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考和建议(推荐8篇)
一、全市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我市陆域范围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46平方公里,约占54%。截止2006年底,我市现状建设用地729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工业用地264.91平方公里,占36%左右。
二、工业用地基本情况
(一)工业用地增长情况
从特区成立到2005年,深圳工业以年均22%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拉动GDP的主要动力。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土地基础上的粗放式增长。1994—2005年间,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由31%上升至36.2%,一直高于《国标》的15—25%和《深标》的10%--25%。2000—2005年全市工业用地增加125.48平方公里,占总建设用地增量的51.69%,年均增加25平方公里。
(二)2006年和2007年新增工业用地情况
2006年我市工业用地进入增速明显减缓的拐点。2006年计划新增工业用地7.0平方公里,实际新增工业用地6.65平方公里。
2007年计划新增工业用地4.8平方公里,1-11月实际供应工业用地5.39平方公里。其中上半年新增工业用地5.15平方公里。2007年上半年实际新增工业用地比计划新增工业用地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国家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政策。
(三)未批未建的剩余工业用地情况
截止2007年底,全市未批未建的剩余建设用地中,组团(分区)规划已确定为工业用地功能的仅剩约18.5平方公里。此外,组团(分区)规划暂未确定使用功能的发展备用地还有35.32平方公里。如果35.32平方公里的发展备用地50%左右能用于工业项目,则可利用工业用地还有30平方公里左右,若能再消化闲置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可利用工业用地可增至40平方公里左右。
三、工业用地的供需分析
从产业用地需求来看,2005年新增工业用地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产业约占30%,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约占20%,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约占10%,其他产业占40%。产业用地需求充分反映了我市产业结构特点。
为掌握企业用地需求情况,我局会同市规划、国土部门组织企业预申报工业项目用地需求。2006和2007年部分重点企业预申报的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分别为19和17平方公里,而当年的工业用地供应计划分别为7和6平方公里,供需之比约为1:3,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四、工业用地效益分析
我市的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005年我市地均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平方公里,分别是上海的1.75倍,广州的1.92倍和北京的5.65倍。但与境外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市2005年地均工业用地增加值是2003年香港(52亿元/平方公里)的1/5;2004年新加坡(57亿元/平方公里)的1/6;2001年东京(107亿元/平方公里)的1/11。
我市推进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在深圳的不同区域,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差异很大。深圳保税区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与香港持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出效益接近新加坡水平。2005年全市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平均产出(增加值)水平为9.6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51.93亿元/平方公里,接近香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62.8亿元/平方公里,与新加坡持平;特区外5.28亿元/平方公里,仅为特区内的1/10,发展很不平衡。
五、新加坡用地管理的先进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的岛国。土地面积仅为68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然而,通过良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新加坡土地的单位面积使用效率发挥了最大功效。新加坡在用地管理方面的主要先进经验如下:
(一)完善的长、短期城市规划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分为概念规划蓝图和总体规划蓝图两个层面。概念规划蓝图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这个蓝图让人们可以设想未来30至50年后城市的样子。概念规划蓝图一旦制定,轻易不变更。以概念规划蓝图为总纲,再制定总体规划蓝图和控制性详规的法定文件。新加坡将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小区,并在每一个小区内对土地使用进行详细的总体规划。这个总体规划每五年会进行一次修改,届时将进行公示,专家和市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新加坡通过两个层面的规划,很好的解决了规划的长、短期协调适应问题,兼顾了规划的稳定性和动态调整性。
(二)土地分类管理
按照功能,新加坡的土地被分为5类:一是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又细分为5种类型。包括:特殊工业用地(用于重工业和航空工业);普通工业用地(用于普通工业和轻工业);标准工厂用地(用于分散和半分散的工厂和车间);多层工厂用地(用于轻工业和无污染工业);高科技园区用地。二是空白用地。空白用地主要用于为区域内的居民和出行者提供旅游和休闲的活动空间。三是居住用地。居住用地通过规划将居民集中到不同区域后在区域内建立完整的配套措施,同时推行微型居住区计划,以尽量减少单一居住区规模,以控制区域内建筑的类型和密度;有关方面通过规划将居民集中到不同的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建立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四是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以城市地下铁路系统用地为优先考虑。五是中央商务区用地。中心商业区用地以优先发展金融和商业为主,鼓励建筑高楼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度利用。该区以发展金融和商业为主,同时采取措施降低此区域内的居住人口数量。
(三)工业用地管理政策
新加坡工业用地一般通过招标方式供应。土地的价格控制主要是政府通过调节土地的供应时间和供应量来实现。最关键的是新加坡政府拥有土地的定价权。
新加坡的专门政府机构和国有工业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标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后,建成标准工业厂房和一些配套设施。工业厂房一般采取只租不售的政策,通过物业管理部门公开招租。符合新加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工业项目可以优先获租厂房。同时根据工业项目对新加坡的贡献来调节租金。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调高租金、到期不再续租等经济手段引导一些不符合新加坡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从新加坡转移出去。
新加坡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大部分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产业的控制能力,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的产业调整升级的政策目标。
六、促进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工业区升级改造,变低产田为高产田 根据《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我市“十一五”期间新增工业用地仅有26平方公里,要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依靠大幅度提高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通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与旧工业区的改造升级盘活存量空间,对现有老工业区用地“开源”,挖掘土地存量潜力,推动土地资源二次开发,解决土地供应紧缩、用地需求旺盛的矛盾。近期建设规划提出拟对25-30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进行升级改造,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要结合旧工业区改造,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用地效益提高。
在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区,积极开展政府出资收购旧工业区可行方式的探索。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通过政府收购,使得政府掌握一些优质的工业房地产战略资源,从而增强政府对产业升级调整的控制力。
(二)以推进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
为突破资源环境紧约束,重点解决中等规模的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的总部用地需求,将制造业优势企业的高端环节继续留在我市,建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由政府投资统建先进制造业总部大楼,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那些成长性较快的工业企业使用,并根据其对本市财政税收贡献大小实行动态管理。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市产业消长平衡
将土地出让作为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依据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和《工业布局研究与规划》,我市招拍挂工业用地出让应进一步向增强我市产业集群、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关键产业链项目倾斜,向适度重型化、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倾斜。坚决不予以高污染、高消耗、高安全隐患的项目申请用地,有序导出低技术、低增值、低效益企业占用的土地。积极扶持发展低污染、低消耗、高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
