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

2025-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翻译理论与实践(精选8篇)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1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考 试 大 纲

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是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法汉互译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翻译理论知识。本考试遵循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法语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对报考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1.考查考生的法译汉实践能力;

2.考查考生的汉译法实践能力;

3.考查考生对翻译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

4.考查考生对翻译现象及翻译本质的认识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

1.法语文学语篇汉译约30%

2.法语非文学语篇汉译约20%

3.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约38%

4.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约6%

5.翻译理论基本概念阐释或翻译现象解析约 6%

四、试卷题型

1.法译汉: 共2题,其中文学语篇翻译40-50分,非文学语篇翻译20-30分。

2.汉译法:1-2题,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50-60分。

3.名词解释: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或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2题,每题5分。

4.论述题:1题,对翻译理论基本概念进行自由阐释或解析翻译现象,10分。

III.考查范围

1.19-21世纪法语文学作品翻译

2.法语非文学语篇翻译,侧重文化翻译

3.中文现当代文学语篇法译或中文非文学语篇法译,侧重文化翻译

4.法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现当代著名法语翻译家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2

一西方翻译界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观点

毋庸置疑, 西方在翻译研究方面大大领先于中国, 仅当代就有语言学派, 阐释学派, 功能学派, 文化学派, 结构学派,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翻译理论。理论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考察研究翻译活动, 但都是各抒己见, 从单一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并没有普遍性, 因为翻译中遇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某一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适用, 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不适用了, 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是西方最早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 他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The translator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因此, 将《论翻译的原则》视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这三条理论从宏观上规定了译者应该遵守的原则, 不过具有批判眼光的译者可能会有疑问:我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这些原则正确吗?这确实值得讨论。

不过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曾明确地表明了他对翻译理论的态度。奈达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丰富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经验,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但他在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该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 大多数成绩显著、富有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不用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 张经浩提到:“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中所使用”, “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等。奈达早年从事《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翻译与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有些理论不一定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意义, 当然他的理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但不可迷信。

中国学者与艾德温·根兹勒的对话中也谈到了理论研究的不足:“America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in its infant stage.There are only twelve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offer postgraduate degrees in translation.Many of these institutions do not study translation, but are involved in training translators.We have no journal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in America and associa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America exists only in cyberspace.”由此可见, 美国在翻译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 更不用说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语言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反对翻译理论这个名称, 他认为翻译理论是个使用不当的名称, 翻译理论既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科学, 而是关于翻译过程的知识体。他也不同意“translatology”或“traductology”等这样的定义。他认为翻译理论主要为最广泛的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另外为翻译文本和翻译批评提供一套原则、限定规则以及建议的框架。

纵观关外翻译研究, 译论大都是规定性的, 总是探讨翻译应该如何, 都是一些理想的标准, 而没有研究如何进行翻译, 也没有研究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那么中国的翻译研究状况如何呢?

二中国翻译界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讨论

最近20年来, 中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 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 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对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分歧也比较大, 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也大都是零散的, 没有形成系统。

傅雷曾说过:“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 头头是道, 非常中肯, 译的东西却不高明得很, 我常引以为戒。”许渊冲也是重实践的翻译家:“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 理论是第二位的;在理论和实践有矛盾的时候, 应该改变的是理论, 而不是实践, ……文学翻译理论如果没有实践证明, 那只是空头理论, 根据我60年的经验, 我认为空头理论没什么价值。”上海理工大学张经浩教授曾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吗?》一文中说:“没有接触任何翻译理论, 连翻译教材也没有碰, 而是将朱生豪的译本与莎士比亚的原文对照看, 从中获益匪浅。”尽管许多学者重视实践, 但也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新译手来说, 没有多少翻译经验, 理论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大的。

