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出示了课题,我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走入了课文。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小组合作,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领悟到列宁凭着丰富的知识,靠勤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收获。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能够明白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必须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必须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用心发言,从这个好处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就应向他们学习。课文中,列宁这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必须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加强。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3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的开始,我请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形深入的学习,通过提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此时,列宁又是怎样想的?于是,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学生顺势就读出了“果然”,并在语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这节课采用了以生为主师为辅,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在处理重、难点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句,并利用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重点段,并能表达出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人的。然后再由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使学生们有了成功之感,在学习课文时就非常认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扎实了。

一节课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也较好,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我注重了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忘了学习较差的两名学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术,制做一组列宁找养蜂人的过程图,通过直观的演示效果将会更好一些。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我应该把列宁的生平做一个简介,让学生深层的了解一下列宁。同时应把花、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向学生进一步讲解。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4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近”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近”就是两者离得很近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5

《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文中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为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

一、将认知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读书百变,其义自现。朗读是每篇课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因而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发现列宁是一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引导学生懂得在自己遇到疑难事情无法解决的时候,学会仔细观察,认真地思考,能够向列宁那样,根据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必然联系,反复思考后进行周密合理的判断推理,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画写结合,激发兴趣。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列宁寻找养蜂人住的小房子的路线图。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很感兴趣,个个兴趣盎然……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还为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6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识字、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识字,注重重、难点字的书写指导。

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相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像,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养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又弄请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资料。这样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潜力的培养。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7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学生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分展开进行。问题探究法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一种较为适应学生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答问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你能提问真勇敢!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敢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学生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应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学生用增添一词造句,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又追问:有什么用呢?你有什么感想?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透过这一探究性学习,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9

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

其实这篇课文重点就在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我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这样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0

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齐。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提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决定: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决定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本节课里做得较好的就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地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地体会。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样想呢

生:他会想:那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会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会这样想:这房子必须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那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必须住在附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必须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那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潜力。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1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列宁有大致了解。搜集有关蜜蜂的知识,在进入文本之前利用故事性,知识性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课语言精练,情节简单,给人以启迪。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本文中讲了列宁把不会讲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要找的养蜂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和学生交换资料,汇报预习所获,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文本的特点本人在教学的思想上,扶着文本,质疑问难。利用课题激趣,对于山村孩子,蜜蜂这种动物也不陌生,很多孩子能讲出蜂王的特点。借着这种自然资源与优势,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地读,结合生活实际所存在的例子,让学生思维随之活跃,这样激趣学习的高涨情绪。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孩子进一步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怎样进行观察?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本课应该突破的语言发展。提高是思维的关键,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样想象的,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的找到养蜂人。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这个环节中,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有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找到养蜂人。)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狗无论离家多远准能找到家,它依靠的是嗅觉。(点拨、阅读感悟写法,留心观察。即有意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热情投入生活的怀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你留心观察,持之以恒,总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新鲜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此外,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都来去匆匆,这就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序观察。就是观察要有顺序。如、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主次顺序,当然观察点转移,观察角度不同,观察顺序也会随之改变。重点观察。观察目标的指向明确与否,直接关系观察的质量,所以观察一定要突出重点。持续观察。如、蜜蜂其实并不可能当向导,但它却是准确无误地回到养蜂人那里。这是列宁知道蜜蜂和养蜂人之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列宁看见花丛里的蜜蜂采了蜜后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又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就断定养蜂人有可能就住在那所房子里。事实是如此,列宁找到养蜂人,这是列宁仔细观察的结果。列宁说蜜蜂是向导,这是风趣的说话。结合1—3自然叙述的语气来体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从学生读书笔记来看,学生理解并不好,可能是本人在理解文本与写作的衔接中,难度拔高了点,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最后通过作业弥补了基础,不过本人也不是很后悔,语文的发展总得走探究之路。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片断

【片段设计】

一、提出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二、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3、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得这么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画的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4、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1)列宁在观察什么?

