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工作总结读稿
时光匆匆,一个学期就快结束了,在学生会这个无比宽广的大家庭里,我们学生会各个部门挥洒着热情,尽全力地完成任务,秉着“服务大家,锻炼自己,给大家一个更好的舞台展现自我魅力”的宗旨认真做事,在短短的几个月的工作时间里,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关怀与支持下,在广大同学们配合下,经过学生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和踏实工作,我们克服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完成了这一学期的任务。这一学期来我在学生会这个大家庭中成长着、发展着、学习着,我们在不断进步,同时也收获了不少,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我们工作能力,服务同学。但是在工作的途中我们也有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现将本学年我院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扬青春、展现自我” 第九届“共青杯”篮球赛
5月16日下午举办第九届“共青杯”篮球赛。篮球赛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宗旨,以“友谊、团结、竞技、拼搏”为口号,目的是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共青团员坚定的思想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展现我院团员青年顽强拼搏、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并以此为锲机提高广大学生干部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和组织青年的能力水平,以青春的激情、赛场的风赛向建团90周年献礼。
二、“纵横职场 展我风采”职场礼仪讲座。
为了响应团省委《关于开展青少年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推进广大团员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树立良好道德规范,养成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等基本道德品格,6月12日下午,院学生会举办了“青春论坛——纵横职场 展我风采”职场礼仪专题讲座,邀请了管理工程系丛萍老师主讲,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完善个人职业形象,获得一定的职场技巧,学会用恰当合理方式与人沟通和交流打下基础。
三、青春邀约 共同成长—与青春榜样面对面
青春榜样,砥砺前行。为进一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6月25日下午,院学生会开展青春论坛--“青春榜样面对面”主题访谈活动,通过校园青春榜样与同学互动等形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文明校风和良好学风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真正为同学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不断提高的良好平台。
四、我爱我师-我最喜欢的青年教师
为浓厚校园尊师爱教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同学增强尊师爱师观念,增进师生情,促进师生交流。院学生会在系学生会的协助下开展了学院首届“我爱我师-我最喜欢的青年教师”评选活动,活动从8月27日开始,历时3个周于9月15日落下帷幕,此活动不仅展示了我院教师的优秀形象,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院的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取得的成绩有赖于我院全体同学特别是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期待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1)各项比赛和活动过程中人员安排的合理性和组织协调性仍须进一步完善;(2)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如电脑故障等,应该要有两手准备,以防万一等问题。
三、工作展望
新的一年,我院学生会已制定了工作计划,力争再创佳绩,不足之处我们将
认真总结,加以改正。鉴于此,我们理清思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初步确立接下来的任务:
(1)纪律部与文艺部:以立足校园、感悟传统文化、确定文化价值取向为切入点,立足丰富校园文化,举办“校园新笑点”相声大赛,因其相声的四大要素,说学逗唱,覆盖面较广的特点,更好的贴近同学,给同学们一个更好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2)卫生部: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宿舍与宿舍之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这种潜在的精神状态和极富凝聚力的氛围,就是“宿舍文化”。90后的我们,张扬个性,把握其特点,开展以宿舍为单位展现个性与文化的活动。
(3)学习部:就时事问题,微博的焦点以及身边有争议的事,开展辩论赛,紧紧抓住同学们感兴趣的点,正确的引领大家。条件允许的的话聘请老师,在青春论坛上给同学做讲座。
(4)体育部:组织素质拓展的活动,首先确保安全、其次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的话,聘请专业指导老师让同学体验真正的素质拓展,从内心去激发改变。
(5)社会实践部:结合创业园自身的优势,把好的项目以及假期兼职等与校外有联系的信息,及时更新,更好的服务同学。
(6)生活部:策划并落实跳骚市场这一新工作,并在四月份之前解决好澡堂问题,未来网络建设,媒体的利用率会加大,到时反应的问题会增加,提前准备好应急方案。
(7)网建部、秘书处:网建部主要管理好学生会网站建设,及时更新校内外动态,与秘书处的微博建设共同发展,相互联系。
(8)宣传部:原以照片、看板的宣传,进步为视屏形式的宣传。并每个月做出微电影或小短片,经过老师审批之后,上传到学生会网站,学生会微博,进行同步宣传,做到三位一体的宣传。
(9)女生部:为丰富女生的文化生活,建设有大学特色的女生文化,促进女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制定调查问卷切合实际举办系列活动。
(10)自律委:落实好《双轨工作制》,制定出详细完善的策划。
干事在完成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可联合其他部门成员在校园活动、服务同学、内部建设等方面直接向主席团提交工作方案,经与主席团讨论后可组织开展,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享有极大的自主权,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总结,并在常委会上以PPT的形式展示工作成果。
(11)主席团也会不断学习,加强与外界联系,加大与各兄弟院校学生会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宝贵经验,分享大家。
初拟此计划,如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改动计划,则以实际情况为准。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能力和作用,为广大师生服务。
学生会与班委会作为大学内两种不同的学生组织形式, 有着各自的职能。学生会主要是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参与学院的日常管理, 同时全面锻炼和培养同学的能力和素质, 起到一个“上情下达”的作用;而在班级内部, 相对于班委会, 学生会所辐射的范围就相对局限, 班委会更能够、更方便将但同学们的意见、情况整理收纳上去, 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但二者的宗旨皆是为同学服务, 建立更加和谐、更加完善的集体。因此, 学生会与各班级之间的工作就必然会存在联系和互动, 这种关系存在形式多样, 包括学生会活动与班级自主举办活动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 学生会活动对班级活动的影响等。
