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感悟课文内容。
2.运用写人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用一个课时学习课文。
3.凭借语言文字品读、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可贵精神。
教学流程:
一、引出人物,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在中国的医药史上, 有一本空前巨著, (板书:《本草纲目》) 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的作者就是——— (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 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了多少了解?谁来说说?
3.今天, 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是文本学习的重要起点。只有充分把握人物的相关资料, 才能产生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的阅读期待。】
二、梳理学法, 制定目标
1.设疑:同学们, 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吗?
2.学生回忆学法:
(1) 了解文章写了人物的哪些事。
(2)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感受人物的形象。
(3) 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 通过补充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时珍一天中的哪些事?
(2) 紧扣李时珍的语言、动作、神态品味其内心世界。
(3) 课文结尾不是写寺内的人, 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学生此前已掌握了有关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主动、高效阅读“类课文”能力的角度出发, 在学习之前明确此课型的学习方法与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合作学习, 达成目标
(一) 浏览全文, 提取事件
1. 轻声读课文, 想想文章写了李时珍和弟子的哪几件事情。
2. 汇报交流:夜宿古寺;笑谈吃苦;月下记录白天寻访及冒险尝草药的经历。
(二) 用串联法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用“串联”的方法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三) 研读文本, 体悟人物
1. 设疑:初读课文, 你觉得李时珍是怎样的人?
出示填空: () 的李时珍。
2. 默读全文, 自主圈画出重点词句, 认真思考。
3. 小组交流, 做到理由充分, 说得有理有据。
4. 全班交流, 分享阅读成果。
●研读一:不怕吃苦、以苦为乐
(1) 吃得苦:他们喝的是泉水, 啃的是干粮。重点抓住“啃”字。
(2) 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 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察访药材路途遥远, 长年累月。相机理解词语“晓行夜宿”“长年累月”。
(3) 住得苦:那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到处是灰尘———脏;断垣残壁———危险;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久无人居, 荒凉。
(4) 笑谈吃苦:李时珍的生活够苦了, 但他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 而说让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他是以苦为乐。
(5) 师补充:李时珍二十多岁时, 就由于医术精湛, 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 当时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6) 总结:是啊, 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 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研读二:工作严谨、甘于献身
引言:为了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不仅饱尝生活之苦, 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
(1) 月下记载白天寻访所得———“趁着大好月色, 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在每天辛苦奔波后, 还要及时记录, 说明李时珍工作认真。
(2) 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中, 体会他的一丝不苟。
(3) 观察草药———“端详了一阵”, “端详”是什么意思?鸡肠草和鹅肠草样子相似, 所以李时珍为了辨别它们, 看得非常仔细。
(4) 尝草药——为了区别鸡肠草和鹅肠草, 李时珍把两种草药分别扯下一点来放在嘴里嚼嚼。可见他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 为了得到确切的草药资料, 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甘于献身。交流到这一板块, 注意渗透以下内容:
(1) 师适时补充拓展《李时珍尝曼陀罗》的小故事。
(2) 谈感受:假如你是庞宪, 你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面对弟子的劝告, 李时珍会怎样说呢?
【设计意图:品草药的小故事把李时珍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 体会那份“值得”, 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5) 教师总结: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本草纲目》一书中共记载了1892种药材, 书中附方11000余个, 药物图片1100余幅, 这都凝聚着李时珍巨大的艰辛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相关的段落。
●研读三:为民着想、一心为民
(1) 出示插图, 播放音乐,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夜已经深了, 图中的李时珍……
(2) 交流、强化:
———他把白天的寻访所得一一写下来。
———他忘记了饥饿, 忘记了寒冷, 忘记了休息。连弟子帮他披上衣服也浑然不觉。
———他为了寻访药材, 远走他乡, 顾不上想念父母, 想念亲人。
———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赶紧修订好《本草纲目》, 让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 李时珍采药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 这样可亲可敬的老人怎能教人不动情?学生的情感将在声音与音乐的交融中喷涌而出, 得以升华。】
四、课堂练笔, 深化认识
1.师总结: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 将近三十年的艰辛工作, 化成了不朽的巨著———《本草纲目》。看着这本巨著, 写写你对李时珍的敬意。
2.学生练笔并交流。
3.课前老师在备课时, 也被李时珍这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折服, 于是写了一首小诗。一起来欣赏。
跋山涉水访草药,
晓行夜宿记所得。
以身示险尝百草,
万民得福垂青史。
4.作业: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 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更多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李时珍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1.(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年3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故事。
2.“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古寺”的“寺”共有三道横,写的时候,要注意第二道横最长。
[设计意图]李时珍的介绍,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垫了基础,同时板书课题中,抓往本课的主要生字“宿”,从字形的演变中,了解这个生字的意义以及书写要点。
二、认读词语,时间为线,感知全文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
太阳下山露出轮廓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陶碗舀水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笔墨砚台若有所悟
2.引导学生观察每行首个词语的时间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生默读课文,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文章层次梳理。
4.反馈交流:太阳下山的时候,李时珍师徒正在寻找住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吃饭谈心,月光皎洁的时候他们记录白天的寻访所得。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进行词语认读的基础上,抓住词语中的时间线索,让学生进行课文层次的梳理,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映示第4~7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
2.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
(1)住——破败的古寺。李时珍住在了怎样的古寺,古寺里有什么?“断垣残壁”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练习用这个词说句话。
(2)吃——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干粮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和烙饼类的面食。为什么要“啃”呢?
(3)行——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几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3.住得苦,吃得苦,行得苦……李时珍为什么甘愿吃苦?(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为了万民得福)
4.师配乐范读师徒对话,生练读,分角色读。
5.师总结: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一人吃苦,万民得福)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抓住了文章的核心词语——苦,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自主体验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理解感受,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教学提出的“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作用”的要求。
6.师补充:为什么修订好《本草纲目》,就能让万民得福?原有的草药类书籍有一些信息不够准确,结果发生了很多按药书抓药,吃错药,药死人的现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曾三易其稿,为求每个信息的准确,让药书能真正造福于民。
7.喝完泉水,啃完干粮,奔波劳累了一天的李时珍又在忙些什么呢?大家来看这幅图。(映示课文中的插图)哪位同学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幅插图的内容?
