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精选8篇)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1

千百年来妇孺皆知:明朝的海瑞,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博得举国爱戴;清代的于成龙,一身清廉,蜚声朝野,同样也是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里,也有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任成霞、梁雨润等同志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在服务人民中,心甘情愿地做人民的公仆,他们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他们的精神万人颂扬。是的,无论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清正廉洁却永远是时代的呼唤。然而,遗憾的事是,与这些闪光的名字相对的,也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成克杰、胡长清等他们曾身居高官,大权在握,他们都曾被鲜花、掌声、荣誉包围,但他们却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滥用手中的权利,走上了腐败的深渊,走向了人生的毁灭,成为人民的罪人,受到世人的痛斥与唾弃。天堂到地狱的堕落,纯洁到肮脏的脱变,只在于一瞬间的邪念,但就是这一瞬间的邪念却使得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心的腐化,导致了欲的横生,最后使其完完全全地退化成了盗取人民利益的硕鼠,遭到人人喊打的下场!

一、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

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

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淌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发布、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运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施行方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水平。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2

1 科技管理创新的理论现状

1.1 科技创新的理论界定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 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 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 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 进一步拓展视野, 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 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 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 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 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1.2 科技管理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概述

科技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一种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新模式, 其中主要可分为五种情况, 即提出并实施一种经济发展思路, 设计并保证新型组织的有效运转, 提出一种新方法, 设计进行科技管理的新模式, 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随着高校外部环境的变化, 深层次的创造了科技管理创新的空间, 在市场活动中, 高校作为发生交易活动的主体, 始终与高校外部保持着联系并发生能量交换, 对高校内部资源的配置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 这就使高校的运行程序与科技管理都成为不可确定的程序程式,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产生, 而且随着高校科研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 市场活动较为复杂的要求将高校对内部资源的配置划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趋势。

2 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与其重要作用

2.1 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面对社会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形势, 恰当地做出科技管理上的改革与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满足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

2.2 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首先, 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企业内固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过提高固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可加快企业资金运转的速度, 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率并减少其中产生的资源损耗等, 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其次, 通过对企业科技管理阶层制度的创新, 可将一些在企业外的活动实现内部化, 进而有效地节省企业交易方面的费用。再次, 通过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可为企业进行科技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与手段, 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同时, 如果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能够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拓展与竞争将有很大的帮助。

3 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

3.1 切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增加企业收益。因此, 要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就必须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合当前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 充分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有效实施各种措施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成本, 进而起到对企业经济安全运行与服务的保障作用。

3.2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成果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发展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当代的科学成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要科学的进行科技管理, 就应当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融入到企业的科技管理中, 也就是对行为科学的运用, 并以此进行对企业科技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进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3 保证企业科技管理的持续创新

要进行创新, 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以提高企业科技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 并且保证科技管理创新的效果, 这也必须要保证持续的创新, 企业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 企业要想不断变强也需要保持不断的创新。

4 高校创新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科技事业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浪, 尤其是“九五”以来, 国家“211 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印证了, 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水平的大幅提高, 并表现在几个明显的方面:

4.1 要高度重视国家层面的创新规划, 发挥我国科技体制的优势

科学技术研究是我国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科学院、各省的科学院、各个部委设立的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各层次的公办大学等, 既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力量, 也是重要的建制化力量。

4.2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管理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 政府在科技创新管理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动科技研发与当下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根除科技运用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二是建立有效的科技研发体制, 切实做到市场在科技研发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推动科技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以有效的管理机制去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四是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打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实现价值的大环境。

4.3 利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直以来, 我国的科技管理具有较强的体制化、系统化的特点, 自上而下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备的科技管理体系。但就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 并没有起到主要作用。若要真正打造创新型国家战略, 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5 结束语

应当代知识经济与科学发展的需求, 进行科技管理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高校中设计、组织并实施科技管理创新, 既能有效地提高对高校内部固有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提高, 还能促进一批科研专家的形成, 更能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健康的发展。要想顺利地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还需不断强化高校内部创新意识, 继续采取新的举措, 积极改善内部创新机制, 持续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以促进高校的不断壮大。