(四)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实行更具弹性的用地供应机制,结合产业特点和城市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对“两规”处理的产业用地,建议年期一律定为15—20年。严格按项目安排产业用地,项目没有建设的,一律不办理产权证,不准转让。规范到期房地产的延期,对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产业用地布局和效益、环保和规划要求的,一律不予延期。
(五)改革单一供地模式,实行供地与供房相结合
电子信息产业的许多生产项目生命周期通常只有10年左右,但现行政策工业用地使用年限是50年。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类似赛格日立的情况,在原项目生命周期终结甚至企业停业后仍长期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市政府应该掌控部分优质工业房产资源,才能增强政府对产业升级的调控能力。我市近年财政资金充裕,建议政府投资统建部分标准工业厂房,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那些成长性较快的工业企业使用。从而改变单一的供地模式,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
(六)规范征地(收地)返还用地及拆迁安置用地管理,探索建立已返还用地政府回购机制
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 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 目的在于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 由David Ricardo (1772—1823) 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土地产出的高效化, 即通过不断增加土地投入, 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二是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合理化, 通过土地利用方式之间高效协作, 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 即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 即指在有限的建设用地上, 通过宏观调控和科学合理布局工业用地, 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率, 走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二、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
(一)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及工业用地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78年, 城镇化缓慢发展时期。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发展到1978年的17.8%, 29年中城镇化率仅增长7.2%。严格来讲, 这段时间还可以划分为两段, 因为其中还包含了1958-1961年的大跃进与三年自然灾害, 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城镇化发展几乎停滞, 但因均属于计划经济时期, 工业用地政策没有区别, 在此不再区分。这一时期的工业用地基本是行政划拨方式取得, 无偿、无限期提供给工业企业使用。由于计划优先保证国家建设用地的倾向, 加之土地的使用成本过低,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业用地的浪费现象。
1978-2000年,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22%, 年均增长0.83%;城市数量从原来不足200座发展到600多座, 小城镇达2万个;城市经济占宏观经济总量的65%以上, 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动力。这一时期, 国家开始注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并尝试探索土地有偿利用, 用价格机制调节土地利用结构。1990年, 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等问题做了明确说明。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 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家土地, 应当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
2001-2012年, 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增长到2012年的52.57%, 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 比快速增长时期的年均高出0.53个百分点。这种高速度发展, 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升高。但是, 由于中国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 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在高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 工业用地极速发展, 开发园区遍地开花, 2003年国家开始对开发园区进行清理整顿。经清理整顿, 截至2006年12月, 全国各类开发区由6866个核减至1568个, 规划面积由3.86万km2压缩至9949km2。到2012年7月, 我国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1个, 省级开发区776个, 地市级开发区近千家。
(二) 当前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资源的优化配置需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进行, 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能显化土地价值, 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然而在转型期, 我国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 市场机制既不成熟也不完善, 对土地利用的管制成为政府干预土地市场运行的重要公共政策, 而这些公共政策的实施, 势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目前在我国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供地行为不规范, 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过低
2007年国家出台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各地开始按照国发[2006]31号通知的要求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工业用地, 由于工业用地的特殊性, 政府更期望工业用地开发后带来的GDP、税收和就业等的效益, 而不是像对商业、住宅那样期待土地出让的一次性收益, 开发区为招商引资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投资门槛较低, 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仍存在低于土地取得成本, 甚至零地价、负地价的现象。据统计, 2009-2013年6月我国主要城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仅增长了13.62%, 而同期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却分别增长了44.15%和37.86%, 低廉的工业用地价格使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随意占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常态化
由于这类项目由政府主导, 在落地过程中片面强调满足投资者要求, 忽视了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 随意圈占土地, 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时候发生, 为了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成了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这就使得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于形式。
3. 工业用地规划不合理, 批后监管不到位
开发区规划布局不合理, 占地面积过大, 由于地理区位、科技条件、市场因素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影响, 这些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不强, 招引不来项目, 土地不能有效地盘活使用, 不建设也不种植, 造成撂荒。一些工业园区没有形成落后企业的退出机制, 固定的工业用地出让年期阻碍了大量低效利用土地的流转, 导致土地低效利用和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
三、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形态的促成涉及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基于单个措施本身对于集约用地的正向效益, 在不考虑到其它措施的协同影响的情况下提出以下建议, 以期为工业用地集约用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一) 以危机意识促进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
首先, 要从国家转型发展的大势, 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在工业经济发展乃至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土地是有限而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加大对土地的需求, 而18亿亩耕地保有量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地根紧缩是改变不了的趋势, 其次, 我国还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各类社会保障不但未实现全覆盖, 而且水平也很低, 土地仍然是广大农民根本保障, 处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民的惜地意识更浓, 征迁过程中的矛盾也更为激烈。基于以上认识, 要做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 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
