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篇1

2021年区科技局将深刻把握上级人才工作的要求,紧扣地方实际,大力开展人才引进、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工作,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创业创新,为实现全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现将人才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

1、人才平台载体

搭建好人才平台载体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扶持,促进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并立足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有针对性的引进对口的高层次人才。在全面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再有新突破,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不低于5家。

2、人才项目工作

全面梳理我区企业与高内高校院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情况,积极培育现有高层次人才申报万人计划、外专双百、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大赛等人才项目,2021年力争有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1、加强人才工作宣传

通过改进服务方式,走进企业,送政策上门,主动靠上服务。开展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整体情况、开展技术创新情况以及技术、人才需求,全面梳理、掌握产业领域中的创新点,现场为企业讲解科技人才政策,发放编印的各级科技人才政策,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和政策落实工作。

2、加大科技合作力度

支持企业等创新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进行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共同开发或承接科技成果并用于产业化生产。突出人才集聚,全力强化创新支撑,深入做好招才引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落实区人才项目支持政策

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篇2

一、想方设法招人

1.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人才供需情况。

2010年年底, 由漯河市人社局牵头, 成立企业用工协调领导小组, 指导各县区人社部门, 深入企业和农村, 摸底调查各企业缺工情况及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人数, 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力资源库, 在此基础上, 一季度开展一次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调查, 把握供求趋势, 做到心中有数,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年初, 全市产业集聚区企业共统计缺工12165人, 经过全市各县区、各职能部门的上下联动, 务实工作,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2. 广泛宣传发动, 畅通招工渠道。

利用春节、麦收和秋种等农民工返乡的大好时机, 在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临时设点宣传, 发布招工信息, 动员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与漯河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电视对话《非诚勿聘》节目, 为供求双方搭建对接平台。在闹市区设立就业政策、用工信息咨询点, 在乡镇设小黑板、宣传栏等招工信息栏, 把招聘现场开到乡村庙会, 积极宣传当地企业优势, 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

3. 开展公益服务, 搭建招工平台。

局所属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资双方“双免费入场”, 并不断增加招聘场次, 力求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人需求。2011年第一个工作日, 利用春节期间各类人才汇集家乡的有利时机, 以产业集聚区为主, 举办了“2011新春重点企业人才招聘周”大型公益活动, 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4月份、7月份又先后两次举办了“产业集聚区专场招聘会”, 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除此外, 还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企业用工招工服务月”等多种方式为产业集聚区用工搭建平台。

4. 走出去、引进来, 靠地域联谊招人。

在充分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的同时, 还通过建立“劳务联谊友好市 (县) ”活动, 主动与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劳动力长期合作开发机制。先后在南阳、周口、驻马店、商丘4地市建立招工联谊关系, 在商水、叶县、西平、遂平、舞钢、上蔡6个县设立了固定招工点。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 先后两次组团参加武汉、郑州人才交流会, 展位费从人才专项奖金中列支, “政府花钱搭平台, 企业免费招人才”, 与近百名企业职业经理人达成来漯意向。

二、千方百计留人

招人难, 留人更难。招来的人如果留不住, 前期工作就会功亏一篑。为解决好留人问题, 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靠制度留人。

由市人社局牵头, 在全市深入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大检查, 督促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强化用工双方合同意识。规定“从2011年起, 对未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企业, 在各项评选中, 实行一票否决”, 力求从制度层面为产业集聚区留住人。

2. 靠维权留人。

在引导企业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同时, 结合《社会保险法》的实施, 重点加强对“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低薪加班、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监察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大力推行厂务公开, 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力求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产业集聚区留住人。

3. 靠文化留人。

引导企业把握80、90后员工新特点, 增强人性化用工意识,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牵头在临颍组织召开“漯河市构建企业文化破解用工难题现场会”, 推广临颍县企业文化建设经验, 宣传“银鸽”等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引导企业从放宽招工条件、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员工生活环境入手, 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督促企业将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三、多管齐下育人

1. 努力提高育人规模。

通过扩大培训规模, 针对性地解决产业集聚区用工“结构性矛盾”。积极申报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 对照标准结合各职业院校实际, 确定了两个学校申报项目。一个是漯河高级技工学校申报年培训规模1万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项目已申报成功, 省政府将给予一次性400万元的奖补资金。第二个是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申报年培训规模1万人以上民办短期培训示范基地, 省政府将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奖励支持。

2. 不断完善育人标准。

重新调整发布《漯河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 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行为, 对全市12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质量评估。通过质量评估, 规范鉴定行为, 切实提高农民工、技工培训质量。

3. 积极创新育人模式。

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新疆;农业科技;人才;探讨

新疆农业科学院针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总量大幅增加,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开始形成。围绕着自治区科技农业发展,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关系著自治区农业事业发展的未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整体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下面浅谈一下关于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做法及存在一些问题。