摘要:科技管理创新是指, 在科学运用现代科技管理的基础之上, 优化与整合各项资源, 通过新观念, 新方法及新措施来不断地优化科技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 以维持最大效益。通过对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提出了切合高校实际情况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成果进行科技管理创新、保证高校科技管理的持续创新及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等措施, 以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提高, 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技管理,创新,方法手段

参考文献

[1]尹昌君.强化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林业科技发展[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4) :31-32.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反腐倡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预防腐败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arty?蒺s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and contradiction,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excavation to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anti?鄄corruption education. Whats mor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Key words】Anti?鄄Corruptio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evention Corruption

【中图分类号】D262.6;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3-02

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尤其是预防腐败中作用重大。它不仅可以预防腐败,还可以在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是反腐防腐的实现途径。本文将主要从概念和矛盾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的联系以及其在预防腐败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从概念出发,简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的联系

(一)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字面上看,反腐倡廉教育就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洁廉政的教育。同样作为一种改造人们思想意识的教育活动,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一定社会或阶级运用一定的行政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廉洁、廉政思想和信念,并用以指导自身的现实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的关系

首先,从本质和教育主客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联系密切。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改变主体思想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二者的主体皆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客体都是一定社会的社会成员。其次,从内容上看,反腐倡廉教育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具体包含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和道德观等,涉及广泛。而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则侧重于廉洁观念、廉政知识等行政道德观点,注重职业道德的道德观教育,属于政治道德即“德育”范畴。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有助于为反腐倡廉教育提供空间,反腐倡廉教育的深入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再次,二者目的相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都十分重视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希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只是反腐教育的目标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最后,从二者的特性来看,反腐倡廉教育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时代性和政策性等特点,而反腐倡廉教育则具有更强的道德性、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公认性,它内化为人的内在修养,稳定而长期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决定反腐倡廉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

(一)反腐倡廉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依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反腐倡廉教育不仅要灌输廉政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廉政信念,并使之转化为廉政行为。”即,反腐倡廉教育要实现人们从“廉洁廉政知识”到“廉政信念”、从“廉政信念”到“廉政行为”两个层面的转化。其中廉洁廉政信念是反腐倡廉教育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决定人们行政道德观念的形成,而且对人的行政行为起着支配和导向作用。然而人们实际的廉洁廉政意识水平与社会所要求的人们应当具备的廉政意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反腐倡廉教育的基本矛盾可概括为: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行政道德观念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反腐倡廉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贯穿反腐倡廉教育的始终

第一,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行政道德观念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行政道德观念表现同一定社会的廉洁廉政要求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渐缩小这一差距,使二者趋于协调。没有这一矛盾,也就不需要反腐教育了。第二,这一矛盾贯穿于反腐倡廉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反腐倡廉的发展。开展反腐教育,首先就要研究分析这一矛盾,弄清人们特别是广大干部的行政道德观念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以及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人们的行政道德观念与社会要求由不协调到基本协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反腐倡廉提出新的要求,人们的思想也会产生许多新问题。为解决新的矛盾,又需要开始新的教育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反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第三,这一矛盾制约并决定着反腐倡廉领域的其他矛盾。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还存在这许多其他矛盾,如原有的行政道德体系与迅速变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德观与各种腐朽消极道德观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可以看作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行政道德观念水平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的解决都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因此,它是反腐倡廉领域的基本矛盾也是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腐败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中具有思想预防的功能

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预防腐败的根本立足点。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第一,对青少年的思想预防作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反腐倡廉教育,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对预防青少年腐败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预防作用。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3]手握大权的高官通常更容易滋生腐败思想、产生腐败行为。“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会产生盲目的、错误的行为。”[4]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预防功能,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行政道德思想,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背离思想政治教育是造成一些领导干部堕落成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

邓小平指出:“对于少数的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现象,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这个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5]江泽民认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7]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思想的松懈是导致腐败的前提和基础。要想从根源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上述,反腐倡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是预防腐败意识的产生、杜绝腐败现象的重要保证,应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其预防腐败的思想功能。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1:154.

[4]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

[6]江泽民.中国共产党新闻[N].cpc.people.com.cn/GB/64184/66689/4494477.html.