(二) 科学规划, 促进工业用地集中集聚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明确定位。从区内现有企业的土地、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 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 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例如, 开发区按照自身发展定位, 对于入园的小企业统一建设标准工业厂房, 对于企业规模达不到供地标准的企业, 统一入驻标准工业厂房, 不再单独供地。
(三) 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制定以来, 各地均按照工业用地最低价出让土地, 在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 按照差别化土地政策, 允许工业用地出让价按照最低标准的60%出让。对于利用国有未利用地进行工业建设的, 可以按照最低标准的10-20%出让。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不断在土地上给予企业价格优惠和政策支持, 企业取得土地的成本过低导致圈地现象的发生,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建议提高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一方面土地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 较高的拿地成本也会促使企业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四) 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
工业用地最高出让年限为50年, 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出让年期制度采取最长时间控制的方式, 法律规定的最高出让年限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唯一标准, 忽视了不同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性, 阻碍了大批低效用地的流转。为了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建议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 根据根据行业类别、用地企业年期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生命周期等因素与企业约定不同的出让年限, 根据出让年限计算土地出让金, 到达约定年限后企业仍需使用土地的可按新的时点价格重新出让。
(五) 强化工业园区土地批后监管
强化土地批后监管, 根据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开发周期、投入产出等限制条件进行跟踪检查, 对未达到合同约定的, 要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加大对各开发园区年度考核, 对批而不用、批多用少的浪费土地、粗放用地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按照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 对各类违法用地予以严肃查处。
(六) 走内部挖潜之路, 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对策
所谓节约集约用地,是指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及配置率[1]。各项有关土地建设的项目都应当遵循节约原则,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每个建设项目都应不断增强产出投入强度,提高集约化程度;利用置换、整合、储备等对土地投放节奏及数量进行合理安排,对项目用地的布局和结构等进行改善,以此达到提高利用率及配置率的目的。
一、当前社会下节约集约用地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分析
1、思想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思想意识较为淡薄,观念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自身企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造成土地闲置浪费、低效用地等,经常出现用好地、占而不用、多用地及少批多用等现象。
2、利用率低下
部分企业大都是低层建筑,危旧房较多,占地面积较大,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改造难度较大。农村地区新建住宅逐渐向外部扩张,形成许多“空心村”,从而加大了土地利用及治理的难度。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相应政策,尤其是缺乏对运作空间处理、经济利益平衡关系处理的规定及政策,无法充分调动集体组织或企业转变利用土地方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缺乏制约监管
目前,仍存在诸多滥用土地、乱占土地等违法行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管,导致违法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部分地区虽然制定了对违法行为的有关处置办法及处罚条例,但缺乏可执行性,造成制约监管不到位。
4、土地规划缺乏合理化及科学化
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规划时,缺乏合理化及科学化,出现贪大求洋现象,严重忽视土地建设的实用价值。乡镇建设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将外延扩张作为工作政绩,出现诸多土地浪费及利用率低等现象。
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
1、增强思想意识
城市有关部门必须从长远目标及当地经济发展出发,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将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全面贯彻和落实,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从而促进该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领导必须增强思想意识,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开展的紧迫感及责任感,并将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及利用率作为工作重心,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将土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以此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高利用率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是该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土地节约和集约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应坚持“扩大增量、管住总量、节约集约、盘活存量”原则,多措并举的进行土地资源挖掘,从而保证用地的有效供给。扩大增量指在用活、用好计划指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用地增减的挂钩工作。将思路转变为农村居住逐渐向中心村及城镇集中、工业项目逐渐向园区集中,加强土地置换,为城市项目建设及建设开发提供基本的用地保障。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该项工作,应采用“招拍挂”形式对投入的项目建设土地进行公开出让。对于抛荒、闲置的土地,应全面进行清查,并摸清底数,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其收回。对于征而少用及未用的土地,一旦闲置时间超出有关规定的期限,应对所有者依法征收闲置费,或将土地使用权收回;对于新批的建设项目,应提高到位率,督促工程尽快开工;对于未开工但已经办理土地证的建设项目,应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开工,若项目在规定时间内仍未开工,应依照相关法律将其土地收回。在乡镇地区中全面推进厂房标准化建设,实现少增地、多增资。
3、加强制约监管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执法管理的相关长效制度,对管理秩序进行全面规范及整顿,促进制约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应推动联动效应,督促有关部门完善联动机制,实现用地情况的持续执法检查,将治理违法行为、清理闲置用地作为工作切入点,对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严肃查处,以此提高制约监管的工作效率。应加大执法监管的力度,建立执法信息员和协查员制度、违规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预防违法行为,定期进行巡查,对违规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
4、推进土地规划合理化及科学化
必须重视合理化、科学化城市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引领地位,全面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及科学化规划。土地规划应当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相互叠加、相互衔接,如水利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建规划等。必须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土地区域进行科学划定,才能统筹整体用地布局。土地规划应与挂钩工作和土地整理相互结合。结合基本农田的高标准建设和空心村整治,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保证耕地保有量。
结束语: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当今社会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紧张矛盾下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基本的土地政策,只有做好该项工作,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笔者主要分析了该项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世权.浅析如何搞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12,18(11):58-59.
[2] 曹淑晶.完善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19(22):65-66.