1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存在几点问题

1.1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一是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低。我院的研究主要是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技术是面向农业生产,创新的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农业技术研究高层次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少、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承担高技术科研能力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比较少,具有硕士以上的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员较少。

1.2 科技人才总量比较匮乏

当前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比例不断上升,科技队伍年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但总量还是缺乏;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实力不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利用率低等现象。我院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分布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的突出问题是: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单一领域、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少;继承学科发展型人才多,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型人才少;低职称的人才多,高级职称的人才少。同时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上,科研思路尚不清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实际不足,科研思路不清晰,课题申报与生产需求脱节。

1.3 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少、重大科技成果少

我院青年科研人员主要承担了一些院青年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没有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主持。

“十二五”以来,我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个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些奖项获奖者前三名中没有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在基础性研究上,青年科技人员发表了一些科技论文,但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过过水平论文数量较少。

1.4 科技人才流失问题

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薪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工资水平与外部同行业、专业相比较,不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单位在薪资方面的吸引力降低;同时单位也未能体现多劳多得,难以按照工作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造成部分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流失。

二是农业科研的工作环境条件较差,需要长期出差;农业研究整个生育周期较长,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性较大,难以出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对物质、精神的追求,个人价值不能实现,导致人才流失。

三是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忽视了优秀人才政治待遇优先性,也会影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

1.5 社会环境不利影响

青年科技人员生活压力巨大,正处在养老、住房、孩子上学等要钱的困难时期;在工作中也要接受严格的科研业务考核,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难免存在科研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被诱发学术浮躁和造价,影响其学术水平能力的提升。

2 主要做法

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培养机制,完善对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方式,增加培养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学习搭建平台;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品德高尚、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综合科研素质高、较强的科研推广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2.1 进一步完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管理中,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对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学习的平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对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在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中对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调动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上从科技创新成果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价,避免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价的粗放办法。

2.2 加大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

改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一是可以通过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利用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优势学科单位联合培养,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向培养;选拔和推荐有科研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学习和培训,提供出国考察机会,开拓青年科技人员的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科研团队行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在本行业有重大研究的青年科技骨干。

2.3 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后勤保障力度

努力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社会保障提供条件,从住房条件、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方面,切实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2.4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能力方向

2.4.1 加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任务的能力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申报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从项目的立项、实施、项目总结上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任务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青年科技人才,及时培养。支持青年人才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基金项目。

设立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尤其是35岁以下科技人员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或者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前期研究,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完善人才管理办法,积极引进青年博士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经费资助。

2.4.2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

协同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不能单一的从一个方面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组织优势科研团队、强强联合是现代科研创新活动最主要的构成形式。

在创新团队队伍建设中:

①项目负责人要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在遴选团队成员时,加大青年科技人员的数量,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要占40%以上,使团队年龄结构年轻化,同时首席专家肩负培养青年人才的责任。

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

③充分发挥专家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与引领作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培养机会和经费支持,青年人才培养将作为对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考核的重要指标。

④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依托国家外专局项目、中亚合作项目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3 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保证措施

3.1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经费保证

依托自治区培养项目,加大对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为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

①依托“自治区农牧业科研骨干人才培养”、“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国家公派留学配套”、“西部之光”、“自治区少数民族特培”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带薪学习,有计划、有重点选派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研修学习或合作交流,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

②选派农业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优秀团队中进行中长期研修,通过共同工作,学习优势团队的丰富的科研理念,利用团队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研究方向,接触本学科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增长自身见识,拓宽自身科研研究领域。

③单位鼓励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学习进一步提高,自主培养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3.2 培养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保证

①拓宽青年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健全科学的选拔培养机制,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③岗位聘用实行科学定岗,引入竞争、打破论资排辈,岗位职责的制定与岗位要求、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紧密结合,激发有能力、想干事的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为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保证

①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才工作的成效,逐步加强农业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条件建设,提高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使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安心工作。

②提供相应的课题申报、论文发表、职称申报、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科研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先灵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职教与成教,2012:189.

[2]杨东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13-14.

[3]吕倩.科研院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71.

[4]磨堅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人才通道,2010(93):76-77.

[5]许勤,赵玉莲.国有农牧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分析、思考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9(5):25.

[6]何传新.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143,145.

[7]李巨光.浅议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J].农业科技管理,2007(6):90-93.

[8]王福军,吴志刚,王虹,等.浅析农业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1):49-51.

[9]李剑蓓.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问题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09(5):49-50.

[10]李巨光.基于科研人员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96.