8.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的课文,画一画李时珍记录了些什么?
9.虽然寥寥几行字却字字有来历,字字有学问。为了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李时珍是怎么做的?
10.映示:“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嚼药草有危险吗?”为什么李时珍还要这样做?
11.其实李时珍以身试药的又何止鸡肠草和鹅肠草。大家来看这段话。映示:李时珍认为,使用药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总是要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听说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可是该服用多少才算合适呢?一天,他称出两份曼陀罗花药末,一份备用,一份吞服下去。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12.为了获得准确的信息,李时珍屡屡以身试药,你从他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修订态度?(板书:态度严谨)
13.正是这种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严谨认真的修订态度,才使《本草纲目》改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救治了无数的病人。好的医生能妙手回春,好的药书能“妙典回春”。(板书:妙典回春)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主要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在已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引领着学生向着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迈进。
四、再读话语,渲染气氛,同沐时珍精神
1.“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风已凉,夜已深,李时珍仍在月下修订《本草纲目》。
2.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李时珍说过的话:(配乐齐读)“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到李时珍说过的话,用音乐渲染气氛,从这份内心独白的文字中感受李时珍的奉献精神,师生共同经受精神的洗礼。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固隆中心小学 王海芳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课文重点,体会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学习重难点】
感受李时珍外出访药的各种“苦”,体会李时珍认真严谨工作的精神,感受他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板课题,齐读课题。
2、齐读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时珍的作品《本草纲目》。(课件出示《本草纲目》的资料)
2、李时珍为什么要花将近30年的时间修订《本草纲目》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大声朗读)
重点句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3、思考:
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他是个怎样的人?(1)自己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用心读一读,也可在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感受深刻的地方简单写体会。
(2)个人有了答案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深入感受不怕吃苦。
(一)预设一:“行”得苦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嗯,长年累月地奔波……”)
1、你对哪个词体会最深?
长年——有多少年 累月——这次在外奔波了多少个月?
2、他们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他们走遍安徽、河南、湖北,其实还有江苏、江西。
3、不这样奔波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想象填空:他们长年累月地奔波,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走的都是(虎狼出没)的山林。
这样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我们眼里是多么辛苦啊,但是这一行几万里在李时珍看来又是多么值得啊!一起读:嗯,长年……
你还从哪儿读到了这份辛苦?
(二)预设二:“住”得苦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1)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用文中的语言就是——这是座破败的古寺(2)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到处是灰尘、” “厚厚的蜘蛛网” “断垣残壁上长满青苔”是怎样的墙壁?
(3)古寺为什么会如此破败呢?
①这里很久没有人住过了,这是座被荒凉的古寺,请你读“只见里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面……”
②这里很久没有人路过了,这是座被废弃的古寺,请你读“只见里面……”
(4)寺外
寺内破旧不堪,那么寺外呢?(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①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②读出感受
③是的,如果我们在荒郊野外的古寺里,唯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由山风呼啸和猫头鹰尖叫所带来的恐怖气氛。你敢在这里住吗?这里的条件艰苦吗?
④.出示:李时珍和庞宪住在这里,陪伴他们的是,是,是,是。在这里,没有,没有,没有。
(5)但是来到这样破败的古寺中,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时珍不怕艰苦。(不怕苦)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修订《本草》这件事。
他们师徒二人受的苦何止是住破寺啊!住在破庙里,确实比家里苦多了。但李时珍却想:……(引读)
(三)预设三:“吃”得苦
(1)继续读课文,你还读出他们吃了哪些苦?(出示第五自然段)(2)(课文哪句话写了饥餐渴饮呢)出示“……一边啃干粮,一边喝水”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3)平时你吃什么东西要啃?——鸡腿、肉骨头、羊腿、甘蔗 让人听了垂涎欲滴。“干粮”啃过吗?为什么也要用啃的?——是啊因为很硬。
(4)同学们也许干粮你没啃过,泉水喝得也不多,但是如果一顿饭只有一碗生硬的米饭和一杯白开水,你吃得进吗?
(5)是啊,这难啃的干粮实在难以下咽,(文中有一个词是形容他们吃与喝的情况的,你知道吗?)李时珍长年累月,在外奔波过着的就是饥餐渴饮,饥不择食的日子。
(四)预设四:工作苦
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五)预设五:想像体会各种苦。
同学们,除了文中讲到的辛苦,李时珍还会经历哪些辛苦呢?(衣物苦)长途跋涉,要被厚重的的书籍,无法带更多的衣物,脏了没法及时更换,天气冷了无法御寒。
(六)想象填空: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
1、这天他们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师徒二人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
3、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就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4、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母亲、妻子和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儿女,他想:
(七)“笑”中感悟“以苦为乐”。
这么多的辛苦,李时珍却不叫苦,还笑问:“庞宪,觉得苦吗?” 从以上的“笑”,你读出了什么?——不怕吃苦,以苦为乐
(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他们师徒的对话,同学们读李时珍的话,感受李时珍以苦为乐的精神,老师读庞宪的话。)
古人说,50岁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要知道在古代50岁的人多数已经儿孙满堂,在家里享清福了。而李时珍却坚持在外奔波研究药材。
1、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读李时珍的这段话?
2、你觉得万民会得到哪些福?
(补充资料)据史料记载,李时珍曾经到过太医院,曾经做过御医,但是他并不愿只过着锦衣玉食、庸碌无为的生活,他行万里路、尝遍百草为的就是百姓没有疾病缠身、没有瘟疫困扰,为了老百姓过上健康、安生的日子,李时珍(板书)他不怕吃苦。
让我们再读一读他的肺腑之言。(课件:嗯,长年累月……)
3、同学们,可能你们会不明白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怎么就能让万民得福呢?(可能同学们还不知道,在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之前,以往的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不少用药经验已不切实际,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毒性药品,竟被认为长久服用可以延年益寿。想一想,病人如果按照这些错误的药方服药,可能会——?(指名说)李时珍经过实地考察,修改了原书中的多处错误,不正是让万民得福了吗?