论法制建设与清廉反腐的重要性 篇4

201208318118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月21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22日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腐败现象尤为突出。[1]为中国的反腐倡廉的建设洒下浓重一笔。习总书记曾说过“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建设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关键词】反腐倡廉 廉政建设 法制建设

腐败是早已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祸患,从古至今,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腐败的存在都必然严重破坏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部署。侵蚀着原本和谐、安定的法制社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因此,在此有必要谈谈法制建设与倡廉反腐的重要性。

一、腐败产生的根源

腐败是一个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产物,存在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它的出现,破坏了民众信念、社会公平、国家体制,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导致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1、思想腐败,从古至今,追根到底是因为人类的自私和贪念。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膨胀了人的贪念和欲望,导致人们在一切可能情况下将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指导人类的行为。正确的意识指引人们走向康庄大道,错误的意识导致人们腐败堕落。

2、国家制度的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制度的改革却非一早一夕即可完成。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家法律制度的滞后。制度的不完善难免出现法制真空和漏洞。从而产生腐败。

3、历史原因。悠久历史,虽然留给我们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却也留下了几个世纪难以消除的封建残余思想,而这些陈旧腐朽的思想成为新时期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官僚主义,钱权交易等潜规则依旧存在。

4、社会根源。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与周边的人或事物相互联 1

系、相互影响。而在中国这种自古以来以人关系、走后门等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极大的推动腐败的滋生。

二、当前我国腐败的现状

1.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

群体腐败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其行为是以集体名义做出的。这不仅使群体腐败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同时也是群体腐败与其他腐败行为的主要区别。近年来基本都是窝案、大案、串案腐败案件往往是

[2]“拔出萝卜带出泥”。出现的腐败大案,很多是以群体腐败形式出现的。而在今年的反腐斗争中,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掀起反腐风暴,而反腐的速度更是前所未有。列如中共东莞市委常委梁国英,在落马带走调查前两天,《东莞日报》还在报道梁国英在5月4日“视察工程进展情况”。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更是在带走的前一个小时,广州大学的师生们还正准备他的到来。2014年随着反腐力度加大,带来的是官员“落马”密度提升。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信息,2014年1月至6月,中央纪委每月通报调查的官员人数依次为:47名、45名、62名、92名、529名、67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5月是一个中国官员的末日月。5月的“反腐风暴”力度强劲到约占总数的62.8%。连续的反腐倡廉行动,正是向公众传递着政府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2、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公开化和制度化

近年来,一些领域的腐败从台后走到台前,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并被视为理所当然。最为典型的比如公款请客送礼、借考察学习名义游山玩水、利用公共权力获取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等等,腐败的制度化表现为腐败已经习惯化和规范化,一些领域出现所谓“潜规则”,腐败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而存在,在中国“人情消费”、“走后台拉关系”的“特色”下,这种公开化和制度化实际上使腐败被赋予了社会合法性和制度合法性,以至于在某些领域和行业中,腐败的公开化和制度化已经达到无可遏制的地步,这种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

3、腐败渐渐向高层蔓延、涉及行业不断扩大

当前,腐败存在同时向高层发展和向社会蔓延的不良态势。一方面,腐败行为主体正在从基层向中高层领导干部蔓延,这几年来高官落马的新闻比比皆是。从县级干部到省级甚至中央级别的领导干部皆有双规的案件发生。当今腐败。一些普通干部,动辄贪污百万千万,数额巨大。林喆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腐败的“落势化”。这种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这是干部权力意识的腐败。这些干部把任何一点可以谋权利私的权力都当作自己非法敛财的手段。已经没有任何道德和良知的约束,把国家的法律和党的宗旨早早抛于脑后。

三、当前中国腐败问题造成和主要危害

1、腐败损害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腐败水平提高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大降低。保罗·莫罗(Paolo Mauro)的回归分析显示出,腐败指数(从1到10)每低2.4,人均收入增长率就高4个百分点。腐败影响经济增长,其原因之一是导致投资水平降低,因为腐败使投资者估算的风险增大,原因之二在于腐败使教育方面的公共开支减少。腐败指数每低2.38(1个标准离差),政府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就高0.5%左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研究表明:“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十分有害的。腐败盛行造