2)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3)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4)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3)“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5、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了。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列宁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悟。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3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虽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起。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在教学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蜜蜂是怎样引路的?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理解“果然”。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的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同时根据孩子们对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结合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4

《蜜蜂引路》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称赞,本文的教学要渗透的是“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透过读、说、找、画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贴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标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列宁的住处--——路边的花丛——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然后我再引导同学看黑板上的路线图,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潜力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必须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样想的?”这样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做好教师的客体,给学生搭建好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这样既让学生简单愉快的获取了知识,教师又到达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5

在《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一、学生画路线图

教学中,我采取板画的形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弄明白列宁要去找谁,为什么去亲自找,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三自然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这样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音乐和图画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最好工具。对于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来说,图画更能让学生加深记忆。

二、学生讲路线图

学生一边讲,老师一边画,看似这是老师早已设计好的图画,但更是学生们共同的画作。老师画一画,学生说一说。接着,再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上讲台动手画一画,感受列宁同志对待事情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的优秀品质。学生们在画的同时,已经把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背了下来,一举两得。

三、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联系生活随文识字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 但由于本课生字较多, 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 化整为零, 降低识字的难度。如课题中间的“物”字, 是个生字, 书写课题时, 我不动声色地写出“物”, 问:“谁能把课题读正确?”学生读对后, 我追问:“‘物’是生字, 老师不教你已经会读了, 真了不起, 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等孩子回答后, 还不忘问一句:“你是怎么学会的?”一位学生说:“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的,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 经常看到这个字。”一时间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去动物园的时候见过, 有的说在广告牌上见过。学生情绪高涨, 在潜移默化中, 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 生字有了生活做基础, 学起来也就不那么枯燥了。可见, 随文识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生字, 更能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巧学生字的好习惯。

二、灵活多样理解词语

低年级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要, 而积累不能局限在死记硬背上, “理解”是积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课堂上, 学生能理解新学的词语固然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如何理解一个新词。因此, 教会学生理解的方法, 显得更加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本课中, 我结合课文词语的特点, 采取了以下理解方法的渗透———

1. 利用字形理解词语。

汉字与拼音系统的文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表音, 更能直接表意, “望文生义”是汉字的一大魅力,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去领会其中的奥秘。如学习“商量”一词时, 将词条对折, 反复认读这两字, 重点指导“量”的两个读音, 以及在词语中的轻声。当孩子能正确地读出这个字时, 教师问:“书中有几个动物在商量呀?”孩子们回答三个后, 问:“一人能商量吗?”孩子们摇头。教师又提示:“你们看看, 商字里有几个口呀?”细心的孩子们马上说道:“八个口。”老师进一步说道:“对呀, 七嘴八舌才能商量。”这样, 就使孩子们深刻地记住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 巧妙拆字理解词语。

汉字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强大的组词功能。很多新词都是由旧词组合而成, 理解这样的新词, 只要把旧词理解了, 再组合便成了。如结合小燕子说的话, 引出“春暖花开”这个词语, 我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们反复地读词语, 看看插图, 自己说一说, 然后小结, 体会到每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有时就是一个词语的意思。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

三、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遇到一个新词, 不能确切地说出它的解释, 但是能凭感觉、经验说出它的近义词, 这其实已经能证明我们已经理解新词了。教学中, 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学到最后一段, 提及“明年”一词, 我没有直接问孩子们可以换成什么词, 而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向孩子们提问:“你们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两个词, 换到这个句子里, 表达的意思不会变?”孩子们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来年、第二年”。我又引导孩子们进行换词练读, 在读中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这样话就显得很好听、不呆板, 这就是近义词的作用。

四、顺理成章练写生字

识字教学, 学生不仅要会认读, 而且还要会书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记忆, 又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在课后设计了一个“连线组字并写一写”的环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又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 要想追寻有效的语文教学, 就应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文技能, 学习字词, 为更深入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几点需要商榷———

1.在读通全文后出示的练习填空,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三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教师自己匆匆说了一遍, 一闪而过, 还不够扎实, 没有把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感觉设计的意图很好,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总结, 指导说说, 再总结评点, 那样效果会更好。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教学时,首先,我请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表示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资料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是怎样想的?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也许会这样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必须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蜜蜂引路》教案及反思 篇4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花丛在,园子在,小房子在。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化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都动态化。嗡嗡嗡,嗡嗡嗡,成群的蜜蜂飞进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蜜蜂好奇,并带着这种好奇心积极地去朗读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秘密。

2、培养语感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论”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提出了“推想课文中有关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果然”、“惊讶”等词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位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连结了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3、提供探究 合作交流

探索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去留心观察,大胆思考,勇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当学生边画边圈之后,产生了思考,进行了交流。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养蜂人的住处和列宁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教师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地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花丛在,园子在,小房子在。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的不气馁的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5

(第二课时)