四、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认真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8 —13小节,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引导交流: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1)李时珍在无法识别“鸡肠草”和“鹅肠草”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是药三分毒,品尝草药可能有生命危险。李时珍喝曼佗罗的汤,几乎失去了知觉;尝试大豆能解毒,几乎断送了性命。作为一代名医,他知不知道危险?那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草药呢?
(2)为了辨明一些药物的药性,李时珍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用亲口品尝的方法来鉴别。你们认为他这样做值得吗?
(3)那,李时珍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的呢?
是的,他曾经对他的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多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同学们,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真读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3、引读:同学们,这时候夜已经深了,李时珍还在记呀记,我们仿佛听到——(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让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象——(语速渐缓),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夜深了,荒凉的破庙里,灯光微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心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地记着药材。他似乎忘记了拄着拐杖蹒跚地登山,忘记了渴了喝泉水、饿了啃干粮,忘记了掉下悬崖险些被摔得粉身碎骨,忘记了品尝毒草时失去了知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修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
五、课堂练笔。
1、同学们,当我们手捧着这本倾注李时珍30年心血的《本草纲目》时,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话要说。请你们拿出笔来写一写。
2、学生练笔。班级交流。
六、总结全文。
1、我们一起来看看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吧!(指名读)
(1)世界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如此评价:“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2)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称李时珍是“医中之圣”。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修订《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两句名言,一起读!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
李时珍 为民造福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辨析形近字“详、祥”。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说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词的意思,并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述夜晚景色。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出段落大意,并能据此复述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品读文章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初步感知景物描写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给的几个提示,猜出相关人物。
(1)史学家砸缸《资治通鉴》
(2)远渡重洋生物学家青蛙卵剥离手术
(3)江苏宜兴《奔马》画家
(4)一万余里“医林二圣”之一《本草》
2、出示李时珍画像,对李时珍你了解他多少?能用一两句话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3、出示课件,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和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李时珍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察访药材,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4、揭题: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理解题目:
宿:住宿,过夜。夜宿古寺:夜晚住宿在古寺里
5、再读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夜宿”古寺;“古寺”是怎样的?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始用猜人名的游戏导入,一为课堂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二是通过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回顾本学期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具有不怕吃苦的高贵品质的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贵有疑,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吧。要求:自由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读顺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一些难读的词,然后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说说你已经懂得词的意思,不懂的词语有哪些?
如:呃逆、察访、涎滑、断壁残垣等
3、再读课文,组织交流。
想想刚才提的哪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了?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李时珍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样的?
(破败的古寺,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生火、烧水、啃干粮、记载寻访所得)
4、现在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说一说?自由练说,指名交流。
(如果能说得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如果这里能用一句话说,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会简洁许多,如“月下记载”)
5、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利用时间变化分段的方法
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时间顺序: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②利用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然后进行交流,在书上写下来。
(设计意图:立足于提前自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有的放失,直指学生的困惑,利用共同的疑惑理清文章脉络,突破文章重点,并利用学案最后一题,作有效地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抓住时间变化的词句,明白分段方法不是唯一的,依据不同,分段方式也可以不一样。)
三,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察访药材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在叙述时,主要是抓住师徒俩的什么贯穿全文的?(语言)那么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哪一句话呢?
出示:“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再次浏览课文,李时珍师徒俩到底吃了哪些苦呢?(板书:走得苦、住得苦、吃得苦)
3、小结:李时珍承受力那么多苦,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搜集关于李时珍的资料。
走得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住得苦
一、找准学习“起点”, 渗透学法, 感知人物形象
任何一篇文本的学习都有其逻辑起点:纵向看, 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年段目标落实是达成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横向看, 文本所在的主题单元, 其在“类课文”中的位置都关联到学习方式的具体展开。对于此类远离学生生活年代的写人类文章, 课前有目的地让学生去了解人物的生平、成就、相关故事, 初步感知人物, 是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对人物的亲近程度则决定着学生“带着什么”走进课堂的问题。由于在学习本篇文章之前, 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写人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所以, 以“回忆学过的写人类文章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起点, 并根据预习, 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有明确的学习体系的, 既体现了“教结构、用结构”的长程两段教学法,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类课文”的能力。
而对于中年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目标, 在以上两则案例中也是匠心独运的, 即用“事件串联”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从而将阅读文本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二、抓住文本“眼点”, 块状展开, 理解人物形象
每篇文本都有凝炼的“文眼”。这“文眼”有的隐藏, 需要阅读者悉心揣摩体会;有的直白浅显, 分布于字里行间。教学时, 如果能抓住这些凝聚作者情思的句子, 精心设计切合的学习活动, 定能教得扎实, 学得有效。在第一个案例中, 教者通过“仔细读读师徒俩生火谈话的句子, 谈谈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引领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在水到渠成中聚焦“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眼点”展开学习活动, 在品味关键词句、想象说话中反复回扣、朗读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 从而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将语言文字的秘妙、主人公的形象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脑海。
三、挖掘资料“补点”, 还原真实, 丰满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
2、出示:一张李时珍的画像,请他们说说第一眼见李时珍,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和善、和蔼可亲、慈祥、朴素)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文字里你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心中装着百姓,为编《本草纲目》不辞辛苦……)
4、这节课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次走近李时珍,去感受他的高贵品质。
二、学习课文第2、3、4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2、3、4小节,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2、交流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
(1)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破败的古寺)
(3)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破败”?
交流:
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
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指导朗读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5)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迟疑了么?“就”再读得坚定些。
3、学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个疑问:李时珍干嘛非要住在这样的破寺里?他在当时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凭他的名望借助在当地居民家里完全不成问题呀!
