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aoe教学设计2[人教版](推荐13篇)
主备人课题1、aoe课时2课时
教学思路(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蔽夷苎Щ幔帷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蔽夷苤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蔽夷苋鲜妒樾春河锲匆舻乃南吒瘢学习使用四线格。
学习重点:。
1、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知识链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这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可大了,它可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还能帮助我们电脑打字呢!
预习任务:
1、观察课文插图,看看aoe像什么?听录音试着跟着读一读。
2、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识记“a”“o”“e”(小组合作探究)
音:出示卡片,讲解范读,学生齐读后指名读。
形:这个“a”“o”“e”像什么?怎样记住它的形?
写:①认识四线格;②观察“aoe”的位置;③讲笔顺序并范写,生跟着书空;④先描写再独立写。
(二)我会读声调
教学思路(纠错栏)
知识延伸:
我学习收获了:
我来闯关:
二、我会听写a、o、e:
三、我会改错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认知目标: 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提前认识本课生字,并在网络教学的辅助下会认生字11个,会写生字3个。能力发展目标: 在学习交流有关动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听、乐于与同伴交流展现自我的 能力,突现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的愿望;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多媒体平台 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依据文字展开想象,感受冬天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在学习本课的同时,要求学生充分联系生活的经验和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相关的歌曲与图片、视频资源则进一步与多媒体资源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升华本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带 有好奇而且渴望与之亲近的心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与动物接触,所 以有关冬天的动物的知识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在本课中注意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不仅把学生的积 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更能引导学生重新关注身边的动物。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被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
本课时运用了多媒体资源和动物投影进行教学,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带到 课堂上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把品 德文本和动物动画、有趣声音视频合二为一,从视觉、听觉、触觉调动了学 生浓浓的学习兴趣,体现课堂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媒 体情景导入,认知交流学习,体现合作交流的快乐。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题。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雪地景色):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他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
2、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生字。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各自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
2、播放课文录音,听朗读,初识不认识的字音。
3、同桌互读。(互教互学)
(三)学习生字
1、认字。(出示生字卡片)带音读(多种形式读)
2、脱音读。(出示课件)
3、读生词。(出示课件)
4、玩识字游戏,给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5、指导写字。
(四)品读课文,引导探究。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边读边用“——”画出雪地里来了哪些画家?他们分别画了什么?(板书:贴画)
2、引导探究:
(1)质疑:你喜欢哪个小画家?(2)教师范读句子。(3)学生自渎
(4)品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句子。
(5)质疑:我们平时画画是用什么来画的?而这些小画家又用什么来画的呢?
【通过质疑,贯通上下文,让学生借助图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的美好情境与优美语言。】(6)教师小结。(其实不同的动物的脚的形状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画出来的画也是多种多样的。)(7)小练习。(课后习题)
3、迁移拓展:
A、有一种小动物没参加,他是谁呢?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了解什么是冬眠)
B、教师小结:除了青蛙要冬眠之外,还有熊啊,蛇啊,乌龟啊等的动物都是需要冬眠的,如果你们想知道更多冬眠的动物,就得要多看课外书。
(五)总结全文,齐读课文。
1、启发情感,指导朗读:
(这首小诗歌很有趣,让我们美美地把这首读出来。)
(1)齐读诗歌,相机指导“下雪啦,下雪啦!”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2)全班配乐读。(出示课件)
2、试背课文。
3、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鸭、小鸡、小狗、小马这四位小画家,他们用自己的小脚丫在雪地了画了美丽的画。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他们真是了不起的小画家。老师相信,你们也是了不起的小画家。请你们回去后,可以光着脚丫到沙滩上去踩踩,看看你们的小脚丫能画出什么画。好吗?
4、欢唱歌曲,结束课文。(出示多课件)学生反馈:
课堂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增强学生学的愿望,同时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体验者,这也是语文科学习所强调的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去。因此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应从学生身上找到评价的答案。在课教授完毕以后,我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行为上看到了学生在本堂课中获益良多。
很多同学在以前可能懒于阅读,自从这节有趣的课后,学生不少都喜欢上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增长课外知识,并喜欢上阅读有关动物的文章。教学反思
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在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和拓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悟:
1.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突出语文特色。在教材中安排了故事范例,联系学生实际,从而构建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生活的美好!