作者简介:

区科技局年度治安工作总结 篇4

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我局按照省水利厅和市水务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于**年年初就确定安全生产工作以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宗文为总负责,分管安全生产的陈绍亮副局长具体负责,同时组织了9个安全生产检查组(以分管局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对全区水利安全进行大检查。

要求局属各部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安排部署水利安全大检查工作。特别是结合汛期防汛安全工作、暴雨水毁情况,有针对性地重点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农村水电、农村集中供水站、渔业船舶、防汛设施、河道采砂等进行安全大检查。

(二)制定措施、落实责任

1.认清形势,责任到人

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强化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责任。

XX区水务(武引)局年初就与XX市XX区人民政府和XX市水务局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及时与下属各单位逐级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层领导直接抓,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完善预案、有备无患

XX区水务(武引)局高度重视水利安全、防汛工作,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年4月14日XX市XX区防汛办就下达了XX市XX区防汛总体预案,落实和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防汛责任制。

尤其是密切监测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运行情况。XX区水务局督促工程所在乡镇针对各类水利工程可能出现的险情,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洪抢险措施、抢险队伍和物资,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3.组织队伍、储备物资

报区科技局项目总结报告 篇5

工作总结报告

优良的畜禽品种是现代畜牧业的标志,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畜禽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良品种和科技的竞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对于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提升畜牧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省制定的《山西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也将种禽产业化作为加快畜牧业良种化,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增强服务功能,转变饲养方式的重要措施和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列为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种畜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畜牧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目前我省建立种禽场44家,其中父母代种鸡场33家,存栏种鸡61.8万套,年生产雏鸡6000余万只。但多数种鸡场规模小,生产和供种能力低,不能适应我省养鸡业发展对鸡苗的需求,每年大约需从外省调进1500万只雏鸡。

为加快我省良种鸡繁育体系的建设,解决种雏鸡市场需求缺口问题,推动种禽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在上级各部门单位的关怀支持下,山西世誉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父母代蛋种鸡场扩建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地点

太原市小店区黄陵乡马练营村。2.项目建设规模

扩建设一个5万套父母代蛋种鸡场。通过本项目实施,山西世誉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增父母代种鸡5万套,年向社会提供的蛋鸡商品代母雏增加430万羽。

3.项目建设内容(1)土建工程

项目新增筑工程总面积6610m2,其中育雏舍、种鸡舍、孵化厅等主要生产设施5780 m2;饲料库、兽医化验室、淋浴消毒室、急宰间、焚烧室等辅助生产设施470 m2;配电室及发电机房、锅炉房、机修间、洗衣间等配套设施360 m2。

(2)设备购置

项目购置各类设备896台(套、),其中育雏舍笼、育成笼、种鸡笼、孵化机、中央空调、清洗机等生产设备886组(套);兽医化验设备、消毒淋浴设备、焚烧炉等辅助设备3套;锅炉、变配电设备、发电机组、机修设备、消防设备、运雏车等配套设备7套(辆)。

(3)引种

项目引进海兰(褐)父母代种雏5.6万套。4.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121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50.2万元,包括建筑工程费用560.7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350.8万元,其他费用88.7万元(含引种费56万元),预备费用50万元;流动资金167.8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1)土建工程 ①育雏舍

新建设育雏舍1栋,为单层轻型钢结构建筑,开间4米,进深8.7米,舍内净高4.2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地面为水泥砂浆地面,门、窗均为塑钢门窗。布置有工作间、饲料间和育雏间,并配套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

②种鸡舍

建设种鸡舍2栋,单栋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开间4米,进深11.7米,舍内净高4.2米,上部结构采用三角型轻钢屋架上铺夹芯彩钢板,屋架下采用钢柱支撑,支撑间增设抗风构造,舍内布置有工作间、饲料间、饲养区,并配套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

③孵化厅

建设孵化厅1300平方米,为单层轻型钢结构建筑,开间4米,进深24米,车间净高4.2米,外维护结构采用夹芯彩钢板,屋架下采用钢柱支撑,钢柱基础为混凝土独立基础,下设灰土垫层,厅内配套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

④饲料库

建设饲料库100平方米,单层轻型钢结构建筑,开间4米,进深6米,库内净高3.9米。上部结构采用三角型轻钢屋架上铺夹芯彩钢板,屋架下采用钢柱支撑,钢柱基础为混凝土独立基础,下设灰土垫层,库内配套电气设施。⑤兽医化验室

建设兽医化验室80平方米,为单层砖混建筑,开间3.6米,进深5.5米,层高3.3米,基础采用条形砖基,圈梁、板、构造柱均现浇,外围护结构与内隔墙均为粘土砖墙,门为木门,窗为塑钢窗,布置有准备间、化验室、仪器室、资料室,配套有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

⑥淋浴消毒室

建设淋浴消毒室两栋,合计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为单层砖混建筑,开间3.6米,进深5.5米,层高3.3米,布置有消毒间、更衣间、淋浴间、卫生间,地面为铺地砖地面,内墙为贴墙砖墙面,室内配套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

⑦急宰间(焚烧间)

二者均为单层砖混建筑,开间3.3米,进深5.5米,层高3.0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地面为水泥地面,内墙为水泥砂浆墙面,室内配套给排水、电气设施。⑧配电室及发电机房

