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复习导学案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浮力复习导学案(共8篇)

浮力复习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爱心

用心

专心 1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

爱心

用心

专心 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

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ρ液gV排,即ρ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ρ甲______ρ乙______ρ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爱心

用心

专心 3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三、课后延伸

1.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是如何利用浮力的原理“称”出象的重量的?

2.一艘质量为2.0×10kg的运输船,在一次海难中沉入海底,打捞船利用超声波测出沉船到海面的距离约100m;潜水员潜入海底,找到沉船的一个舱盖,面积约0.5m,打开它进入船舱,察看情况,以便制定打捞方案,打捞沉船的方案之一是用许多浮力袋绑在船身上,每个浮力袋的体积约10m,利用这些浮力袋受到的浮力使船上浮(海水的密度是1.03×33

610kg/m)求:(1)海水对舱盖的压强(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请你再求出两个物理量。

爱心

用心

浮力复习导学案 篇2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 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 它决定着教学行为, 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 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 研究学情, 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 课时教学目标主 干要鲜明, 数量不能过多, 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 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 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 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本环节设置的 问题不能 太多太繁琐, 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 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 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 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本环节问题的 设置比上 一个环节难度加大, 需要学生进行思考,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 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这一环节设置 的问题应 该有一定的难度, 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典型例题”一 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 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 虽然有点难度, 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 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 来一一突 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 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 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 如果就直接收 场, 则显得不 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 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 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 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 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 节。一方面可 以加深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 也能提高 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 讨论也最 热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 趣, 激发学习 动机,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导学案——高三生物复习的导航仪 篇3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太繁琐,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

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比上一个环节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

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

“典型例题”一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来一一突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就直接收场,则显得不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讨论也最热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导学案 篇4

一、课

题:《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复习

二、复习目标:

1.积累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找准鉴赏的切入点。

3.通过具体的诗歌鉴赏训练,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诗歌名句背诵默写。

三、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意象内涵的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各种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 学 法:分类整理

教师解析

学生训练

五、教

具:导学案

《高考总复习语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二、考纲解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尽管每道试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答案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考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决定于考生阅读和鉴赏的经验。而作为考试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存在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题型趋于纯主观化,考查内容越考越细,试题难度加大,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三、学教法指导: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同学们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同学们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同学们才可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形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墨梅》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作业: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三、四课时

复习内容:1.诗歌表达技巧例题鉴赏

2.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同学们可以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分别把握。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双调]折桂令 中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鹿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学生对以下知识要熟知)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③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④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作业:整理本课时有关诗歌鉴赏嘴基本的内容。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山东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总结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2008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一、【参考答案】 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二、【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馆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三、【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四、【参考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高考试题分析总结:

第六、七课时

复习内容:《唐诗宋词选读》重点文本鉴赏解读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1.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化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请结合诗句说一说使人是怎样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诵读上面的诗歌,赏析诗人是如何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4.本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6.这首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7.诵读本诗,具体赏析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请结合诗句对此作具体赏析。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这首词的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浅于深,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认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这首词是怎样巧妙地做到“物人合一”的?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这是一首咏物明志之作,作者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什么样的君子人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2.结合课本注释,具体分析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第八、九课时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专题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后一首风格是

。(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6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分)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第十、十一课时

《唐诗宋词选读》名句默写复习

云霞出海曙。(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春江花月夜》)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代悲白头翁》)。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战士军前半死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适《燕歌行》

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使我不得开心颜。

浮云游子意。挥手自兹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月。

,细草微风岸。星垂平野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去紫台连朔漠。

魂。

欲为圣明除弊事,在?。

惊风乱飐芙蓉水,目。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头归。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

。使金樽空对。

,环珮空归月夜

。云横秦岭家何

。岭树重遮千里。,菊花须插满。。

独立小桥风满袖。(冯延巳《鹊踏枝》)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

池上碧苔三四点。„„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离愁渐远渐无穷。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春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沙上并禽池上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_____________

___,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拣尽寒枝不肯栖。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贺铸《横塘路》)

