想象, 自主探究其中的语言表达主旨意图。 (3) 建议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实践的方式来准备学习资源, 提高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通过对教材课程资源的拓展, 更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语言学习认知素材。比如, 英语教材中针对学生对西方文化节日的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跨文化意识。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Halloween”“Christmas”等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 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素材。同时, 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 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estival”, 建议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二、丰富生活实践资源, 提高文化素养

从现实生活中探寻英语学习的快乐,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生活为模板载体创设富有情趣的英语学习素材, 能够让学生在增强认知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在这样“生活即英语学习”的环境中, 定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理解感悟能力, 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丰富生活实践资源, 就是要从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方面来升华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 可借助生活情景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氛围。首先, 找准课程学习的目标任务, 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以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其次, 拓宽学习表达方式, 建议学生运用小组对话、故事表达等形式来表达理解感知。再者, 教师深入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中, 帮助学生丰富学习思维, 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通过从生活中找素材, 能够让理解感知更为深刻。像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教师不妨建议学生根据阅读学习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大熊猫的认知。教师可通过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Character of Giant pandas”, 引导学生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态保护以及科研价值等方面作深入思考探讨, 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够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搜集相关的资料, 尤其建议学生就自己学习中了解的大熊猫相关情况来予以表达说明, 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积淀文化内涵。

三、注重人力资源整合, 提升运用技能

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运用好学习的人力资源来调整教学结构和模式, 不仅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情境氛围,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教师在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知识结构要求, 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为学生提供表达学习的机会。

教师是重要的英语课程人力资源, 应该在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过程中, 发挥引导配合作用,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技能。就教师的资源优势发挥, 应该突出资源的优化组合, 要系统了解英语课程资源的类型, 形成多元化学习运用策略。除此而外, 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 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 训练操作技能。如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 提高自身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积累尝试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 尤其是互联网络、电子读物等现代化学习资源, 搜集与文本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素材, 以增强综合感知运用能力。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资源优势, 能够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素材。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充分激活自身的想象认知思维, 强化认知感悟, 不断提高语言实践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水平。人力资源的整合过程, 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性和灵活性。

四、借助现代设备资源, 活化学习过程

利用现代设备资源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能克服传统教学资源单一、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增强学习的兴趣。要将静态知识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多维立体化学习模式, 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感官思维和情感。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 可根据文本学习内容要求, 优化资源配置, 找准学习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围绕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学习素材, 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予以呈现, 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认知感悟语言, 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集中力。在现代设备运用过程中, 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方面: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习惯, 从图书室、辅导资料、报刊介绍中寻找相关语言学习资料, 以积累知识。 (2) 整合学习资源, 利用现代化学习设备就课程知识要点和结构体系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能够有更为充足的选择权。 (3) 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资源尝试制作相关的学习素材, 像课件、背景素材等,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这些现代化设备资源的运用, 能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有效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 更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学习认知素材, 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感悟。

总而言之,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对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 更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觉主动意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课程资源开发应在教材资源整合基础上, 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课程利用率和学习效率。

比如, 教授水果apple时, 教师教了儿歌apple red, appleround/apple juicy, apple sweet/apple, apple, I love you./applesweet, I love to eat.接下来教授banana时, 教师就只给一些提示:

在教授orange等一系列水果词汇时, 学生已经可以熟练运用这一结构。这时, 就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力, 自己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运用和表达的难度是在逐步增加, 这样词与词的教学环节之间也是在逐层递进的。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层次递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形成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对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三、联系生活, 优化词汇运用

有句话叫做“从无字处读书”。事实上, 如今学生的课堂已经不能局限于班级授课时所固定的课堂教学。大自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场景, 都已经成为了学习英语学习的课堂。大英语观正在改变着教师和家长的思维空间, 也在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的时空。在学生基本掌握新知后, 让学生联系生活,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比如教授完水果, 可以说Let’s go to the fruit shop.让学生学会去水果商店如何购买水果。将机械性操练过渡到有意义的练习, 将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关注到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融会贯通, 综合词汇输出