建设配电室及发电机房100平方米,为单层砖混建筑,开间3.6米,进深5.5米,层高3.0米,布置有配电室和发电机房,室内配套采暖、电气设施。⑨锅炉房

建设锅炉房160平方米,开间3.9米,进深9.5米,层高5.4米,布置有工作间、设备间和锅炉间。地面为水泥地面,内墙喷大白浆墙面。⑩机修间

建设机修间40平方米,为单层砖混建筑,开间3.3米,进深5.5米,层高3.3米,外围护结构为370厚粘土砖墙,基础采用条形砖基,圈梁、板、构造柱均现浇,室内配套给排水、采暖、电气设施。(2)设备购置

项目实施中新购置各类生产设备896台(件),其中购置育雏笼30件、育成鸡笼224件、种鸡笼620件、巷道式孵化机10台、中央空调1台、清洗机1台、兽医化验设备1套、淋浴消毒设备1套、焚烧炉1台、变配电设备1套、发电机组1件、锅炉及配套设备1套、机修设备1套、消防设备1套、运雏车2辆。

(3)引种

项目实施所需的5万多套父母代种雏目前已基本到位,选取的品种为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饲养,适宜集约化养鸡场、规模鸡场饲养的美国海兰褐蛋鸡,在饲养过程中该品种充分体现出产蛋多和成活率高的优良特点。

三.项目实施效果

(1)商品代蛋鸡成活率提高

通过对土建工程的合理建设,生产设施质量的严格把关和良好运用,以及生产流程的顺利运作,商品代蛋鸡成活率显著提高,0-6周龄育雏阶段的成活率达94.8%-96%,7-17周龄育成阶段的成活率达95%-98%,18-72周龄成鸡阶段的成活率达到91%-95%;1-18周龄每只累计耗料7.65公斤,18-70周龄每只日耗料112克,入舍鸡累计产蛋244枚,累计产种蛋211枚,平均蛋重63.3克。

(2)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随着父母代蛋种鸡场扩建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民从种粮为主开始向养鸡种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公司与农民的关系也由生产竞争转向合作、互补和服务。

规模种鸡养殖对饲料的大量需求,为当地的种植户创造了良好的销售条件,部分种植规模大的农户已获得直接效益;种鸡场生产的雏鸡、种蛋品种好、质量高,山西世誉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方针,通过供种、供料、供技术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三供一保”服务,使农民饿鸡能成活、能产蛋、能增收,使农民通过饲养蛋鸡增收,并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水平。

项目的实施已带动近万户农户进行蛋鸡生产,户均增收上千元。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工作措施(1)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

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筑工程采用了招投标方式选择设计、施工单位,并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以及实行竣工验收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

(2)种鸡场实行企业制度化管理 为提高生产效率,完成预期经济效益,促进种鸡场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种鸡场实行生产责任制,明确了场长、副场长、技术人员、生产组长等的岗位职责,并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制定了奖罚制度,定额同奖金挂钩,严格进行考核。

(3)合理规划种鸡场场区

种鸡场合理的分区是畜禽疫病防范、节约成本、充分发挥场区功能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建筑设施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布置,各功能区界限分明,联系方便。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及地势较高处,主要包括生活设施、办公设施及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生产区主要包括育雏区、育成区,在不同区内建设育雏舍、育成舍;隔离区设在场区下风向处及地势较低处,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鸡舍等。

(4)加强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即时掌握先进的饲养技术,项目实施中,定期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派主要技术人员到同类先进企业学习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还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考核,经考核后持证上岗,考核不合格的生产人员暂时脱离岗位,进行技术学习,申请考核合格后重新上岗。

区科技进步工作汇报 篇6

—,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一区两地三中心”(即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兴化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人文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港城崛起的宜居创业城市中心、港城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港城互动的交通运输中心)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区上下奋力拼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6.28亿元,比增15.6%;财政总收入达9.53亿元,比增26.1%,财政总收入从建区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九分之一跃居到现在的五分之一。现将两年来我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落实责任,强化科技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落实的经常化。区委、区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意识,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先工作摆在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抓实抓好。

一是在总体部署上,始终把科技放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确立了“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科技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统一部署,同步推动,相互促进。在编制规划、制订决策方面优先支持科技项目;在研究安排工作时,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重点制定完善引导开发新产品和吸引技术人才的政策,实现依靠行政和政策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是在意识养成上,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学习科技上升到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上来,领导干部注重加强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科技素养,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适应科技发展对领导工作的要求。

三是在组织机构上,针对人员变化,及时调整充实区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镇(街)都配备科技副职和各村(居)配齐科技副主任,形成了区、镇(街)、村(居)三级科技领导体系。对涉及科技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党政一把手都亲自过问,反复论证,科学决策,跟踪问效。