同时, 班级与学生会在合作中必然又会产生摩擦与矛盾, 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不信任则会显现出来。但长久以来, 学生会和班委会之间的关系更表现为不协调, 甚至对立的关系, 两者之间缺少一座桥梁。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使之相互配合, 共同进步, 是大学学生工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二、协调好班委会与学生会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会与班级的共同宗旨是为同学服务, 学生会的工作能够让更多有兴趣、有积极性的同学参加得到锻炼, 班级的工作给予更多平常、兴趣爱好不甚广泛的普通同学以关怀, 任何一位同学都是双方工作的关联对象, 因而在学生会和班级构成上会达到一种统一。班委会是学生会最基层的组织, 学生会是指导班委会工作开展的上级机构, 正确处理班委会与学生会关系, 保证其之间工作的相互协调尤为重要。学生会成员同样也是班级的一员, 在班级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是必要的, 但更要以切实保障全体同学的共同利益, 提高全体同学参与学生会日常工作的热情为工作重心。因此这些同学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生会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毕竟学生会成员的形象和举止有时会影响班级同学对整个活动的信任度, 因而, 良好的个人素质对班级与学生会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三、现阶段学生会与班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会与班委会分工不明
认为学生会与班委会是不相关的两部分, 难以形成一个整体:首先, 学生会负责全院的学生工作, 很难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班级, 会出现对各班所做的工作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其次, 从班级的角度上看, 许多班级只是将学生会的工作作为下派任务执行, 在班级活动方面更多是自己另行一套。因此, 学生会工作和班委会工作被割裂成完全不相关的两方面, 常常出现重复或是工作重心完全不相关的情况, 但是由于学生会和班委会针对的对象是相同的, 必然会造成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负担的结果, 比如周六周日相继出现多种活动, 同学们应接不暇, 对学生活动产生逆反心理的状况。
2、学生会与班委会工作透明度不对等
目前的学生会工作的进行常常是由内部讨论决定的, 虽然这是学生会工作的传统方式, 也是综合效率、经验、责任心多方面的考虑而显得较为合理的方法, 但是这种断层使学生会工作的运作对班级、班委会来说是陌生的, 同样也是不透明的, 直接导致了班委会对学生会工作不能有效的给予支持。
3、学生会与班委会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班级工作完全针对本班学生, 缺乏将优秀活动推广到更为宽广舞台的意识, 与学生会之间也就缺少了必要的联系, 这样一来, 班级工作的优秀经验得不到推广, 使之受益面较窄, 不能带动全院乃至全校的整体活动质量。
4、学生会与班委会间工作交流频率和深度不足
学生会和班级沟通的重点仍然停留在活动层面, 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 这种交流往往停留在任务完成和活动的阶段, 虽然活动是学生会工作的常见形式, 但是这种交流是不能够触及到深层的东西的。双方都是从自己关心的事物的角度来沟通探讨, 将对方作为完成自己目标的工具, 而没有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考虑问题。
四、协调学生会与班委会间工作开展的建议
正确处理班级与学生会关系, 其根本目的是谋求班级管理与学生会工作共同发展, 因而, 在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学生会经过多年的磨砺和发展, 在内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成熟的工作链条, 环环相扣, 紧凑有效。
1、从班委会的角度分析
班级工作应当着重从外围实际工作上与学生会进行联系, 例如虽然在活动策划上没有参与, 但可以帮助完成布置会场等细节工作, 既提高了班级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又与学生会时刻保持联系, 使得所有活动都能有效地开展, 保证最大的受益面。同时, 学生会丰富的资源使得自身形成一个良性的团队, 工作链条上的成熟将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 而这正是班级建设过程中所缺乏的, 因此, 班级可以通过与学生会之间的互动来深入了解学生会内部的工作理念与办事方法, 进而不断的创新并在班级建设中实施, 达到双赢。
2、从学生会的角度分析
从学生会的角度来看, 应该考虑到同学们除了参加丰富的活动外, 还要有自己的学习和休闲时间, 除了关心同学们的活动能力, 也要站在班级的角度, 关心各个班级对于内部事务的处理, 班级学习氛围的培养, 及班级凝聚力的提高等等, 关注各个班级所表现的班级形象, 注重班级成员的内心想法, 而不仅仅将班级作为举行活动的参与者, 将班委作为活动通知者看待。从班级的角度看, 在积极了解学生会的活动外, 也要把握学生会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建设重点, 不要把学生会的活动作为负担, 而是有针对性的利用学生会提供的资源, 促进班级自身的成长。
3、从学生会和班委会间关系来看
无论是学生会还是班级, 其内部成员仍然要以学习为主, 学习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具体的工作和活动中必然会对因为时间而相互矛盾。活动与活动重叠、活动与学习相冲突是必然会显现。如何将活动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最大程度上减小负面作用, 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会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学生会是一个统筹性的组织, 在具体工作的分配方面应该从实际出发, 切实从班级的角度考虑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妥善的与班级干部沟通;而作为学生会统筹下的一个集体, 班级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班级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至学生会, 从而通过良好的沟通使二者的冲突降至最低, 实现协调发展。一方面, 学生会和班级不是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分工的基础上, 应该鼓励彼此参与对方的日常工作, 以增进彼此的沟通和合作, 在做一些决策前可以询问采纳彼此的意见, 也有利于彼此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 学生会和班级的工作不应当分孰轻孰重。双方各有侧重, 只是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 某部分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是重点, 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 也需要较多人的配合。此时, 无论是学生会还是班级, 都应当理解对方、积极主动的配合协助, 以保证重点工作的举行。