王元化曾指出:“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体知, 重经验而不重理论, 对许多事物的道理往往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种观点根深蒂固, 深深埋藏在中华文化的底部。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是我们进步的一个重大障碍。这个观点表现在教育上和科学研究上都是用强调务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说法突出实用, 反对或歧视理论研究。在翻译界, 就会“理论无用论”。但是任何一种实践都需要理论来指导, 许渊冲的观点并没有否定翻译理论, 而是注重翻译实践, 把实践放在了第一位。其实张经浩的观点到后来也发生了转变, 也注重翻译理论的研究。正如金隄与奈达合著的On Translation中提到, 尽管有人认为自己既没有翻译理论, 也不需要翻译理论, 只管“动手译”, 但他们从事翻译时至少会无意识地遵循一定的道理。这个道理也许只是一套基本规则, 但是却可以认为它代表着某种理论雏形, 或某种尚不十分系统的翻译方法。林克难也讲到“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 翻译是必须有理论指导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 理论与实践就可以必然地结合起来, 翻译无理论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孙致礼教授在翻译研究中引入了辩证法, 翻译辨证论可谓是孙教授自成特色的理论体系。孙致礼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注重翻译理论研究, 他认为:一个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他两方面的语言素养和一般艺术素养, 而且还与他的翻译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每个翻译家都遵循着一定的翻译原则, 只不过有的人是自觉的, 有的人是不自觉的, 有的原则是恰如其分的, 有的原则却失之偏颇。他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矛盾归结为“十大关系”: (1)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2) 保存“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 (3) 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4) 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 (5) “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辩证统一; (6) 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7) 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 (8) 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 (9) 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10) 得与失的辩证统一。孙致礼教授十大关系的论述, 从总体上对翻译的性质进行了界定, 使译者对翻译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至于迷失方向, 也强调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有些著名的翻译家重视实践,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是著名的翻译家就把他们的观点视为标准, 翻译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有的学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但没有提出如何应用于实践, 另外我国学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大都是零散地发表自己的一些体会。

三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翻译实践确实是需要翻译理论来指导, 但是中西方学者都没有明确提出究竟如何利用翻译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确有脱节的现象, 因此有人提出“翻译理论无用论”也是自然的。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是译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理论到方法到应用之间有个中间地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及其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第一, 翻译理论是从宏观上来指导翻译实践的, 正如在辩证唯物主义中,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它是从宏观上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不是在具体事情上教人如何去做。同样翻译理论是一般性的, 而翻译实践是具体的, 翻译理论指导译者从整体上把握实践活动, 而不是解决具体翻译的问题。Susan Bassnett在《翻译研究》中也提到:“The translator should not work with general precepts when determining what to preserve or parallel from the SL text, but should work with an eye on each individual structure, whether it be prose or verse.Since each structure will lay stress on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s or levels and not on others.”例如, 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必须理解并分析原文, 这就需要运用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标准或准则去分析原文。原文的文体是什么, 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原作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目标读者是谁等等一系列问题, 译者都需要考虑到。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理论就对译者起到了指导作用。

第二, 翻译理论不能仅仅局限在指导实践上。Holmes把翻译学研究分为三大分支: (1) 描写翻译研究; (2) 翻译理论; (3) 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 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 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谭载喜也提出“翻译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翻译活动本身, 而应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 另外朱志瑜教授阐述了自己的治学思想, 尤其强调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朱教授认为, 理论不必指导实践, 翻译研究完全不必拘泥于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再指导实践思想。翻译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不能仅仅局限在指导实践上。

第三, 用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直到今天, 有些人还有崇洋媚外心态, 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 引进西方的翻译理论, 不求甚解, 把西方的理论硬性用来分析翻译。然而任何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忽视自己需要的任何改革和现代化都是不会有结果的, 科学和文化是这样, 翻译研究更是这样。殊不知, 翻译与自然科学等有根本的不同, 西方翻译的理论来源于西方的翻译实践, 而西方的翻译活动基本都是印欧语系中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所以从这类实践得来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翻译, 对于此类翻译研究理论必须慎重运用。

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同构转码;译论层面;翻译实践;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81-2

0 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是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手段,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可翻译性性能和语言的本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积极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加强对研究结果的利用,才能有效提高翻译质量,才能更好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

1 语言的可译性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是人类语言以及沟通的载体,无论哪一个的语言交流方式,基本上都存在相同性,也被称为同构性。

1.1 语言同构

所谓语言同构主要指的是其构造相同,同时也是不同语言表达的本质体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同构性是两种语言可以进行翻译的基础,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只有存在同构性才能开展相应的翻译工作,同构主要指的是语言之间的共性。

1.2 语言转码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语言在散居状态研究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且不同语言之间都存在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同构性,虽然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依旧可以通过转码实现各种语言的相互理解。所谓的语言转码主要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相互的转化,能够相互理解,在实际的语言转码工作实施中,语言信息、文化背景等内容都能够通过语言的结构形式展现出来。