[3]成了发展的强大障碍与限制。”权力腐败,政治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2

机制受到扭曲。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作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腐败影响社会的稳定

腐败破坏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制体系,对社会资源和关系民事的事情,腐败必然导致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家庭化和小团体化。从而造成成行政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合理,严重影响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而贪污腐败更加导致了贫富悬殊,并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贫富悬殊几千年都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祸根,是老百姓造反从而改朝换代的主要根源。贫富悬殊的加剧,增大社会风险系数,最终会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使社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

四、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

1、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

加强强制度建设,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制度是关于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规范、规则和

[4]惯例的总和,它规定和塑造着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制度作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利于人或者组织获取一种共识信念,从而使得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

[5]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可以说,合法性政权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有效的政府

[6]能力和经济绩效即制度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持久强大的根本保证。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为将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我们应当主动深入到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门,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可能产生腐败的体制缝隙和漏洞。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加快廉政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修订和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腐败设立专项制度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监督是关键。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促进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

[7]协调、相互补充的监督体系和网络,完善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下,设立专门的制度,不仅是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也是我国现有法律漏洞的填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和安排,提出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权力上做“减法”,大幅压缩腐败的空间;使腐败扼杀在权力之下的同时,《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多项规定条列的出台。更加将权力制约在“笼子”里。然而紧接着具体细化的政策规定不断出台,使得权力的腐败更是扼杀在萌芽之中,无法发展。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等。各部门出台更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如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应于2015年之前公开所有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等。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等等。越来越多的专项制度犹如一个密不透风的网,势必将腐败消灭。

五、我国反腐倡廉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倡廉就不是口号和希望,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并建立反腐败的专门机构,开展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194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把“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政策。1960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即反对贪污、反对官僚主义、反对铺张浪费。1989年9月,邓小平同志

[8]明确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993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重申要建设廉洁政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并提出要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014年,随着习近平为领导的新任政治局常委领导下。全国上下卷起一阵阵“反腐风暴”,以至于创造了中央纪委反腐的七个“最”:一是5月查处529名官员,为半年来“最多”。随着“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窝案”特点,这一数据还将提升;二是反腐无死角,苏荣、徐才厚为半年来“最大老虎”,贪腐不论官大小,贪腐必双规;三是湖南省通报485人,全国“最扎堆”,“衡阳破坏选举案”的曝光,湖南成为了反腐的重灾区。而官员扎堆的被抓反映了中国裙带式贪腐的特点;四是政协、人大、教育、能源领域成反腐“最重点区”;五是反腐打响“闪电战”,万庆良落马为“秒抓最快”纪录。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反腐速度前所未有;六是宋林为实名举报扳倒的“最高官”,实名举报更加实际,再一次证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七是非工作时间通报“最出其不意”,比如申维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通报发布时间,为当晚20时55分。杜善学涉嫌违纪违法的通报为当天17

[9]时30分,仅相隔约1分钟后,中央纪委又通报了令政策涉嫌违法违纪。这个速度让群众大快人心。也坚信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

六、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成就

我国自成立以来,历届领导集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反腐,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断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以总书记领导下的十八大更是将中国反腐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台阶。

多年的反腐倡廉建设,我国的反腐理念得到了升华,科学的行为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前提,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也同样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改革开放初时,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价值追求,后胡锦涛在执政初期提出,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

[10]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这说明该时期反腐倡廉的价值理念转向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后胡锦涛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今总书记又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这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设将有一个质的改变。

反腐倡廉理念的转变升华,对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要从关心和爱护国家干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另一方面,反腐倡廉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要实现好社会公平公正。

七、总结和体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尽快形成更加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通过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在总书记为领导的政治局常委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必将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各项权益必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国法制建设将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将铺向全国各地。中国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北京晨报2013年01月23日

[2] 《浅论反腐倡廉的法制建设》蒋娜(期刊论文类)

[3]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147.[4] 熊光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9,(4).[5]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6]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37.[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R].人民日报,2010-12-30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倡廉历史进程回顾》 王征国教授(中央湖南省委讲师团)

[9] 《我国反腐倡廉现状研究》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0期)朱光兆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5