摘要:学生会与班委会作为大学内两种不同的学生组织形式, 有着各自的职能。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使之相互配合, 共同进步, 是大学学生工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协调学生会与班委会间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拓.论学生会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1) :55-56.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 做好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 对党组织有重大意义。高校党组织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信念方向的党的后备力量。学生党建即把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而学生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 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其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党员参与学生日常各方面管理工作中, 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还进一步加强了党建组织与学生的交流联系。目前, 各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等问题。在学生党建工作中, 应解决这两个问题, 严格控制学生党员的数量, 并注重培养, 做到“少而精”。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须进行一系列的转变, 而不能以旧方法应对新形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自媒体等日益普及,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多, 渠道越来越便捷, 造成无论正负面信息都传播速度极快, 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网络的优点在于, 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领域, 但同时它也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媒介,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从教育改革方面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冲击。新的教育体系, 使学生们的学习方向更加自由, 导致不同专业的同学到非本专业的课程去听课而引发的一些问题。高校现有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首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素质不高, 数量不足, 职责不清、不被重视的现象使很多辅导员不安心工作,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是缺乏系统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和有针对性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奖惩措施, 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简单化、经验化现象非常突出。还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指导, 难以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高校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持续增加, 高校总体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 教育方式不断更新与丰富, 高校学生党建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培养学生党员过程中许多高校仍多用一些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 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方式上也探索出一些新的方式如:党员社会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同时, 高校党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注重硬性指标, 忽视动机考察;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等。
三、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 学生党建与班委相结合
调查显示,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是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机制, 因此班级干部在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班级干部的工作应让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进去, 这样能起到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及示范作用, 同时在班级建设中, 党员干部做到以身作则以此带动班级同学。因此可以尝试把学生党支部和班级干部相结合, 成立班级党小组, 使其成为班级自治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形式通过实践的验证确实是一种可行的党员管理方式。班级内两个学生组织相结合, 是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班级管理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二) 学生党建与宿舍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管理的老师或辅导员可以给每个班每间宿舍至少安排一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入住, 并树立党员形象, 担任宿舍长, 监督寝室同学不用违章电器, 加强对宿舍管理工作、维护寝室卫生, 这样充分发挥该生的党员先进性作用。陈红在《党建进公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视角》一文中写到“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外露的所在。”因此, 这样的方式会极大促进学生管理。
(三) 党建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现阶段, 我国高校大多实行辅导员制, 以本校为例, 多为一个年级安排一至两名辅导员, 这样针对年级人数较多的, 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党建小组的成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党建小组应主要负责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 并在辅导员及教师党支部的监管下运行。协助班级干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 管理班级日常事务, 辅助班级做期末评先评优工作, 党支部也可开设“党员活动室”, 给学生党员准备一些党员资料, 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都可以到活动室随时翻阅。
参考文献
[1]王士雷, 彭波, 周磊.浅析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意义和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2]廖小杰, 马双福, 孟兴林.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平稳过渡[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5) .