应该说, 综合语言输出环节对学生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比如形状这课, 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用学过的图形组合成一幅画, 并描述。比如4B Open Day, 主要是学习there be句型,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理想的教室或者理想的家等, 并用there be句型进行描述。例如5A学习现在进行时时, 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大课间学生们各自活动的场面, 或者运动会比赛时的场景。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将旧知充分挖掘出来, 又要将新语言知识运用到要表达的语段中, 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的确,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须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预设和运用。这样一来, 学生便会远离那种一味地抄写背诵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的艰难英语路。

摘要: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是基于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和技能表达提升需要基础上的教学活动过程。根据课程本身特点, 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融入生活化和情境式教学因子, 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从课程资源开发中探寻教学策略方法优化, 对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综合表达运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增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夏丽.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 2011 (12) .

[3]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9) .

以生为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篇3

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个体资源

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品德课程资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设计活动。

1.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资源库”。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特殊“作业”,如调查、访问、参观、小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容”。

[案例一:(《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神奇的电话》](以下均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

师:在生活中电话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呢?

生:我妈妈今年被派到台州工作。她每隔一段时间打电话和老师联系。

师:你想妈妈吗?想不想和妈妈打电话?(学生现场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话)

师:电话给我们送来了感人的一幕。在生活中电话还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

生:当发生火灾时,我们还可以拨打119救火。

师:是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特殊的电话。像这样的电话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调查搜集,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

“在生活中电话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呢?”不仅答案都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之中,老师还针对一些特殊电话号码,采用课前布置调查的形式进行“扩容”。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这些资料就成了学生生活的经验得以呈现。当然,教师布置此类“扩容”作业要有计划、成系列,紧扣教学目标,每次作业的任务要尽量具体,以利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取。

2.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美国著名专家奥批强调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其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足可见人所具备的潜能及其源泉的强大,所以开发学生资源,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案例二:(《品德与社会》第二册《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小喇叭栏目要宣传一些小朋友了。你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吗?

生:我曾在校园比赛中获得小歌唱家的称号。

生:我是运动小健将!去年在运动会上获得了跑步第一名。

……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小朋友们一定对自己的优势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互相学习,继续努力,就能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更好。预祝你们都能成为小喇叭栏目的嘉宾。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品德与社会的开篇课文,有其重要的地位。上述案例中,老师通过小喇叭栏目开播竞聘嘉宾的形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调动学生自身的个性特长、优势,帮助孩子鼓起了信心,大胆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升级”。

3.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情感丰富性、深刻性、稳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发学生资源,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能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加码”。

[案例三:(《品德与社会》第五册《难忘的校园生活》]

师:XX同学的成长故事让我们回忆起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我们在课前也做了准备,让我们来交流自己的成长故事吧!

生:这是我小学生活中获得的第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第一次从老师手中接过这张奖状我是多么高兴啊!

……

师:这许许多多难忘的“第一次”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正是有了那么多“第一次”的尝试,我们才不断成熟,感谢母校让我们对校园生活有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当学生将奖状高高举起,并大声地告诉所有同学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这样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也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大家原有的表层情感体验引向了更为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

当然,除了生活经验、个性特长、情感态度,学生的观点、问题、猜想甚至错误,只要是教学中所需要的,都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并对其深入观察、充分了解、合理引导、引导取舍,就能带领学生开发出可以为教学所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二、关注学生生活的沃土,发掘独特的家庭资源

家庭是每个人道德成长的发源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最能激发人的情感,是最具亲和力的地方。通过调查采访,选取教学需要的独特的家庭资源,不仅能增加教育的亲切感,还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丰富学习生活经验。

[案例四:《生活中的你我他》(品德与社会三上)]

师:课前同学们都去调查了解了亲朋好友从事的职业,现在让我们通过玩一个游戏,来猜猜“我”是做什么的?(教师表演一些具有职业代表性的动作,让学生猜猜该职业。)

……

师:你是如何猜出来的?