1.3 语言参数

两种语言间存在同构性说明两种语言可以自由地进行翻译,并且依旧存在于语言的认知范畴。但是,对于此种认知来说,所指的内容不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人们通过翻译交流,就能及时地获取翻译效果。因此,语言在翻译时,应该积极地从就相应的技术方面着手,及时对语言的不同性质进行研究,才能保证翻译效果最佳。

2 参数、转码与同构关系分析

2.1 参数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参数可以通过V进行表示,其可以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环境(V1)、综合知识(V2)、语言知识(V3)等。语言应用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些常用项主要通过线性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语言组织人员的理解,V1+V2+V3+……,但是,其有时会因为语言中的一定成分所导致表达缺失或者不够完善。不同的语言之间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参数对于翻译的方式具有决定性。通常来说,参数可以分为结构信息、外部综合信息和内部综合信息,所谓的结构信息主要指的是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各不相同,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言音节过构成;所谓的外部综合信息,主要指的是构该语言的综合信息;所谓的内部综合信息主要指的是该语言单词所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语言结构具有不同的语言参数,参数的不断变化对语言的翻译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2.2 转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分散居住到现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语言表述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实现完整的沟通交流,但是在相关工作开展以前,如果没有语言的同构,就不可能实现语言的转码。另外,语言的转码和跨语系语言转码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语系内存在的不同语族语言之间的转码工作较为简单。

2.3 同构

同构是语言转码工作开展的根本,在转码开展过程中,只有确保语言之间具有同构性,才能保证翻译工作顺利的开展。在不同语言中,虽然具有同构性,但是由于语言结构、语言的构成不同,使得任何语言之间都应该进行转码,将两者转化为具有相似结构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语言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翻译,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翻译交流。

3 翻译理论研究

3.1 技术方面的翻译理论研究

一般来说,翻译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可造性,例如,我国“信、达、雅”和“化境” 等理论对于翻译工作中参数转换工作的进行具有一定指向性。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翻译之间的讨论处于一个不同层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讨论了翻译的性质以及翻译原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确了翻译的原则。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技术层面的翻译理论分析工作中,并没有构建一个纯正的翻译理论。《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和《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从开展相应的翻译工作,还采用较大篇幅讨论翻译的实践问题。

3.2 认识层面的理论翻译

在认识视角下,翻译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并且还应该对各个语言是否存在可译性进行研究。此种层面下,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语言的同构性以及同构状态下语言的可译性,只有积极对其进行把握,才能真正做好语言的翻译。

4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关性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翻译不同层面的讨论呈现出一种分裂在外延相同的情况下,处于相互独立的不同集合仍然存在相关性:

①对语言能否被翻译的认识;②对翻译方法的认识。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认识论层面上的翻译理论与考虑参数的具体转码之间仅有间接的相关。

5 正确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5.1 翻译理论在宏观上能够对翻译实践进行有效指导

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相应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在翻译工作开展过程中,翻译理论是一般性的,翻译实践是具体的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加强对翻译理论中原则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理论对翻译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2 采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就目前来说,一些人还存在崇洋媚外心态,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照搬相应翻译理论,从而导致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都不能背离本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积极汲取其中存在的精华,将其和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使其形成一种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翻译理论理论体系,不断增强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才能保证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融合,使得翻译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进而更好地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此外,还要保证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统一性,防止两者出现脱节现象。

6 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翻译是各国交流的主要桥梁。各个国家的语言都能够实现相互转码,各种语言之间包含的信息也各不相同,技术方面的翻译理论考虑语言的特殊参数及翻译的具体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积极地推动语言翻译工作的质量。另外,在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翻译理论的相关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满足各种语言的翻译需求,实现语言翻译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尹铁超.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2(3):109-112.

[2] 李美玲.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读《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J].金田,2011(7):50-50.

[3] 郭斯.浅析翻译比较,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三者间的关系[J].商情,2012(41):130-131.