四是在配套措施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关于贯彻商标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实施办法。每年都多次召开区委联席会议和科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部署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切实有效地解决我区在科技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如区委、区政府及时研究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制定《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棵树涂料、金汉发品、绿森庄园枇杷酒、华峰工贸、双驰鞋业、才子服装、卡朱米羽绒服等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园区,开发了3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完善考核机制,促进管理的制度化。我区建立了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任期目标责任制。区五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镇(街)以及规模以上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区长与各镇(街)镇长(主任)签订科技工作责任书,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镇(街)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政绩内容和晋升的重要依据,较好地促进领导干部抓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每年在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院地合作洽谈会上,区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参加,并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洽谈签定技术合作项目。第七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132个,投资总额26.6亿元,其中,成果对接107项,投资总额16.6亿元,技术需求对接25项,投资总额10.0亿元,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6项;第八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项目189个,投资总额32.7亿元,创历届新高,居全市前列。

3、拓展融资渠道,形成投入的多元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基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部门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政府投入到位。本级科学技术支出865.7万元,占同年度财政决算支出的1.56%;各镇(街)也均能从本级财政决算支出中安排1.5%以上作为科技三项费用。同时,大力推行总部经济,区财政每年都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于总部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等。

二是协调金融部门完善银企会商制度。积极有效地帮助一些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做好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成立区融资办,协助企业融资5.6亿元;成立8家担保公司,在全市率先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20区金融系统共向全区46家企业新增贷款金额达10.3亿元,有力地促进科技项目开发和产业转型,极大地提升企业生产能力。

三是鼓励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采取对技术开发资金摊入成本、税收减免和税收增长地方分成部分返还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2009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达15亿元以上。

二、夯实基础,狠抓科技体系建设

1、抓好科技部门管理体系建设。区政府设有独立的科技局,局机关编制5名,在职人员10人,内设办公室、综合股;下设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科技情报研究所(技术市场),编制共12人,在职人员10名;办公面积820㎡,配有科技专用车,拥有电脑、数码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办公环境优越。两年来,科技局充分履行职能,在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实施科技项目,推进技术创新。两年来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5个,项目经费680万元,其中华隆石材机械“矿山石材机械产业化”等2个项目被科技部立项,共获科技项目经费135万元;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的`“改性聚氨酯树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列入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出口韭葱新品种安全种植及冻干工艺示范”、新美食品有限公司的“太空蔬菜新品种引进与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等6个项目列入省科技重点项目,共获科技项目经费235万元。获各级各类科技奖3项,专利申请数200多件。

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发展。建立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和果蔬进出口示范基地等科技示范区、基地共15个,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

三是注重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帮助新美食品、三棵树涂料等8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四是注重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素质。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每年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2次,科普知识宣传展览6次,参观人数达1万多人,印发科普宣传资料2万多份。区科技局-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在健全区一级科技管理机构的同时,各镇(街)都建立科技工作站,配备工作站站长。

2、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我区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积极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区、镇(街)、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通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创办《农技资讯》、《蔬菜简报》等刊物;各镇(街)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各行政村配备农技员。至年,我区专职农技人员达386人。这些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科技兴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两年来,共引进水稻新品种9个、花生新品种10个、甘薯新品种5个和蔬菜新品种16个,并研究与品种相适应的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新技术。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2014年上半年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7.73亿元,比增5%。

二是抓好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两年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企业诊断、人才培训、成果推广和技术开发等全程优质高效服务。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协助企业申报专利56件;帮助23家企业申报省技术创新基金,争取专项资金65万元;聘请专家为50多家企业诊断和开展项目评估及可行性论证;举办企业经营管理、ISO系列质量认证体系、技术创新知识等培训班12期,参训达800多人。

三是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步伐。高新技术企业都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型企业均设立技术开发部,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现有省级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至2014年上半年,三棵树涂料、华隆机械、洛弛制鞋、清华防水等20多家企业积极申报技术创新专项项目35个。

3、抓好各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成立区人才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使用工作。出台《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关于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政策性文件,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目前,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3.9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率达9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抓好科技执法环境体系建设。市、区人大每年都对我区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区有关部门和镇(街)进一步增强科技法制意识,依法行政,及时解决科技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区委、区政府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其主要工作特色和成效体现在:

1、构建创新主体,打造品牌产品。我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政府宏观管理为保障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意见》等措施,狠抓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71家,其中亿元企业达42家,50家企业产值增幅超100%;今年新增省着名商标9件、名牌产品8项;鞋服城建立“中国鞋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国鞋业出口基地”;“中国名牌产品”三棵树漆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