4、学生交流:
(1)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李时珍 “一心赶路”是为了xx?(察访药材)
(2)小结:李时珍为了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察访药材,一门心思扑在修好《本草纲目》上,而对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
这就是李时珍的“夜宿”!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里过夜,他的“晓行夜宿”多么辛苦。
5、出示:《补充习题》中小练习: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 是灰尘,断垣残壁上 了青苔,中间的神像 了 的蜘蛛网。
指名口头填空,并点击答案。
所填词语变现出古寺的破败。对古寺的破败描绘得如此具体,是为了xxx。
5、让我们再次捧起书跟随李时珍到湖北西部山区那座破寺里去瞧一瞧,去感受李时珍那种一心为民,甘于吃苦的精神。(生齐读2、3、4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5――13小节
李时珍一心为民,甘于吃苦的精神还表现在哪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3自然段,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交流:
根据生答,师相应出示:“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学生先谈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进一步引导:
李时珍说的“吃点苦”那是怎样的苦?(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或者前面的内容来谈――住破庙、啃干粮、以砖为桌椅,借着月光记载草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等)
引导: 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几段文字,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来谈谈。
师徒俩找来枯枝杂草,生起火来。(还得生火取暖)
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
啃干粮 “啃干粮”的“啃”是什么意思?
(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
你们能做个动作吗?生模仿“啃”的动作
看出来你们咬的时候很费力,你们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要这么费力呢?
(骨头、鸡腿、甘蔗……)
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
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风干了,硬了。可见放的时间长了。)
粮食放时间长了,说明了什么?(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可真辛苦啊!)
住破庙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叫做“饥餐渴饮”。
吃的是泉水、干粮,住的是破败的古寺,走的是荒山野岭,(指黑板)“晓行夜宿”,“饥餐渴饮”,李时珍为寻访药材,吃了多少苦呀!这样的生活,你还想用哪些词来形容?
(2)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文中有个词语告诉我们――多长时间?(长年累月)
(是“长年累月”过这样的生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难怪李时珍说,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苦多了”)
(3)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这就叫“长年累月”,
想象一下,他们还会吃哪些苦?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寻访药材,可能有时喉咙里干得冒烟,晒得又黑又瘦……
在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顶风冒雪,手冻得开裂流血,有的时候在野外找不到干草生火取暖,可能那一夜又冷又饿。
(4)师补充: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在修订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蒌,带着徒弟,翻山越岭,访医采药,不要忘记,到现在他已经多大了?(快50岁了!)这样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快了!
可是李时珍却说-------(齐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李时珍--------的精神。板书:(不怕吃苦) 为了造福万民甘于付出 乐观 以苦为乐
(6) 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
四、学习8―13自然段
1、李时珍吃的“苦”绝不仅仅如此。同学们,默默地去读读课文的8――13自然段,你对“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李时珍还吃了什么苦?
出示第12自然段:
他是怎样尝药草的?请你读读第12自然段。
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会读书的人已经拿出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找出来后你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1) 生交流:
(2)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12小节的细节描写。(如果学生说到,就直接切入,如果没有答到,就让学生一起来学习第12小节)
你们看,李时珍在无法识别“鸡肠草”与“鹅肠草”的时候他先是端详,端详是什么意思?(仔细地看)不仅仔细地看,还在想,想怎样区分“鸡肠草”与“鹅肠草”
在外形看不出的情况下,李时珍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还在想,还在体会,终于区分出来,于是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生齐读)
(3)小结:这一段抓住了端详 扯下 嚼嚼这些动词,把一个( )的李时珍描写得生动传神。
(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一丝不苟,这就叫――板书:严谨认真)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的情景。
同学们,品尝草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植物是有毒的,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就是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品尝草药,他的心中只装着天下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
同学们,这一切的研究和揣摩,这一切的危险和担忧,写在纸上,就变成极为简练的14个字。引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字数不多,但字字可靠,字字准确,字字严谨,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在第12小节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了省略号,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停下在思考,第二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还在记载其他草药。)
2、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执教者: 廖杏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学写“宿”字。
3、理清文脉,概括段意。
4、抓关键词品读课文,抓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了解李时珍及 《 本草纲目 》。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 《 本草纲目 》 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 年 3 月人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 《 李时珍夜宿古寺 》 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 《 本草纲目 》 的故事。
2.“ 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宝盖是房子的演变,写的时候要罩住下面的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二、认读词语,时间为线,感知全文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太阳下山
露出轮廓
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
陶碗舀水
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
笔墨砚台
若有所悟
2、观察每行首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表示时间的词语)
3、以时间为线索,生默读课文,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文章层次的梳理。
4、反馈交流:太阳下山的时候,李时珍师徒正在寻找住处,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吃饭谈心,月光皎洁的时候记录录白天的寻访所得。
三、品读课文,以“苦”为点,感知人物形象
1、映示第 4 一 7 自然段,李时珍师徒的这段对话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苦)、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可以在相应的段落前画上三角号,在重点词下加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住 ― 破败的古寺。(学生找句子)李时珍住在怎样的古寺里?从哪些词看出破败?
“到处”(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地方)“长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厚厚”(把屋顶都挡住了)从这些词我们看出这座古寺的破败,谁来读一读,把古寺的破败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这是写人物的文章,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笔墨来写破败的古寺呢?环境的描写能让人体会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是呀,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李时珍却一点都不怕苦,李时珍轻轻推开们,只见里面——,断垣残壁上——,中间的神像蒙上了——。李
时珍对庞宪说——。
(2)吃 ― 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干粮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和烙饼类的面食。为什么要“啃”呢? 馒头又硬又干,像石头一样,只能用力啃,作者用词多准确呀,请你来读。
他们查访一次就是几个月,这馒头也许已经发霉了,可是没有吃的,只能啃,请你来读。
(3)行 ― 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儿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4)通过抓关键词品读课文,相信你们对李时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的你们就是李时珍,你还吃过哪些苦?