政策的通知
(川府发〔2008〕39号 2008年3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已翻印发至市、州、县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已翻印发至市、州、县人民政府)精神,切实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的编制审查程序。各类规划编制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对正在报批或修编的相关规划,要根据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重新进行审查修改。
(二)通过规划合理确定用地规模。通过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和各类建设用地规模。要加强村镇规划,逐步调整乡村结构,优化乡村布局,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范围,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布。要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执法检查、土地督察以及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确保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对违反规划、突破用地计划的建设项目,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并扣减下一的相应计划。
二、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清理处置闲置土地
(一)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各地要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认真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评价工作要依据国家颁布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对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利用强度、综合承载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和空闲、闲置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认真清理和积极消化闲置土地。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具体办法和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闲置费和闲置土地增值地价的收取并缴入同级财政。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各市(州)要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闲置土地的清理,5月20日前将本地区闲置土地清理和处置情况送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报省政府。
(三)开展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评估。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评估,待国土资源部颁布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标准后,省国土资源厅要及时组织对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评估。国家级各类开
发区的评估结果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核公示;省级各类开发区的评估结果,由省核查公示。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严肃查处。经评估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权限和程序,申请扩区或升级,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经评估不符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求或未通过审核的开发区不得申请扩区或升级。
(四)开通动态监测系统,健全动态监测制度。各地要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园区)内所有建设用地特别是存量建设用地情况进行清查汇总,实施动态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经查发现有数据不准和瞒报行为的,相应扣减该地方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除少数条件不具备的民族地区外,各市(州)、县(市、区)要在今年5月底以前全部开通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并确保数据准确、全面、安全。对未能全部开通运行系统的市(州),省政府将通报批评。
三、加强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一)严格用地定额指标管理。新建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应各个环节,对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其他控制性指标;对国家没有规定的,必须严格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的用地指标供地。凡超出用地定额指标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用地指标的,一律不予审批供地。
(二)严格城市土地管理。严格限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范围,积极探索各类用地有偿使用的途径。严禁未经拆迁安置补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而直接供应土地,发放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严格履行出让合同,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严格执行每宗地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年的规定,防范开发企业“圈占”土地。
(三)建立健全划拨用地公示制度。各地在受理划拨用地申请后,经审查符合划拨用地条件并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的,除有保密要求的用地外,应将申请人、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申请用地面积等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日(有保密要求的除外)。
(四)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划拨用地决定书中要明确建设项目开工与竣工时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动工建设履约保证金与违约责任等内容,并要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明确土地用途。土地出让合同必须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
(五)完善土地出让合同监管机制和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监测,对违反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要追究违约责任。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其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2008年10月底前,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将本地落实土地调控政策、严格
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和划拨土地管理的情况送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报国土资源部。
四、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强化农村土地管理
(一)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各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农村建设用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
(二)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政策。严格农村住宅用地分配制度,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各地要及时对本地区农村执行一户一宅政策的情况进行普查。
(三)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对农村长期闲置宅基地,要研究制订处置办法。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予以奖励或补助。
(四)进一步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必须控制在国家批准的试点范围内,不得随意扩大试点范围。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试点项目区的选点布局要实行听证、论证,充分吸收当地农民和社会各界意见。不得违背当地农民意愿强行拆迁。
五、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一)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规划、监察、农业、建设、工商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形成执法合力。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电力和市政公用企业不得通电、通水、通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受理土地登记申请,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占用农用地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不得登记。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要严格实行问责制。
(二)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各地要继续严肃查处“以租代征”转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国土资源、监察、公安等部门应尽快完善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执法监察的效率。对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要公开调查、公开处理、公开结果,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非法批地、非法占地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全面贯彻国发〔2008〕3号和国办发〔2007〕7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精神上来,切实做好全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坚决贯彻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资源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正值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用地需求持续旺盛,但随着国家土地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供应闸门进一步从紧,建设用地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逐步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根本转变。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和计划的调控作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从规划计划抓起,凡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一律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在规划布局上,要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集聚效应。