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洞察了各种腐败现象及其危害,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廉政建设的任务、形势和特点,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反腐倡廉的原则、方针和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反腐倡廉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七年之际,深人系统地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共产党的宗旨来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毛泽东要求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强调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⑴显然,贪污腐败是同党和人民政府的性质、宗旨、任务根本不相容的。毛泽东历来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必须自觉地同封建官僚和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限,必须作到廉洁奉公,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永远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邓小平继续和发扬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邓小平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⑵针对“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⑶这一事实,一再告诫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检验改革开放的实践的标准。他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违背了党的宗旨,严重脱离群众而又不能坚决改正,就一定会被人民抛弃。腐败现象从根本上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灾难,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反腐败是人民的心愿和利益所在。为此,他要求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几件使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⑷强调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只有坚决反腐倡廉,才能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在实处。

二、从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论述反腐倡廉的紧迫性

毛泽东对党内腐败的危害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指出腐败现象是反动阶级的“最好帮手”,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主要社会基础”。解放初期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到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都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客观上是要把反腐败“当作一件大事来处理”,强调反腐败是防止和平演变,防止党和国家是否变色的战略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和加强廉政建设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邓小平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腐败现象的根源,指出,一方面,有“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⑸,加上十几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⑹,二是新旧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上的缺陷和弊病日益暴露,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⑺而且有的同志对腐败现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此,改革开放过程中会不断滋生腐败现象,我们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邓小平认为,当前的腐败现象无论从形式还是从性质,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数量,无论从手段

还是从危害来看,同五六十年代比,都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表现在高级干部身上”,“在中下层干部中也有”⑻。由于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即彻底改变和消除它赖以滋长的环境和土壤,我们反对腐败的斗争不仅是艰巨的,而且是长期的,指出:“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⑼。邓小平反复强调,如果我们不严重注意反腐败问题,“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⑽,告诫我们,如果“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次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⑾

三、加强党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毛泽东把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武器,谆谆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防止腐化堕落现象的产生,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为此,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⑿强调要在党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办法。”⒀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艰苦奋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把反对腐败现象作为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邓小平强调必须恢复和发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他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关键是要搞好党风。”⒁,因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⒂。要求“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⒃只有“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

四、实行民主、健全法制是消除腐败的有效方式

毛泽东指出:“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⒄毛泽东历来强调要走群众路线,应把我们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要求党政干部要遵守法制,运用法律坚决、持久、不留情面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思想,摒弃了毛泽东依靠群众搞政治运动的作法,提出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在于制度建设。鉴于过去“群众运动”的经验教训,邓小平认为,搞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和蔓延,但住往导致运动的扩大化,打击面过大,象“三反”、“五反”那样,易造成许多冤假错案,伤害了不少人,是不可取的。所以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间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间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⒅明确指出,“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⒆提出通过法制建设,严明法律制度,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把反腐倡廉纳人法制的轨道,纳入群众的监督,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就可以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无处逃遁。并要求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产,“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⒇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反腐倡廉的新思路。

五、强调领导千部要带头自律,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是毛泽东廉政思想与实践的一大特色。在反腐败的斗争中,他十分重视从领导抓起,从自己做起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领导机关是领导干部和反腐败的重点,多次强调要“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的问题,谆谆告诫我们,要预防那些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人在糖弹面前打败仗,要求广大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的思想,提出党的高级干部要作反腐倡廉的带头人。邓小平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21)特别强调“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22)。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明确指出:“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要靠我们老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23)同时,邓小平还强调把廉洁自律与严惩腐败相结合,“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24)邓小平还指出,“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了”。(25)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环境是社会实践的结果。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实践中改变着社会环境。因此,要搞好反腐倡廉,就必须搞好社会实践,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毛泽东历来强调党的干部要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既要注重抓政治思想工作,又要抓好经济建设,他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女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26)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27)这既是推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和抵制、消除腐败现象的总方针,也是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里,邓小平多次提出“两手抓”的思想,而且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反腐倡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只有坚持反腐倡廉,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反腐倡廉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一条能有效地抑制腐败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办法。当前,只要我们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武器,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就一定会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真正抓紧大有希望”(28),切实端正党风,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

