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合同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浦发银行合同(精选8篇)

浦发银行合同 篇1

合同编号

委托人:

住址:

贷款人:

营业地址:

借款人:

住址:

鉴于委托人(以下称“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发放

委托贷款(《委托贷款委托协议》/《委托贷款基金总协议》编号:),及借款人(以下称“借款人”)申请借款,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三方当事人在遵循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协商一

致,特订立本合同,以资遵守。

第一条委托和代理

委托人委托贷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已经接受委托。贷款人按照委托人的委托

指示,向借款人发放本合同项下的委托贷款,监督贷款使用并协助委托人收回贷

款。借款人承认贷款人作为委托人的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承认该贷款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借款人。

第二条贷款

2.1 本合同项下的贷款为人民币贷款,其贷款种类为。

2.2 本合同项下贷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整。

2.3 本合同项下贷款期限为,即自年月日始 至年月日止。

2.4 本合同项下的贷款利率为。本合同项下的贷款用途和贷款项目:,借款人不得挪作它用。

第三条贷款利息

3.1 本合同项下贷款利息以每年360天为基数,从提款之日起按照实际提款金额和占用天数计收(结息日应包括贷款最后归还日)。

3.2 在贷款期内,贷款利率如需调整的,贷款人按照委托人的通知调整利率。

3.3 如果本合同利率约定为按照银行某档次利率或按某档次浮动利率计息,借款实际占用资金的天数未达到该档次的标准期限,仍按合同约定利率计息。除非委托人与借款人另有约定,如贷款展期后,累计贷款期达到新的利率档次,按新档次利率或该档次浮动利率计息。

3.4本合同项下贷款的付息方式和付息日约定如下:(选择一种)

()3.4.1按季付息,付息日为公历年每季度第三个月的廿日.()3.4.1按月付息,付息日为每月日.()3.4.1在贷款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

()3.4.1分次还本付息。

3.5在此借款人授权贷款人从借款人存款帐户中主动划收应付利息。

第四条提款

4.1 满足下列提款先决条件的,贷款人予以办理提款手续:

(1)填妥《委托贷款借款申请书》和有关借款凭证;

(2)提交有效身份证件;

(3)已办妥与贷款有关的批准、登记、公证、备案手续;

(4)如贷款有担保的,该担保合同有效;

(5)借款人的本次提款与《委托贷款委托发放通知书》或《委托贷款协议》有

关内容和要求相一致的;

(6)凡委托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已提交确保该项目已经按规定的审批程

序报经审批,并纳入国家和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证明文件。

(7)已提交贷款人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资料。

4.2 借款人按照下列提款时间和提款方式向贷款人办理提款手续:(选择一种)()4.2.1借款人在____年___月___日向贷款人办理一次性提款手续。

()4.2.1按下列提款计划分期提款,但应于每次提款日三个银行工作日前向贷款人办理提款手续:

分期提款日提款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 _____(大写金额)年月日(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

4.3贷款人在借款人办妥提款手续后及时放款。

4.3 借款人应按照4.2 约定按时足额提款。

第五条还款

5.1 借款人应当在贷款到期日归还全部贷款本息,有还款计划的,还应严格按照还款计划还款。

5.2 借款人按下列还本方式按时足额还款:(选择一种)

()5.2.1在委托贷款到期日一次性归还贷款本金

()5.2.1 分期还款,具体还款计划如下:

分期还款日还款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大写金额)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____年___月___日____________(大写金额)

5.3 借款人在此授权贷款人从借款人的存款帐户中主动划收其应还的款项。

第六条提前还贷和贷款展期

6.1借款人要求提前还贷的,应事先经委托人和借款人同意。借款人应在计划提前还贷十日前向贷款人提出书面申请。贷款人按照委托人的书面通知办理提前还贷手续。

6.2借款人要求贷款展期的,应事先经委托人和借款人同意。借款人应在贷款到期十日前向贷款人提出书面申请。贷款人按照委托人的书面通知办理贷款展期手续。

第七条贷款担保

7.1委托人可以要求借款人为本合同项下的贷款提供担保,该担保由委托人认

可,并另行签定担保合同。

7.2 担保合同由委托人、贷款人、担保人三方签署后生效。如担保合同签署日早于本贷款合同签署日的,担保合同于本合同签署之日与贷款合同同时生效。

第八条债务证据

8.1 本合同项下借款人所欠债务的有效证据以贷款人按业务操作规定出具的会计凭证为准。

8.2委托人承认本合同项下借款人所欠债务的有效证据以贷款人按业务操作规定出具的会计凭证为准。

第九条贷款管理

9.1 本合同项下的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委托人,委托人应及时回复处理意见。

9.2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委托人和贷款人均有权检查贷款使用情况,借款人应按要求提供情况和文件、资料和工作方便。

9.3贷款期间借款人发生破产、吊销营业执照、停业、解散、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的或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体制、主要管理人员发生重大变动或调整的,借款人应及时通知委托人和贷款人。

第十条违约和处理

10.1 借款人未按照本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有权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已发放的贷款,并对违约部分加收的罚息。