[3]张玥.以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 .
[4]肖三花.《建立以学生党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J].企业家天地, 2012 (10) .
[5]陈红.党建进公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6]刘更, 王彦革, 刘小军.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9) .
招生决定了一所高校的生源,这些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着诸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不断储备各种未来所需要的能力,这项职能需要由负责学术事务的教师和负责非学术事务的学生工作人员共同来完成,专业化是提高这项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工作模式。教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可是对于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以来,甚至被认为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是个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做的工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成长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个性化的成分越来越多,根据兰州大学2012年本科生思想动态调研得出“学生更多关注社会的贡献、个人的品格和幸福感,对权力、金钱、社会地位则关注度不高”。要帮助学生实现以上的目标,仅仅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内容包括视野的开拓、健康的心理状态、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实践能力等,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工作人员来完成。
传统的学生工作过于行政化,对于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容易出现以学生工作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以学生的需求出发;容易注重短期效果、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学生的长远发展,当要求、命令多于指导、支持、服务、帮助的时候,学生工作也就背离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因此,对于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人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并且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越来越接近专业化的要求。
体制机制创新是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兰州大学自2007年开始除了坚持纵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体制:学校—主管校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学生工作部—学院学生工作组—专兼职辅导员,还根据学生需求,按照业务发展,衍生横向虚拟业务机构,虚拟中心、工作室就属于这类尝试,这种改变要求作为主体部分的学院学生工作组业务进行重新界定,将专业化程度高,学生需求分类特征明显的工作内容向相关中心、工作室偏移。
兰州大学在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方面,不断努力尝试,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稳步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1.1 科学规范选拔程序
以2012年选留学生工作人员为例,共接受网上报名72人,通过条件审核、心理测试、面试答辩、集中见习、集中实习等五个招聘程序最终选拨出6人进入学生工作队伍。整个选拔环节涉及到各类评委总共超过20人,从心理测试到见习结束,时间持续超过一周。近四年来,通过这种办法选拔的已经有18名优秀硕士生补充到学生工作一线岗位。
1.2 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
通过培训、座谈、外出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012年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参加省内外培训共计222人次,其中,派出54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组织168人次参加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校内专题培训。
1.3 完善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2012年着力建设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出台了《兰州大学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试行)》,力促学生工作队伍规范化、专业化。
1.4 通过授课和科研提高学术能力
自2007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008年将其纳入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学分为2分,共有60余位老师承担授课任务;自2010年开始开设KAB创业教育课程,该课程为选修课,学分为1分,共有16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目前选修该课程的共有500名学生。
从2009年开始共有17个兰州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立项,有4个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立项。
2 更加注重教育实效
近年来,兰州大学对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教育实效,认为教育不是固定每周给学生开几次会,不是每周给学生发多少学习资料,不是喋喋不休。而是更加注重会议内容中有多少是经过反复推敲,真的对学生有帮助、有启发的;学习资料会从哪些角度给学生以指导;说出来的话是否能触动学生的某些方面等。
对于教育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无法用时间简单量化
固定每周给学生开3个小时的会议,给学生发3份学习资料,跟3个学生深入交谈,也不能说明这就是有效的教育,教育不能用时间简单量化。教育更需要学生工作人员前期的大量投入,包括个人的理论学习、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的思考交流,也包括对教育对象的真诚的爱,充分的尊重,由衷的信任,完全的接纳、深入的研究,这些投入很多都是看不着、摸不着的,但是,那也许是最关键的。
2.2 教育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
教育不是一腔热血,不计后果;教育不是战战兢兢,缩手缩脚;教育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教育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论需要时间,实践需要时间,在这期间,错误甚至失误是难免的,但是从中得到的收获却是更加珍贵的。方法技巧唯有与教育者本人的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教育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做提前预估,并保证最坏的结果双方都能接受。教育需要学生工作人员有胆识做开创性的工作,有对事情发展能起到真正推动作用的语言和行为;教育需要学生工作人员有规划、有步骤的实施教育过程。