2、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优势产业。鞋革、服装、机械、食品加工、化工涂料是我区的优势产业。我区注重技术成果引进消化再创新,集中力量,组织重点科技攻关,大力实施各类技改项目,提升企业和产品档次,推进节能降耗。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型企业59家;国家级专利试点企业2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鑫龙鞋业、鑫晶山淤泥、步远体育用品等16家企业实施技改项目92项,投入技改资金12.3亿元,年创产值50多亿元。我区制鞋、服装等传统产业普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资源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除国际名鞋“耐克”和中国名牌服装“才子”外,还培植了一批如达芙妮、卡朱米、协丰等具有自主品牌、实力雄厚的企业,鞋服产业获得“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称号。

3、发展现代农业,凸现主导产业。我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初步形成了以畜牧、蔬菜、食用菌、水果、水产为五大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格局,特别是蔬菜和畜牧产业优势显现,培育一大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创造一批特色名牌农产品。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4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个。两年来,共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6项,其中省级以上(含省级)5项,市级12项,区级19项。如省星火计划“一县一业”重大专项和航天育种种苗基地建设等项目,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区蔬菜年种植面积15万多亩,产值达10亿多元,成为我区一大支柱产业。蔬菜精深加工是我区农业的又一亮点,以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市乃至全省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公司承担《出口蔬菜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等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该公司先后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全区注册蔬菜、水果等“农字号”系列商标43件,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闽中”牌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市场,“新美”牌西红柿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农场品交易会金奖”。

4、创新工作机制,社会协调发展。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教育强区”奋斗目标,制定《提升大教育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区中小学已实现“校校通”工程,并接入宽带网,实现多媒体电化教学,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城市建设和管理稳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妈祖工艺美术城”已成为全省标志性建筑,西天尾镇列入省级小城镇综合建设试点镇。以创建“平安”为载体,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荣获“全省科技强警先进区”。其它各项事业也取得显着成绩。

宁波鄞州区人才公寓设计笔记 篇7

一波三折

项目始于2006年,至今已有5年。项目本身求变创新,几无先例可考,需要摸索前进,运作过程又几生变故,作为一个住宅项目来说,也算身世坎坷。作文之时,回忆起2006年刚参加投标时,用地原是在鄞州区泰康中路钱湖南路的转角,用地正南北方向,端正方整,在第一轮投标中,方案以行列式的布局被选中,看似行进顺利,直至扩初做完,却有霹雳破空而来:用地被置换了,重新投标!对于已经辛苦了大半年的建筑师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也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对甲方的抱怨和对资本为王的不满充斥于胸。

由于规划的调整和中海集团的介入,人才公寓的用地被置换到了鄞州新城区泰康东路与学府路交叉口的西北侧,一侧临河,道路偏离正南北方向约45°,用地不再端正,但似乎蕴含着某种潜力。咬咬牙继续投标,设计过程果然如我们想象的那样,45°的错角和南向的采光要求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扭转给总体布局和沿街立面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支撑点,从而使设计获得了新的丰富度。

当然,大半年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对任务书的透彻理解和扩初设计的细节思考使投标文本的深度远远超出了要求,从而顺利拿下了项目。于是又从方案开始,从头再来。这应该是一个欢喜的结局,但也让人反思,到底是因祸得福还是祸本非祸,而是一次正确的调整和深化?在我们把自己放到业主的对立面时,是否也丧失了业主所具有的开放视野?作为建筑师,我们的设计思考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是否只能是环境条件的映射和滞后反馈?

自设计开工,历经三年才接近完工,这对于住宅项目来说也不多见。但终有结果,也是值得鼓舞。不像住宅的“保障”住宅

项目名为“人才公寓”,业主是宁波鄞州区城投公司。名字有些新鲜,从中不难看出业主求变创新的意图。事实上最初业主希望将本项目作为宁波住宅市场的一种新型高端产品在鄞州区率先试行。该项目有其特殊性:由政府开发,企业购买,引进青年人才居住,目标并非注重盈利,而更是表达一种“招贤纳士”的姿态以收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及联动的经济吸引力。因此其准确定位应该被描述为“人才+公寓”,必须承载特定受众人群及其带来的特定生活方式,并为这种生活方式树立建筑模板,探索住区作为城市文明符号的可能性。

