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推荐9篇)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于四大类岗位:一是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的相关工作人
员。二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相关的社会服务人员。如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社会福利院、儿童社会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敬老院、收养服务机构等。三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四是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主要存在于社会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失业者、吸毒者;同时在一些特定机构中也有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在企业中开展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缓解压力、发展能力等。这些都是关乎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领域,是政府行为的有利补充和延伸。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行为,提高社会工作者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下功夫
社会工作者岗位特殊,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强化五种意识:一要强化责任意识。社会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工作责任,不断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群众负责的精神,时时处处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责任来要求自己。办公讲质量、办事讲效率、做事讲原则,尽职尽责地搞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强化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大,外延也逐步拓展,做为社会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三要强化服务意识。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时刻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时刻把服务对象的需要记在心上,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把浓浓的“为民”感情深深地渗透到每一项工作环节中,倾注到每一个服务对象身上。把困难群众当亲人,经常深入基层,办实事,出实招,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与问题;细心服务、诚心相待,做到待人不分老少尊卑,同样真诚,同样亲和。四是强化敬业意识。社会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延伸和纽带,要求要树立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实实在在地把各项工作做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的民政对象。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环境艰苦、任务艰巨、对象弱劣、待遇不优、难度较大,要把工作搞好,为对象服好务,必须要有敬业意识。五是强化奉献意识。作为社会工作者应以服务对象的苦为己苦,以服务对象的乐为己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服务好对象。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吃苦,面对个人利益得失,始终保持服从大局的胸怀和乐观态度,淡泊功名利禄,在任何时候都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从政,清清白白尽职,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服务对象服务,做服务对象的贴心人。
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在加强培训上下功夫
针对当前社会工作者普遍存在“职业不专业,专业不职业”的现象,必须通过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一是要科学制定规划,实现培训工作从无序向有序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同时,对于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二是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对于集中在民政、残联、妇联、共青团等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社会工作人员,要通过补训,加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基本技巧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社会工作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新招聘、招考的社会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录用具备相关专业的人员。三是要 坚持业务培训和党性教育并、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举路子.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加强沟通联系,选送年轻、有潜力的社区工作者到高校学习,培训一批优秀的社区建设专业人才和工作者队伍,增强做好社会工作的能力。
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岗位从事社会工
作的社会工作人才,获得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社会工作者受聘岗位为事业编制,应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在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要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保证其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应执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按时足额交纳应由本机构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
第三,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才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设置就业指导窗口、定期举办社会工作人才专场招聘会、及时发布社会工作人才供求信息、人才推荐等形式,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聘(雇)任(用)组织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流动。
近年来, 我市人防工程在做好工程、通讯等各项建设的同时, 坚持平战结合的理念, 建设逐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作用凸显。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河北国防动员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其建设彰显以下特点:
1. 突出“立体式”推进, 人防核心力显著增强
着眼于提高信息系统人防体系能力这一核心牵引, 积极推进通工程、讯、站所、队伍“四位一体”建设。人防工程上, 目前, 我市各类人防工程总面积达到63.8万m2, 2009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消灭了“结建”空白县。通信建设上, 先后对移动通信设备、固定短波通信进行了调试, 安装198台警报设备, 同时与周边内蒙古锡林郭勒人民防空办公室、大同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延庆县民防局签订了《指挥通信信息支援 (对接) 协议书》, 搭建起跨区人防指挥通信保障网络, 实现了友邻指挥通信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站所建设上, 除在市、县建立人防指挥机构外, 还在市直部门建立起联络员制度, 在街道办事处、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和驻县城乡镇建立了工作站, 初步形成了市、县 (区) 、街道办事处三级人民防空指挥体系, 有效地增强了人防部门对城市单元区域的指挥控制能力。队伍建设上。构建了由市、县区4000多人组成的常备专业队、应急专业队、直属专业队和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心理防护专业队的整组训练模式, 在全省率先组建的心理防护专业队。
2. 强化“融合式”发展, 人防内驱力显著增强