……

师: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职业,在你生活中,亲朋好友从事的还有哪些职业?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发的家庭资源不仅包括家庭中的藏书、照片等图文声像资料,电视、电脑、录像设备等媒介资料,还应该包括学生耳闻目睹的家庭生活经历,以及通过调查采访能发掘的家庭成员或亲属的不同阅历及工作环境中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这些家庭资源的开发在“家庭”主题单元的教材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资源的开发,明显增强了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三、关注学生成长的摇篮,选取鲜活的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职工、同学、学校校园、班级、图书馆、专用教室、校园网络等。多样化的学校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紧密结合校园生活实际的探究素材。

[案例四:《生活中的你我他》(品德与社会三上)]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的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我们比较陌生的,有好多同学提到了为我们提供饭菜的厨师,正好我们学校开办了食堂,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学校厨师去采访一下,加深对这个职业的了解。(教师带学生走进厨房采访)

师:通过采访,你了解到我们学校厨师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生:他们为全校1500多人提供饭菜。

师:你知道厨师在闷热的厨房里烧一锅菜可以提供给多少学生吃吗?

生:两个班。

师:你能以此计算一下他们烧一餐需要烧几锅才够我们全校学生吃吗?

生:哇,要18锅!

师:看得出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挥汗如雨,只为能做出一顿香喷喷的午餐;他们忙忙碌碌,只为让全校师生吃得饱、吃得好。如果没有他们,你能想象我们全校中午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吗?(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厨师这个职业。)

开发校园环境资源的形式多样,有给老师写心里话的,有了解优秀教师事迹的,有观看电影写影评的……学生走出课堂,利用熟悉的学校资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开发校园资源。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更产生热(下转第11页)(上接第19页)爱学校的道德情感。

四、关注学生发展的舞台——开发本真的社区(社会)资源

社区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基本实验地。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有各种机会参加社区组织的校外活动。因此,在逐步拓展的生活领域中,社区资源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案例六:《精彩的社区生活》(《品德与社会》四下)]

师:这几张照片是社区在组织过什么节呢?(定格在“妙手画妈妈”的照片)

生:孩子们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张照片中还有×××同学呢!

师:是啊!×××,向我们来介绍一下吧!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我那天可开心了,社区既让我们关注妈妈,又让我们开心了一整天,我还获了奖呢!

师:社区想得真周到!让你度过了一个有意义并有收获的儿童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啊?

老师给大家看的照片来自学生课前对社区资源的自主开发。老师将学生开发的这一本真的社区资源巧妙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关注点和兴奋点,课后就会有更多的人乐于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为今后的学习积累宝贵资源。选取本真的社区资源使教材原来的大题材变小,使原来的远话题变近,使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真实性和可信性。

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各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利用,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喜爱。

(作者单位:杭州市学军小学)

五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篇4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思想,误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框定在语文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这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要解决个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世界是课程资源”的根本转变。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就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天、风雨雪霜、起伏山岭、茫茫大海等)和人工形态(如:农田果园、海堤水库、防护林带、园林花卉等)。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时,可以启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还可以结合识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收集有关素材,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

(2)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各界的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如: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社区文化艺术设施(如:黑板报、布告栏、读报窗、宣传廊等)、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故事会、朗诵会等)。教师在开发与利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社区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引导学生把从社区中所发现的问题写成建议或调查报告。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资源优势,开设相应的语文选修课程。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服务社区用语文。如,自办手抄报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当文字医生纠正社区内的错别字,争当读报员,为社区里老人读报,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显得特别重要。学校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课程资源。例如:校园文化环境与设施(如:书画走廊、黑板报、读报窗、宣传栏、校史展览馆等)、图书馆(如:各类藏书、画册、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二是人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和学

生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主体。就教师而言,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他们身上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名师出高徒”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教师是最具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的“活”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就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与学习成果、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校语文课程资源时,除了结合课文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个体的活的课程资源与学校静态的物化课程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例如:可以通过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龙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启发学生走进图书报刊和网络世界,提高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