[4] 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学习月刊,2012(10):139-139.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篇4

实习名称

系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外语系陈景楠(1140501086)

邵阳学院

2014年7月5 日

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2014年6月30日-7月4日

实习地点:1栋110教室

实习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

二、实习过程概述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知识,忠实、准确、通顺、完整地翻译句子、段落和短文,并且正确熟练地运用各类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在大量实践练习中,进一步打好基础,巩固提高自己的自主翻译能力。实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本次实习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学习:

1、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翻译方法和译文评价等基本知识的讲解

2、短文Glories of The Storm英译汉

3、短文《野草》汉译英

4、讲解、点评

5、基本翻译技巧的总结以及翻译过程中语篇意识、文化意识的传达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主要实习岗位是邵阳学院外语系。

实习第一天,老师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翻译标准,翻译基本步骤、翻译方法等基本知识。由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标准“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达雅”。而后鲁迅先生提出翻译时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味。译者不仅要全面、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和意义,不能随意歪曲、增加惑世删减原文的思想,而且要克服逐字死译呆译的思维定势,力求语言的清晰、有力、地道。这些翻译标准是我们在每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应牢记在心并努力达到的。接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翻译的三个步骤,即理解--表达--校对。一篇翻译材料拿到手首先我们应该对全文进行通读、理解并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在准确的理解基础上着手动笔翻译,在这个过程中遣词造句,地道表达以及选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都是对译者功底的一个考验。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对初始译文的校对和修改老师将在接下来的几天结合特定的语篇进行介绍。

实习第二天,我们需完成短文Glories of The Storm的英译汉,要求使用学过的翻译技巧,注意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语篇的连贯和衔接。Glories of The Storm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全文语言优美,风格清新质朴,主要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暴风雨前的郁闷、暴风雨后的清新。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开始了自主翻译。翻译后同学间交换译文并互评。

实习第三天,老师对我们昨日的译文进行点评,并重点分析前两段。开头一段,写暴风雨来到之前大自然的片刻宁静。三个平行结构用的非常漂亮,渲染了暂时的万籁俱静的气氛。且用了creeps(蠕动)、chip(条嫩)、rustle(沙沙作响)和sing(歌唱)四个拟声词来强化对这段“静”的描写。在我们的译文中大多存在过于直译、选词不够恰当和结构欠匀称的问题,对此,老师指出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适当的增译、减译,前后措词还要考虑形式的整齐。随后还给我们分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如何在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和翻译。

实习第四天,有了前几天的小试牛刀,今天老师让我们试着将《野草》一文翻译成英文。体验英汉两种语言是如何通过翻译来进行转换。这篇文章中由于英汉表达习惯不同,需要将中文的简单句、散句在翻译成英文中使用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名词性从句等进行逻辑的串联和句子的完整。此外,文章中还牵涉到一些惯用语和文化意识差异,原文作者用词十分考究,在我们翻译过程中,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总感觉翻译出来的很不到位。老师了解后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理解难点并鼓励我们不要气馁,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过程,贵在坚持。

实习第五天,老师结合这几天的实际练习,总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强调翻译不要一开始就急于动笔,要多花时间放在理解原文,领悟原文上,理解到位了接下来的翻译才有方向。希望我们不要本末倒置,多思考,再加上不断修改和坚持积累。渐渐的会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在不断巩固,翻译水平在不断提高。最后老师提供了更多的翻译学习参考书目,希望能对我们以后的翻译起到帮助作用。

四、实习收获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开始涉足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前部分阶段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中国的翻译史有了大致了解,深入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语法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异同,了解英汉互译的一般理论、方法和技巧。边学边辅以大量的翻译文本进行示范、练习。不同的翻译练习文体方便我们接触到中英文表现的各种面貌,在一次次试译和改译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和翻译速度。

此外,个人的一个深有体会就是做翻译练习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过程。恨的是我们的积累太少,一篇材料拿到手,生单词、熟语以及长难句等的尴尬或是每个单词都看懂了,但那种自己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的感受,无疑让我们只能带着词穷在一旁看着原文干着急,绞尽脑汁也迟迟动不了笔。爱的是拿到翻译任务后那种迫不及待的欣喜,虽然心里深深的明白自己水平有限,但还是忍不住想小试一番。看别人的译文还有修改自己的译文,是整个翻译过程中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有些译文当初自觉满意,或很满意。过了一天或是看了别人的译文又或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分析,再看时,却不禁感到惭愧。问自己,当初怎么译成了那个样子呢?有人说翻译是rewriting“再写作”,觉得很有道理。不管什么样的翻译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做英汉互译,试译的译文总是有的可改。改到使译文有英语味道,是一个艰巨的历程,没有尽头。修改是发现,是提高,也带来乐趣。