注重发挥人防建设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增强了人防建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的通知》, 将人防工程延伸到居民小区, 不但提高了人均人防工程占有率, 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应急避难场所, 改善了地下停车环境, 而且增加了绿地面积, 提升了住宅小区的环境品位。同时, 加大人防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涉及餐饮业、娱乐业、地下仓储、地下超市、地下停车场等。2013年, 全市平战结合产值达到5000万元, 实现利税仅800万元, 利用人防工程平战结合为1万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3. 坚持“常态式”教育, 人防感召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 我市人防部门创建了“基地式教育”模式, 实行“党校带动战略”, 不断推进人民防空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 建立起“以初级中学为基础, 以党校为带动, 辐射全社会”的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多次被上级人防部门评为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在市委党校挂牌“人民防空教育干部培训基地”。每年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教课, 组织参观人防工程、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等形式, 构成了关心人防、支持人防、参与人防建设的一支强大的干部力量。
4. 培树“为民式”理念, 人防凝聚力显著增强
强化服务意识, 将防空地下室审批、征收易地建设费审批等行政职权全部纳入到审批中心人防办窗口一次性受理, 一站式办结, 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项目, 并在网上公开, 为开发商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强化帮扶意识, 如, 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 帮扶赤城县雕鹗镇黎家堡村筹资80多万元完成村蔬菜大棚、生猪养殖基地、村容村貌整改、文化广场建设等10项扶贫实事, 负责帮扶涿鹿县河东镇毫岔村, 完成了文化广场建设、村里道路整修、村民住房修缮、饮水设施改造等工作, 得到了县镇两级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人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思想重视不到位
我市经济欠发达, 加快与全国各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经济发展轻人防建设的倾向, 过多的精力放在抓项目、促转型、保增强上。另外, 强大的人防适于“生于忧患”, 长期的和平环境, 使人们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淡化, 大部分民众在安居乐业中忽视了防灾避灾、应急救援能力的不断提升, 致使“祸患常起于安乐”, 对人防工作关心和重视不够。
2. 人防机构不健全
目前, 全市20个县区中, 单独设置人防机构的只有宣化区和下花园区, 其余都是挂靠住建局或者政府办。各县区无论是挂靠住建局还是政府办, 人防的专职人员少, 一人身兼数职的问题仍然存在, 很难集中精力抓人防工作, 导致了一些县区人防工作处于弱势状态, 影响了本县区人防建设的发展。
3. 法规政策不完善
目前人防建设的相关法规政策还在逐步完善中, 许多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 致使人防工作开展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比如, 人防工程的产权问题, 人防法只是规定了人防工程属于国家, 由人防部门负责管理, 但我们目前还无法办理产权证, 导致在人防工程管理、使用、租赁、抵押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在遇到法律纠纷时也比较被动。
4. 政策落实不够好
各级关于人防建设的法规政策越来越完善, 需要各级严格落实好法规政策, 但在个别县区并没有不折不扣的得到落实。由于某些地方政府领导对人防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或是了解了也不愿执行, 导致一些开发商根本就不把人防主管部门放在眼里, 致使“跑冒滴漏”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5. 现代思路不够宽
尽管我市人防工作不断向平战士结合的方向迈进, 但我市的人防工程早期工程比较多, 大概占问题的50%以上, 如何发挥好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作用,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 建设资金缺口大
目前, 我市人防基本指挥所 (301工程) 一期项目已经完成, 二期计划今年开工建设, 二期计划投资1800万, 但由于我市人防专项资金积累有限, 自己仅能解决800万左右, 亟待需要外围支持, 以进一步做好基本指挥所建设, 完善我市应急指挥体系。
三、对做好人防工作的对策建议
1. 走好宣传教育路
着眼于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将人防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充分发挥会议、媒体等手段,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引导。要结合全民国防意识教育, 提高全民对人防的认识, 要了解人防, 支持人防, 共同搞好人防。要将人防知识教育列入学生教学大纲和各级党政干部培训内容, 有计划进行授教。通过多种举措, 切实营造“关心人防、关注人防、关爱人防”的浓厚氛围。
2. 走好共赢发展路
要按照平战结合的思路, 不断挖掘人防综合效益, 合理组团布局, 实现商贸流通、文化娱乐、餐饮服务等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破解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颈瓶, 为政府提供新税源支撑。积极挖掘服务城市发展潜力, 在车流、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修建兼顾人防工程要求的地下通道能分流车流量, 有效提升地面通行能力, 改善事故多发的现状。挖掘服务民生潜力, 在行政新区、城北片区等人口聚集度较大的地方, 加大人防市场的建设力度, 解决民众“买菜难”和以街代市的问题, 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
3. 走好合理推进路
充分发挥政务中心窗口作用,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方便群众办事, 建立与发改、国土、住建、房管、消防等部门联动的行政审批和竣工验收程序, 保证应收尽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使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专项用于人防建设, 为人防事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监察、住建、房管等部门对县城区和各中心镇的征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对恶意不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和不缴、少缴、故意拖欠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 防止漏征、少征、不足额征收和违规减免等现象发生。
4. 走好保障提升路
健全机构保障, 各县区要单设人防机构, 以便工作有力推进。完善政策配套,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基础上, 积极完善地方性人防法规、规章建设。出台优惠政策, 通过运用政策调动社会资源投资人防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人防建设社会化水平。
5. 走好规划监督路
加大整体规划, 着眼于城乡一体化趋势, 按照建设现代大城市和县城区防空袭预案要求, 启动人民防空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细节规划, 尤其是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用BT、OT等方式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升级, 地下空间开发等加大人防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监管规划, 建立完善由人防部门主导, 住建、质监等部门和专业监理机构组成的分工明确、职责明了的质量监管体系。
四、结束语
【关键词】泰州市;海陵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许倬恺(1982— ),女,汉,江苏江都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一文中指出,要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各级政府加快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社区工作者的界定及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工作者是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从事社区建设和服务的专、兼职人员; 狭义的则是指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及普通工作人员。本文所提及的社区工作者指的是后者狭义上的概念。
1.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向社区集聚。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解决问题的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需要