四川省威远县竞力学校 曾文英

学习目标

1、会用“发现”等造句。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难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疑、引入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4、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6、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7、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0、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 篇6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蜜、蜂、列、莫、附、谈、丛、讶、斯、养、派、采,”理解“引路、附近、花丛、观察、采蜜、惊讶”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会读会写。

3.学会把两句简单的话合成一句话;能用“亲自、发现”说写句子。

4.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学会12个生字,让学生通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来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懂得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培养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谁知道蜜蜂有什么特点?我们怎么记住这二个字呢?(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蜜、蜂”二字。

a.学习“蜜”:字形重点,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

b.学习“蜂”:字音重点,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

c.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各写一遍。

(3)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和蜜蜂有关的,出示课题。重点理解“引路”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自学该自然段中的生字,遇到带拼音的字多拼读几遍,读通课文的句子。

(2)检查自学。

a.出示认读生字,并结合音、形、义的重点进行教学。

Mosikefujinyangfengtancongmiyapai

莫斯科附近养蜂人谈天花丛采蜜惊讶派人

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

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派,右边不可写成“瓜”、

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b.写出下面字的偏旁和笔画。(做后校对订正。)

派旁,共()画。

斯()旁,共()画。

蜜()旁,共()画。

c.开小火车逐段检查朗读,要求不读破句,读通课文。

(3)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小山、房子,并随机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4)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4.作业

(1)《课堂作业》第一题:抄写生字。(教师要指导书写。)

5.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生字,理解“花丛、采蜜”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初步学会说出句子意思的方法,能说出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1.复习并导人新课。

(1)抽读生字卡片。

(2)完成组词。《课堂作业》3。(做后校对并订正)

过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哪一自然段写列宁想找养蜂人?哪一自然段是写列宁怎样找养锋人?(集体讨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2—3)自然段,学懂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怎样说出一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2.学习第2自然段。

(1)整体感知。

a.默读并思考:出示填空:

第二自然段共有句话。第()句是产列宁想

找养蜂人,第()句是说大家不知道养蜂人的住处,第()句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B.集体讨论。

(2)学习“怎样说了一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A.尝试学习。

①师归纳第二自然段的大意。

②请生读一读,想一想,课文用什么方法概括句子的意思?

B.学生回答后,逐一讨论。

学第一句,(出示投影片)“列宁想找到养蜂人。”(齐读)

第一句中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这个意思呢?(请生读句,划句)

学第二句,(出示投影片)“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指名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请生读第二句。划出有关词,随机理解“往常”的意思。

通过二句话的学习,谁知道读懂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方法吗?(讨论)

:读懂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

学习第三句,(出示投影片)“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请小朋友根据意思在第3句中划出这些词语并连起来读一读。(随机理解“亲自”的意思,并让学生能用“亲自”进行造句。完成《课》6)

师:读懂句子,说出句子的意思,除了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学了这个句子以后,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说出句子的意思?(讨论)

:可以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句话。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怎么说出1个句子讲什么”有哪二种方法?

投影出示:学习“怎样说出1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1).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

(2).可以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句话。

5.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第二自然段概括句子意思的方法,请小朋友默读第3自然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自学)

(2)讨论概括句子意思的方法。(随机点拨)

指导用第2种方法说说第1句的意思,用第1种方法说说第2、3句的意思。并在讨论中随机理解“花丛、果然”词语的意思,结合讲解教师简笔画,花丛、蜜蜂、园子、蜂房、小房子。

(3)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请小朋友再仔细地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及板画说说列宁看到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当列宁看到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这么多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当他看到蜜蜂采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他想,园子里大概有蜜蜂的家,它们回家酿蜜。当他看到小房子时,他想,这房于大概是养蜂人住的,因为养蜂人要照看蜜蜂,肯定和蜜蜂住得不远。)

(4)列宁看到蜜蜂,他是怎么想的?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概括成三句简单的话,你们能说吗?(出示填空题,练习说话。)

列宁发现花丛里有()。

列宁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

()往往住在蜂房附近。

只要顺着蜜蜂正飞行的方向走去,就一定能找到()。

(5)请小朋友自由读第4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6.作业:课后第四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7.板书设计:

列宁发现花丛里有()。

列宁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

()往往住在蜂房附近。

只要顺着蜜蜂正飞行的方向走去,就一定能找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惊讶”词语的意思。学习把两句简单的话合成一句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3.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

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教学过程:

1.复习。

①《课堂作业》2,读拼音写词语。

②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学习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出示投影片:蜜蜂采了蜜。

蜜蜂飞进了蜂房。

读一读,想;想,这二句话都是写什么的?