2.3 教育要帮助学生走自己的路
教育不是批量生产、不是定制服务、不是标准化作业,不是把学生变成学校、社会、家长希望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学生工作人员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梦想、有追求、有正向需求的。即使暂时迷失,暂时徘徊,但都是阶段性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学生工作人员需要做的是,陪伴、指导、服务、帮助。
3 积极探索虚拟中心、工作室建设的新思路
3.1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设立的意义
(1)学生的多元对目前的情况提出挑战。我想创业,该怎么办?我想提高人际沟通技能,该怎么办?我想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我失恋了,怎么办?……怎么办?学生越来越多元了,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产生,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更多专业性的、理论性的内容。
(2)国外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无到有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高校院系没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学校设置的中心或者办公室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学术性事务;英国的高等教育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工作职能服务至上,经常用的词:服务、支持、指导、帮助。可以看到,国外高校重视学生个性化服务,注重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意义,部门设置比较独立,直接面向学生。
3.2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的发展历程
当传统的工作格局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通过调研、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方面开始入手,因此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最先开始的尝试。
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培训从2007年开始实施,每年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培训模块20余个,每个培训模块约12课时,包括四个方面:文科通识知识、理科通用技能、就业技巧、深造类通用知识,已经开展的培训有《秘书学》、《大学生形象塑造与礼仪》、《大学生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大学生人际沟通》、《大学生演讲与口才》、《硬笔书法》、《大学生营销能力》、《公务员考试知识与技巧》、《大学生法律常识》等。参与到“兰州大学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培训项目的学生已经多达6000人次,发放结业证书2500余本。现该培训已经成为兰州大学学生事务培训中心的一项常规业务。
职业生涯规划从最初组织老师培训、集体备课等形式,培养了一批热爱此项工作,并且愿意不断付出努力的教师,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成为全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和学习起到帮助和指导的作用。
从2007年的小范围尝试,到2011年3月8个虚拟中心挂牌成立,到如今的10个虚拟中心、10个工作室,我校130名专职学工人员,目前在各虚拟中心和工作室从事工作的人员达到102人次,其中副书记18人、专职辅导员68人,这些无不见证着兰州大学学生工作专业化不断向前的发展的态势。工作室是针对某一个学生群体的某些需求开设的,工作人员往往只有一个人;虚拟中心则是发展壮大了的工作室,拥有3人以上的团队,针对某个领域开展长期、有效的工作。
表1是兰州大学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学生工作室一览表。
3.3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的工作内容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围绕学生的需求,各自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工作。
(1)调研学生需求。为了保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虚拟中心和工作室除了利用学校集中对于新生的调研开展问卷调查以外,还利用座谈会、邮件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撰写相应的论文。2012年有7个虚拟中心和2个工作室在学校集中的新生调研中自行设计问卷并且进行了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学生事务培训中心于2012年上半年进行了面向全校所有班主任和抽样学生的《兰州大学班主任培训需求调查》,完成了论文《对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基于兰州大学班主任培训需求调查》,得到了关于培训的必要性、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信息,并最终于下半年开展了2012级学生班主任培训班。
(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工作开展预期达到的目标,比如团体咨询中心的某次活动的目标是新生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接着需要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比如先热身,然后做“今天我们相识”活动,再让大家指出自己目前面临的适应困难,让团队成员协助解决,最后让大家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在方式方法上,宣传方面采用网络、校内张贴海报,具体活动则是采用团体咨询的方法技巧。
(3)确保人职匹配。人职匹配要求学生工作人员的个性特征与需要开展的工作性质相一致,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也可以增强学生工作人员本身的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在每一项工作开始前,一方面通过学生工作人员的主动申请,另一方面根据管理者对于该人的了解,决定该项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尽量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
(4)评估过程和效果。对于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能起到监督、提示和总结的作用,从而能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问卷调查如,职业生涯教学研究中心发放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课堂调查问卷》(教师用卷)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课堂调查问卷》(学生用卷),学生事务培训中心发放的《兰州大学2012年副班主任培训效果评价表》等。