3、住得苦,吃得苦,行得苦 „ „是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让李时珍甘愿吃苦?(为了修订好 《 本草纲目 》,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面对这些苦却说——“嗯,长年累月……”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李时珍却说——“嗯,长年累月……”
4、你读出了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为民造福)
5、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为民造福)师补充:为什么修订好((本草纲目 》,就能让万民得福?原有的草药类书籍有一些信息不够准确,结果发生了很多按药书抓药,吃错药,药死人的现象。李时珍编写 《本草纲目 》,历时 27 年,曾三易其稿,为求每个信息的准确,让药书能真正造福于民。
四、小练笔
1、这节课咱们通过抓关键词品读课文,抓环境描写感受了人物形象现在我们一起看屏幕(出示课本上的那幅图),这就是李时珍他们当年住宿的画面,请发挥你的想像,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出示图片和词语:
夜幕 降临
隐隐约约皎洁 轮廓
大好月色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
晓行夜宿
凤台小学 王晋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三处主要内容精读,学习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李时珍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李时珍,学习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请学生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宿:住宿,过夜)
二、合作探究、理解李时珍的“苦”
本课是李时珍寻访药材的途中,错过客店夜宿古寺的情景。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的生活,你认为是那个字?用一个字说,就是“苦”。(板书:苦)
出示课件:小组合作探究:
李时珍在修订 《本草纲目》 的过程中,都吃了哪些苦?找出最能体现李时珍生活“苦”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圈画出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句子了?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预设1:我从“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体会到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师:你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饥餐渴饮”就是饿了吃,渴了才喝点水。“晓行夜宿”就是很早就出发,很晚才要休息。生:我还从“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体会到他们走的时间很长。
走了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说明路程长。
这几千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大家想象一下,他们走的是什么路?(白天,他们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走的都是虎狼出没的——山林。)这样的走,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吗?(不是)李时珍年轻的时候走,现在50多了还在走。几个月来,几千里路,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让我们把这种行路奔波的辛苦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谁来读?
预设2:(1):“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蜘蛛网。” 课件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指读)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生:“断垣残壁”。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 生:我会想到倒塌残破的景象。
生:我从“到处是灰尘”“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感受到了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我从破败感受到残破的景象。
到处是灰尘感觉古寺很脏;可能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等出没;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 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非常危险;
如果让你跟随李时珍走进古寺,你有什么感受,(李时珍师徒俩住宿条件实在是苦啊!)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你能把这种苦读出来吗?)(把我们感受到的送进语言文字,一起读出这种李时珍住宿的艰苦)谁来试试?(你真会读书。你把一些关键词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感受到了住在破庙里的确很苦。)
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可李时珍面对这样荒凉破败甚至危险的古寺没有一丝犹豫。谁能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种“破败”以及住宿条件的差不仅在这里体现,下面还有地方得到印证,能找到吗?(学生交流)
预设3:我还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他们很苦。
师:这段话的哪个字吸引了你的眼球?(“啃”字说明他吃的干粮放的时间长,吃的很差。)你能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吗?每天吃的是什么?()李时珍师徒二人,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可口的饭菜,只有啃干粮,喝几口山泉水。用第一自然的一个词就是(饥餐渴饮)李时珍他们生活是多么的苦啊!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李时珍50多了,每天啃的是冰冷的硬硬的干粮,也许一不小心,把牙齿顶疼了,啃起来更不容易,你能再读读吗?那有人关注过这个词吗?从这儿你又想到了什么?
(也许他们还得忍受烟熏火燎之苦)
师:你的理解非常到位,那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三、读中感悟李时珍的不怕苦
从吃到住到行,李时珍的这番经历可真是一个字──(苦),李时珍又是怎样看待这“苦”的呢?迅速到文中找一找吧。
李时珍眼中的“苦”,你找到了吗?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学生回答点红“苦多了”和“吃点苦”,)那到底是苦多还是苦少?是啊,这样的苦不是一天、两天,不是是一个月、两个月,是长年累月啊!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到现在快50岁了,真的是长年累月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边读还要边想象,就能读出词中蕴含的画面,体会到他们承受的那一番辛苦!出示一起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 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
可是,面对这千辛万苦,李时珍却说(引导生读)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为什么他认为吃点苦是值得的呢?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呢?(修订《本草》,万民得福!)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时珍发现旧的药书上有不少的缺点,许多有用的药没有记载,有些药只记了名字,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记错了药性和药效,如果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所以说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
你从这几句话感受到了一个怎样李时珍? 生:一心为民。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生:不怕吃苦。
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李时珍面对苦的乐观精神?(学生找出李时珍却笑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李时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因为他有着让万民得福的坚定信念,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板:不怕吃苦,只为万民得福。出示句子,继续引读。()
四、感悟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
李时珍一心想的就是《本草》,那就让我们走进他编撰《本草》的不眠之夜,走进书中的一个个药方,说不定,你还能品出另一番(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2自然段,说说这段中的哪一幕给你的印象最深?
这部分内容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幕情景?(李时珍为了区别“鸡肠草”与“鹅肠草”亲自品尝草药)
(出示这段话)这个细节又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做事非常认真,严谨认真,细心,一丝不苟,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能牺牲一切的精神。)板:严谨认真
如学生答不出提问:你敢品尝草药吗?(生:不敢)。你在担心什么?(生:害怕草药有毒,毒死自己)在外形看不出“鸡肠草”与“鹅肠草”的情况下,李时珍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这一嚼可能会怎样?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草药?说明什么?(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准确分辨药性,才能防止用药失误。)说明他做事非常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那你能把李时珍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读出来吗?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李时珍不仅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直到全身麻痹,失去痛觉。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就是李时珍,心系百姓,爱民如子。为了万民得福,甘愿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品尝草药,他的心中只装着天下百姓,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险,他早已置之度外,惟独没有他自己!)
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他创造了新的《本草纲目》。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写成的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谁来读一读这段资料。(你读得真流利,真棒!)
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把《本草纲目》编写成功了,李时珍用他一人的苦换来了万民的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总结提升
此时此刻,面对李时珍的画像,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预设: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好医生,你一心只想造福百姓。
A李时珍,你不顾自身安危冒险试药,心中只想着老百姓,我真佩服你!B你真是个称职的医生,每一种草药都要仔细辨别他的药性,你修订了《草本》,万民得福,给人类做出了贡献!
