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推荐1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1)班共有学生49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二、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和数学广角等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deg。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的教学班四年级1班现有学生43人。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3、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分数加减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分数数的基本性质。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方程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方程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分数加减法进行约分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但人物个性鲜明, 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 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 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 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 设计中, 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 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 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 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 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 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词语, 揭题导入

1. 出示词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2. 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 , 齐读, ——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 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 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 初读寓言,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 检查反馈。

(1)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2) 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 随机正音, 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 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1) 出示提示, 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 后练。练好眼力, 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 纪昌成了。

(三) 读读议议, 感受纪昌

1. 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 交流,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 读读这两句话, 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 请你把它圈出来。

(2) 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1) 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2) 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3) 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4) 再读第二句, 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 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 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 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 怎么个相当到家?

(3) 第二次练习, 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 该怎么说?

(四) 反观飞卫, 感悟寓意

1. 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 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来见我吧!”

(1) 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 纪昌想学的是射箭, 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 指导朗读。

(4) 学习射箭是这样, 那要学习书法, 或是学习其他本领, 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 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 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 布置作业, 拓展积累

1.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284名,从整体看,本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能坚持写日记,能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在校中高年级作文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文记流水账。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一般由3—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认识268字,会写25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求会写268字,认清字形,了解在语文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5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

3、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型阅读。

5、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自己的意思

(2)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并能简单转述,说话要有礼貌。

6、写作:

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作文。

7、实践活动:

(1)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是非善恶。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3)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习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8、写字: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五、教学措施

1、要以《大纲》和《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保证教学不偏差.2、要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加强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把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3、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a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b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c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d加强写字的指导,特别是毛笔字的书写。

4、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成立新的合作学习小组,教会他们合作学习方法,指导写好合作学习的体会、小论文。

5、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搞社会小调查等活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内容安排

课时

备注

复学

第一周1.古诗词三首

2.乡下人家

3.天窗

4.三月桃花水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复学

第二周语文园地一

5.琥珀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口语交际、习作二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8.千年梦圆在今朝

复学

第三周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9.短诗三首

10.绿

11.白桦

机动一课时

复学

第四周12.在天晴了的时候

语文园地三

综合性学习

13.猫

14.母鸡

15.白鹅

复学

第五周习作四

语文园地四

复习准备中考

机动一课时

复学

第六周16.海上日出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习作例文

习作五

机动一课时

复学

第七周18.小英雄雨来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20.芦花鞋

复学

第八周口语交际

习作六

语文园地六

复学

第九周21.古诗三首

22.文言文二则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复学

第十周24.黄继光

口语交际

习作七

复学

第十一周语文园地七

25.宝葫芦的秘密

26.巨人的花园

复学

第十二周27.海的女儿

习作八

语文园地

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5

刚拿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时候,就关注到了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这个内容,感觉该内容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却是非常新鲜又实用的,所以决定在教学本单元的时候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因为学生此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制作方向板,然后运用方向板在教室和校园内认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以下是我在教学本单元之后觉得学生必须掌握的两个例子。

在教学“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在教学“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 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标出这是什么地方。

如果学生弄懂了以上两道例题,这一单元的其它几道题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全学会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练习 篇6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1、一条路长300米,在路的一旁从头到尾每隔3米植1棵树,一共要植几棵树?

2、围一个长180米的圆形篱笆,如果每隔2米立1根柱子,一共要立多少根柱子?

3、时钟4时响4下,6秒钟响完,11时响11下,需要多长时间?

4、工人师傅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共花了18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要把这根木料锯成8段,一共要花多少时间?

5、一个游泳池,在它的四周每隔6米种1棵树,一共种了15棵,这个游泳池的周长是多少?

6、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付锯板费锯4元,两根木头,每根锯4段,共要付锯板费多少元?

7、四年级的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15个,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8、有20辆彩车排成一列,每辆彩车长4米,彩车之间相隔5米,彩车全长多少米?