叶上初阳干宿雨。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莫等闲。

壮志饥餐胡虏肉。(岳飞《满江红》)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咏梅》

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

青山遮不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醉里挑灯看剑。宝马雕车香满路。

,那人却在。,,五十弦翻塞外声。

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导学案 篇5

【复习目标】

1.梳理、整合说明文的要点知识,明确说明类文章考查的要点。

2.探究中考命题,掌握答题技法与一般套语,提高阅读能力。

【导学过程】

一.自主复习

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和。理解说明文要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等。

3.说明文的结构:、连贯式和并列式。

4.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作用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的说明事物。②分类别,作用。③列数字,作用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⑤打比方,作用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⑥下定义,作用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⑦作诠释,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⑧引资料,作用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

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能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⑨摹状貌,作用使说明更

具体形象生动。⑩列图表,作用增强了直观性,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判断说明方法

作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综合分析)

5.说明的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例:(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么,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①动词、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具体生动(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②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表程度、表时间、表限制、表范围等)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一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

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般答题模式: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

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3)说明文文段中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的有何

作用?一般模式:该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是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

形象(或逼真,易于读者接受,提醒人们关注、重视,或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忧虑之

态、关注之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考查信息的筛选。例:文中某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的?等等。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可在文中搜

索出来,注意一定要根据问题找到相关区域探因求果,寻找有用的信息筛选整合答案。

7.考查知识的拓展运用。这类开放性试题也有限制,可以各抒己见,但内容要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可随意发挥。

二. 合作学习(学生结合初中教材学习过的说明类文章加深对说明文知识要点的理解)

三.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复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讲解,并作拓展练习。

【中考链接】(2012年滨州)学会看食品的“简历”(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

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8.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9.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10.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12.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达标测评】超级网银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

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13.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4.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①②

15.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先独立做,然后小组内交流。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

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7.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

18.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的作用如何?

19.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20.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高三) 篇6

徐启坤

课    题:文言文复习虚词专题㈠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根据“词不句”的原则联系句意乃至文意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及有多种意义的虚词,如“以”“乃”“其”“则”等要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题引入:

1.(90年全国卷)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全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二、考点精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3.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体察语气;(4)通晓古今;(5)注意特殊。

三、技巧点拨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 焉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c)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

a)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b)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c)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何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么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为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同位互推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④噫吁剑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6.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又如:之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7.语气表达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全国卷)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

a)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b)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9.标志识别法

⑴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⑵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0.联想旧知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11.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2.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13. 辨析词性法

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如:a)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秦伯悦,与郑人盟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 区别人称法

如:⑴秦王恐其破璧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作《师说》以贻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四、补充练习

1.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今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佯狂不知所之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余船以次俱进。

C.哙侧其盾以撞。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章

5.选出”为“字在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                         (       )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为公子死,无所辞。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即解貂覆生,为掩护。

浮力复习导学案 篇7

“学案导学”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作为教学途径,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为“导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引导。

1.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只有从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主动的“探究者”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有从十足的“主宰者”角色转换为“引领者”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为主线,全方位地呈现了知识点,引导学生立体地掌握知识,从学习实践中提炼、反思、提升,整个过程中以自我发现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地调动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2. 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家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被视为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其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和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一位知识的探究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更便于提升自我。对于学生问题或是症结所在,教师可以彻底了解、科学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高三的英语复习课中,应用此模式可以促使教师整合教材,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和体系,使得知识系统化。

3. 处理教材内容的现行组织者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教学中应采用处理教材内容的现行组织者策略,即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有意义、有目的地自主探究学习。

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高三英语课的复习,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现行教材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排的,学生在知识迁移的作用下,具有自主探究尝试成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及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动手实践与思考问题。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喜欢讨论、探究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应逐渐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三学生“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8名英语学习水平不同的2013级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在进入高三年级复习前,从未进行过该模式的学习。第一次的数据收集是在他们未进行该模式复习之前,而进行第二次的数据收集时,他们使用该模式已有3个月的时间。所采用的数据收集为他们高三摸底成绩和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均为实验对象所在的学校进行的集体大规模考试,因此数据分析有一定的信度。在8名个案研究对象中,有一人未采取该模式进行复习。

本研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引导高三英语复习课的导向,比对具有不同学科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高三阶段的提升水平和空间,形成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方略。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为:(1)应用该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有进步?复习课授课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有否有效?(2)对于原基础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而言,该模式是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外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别在此种授课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是否会有影响?