10.2 在贷款期内借款人未依约按时支付贷款利息的,贷款人有权加收延付利息的罚息。

10.3 借款人违反9.3条约定的,应支付违约金元。

10.4 借款人未按约定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有权催收贷款,并对逾期贷款加收的罚息。贷款人协助委托人向担保人追索。

10.5 贷款期间借款人发生破产、吊销营业执照、停业、解散、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有严重逃废债行为,或有其它危及贷款安全的情况时,贷款人可以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提前收回贷款及采取其他措施。

10.6 在上述情形中贷款人有权从借款人的存款帐户中直接划收应付贷款本息(含罚息)、违约金。

第十一条 其他事项

11.1 本合同签定后,本合同变更、解除须经三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但本合同另有约定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11.2 本合同经三方当事人加盖公章及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后生效,贷款全部归还后自动终止。如委托人为非法人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如当事人为个人的,签署其有效证件上的姓名。

11.3 本协议生效后,委托人如有要求的,本合同应进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

11.4 本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任何有关本合同的争议均受贷款人主营业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11.5 本贷款的担保合同、借款人提供的委托贷款借款申请书、委托人提交的《委托贷款委托放款通知书》以及借款人、委托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3.6 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签约三方各执一份,副本数份备查。

在签署本合同时,三方当事人对协议的所有条款均无疑义并对当事人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条款的法律含义有准确无误的理解。

委托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

贷款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

借款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或盖章)

浦发银行合同 篇2

(一) 加大对保证人的审查力度

《公司法》对“对外担保”做出了新规定, 使银行具有更大的审查义务, 在借款担保合同中, 银行要加大对公司章程、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决议内容的审查力度, 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

1. 以2006年1月1日为界限, 采用不同方法来划不同时期的债权。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若干适用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如下规定:“公司法实施后, 人民法院尚未终结的和新受理的案件, 其民事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公司法实施后, 适用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所以, 2006年1月1日是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发生的借款担保适用就公司法对外担保的规定, 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担保适用新公司法对外担保的规定。

2. 审查公司章程

对于发生在2006年1月1日之前接收的担保, 首先要对公司的章程进行审查, 看章程中有没有对担保做出限制, 如章程中对担保行为是否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做了明确的规定, 那么公司在对待接收的担保中就要严格的按照章程的规定来执行, 要么交由决策机关决议, 要么直接提供担保。如果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那么公司应当由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做出决议。其次要对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议进行审查, 如章程中对担保行为是否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做出了明确规定, 那就应该审查公司规定的决策机关有没有就担保事项出具决议。

(二) 关于债务清收的诉讼程序问题

诉讼手段在某些情况下是最好的, 但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 要根据不同的保证人、借款人采用不同清收手段和诉讼决策。应该根据这几个因素来决定是否采取诉讼:

1. 债务人是否真正的愿意还款, 如果债务人没有还款意愿,

不管采用什么非诉讼清收手段都不管用, 这时银行就要及时地诉讼清收, 操作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判别债务人是否有真实的还款意愿。比如说看债务人是否配合催收人员的工作, 是否谎报财产等;2.是否将展期、宽限期以及债务重组等非诉讼手段用遍了;3.授信逾期时间的长短。通常情况下授信逾期时间的长短和诉讼清收的效果成反比;4.预测债务人经营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分析企业的报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根据这决定是否诉讼;5.看有没有发生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

二、银行贷款担保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一) 加强银行监管制度

1. 规范审贷分离制度

我国的银行法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贷款, 应当实行审贷分离, 实行审批制度。”所以银行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贷款管理制度, 实行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信贷内控机制中还是有些环节失控, 表现在没有充分的分离审贷机制, 审查岗、调查岗以及检查岗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制约, 这样容易带来风险。所以要规范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建立一个可以向各分行发放贷款的集中放款中心, 在审查完每笔贷款后再交给法律审查, 法律审查完以后再交到放款中心来放款, 需要注意的是放款以后要建立贷款档案管理制度, 这关系将来的诉讼。最后专门派人去催收贷款, 负责清收的人员最好是资产保全人员或是信贷人员, 不能是审批人员。

2. 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业务和资产保全业务的知识水平

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资产保全业务的学习和法律培训, 让信贷人员学习到新的《公司法》和《物权法》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使信贷人员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要经常在从业人员中间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信贷人员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泄露商业机密和客户隐私的职业操守, 严厉禁止以权谋私发放关系贷款和不经审查发放贷款的行为。

(二) 规范我国征信体系, 建立信息查询制度

1. 建立国家信用制度

国家信用制度指的国家对所有从事经济活动以及具有刑事、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进行信用等级鉴定, 开出信用证明, 并对使用方法进行规范的一种制度。

国家信用制度的内容有:建立和健全法律和法规, 监督和管理政府以及专业协会, 教育以及研究等。延伸到银行贷款担保业务中, 中国人民银行对定期公布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记录, 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会加入“黑名单”。

2.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各个银行在保证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不被泄漏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套信息公开制度, 保证银行在放贷期间能实时掌握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情况。

3. 加强社会主义诚信教育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要城市守信, 大力宣扬“八荣八耻”,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银行债权,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摘要:银行贷款合同纠纷案件在金融案件中居高不下, 绝大多数的贷款合同纠纷都牵扯到了担保问题, 借贷纠纷和担保纠纷通常会形成一个共同的诉讼。这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案件中就有所表现。文章阐述现行法律环境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 提出如何控制银行贷款担保合同中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贷款,担保,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谭清艳.银行贷款担保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3) .