但在项目的进行中,定位却不停地发生变化。随着社会需求的指向,作为社会保障用房的定位转变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混杂的社区。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人才”与“保障”并没有实质的冲突,似乎还有生存状态的契合点,因此也许可以称其为“保障人才公寓”。项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不像住宅的住宅项目,具有较为典型的住宅公建化的特征,但设计的切入点仍然是城市。城市作为住区的母体为其提供生长的土壤,相应地,住区应该对这样的支撑提供反馈,尤其是针对本项目的特殊性,政府资本投入的价值指向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住区对城市进行反哺,提供相应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因此,“人才公寓”将成为社会改革先锋切入城市的公共生活,还是城市未来精英的小众俱乐部?建成环境是一种建筑空间的提供,还是一种城市生活创造的双边进程?资本的投入如何才能换取与之等值的社会效益?居住生活如何才能具有城市文化符号的意义……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城市在设计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设计的思考也毋庸置疑地聚焦于项目特有的城市性特征。项目考虑的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建筑的城市标志性、城市功能的再分配以及类城市的空间美学追求,这最终导致了住宅不再像住宅的结果。但“不像”只是表象,当建筑师与甲方讨论修正施工错误的时候,每到为返工返料僵持不下,业主的一句“你要知道,这毕竟还是个住宅”即刻定论。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建筑师经常将自己定位在工程的对立面,每每谈到建造的过程不免怨声载道,施工的落后与不负责任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托辞和借口,似乎建筑师总是孤身英雄的形象,在建筑这门遗憾的艺术里展示悲壮。但实际上,建造真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试举两例。其一,城投公司的胡总,西安人,长得粗壮有势,为人沉稳,有着丰富的工程操盘经验,事无巨细必躬亲。广场上有12个树池,胡总琢磨再三,记起了鄞州博物馆剩下的13棵银杏,搬至此处,风姿绰约。又恐树大不立,设计树篓若干,相得益彰。某日,建筑师在工地,焦躁抱怨,胡总说:“我们所有人都在为你工作,为了实现你的设计,你有什么可急?”一时无言,竟有些感动,觉得并非身单力孤。其二,工地的项目经理叫老林,老江湖,文化不高,长得老谋深算;技术员叫小王,大学生,一脸憨厚,有点轴。老林在刚接触项目的时候,很有意见,愤愤然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就没做过这么复杂的住宅”。这句话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总会响起,但语气渐渐变了,不再那么怨怒,日趋平淡,后来又加了一句“还挺好看的”,油滑的面孔下有着工人的淳朴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可贵品质,他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完成度。而小王对于设计有着近乎虔诚的执着,原本要在大三角窗印上人才公寓的标识,很是困难,建筑师已经放弃,但小王苦思良久,自制了模板,多番尝试终于成功,为建成效果增色良多。

是非功过

人才公寓项目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有乐观的预期,以坚持社会责任为己任,不盲目追求利润,而专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和双赢。截至2010年1月底,人才公寓的所有申购工作已经顺利完成,130家企业参加了第一批申购,第二批申购补报工作也已结束,100多家鄞企申购补报465套,部分企业还递交了突出贡献人才申购申请。人才公寓项目成为宁波鄞州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亮点之一,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各方面的好评。但对于设计来说,我们的策略是否正确却一直没有答案。项目需要提供大约1 000户小型单身公寓,要求使用面积70平方米左右的两房占60%,45平方米左右的一房占40%。对于所有的房型,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打破高层住宅标准化复制的做法,使高层中的居住体验不再是一种封闭、单一的感受,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不同的空间体验。为此设计者提出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每户都能占据南北两个朝向;二是每户都有楼上楼下以及独立的起居室。原则的制定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同时保证了居住的城市趣味,在面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产生了多样的空间类型,使建筑成为一种诱发或包容生活的容器。可是最终的结果是只有70%的得房率和不高的套内空间使用率,这也导致项目在这一点上饱受批评,也促使设计师反思这样的模式是否合适。但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排下1 000户住宅似乎又是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样,不采用这样的模式,项目的社会特殊性似乎又不能很好地体现。利益的权衡对于设计师很难,在五年的时间和无数的人力物力面前,建筑的是非功过又怎是建筑师能想清楚的事呢?

尾声

区科技局人才工作总结 篇8

2011年,普陀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63.5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软件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8.2%,均实现了快速增长。继2009年以来普陀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为普陀区科技产业三年发展推进计划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政策聚焦,提升产业能级

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创业环境,普陀区加大了政策供给。在已发布《普陀区信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分别就政策所涉及的企业资质资助、信息产业项目扶持、企业房租及入驻补贴、信息产业人才奖励等多个方面给予资金配套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普陀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人才强则科技强,科技强才会产业强。信息产业是科技产业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接普陀区人才专项政策,推进实施《科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团队奖励、科技進步奖激励、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人才专项扶持等3项支持科技人才实施细则,从而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一批科研型领军人才和项目型领办人才,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集聚效应,从而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大区内政策支持力度,必然提升了产业能级,提高了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普陀区着力培育信息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软件认定企业,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仅2011年,区内11家信息产业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48%;积极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成功推荐电科智能、中软、天地数码3家企业为市级小巨人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培育市科技小巨人、市科技小巨人(培育)及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中,信息产业企业32家,占比44%;积极推进8家信息产业企业为区级小巨人工程立项单位,新培育软件认定企业14家。