2.围绕课题目标,针对网络资源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中每位学生都是主体参与者,给予学生许多说话交流和与计算机交流学习的机会,体验活动带着任务进行,防止了流于形式。了解生活中常见植物,不仅引导学生课前调查采访,而且自主运用专题网站学习时,也让学生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
4.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新课程提倡开放的课堂,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课前,初步了解生活,在课堂上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是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情感培育到行为实践的过程。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金木水火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天地人你我他生字卡片
二、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童谣。出示课题(PPT1)
2、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认识的字画一个小五角星。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不认识的字指出来,教一教。例如:分 照 今 古
四、朗读感悟
1、师带领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3、.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男女生分别齐读。
五、认识田字格 1.认识田字格。(PPT2)2.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3.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六:认识笔画横,指导书写一二三
1、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
顿。(PPT3)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二 三。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PPT4)
4、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游戏:用一个三四五寻找身体各个部分,说一句完整的话。(PPT5)
例如:我有一双手。我的两只眼睛大大的。
3、词语拓展
一二三四五最热情了,他们喜欢到处交朋友,你瞧,他们带着好朋友来了。(PPT6)一心一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像这样四个字在一起的词语我们可以说是四字词语,也叫成语。师带领大家朗读。
二、指导背诵课文(PPT7)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限时背诵课文:给5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3.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三、认识笔画竖,指导书写上。
1、小朋友真能干,都会背课文了,开心吗?可是有个人不高兴了,他是谁?出示上。(PPT8)
上想家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回到田字格家中好吗?
2、仔细观察上,说一说有哪几笔组成。书空竖。
3、书空笔顺。
4、指导范写。
5、在小朋友的帮助下,上回到了家。可是他还想找个朋友陪她玩呢?谁来帮他组个词。
6、带读词语卡片。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儿歌《金木水火土》。
2、读词语
一心一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七上八下 上山 山上 下山 山下
3、按笔顺书空一二三上。
4、亲子阅读半小时 教学反思: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读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要求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教学重点:
1.学会iuü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四声。教学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教学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a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
二、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字母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三、学习字母
1、出示图1学习字母的音
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
教师范读i、学生学读i
四、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五、指导书写
六、学习字母uü,方法同i
七、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字母
2.练习写字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二、学习iuü的四声 注意:
1、i在标调的时候要去掉头上的小点。
2、ü在标调的时候不能去掉点,因为ü去掉点就和u一样,所以不能去点。练习读:
1、按顺序读iuü的四声。
2、给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音和字进行练习。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学习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合编顺口溜记住读音
三、指导iuüyw的写法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写法
四、课中休息
听故事
五、看图读拼音说话
1、看插图上的音节读一读
2、根据图的意思,用这些音节分别说一句话。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练习读
●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应当把握好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在学习中应该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2.这是一篇介绍历史的课文
课文选自《世界五千年》,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借助这样的文章,除了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还可以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这是一篇赞美壮丽西部的课文
第十册第一组课文都与西部有关,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介绍人文历史的。其他三篇课文讲述的是现代西部,本文是唯一介绍其历史的,所以对学生了解西部的壮丽风光和绚烂历史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的现状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如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等。学生以前也接触过历史故事的课文,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基础。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以学定教。
2.学生认知的现状
西部、“丝绸之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初读课文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他们渴望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触摸文字,感受语言,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9个生字。读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3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法,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加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激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激发阅读这一系列文章的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选择“慕课”方式制作了预习视频在班级QQ群进行共享,以及以开放的网络和可以互动的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交流媒体,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载体。PPT简单易操作,构思新颖,画面和谐,美观大方,拓展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检查预习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景,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西部,重走——“丝绸之路”。(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教师趁机点拨易错音字。(出示词语)
2.方法迁移,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1昨天在预习微视频中,我们回顾了《草原》一课所列小标题的方法,也请同学们列一列这篇课文的小标题。
2教师乘机指导。
◇一个是东方,中国人,一个是西域,伊朗安息国,怎么会通过丝绸建立起联系呢?课文就记载了生动的一幕,请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思考:那是怎样生动的一幕?