在本次实习的短文翻译中,一来得有内容,空泛无物的文字无论再怎么辞藻华丽别人也会觉得空洞,有时候甚至看不懂你翻译出来的东西;二是感情要真,“真”就是要忠实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我们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文字效果而肆意改动原文的情感态度;三是语言自然,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在风格上保持一致,正如老师所说:“自然的语言本身就是美”。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5

“飞行翻译”是中国民航的一种特殊的职业。飞行翻译和飞行翻译人员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为中国民航的发展特别是在飞行翻译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飞行翻译包括各种飞机资料的翻译,飞行训练的翻译,航线飞行的翻译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英语专业开设了飞行翻译课程。该课程是结合民航行业内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自主研发的英语专业民航方向的新型课程。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五年的教学实践,飞行翻译理论日渐完善,飞行翻译教学显现出了教学特色。飞行翻译理论

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飞行翻译课程是一门新课程,飞行翻译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民航特色的,前人重未涉及过的行业翻译理论。该理论依托科技翻译理论(《科技翻译学》李亚舒、黄忠廉)将飞行翻译归属于科技翻译的范畴,有效地解释了飞行翻译的属性;明确了飞行翻译特点;提出了飞行翻译的三大原则等。

1.1飞行翻译理论的属性。

飞行翻译属科学翻译的范畴。科学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飞行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与飞行训练有关的信息的翻译活动。

1.2飞行翻译的特点。

飞行翻译是翻译人员用译语将飞行资料和有关飞行训练方面的信息进行转换的语际活动。飞行翻译具有科学翻译的种种特点,如:科学性、现实性、准确性、快捷性、程序性等:

科学性:飞行翻译需要转换的信息是飞行手册中有关飞机的各种资料,飞行训练手册中有关训练的各种资料。飞机信息是飞机制造商提供的。飞行训练信息是飞行员在飞行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些信息均为飞机、飞行等事实、飞行训练的过程、结果等。翻译的内容其隐涵意义较少,歧义现象也较少。因此翻译时要求译语严谨,逻辑性强,同时避免主观臆测。

现实性:飞行翻译具有实用性强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讲求实用,讲求效率,根据飞行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有选择的摄取信息。

准确性:飞行翻译要求对原语资料“理解要准确,转换要准确,表达要准确”。准确性在飞行翻译中还体现为术语规范,表达用语规范,使用民航行话等等。

快捷性:有时飞行翻译是在飞行训练中进行的,有些飞行程序如起飞、进近、落地,这些飞行过程时间紧,任务重。飞行员在其间须完成的项目较多。翻译人员对教员的讲解翻译应干净利落,只需将有用的信息和教员的意图翻译到位即可。

程序性:无论是哪一种机型,所有的飞机系统,飞行训练程序均大同小异。因此,飞行翻译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

1.3飞行翻译的原则。

飞行翻译原则为语用价值第一原则;语里意义第二原则;语表形式第三原则。飞行翻译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为传达原意内容,而且为飞行员所接受。飞行员的需要为语用价值标准,只要把语用价值和语里意义传达出来了,语表形式可以处于最次要的地步。在以往的翻译中多以文本为中心,但在飞行翻译中飞行员是翻译的服务者,飞行员能接受的翻译是翻译的第一原则。其次是利用全译风格求似,变译的变通求效的方法保持飞行翻译中的内容信息;最后在力保信息内容的前提下取意舍形,因意变形,因意造形。

1.4飞行翻译的翻译标准。

根据飞行翻译的本质:科学翻译是译者用译语表达原语科学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求得信息量相似”应该是衡量飞行翻译的标准。这个标准指明了飞行翻译的基本方向和总体原则。

飞行翻译是以满足飞行员的需求为目的的。应该把飞行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让飞行员能够接受翻译内容,应追求语用价值的翻译,不一定是字斟句酌的翻译,而是“动态翻译”或“功能对等”式的翻译,还可使用全译和变译手段,突出原作或教员讲解的有效信息或使用价值,同时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飞行员的实际情况,提倡和鼓励翻译人员的正当发挥,使飞行员获得快捷、详实的知识。飞行翻译教学