要加强用地计划的管理和使用,坚持“从严从紧、依法依规、有保有压、轻重缓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重点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产业、冶金机械产业等三大产业项目用地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及重点工程等项目用地,积极为民生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支持农村交通、水利、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划拨供地目录》、《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对限制性产业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同时,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对经批准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要按实际需要和资金到帐情况供地,并严格控制规划预留地的时间,超过约定时间的土地不予保留。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一是提高用地预审门槛。新上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坚持立项批文、工商注册、环评报告和投资强度四落实,且首期到位注册资金必须达到市开发区30万元/亩以上,县(区)开发区20万元/亩以上。二是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开发区实际投入不得低于180万元/亩,县(区)工业园区不得低于120万元/亩。市开发区总投资额低于5000万元,县(区)工业园总投资低于3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大力推进多层厂房建设。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新建厂房,必须建造3层以上标准厂房。其它行业除生产安全和工业流程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对建设多层厂房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减免有关规费。四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绿地控制等指标。教育、卫生等公共建筑用地的绿地不得超过35%,工业项目绿地率不得超过2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应不低于50%。工业项目用地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不得超过用地总面积的7%,禁止在用地范围建造成套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同时,要积极推行“无地招商”、“增资扩股”等措施。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针对我市实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具体措施,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对投资强度不足的已建成项目,要采取追加投资、二次开发等方法,促使其达到规定标准。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存量土地,区别情况,采取无偿收回或有偿收购的方式进行处置,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引导乡镇招商引资项目,优先使用辖区内关停破产企业、撤乡并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存量土地。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要积极推动土地资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凡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住房等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坚持公开出让,阳光运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今年起,我市工业以及仓储、物流用地,必须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省公布的最低价标准,坚决杜绝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土地出让金等非法行为。严禁以建设保障性住房名义进行商品房开发,对经济适用房、安置房、解困房等实行“两限两竞”市场化方式供地,即“限套型、限面积、竞房价、竞地价”。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批后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机制,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建立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实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两证分期发放,即建设用地单位在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后,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开工建设。建设项目竣工并经验收,对达到土地批准文件约定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等条件的,方可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没有取得《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用地验收合格意见书》的,不得办理土地分割登记。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和完善考评机制。坚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农用地转用计划安排相结合,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县(区),在安排农转用计划时给予适当倾斜,并优先办理新增项目用地的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手续。对闲置、空闲土地较多,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度不高的县(区),严格控制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并限期整改,通过整改仍未到位的,暂停办理农转用及征用土地的报批手续。建立供地率考核制度,凡前两及当年土地实际供应率分别没有达到90%、80%、60%的县(区),暂缓受理新增项目用地的农用地征、转用报批手续,并相应核减下一的农转用计划指标,努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工作,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措施,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土地资源问题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民族的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分配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双赢,必须集约利用土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可以说,集约用地是当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莱芜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面积 224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只有 0.82 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 0.8 亩的警戒线,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市之一。莱芜市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但莱芜市目前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却很严重,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很大差距。
(一)城镇建设用地现状2006 年,莱芜市区占地总面积 54.76平方公里,人口 124.8 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36.2平方米。莱芜市镇驻地占地总面积 20.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57.7平方米。总体来看,莱芜市城镇人均占地面积 141.4平方米,比省政府规定标准 110平方米高出 28.5%.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莱芜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偏大,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偏低。土地利用强度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标准,主要以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为评价指标。根据对莱芜市区 4 个街道 83 个街坊 22480 宗地的汇总统计分析,从平均建筑密度来看,市区(城镇)平均建筑密度为 12.78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城市建筑密度应控制在 35% 左右,莱芜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其低 22.22%,由此可见,莱芜市市区土地平面利用率较低。从平均建筑容积率来看,市区平均容积率为 0.23,较全国平均建筑容积率水平0.34 尚有一定差距,这表明楼层较低,土地的空间利用率不高。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莱芜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普遍偏高,村庄占地面积大,集约化水平低。据调查,莱芜市农村居民点用地 222298 亩,农村居民约 83.4 万人,人均 177平方米,超过省政府规定的农村人均建设用地 100平方米的标准,更远远超过无锡市 30平方米的标准。
(三)园区用地现状目前,莱芜市有 3 个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在土地使用效率和投资强度上,远远落后于先进城市。莱芜市开发区 2001-2006 年固定资产总投资 530 亿元,同期供应土地 70305 亩,亩均固定资产投资 75.39 万元,远低于省政府规定的高新区 160 万元 / 亩和高新区外 100 万元 / 亩以上的标准。
从投资强度看,国家规定省级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应该在每亩 160 万元以上,而莱芜市投资强度最高的钢城开发区每亩仅 70 万元,低的不到 50 万元,省级开发区之外的园区有的不足 10 万元。江苏省昆山出口加工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 600 多万元,是莱芜市的 10-20 倍。从产出效益看,2005 年,莱芜市开发区亩均产出效益 33 万元,而江苏省昆山出口加工区高达 1200 多万元,无锡市新加坡工业园每亩年产出效益近700 万元,分别是莱芜市的 36 倍和 21 倍。从用地看,2005 年以来,诸暨市推行“零增地技改”,企业技改投资 30 多亿元,没有新占一分耕地;绍兴市实施“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宁波一个开发区投资 1000 多个亿,基本没有新占地。而莱芜市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 5000 亩左右。从厂房看,先进地区的开发区内工业厂房一般在 3-4 层,高的达到十几层,莱芜市几乎全部为单层厂房。以上对比分析表明,莱芜市各开发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粗放式经营土地的现象,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但同时也说明莱芜市开发区内土地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的再利用潜力很大。