浦发银行合同 篇3

作者简介:杨挽涛,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法学会银行法律实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法律顾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以外资银行(包括外国银行分行)为一方所签订的合同越来越多,因而正确理解和解决以外资银行、特别是外国银行分行为一方的合同的适用法律问题,对于商事实践中当事人的缔约磋商以及我国法院、仲裁机构准确适用法律作出裁判至关重要。但是我国法律对于上述问题的规定较少,且散见于若干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中,尚未经体系化整理。现行立法上的这种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事实践中在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问题上的争议之声不断。本文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探讨,认定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我国民事法律中的主体地位应为“其他组织”。

关键词: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合同当事人;法律主体

中图分类号: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77-05

一、合同当事人对合同适用法律的选择

《民法通则》第8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该条款,除非我国法律另有规定,原则上,凡是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均应适用我国法律。这是主权原则的体现和要求。但是对于涉外合同适用法律的问题,《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等均作出了例外规定。根据规定,涉外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该涉外合同所适用的法律。

(一)我国法律对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问题的一般规定

《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又,《合同法》第126条第1款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据此,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所适用法律的前提是该合同应为涉外合同。但《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均未对何为涉外合同的问题作出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意见》”)第178条规定,“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或者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或者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该条规定明确了应当如何判断及确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问题。

判断某项民事法律关系是否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标准有三,且该三项要素任居其一即可构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该项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涉外;该项民事法律关系的标的涉外;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该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律事实涉外。

鉴于合同关系系民事法律关系之一种,上述适用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包含涉外要素的三项标准应同样适用于确定某项合同关系是否具备涉外要素的问题。即,判断某项合同关系是否为涉外合同关系的标准亦有三个:合同主体涉外、合同标的涉外或者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该项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涉外。

(二)人民币贷款合同案例的涉外要素简析

假设某人民币贷款合同的贷款人为某外国银行上海分行,借款人为我国的某中外合资企业,根据上述判断合同关系涉外要素的三项标准,该贷款合同的标的及与该贷款合同有关的法律事实均非涉外,此点当无疑义。惟有疑问的是该合同的主体是否涉外,即作为贷款人的该外国银行上海分行是否属于外国法人。即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是否属于外国法人。

二、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所设立的分行的法律地位分析

作为一国银行进入另一国的主要形式,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是指境外银行设置于一国内部门齐全的分支机构,是总行在法律和功能上的全面延伸。然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我国立法的明确规定。本文着重从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证。

(一)外国银行境内分行非我国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法》”)第196条规定,“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公司法》第192条规定,“本法所称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设立的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第22条规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商业银行法》第92条规定,“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适用本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因此,根据《商业银行法》第92条规定,该法第22条的规定应当适用于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即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不具有法人资格。

自2006年12月11日施行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32条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由其总行承担。”同时,《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17条第5款规定,“设立外国银行分行的,其总行对该分行承担税务、债务的责任担保书”。因此,申请在我国设立外国银行分行的,申请人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交该拟设立分行的外国总行对该分行承担税务、债务的责任担保书呈报审批。可见看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由其总行承担。该规定与《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的规定一致。

据此可见,无论是《公司法》、《商业银行法》或者《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均直接或间接地规定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民事责任由其外国总行承担。换言之,上述三部法律法规均未完全承认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独立承担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能力。

又,《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且,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能否独立承担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是判断是否为法人的主要标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因此其并非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法人。该结论与上引之《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一致。

(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非外国法人

首先,尽管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并非我国的法人,但其设立、存续之法律依据全系于上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商业银行法》等规范。换言之,其系纯粹根据我国法律在我国境内设立、存续和营业之我国国内组织。

其次,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设立、存续和营业等方面与其外国总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对独立性,至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其系根据我国国内法设立并在我国从事营业活动,并且在经营范围等方面与其外国总行存在明显差别。比如,只有经我国相关政府机关批准的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才有权在我国从事人民币业务,其外国总行作为外国法人无权从事该类业务。

2.其拥有一定数额的营运资金用于经营活动。《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第8条第3款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应当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的营运资金。”由此可见,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经营过程中实际控制着其外国总行拨给的营运资金并将该等资金用于在我国开展的经营活动,在较大程度上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经营所需资产。

3.其具有我国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能以其总行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银条法1995第37号)(“《复函》”)规定:(1)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因其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而与其他民事主体发生民事纠纷而涉诉的,应当由该分支机构(而非由其总行)作为诉讼主体、以其总行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相应民事责任。(2)《商业银行法》第22条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其民事责任由总行承担”是指仅当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不足以承担民事责任时,该超过部分的民事责任方由其总行予以承担,并非指该分支机构的民事责任直接由总行承担。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247条第5款规定,“人民法院对在我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的,可以向受送达人在我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送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由此可见,与外国总行的代表机构不同,分支机构在法律主体资格上与其外国总行有着明确区分。换言之,在法律主体资格上后者独立于其外国总行的特性更为明显。