C李时珍你为了老百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为德高望重的名医!这节课,我们近距离的走进了李时珍,感受到了夜宿古寺的情形,他不怕吃苦,严谨认真,只为万民得福,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生)。
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生)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课文共13个自然段,以时间为序展开故事情节。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第2到13自然段写了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而第2到13自然段又可以分为三层。(2——4)欲宿古寺;(5——6)寺中谈苦;(7——13)夜记药材。
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第一处是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
第二处是第5——7小节,是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讲述的是李时珍和庞宪谈苦。教学时可以抓住“枯枝杂草、舀来泉水、长年累月地奔波、破庙果业”等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为了修订《本草》,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甘愿个人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
第三处是课文的第12小节——李时珍亲自尝记草药的过程。教学这一段时除了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李时珍的一系列动作来感受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外,还可以适时地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如《本草》共记载了多少种草药;李时珍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有毒药物)来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处于课本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而纵观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走向成功”的主题学习,这对于四年级处于学习疲乏期的孩子们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信心的扶持,是方向的指领。
其次再看本单元后的练习,如:《说勤奋》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复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培养。
第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叙事文体,相对于人教版第六册和浙教版第七册的《李时珍》,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完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为此,这篇课文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能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4、能运用抓住关键词或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小故事”与“大背景”的联系。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本草》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比较陌生,所以我在导入部分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的巨大历史成就,并让学生读一读评价、说一说体会,使学生感受《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打下了基础。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把文中出现的“察访药材”“试药性”等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都进行了知识的扩充,帮助学生体会要修一本药书是何等的艰难。在课的总结部分,我用录音图象等方式,对修订《本草》的概况进行了综述,这样既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李时珍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才获得了成功,同时又是对课文中的难点“修好本草,万民得福”这句话的深化理解。
二、以课文为背景的词语教学。
本课有不少难以理解的新词,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的字面义理解之后,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也才能以课文内容为背景,真正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我有选择地把生字、多音字等词语在一起出示,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整体感受到了这些词所表达的意思——艰辛与困苦。由此产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相关联想,提高了学词的效率。
三、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本课可以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和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教学生字词时可以把课文里的词语分为四类进行学习。第一类是有关于描写夜色的;第二类是有关于描写劳苦的;第三类是有关于草药的;第四类是有关于描写李时珍谨慎地记载草药的。教学概括段落大意时可以适时知道概括的方法。如:概括第一段可以运用找关键词法。概括地二段时可以运用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法。另外还可以使用列小标题法。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感知苦
1、读题导入。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交流:主要内容)
3、是呀,为了编写《本草》,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4、然而,对于这一切,李时珍却认为: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5、吃点苦就是——(吃一点点苦)难道修订《本草》真的只要吃一点点苦吗?
6、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13小节,找一找。
(生读文)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点拨
交流一:课文第2——4小节(他们住的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1、(卡片出示:破败)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四小节,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3、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指读第4小节,点评:你读出了古寺的荒凉;你读出了古寺的残破;你读出了古寺的危险。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5、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读课文2、3小节,找找原因。(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6、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7、师小结:原来,为了寻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毫不犹豫地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出示,齐读)
8、一个“就”字,你读出了什么?(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
9、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交流二:课文5——7小节
1、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
2、学生继续交流。(吃得苦,行得苦……)
3、吃这样的苦仅仅是一天?一个月?或是一年?
师补充:李时珍35岁时就开始编写《本草》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你认为这还是“吃点苦”吗?
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4、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种艰难困苦。然而李时珍在谈到这寻访之苦时却还说——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在这里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
交流三:课文8——13小节
1、你们知道吗?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去细细的品读课文8——13小节,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中去体会李时珍在编写中还要吃什么苦?
2、学生交流:(整理各种各样的草药;每一种都要仔细地观察其颜色、形状,回忆它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亲自品尝草药)
3、回答中穿插小故事:《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
4、通过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丝深情,听了老师的故事,你对李时珍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写下来。
5、交流
6、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他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读出崇敬之情)
二、认识《本草》
1、读到这儿,我们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
2、学生发言。
3、请听听世人对它的评价吧——
(出示课件)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4、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凸现人物形象
1、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首先来复习几个词语。
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若有所悟修好《本草》
万民得福
2、指名读。
3、师: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自由练说)
4、生:李时珍为了修好《本草》使万民得福,他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长年累月地在外奔波。
生:李时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住在断垣残壁的古寺中,是为了修好《本草》,使万民得福。
(点评:概括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这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概括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训练的方法是否得当、有效。作为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提供文中的词语,为其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素材,使学生能更加规范的表达,这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
二、学习一至七自然段
1、师:是啊,李时珍为了寻访药材已经在外地走了好几个月了。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画出写李时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句子。
2、生: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看出来的。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
我觉得这儿太脏了,到处是灰尘,连个可以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家窗明几净,非常整洁。
生:而且这里断垣残壁,多危险呀!、
生:这里说不定还有许多有毒的蜘蛛呢!
师:是啊,赶了一天的路就住在这样的环境中。齐读这段话。
3、生:第四自然段也写到了。
出示:他们拣来枯枝杂草生起火来,一边喝着山泉水,一边啃干粮。
他们累了一天只能喝点山泉水,靠啃点干粮来充饥。
师:你啃过干粮吗?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又干又硬,嘴都要嚼酸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4、师:李时珍住破寺、喝泉水、啃干粮,你觉得他这样的生活怎样?
生:辛苦。
生:艰苦。
生:清苦。
(板书:苦)
(点评: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写了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吃了很多的辛苦。于是我让学生充分自读,抓住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仔细品味,读中有所感悟,进而充分表达,交流感受。一是在强化语文教学始终不可丢弃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后自由表达,实现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
师:可是李时珍觉得苦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不觉得苦。我是从李时珍笑着对庞宪说:“庞宪,觉得苦吗?”看出来的。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呢?读读书想想看。
生:因为他认为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板书:值得)
师:同学们,李时珍说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你认为这是吃点苦吗?
生:不是。因为他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一定吃了不少的苦头。
师:是啊,书上说他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仅仅这几个月吗?