(四)莱芜市土地粗放利用的原因分析一是观念认识问题。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尚未全面树立,乱占滥用土地的根本动因尚未消除,“重利用、轻节约、轻效率”的思想比较突出,认为只要发展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分离了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部分“假项目、真投机”的用地者骗取土地,造成土地闲置;“小项目、大用地”现象较多,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在用地安排时,选址较随意,影响了规划的法律效力,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用地规划布局不合理。郊区、城镇沿着对外交通要道两侧向外蔓延,路边厂、路边店应运而生,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从而导致了规划布局紊乱,造成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偏重于外延发展,内涵挖潜不够,集约利用程度低。空间分布存在以下问题:工业未向园区集中,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空置、闲置较多,集聚效应差;商业用地利用程度低,对周边辐射能力弱;许多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在一起,使得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所占比重偏低,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政策法规规定的缺失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项目用地监管难度大。目前,国家对各类项目用地均核定了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只有达到规定要求的才能办理用地手续,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审批土地或核减用地规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后置验收管理办法,很难对项目用地形成有效监管。莱芜市自主制定的项目竣工核查制度也存在是否合规、是否加重企业负担的顾虑,对核查不合格的企业如何处置等问题也缺乏硬性规定。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还没有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难以调动积极性。四是农村居民点规划滞后,管理不到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建设用地数量大,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农民日渐富裕,住房建设不断升温,而且普遍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并且建房时求大求宽。主要原因是规划滞后,审批监管不到位。据了解,莱芜市目前编制了村庄规划的不足 200 个,其余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村庄规划,用地审批、监管无据,导致村庄建设的随意性和布局的短期性,多以自发的“满天星”的形式散乱布局;也导致了村庄用地管理部分失控,乱占滥建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两委班子成员误认为农村集体土地由村两委说了算,出现了随意安排的现象,导致了违法占地的大量发生。五是用地单位节约用地意识不强,甚至圈占土地投机谋利。企业普遍存在节约用地意识不强的现象,没有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厂房两层以上的很少,大部分企业厂房为单层,盲目求大,低效利用、闲置浪费土地严重。从工业企业用地来看,不少工业用地布局分散、宽打窄用、优地劣用,单位面积土地产能小,低效利用问题突出。有些项目为多占用土地,在申请立项时,随意夸大,虚报投资额,实际投资难以到位。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其土地资产也未进行盘活。有的项目因企业建厂比较早,一直没有较好发展,造成低效用地。
二、莱芜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1、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分析莱芜市去年对东至博莱高速公路和磁莱铁路,西至西内环路,北至辛大铁路以北,南至牟汶河以北包括高庄街道办事处部分驻地在内的 64.44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了潜力分析。评价区的土地利用潜力类型见下表:
总体分析,评价区共有 2456.83 公顷低度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很大。莱芜市共有城中村 69 个,占地 22388.02 亩,人均 190 多平方米。“城中村”多为平房,容积率在 0.5 以下(一般住宅小区容积率在 1.2 以上),土地利用率较低。如果按 110平方米 / 人安置,可腾出土地 4669 亩。镇驻地也多为平房,容积率不到 0.2,如果建楼房,容积率达到 0.8 以上,至少可腾出 1538 亩土地。2、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目前来看,建设用地挖掘的最大潜力在村庄。莱芜市农民建设住房普遍求大求宽,宅基地面积大多超过规定标准,土地浪费严重。如果将当前的人均 177平方米降到 100平方米,全市可腾出土地 96322 亩。如果能够全部实现小区化建设安置,按照国家最高人均住宅面积指标 28平方米 / 人计算,需要 35026 亩土地进行安置,加上必要的绿化、广场、道路等配套设施(24平方米 / 人),还需要 30023 亩土地,共能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 157249 亩,相当于省分配莱芜市近100 年的指标总数。3、园区用地潜力分析莱芜市三个开发区目前的面积约 14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是 65 万元 / 亩,如果达到国家、省规定的投资强度 160 万元 / 亩,全市的开发区可节约土地 8.4平方公里。以设立时间较长、发展较为充分的高新区为例,现已建成总面积 8143.07 亩,其中工业面积 6596.18 亩,固定资产投资额 44.5 亿元,平均投资额度为 67.46 万元 / 亩。如果投资强度按 160 万元 / 亩计算,可节约土地 3815 亩。4、工矿企业用地潜力 莱芜市独立工矿面积 64390.2 亩,30% 以上项目用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低效利用或荒芜闲置问题,个别项目闲置荒芜面积达 80% 以上。经调查,独立工矿闲置及废弃地面积 7039 亩,低效利用面积 8466.7 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资源可以挖掘:一是废弃矿坑。莱芜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由于过去乱采滥挖矿产资源,造成了大量的废弃矿坑。这部分大约有 3000 亩的用地潜力,利用难度较大,但通过废弃地整理,可以直接安置项目,也可以置换到园区内安置项目。二是工矿废弃地。目前全市工矿废弃地有 2000 多亩可以直接利用。
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土地有限,用法无穷;资源有限,发展无限。要突破莱芜市新一轮发展的土地供应“瓶颈”,充分发挥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和支撑作用,必须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好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走出一条节约挖潜、集约利用的新路子。
(一)就制度建设来看,当前必须要尽快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评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正确导向。去年 12 月份,莱芜市下发了《关于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的通知》,并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对 4 个园区、17 个乡镇(办事处)开展了节约集约用地考评,这标志着莱芜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评体系初步建立。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首次在全省层面上将耕地保护责任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但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评工作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在制度和实践上不断充实完善。当前,要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列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内容工作落到实处,严格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明确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负责人,一级抓一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改变干部考核只看 GDP 增长,忽视节约集约用地,造成耕地大量被占用和浪费土地的现象。要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定期通报,并运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凡是未达到标准的地区,不得继续扩大用地规模,并停止下达新增用地指标,以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人们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二)就经济制约方面来看,要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的利益约束机制。一是要加大土地税费征收力度。这是治本之策。要加重用地税赋,加大征收力度,对单位和个人占用和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从经济上进行约束,逼迫闲置低效用地者自动节约用地。要按照新标准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严格税费征收政策和标准,堵塞税费流失漏洞,依法加强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充分发挥出土地税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要提高耕地占用税标准,遏制新增建设用地扩张和利益冲突。二是建立土地收益基金制度,控制各级政府使用土地收益的规模。国有土地收益不得在当期全额支出,从而控制基本建设规模,防止重复建设,并建立起地方政府在任期内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的经济约束机制。三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按照“归属清晰”的要求,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实现方式。尽快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将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保护,减少和杜绝随意征占农民集体土地的现象。四是强化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要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扩大招拍挂范围,明确界定非营利项目,将经营性的基础设施用地和不符合划拨条件的存量划拨用地纳入有偿使用范畴,并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同时,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土地供应计划、供地政策、出让公告、出让结果等进行公示,引导理性投资,发挥市场信息对盲目投资、无序用地的“警示”作用。