(4)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庭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文化环境与设施,例如: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集邮册、工艺品、音像资源、电脑器材等。二是家长。应该说,近几年来,不少学校对家长越来越重视,这主要停留在各方面的家长能为学校办学提供哪些帮助上,或者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上,至于如何把家长视作一种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还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家长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本身就是某一领域里的专家,有的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因此,如何开发与利用家长的课程资源,是当今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优势,为孩子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例如,有的家长喜欢集邮,并对邮票有一定的研究,教师可建议家长为孩子开设“邮票与文化”的课程。又如,有的家长喜欢收集文物古董,教师可建议家长为孩子开设“文物与中外文化”的课程,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例如:猜谜语比赛、讲童年故事比赛、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或孩子)的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家庭的温馨,受到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资源就会视而不见。然而,语文课程资源并非直接可以作为语文教育的课程来利用的,要将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语文课程,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要合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从优化教学的策略入手。

(1)筛选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只是为可实施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备选的材料。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在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时,必须着力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从实现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与教师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从教学的针对性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有联系。

(2)问题策略

问题策略就是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是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由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3)专题策略

专题策略就是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专题,如:“如何看待伊拉克战争”、“如何看中东地区的冲突?”等等。可以以学校、社区出现的的某些典型现象为专题,如:“如何看待校园内的追星族”、“如何对待社区内的乞丐”,等等。还可以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供的课题为专题。专题确定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网上、社区、家庭、大自然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访谈专家、学者、老师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从专题学习的方式来看,可以采用自主独立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4)动态生成策略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还有的是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例如,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听课时,突然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教室顿时一片哗然,这也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动态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上,这些动态生成的内 容是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仅不可不少老师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罢了。

要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要把教科书和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生成情况”,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和训练重点。

第二,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具有很高开

发价值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讨论同一问题时,会产生多种思维的碰撞,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和结果,既是开发生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互惠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5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如何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我主张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划分:

1、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我们要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长廊、实验室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大量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实验室等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景点、设备设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校园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研究性学习版面、学生网页、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通常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变换课堂,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生物园等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教师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青山绿水”是山区的特点,“牛羊成群”是草原的特点,“碧海银沙”是海边的特点„„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

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例如: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区的战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恐怖主义、伊拉克、“9.11”、非典、禽流感等高频率词语的使用等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只有认识了时代,把握了时代脉搏,观察社会中的敏感话题,才能开发好语文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6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

在新课改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善教必导、力在求新。使课堂成为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发现创新的自主学习的场所。

一、抓住积点,整合资源

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可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创设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写景类的,可将本册《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五花山》等课文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二、选好基点,拓展资源

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老师将《故乡》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和《孔明智退司马懿》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三、找准盲点,丰富资源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学文本中存在许多盲点,如写作背景材料等。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当资料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就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四、解读文本,生成资源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资源生成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立足学生,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去帮助学生理解与解读课文。

1.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为:所选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明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形象,又要善于挖掘“含”笔的情感。

例如,《凡卡》一课写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地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天真的凡卡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爷爷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帮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9岁的凡卡来说,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这是“含”的情感点。如果教学中能在这里启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心动情发,就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当然,我们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她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象来表现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教师可以采取同时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他们就会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穿透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小女孩哭了,她仿佛也看见了月亮。”只要教学中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2.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解读文本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以下是《荷叶圆圆》的教学片段: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片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有助于引导孩子在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情境: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

教师要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效地识别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对于内容较为丰富多元化的文章,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理解,否则将会使阅读教学走向僵化的道路。此外,教师还应以学生的眼光和情感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总结出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篇7

“语文课应是什么”“语文课是什么”是每个语文教育人一直在思考的语文原点问题的一体两面。“语文课应是什么”是对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是语文课程的“应然” 朝向;“语文课是什么”则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实然”状态。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小学设立“中国文学”,语文从传统蒙学中独立,开始独立设科,历时百年,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从20世纪50年代至新课改以来,在不断地反思、批判和酝酿中,语文教育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二元对立,走到了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 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暂时性小结。 《课程标准》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姿态的人为规定,规避了两性之争,但客观上,它并没有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出新的、真正的说明,未阐明“统一” 的学理基础,不具有说服力。