生:不是,是三十多年。
师:对,他从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其间历经的千难万险,你能想象的出来吗?请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展开想象。
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
生: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种珍奇的药草,他顾不得自身的安危,艰难地向顶爬去,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是他忘记了疼痛,一心只想采到药草。
生: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顶着烈日寻访药材,他累得大汗淋漓,嗓子都冒了烟,很想停下来歇歇,可是一想到早日修好《本草》就可以早点让百姓得福,于是他又加快了步伐。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但他没有退缩。
师:同学们的描述仿佛让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其中的千辛苦。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师徒二人在月色下,在破败的古寺中的这番谈话吧。
(同桌分角色练习读对话再指名读)
(板书:修好《本草》 万民得福)
(点评:这里我抓住“吃点苦”反复玩味,讨论究竟是不是“吃点苦”,再为学生提供几个情境展开想象。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思维的引领。)
三、学习第八至十三自然段
1、赶了一天的路,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本该好好休息才是,他们休息了吗?自由朗读八至十三自然段。
生:他们在趁着月色记录今天的寻访所得。
2、书中的哪一幕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他亲自品尝药草给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又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师:是啊,鸡肠草与鹅肠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李时珍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呢?
生:他仔细端详了一阵,觉得还不能辨别,于是又放在嘴里嚼嚼。
师:同学们,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么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是为了让他修订的《本草》更加准确,他亲自尝尝,就避免让后人因为开错药方而出现危险了。
3、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啊。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学到这里,那么对李时珍或许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李时珍你不顾自身安危,冒险试药,心中只想着百姓,我真敬佩你啊!
生:你真是一个称职的医生每一种药草你都要仔细辨别它的药性,你修订的《本草》让万民得福,你给人类做出了贡献。
(点评:回到文本让学生与文中人物沟通,这是心灵的对话,拨响了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共鸣。)
5、师: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已经很深了,李时珍还在干什么
生:他们还在把今天的寻访记录一一写下来。
出示: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心中只有……
生:他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休息。
生:他忘记了父母,忘记了孩子,忘记了兄弟姐妹。
生齐说:心中只有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板书: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点评:看似课外的延伸,实则情感的延伸。)
板书:16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与弟子庞宪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险品尝草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文章故事内容朴素直白,故事情节浅显易懂,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直白中有含蓄,浅显中藏深意,文中感人的话语,感人的段落,感人的场景值得推敲品味,值得深入揣摩,是进行情感熏陶、价值观引领的好教材。但由于李时珍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活,甚至他的人生信仰与现今学生的生活、思想、观念相去甚远。怎样让学生深刻了解和认识到李时珍的艰苦和他的倾心事业,情系万民的高尚情操,教师必须从细节处、从感人处,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知、去品味,去挖掘,去深刻地感受和体会,继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设计思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是本文的核心;透过文字表面的“苦”进行深读细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李时珍“不怕吃苦”;探寻“不怕吃苦”的背后,触摸到的又是李时珍“为使万民得福,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吃苦”的精神品质。扣住了这一文脉,可使全文神聚,也使得这样一篇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为此,我围绕“谈苦”、“论笑”、“议值得”、“话《本草》”四个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多角度感知李时珍的“苦”,继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一起探讨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感受李时珍三十年的艰辛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坚定信念。主问题式的教学设计,涵盖了一个个子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使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剖析人物形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也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合作中探索,在发现中辩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前自学: 自学目标:
1、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3、写两处以上旁注,写出读完全文后的感受。
4、有疑问处能做记号,并尝试解决。自学过程:
1、朗读课文三遍,读正确,读通顺。
2、查词典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晓行夜宿: 若有所悟:
端详: 饥餐渴饮:
5、搜集一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6、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找出李时珍对庞宪“谈苦”的一番话,想想李时珍吃了那些苦?选择几处写写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前自学设计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几个方面的发展。所以,提前自学设计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为此,我一开始明确朗读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朗读习惯。接着,进行文章结构的分析,理清文章的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订《本草》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李时珍为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教学时,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这个“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为理解文中李时珍“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提前自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搜集一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这种类型的题目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李时珍其人其事产生了初步的印象,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文章是从李时珍的“行、宿、食及月下记载”来反映李时珍生活辛苦及工作一丝不苟,这是课文的重点所在。提前自学中的“找出李时珍对庞宪谈苦的一番话,选择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你的感受。”一题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前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必将使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现思辨的灵性。情境研讨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由浅入深地感受“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内涵。
3、细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从不同角度突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情境研讨过程:
一、直入主题
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概括了段意,将长文章读成了短文章,那么你还能将全文读成一句话吗?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全文?
1、交流出示: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于漪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中有画龙点睛之句,这个句子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抓住这句中心句,顺藤摸瓜,追因求果,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吃苦”与“值得”这一对矛盾之间引发冲突,引发悬念,形成学生的学习期待,也很自然地找到了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
二、谈“苦”
1、为了修订《本草》,李时珍长年累月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种“艰苦”流露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种“苦”呢?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表现“苦”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感受。
2、学习小组交流。
交流形式:读读你圈划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4、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应出示。A、晓行
出示: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点拨:安徽,河南,湖北,还有江苏、江西河北,一万余里路哪,全靠两条腿走呀!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察访药材,他会去哪些地方?会走哪些路?(2)小结: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几千里路,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虎狼出没的——山林.多么危险,多么艰苦,但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订《本草》,他必须长途跋涉,日夜奔走!齐读这句话。B、夜宿
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1)学生交流谈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读着这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到处是灰尘——很脏;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荒凉偏僻; 断垣残壁——年代久远,房屋倒塌残破,危险;
(3)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里过夜, 这就是李时珍的“夜宿”!多么辛苦!指名有感情朗读。C、饥餐渴饮
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1)学生交流感受。
(2)师:“啃干粮”的“啃”是什么意思?(用力咬、使劲咬)做动作模仿“啃”。“啃”说明什么?(干粮已经——干了,硬了,放的时间长了。)
(3)师补充:同学们,李时珍外出察访药材前,曾是太医院的御医。在家时,他吃的美味佳肴,喝的是琼浆玉汁。而现在他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是——饥餐渴饮。D、工作
出示: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以月为灯,以砖为桌,李时珍就这样开始了修订《本草》的漫漫征程。
出示:“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来。这两种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先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1)学生谈体会。
(2)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
补充: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3)指导朗读。
5、师补充:李时珍从34岁开始修订《本草纲目》,当他最终完稿时,已从生机勃勃的青年,变成61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长年累月地奔波”是整整27年哪!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时,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首先出示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使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进行提炼,再加上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论“笑”议“值得”
1、师:住破庙,喝泉水,啃干粮,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甚至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面对这一切,李时珍是怎么说的?