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自主创业,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正是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的需要。社区工作者要积极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氛围,为社区居民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为人民服务能力提升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落后的工作手段、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不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怎能提供适应市场经济和社区广大群众生活需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二、泰州市海陵区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调查
近来,笔者对泰州市海陵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查发现,海陵区近年来十分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2007年,海陵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泰州市海陵区社区工作者聘用制暂行办法》,提出了社区管理的总体目標。这几年来,海陵区通过规范招聘、强化培训、严格考核、实践煅炼等一系列举措,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策性强、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1)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目前该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龄已由过去的53岁降至33岁,而且新聘的社区工作者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较高。(2)社区工作者的文化层次得以提升。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各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在职社区工作者参加党校函授教育,使这些同志的学历得以提高。目前该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占比100%,58人获得社会工作师初级以上职称。(3)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层级培训制度。近年来该区将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层级培训制度,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负责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培训班,街道党工委每年组织社区工作者培训。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抽调社区工作者参与全区中心重点工作。推行挂职交流制度,先后选派60多名街道社区干部到南京、无锡、杭州、上海等地街道社区学习锻炼。(4)初步施行人员考核评议机制。
当然,不可否认,海陵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
1.工作理念滞后。现阶段,仍然有少数社区工作者习惯于“为民作主”的传统工作理念,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观念尚不牢固,存在冷言冷语,应付了事的现象,无法使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进取心不强。由于条块体制不顺、设施滞后、经费不足等原因,少数社区工作者出现了消极怠工现象:一是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够。个别社区工作者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能等则等。二是工作只求过得去,缺少一种争当先进的意识和冲劲。三是进取性不强,工作怕担责任。存在着“上面催下面干,不催不干歇着看”的现象,工作效率不高。
3.纪律松散、形象欠佳。尽管对社区工作者制订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往往印在纸上的多,记在心里的少;墙上挂的多,自觉遵守的少;强调要求的多,督促落实到位的少。少数社区工作者出勤时穿着随意、行为不雅观、礼仪不规范。
4.工作负担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曾经由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承担的一些任务开始向社区转移,加重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而超负的工作量直接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效率,导致某些工作不到位,引起了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
5.专业化程度不高。现有的社区工作者虽然学历有所提高,但专业化水平仍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区工作专业教育;部分社区干部除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外,不知如何主动着手开展社区工作,无法真正打开工作局面,尤其对社区的突发事件往往束手无策。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用人观念
为了适应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变化,海陵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将原来的100多个村(居)委会合并为90个社区居委会,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一校”的要求,同步设置了社区党组织。同时,将社区工作者的配备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确定“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思路,公开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
2.创新选配方式,优化队伍结构
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保证。海陵区委采取公开选拔、依法選举的方式,从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多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实行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在社区“两委”委员的配备上,采取“选、留”结合的方式,既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品质好、素质高、能力强、威信高的居民党员或下岗职工党员进入领导班子,又保留一部分热心社区工作,精力充沛的原居委会班子成员,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从而优化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健全区教育培训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区社区教育学院,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加大与本市高校、党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深化“小社区、大总管”培训平台,依托党校、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规范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积极引进先进地区培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新时期社区服务工作能力培训,完善社区工作者外派、上挂、交流等途径,深化案例分析、互动式教育、职业道德、礼仪交往等培训内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化水平;继续推进社区工作者学历教育,整合高校资源,举办社会管理大专班、本科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职称考试,使社区工作者普遍具备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该区将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纳入全区干部培训工作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办班、外出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依托区委党校、街道党校和社区党员活动室,整合民政、司法、社保、信访、城建、环保等部门的资源优势,每年集中时间,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政治理论、社区党建、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近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30多场(次),培训社区工作者1800多人(次),受训面达到了100%。同时,还开展了“走千户、访千人”、“党心暖民心、满意在民政”等主题活动,给社区工作者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服务群众的实践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工作能力明显增强,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
4.严格考核机制,增强公平性