9、笔直的跑道一旁打算种25棵小树(两端要种),它们的间隔是5米,现在要改为种31棵,间隔应改为多少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空灵悦耳的歌声久久回荡, 不绝于耳, 这是歌唱的魅力所在;徜徉在一次次幸福难忘的课堂旅行, 常常回味着课堂中的快乐, 或许这才应该是教学所追求的真谛所在吧!沿着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之路, 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一、课外实践链接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 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 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

《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 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如果学生是这样的现状, 却要在学习中去感受“父亲的菜园”, 我的心中的确没有底气。就在课前的一个周末, 我尝试着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和父母到郊外或者农村去走一走, 看能不能发现种着蔬菜的菜地。发现了, 给菜地拍拍照, 可以记下这块菜地的名字或者简单介绍地里的蔬菜, 然后把照片发到班级网络上。这个周末回来, 4.6班的班级网络上就呈现出了好多幅形状不一、品种多样的菜地图。这个实践活动很简单, 可学生在实践中却收获着“菜地”的真容、“菜地”的作用、“菜地”与人的关联……事实证明, 这个收获突破了课堂中的开篇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菜园。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 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 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 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 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 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 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窜问题逆转课堂

一位新教育人这样说过:“诗歌韵律, 平平仄仄才能扣人心弦;剧本故事, 跌宕起伏方可引人入胜。上课如演出, 变幻多姿也应是课堂本色。”我认为:课堂中的反窜问题也能让学生思维“变幻多姿”, 在平仄起伏中“逆转课堂”。

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描述着那充满生机的“菜园”时, 几幅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坡地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反窜问题的立刻出现---“你相信这布满可怖岩石的荒岭能变成翠绿的菜园吗?”学生的情绪立刻转换, 望着那片布满岩石的坡地, 一言不发, 头却摇得像拨浪鼓。我很严肃, 也很肯定地告诉孩子们:“父亲”做到了, 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这样的一个问题逆转, 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似乎希望马上就得到答案----“父亲”是怎样做到的?我想, 这个“主动”的期待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 他们也一定是在这样的逆转中寻找到探究的快乐!

三、问题主线凝神课堂

散文的特点归纳得很精辟:形散而神不散。我想, 要引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形散而神聚”, 主线问题的设计就特别关键。经过思量, 我把主线问题确定为:“父亲”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那父亲是怎样做到的呢?围绕这一主线, 学生在一种急于探究的冲动中, 在自己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梳理出了“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艰难选址”、“挑土建园”、“雨中救园”、“豌豆育园”。这几个场景的描写很朴实, 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凭着自己对文中几个场景的情感体验, “父亲”在“菜园”中那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此, 文本、作者要渗透的“父亲精神”就牢牢地凝在读者的心中, 师生、文本与作者间的共鸣也自然生成。

四、情境表演深化课堂

学生喜欢的课堂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 应该是一场“多幕剧”。同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应该停留在“情感朗读”、“畅谈感悟”的形式和层面上, 也应该是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的。特别是学生依托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进行的表演, 或许比嘴上功夫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就在“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的几个场景中, “雨中救园”是最能挖掘“父亲”那种“勇敢”、“坚定”“顽强”等精神品质的。如果仅在反复品读中去领会, 这个“父亲”形象也只是停留在几个赞美的词语中, 跟商品仅仅贴个标签没有两样。我想:如果让学生置身其中, 自己如“父亲”一样, 立刻丢下饭碗, 抓起铁锹, 猛地冲进暴雨中, 奋不顾身地扑向刚建的那块“菜地”……让学生在“丢、抓、冲、扑……”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来认识“父亲”、了解“父亲”。正是这样的情境表演, 课堂中的孩子们仿佛已经置身雨中, 如“父亲”一样正奋力抢救着这一块来之不易的“菜地”。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呀!此时此刻, 文中的“父亲”的形象远远不是只停留在嘴上, 而是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或许, 这种境界就是:情到深处自然发!有了这样的积淀, 小片段的适时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 课中的孩子们感悟了, 体验了, 快乐了!

五、主题深化延展课堂

“理想课堂”的“六度”中明确提出了课堂要有“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其中的“延展度”是要求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这也是新课标的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观要求所在。

在本课中, 《父亲的菜园》写的是一处园子。从父亲开垦菜地的几个场景仔细读来, 一个勤劳、执著、坚强、勇敢的父亲形象在我们心中清晰起来。可是, 文本仅仅是介绍菜园?“父亲的菜园”带给作者的仅仅是四季翠绿的蔬菜吗?文本意图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 再次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补充文本王树槐文章--《写菜园, 更写父亲》一下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 “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菜园, 在成长的过程中, 有喜有悲, 有风有雨。无论我们遇到什么, 我们也应该像“父亲”一样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 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菜园!简单的一个延展, 可以深化文章主题, 也无声的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他们会“快乐”的记住这个平凡中却不平凡的“父亲”。

摘要:“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轻松高效”、“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最爱”……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让我彷徨。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9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通过品词品句细细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并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案例片段:

一、品读描写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面理解哈默的尊严。

(一)出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那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1、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哈默不愿意白白接受他人的施舍,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哈默希望能够帮你干点活来换取这些食物。

(二)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灰暗是什么意思?目光顿时灰暗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目光顿时灰暗了?