(5)宣传工作内容。除了对于每次开展的工作内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以外,还会集中印刷对于自身整体的宣传材料。比如,学生事务培训中心2011年印刷了《兰州大学2011年副班主任培训班纪念册》,学生处2012年集中印刷了学生工作口袋书系列,包括《兰州大学学生工作中心宣传手册》、《兰州大学学生工作室宣传手册》、《兰州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访谈》、《兰州大学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咨询中心宣传手册》、《兰州大学学生事务培训中心宣传手册》。
(6)开展相关研究。学生事务培训中心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培训,申请了兰州大学学生工作课题《以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培训体系研究》;职业生涯咨询中心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测评工具的一些问题,申请了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科类),题目为《职业兴趣组合卡(大学本科版)的编制和应用研究》;本科生创业教育中心对于创业课程有一些想法,申请了兰州大学2011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题目为《经济学类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4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业务为主的团队建设需要革新思路。因为学生工作人员岗位流动快,加之作为辅导员和团干部双重身份本身事务性工作繁重,导致人员流动快,团队凝聚力难以建立,因此需要革新思路。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内容:建立团队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人员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通过交流、沟通以及探讨,形成共同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组织内的承诺和兑现机制,创造人员在业务范围内提升的空间。
(2)弹性工作时间的业绩考核问题需要解决。从事中心及工作室的人员一般身兼数职,主要依靠热情和志愿,所以在面对分内工作的时候,这些都需要让步,所以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如期或者完全按照预期的效果完成。所以,弹性工作时间下的业绩考核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在考虑设定一些指标,建立奖惩机制,比如根据岗位职责所开展的工作内容、是否按时完成、满意度调研、工作时间长度、创新性等设定奖励和惩罚的标准。
(3)传统工作建制与新体系的工作关系和业务分割需要持续研究。职能部门直接面向学院,而学院、中心和工作室则是直接面向学生;职能部门和学院都有管理的职责,而中心和工作室没有,因此在具体工作上会有分工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传统的工作建制与新体系之间应该互相配合,前者主要发挥管理的职能,而后者主要发挥教育的职能,在工作关系和业务分割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求对工作真正有促进作用的方式方法。
3.5 虚拟中心和工作室的未来发展
(1)进一步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一个组织的发展要与组织中成员的个人成长、发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目前个别中心和工作室已经有了自己的LOGO、自己的歌,也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具有相同价值观、信念的人。
(2)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制度是一个组织发展壮大的保证,有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做的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目前部分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心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中心酬金发放标准》,即将还会陆续出台《中心人员进出管理规定》、《中心人员考核办法》等。
(3)实现虚拟中心集中办公。目前虚拟中心已经有专门的办公场地,分办公区和会议区两个区域,每个中心有专属的办公设备,10个中心将集中办公,未来会制定办公室管理、使用和值班制度,工作将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
(4)提高专业性和稳定性。随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加,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同的不断提升,未来虚拟中心和工作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将不断提高,持续从事这项工作的稳定性将不断增强。
创新是一个组织长盛不衰的法宝,也是一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唯一途径,所以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具体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工作室建设是兰州大学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一项有益的尝试,它的产生对传统经验式的工作模式产生冲击,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能看到这项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这项工作将接受越来越多的考验,广大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要求学生工作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道德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兰州大学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除了稳步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更加注重教育实效以外,经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工作虚拟中心和工作室建设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一个有效的平台,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所以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关键词:兰州大学,学生工作,专业化
参考文献
[1]田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中南民族大学,2008:16-23.
[2]曾少英,卢金明,李丽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标准的发展及其意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9).
[3]贾卫东,刘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0(06).