自比较法视角观察,美国联邦的成文法、美国《统一商法典》和某些国际性惯例文件也肯定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较之于其外国总行的独立性。比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条(资金转移)第105款(其他定义)第(a)(2)项规定,基于该条资金转移之目的,银行的分行或独立办事机构是“独立银行”;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在信用证规则下,应把跨国银行之海外分行当成是“独立银行”。

上述相对独立性表明,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作为一个法律上的经济实体,应当并且事实上区别于其外国总行。

(三)关于“外国银行总行承担分行民事责任”的特别思考

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以及《复函》中均规定了银行总行须为其分行承担民事责任,因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是外国法人。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仅仅依据银行总行为其分行承担民事责任的该等规定并不足以推导出该结论。恰恰相反,如果立法者认为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是外国法人,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其外国总行视为同一个法律实体,那么由外国总行承担其在我国境内分行民事责任本是“题中之意”,根本无须在上述法律法规中对银行总行为其分行承担民事责任问题做出特别规定。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结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以及《复函》中关于银行总行为其分行承担民事责任的诸多规定,外国总行对其在我国境内分行所承担的民事责任的类型应为连带责任,因此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其外国总行是同一个法律实体,应为外国法人。

笔者认为,该等相关规定既未抹煞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区别于其外国总行的相对独立性,更非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外国法人之依据。在我国民事立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规定散见于关于共有、合伙、代理、合同、侵权等法律规定。而连带责任,作为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务人以清偿同一标的为内容的责任形式,其本身只是民事法律诸多责任形式中的一种,既可存在于外国总行与其分行之间,亦可存在于上述共有人之间、合伙人之间及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等情形。两个义务人(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外国总行)之间存在连带责任关系,并不表明一方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或地位。换言之,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外国总行之间存在连带责任关系,并不足以说明前者属于外国法人。恰恰相反,如果我国法律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其外国总行视为同一个法律实体,那么根本无须在上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以及《复函》中对银行总行为其分行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特别作出规定。上述规定至少自反面佐证了我国法律对于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区别于其外国总行的相对独立性的确认及肯定。

(四)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法律地位:“其他组织”

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作为我国民事领域法律主体之地位理应由我国法律予以肯定。即,应承认其为我国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之一种。否则,其于我国境内所为之所有行为(法律行为抑或事实行为)的效力均将因其法律上主体地位之不清而产生疑问,将不利于保护商事实践中交易相对方的利益,也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正常的交易秩序。其次,在法律地位上应区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与作为外国法人的该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外国总行,即明确后者是外国法人,而前者并非外国法人。那么,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我国民事领域的法律主体地位究竟是什么?尽管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并非我国的法人亦非外国法人,但其确系根据我国法律在我国境内设立、拥有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并在我国境内从事营业活动。

根据《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我国合同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类。在我国法学界,一般均认为该条规定了我国民事主体的三种类型。即,只有上述三类主体才能成为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已如上述,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既非中国法人亦非外国法人,其非自然人更无疑问。因此笔者认为,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我国民事法律中的主体地位为“其他组织”。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民事诉讼法意见》”)第40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由此可知,“其他组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依法成立。即该组织是我国法律允许设立的组织,且在程序上应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完成登记程序;第二,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其从事民事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责任财产;第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不具有法人资格。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显然符合该条规定。同时,该条第6款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属于“其他组织”。该款肯定了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我国民事主体中的“其他组织”。此外,根据《复函》规定,上述《民事诉讼法意见》第40条第6款提及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属于“其他组织”。该复函再次确认,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我国民事主体中的“其他组织”。

综上所述,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系我国三类民事主体中的“其他组织”,属于我国国内的民事主体。

三、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的两个文件

通过上述分析,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作为“其他组织”在我国民事领域中的主体地位似乎已经清晰。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下面两个文件却给这个原本似乎已然清晰的问题披上了一层薄纱,使其重新变得模糊起来。如何正确理解这两个文件对于我们最终明确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法律地位极为重要。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会议纪要》”)

2005年《会议纪要》(法发[2005]26号)第1条(关于案件管辖)第2款规定,“涉及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外国银行分行)的商事纠纷案件,其诉讼管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

仅自该规定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似乎倾向于将涉及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外国银行分行)的合同纠纷案件作为涉外合同纠纷案件对待和处理,即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涉外主体。这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结论似乎存在矛盾。但是我们注意到,《会议纪要》的该条款规定,涉及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的商事纠纷案件亦应按照涉外案件诉讼管辖的规定处理,而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是根据《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设立的我国国内法人,其作为一方与我国另一国内民事主体所订立的合同在合同主体上并无涉外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议纪要》澄清并肯定了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涉外主体地位。那么,应当如何解释《会议纪要》同时也将作为我国国内法人的除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之外的其他外资金融机构(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作为涉外主体对待的做法?笔者认为,《会议纪要》不能作为证明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涉外主体的证据,因而该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认为,上引之《会议纪要》第1条(关于案件管辖)第2款的规定所调整和规范的仅仅是涉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商事纠纷案件的诉讼管辖问题,并未确认或肯定涉及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民商事纠纷案件本身属于涉外纠纷,包含涉外要素。即,该条款只是为了在程序法上解决该类案件的管辖问题,而并未在实体法上确认该类案件的涉外属性。这一点可以从《会议纪要》本身找到佐证。