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让我来问问。

2、教师采访:年轻人,你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

学生1:我本来想用劳动来换取食物的,可那位先生说没有活需要我做,看来我不能吃这些东西了。我太失望了。

学生2: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现在没有活干,就不能吃这些东西了,我很难过。

教师:那么,年轻人,你饿吗?

学生3:我很饿!

教师:饿了,就吃吧!

学生:我不能吃,我一定要用劳动换这些食物!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年轻人饿吗?

学生:饿,很饿了。

教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1:“喉结上下动了动”说明他在咽口水,肚子已经很饿了,很想吃面前的食物。

学生2:前面说,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3、年轻人已经很饿很饿了,却还是说--(指名读)

朗读指导,读出年轻人的坚决,他一定要用劳动换取食物。

(三)出示:“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1、师生合作读:年轻人,先吃饭吧!吃了饭再干活也不迟呀!

学生读哈默说的话,再一次体会哈默的坚决。

二、通过揣摩杰克逊大叔的心理活动,明白是哈默的自尊、自立,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和喜爱,从侧面感悟哈默的人格魅力。

1、当那个年轻人坚持先干活再吃饭的时候,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心想

学生1:这是个多么有骨气的年轻人啊!他宁愿忍着饥饿,也要先干活,真了不起!

学生2:这个年轻人真是与众不同,大家都是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而他却一定要先干活,再吃,真是太难得了!

学生3:这个小伙子真像我年轻的时候,有自尊心,我喜欢!

学生4:他这么倔,不让他干活他是不会吃的,让我想个办法。对,就让他给我锤锤背吧!

2、第五节中,描写了杰克逊大叔的一个神态,是--(微笑地注视)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呢?

出示: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里想

学生1:年轻人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真可爱。

学生2:小伙子,你以为你为我捶了几分钟,我就真的很舒服了吗?不,那是为了让你快点吃东西。

学生3:这样难得的年轻人,我一定要想办法留下他,对了,我就说庄园需要人手,请他留下帮忙。

师:这位年轻人,自尊自强,也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

3、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现在,你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哈默饿吗?”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证明哈默很饿: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此外,还引导学生从侧面体会年轻人的“尊严”。

对于年轻人的表现,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做?又是怎么想的?根据课文内容揣摩杰克逊大叔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才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再次引出杰克逊大叔评价哈默的句子:别看他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让学生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对尊严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0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2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144+37)

236-(177+36)236-(136-87)第2类:乘

45×4×5

×5×2

25×9×4 8×(125×13)

(250×125)×(4×8)88×125

72×125

125×64×25

42×125×8×5

25×4×88×125(12+50)×40

125×(40-4)

76×103 18×125

25×44

42×25 99×9

99×78

45×37+37×55

28×21+28×79

17×23-23×7 38×46+64×38

99×32+32

46+46×59 167×2+167×3+167×5

39×8+6×39-39×4 28×225-2×225-6×225

(42+25)×125+(18+15)×125

第3类:除

360÷4÷9

250÷5÷2

600÷12÷5

480÷5÷48

240÷5÷12 420÷35

2400÷25

7800÷125 第4类:加减混合

92+99

197+102 354-108 127-98

323+189-123

248-86+48

672-36+64(6467-832)+(1832-1467)

1530+(592-530)-192 第5类:乘除混合

960×46÷48

99000÷121×11

3702×38÷1234 640÷(16÷4)

1000÷(125÷4)第6类:加减乘除混合

(98+147)÷49

(230-23)÷23

(250-25)÷25 1736÷28+1064÷28

125×(860+240÷12)700+612÷1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3

本文是写景的文章,文中写了作者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去观赏桂林山水,他坐船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不熟悉桂林的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读学贯穿,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抓住词语读好句子,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教育,培养爱美情操。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多角度具体形象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2.想象画面,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天下最美的地方”旅游?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感知内容

1.播放桂林山水图片,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读题。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写下来的呢?自由读课文。标出不懂的生字词。

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把握主要内容及条理。)

三、扫清文字障碍

1.查字典或问他人,认读难读字。

2.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

3.选择喜欢读的句子读,检查是否能读准、读通顺。

四、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甲”,进而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查字典理解“荡漾”。

2.图文结合,学习第2自然段。

(1)观察图中水,说感受。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画出写水的特点的句子。

(3)汇报。

(4)指导朗读。①抓住“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体会“静”。自由读→汇报读→抓关键词句读→示范读→引读,读后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②抓住“可以看见江底沙石”体会“清”。方法同上。

③抓住“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体会“绿”。

A.实物(或图)认识翡翠。

B.让学生自读体会特点。

(5)体会最后一句。

3.体会漓江水与大海、西湖对比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回读整段,读出喜爱之情。(注意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观看或想象画面。

五、总结

六、作业

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1)引导观察图片,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2)引导想象“还有的像……还有的像……”体会“形态万千”。

(3)引导想象,体会“秀”。

(4)看图片或录像,体会“险”。

3.出示图片或录像,与泰山、香山对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桂林“山”的向往、喜爱之情。

(注意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受

1.你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游览了桂林的山,感受是什么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2.自由读第4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大意。

3.结合本段上下文理解诗句。

4.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想象画面。

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六、拓展

你想怎样赞桂林山水?