(2)出示投影片:蜜蜂采了蜜,飞进了蜂房。

齐读,请小朋友比较这句话和上面二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什么能把二句话合成一句话呢?

(3)请小朋友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做后集体校对,有错的订止。

3.学习第4自然段。

(1)学习养蜂人说的话。

a.指名读,养蜂人见了列宁,是怎么说的?

b.重在理解“惊讶”词语的意思。

c.思考: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他会怎么想?

d.指导朗读养蜂人说的话,读出惊讶的语气。(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

(2)学习列宁说的话。

a.自由渎,理解“向导”词语的意思。

b.讨论:蜜蜂真的是“向导”,会“引路”吗?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呢?出示投影:

┌───────────────────┐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

│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

│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

│一所小房子。│

└───────────────────┘

请小朋友去掉划线的字读一读,体会这样写语句通顺吗?为什么作者要写上这些词语呢?

(讨论后: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才找到养蜂人的家,从中教育学生,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4.自由读全文,说说学了这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5.作业。

①看拼音写词语。

Mifengyinlulieningmosikefujin

()()()()()

yangfengtantianhuacongcaimijingya

()()()()()

②《课堂作业》4,写近义词。

③课后练习5,用“发现”写一句话。

6.板书设计:

Mifeng yinluliening mosike fujin

() () () ()( )

yangfengtantianhuacongcaimijingya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习。

《蜜蜂引路》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5个字,会写“派、谈、敲”三个字。

2、通过换词,联系生活理解并运用“附近,常常,往常”。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四稿(定稿)

一、主题谈话:

1、交流蜜蜂的小知识:(大屏幕出示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的图片)孩子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的一些小秘密吗?(当学生说到蜜蜂要到花丛中采蜜,师相机说它采了蜜还要飞回蜂房酿蜜;)咱们把它的名字写下来(师边写边说,蜜蜂是一种昆虫,所以两个字都有虫字部)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里就有小蜜蜂呢!我们继续把课题补充完整。我们指名读课题,《蜜蜂引路》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随文识字,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表扬孩子读书的情况:孩子们读得那么认真,相信大家都读好了,待会儿都来展示展示。

3、学第一句:

A问:谁来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列”是我们要写的一个字,举起手和老师一起写。指名读一读,读准边鼻音,知道“列宁”吗?师对着列宁的图片介绍:列宁是前苏联的伟大领袖,1922年,他因为身体不好,住在一座小山上休养:大屏幕出示“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谁来读这个句子。

B句子里有个地名谁来读: “莫斯科”,听说过莫斯科吗?(俄国的首都)指3到5名学生读,表扬字音读得准,把它读连贯,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

C如果莫斯科这座城市在这儿(师将“莫斯科”的词语卡放在黑板的一处),那列宁住的小山应该在哪儿?谁来贴一下小山的位置。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贴?理解“附近”就是靠近,离得不远的意思,但比旁边要稍远一点儿。比如立丹超市在我们学校附近,那你家附近有些什么呢?读准“附近”这个词,送回句子读。

4、学第二句:大屏幕出示“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A教学生字“派”:谁接着读第二个句子。句子里有个生字,谁来教我们读?指名拼读,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指导写“派”,这个字里有一个基本笔画出了4次,你观察到了吗?(对有4个撇,我们来写写)师边写边说:书法家根据撇的样子把撇分为:平撇、短撇、长撇和竖撇,“派”字的第一撇是平撇,要写得平一些,第二个撇是竖撇,要先竖后撇,第三个撇又是平撇,第四个撇是短撇。写好后: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汉字,多么有意思啊,一个基本的笔画就有好几种写法,把一个字装扮得像一幅画那样美,所以我们要用心地写好汉字的每一笔。来,动笔写一个。评价(重点评撇,每个撇都写得不一样,多美啊!像他那样再写一个。

B教学生字“谈”:这个句子里还藏着一个生字,出示“谈”拼读,什么叫“谈天”?(聊天)谈天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所以是“讠”,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和说话,语言有关?现在我们来写写这个谈字(为了字的整体美观,上边一个火字的捺变成了点)