《会议纪要》在第5条(关于涉外商事合同法律适用)中以12个条文规定了涉外商事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其中第46款规定:“涉外商事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或者订立合同后,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示方式选择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合同争议包括合同是否成立、成立的时间、效力、内容的解释、履行、违约责任,以及合同的解除、变更、中止、转让、终止等争议。”该款规定与本文第一部分所引之《民法通则》第145条和《合同法》第126条第1款的规定(即涉外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基本一致。其次,从《会议纪要》在上述第1条(关于案件管辖)第2款规定之外专门规定涉外商事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做法推测,最高人民法院可能也认为涉及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外国银行分行)的商事纠纷案件的诉讼管辖问题与涉外商事合同法律适用问题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可以认为,与《会议纪要》第1条(关于案件管辖)第2款旨在明确程序法上该类案件的管辖问题不同,《会议纪要》第5条是从实体法角度对《民法通则》与《合同法》所确立的关于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问题的一般规定的再次确认和肯定。

笔者理解,尽管外国独资银行、独资财务公司、合资银行、合资财务公司是我国国内法人,其作为一方与我国另一国内民事主体所订立的合同在合同主体上并无涉外因素,但是考虑到伴随着金融机构在组织结构、经营活动等方面所存在的专业性、复杂性而来的与之相关的民事纠纷中所存在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由审判力量较强的基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与之相关的民事诉讼的做法较为妥当。或许正是基于该等考虑,最高人民法院才会倾向于将涉及包括外国独资银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商事纠纷作为涉外纠纷对待,要求适用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的有关规定。在这一点上,《会议纪要》的要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案件的级别管辖问题的意见是类似的。同时,《民事诉讼法》第19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据此,除了重大涉外案件以及在特定辖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外,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有权确定其他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上述涉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商事纠纷案件以及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级别管辖的确定,正是最高人民法院依其职权处理诉讼管辖问题的表现。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和执行涉外民商事案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2000年通知》”)

2000年4月17日发布的《通知》(法[2000]51号)第2条规定,“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三类合同必须适用中国法律外,均应依照有关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准确选用准据法。”

仅自该规定分析,最高人民法院似乎倾向于认为:除《合同法》第126条第2款规定的三类必须适用中国法律的合同之外,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适用于合同的法律。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个倾向性意见显然与本文第一部分对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问题的分析及其结论存在矛盾。应当如何来解释或解决这个矛盾呢?

笔者认为,《2000年通知》的精神在于强调合同当事人在合同适用法律问题上的意思自治。除了那些法律明确规定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几类合同之外,应当尊重合同当事人的自主意思,由当事人而非法律决定缔约方之间拟订立合同所适用的法律。但是,合同当事人在决定合同适用法律问题上的意思自治也应当首先遵循我国法律就该问题所设定的基本规则并以之为前提和依据,即本文第一部分就《民法通则》、《民法通则意见》与《合同法》相关规定展开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细读《2000年通知》的内容不难发现,在排除了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三类合同之后,《2000年通知》规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来选择准据法”。笔者以为,该“有关规定”就应当包括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民法通则》、《民法通则意见》与《合同法》中关于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的相关规定。但令人不解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规定”与“当事人约定”之间用的是“或者”,因而“有关规定”与“当事人约定”二者既非并列关系更非递进关系却为选择关系。

基于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及由此而导致的制定法的固有缺陷,按照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方法,笔者认为:该通知的整体行文风格为“精神贯彻”一类文件,而非对具体问题作出的明确规范;该段行文的内容背景为“严格依照冲突规范适用处理案件的民商事法律,切实做到依法公开、公正、及时、平等地保护国内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意在强调应严格依照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来准确适用合同准据法,也即强调除去三类明确适用中国法律的合同之外,应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来准确选择准据法。而根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不得与法律的强行性规定相抵触。因此,在合同当事人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问题上,《民法通则》、《民法通则意见》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是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规则,只有在遵守该等基本法律规则的前提下,方有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余地。惟有如此理解,方能更好地实现立法的目的,克服法律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

(三)小结

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两个文件并未明确解答涉及外国银行境内分行的民商事纠纷是否属于涉外纠纷的问题,也即并未明确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作为一方的合同是否为涉外合同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第一,涉及包括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的民商事纠纷案件应当按照涉外民商事诉讼有关管辖的规定解决诉讼管辖问题。第二,在司法政策上,最高人民法院倾向于认为除《合同法》明确规定应当适用我国法律的三类合同之外,合同当事人有权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选择适用于合同的法律。因此,两个文件所传递的确切信息及其与现行相关上位法的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明确和澄清。