注: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11页。

⑿、⒀、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0、1097、1481页。

(2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45页。

⑵《邓小平文选》第一卷257页。

⑶、⑸、⑺、⑻、⑽、⒁、⒂、⒃、⒅、(2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第402、336、327、216、403、46、177、229—230、333、177、215、230、125页。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6

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一、存在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我们党反腐败的举措更为理性,坚持反腐败抓源头,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得到广泛重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目标任务更为明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浓厚的反腐倡廉工作氛围,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勤政爱民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意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有力地促进了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有宏观战略方面的、也有微观战术性方面的。其主要表现:

一是教育缺乏规划性,随意性较大。一些单位没有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工作安排上一味依赖上级,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意见;缺乏对教育对象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想起什么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工作计划性、系统性不强,反腐倡廉工作内部间的各项工作不够连贯,整体教育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

二是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突出表现在少数单位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不分层次、不看对象,“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对一般干部职工的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反腐倡廉教育的层次性;有的单位把应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教育活动搞成了全员教育,表面上颇具声势,实则冲淡了重点;个别单位在对干部职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没有针对职工群众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只图表面形式,不讲实际效果,致使反腐倡廉教育走了过程。

三是教育缺乏鲜活性,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强。从面上看,反腐倡廉教育虽然搞了多年,针对不同层面的教育内容也比较明确,就某个专题编写的教育读本也不少,但目前除了一些好的典型案例电视教育专题片外,可供基层选择的好的反腐倡廉教育的教材很少,而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富有震撼力、鲜活性的书面教材更少,这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一大缺憾。从我们经贸系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实际看,不少单位也没有注意到教材的鲜活性问题,通常是简单地从政策条文、纪律规定到对个人的要求,照本宣科,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缺少鲜活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

四是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时代性,灵活多样化不足。有的部门和单位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要求比较低,只是例行公事走过程,以应付上级检查,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完成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实际收效如何,则很少关注;有的单位未能根据反腐倡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层面人员不断增长的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简单地采用填压式灌输的办法,受教育者难免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形;还有的缺少组织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灵活性,不能把教育寓于丰富多采的、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缺乏创意,大大滞后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

五是教育缺乏前瞻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尚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反腐倡廉教育是以国家公务人员为对象,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的,不足的是,我们没有用战略性的眼光来认真看待和研究对青少年学生这些未来接班人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问题,忽视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将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在目前的大、中、小学中,很少有反腐倡廉教育的专题授课,也缺少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学生正在经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果不从现在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任其思想观念的自由形成,我们就可能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

二、原因分析

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存在上述问题,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7

扎实做好信访工作, 确保大局稳定, 根据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做法, 笔者认为, 切实做好初信初访的接待处理工作, 是及时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一环, 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 一些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 与相关部门对职工群众的初信初访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职工群众的初信初访, 一般属于正常上访, 初信初访解决好了, 解决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解决不好, 就丧失了解决信访问题的最佳时机, 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 下面我就搞好初信初访的重要性作一浅析, 就如何做好初信初访浅谈一下见解。

一、初信初访处理不好原因探究

归纳起来, 初信初访处理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 相关部门没有大局观

许多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 当存在信访问题时便互相推诿, 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遇到问题躲着走思想, 不从大局出发, 不寻求与其他部门配合解决存在的问题, 而是将问题抛给别人, 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再者, 各部门为谨慎起见, 不愿意让自身牵扯过多, 所以答复时模棱两可, 使得上访人员产生误解, 问题得不到解决情况下, 便上访不止。

2. 处理问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不够

先说缺乏灵活性。工作上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 运用起来生搬硬套, 处理问题不顾大局, 往往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致使群众反映的问题按政策规定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 能变通解决的没有变通解决。对工作中的失误, 有的不敢面对, 不愿纠正;对上级交办的问题, 避重就轻, 敷衍应付, 甚至顶拖不办, 致使上访群众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情绪也变得过激, 上访逐步升级, 最后变成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再说原则性不够。有些部门和单位对一些缠访、闹访者, 不愿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 而是无原则迁就, 不闹不解决, 一闹就解决, 小闹小解决, 大闹大解决, 致使上访人员得寸进尺, 甚至以此为荣, 互相攀比, 产生连锁反应, 形成多个上访户。