21世纪初,李海林、潘新和等学者,在对“工具性”的批判上,提出了“言语教学论”的观点。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 中提出“变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潘新和老师在《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首次提出“言语性”作为语文的本质属性,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将“言语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种差”,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在言语形式性上,才能与其他课程根本区分”;他们将言语这个现代语言学概念创造性地应用到了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第三种界定。其主张: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言语, 核心是言语,本位是言语,变静态的语言教育为动态的言语教育。具体而言,语文课程就是用课本等言语作品为载体,通过听、说、 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智慧,塑造个性的言语教学实践活动,变语文知识教育为语言运用教育。“言语教学”虽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和问难,但因其避免了过多概念抽象性造成的认识障碍, 且在操作性上更贴近语文一线的教学实践, 迅速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实践之路。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识,作为语文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取向。理论辨析不易,实践建设更难,相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的原点思考,语文课程的实践建设之路更加多舛。作为一线基层语文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将理论性思考转化为语文课程实践上的教育生产力的问题。但现阶段语文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呢?

一方面,是无序的“自我”。长期以来,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身的庞杂,语文教材的编排采用主题文选的形式进行,缺少确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课堂中具体“教什么” 则主要来自教师的主观个人理解和选择,随意性太大,难免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无效环节增多,出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和异化。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进行简单的文字梳理之后,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品味苏轼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月景之妙,不去探究 “闲”字之丰广内涵,而是用“诗情画意展苏轼”的所谓“创新”形式,让学生通过书画的形式展现文中的场景,体悟那夜的那景那情;学习《孔乙己》时,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法庭辩论,寻找戕害孔乙己的凶手。

另一方面是僵化的“无我”。不少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目标四者的关系辨析不清,将语文教材当作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课程主体意识、课程动态生成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日常教学中固守教材,习惯性地将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奉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为圭臬,未将教学活动置于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作整体考量。在教学中, 片面地认为教学内容是由教科书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仔仔细细地把规定的教科书教好就够了,教学停留在“教语文课文”而非 “教语文课程”层面,教师教学中注意的不是课程开发和整合,而是知识教育教学的方法, 是教学策略的改进,是“如何教”的问题, 甚少有“教什么”的思考。面对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以何种姿态存在和站立?

一、聚焦言语形式,语文教育教学之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核心是言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应聚焦言语形式,着力于对作者谋篇布局、遣词用句的品析,通过对字、词、句、标点等不同言语形式的琢磨和推敲,思考运用这种言语形式和其他言语形式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直达文本的内涵。

语言和言语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具有静止性和社会性;而言语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具有个体性和动态性。我们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

言语作品又分为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言语内容都依存于一定的言语形式,而合宜的言语形式又可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其它课程虽也有言语内容和形式, 在教学中,虽也离不开言语形式(如何表达),但理解和运用其言语内容(表达了什么)是其教学目的,在其教学活动中,言语的形式(如何表达)只是达到彼岸(内容理解和运用)的凭借。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的不仅是言语内容,即作品表达了什么,更应关注言语形式, 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用王尚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别的课的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内容,而语文课则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内容,语文课必须以语言的言语形式为纲,要紧扣语文的缰绳。”