师:桂林赞

桂林山水甲天下,

荡漾其中如在画。

莫道美景天上有,

神仙到此不归家!

七、作业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4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1. 行为动词、条件有变化。

在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可以看到内容标准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三个部分。行为动词和条件在这三个部分均有变化, 如“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将“说明”改为“简述”,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描述”改为“归纳”, “说出”变为“解释”,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学生学习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变得可操作、可观察及可测量。行为动词在变, 行为条件也稍有变化, 较旧课标更加完善, 教师在具有实施操作中比较明确, 如“运用地图……”在新课标中地图之后, 相应地加上了“其他资料”, 尽管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 但在现代教学中, 地图也逐渐为一些其他资料, 如文字、视频、音频等所代替。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不再局限于地图, 而是有多重选择, 教学方法也较灵活。

2. 内容标准有增减。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较为明显, 小到词语的更换, 大到整句的删除, 总体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降低教学要求, 如旧课标中的“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 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 将“主要河流概况”删去,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适当降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到八年级上册《河流与湖泊》的教学, 对主要河流概况具体分析讲解, 也是避免重复。再者, 语言表达明确, 易于操作。旧课标中的“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两极”变换成“南北极”, “开展科学考察”改为“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环境保护”变成“保护极地环境”, 可以说这些地方的改动都属于细节变化, 但还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精确把握课程标准, 实施操作有针对性。

3. 活动建议“12”变“1”。

活动建议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旧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呈现出12条, 教师在具体实际中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要让这“12”全部达到完成课标要求是不实际的, 初中地理课堂课时有限, 且有些学校本身就不重视地理, 部分活动开展起来对教师、学校要求较高, 对于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是不现实的。本着让师生减负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 教师可根据活动类型自主选择适用于活动的方式。新课标活动建议提出“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体现出教学中学生是否对区域研究方法的掌握, 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真正在应用中落实课标要求。

4. 说明要求有详略。

从语言上看出, 说明要求更明显易懂, 具体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到。较以往的要求看, 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一般停留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新课标在这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即学生要学会探索学习, 同时世界地理中区域学习的最低数量由“5”变为“4”, 这样的变化也是给教材编写者及教师留有余地, 在学生减负的基础上, 给两者更多的空间精选内容。说明要求将南北两极视为必学区域,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的需求, 目前南北两极已是学生不可不知的地区, 通过地理的学习, 希望学生未来能致力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并能够作出贡献。说明要求是对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补充, 也是为了照顾各地区学生的差异, 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选学作了明确说明[1]。

二、新教材的变化

1. 章节设置稍变, 框题变化明显。

新教材在章节安排上紧扣课标内容, 具体设置上稍有变化。新课标在大洲部分明确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及“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以往旧教材将第六章亚洲共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 而在新教材中第六章包含的两节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旧教材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标题“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将“国家和地区”换为“地区与国家”,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 由近及远,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每节的内容框架也有变动, 提炼出来的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区域的特征, 具有鲜明性及时代性。如《印度》这节内容的标题由旧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转变为新教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尽管我们看到的变化是细微的, 但是标题在提炼过程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加工的。

2. 重视活动质量, 突出能力培养。

新教材在活动内容上有大量调整, 可以说这种调整是保留了原来教材的精华部分的。从活动的具体设置看, 与以往不同, 问题中的每一条更加简洁, 数量上大概是3~4问, 数量的减少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完成。新教材中将活动的背景知识用图片或是文字的形式予以交代, 给学生的认知起到铺垫作用,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表1看出, 新旧教材在活动内容的数量变化上稍有减少, 这也是因为在原有基础上精炼修改的结果。另外, 有些活动也比较有亮点, 如《东南亚》中第二个活动, 由原来的探讨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换成探讨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保护, 以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引入,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这种新鲜感也会在学生活动中体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高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地理思维。