3. 对初信初访分析研究不够

处理大批的初信初访时, 没有充分以科学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 更不会有合理的调查研究, 这种无的放矢, 实则是没有领会“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 踢皮球、转办转交行为还是大量的存在, 从而延误了问题处理的最佳时机, 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 造成信访人员有增无减。

4. 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老化

当前, 信访者中还存在很多无理取闹的行为, 这归结与我们先进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 一些上访者惯于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要求过于离谱, 当相关部门无法满足时, 便无休止纠缠。对于此类上访者, 如果不采取一些新的工作方法, 一味按照程序做工作, 不仅没有效果, 反而滋长这些人的缠访闹访行为。

二、怎样处理初信初访

做好初信初访工作的途径, 可以概括为:“坚持三个原则, “做好十方面工作”。

1.“夯实责任, 落实机制”原则, 做好两方面工作

(1) 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追究制》, 设立信访接待室, 专人负责接待、承办、转办、处理、回复等工作。首先是把好接待关, 对待上访人员, 要从心态上端正起来, 本着热心、真诚服务的原则, 对于诉说的问题要耐心登记, 认真记录, 要把上访者当亲人, 化解上访过程中的尴尬, 有时一杯水, 一张笑脸就能很好的化解上访时严肃紧张的气氛。其次, 认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于上访人员要耐心解释、说服教育, 缓和气氛, 不能把气氛弄得过于紧张, 防治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同时, 与来访人签订“初信初访受理双向承诺书”, 稳定群众、上访人员的情绪, 避免因上访人员情绪不稳定而出现再次上访或越级上访。最后, 保证来访人员知悉其权利和义务;解决信访问题时, 言语明确, 让来访人放心。

(2) 责任制细化, 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将信访初件进行分类处理, 并对一般的信访上的问题承诺办理, 实行专人专办, 不论解决或解决不了都要在7日之内给予信访人员答复, 对于重要的信访问题, 要有领导安排人员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确定时限、严格办理, 按照“一个问题、一套班子、一个调处方案、一个解决时限”的“四个一”机制, 达到接访有疏导, 办案有质量、转办有反馈、查办有追究, 从而提高了一次性处理信访问题的成功率。

2.“规范程序, 推行三公开”原则, 做好三方面工作

从事初信初访工作时推行“三公开”, 就是让职工群众了解信访工作流程, 真正感受到初信初访快速处理机制的方便快捷。

(1) 接访信息公开化。贯彻落实快速办理初信初访与实名接访相结合的原则, 在接访处设立领导干部接访办公室, 实行轮岗制, 对于在办公室接访的领导, 要对其照片、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进行公示, 便于信访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 从而能够切实解决自身问题。

(2) 程序办理公开化。对于信访人员的诉求, 要当场予以答复是否能够办理, 当场不能答复的也要在7个工作日内, 主动联系信访人员告知是否受理, 并由主办人、承办人和信访人签订《双向承诺书》。受理后填写《职工群众点名接访接待卡》、《职工群众点名接访告知书》和《职工群众点名接访登记簿》, 并发放《职工群众点名接访接待卡》回执、《职工群众点名接访告知书》, 告知接访受理意见, 来访人签字认可。

(3) 结果处理公开化。按照“谁承办、谁答复”原则, 信访件处理结束后, 由信访主办人、协办人负责向来访群众送达《职工群众点名接访答复意见书》, 告知处理结果, 并填写回访了结表, 做到案结事了, 息诉罢访。对领导干部挂牌职工群众点名接访所反映的信访问题, 坚持一般问题15日内办结, 复杂问题一个月内办结, 及时化解矛盾。

3. 坚持“改进方法, 强化三转变”原则, 做好五方面工作。

(1) 从“捂盖子”到“揭盖子”, 变堵截为疏导。各级干部首先应转变观念, 在社会新形势下, 不能再把职工群众“上访”视为“闹事”, 把上访者视为“刁民”、“不稳定因素”, 对职工群众上访往往进行阻挠、压制。而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着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的理念, 从畅通信访渠道着手, 为群众提供可以提出诉求的地方, 让群众能够找到可以满足自身合理诉求的人, 认真办理信访人员的每一封来信, 每一通电话, 重视起信访工作, 不论自身处于何时何地, 都要将解决好信访工作做为第一要务。快速的接待、办理, 做到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着落防止重复上访行为发生。