如何抓住语文“言语形式”的缰绳,在作者词语的迷宫中,通过“这一种”言语形式和现象,沿着作者词语的密林,破解作者词语的密码,引导学生完成关注、理解、迁移和运用“这一种”言语形式,则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敏锐的“挑剔”的眼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并敏锐地捕捉这“言语形式”,以之为内核进行语文教学的。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教学《在沙漠中心》时,聚焦“我”的三句话,即“我对自己说:是我的大限到了。”“我听见自己说: 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 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通过读句式、读标点、读数词、读动词等方式,在反复地读中,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咀嚼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发现作者遣词用句之妙,体悟“我”在沙漠中期待后的绝望、奋力的挣扎和继续的决心。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背影》教学中,也未在传统的“四写背影”“三次流泪”的教学线索上着力太多,而是抓住本文“词语重复”的写作大忌这一反常的言语现象,创造性地以文中出现的四个 “终于”、三个“自然”、两个“再三”、两个 “踌躇” 等言语表达形式为触点、抓手,让学生琢磨和推敲朱自清先生的别样的言语形式背后的乾坤,从而对先生写作本文时的复杂微妙的情感和平淡朴实的大家语言风格有了更切实的感悟。正如李维鼎老师所言,在语文教学中,“文学语言”(如何言)具有本体地位,只有实际理解并反复玩味作品的“如何言”,才能够真正体悟和了解其“所言”。在语文课堂中,那种忽视言语形式的语文课再精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二、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必修之功

语文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处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语文教学的选择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21世纪初,在原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基础上,历经多年,纲领性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但其内容主要停留在语文课程目标层面,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011年修订的新课程标准,虽增加了“语法修辞知识”等教学建议,也没有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质性规定, 这为教师的个性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但在客观上,也因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教师的教学有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在研究层面,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研究中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师易于混淆了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材的概念,误以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这种对教学内容认识的根本性错位,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的混乱无序,造成许多迫切需要教的 “是语文”内容没教,而不应教的“非语文” 内容却充塞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的素材是由作者个人言语行为而形成的言语作品,作品的“原生价值”(写了什么)是以普遍的社会性阅读文本而存在的,而其一旦被编者和教者选用,进入语文课堂,成为教学文本,则变成了语文教材内容。编者和教者希望通过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训练,形成言语能力,其用途则发生了变化,需要教者对其进行二度开发,挖掘出它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怎样写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内容是隐性的,物理、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多以学科教材的形式直接呈现,课堂中,师生只需依序而行即可顺利完成教和学,而语文课的教学素材本身不是教学的内容,只是庞杂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内容隐藏在教学文本之中, 需要语文教师用慧眼去发现、取舍和重构。

从宏观上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言语作品中,感悟、品析、揣摩言语现象,找出言语规律和法则,指导自己的言语实践,提升言语能力。原则上,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的元素,即可成为语文教学内容进入语文课堂。然而,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有众多的教学价值点—— 可作为合适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确定其教学“核心价值”呢?又是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为例,我们可从叙事散文的角度,学习通过人物肖像、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比较这篇文章和本单元其他写人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可从回忆性散文的角度, 梳理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通过对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的把握,明晰作者青年时代留学的心理轨迹,特别是通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两个典型事件,感受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精神困境和精神反省;可从语言表达典范的角度,学习体会作者两种叙述语调交替使用的独特语言风格及其产生的精妙的艺术效果:“在写和藤野先生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使用的是冷静的、严正的、庄重的叙事语调,而写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是,用的是一种嘲讽、调侃的语调”;也可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材料,将它和同样回忆性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 等鲁迅写人的回忆性文章进行比较,开展集约化、焦点化研究。凡此种种,如何选择本课的语文教学内容?面对一篇篇“全息式”的课文,为使学生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师需思考“哪些是语文教学内容?”“哪些语文教学内容最合适?”“实际上可以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可用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教出语文课程内容的哪些内容?” 等前置性问题。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像古代私塾的先生,面对浩瀚的经义教育素材,教什么东西由先生自己决定。

纵观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课例,均体现为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处理和建设性开发上, 如果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不高,易于产生不适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如在进行《安塞腰鼓》教学时,郑桂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词语的密林,品析作者如何通过独特的词语和句式传递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张力作为文章的教学内容,把握住了语文“言语教学”的实质,而有的教师却是更多的是以朗读指导为教学主要内容,仅将本文作为诵读教学的 “例子”来教。构建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的丰厚的学科知识素养,对课程目标、 教材的正确理解,将有关的前沿性学术成果进行转化,并对学生的学情有正确把握,也需要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