我院正式启动飞行翻译教学是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为了打造我院英语专业学生民航英语的特色,我们确定了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民航英语方向。为了成功的创建飞行翻译课程,我们先开设了全院性的飞行翻译选修课,根据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而后在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纪开设了飞行翻译课,制定了“飞行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和教学研究,飞行翻译课程已基本成熟。飞行翻译课程已成为我院民航英语专业民航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飞行翻译课程也开创了民航教育新领域。

2.1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

在飞行翻译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式就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教学。实际上要完成飞行翻译工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飞行翻译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掌握翻译技能技巧,了解飞行翻译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掌握航空基础知识。对于我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民航基础知识几乎等于零。因此,在进行飞行翻译教学时,除了讲解飞行翻译的技能技巧,民航的语言特点外,主要还要讲解民航基础知识、飞机结构基础知识、飞行训练基础知识、飞行技能和技巧基础知识。由于我院飞行翻译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资深的飞行翻译人员,他们的知识比较全面,飞行翻译经验丰富,通过他们主导式的讲解,学生收获较大,翻译的进步较快。因此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飞行翻译课程采用采用了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

2.2以飞行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程序。

飞行翻译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是先讲解词或句的翻译再讲解段的翻译,而是以飞行训练的顺序和程序进行教学。在飞行训练中飞行员要学习飞机系统、固定模拟机上飞行训练的正常程序和全动模拟机上的主要训练科目;另外还包括简单的航空理论、航行管制理论、航空气象、JEPPESON航图等知识,在飞行翻译的授课中,讲解飞机系统时主要以空客320的飞机系统为主线;飞行程序主要以B737和747为主线;讲解飞行技能时主要以经验丰富的机长的飞行经历为主线。由于课程讲解的内容与实际的飞行翻译密切相关,学习的课程非常实用,学生毕业后可马上进行飞行翻译工作,而且,工作会非常出色。

2.3互动式的听译练习方式。

互动式的听译练习就是飞行翻译练习中一边叙述飞机某一系统,某一程序,一边翻译的同声传译的练习。这种练习在培养飞行翻译能力上非常有效,又非常实用。飞行翻译在实际的翻译中就是通过计算机一边看和听讲飞机系统,一边为飞行员翻译讲解,或一边听外籍教员讲课一边翻译,或在模拟机上教员一边讲解飞行技能技巧,飞行员一边学习飞行,翻译人员一边翻译。由于担任飞行翻译的教员都是资深的飞行翻译,他们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因此他们利用这一方法来训练学生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练习效果。

2.4课后的自主学习。

由于课时紧,内容多,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2006年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飞行翻译练习软件”研制成功。该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为了配合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

“飞行翻译练习软件”的设计符合教学和自学的规律。软件中应用的自学方法具有先进性,直观性,对于改进自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练习软件以教材的内容线索为主要依据,以课堂教学组织为主要顺序,以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进行了开发,这样的开发理念使得该软件在学生在课后的自学中感到实用,好用,便于深入浅出的了解课文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由于有了教学软件辅助配合,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能理解。飞行翻译练习软件是一套完备的E—LEARNINGANDTEACHING系统。包括完整的课程内容,讲解要点,互动练习,课程回顾以及课程论坛等。为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辅助。

关联理论与翻译 篇6

关联理论不仅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翻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证伪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关联理论也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并传达原交际者的意图.照顾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作 者:刘佳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明示一推理模式 最佳关联 翻译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7

一、大学英语翻译的现状

目前, 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没有认真对待翻译教学, 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会听说读写即可, 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 英语翻译只会占用课堂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英语翻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这类内容, 因此只有英语专业才设置了专门的翻译课程, 用以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同时高校分配教学资源时没有考虑英语翻译, 导致英语翻译的教材、资料十分有限, 教师只能通过教材开展翻译教学, 学生反复学习教材内容会感到枯燥、乏味, 对英语逐渐失去兴趣, 这也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英语翻译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能检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英语的语言逻辑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而翻译是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很难达到这项要求。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实践