(2) 从“群众找上来”到“干部沉下去”, 变“有话对我说”到“服务到你家”, 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基层, 贴近群众, 扎根于群众, 主动为群众解决难题。领导干部应该经常到问题最多, 开展工作最困难, 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走动, 关心群众, 了解群众诉求, 解决其存在问题, 通过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 有针对性的解决好每一件事情, 从而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

(3) 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对于查办的信访件, 应本着对党、对国家和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务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办理一件是一件, 尽量一次性解决问题, 不留后遗症, 不搞夹生饭, 让问题的处理经得起当事人的探究、经得起法律的对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4) 抓好善后处理。在对职工群众反映问题及时落实的基础上, 应坚持做到举一反三, 巩固和扩大工作战果, 落实定期或经常性回访制度, 到上访人员所在的单位或住处, 了解当事人和周围人员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新的信访苗头, 及早做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防止信访件发生。

(5) 严格初信初访处理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初信初访工作, 是转变机关作风, 树立干部形象的重要环节。各级干部应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脚踏实地解决应该解决而又能解决的初信初访问题。对于因初信初访问题处理责任不落实, 处理问题不及时, 答复意见不明确以及思想工作不到位, 而造成群众重复上访或转为越级上访, 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应追究包案人员的责任。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篇8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才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向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性人才,因此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多采用创新的形式,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合企业发展,又能体现出综合素质的人才。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体育、政治思想等都需要参考的方法,因此把体育和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是目前高职应该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活动;高职;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4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提出建议,要求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到学校的各项课程之中,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期间体育活动的实施管理进行研究。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学生体育活动的融合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

“工学结合”的内涵是把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互通,二者能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注重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增强实践能力,实现学习和工作的交叉性。工学结合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学生基础强、专业宽、能力突出和素质高为一身,更具有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在就业层面上的综合素质[1]。

(二)“工学模式”与体育的相互融合

现阶段,高职的改革都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体育素质已成为学校、学生和企业特别重视的一项素质之一。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公平竞争、懂得遵守规章制度、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明白如何的面对现实情况进行突破创新,在优胜劣汰中勇敢的接受成功与失败。“工学结合”下的体育模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品格和意志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体育已经改变了以往那种相对单一的教学环境,用新的规则和机制让教学管理更加职能化、科学化、合理化,倾向服务型,让体育活动向着人本化和生活化的方向迈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体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体育管理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培养学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等。体育活动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它有助于学生在形成优秀的职业品质,并且在文化方面和教育方面以及娱乐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管理是对学生所从事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措施,目的是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积累,例如,企业和学校所设置的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不同意义,拔河比赛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团结合作能力,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团结同事,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2]。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

体育的环境由学校向社会和企业过渡,这种环境和空间上的变化使体育活动和体育管理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样能够改变体育以往的发展模式,用新的体制和新的思路去实施体育管理。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不同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倾向和理解,他们对力量、耐力和速度方面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汽车专业的学生,男生居多,那么其力量和速度就会好一些;女生比较倾向于柔韧性好一些或者协调性好一些的体育项目,不同的专业在毕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那么需要进行的体育锻炼就不同,于是在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经过在企业的锻炼和实践,对自身体育素质有了很好的认识,因此在哪一方面需要进行提高会有比较直接的想法。这种专业与体育的结合更加适合体育管理的实施。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体育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中的体育活动首先更加注重点面的结合,把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这主要是指学生的体育活动,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职业要求进行体育活动的划分。其次,工学结合模式能够按照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教育和体育活动,让学生从成长期到成熟期都能有相对应的实习活动和适合其发展的体育活动。再次,工学结合模式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强化了学生、教师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这种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活动核心意义的理解[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期间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長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其中,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努力。在此模式下还要多发展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体育项目的优化,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秀清.“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体育社团运作管理的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3-25.

[2]秦晋.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34-37.

上一篇:以小见大感悟下一篇:不平凡的梦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