(三)就规划管理方面来看,要以国土利用规划为基础,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规划。一是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规划,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建设。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土地集约利用规划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必须认真制定和利用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建设,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的同时又给城市发展留有余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建设用地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保证土地结构合理,力求功能布局结构高效,根据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用地规模、环境容量、交通条件等评价因素综合确定有关控制指标的幅度范围。二是优化土地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布局合理和结构优化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条件,借鉴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欧洲空间规划及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调控主体,整合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强化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空间控制作用。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即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政策: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优化土地供应结构。规划工业用地布局,将企业适当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将收回的批而未用地、闲置工业用地纳入新的规划范围,将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中小企业编入置换规划,使分散在各乡镇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区靠拢。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对村庄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组织实施合村并点(村庄改造)工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程,逐步使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促进城、镇、村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
(四)就审批监管方面来看,要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江苏省无锡市建立了建设项目预审评估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跟踪检查制度,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媒体监督等多种手段,实现对全市用地情况的全程监管。就莱芜市来说,要强化下列监管措施:一是严格审批程序、从源头上把好关,确保项目投资强度。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审批审查时,坚持以项目定用地、以投资额定用地量。对原有企业用地达不到集约利用标准的,不允许申请新增企业用地。新上的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土地、废弃地和荒地;对新占地的项目要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对新上项目建二层以下厂房的(工艺特殊要求除外)原则上不予供地。二是加强批后管理。建立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在项目建设竣工投产后,由国土、发改、建设、审计、规划、财政等部门联合对项目建设规定的指标进行检查验收,凡是规划建设条件未达到标准的不得通过验收,并核减本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要限期追加投资,到期仍达不到的要依法收回。要把土地利用率、容积率、项目用地指标定额等作为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三是要加强招商引资用地管理。招商引资要尽量以现有企业和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为载体。对确需新占地的项目要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不享受奖励政策。
(五)就挖潜途径来看,要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特别是村庄改造。对不再使用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方面。当前要集中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土地复垦工作开展。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率达到了 50% 以上,关键就在于他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土地复垦制度。莱芜市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土地复垦操作的法规细则,对土地复垦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复垦后的各环节进行动态追踪,保证复垦质量,使复垦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同时,要规范土地复垦投资行为。明确土地复垦投资单位拥有复垦土地的优先使用权,调动复垦者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莱芜市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使得不同矿区土地破坏类型多样,开展土地复垦就需要使用不同的复垦技术。复垦技术采用是否正确,是决定能否实现预期复垦效果的关键。莱芜市要根据工矿区的破坏程度、土地类型等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土地复垦质量标准。稳妥有序地推进村庄改造,是莱芜市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迫切需要。一是要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要结合莱芜市村庄实际,尽快编制覆盖全市的村庄规划,规划要做到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二要加大合村并点力度。按照规划要求,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依法界定农户建设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经济较发达、建房农户较多的村庄,鼓励建设多层住宅。三是加大农村土地管理力度。严格宅基地审批管理,坚持按规划、按计划、按程序、按权限依法审批,确保村庄依法用地。
土地的粗放利用, 已经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经刻不容缓。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央把“地根”与“银根”一道当成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闸门。2008年1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明确规定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 可见节约集约用地,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
一、土地利用中的粗放现象
坐在车上, 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这个地方又发展了, 城镇又扩大了。望着年复一年, 一圈一圈不断扩张的城镇, 我陷入了沉思, 这就像吹气球一样的城镇建设, 是否也有限度呢?
城镇建设发展的另一面, 是平坦成片的耕地资源逐年消失。有的地方,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用地指标已提前消费10年, 且布局不尽合理, 宽马路大广场太多, 高标准超大面积住宅鳞次栉比。有的工业园、开发区规划面积太大、闲置土地太多。没有引进几个好的项目, 引进的部分项目也是在城市中淘汰下来, 又在城郊乡镇继续发展, 投入资金往往不足, 开发程度不够。有的甚至是个人注册一个公司, 到工业园、开发区先圈一块地放在那里, 从而使工业园、开发区显得冷冷清清, 土地利用率太低。
另外, 农村建设用地分布零散、面积大, 闲置超占多。大部分农村村民追求独立自主、功能完善齐全的生产生活场所, 使人均农村宅基地达220平方米左右, 农村宅基地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左右, 特别是农村家家户户修公路, 已占到土地总面积的0.7%左右, 都是各自从自己的责任田、责任山中修, 没有统一规划, 土地利用率太低。
二、产生土地粗放利用的原因
1、各类规划编制前瞻性不强。
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影响, 规划实施的操作实用性不强。交通、水利、城镇建设、旅游规划等许多专项规划, 各编各的套, 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 造成实地已在用, 建设偷着搞, 不敢全面建, 批又批不了的尴尬格局。
2、受利益驱使, 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差, 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还没完善。
都知道拥有土地, 就拥有了资本、拥有了财富, 因此, 都想拥有土地, 却很少有人思考怎样利用好拥有的土地。加之少数领导者为了追求片面政绩, 盲目引进项目较差、效益不高的工业企业, 部分管理者为了取得较高的土地收益, 将土地拍卖给出价高的使用者, 多数使用者凭着多占地升值, 占好地投资成本低、见效快的观念使用土地, 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途径
1、冲出闲置浪费圈, 向土地要效率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耕地资源稀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日趋严峻, 而太多的闲置土地是浪费土地最突出的表现。
向土地要效率, 盘活农村、改造城镇, 变被动节约为主动挖潜, 变自发行为强力推动, 形成在农村整理、到城镇挖地、向开发区要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一要坚守耕地红线, 促进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要按照“重点项目保障用地, 优质项目优先供地, 所有项目节约用地”的原则, 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同时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项目倾斜;三要不断完善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优先储备盘活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要大力推广节地经营模式, “向上要地, 向下要地”, 鼓励建高层大楼、建地下车库, 实行地下、地面、空中协调发展。
2、强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
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要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和全面检查, 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 严格控制增量, 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 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 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原和湿地,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废弃地和荒地, 少占好地, 特别是少占耕地。
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经验模式, 牢固树立土地忧患意识和节约用地意识。
加大土地利用动态监管, 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张图”工程, 切实推行“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监管模式, 加大非法用地的打击力度, 确保依法用地、合理用地。
大力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 通过拆旧建新, 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数量不减少, 促进布局更加合理。