三、研究数据

表1为8名学生进入高三复习前的摸底测试成绩,为本实验个案研究的前测成绩,从成绩分布来看(换算为百分制),1号和2号学生的成绩较为优秀,6号和7号学生的成绩良好,其余4名学生的成绩为及格水平。8号学生所在的班级未用该模式进行复习,其余7名学生所在的班级均采用了该模式进行复习。

表2中的信息取自实施该模式教学后的三个月,学校进行期中测试,与前测相比,学校总体的平均分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前测时平均分为102分,期中考试平均分为103.4分。两次试题均为综合性测试,区分度良好。两次测试对比来看,在实施英语“学案导学模式”复习后,有4名学生成绩不同程度有所提升,8名学生中仅有1号学生的成绩略有下降(该生属于英语学科尖子生),另有4名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总体学科的相对名次有所提升,整体有进步的趋势。8号学生的成绩虽也有所进步,但提升的幅度并不及其他个体研究对象,仍对自身的成绩不满意。

四、分析与讨论

1. 高三学生英语复习模式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三年级后,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四轮复习法,即一轮复习教材,二轮复习专题语法,三轮复习突破题型解法,四轮复习进行模拟训练。而在多数学校的一轮复习中,普遍采取固有的教学模式,即从高一起,进行逐个单元的复习,复习的重点聚焦在词语及语法的运用上,复习课的氛围无生机可言,多数的课堂为教师的“一言堂”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性缺失。我们不能否定传统授课模式的优点,它可以较为准确地直击高考重点与难点,准确度高。但是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其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而采取“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学生的课堂兴趣性明显增强,课堂上授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破点将集中在学生不解的个别问题上,大大地提升了课上的听课效率。此外,学生的课堂活动大幅度增加。根据表2,在经过了3个月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学习效率、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其自身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提高。因此,采取应用该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进步的。

2. 高三学生英语语言水平

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在高三正式开学前的摸底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和良好学生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实验了3个月后,良好层次的学生水平提升较快,8号学生由于未采用该模式复习,其英语语言水平几乎没有提升;而1号学生由于原有的基础英语水平较高,其提升空间有限,在实施了新的复习模式后,上升不明显,相反有了小幅度的下降,除去偶然性因素,优秀的学生在新的复习模式中有些时候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这一点也是必须引起关注的地方。

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前预习准备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上学习思路明确,提高了听课的针对性;

(3)课上学生活动增多,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

(4)课上练习、反馈、评价加强,提升了课堂的容量。

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竞争学习相结合,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结论:中等生受益较大,其学习的途径增多,学习的途径更为直观、方便。而优等生由于自身上升空间小等因素,其成绩的提升并不突出,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对学科优等生的提升作用有待巩固和提高。

3. 性别与授课模式

在此实验过程中,2号、3号、4号及5号学生的进步幅度较为突出,其性别均为女。很多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性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女生的外语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生。本研究发现,在应用新的复习授课模式后,女生的进步依然强于男生。女生在语感、课堂准备、课堂听课效率等方面优于男生,更善于总结、归纳、查找和发现问题。因此,“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的转变对女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又一次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案例研究发现,高三学生应用“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相对应会出现变化,不同基础的学生,其变化程度不同。英语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其提高程度不一定十分明显,但限于本研究的样本太小,不能完全验证问题;英语成绩水平良好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其对自身的进步是满意的,证明此模式是有效的;英语水平及格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有提升,但是限于原有的基础,提升有限。对于英语水平处于良好和及格的男生,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之,“英语学案导学复习”的研究前景广阔,需要不断研究,认真总结,挖掘出对教学水平提升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使“学案导学”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进入高三后,全面、有效、科学的复习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内容,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采用。在“英语学案导学复习”模式中,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模式,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效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浮力复习导学案 篇8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上一篇: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细则下一篇:遵守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