(一)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我国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因此至今仍未有统一规范的教学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必须有专业化的教材, 鉴于翻译教材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其学术性应该较低, 相反趣味性应较强, 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可以包含西方的风俗习惯, 日常交往常用语句, 或者是奇闻轶事,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浓重的好奇心,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英语翻译教学。此外, 高等院校还应根据当今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设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体系, 教学目标设为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短、通顺的语句将英语句子翻译出来, 并且需要完整明确地表达原句的含义。英语翻译不代表逐字逐词翻译, 只要将句子大意表达清楚即可, 教师不应设置过高的标准, 必要时可以放宽内容和结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 英语翻译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 轻书面表达能力, 毕竟英语最主要的用途是交流而非应试, 教师在英语教学翻译中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才能使英语翻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鉴于我国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的现状, 我们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但我们可以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渗透, 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渗透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 英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包括文字对等和意思对等两方面内容, 也就是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作为英语翻译中的两种方式, 各有优缺点。因此, 英语教师应加强英语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知识的渗透,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两种翻译方法, 包括直译和意译, 要根据句子和翻译内容的特点实现两种翻译方法的有效转换, 从而实现灵活掌握。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翻译文章, 翻译句子,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更应该追求翻译技能的实用性。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技巧渗透

(一) 合译法和分译法。合译法和分译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翻译方法, 在英语翻译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合译法是将几个简短的语句合并到一起翻译;分译法是先将一个长句子分解成几个短句, 再逐一翻译。由此可见, 合译法和分译法是根据句子的长短结构进行选择的, 教师在讲授这两种方法时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进行讲解。例如:She is so clever before, but she said something wrong yesterday.这句应用合译法翻译:她过去很聪明, 但是昨天却说错话了。再比如Actually, this is a very expensive necklace, a lot of people think so.这句则应该使用分译法, 译为:事实上, 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项链, 很多人都是这么以为的。通过对比学生会看到合译法和分译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从而学会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方法。

实际上, 英语中有着较多的长句子, 而且句式上也比较复杂, 这也是英语翻译的难点,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在面对复杂句子时如何将其分解和翻译。例如How couples can increase the odds that their marriages will last, how parents should raise their children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them.类似这样的排比句可以分成三个短句, 将how…作为划分依据, 只需要分别翻译三个短句, 就可以将长句很好地翻译出来。

(二) 减译法和增译法。根据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是重点, 译文与原文的语言要相符, 所以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翻译的重要性, 努力保持原文与译文风格的一致, 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合理应用一些词语。因为英语语法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英语中常常会用到连接词, 汉语却很少使用, 所以在翻译时应忽略这些连接词, 防止意思的重复, 这就涉及到减译法的运用。而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语句中缺少名词、连接词的情况, 这时需要先将缺少的词语进行补充, 再翻译整个句子, 这就是增译法。利用减译法和增译法进行翻译, 不但能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还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语法要求。例如Let us go and do it once again.这句可以用减译法, 省略“让”、“和”, 以避免句子的冗余。再比如He could knit when he was ten.这句应使用增译法, 把动词knit后面的名词“毛衣”补充出来。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增译法和减译法的应用不是为了增加或简化原句的意思, 而是为了使句子意思更加简洁、清楚, 应该在不违背原句含义的基础上增减, 切忌胡乱更改句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对于学生理解英语,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英语翻译教学, 增加该门课程的课时设置, 同时教授学生英语翻译的关键技巧, 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指导和练习。此外, 英语教师还应不断研究新的英语翻译方法, 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灵活运用英、汉两种语言,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泰溶.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措施研究[J].海外英语, 2015, 20

[2]葛晓晶.论如何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J].英语教师, 2015, 18

翻译理论与实践 篇8

【关键词】高语境文化 低语境文化 交际能力 翻译

一、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定义

霍尔(Hall,1959) 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两种类型: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并提出两种交际类型: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不同文化对交际环境有着不同的依赖程度,高语境的交际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有形的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被编码的、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Hall,1976:79)。低语境交际刚好相反,是大量的信息蕴含在清晰的编码中。霍尔将语境定义为: “包围在事件之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和事件意义纷繁复杂的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弥补语境中丢失的部分(Hall,1988:96)。”换言之,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一切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言而喻,无需点明。

二、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自我经历中的分析:

1.直接明晰和间接委婉的表达方法。高低语境文化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表达方式。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重视集体,且由于历史传统等原因,社会变化速度缓慢,人际网络呈现单一化。人们的交往通常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人口同质性较高,所以表达方式往往以含蓄表达为主,常常会有肢体语言。而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恰恰相反,人际关系相对独立,人口同质性较低,因此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就要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背景。举一个自己参加此次南亚博览会的经历为例:在今年的南亚博览会中,我为一位美国商人做翻译。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在工作的最后两天有些体力不支,因此,想向老板说明放弃这份工作。由于深受高语境文化的影响,就寻理由,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申请理由是身体不舒服。当老板得知我不舒服,非常惶恐,竟然拿药给我,以至于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本没有可表达的机会,所以,此次交流以失败告终。