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按照考准、考实、便于操作的要求,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居民满意度为准则的考评体系。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统一的《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社区工作者的奖金、职务晋升、评优转任、工作续聘挂钩,规范考核程序和办法,在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形成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工作氛围。
5.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形成压力
摘 要: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作为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来说,由于社会发育不完善、经济社会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要实现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德宏,谱写中国梦的德宏篇章,都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法治文化在德宏法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德宏文化州情积极探寻德宏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从而推动德宏州法治进步。
关键词:德宏法治文化;存在问题;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C95-0 文化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以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文化,是推动德宏文化强州的动力支撑,是德宏州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边疆,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德宏篇章的必然要求。本文拟结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谈谈对建设德宏州法治文化推进德宏法治进程的思考。
一、对法治文化的认识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古已有之。早在《晏子春秋?谏上九》中就有:“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在《淮南子??锫垩怠分幸灿屑鞘觯骸爸?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在电脑“好搜百科”中对“法治”一词进行搜寻,其解释则是: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实现,二者互为统一。
那么,什么是法治文化呢?法治文化是指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法治文化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价值取向,以规制行政权力为重点。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动力。法治文化是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公民法律消费等诸多法治文明的综合体现,法治文化凸显了公平正义、崇尚法治的文化取向。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二、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社会主义法治不可能凭空产生,法律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受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有法律必然会经历社会成员相应的文化认同、做出自己的文化解读并最终接受遵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坚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文化的形成,能强化人民群众从思维认识、自身行为等方面对法治生活的文化判断力和约束力。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我国法治进程和建设方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两项目标。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一致追求的目标。加强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律制度”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经初步完备,但在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有待加强,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全体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把法治的思想、观念、精神、思维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法治工作也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确实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因此,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二)法治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目标。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之基础和前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必备条件,法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建设一个自由宽松、公平公正,平等相待,协调友善、运行有序的法治社会,只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必须要由人来遵守,仅有刚性的制度规约如果得不到社会成员内心的敬仰,制度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治、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环境,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氛围,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德宏建设,(三)法治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主动应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规范并有效监督政府权力,发挥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作用,让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行使在法律保障下的民主、自由权利,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唤起公民的法律文化自觉,必须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以此保证社会治理正确的方向,为社会治理提供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保持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只有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才能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培养起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文化素养,使社会治理在“法治”理念下,真正实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三、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与缅甸联邦毗邻,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群众(到2013年底,全州少数民族总人口5986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8.1%)。自1986年以来,德宏州通过“普法”(今年已进入“六五”普法收官之年),在法律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德宏州建设法治文化面临诸多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法治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经济社会成就巨大,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还远。据德宏州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124.50万人,全州人均生产总值18666元,而当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5083元,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41909元,德宏州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7.4%,相当于全国的44.5%;201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9元,而同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6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2013年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7%,全国的73%);2013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608元,而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14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的91%,全国人均的63%。