加大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力度, 为土地整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积累资金, 同时探索激励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机制, 充分调动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3、优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市场机制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途径。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市场规则, 加大信息公开。
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 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 实行经营性用地有偿使用,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同时强化用地合同管理, 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4、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由于土地的粗放利用, 土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土地整理的重点要放在基本农田整理、低丘岗改造和村庄改造上, 土地复垦的重点是废弃矿山、砖瓦窑、取土场、采石场等废弃闲置土地。以乡镇为单位,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实行大规模、有计划地土地整理和复垦, 将农村分散、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整理, 通过移土填沟改造梯田, 改河取直整理造地, 移民搬迁整治村庄, 退宅还田, 使其成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耕地资源, 提高整体利用效率。
【关键词】盘锦市集约用地现状;问题对策
一、盘锦市节约集约用地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盘锦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采取统筹计划用地、提高门槛节地、盘活存量用地、土地整理造地、增减挂钩增地、部门联动管地等措施,在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1、节约集约用地意识逐步建立起来。通过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以及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典型,曝光各种浪费土地现象,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正确舆论导向。
2、建立健全了用地规划管控机制。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任何建设用地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3、建立健全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奖惩制度,促进了各县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市的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双台子全部通过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的达标评审。
4、建立健全了批后监管新机制。通过建立起批后公示、开竣工申报、跟踪巡查、监管警示、内部审查把关、部门联动、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和采取“一牌、一卡、一书”的监管形式,使监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建设项目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
5、建立健全了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土地管理责任,创新巡查机制,对违法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
二、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应该看到节约集约用地仍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在某些地方领导心中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以地招商”和“市长(县长)项目”仍然存在。
2)闲置和低效用地大量存在,特别是对低效用地的认定和处罚还没有依据,处置难度较大。
3)项目用地预审,特别是有关控制指标的把关,需要经贸、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因而,要真正把好预审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开竣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开工不申报,有的竣工时间一拖再拖,按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难以落实。
5)由于政府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力,致使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
三、全面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对策
借鉴各地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成功做法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做出具体规定,努力做到“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严监管”,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1、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供后开发利用全程监管,促进各项建设依法依规用地。
2、建立项目预审论证制度。对新上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审查。根据投资强度、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对投资额较高或用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或者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各地政府牵头,组织发改、环保、建设、規划、财政、国土等部门,对拟引进项目的政策符合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并形成明确的审查意见。凡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主要用地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坚决“一票否决”。
3、建立分期供地制度。对符合城乡规划、用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国土资源、规划部门要认真研究对接,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期供地。分期供地的地块,原则上是控规中确定的完整地块,规划部门一次性或分期下达规划条件。分期出让时,土地出让年期与首期出让终止日期相一致。
4、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建议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项目单位在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下,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实现小占地,多产出。
5、调整工业用地出让年限。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工业用地,都以50年的最高期限对外出让,这个期限远远大于绝大多数的企业寿命。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出让年限,将工业用地出让年限调整为10年、20年、30年不等,原则上不再以最高年限出让。
6、建立项目用地申请承诺机制和投资强度、税收复核制度。申请新增建设用地时,项目所属单位要向所在地政府提交用地申请及承诺,并签订用地协议书,内容包括: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开竣工时间等,项目竣工或工业项目投产一年后,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复核其投资强度或总投资额以及亩均税收是否兑现。投资强度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追加投资或按比例退还土地;亩均税收未达标的项目,限期整改。
7、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一是严格开竣工管理制度。用地单位应当在项目依法开工(即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竣工前(即取得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后)15日内向国土资源部门书面申报,国土资源部门应在用地单位申报的开工、竣工日进行现场踏勘。未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开工、竣工的,用地单位须报告延迟原由,国土资源部门按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二是严格推行建设项目竣工土地复核验收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搞好配合,确保土地复核验收制度落到实处。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单位不得使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房管部门不得办理房产登记,国土部门不予受理土地抵押登记,不得兑现投资合同约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多措并举,搞好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工作。要视不同情况,按照“一地一策、以用为先、集约使用、依法处置”的原则,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和整合力度,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组织国土、财政、审计、规划、法院、公安等部门联合组成工作组,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强力推进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工作。
8、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以保证用地单位严格依法依规用地。对已成交的国有建设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签订出让合同时,受让方需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5%缴纳履约保证金;保证金最高额不超过500万元,作为土地使用权人履行出让合同按期开工、竣工的保证。项目按期开工经现场核查后返还50%履约保证金及利息;项目按期竣工并验收合格后,返还剩余50%履约保证金及利息。非因政府原因,未按期开工、竣工的超过约定开竣工日期的,每超一日,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按照相当于土地出让价款1‰的违约金上缴国库,直到扣完为止;竣工核验不合格的,履约保证金作为出让合同违约金缴入财政,并按出让合同约定追究有关违约责任。
【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考和建议】推荐阅读:
对发展工业园区的思考01-03
工业区设计方案调整建议11-13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11-03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09-08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07-05
工业和信息化党的群众路线实施方案12-30
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计划05-30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讲话07-23
吴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0-14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