[4]赵岚.学生工作专业化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04).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 注重制度的制定, 对学生约束过多
目前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过分注重制度的制定, 管理者主要是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管理经验来制定这些制度, 出发点是好的, 本着保护学生的原则, 但是他们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有很多制度脱离了学生实际, 导致学生对这些制度持抵制态度, 觉得学校管得过多过死, 妨碍自己个性的发展, 实际上很多学生仍然愿意承受校纪校规的处罚, 而去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个性。
(二) 服务意识不强, 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高校管理中, 学校和老师处于一个权威的位置, 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老师, 相对而言, 学生更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不强, 在服务方面过于关注学生的外在需求, 对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并不能做过多关注, 导致学生的内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学校和老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在学校, 安全不安全, 有没有犯错误, 而学生在学校做些什么, 学生有什么想法和需求, 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等, 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精力去应对。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通常是以训斥为主, 很少有老师对学生犯错的原因作深入分析, 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三) 重技能, 轻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的是技能教育与应试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自己专业能力的培养, 只看重自己在校期间挂科没有, 有没有技能证书去换取毕业证, 学生对其他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很少关心, 很多学生只有理论知识, 实践能力不强, 人文知识缺乏, 综合素质不高, 毕业以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还有点毕业生毕业以后连生活都不能够自理, 稍微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甚至走极端, 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危害。
二、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上存在危机
高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刚刚从紧张的高考中解脱出来, 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 很多学生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 整日游玩, 上网, 有很多学生后来干脆就不再去上课了, 上课变成了他们的副业, 到期末考试时作弊或者是蒙混过关, 有一些学生一学期都能挂科三四门, 最后因为学分没有修够而面临着退学或者是降级的处分, 这时为时已晚。还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也很努力的学习, 但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得不停地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技能考试, 如英语四六级考试, 还有的学生要考研, 这些技能考试对学生的压力也比较大, 纯应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自我, 危机重重。
(二) 部分学生生活上存在困难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贫困家庭的学生, 由于高校实行并轨制, 学生要自己负担学费和生活费, 而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 常常需要借债才能送他们进入大学, 他们在生活上存在困难, 学习之余还要操心自己生活费的来源, 这类学生压力比较大, 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一般都比较强, 希望通过自己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而且还害怕学生们看不起他们, 所以他们的心理负担一般比较重, 目前各高校都存在相当数量的这类学生, 必须要引起学校的高度关注, 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 心理较脆弱, 承受能力不强
研究表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中25%有心理障碍, 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 而且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加,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心理比较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他们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全面的进行分析, 也不能很好的找到解决办法, 面临心理问题时又无法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狭小的圈子之中, 问题严重时就会走入极端。
三、以学生为本,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 强化自律意识,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制度和目标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这个主题,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实践及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当然, 在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点上是有限度的, 学校还是应该处于监控地位, 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学校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权, 要充分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这样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在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对学生从大的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 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 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 树立服务意识,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 要求我们在高校管理中, 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把学生需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这里的服务, 不仅仅是指在生活上对学生的服务, 而是包括学生内在需求上的服务。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转变观念, 在与学生交往时不能再把自己置于权威者和教导者的地位, 而是树立服务意识, 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学生,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 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
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 完善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后勤部门要保障学生的饭菜可口, 住宿条件良好, 生活设施完善, 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予以照顾, 解决他们的衣食住问题;团委要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关注家庭贫困学生、心理有问题学生和残疾学生, 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较宽松的环境, 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真正关注他们的需求,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争取国家助学金等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
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给学生开设心理课程, 学校也应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并让这个中心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同时, 学校也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 掌握一定的求职与面试技巧, 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会与人交往;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 从多方面完善自我,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 随着高校的发展, 高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 在学生管理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危机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2]张立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情感投资”的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3]刘向.人性论下中国式管理的路径锁定与对策[J].特区经济, 2008, (3)
一、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阶段发展, 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 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工作中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下降、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必须作出适应性的转变, 正确处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主要体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 增加了管理学生的功能, 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实施规范和控制;90年代后期, 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高校的学生工作从教育、管理到服务功能的演变过程, 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注重“服务型”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 相应成立了如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中心之类的服务机构,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依然在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 这无疑影响到这些服务机构功能的发挥, 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成效, 也违背了其成立的宗旨。因此在工作中, 我们要牢固树立学生工作的“服务意识”, 切实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主导地位,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服务职能, 丰富工作内容, 提高工作实效