◇课件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课文写了哪一幕情景呢?(用时间、人物、事件的方法来概括)
◇板书:迎候使者、互赠礼物、表演节目。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板书把这一幕连起来说一说。
4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
5教师总结:三段内容的提示都在黑板上,把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就是主要内容了。
3.自主学习讨论,感受丝路之伟大
1在预习中学生们对课文提出了一些质疑,教师出示典型的问题。
2预设、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为什么说它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上台勾画关键词句。结合课后“资料袋”出示。
◇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因为这条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张骞于公元前138年曾历经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师补充:据史实记载,迎候有2000多人载歌载舞,赠送贵重礼物。资料袋里提到的(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先概括再具体说明,这样的表达能达到最好地说明历史的效果。
◇这条路传播了各地的文化。大汉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黄瓜、芝麻……(读文)
◇除了是沟通中西之路,一条友谊之路,一条经济(科技)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师补充:唐明皇的宠妃杨贵妃擅跳胡旋舞,这是由西域传来的舞蹈在当时十分盛行,说明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4.拓展西部边塞诗
1结合本单元拓展,进行阅读。
2要求学生再补充描写西部风光的诗。
5.总结课文
6.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小故事。
2选择《世界五千年》中一个故事并说一说。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历史故事,并且处于“西部赞歌”这一组文章中……这些因素使我们在挖掘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时有所取舍,并设定了教学目标。
2.学生本位,重“导”轻“教”
本篇是略读课文,应该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半独立阅读,我们充分考虑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设计中诸多体现如出示微视频截图、教案截图等。但略读课文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学生的学;略读只是略掉了教师的精讲,并不能略掉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让学生扎扎实实学会阅读、快速阅读、高效阅读,而非过于关注字、词、句、段等的教学重点。
3.活用“微视”,扎实增效
此次设计,我们尝试了微视频的形式,通过一段短小的视频,相当于把老师带回家,让学生自主却有的放矢地预习,增加了预习的导向性,从而提高效率,也助力课堂增效。
●设计亮点
1.回归“语文”,精练内容
拿到课文,我们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教什么。在分析了文本特色、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后,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精选内容,主线明晰,则事半功倍。
2.技术搭台,提高效率
在我们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是微视频和在线自测平台的使用。预习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问反复观看直到理解为止,并且在自测平台上完成预习题目,教师便可及时了解学情,如本课自测平台中对文本的提问,教师便可根据实际需要并对教案做出相应调整。如此一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是在课堂的交流环节,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学生交流和勾画的同步。再次是利用图片和视频网站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搭建课堂和课外的桥梁,如此一来,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举数得。
3.渗透方法,授之以渔
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
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谣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4,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5,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6,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7,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①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145页插图的笔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②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38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③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④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⑥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77页“泡泡”中的“联系”的“系”字是错字。⑦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①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②据查,赵州桥已过了1400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③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④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⑥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⑦“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⑧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116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页),“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旬讲的是“我”。⑩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①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②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科学、合理而简单。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
2、出示谜语:脸上长钩子,头边绑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3、指生猜谜语。出示大象图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二、初读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二)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测生字
1、出示加拼音生字。指生领读。
2、这些字哪些是前鼻音、后鼻音?
3、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4、交流识字方法。
5、出示形近字,重点讲解“像-象”,“在-再”。
(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再”字,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2.说一说: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指导学生书写。4.点评学生写字。
(五)朗读检测
1、出示是要求: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
2、分段朗读。
3、生生评价。
4、指生回答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
三、细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插图中哪个是曹冲?指生说。教师相机板书:官员、曹冲
2、看图中的这头大象,请你找找课文中描写它的句子或段落。指生读。出示课文句子。
用“又、、、、、、又、、、、、、”说话训练。用“像”说话训练。
3、看到这头大象,官员们有怎样的反应? 指生说。出示课文句子。
进行“一边、、、、、、一边、、、、、、”说话训练。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用“——”画出官员们想到的办法,并标出序号。
2、指生说。
3、出示办法。你觉得这两个办法可行吗?指生答。
4、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是什么意思?生加动作朗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画出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的?(2)小组讨论,曹冲称象的步骤。
2、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出示关键词法:赶、沿、画、赶、装、称。
4、动画演示曹冲称象的步骤: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到线、称石得重。
5、听了曹冲的办法,曹操有怎样的反应?最后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6、指生说。理解“果然”的意思。指生带着理解读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生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请你将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板书设计: 21.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曹冲:
船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入学教育”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0篇课文,分4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有朗读,背诵或复述,有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班级概况:
全班共15人,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三、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2、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5、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课时安排:周次内容
1入学教育
2汉语拼音1、2
3汉语拼音3、4、复习一
4汉语拼音5、6、7
5汉语拼音8、复习二、9、
6汉语拼音10、11、复习三
7汉语拼音12、13、复习四
8识字(一):1、2、3、
9识字(一):4、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
10课文1、2、3
11课文4、5、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
12课文6、7、8
13课文9、10、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
14识字(二):1、2、3
15识字(二):4语文园地四、我会拼图
16课文11、12、13
17课文14、15、语文园地五
18该怎么办、课文16、17、18
19课文19、20、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20复习
一、明确性原则
插图的设计要与教学目的和主题相吻合,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这是插图设计的关键和前提。在设计插图过程中,插图设计失误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插图的设计必须遵循明确性原则。为什么要用插图,插图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使用插图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插图时,可以不用的尽量不用,一旦使用,就要突出插图的实质性作用,能够明确作者意图,主题明确,学生易懂。插图必须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浪费。
二、简单性原则
目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就要思考插图的组织和安排,通过简单元素的编排,突出主题。插图一目了然,所承载的信息和功能要适中。主功能要尽可能地阐释事物特征,次功能不能喧宾夺主,要尽可能删掉繁琐的插图细节。插图元素要简洁,根据人的记忆容量,插图元素需要控制在7以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就会增加人的记忆负担。在插图使用中,尽可能地删掉背景,不提倡使用照片,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三、科学性原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设计与普通的插图设计存在差异,它存在于教材的意义是为了协助学生认知世界,开阔视野。因此,教材中的插图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无误的信息,要避免插图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另外,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民族、种族、性别等要给予尊重,传递正能量。插图要紧紧围绕文章主题,与文章内容契合,不可肆意发挥,随心所欲。
四、熟悉性原则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插图内容和风格的设计遵循熟悉的原则为佳。插图设计的内容需要至少20%的元素为学生所熟知,才能促进新知识的生长,才能够实现对新知识认知的建构。在教科书中,插图的风格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风格要一致,要控制在2~3种范围之内,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整体把握。插图的编排要根据学生熟悉的阅读特点来完成,采取上中下,或者左右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表格的处理要尽可能地把抬头放在上方,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学生的认知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级越低,插图越形象。熟悉性原则是呈现新知识过程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材料,是新旧知识迁移的桥梁。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十、木、禾”三个生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
2、培养观察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识字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难点是“目”和“木”的不同意义,“木”和“禾”的字形。兔子和鸟字的点也容易忘记。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实物图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数学目标
1、复习已学过的生字若干。
2、利用象形文字和图画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在生字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鱼、飞、雨、风、土、云、马、牛、山、水、下、大、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的几位十分有趣的新朋友在焦急地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呢,瞧,它们来了!(出示12个生字)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这些新朋友有趣吗?为什么?
2、了解学情,这么多的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
3、小结:小朋友可真能干,会自己认字,真了不起,这节课让我们把它们牢牢记在脑子里,有信心吗?
(三)揭示课题,教学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羊”字
(1)出示图片和字,学生看图说说,图画上画着什么?
(指导用上正确的量词一只)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下面的古代象形字,和下面的现代字有什么不同。
(3)识记生字,交流学生的识字方法
(4)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羊”的方法
看图说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学习生字
小组合作自己其余11个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1)各组选择一个字,派一名小老师,教全班小朋友学习过程。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补充交流。
(3)小老师没有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4)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难学的字。
鸟:小鸟不长眼睛看不见。
兔:兔子长着看短尾巴,竖弯钩里有一点。
(5)学生看图说话时,引导学生用上正确的量词。
(七)巩固生字
用各种方式认记12个生字。
(八)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见到我们这节课中的新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生字。
2、会正确写出“
十、木、禾”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给字宝宝带帽子
出示12个字宝宝和12顶帽子(即拼音)
将字或拼音分给12个学生。教师出示字或拼音,学生找出相应的拼音或字。
捡贝壳
(1)出示桃子图,(有12个桃子,背面为课本中的生字,看谁反应快,最先读出来。)
(2)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月)
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4、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字一笔变什么字(中
日)
口加两笔变什么字(目白电右田)
同桌相互考一考
②师生互相考一考
5、完成课后连一连,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连?
指导出写十禾木
1、认识新笔画“竖”
教师范写,介绍两种笔画
a悬针竖(像吊着一根针)起笔重,向下行笔直,然后轻轻收笔(十用悬针竖来写较好)
b垂露竖(像吊着一滴小露珠)起笔稍重,向下行笔要直,收笔轻顿回锋,“木、禾”用重露竖。
C学生在手心写
2、书写“十”
(1)十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横后竖)
(2)教师范写:“竖”将“一”分成两部分,左边修长,右边略短,竖的上半部分短些,下半部分长些,竖在竖中线上。
3、认识新笔画“撇、捺”
(1)教师范写“撇和捺,起笔稍重,然后行笔渐轻,注意把力送到笔尖。
(2)学一在掌上练习,感受用力的轻重变化。
4、书写木 禾
学生观察两个字,说说它们在田字格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范写两个字
(3)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
【小学一年级语文aoe教学设计2[人教版]】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7-2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计划12-13
小学一年级语文(人教版)词语积累11-1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生字表一组词07-0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9-30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09-18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