笔者注意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法发[2007]12号) (“《司法解释若干规定》”)第6条关于司法解释形式的规定,仅自文件的形式分析,《会议纪要》与《2000年通知》均不具备该规定所要求的司法解释的形式。笔者也注意到,《2000年通知》与《会议纪要》的颁布时间分别为2000年4月17日和2005年12月26日;因此,若《2000年通知》与《会议纪要》均对同一问题作出了规定,似应以后者的规定为准。换言之,涉及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外国银行分行)的商事纠纷案件,其诉讼管辖应根据《会议纪要》规定按照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确定;而对于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的问题,也应当根据《会议纪要》的规定遵循《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中所确立的关于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合同适用法律问题的一般规定。

银行委托代理合同 篇4

一、总则

(一)为了规范国家开发银行(下称甲方)和交通银行(下称乙方)的委托代理行为,提高委托代理业务质量,更好地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经双方协商制定本协议。

(二)甲、乙双方在委托代理工作中应遵守国家的有关金融法律、法规,遵循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原则。

(三)对于涉及两行全局性委代工作安排,应由两行协商或联合发文。

二、甲方委托乙方代理业务范围

(一)监督甲方委托项目借款合同(或临时借款协议)的执行。

(二)监督甲方贷款资金的使用。

(三)办理甲方贷款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

(四)协助甲方做好贷款本息回收工作。

(五)办理甲乙双方商定的其他委托代理业务。

三、甲方的责任和权利

(一)向乙方提供贷款计划、借款合同副本及有关资料。

(二)在借款合同、贷款计划、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三)在借款合同中明确乙方经办行代表甲方对借款人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权力以及借款人应向乙方提供的资料。

(四)按期向乙方支付代理业务手续费。

(五)对乙方代理业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

四、乙方的责任和权利

(一)根据代理业务需要,确定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代理业务。

(二)办理甲方贷款资金的结算和核算业务。

(三)对代理贷款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四)协助甲方做好贷款本息的回收工作。

(五)向甲方提供有关代理业务信息。

(六)按期向甲方收取代理业务手续费。

五、贷款发放

(一)甲方为借款人开立贷款账户、存款账户,发放贷款。

(二)甲方应将贷款计划、分批下达的贷款指标等文件和资料及时抄送乙方,借款合同副本由甲方直接分送乙方省级分行和乙方经办行。

(三)甲方将贷款资金直接汇入借款人在乙方经办行开立的专项存款户。乙方经办行应在收到资金的当日按“代理贷款业务核算办法”进行账务处理。

六、贷款管理

(一)乙方经办行根据甲方的书面委托参与贷款项目的下列工作:

1.项目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设备采购的招标;

2.项目概算调整的审查;

3.项目工程造价的编审;

4.项目竣工验收和决算的编审;

5.书面委托的其他工作。

(二)为便于乙方经办行对甲方委托贷款和贷款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甲方要求借款人及时向乙方经办行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1.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预算;

2.工程建设进度计划;3.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其中大中型项目贷款资金使用计划须经甲方认可;

4.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副本;

5.有关统计和会计报表。

(三)乙方经办行根据借款合同和有权部门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资金配置计划、贷款资金使用计划、有关商务合同和建设进度加强对贷款使用的监督管理。

当以下情况发生时,乙方经办行有权采取停止借款人贷款使用或其他有效措施,并立即报上级行和甲方:

1.超计划、超标准、挪用贷款等;

2.借款人名称或其法定代表人变更,以及借款人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甲方通知乙方经办行的除外)。

(四)对于有多项建设资金来源的项目,乙方经办行应督促借款人落实资金来源,促使其他资金与甲方贷款资金同步到位。

(五)乙方对代理的大中型项目要按月向甲方报送“代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统计报表”(附表一至附表三);小型项目的统计报表由借款人向甲方报送、乙方经办行协助甲方催报和审核。

(六)乙方经办行应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设立项目管理台账,系统完整地反映项目建设和生产情况。

(七)乙方经办行在其代理的项目建成投产后,根据甲方的书面委托协助甲方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八)项目建成投产后,在借款人尚未还清甲方贷款本息前,乙方经办行应掌握借款人归还甲方贷款的能力,及时向甲方反映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跟踪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督促借款人组织资金按时归还甲方贷款本息。

七、贷款回收

(一)乙方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或约定的措施加强代理贷款本息的回收工作。

(二)乙方经办行应督促借款人筹措还款资金,并于贷款本息到期前20天填制“代理国家开发银行到期还款资金落实情况表”(附表四)报甲方信贷局。对借款人还款确有困难的,乙方经办行应将情况书面反馈甲方信贷局。

(三)乙方经办行应按照借款合同按时计收甲方贷款本息,对甲方到期贷款本息,有权按甲方与借款人的合同约定从借款人的账户中划收,并于当日上划甲方(特殊情况不超过次日)。

(四)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经办行不得从甲方汇给借款人的贷款资金和借款人归还甲方的资金中扣收其自营贷款本息。