5、齐读第1自然段:孩子们,看,在第一自然段里集中了这么多生字,你能把这一段读通读顺吗?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6、联系语句和生活区别“常常、往常”

A有一天,列宁又想找养蜂人来谈天,可是(指名接读),大屏幕出示:(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读错了正音。

B刚才读过这样一个句子,大屏幕出示:(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往常”是什么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常常”就是经常;“往常”就是以前经常这样做,可现在有变化了。)当学生答不出来时,师先举例(往常我们在自己班级的教室上课,今天却在多功能教室上课。)再解释。

C(来,我们试着用用这两个词)出示句子造词填空:课间,小红( )在教室看课外书。( )我七点起床,可今天起晚了。( )都是外婆来接我放学,可今天是妈妈来接我。学校就在我家附近,我( )自己上学。

过渡: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回课文中的句子,再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6、读顺第3自然段,学习生字“敲”

A这一次,列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他找到了吗?谁来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指名中差生读)这一段里有一个长句子不好读,自己练习练习。指多名生读后放回第3自然段,齐读。

B指名回答,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你从哪个句子找到答案的?大屏幕出示:“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C教学“敲”:轻轻敲敲桌子。师介绍:“敲”就是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除了敲桌子还可以敲什么呢?

D“敲”字怎么记?引出象形字“攴”的演变,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

E师生一起写“敲”:“高”字单独写的时候写得胖一些,而放在“敲”中,它要写得瘦一些,给右边的“攴”字部让位。大家看我们今天写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这一类字时两边的部件都要这样避一避,让让。

7、读顺第4自然段: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他们会说些什么,和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列宁的话和养蜂人的话,把句子读通读顺。

过渡:到这儿我们就把课文读完,你还记得我们认识的字吗?

四、回头梳理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

2、师借助板书小结:正是这些有意思的字、词为我们呈现了《蜜蜂引路》这个有意思的故事。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他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谈天,当往常派去的人不在时,他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篇9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 探求新知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a、一句一句读,想想列宁是怎样观察的?动笔把有关词句画下来。小组研究研究,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 引发想象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引路》这一课。知道列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用蜜蜂做向导找到了养蜂人,如果列宁寻找的不是养蜂人,怎样才能找到呢?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在教学中,我老师播放一种声音,提问:听老师给你买带来什么声音?

观察 “蜜蜂”2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分析字形。然后提问:看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黄老师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好。接着老师知道学习生字词,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在指导学习第一课时比较落实的,发展了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个人认为,在授课中,黄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拿出笔,伸小手书空”,这句话对学生来说指向不明。

2、“弓”字的笔顺光是口头述说还不够,有些差生不一定学会,应该用粉笔在黑板书写比较好。

3、学习要求提出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教师是否可以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号,在初读课文时,有些字词就可以理解。

4、理解了附近一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说附近有些什么?应该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这是低年级要求中必须做到的。

5、列宁的“宁”既然学生颠倒了还有一个读音,老师应该在黑板上板书另一个读音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什么情况下读二声。6、在指导读音时,要关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的.重点字词:蜂 引等。对于学生掌握不了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数笔画,记住字形。

《蜜蜂引路》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注重读中理解,朗读感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特色:

重点词句,主动发展,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教学。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认读生字,并重点指导书写生字“附、派”。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结。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

导:列宁想和养蜂人交谈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找到蜂人了吗?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并说明原因,列宁为什么亲自去找养蜂人?(两个原因)

2、理解“经常、常常”

出示句子: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

A、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B、经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导: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是怎样找到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自读自悟)

1、带着问题,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第三段,并用划线画出有关词句。

(一边走一看,看见: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同桌,小组讨论并纠正。

2、老师巡视,加入讨论并纠正。

3、小组再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三段并由组员回答:老师板书: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4、再由几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读,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理解:“附近,果然”两个词语的意思。

5、听伴音朗读,学生戴头饰表演(实践活动)

(明确主次角色:听--看--画;老师巡视)

6、学生展示:画线路图,并口头说一说:列宁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画简笔图。

7、小结:列宁由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终于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导:列宁找到养蜂人,他们见面后是怎么样的?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看--想。图上画着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生回答:

2、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齐读、、、、、、

生读;养蜂人的话。

导: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生接着读列宁说的话。重读“向导”“领”并理解

3、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并口头交际。(续编故事)

五、归纳拓展:

上一篇:新年祝福新春问候下一篇:首次军训站军姿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