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尽之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那么,何为语文课程资源? 简而言之,语文课程资源不应囿于语文教材,它应是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可付诸语文课程课程实施中的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条件的总和。俗话说,“生活即教材”,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但又不拘于教材和课堂,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适度延伸。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是一堵墙,而应是一扇窗,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领略窗外的美好。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建设独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课程, 还学生更多的选择和生命成长的可能。如现代学生普遍较喜欢周杰伦,而其御用词作者方文山的许多歌词,亦词亦诗,古典情韵十足,又契合现代潮流,其《菊花台》 《东风破》 《青花瓷》《发如雪》等歌词,在意象沿用、用典、伏笔、隐喻运用等方面均可作为语文元素纳入语文课程,作为时尚的诗歌鉴赏素材。

语文课程是个性的,语文课程建设较多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首先,语文教师要认识自己,要明晰自己有什么,可提供什么, 哪些可作为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以合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养分。其次, 语文教师要考量学生,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学生可能对哪些感兴趣,哪些对学生有益,在师供和生需之间找到契合点和生长点。 至于最终能生成什么?则取决于许多变量, 不能苛求。2012年,笔者也进行了诗歌鉴赏的课程式整合教学尝试,如在以“乡关何处” 为题的“乡愁”诗主题品析中,以八年级课本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 和岑参的《逢入京使》为起点,结合于右任 《国殇》、席慕蓉《乡愁》和舒兰《乡色酒》 等近20首诗词进行了4节课的教学。主要预设了“古韵”“新声”“现实”“哲思”四个环节。“新声”环节中,在品鉴舒兰的《乡色酒》时,提出了“用一种颜色来展现你对乡愁的理解,并用熟悉的相应诗句进行阐释” 的话题,学生的乡愁思维被激活,在红、粉、 黑、灰、白的色彩选择中,完成了对乡愁的升华,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乡愁不再仅是酒、 月、笛声、大雁、柳等固定的典型意象,幻化为临别时母亲的唠叨,依依挥别的手;幻化为童年一切的过往和记忆。引发了孩子们对回不去的一切的人和事的广义乡愁的思考, 多了几点无奈、感慨和唏嘘,懂得了坚守和珍惜,最后延伸出了“保卫童年”“保卫乡愁” 的话题。

李希贵校长说,好的教育应是可选择的教育;陶西平老师说,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致力于建设开放的、个性的语文课程是种意识,是种眼光,更是种责任。当我们在应试的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惰性丛生,日渐麻木;值得庆幸的是, 在我们身边总不乏满怀理想主义情怀、执着地进行独具个性的语文教育实践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域,并付诸实践,让学生走得更远。如四川新都一中的夏昆老师,在常规语文教学外,弹得一手好吉他的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给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课,还相继开设了诗歌鉴赏、电影鉴赏课。他将和学生共同度过的这些的语文之外的瞬间当作“最大的成功“,因为他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这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三年时光而陪伴学生一生”。

语文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在理论上辨析,更需在课堂实践中摸索践行,语文课程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一直在路上……

摘要:对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识,作为语文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取向。现阶段语文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是无序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僵化的“无我”。面对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教师应以何种姿态存在和站立?聚焦言语形式,语文教育教学之核;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必修之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尽之责。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1.通过《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成。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2.《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有许多是经典名著。这些文章的学习确实能增长学生的才智。但也不否认,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有时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在语文课堂之外,广阔的社会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场所。因此,可以有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式阅读。去年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损失严重,影响深远,为此我就以“坚强吧,我的同胞”为主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及一些感人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相关文章,表达自己对灾区同胞的关切和祝福。通过该活动,既很好地表达了同学们对灾区同胞的关爱,也锻炼了大家收集材料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过以下尝试:

1.让歌声充满课堂。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总会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有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印象更深刻。另外,一些思想比较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配上低沉的曲调,更将这一故事演绎得凄烈完美。因此,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唱,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2.让电视进入教室。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让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特别是很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也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之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从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进而做生活的有情人。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尤其是身处课程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

上一篇:师爱师德的演讲稿下一篇:行政诉讼法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