1. 传统学生工作的误区。
传统的学生工作中, 学工人员把学生仅视为教育的对象, 注重教育和管理的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客观差异性。教育方式上多以灌输、说教为主, 管理方式上多以防御型、被动式为主, 工作的导向和评价往往是以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原则, 从而形成以“问题管理”为重点的工作模式, 体制中“政府化”倾向较为明显, 学工人员都成了“保姆”、“消防员”, 又累又苦, 事倍功半, 客观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新型学生工作倡导以学生为本, 以服务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工作目标, 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工作重点, 将教育、管理、服务与发展融合为一体, 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 研究学生, 服务学生, 发展学生。尊重学生, 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能对自己负责的人, 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工作中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 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形成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成为沟通社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研究学生, 就是要全面、及时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随时掌握学生身心及行为的变化, 要知道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学生, 就是要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于一体,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条件, 创新服务思路, 提高服务质量,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保护学生发展自我的要求。通过服务教育人, 通过服务感染人, 通过服务吸引人, 通过服务引导人, 通过服务发展人。发展学生, 就是要把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整合学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 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 搭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 肯定自我, 发展自我。
3. 强化服务职能, 创新工作模式, 不断丰富学生工作内涵。
教育方式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而在不断地改进。当前, 高校学分制的施行,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新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学生工作要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融入一系列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中, 在服务中教育学生, 在服务中管理学生, 在服务中发展学生,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 做到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寓教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工作应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主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的目标模式和整齐划一的工作观念, 尊重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注意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 让学生自己选择, 自我负责, 自我设计学习、生活及发展目标。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需要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与困难都是服务的内容, 主要包括:招生咨询服务、入学教育指导服务、思想道德引导服务、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学习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服务、经济资助服务等。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上述服务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质量必将影响到教育和管理的效果, 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情, 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创新工作方式, 丰富工作内容, 采取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全员参与, 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
从1999年开始, 高等学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 带来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高等教育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缴费上学, 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生源素质的多层次, 毕业生就业难, 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 导致学风建设难度在加大;竞争加剧, 独生子女比例递增, 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呈现强烈的个性化倾向等, 这些都使学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目前, 高校, 尤其是地方同类高校之间, 除了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外, “服务质量”也成了竞争的重要内容。要在这场高等教育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在扩招的新形势下培养出一流学生, 就要求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积极发展“服务”工作, 努力做好培养人的工作。
我国高校一贯重视“三育人”工作, 强化教育、管理、服务三大板块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形成了“服务只是后勤部门的事”的观念, 同时也使政工干部、教师没有认识到服务学生的责任或义务;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同的概念, 认为把书教好, 把学生管好, 也就完成了服务的职责。种种因素, 使得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也从教师、政工干部那里得不到完整的教育。然而教学活动、管理行为在高校育人活动中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 教师、政工干部在这一工作中, 担任着导演的角色, 教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导向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失去了这样接受教育的好机会,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我们不能把教书、管理和服务相分离, 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 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一起努力。无论是学校的教学人员、政工干部, 还是后勤工作人员, 虽然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应以自己的无私爱心把服务学生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全身心地投入, 满腔热忱地服务于学生。要树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服务”、“服务是每个教职员工的职责”的观念, 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行动和真情感染学生, 透过各方面的服务、教育和引导, 影响和激励学生自立、自律、自强,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总之, 高校开展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本, 强化服务意识, 凸显服务职能, 这是一种趋势, 也是一种必然。当然, “服务学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 其需要我们全体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之作出不懈的奋斗。让我们一起努力, 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服务工作。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 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着经济社会变革提出的新挑战, 教育改革进程加快提出的新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认清形势,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强化学生工作的服务职能, 创新工作模式、丰富工作内容, 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 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0.
[2]刘恒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6.
[3]刘恒新.以育人为根本,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新格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4]李平安.以人为本与学生管理[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学生会工作总结读稿】推荐阅读: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个人总结报告10-27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小结06-28
中文系大学生学生会工作总结10-19
学生会管理工作总结06-28
学生会社团工作总结11-08
学生会工作小结07-12
学生会总结大全10-05
学生会主席工作述职总结09-11
学生会干事学期工作总结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