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普陀区积极组织区内信息产业企业申报市经济信息化委、科委的各类专项计划项目。2011年,普陀区信息产业类企业主要承接了国家、市、区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科技专项计划项目75项,占普陀区科技企业承接以上科技专项总数的42%。其中,信息产业类企业获批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10项,市级创新基金项目12项,市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资金专项3项,区级创新基金项目27项;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国家、市科技进步奖等其他各类项目25项。依托各类项目的成功申报,大幅度提升了区内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科技项目,普陀区还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以激励区域信息产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为了降低创新门槛,提供深化创意的基础,普陀区还搭建起知识产权公共平台,支撑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合作共建“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智能电网用户端中心”。通过依托电科所在智能电网用户端领域的技术及行业资源,建成一个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高效的知识产权问题解决方案核心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建立专题数据库、专利检索分析、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评估、行业知识产权宏观分析、专题专利分析等专业化服务,以同步全球的科技情报信息和专业化服务为智能电网用户端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产学研结合,合理布局规划

推进创新的重要办法即放宽视野,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普陀区积极指导上海谈家二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用两大园区各自优势,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特色项目调配、信息互通、渠道畅通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整个区域经济的腾飞注入活力。

同时,继续优化和完善信息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和功能规划,培育和壮大重点园区,加大信息产业集聚力度。通过落实园区政策,促进园区健康有序发展。2011年,天地软件园荣获“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园区”和“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基地”等称号,以其为核心的天地科技谷被认定为“上海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武宁科技园则顺利实现体制转换,依托电科所技术优势,集聚发展智能电网终端产业,使国家智能电网终端检测中心和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成功落户;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协调谈家二八市级孵化器对接市创业火炬中心和市科创公司,形成普陀区科技创投初步方案,谈家28被认定为市级A类科技孵化器。辅导孵化器逐步拓展创业苗圃及向加速器、科技投融资及国家级孵化器方向发展努力,同时推荐同济大学沪西科技园和华东师大科技园成功获批上海市科技孵化器。

加强沟通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良好的沟通是政府与企业一致的需求,普陀区进行了两方面的努力。首先,通过发挥普陀区IT企业家联谊会、科技园区、楼宇等科技载体的功能平台作用,及时发布最新科技项目;以政策宣讲会的形式,向IT企业宣传科技政策,指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降低成本。其次,不断扩大统计工作范围,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开展企业创新需求调查工作,为下一步采取有效形式和途径,向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和周到的服务做好铺垫。

为使企业顺利开展资质认定、财税缴纳工作,特召开培训会议,分别邀请软件行业协会、市高新办专家开展软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题培训辅导。同时加强同区税务分局的沟通协调,并对企业指导审查流程,提高了软件认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审通过率。在科技项目申报工作中,做好项目前期调研,辅导企业组织申报材料,2011年普陀区信息产业企业获得科技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创下历年新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市区联动项目的资金匹配工作,帮助企业及时享受项目资金支持。普陀区科委作为支持单位全程跟进指导上海灵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资举办面向全国的2011大学生游戏创意竞赛,为其解决竞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优势特色IT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步骤。一是充分利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分析功能,挖掘潜力企业,主动开展企业调研,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等各类瓶颈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已申报项目的管理,规范各类专项计划项目的跟踪、统计、验收工作,做好科技项目立项后期服务。三是转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使用思路,从资源集聚向服务导向转变,统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培育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区域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具备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普陀区科委将积极支持IT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

在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政府的科技政策和项目的基础上,普陀区进一步拓展资源,指导企业、企业家申报各类资质和荣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塑造形象、扩大行业影响力。2011年,在科委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帮助下,维鹏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维络城)董事长兼CEO张毅斌、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许星成功当选“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洁、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燕芳等2人荣获优秀软件企业家称号;上海天地軟件园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荣获上海明星软件企业称号;上海金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金档光典综合档案管理软件等6家企业的8项软件产品均被评为优秀软件产品;新天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易辉总经理获得“2011年度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称号;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虞鸿等5人加入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

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聚焦“十二五”开局,围绕“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的指导方针,普陀区坚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引领创新”的工作定位。如在天地软件园进一步集聚信息产业,完善和拓展上海手机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促成天地软件园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合作,使该平台扶持下制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电信的发布渠道面向市场推广;同时,发挥平台的服务功能,及时跟进普陀区支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为区域内相关企业应用平台提供资金补贴,降低手机动漫企业研发成本,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充分利用发展手机动漫公共服务平台的媒介作用,做好企业集聚和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以网络游戏、数字内容为主的创意新媒体产业链;依托武宁科技园建设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用户端电气设备研发(实验)中心项目,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终端与智能交通特色产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项目信息,带动区内系统集成企业、嵌入式软件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拓展空间,优化载体功能,推进普陀各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科技含金量,落实科技园区政策,促进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如在以天地软件园和武宁科技园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园区内的软件出口企业积极进入国际软件用户和承包市场,拓展软件外包及产品出口。同时将园区定位于数字内容的设计与制作领域,与华大科技园、长风生态商务区形成整体规划,共同打造一条集设计、制作、播放、运营为一体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努力成为普陀区乃至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

上一篇:日光城随笔下一篇:尊重他人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