3. 文字内容增加, 图片变化均一。

教材章在节原有内容的基础旧教上材全面进行了调新整教, 材适当增加了地理特第六征章、结论、方法等文19字内容, 旨在加强1学5生的基础知识, 从第而七为章更好地学习相关56内容提供条件。文5字6内容变动的地方很第八多章, 如《日本》多火山42、地震的岛国的标44题下, 删去“日本面第积九3章7.7万平方千米, 3人1口1.27亿 (2000年) 29”, 增加“山地、丘陵广布, 沿海平原狭小”, 将“日本国土面积虽小, 但是经济十分发达, 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改为“日本工业高度发达, 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 这样的变动使表达更清晰明确, 地理特征感更强。

从表2看出图片的数量没有多大变化, 依旧保持图像比重较大的特征。在一些小的方面图像略有调整, 地图图像的使用安排几乎没有增减, 但在地图的比例尺上有所增大, 如日本的地形由“1:600千米”变为“1:400千米”, 东南亚地形图由“1:1200千米”变为“1:920千米”, 等等。图片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时代章性节和与文字之间的旧教对材应性, 如《澳大利新亚教》材中“坐在矿车上的第六国章家”, 除了矿产资6源的分布图外, 新教4材还加入“澳大利第亚七煤章矿开采现场”、“澳14大利亚准备出口的13铁矿砂”及“2001—第20八08章年澳大利亚矿产15品出口占商品出1口3总额的比重”折线第图九, 章使这个标题更全8面, 让学生真正做到6讲一个标题落实一第个十章内容, “贪多”必定3“嚼不烂”。3

4. 明确区域研究, 符合学生认知。

2012版的教科书从大洲—地区—国家不同的尺度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区域的载体, 相较于2006版的教材, 在认识区域的研究过程方法上, 更突出区域研究的培养。教材在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的章首页, 课文内容表述, “活动”内容设计等, 突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 做到由此及彼, 迁移运用到认识其他的大洲、地区和国家[2]。不论是整体标题文字内容, 还是活动整个设计的安排上, 都体现出区域分析的连贯性, 这种连贯也是和学生的地理认知顺序一致的。如《俄罗斯》整体沿着从自然环境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再由人文环境到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综合各种因素对区域地理进行分析, 教师明确区域分析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思路, 学生也在具体学习中体会认识区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 吃透课标, 精研教材。

课标是教师实行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 起着纲领指导作用。新课改实施后, 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完善, 努力落实课标理念,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再现的过程, 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 使教材具有“生命力”, 知识的教学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中呈现[3]。例如教师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时, 定会发现教材是按照先讲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 进而分析归纳出大洲的区域特征的顺序安排的。教师通过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 逐渐建构起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 研读教材的同时, 教师清楚认识到分析区域地理的暗线, 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展开探究, 并将探究过程归纳成一个认识发展过程, 师生双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地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身边的事物、现象和规律都与地理有关, 学生从生活出发,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用陶行知的话就是“生活即教育”。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 又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 可以说是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中东》时, 中东地区的产油国家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是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所以产油国家未来面临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大庆也同样如此, 学生能否为大庆献计献策呢?学生的思维需要不断启发, 教师也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力。

3. 优化方法, 明晰区域。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便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方法, 往往是将多种方法组合, 灵活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地理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区域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遵循“表象的感性认识 (图像、图表、文字材料) —分析处理表象之间的关系 (理性知识加工) —形成结论 (区域特征) —知识的检验和应用 (评价区域) ”的模式[4]。

4. 学会会学, 启思会想。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明白了区域地理的认识过程, 但最终还要学生自己对所学方法进行“消化”, 做到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探索、思考、发现,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已经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最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在讲授我国气候时提到秦岭—淮河一线, 该线也是我国南北冬季结冰与不结冰的界限, 但是有生活在南方农村的学生提出自己家乡的河流在冬天也是结冰的, 生活的观察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联系起来并学会思考。

5. 眼到手到, 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 教师尽可能讲解详细, 普遍教师都认为教给学生的越多, 学生学得就越好,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不需要动脑, 只要观看老师“表演”就行。现代教师关注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羊式教学, 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很大影响[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留有余地”,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补足课堂中的不足, 如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文化在旧教材中属于必学的一个标题, 而在新标题中成为阅读材料, 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可让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正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崔娜娜.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比较[J].教学与管理, 2013, 15:76-77.

[2]吴岱峰.初中地理新课标下教材的“变”和“不变”及教学策略——以七年级《地理》 (人教版-下册 (2012版) “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 6:11-14.

[3]赵义.怎样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J], 2013, 35:370.

[4]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229.

上一篇:土木工程_生产实习日志下一篇:企业年度总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