2、出示: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你觉得苦吗?”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李时珍谈笑自如,坦然面对。从“笑”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3、简单的一个笑字写出了李时珍不怕辛苦,以苦为乐的精神。齐读这句话。
4、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行程上万里,拜访千万人。长年累月奔波在外!你觉得“值”吗?
5、学生讨论交流。
6、可是李时珍却认为:(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此时,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值得”?
7、师:万民的幸福就是李时珍的幸福,他的心中始终装着《本草纲目》,装着万民的幸福,所以,哪怕晓行夜宿,哪怕饥餐渴饮,哪怕皱纹满额头,哪怕风霜沾衣襟,哪怕青丝染白发,他也心甘情愿,他也无怨无悔。让我们再读——“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8、正因此他心里装着万民的健康、万民的幸福,所以他觉得——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是值得的。请你接下去说:
____________,是值得的。____________,是值得的。____________,是值得的。
为了万民得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设计意图:让孩子深入地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带着话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获得收获。由“谈苦”到“论笑”,由“论笑”到“议值得”,老师与学生一起与文本进行一层层深入的对话,一次次与文本人物进行精神的靠近,使学生体会到了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受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与精神价值;由“苦”和“笑”的对比,由因“万民得福”而“觉得值得”的体会,李时珍的形象便呼之欲出,深入学生的心灵了。此时,学生每一次的阅读便都有了思考,有了感悟,有了意义,并且读得深了,透了。)
四、归理拓展:话《本草》
1、(音乐起)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1)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读这一段话。(2)请你将这段话接着写下去。(3)交流所写内容。
(4)师:寺庙内,李时珍就着皎洁的月光记录着白天的寻访所得。山风透过露天的屋顶吹起了他花白的头发,夜越来越深了,弟子庞宪脱下衣服轻轻披在他身上,李时珍也浑然不觉,他忘记了白天奔波的辛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依然思索着研究着记载着„„
2、出示《本草纲目》图片及介绍:
《本草纲目》共计190万字,收录1892种药材,医方11096个,绘制1111幅精美插图。内容涉及药物学、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多个方面,堪称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法、英、等十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读着这段话,读着这些惊人的数字,你想说什么?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一段以环境描写的手法,衬托了李时珍的高尚品格。这时我设置了想象,让学生进行续写,此时学生心中充满着感慨与感动。这样的环境描写,这样的情感训练,无疑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不仅如此,为了更加深刻体会李时珍的精神,我在学生想象完之后随即出示《本草纲目》的图文资料。学生在想象后再读资料,之后谈自己的感受,的确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这样,学生不仅走入了文本、而且超越了文本,从而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教学反思:
透视“傻”的背后„„
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来一句:李时珍真傻!这个问题显然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虽然孩子的话语听起来有些突兀,也和这篇文章的主旨相悖,但细细一想,学生的问题问得不无道理。况且,既然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一定是他的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
于是,我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侃侃而谈:“课文中写李时珍和他的弟子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晚上只能在破庙里过夜,还要自己找柴草烧水,啃干粮充饥。你想,他们走了那么多的路,吃了那么多的苦,但李时珍依然笑着与徒弟谈‘苦’,这不是傻,是什么?” ..是啊,走的是山林荒野,喝的是山泉水,啃的是又硬又冷的干粮,住的是破败危险的破庙,多么危险,多么艰苦,却依然笑着。有道理!我肯定了他的想法。
李时珍傻吗?我再次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顿时,学生各抒己见开了,持肯定和否定意见的人各半。于是,我将他们分成了正方和反方。
正方认为:李时珍很傻。你看他在外出察访药材前,曾是太医院的御医。在家时,他吃的美味佳肴,喝的是琼浆玉汁。而现在整天东奔西走,跋山涉水,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甚至夜晚还住在破败危险的寺庙里。而且这样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是整整27年哪!为了写一本书,放弃了富贵安逸的日子,却甘愿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的确有些傻。
正方甚至还将课外书上阅读到的资料也引用过来:李时珍原本可以做官,可他放弃了功名利禄,情愿做个平平淡淡的医生,为老百姓治病,也很傻。
反方认为:的确,李时珍所做的这些事情在常人眼里看起来是有些傻,但李时珍认为值得。因为他的心里想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也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这么辛苦辛苦忙碌,这么劳累奔波,为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使万民得福。他想的是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这就是李时珍的精神和品质,这也是他能够吃这么多的苦的信念所在,毅力所在。为了修好《本草纲目》,为了使万民得福,他在所不辞。在他看来,吃一点苦算不了什么,吃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他的吃苦正是为了人民的不吃苦。这样的品质和精神,何其崇高!
教师: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了真正的李时珍。他不为民,不为利,一心只为民。为使万民得福,他长年累月地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跋山涉水、风尘仆仆、东奔西走,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的所作所为可能显得“傻”,但李时珍却认为“值得”!因为,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的幸福!为使万民得福,他心甘情愿,他无怨无悔!所以,我们崇敬李时珍敬仰李时珍,不仅因为他写出了《本才纲目》,更因为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与品质。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07-06
李时珍夜宿古寺练习题11-17
李时珍导学案10-30
李时珍的故事读后感02-22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01-06
课文一面教学反思01-30
翠鸟的课文教学反思09-10
课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26
课文《云房子》教学反思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