八、会计核算

(一)甲方对贷款负责会计核算。乙方经办行为满足监管和回收的需要,受甲方委托设立相应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二)贷款计息实行“算头不算尾”的方法,即贷款发放日为贷款起息日期,借款人在乙方经办行(或甲方)还款的日期为贷款止息日期。

(三)乙方经办行表外会计科目与项目管理台账的相关数据要衔接一致,并按规定向甲方反馈有关信息,做好与甲方的对账工作。

(四)甲方发放贷款和直接收息后应将有关会计信息传送给乙方经办行,乙方经办行收取借款人本息后,应于当日将有关会计信息传送给甲方。

(五)甲方需传递给借款人的信息或会计凭证由乙方经办行负责办理转知手续。

(六)乙方代理甲方委托贷款业务的核算办法由乙方另行制定,经甲方同意后执行。

九、代理业务报告

(一)乙方经办行对代理贷款项目实行季度工作报告制度。从甲方委托乙方代理时起至借款人还清贷款本息时止,每季终了后20日内向甲方相关信贷局报送上季度的“项目专户报告”。

内容:1.建设期。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总体到位和需求、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偿还利息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2.生产期。主要包括主营业务的生产销售、成本利润、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等。

(二)乙方省分行每季度终了20日内向甲方相关信贷局报送上季度代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回收情况。

内容包括:代理贷款本息回收的情况、措施及建议。

(三)乙方总行每年3月20日前向甲方报送上的《代理业务情况总结》。

内容包括:代理业务基本情况、委托代理协议书的执行情况、委托代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十、代理业务手续费

公司银行借款合同 篇5

贷款人:_____

一、贷款金额:_____万元人民币。

二、贷款期限:_____个月。乙方有权根据履行情况和甲方经营情况决定期限,贷款期满之前_____个月内确定。贷款起始日为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三、贷款用途:本贷款本金由甲方自主安排。

四、贷款偿还:如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最迟在贷款到期前_____天应向贷款人提出书面展期申请,届时贷款人可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意见。

五、违约和违约处理:

(一)下列情况均属借款人违约:

1、到期为还

2、借款人违反本合同其他条款事项。

六、合同生效: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共四份,双方各执两份。本合同若有其他未及事宜,双方进一步商定补充条款。

借款人:_____(盖章)贷款人:_____(盖章)

银行的借款合同 篇6

二、贷款依据必须填写清楚。合同中委托人、委托代理协议名称、贷款科目必须写全称。如煤代油基建贷款须填写根据国家计委(以下简称委托人)与乙方签订的煤代油基建贷款委托代理协议,由乙方代委托人向甲方发放煤代油基建贷款,并在受托范围与甲方协商后订立本合同。

三、合同中第一、二、三、四、五、六条均应按委托方的文件和规定填写。

四、第九条、2中借款到期前__日需认真测算后填写。为便于会计帐务处理,一般不少于30天。

五、第十三条甲、乙双方商定的其他条款可以填写本合同条款未涉及而又应当在合同中约定的其他事项。便要注意不能违背建设银行与委托方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不得侵害委托方的权益。

六、合同必须由甲、乙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才能生效。

委托贷款展期协议书(参考格式)

借款人(以下称甲方)______

受托贷款人(以下称乙方)______

甲方因_________原因,不能按期偿还______号委托贷款合同的贷款。经委托人审查,同意甲方展期还款。现根据委托人出具的______文件,甲、乙双方签订以下协议:

一、甲方根据__号合同向乙方借用的______贷款______万元,应于____年__月__日到期,现经委托人审查,同意此笔贷款目前余额____万元(大写)展期____(年、月、日),贷款期限修订为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

二、贷款利率按委托人规定调整为____.

三、贷款展期后,甲方调整还款计划为:

____年__月__日____万元;____年__月__日____万元;

____年__月__日____万元;____年__月__日____万元;

四、展期后,甲、乙双方的有关权利义务仍按____号合同约定的条款执行。

五、当事人商定的其他事项:

六、本协议自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至本协议项下贷款本息全部清偿完毕后失效。

七、本协议正本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副本__份。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或其授权代理人) (或其授权代理人)

浦发银行合同 篇7

一、新《劳动合同法》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影响

1、规章制度管理方面

新《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 或者告知劳动者。”

在实际管理中, 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但存在的不足是, 部分规章制度未能及时依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修订;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常相互打架;制定规章制度未履行民主程序或无法提供已履行民主程序的证据;无法提供已将规章制度公示或告知劳动者的证据。

2、员工离职方面

新《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明确只有在劳动者在违反培训服务期协议和保密合同的情况下, 用人单位才可以收取违约金, 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 随意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状态, 降低了劳动者的离职成本, 将对商业银行稳定员工队伍, 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队伍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不胜任人员退出方面

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一条、四十四条的有关规定, 除了劳动者严重过失、不胜任工作、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期满等情形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合同外, 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合同;同时新《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 用人单位也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新《劳动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加大了商业银行不胜任员工的退出难度退出成本, 导致许多岗位人浮于事的现象。