同样是告假,在同是高语境文化的两个人交流就相对容易很多。一次,学院召开学术会议,恰逢有事,不得不向导师请假。刚刚向老师询问这次会议重要与否,老师马上回答:“有事是吧?有事就去忙吧,没关系。”不费吹灰之力,还没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次请假成功。

由于我和老师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人,熟悉这种为了避免尴尬,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蔽迂回,隐晦表达的交际方式,即使没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明白。而南博会的老板属于低语境文化的人,自己没有直截了当的把真实想法告诉他,所以造成沟通困难。

2.人际关系的侧重点。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在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差序格局的伦理规范,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则重视个体的表现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由于这种不同的群己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交际是以他人为取向,而美国文化里的交际是以自主为取向的。由于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两种文化对待人际关系侧重点的不同上。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和朋友一行到一相对高档的餐馆吃饭,服务员对我们的服务态度不冷不淡,但是,对邻桌的客人却十分热情。从邻桌客人的着装来看,像是经商的老板,而我们的穿着打扮学生气十足。服务员根据服务对方的身份、地位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甚至改变服务态度。在高语境文化的中国,这种行为称之为“看人下菜碟”。

而一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即使是校长也要和他们一起排队,首先因为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人际关系不具有特殊性。其次,如果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就会违背公平、平等的个人价值观。

而且,他还在排队时,通过随意的交谈认识了一些朋友。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这是由于高语境文化交际中对待交际群体内与群体外成员之间常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低语境文化中却不太明显。在高语境文化的国家里,人际关系内外有别,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说到,“某某是我们这一圈的人”,“我们几个玩得好”,诸如此类的话。这体现了成员内部的某种亲密程度,对“圈”外的人会相对冷淡。

提到朋友,我又发现,现在许多的朋友都是“朋友的朋友”发展而来的,换旧话说,就是一个朋友为中介,他或是她把本属于他们群体内的人介绍给自己。由于中介都属于双方群体内的成员,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双方自然不会拒绝中介的介绍,因此新的关系就可以建立。再举一个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例子:“相亲”,其形式就像刚才所说的朋友中介一样,只是将要建立关系的双方交友的目的不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今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的时代,相亲越来越成为青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的有效模式。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虽然他们也会有这种“中介”模式,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低语境文化交际者只用职业性中介人来处理特定的问题,在欧美电影中最常见的“中介”便是律师、法官等等这些属于调节当事双方,不带有主观色彩的第三者,他们视交流双方为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是与高语境文化国家本质上的不同点。

3.对于规则的依赖程度。从这一点来看,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与低语境文化国家的人对于规则的依赖度也不同,比方说,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面子问题,朋友借钱,高语境文化交际者很少有写借条的习惯,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双方的关系。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里,有许多准们的法律用语、合同用语,凡事都要按照合同依法办理,即使是朋友间也要写欠条。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规则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高语境文化国家

三、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在翻译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的产生又和人们的思维模式密不可分,所以从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天人合一”,在思维认知上强调整体把握和领悟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汉语的语言结构,所以虽然汉语句型结构流散,需要借助一定的上下文,在整个语境中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才不会产生歧义。相反,西方传统文化中逻辑学发达,重视分析。所以英语语言结构聚合严谨,句和词,句和句环环相扣。所以在做翻译练习时,我们往往会感觉,汉译英要比英译汉麻烦的多,做英译汉练习时,只要读懂原文,一般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翻译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做汉译英练习时,由于高语境文化的影响,文章表达的比较隐晦,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原文,试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真实的意图。

举一些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就会不假思索的套用 “live and learn”。后来经过查字典发现,中文中的“学”字强调的是动作本身,这就话的含义旨在勉励人们不断学习。而英语谚语中的“learn”属于结果动词,他强调的含义为“学到”,那么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变成“one can learn something new as long as one lives”(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就与原文的意义相差甚远。后来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目,这句话如果译为“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或是“one has to study as long as one lives”则比较恰当。

四、结语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增强了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仅更好的促进对异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而且可以运用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帮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

[2]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陈国卿.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境文化对比概述[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2001.

上一篇: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下一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