二、改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依法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1.1加强现有规章制度的梳理。及时组织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完善, 确保规章制度内容合法, 易于操作, 不同制度之间有效衔接。

1.2加强规章制度制定、修改的过程管理。首先要注意将规章制度草案提交职代会讨论;其次经过职代会讨论后的方案需要与工会协商确定, 也就是说方案的定稿需要工会签注意见;最后应加强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职代会讨论记录、工会协商意见的书面记录管理, 建议将这些记录纳入重要文件管理范畴, 专柜保管、永久保存, 避免人员变动而造成历史资料缺失。

1.3做好规章制度公示和告知劳动者的记录管理。新《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劳动争议时, 单位负有举证义务, 当单位不能提供证据时将做出有利于劳动者的判决。为避免劳动争议以及在发生劳动争议时避免处于被动局面, 在规章制度的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可在该系统中设立专门栏目公示规章制度;二是及时下文告知新制定或修改的规章制度, 让各分支机构及时传阅并督促所有员工及时签阅;三是做书面格式的承诺书, 让员工签字, 承诺书内容包括规章制度的公示方式、员工承诺已知道公示方式并会及时阅读规章制度。

2、加强关键岗位员工的激励约束管理

2.1实施虚拟股票计划。在现行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实施股权激励有困难的情况下, 可实施虚拟股票计划, 根据关键岗位员工的职务、贡献等确定每人的虚拟股票数量, 在每年的利润分配中, 给予一定的分红权, 使关键岗位员工可以与投资者共享银行成长带来的好处, 吸引关键岗位员工长期为银行服务。

2.2实施预期收益计划。可与关键岗位员工约定, 为银行服务一定年限 (如3年) 后, 如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且没有造成资产损失、不存在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则此后若干年如未辞职, 每年可额外获得一定的收益, 这样既可以留住关键岗位员工长期为银行服务, 又可防止短期行为和违规风险。

2.3强化培训服务期约束。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 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 约定服务期。”商业银行可加大对关键岗位员工的培训投入, 定期选派知识型员工外出培训、到高校深造、出国境考察培训等, 既可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成长需要, 提升其专业技能, 又可以通过培训服务期适当约束关键岗位员工的离职行为。

2.4加强关键岗位员工的岗位轮换和AB角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和关键岗位员工工作日志管理, 避免关键岗位员工离职后无人能够及时抵补的局面, 防范人员风险。

3、依法加强不胜任人员的退出管理

3.1依法予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有关规定,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用人单位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梳理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依法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 强化对员工的日常考核, 对不胜任人员要及时予以培训或调整岗位, 同时要做好书面证据的管理, 以便对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后仍不胜任的人员依法予以解除劳动。加强劳动合同期限管理, 强化日常考核, 对合同即将到期的不胜任人员, 及时依法终止劳动合同, 避免续签劳动合同后解除劳动合同的难度。

3.2实行内部退养。对于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不能依据不胜任工作的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商业银行可采取保留劳动关系, 实行内部退养的方式予以解决, 保护弱势群体, 承担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同时又解决在岗人员富余或不胜任的问题。

总之,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 既加大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和难度, 但更重要的是新《劳动合同法》有力地促进了商业银行依法推进人力资源管理, 商业银行应借此机会推动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摘要: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用工风险。本文在分析了新《劳动合同法》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从加强规章制度管理、强化关键岗位员工激励约束、依法加强不胜任人员退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博.《劳动合同法》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银行家, 2008 (10) [1]冯博.《劳动合同法》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银行家, 2008 (10)

买理财产品 来浦发银行 篇8

自2010年在市场上推出第一款开放式理财产品天添盈1号以后,浦发银行敏锐的把握了客户需求,迅速布局开放式理财产品体系,逐步推出了周周享盈1号、随心享盈14天理财计划、随心享盈21天理财计划等多款开放式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理想的1天、7天、14天、21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工具。天添盈1号申购随心、赎回实时到账的T+0超快流动性,受到炒股一族、资金流动性需求高的客户的广泛青睐;而周周享盈1号7天周期运作,一次购买、次次参与,每个周期分配收益的特色,也吸引了“礼拜族”的追求,每周二浦发见,来买周周享盈1号已经成了一段时期内客户的必备功课;而随心享盈系列满足最短持有期后T+1工作日可随意赎回的灵动性,使得这两款新产品成为不少客户理财盛宴上不可或缺的一款甜点。

近期,伴随市场资金面的大幅波动,浦发银行不断进取,在稳健的基础上不断把握投资机会,引领整个开放式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走上了新的高点。天添盈1号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6%,周周享盈1号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是达到4.8%,成为市场上当之无愧的NO.1!工作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均可抢购。

同时,浦发银行为满足众多希望错开工时理财的投资者需求,全新推出了“Q点理财”系列产品。每周一晚8:00至次日早8:00发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均可认购,一个月、三个月期限随心选择,最高收益达5.5%,有效提供了投资者错峰理财、轻松理财的捷径。

不仅如此,浦发银行保证收益类产品、抗通胀同享盈产品以及尊享盈产品同步升级,最高收益达6.1%,欢迎您选购。

上一篇:鸡的寓言故事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