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各族群众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虽然从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总体上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由于经济基础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现代法律对接不善,使得德宏州各族群众遇事往往不是考虑应用现代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而是根据文化习惯采取其他方式。当权益受损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各自通过亲朋好友、寻求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法治观念淡漠。
(二)受文化惯性影响,很多群众信“官”不信“法”
德宏地区历史以来直到解放前,中央政府长期在此实行土司、山官等特殊松散管理制度(在傣族聚集区实行土司制度、景颇族聚集区实行山官制度进行管理)。以傣族为例,傣族土司就是土皇帝,土司就是王法,土司一言九鼎。“人治”的文化惯性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识里根深蒂固,群众“信官不信法”。受文化习惯影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权伸冤,而是求“官”出面保护,或者双方自行了断。民族文化习惯意识与现代法治理念显然背道而驰。
(三)政府普法宣传工作尚需改进
德宏州通过“普法”工作,在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普法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尚存以下问题:
1、轻权利重义务
长期以来,普法内容上表现出自上而下的“管理”、“教育”的倾向,群众变成了被动、服从的一方。因而普法内容多以防范违法犯罪为主,强调守法义务。而对民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获得主动维护自身权利的宣传内容非常不够。很多人遇事不知自己有何权利,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生冲突纠纷,怕字当头,不会通过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有些人干脆自认倒霉。
2、对法律内容宣传多,对应用法律的程序宣传少
在普法中,对群众的法律宣传过多关注法律法规条文内容,而对具体法律法规的程序宣传不足,具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程序宣传不足,不知道要如何操作才能维权。于是,一些群众一旦权益受损,宁可选择“上访”也不会选择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3、缺乏“普法”的长效机制。普法的过程常常为“普法”而“普法”,往往象一阵风吹过,只注重一时的效果,缺乏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流于形式,这种短时效应难以收获具体实效,难在群众中产生深刻影响,必须研究解决普法的长效机制,结合德宏州民族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长期普及灌输、耐心宣传。
此外,还存在重理论宣传,轻法治实践教育的问题。普法中法律条文宣讲多,但结合执法、司法案例、让群众亲自参与法治实践的教育活动少,教育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四、推进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法治是一种文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育使之逐渐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把包括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培养德宏州全体民众良好的法治习惯,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立法、司法、监督的各程序、各环节中,在具体法律程序中,在参与法律实践中,使群众感受司法的尊严与神圣,接受法律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要找准着力点,重视法治文化的培育,努力加快德宏法治进程。
(一)以基层为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培养群众法治意识
普法宣传教育是培育法治文化的重要措施,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治文化的建设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敬仰。社会主体对法治的尊崇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当前德宏州应充分利用“六五”普法以及法律实践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以促进法治文化的形成。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学风普法,推动全社会普法用法,切实开展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商店的普法学习活动。
德宏州普法活动重点难点在农村,2013年全州乡村人口总数1013622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要依托并整合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党员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老人之家、农民素质学校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法治学习宣传,培育法律观念。在德宏州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禁毒防艾等工作中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法治乡村、法治社区建设活动,卓有成效地培育法治文化观,建设法治文化。
(二)通过法治的公平正义来培育法治文化
要在全州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价值观,必须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法律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才能树立威信,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对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更要以法律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法律的实施,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守法两个基本方面,但执法、司法者却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要有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在司法公平正义建设中助推法治文化培育。
(三)在全社会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
1、要在全州上下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把拓展宣传阵地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托,发挥它们对不同受众全方位的普法效用,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要努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立体化”、“直观化”、“项目化”,多管齐下,宣传培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应开设、办好法制宣传网站,宣传法治新闻、设置网上学法、以案释法栏目;利用短信平台、咨询热线;办好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在全州范围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手机有信息,舞台有表演,书本有文章,生活有实践,遇事有老师,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扩大法治文化宣传的受众面。
2、要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
要对本土法律文化采取“一分为二”态度,保留传统民族文化中优秀元素,对公序良俗加以传承,正确处理好道德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关系。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化需要,引导发挥州内文化艺术团体及民间自发业余文艺团体的作用。围绕德宏州中心工作任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艺术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用法治作品感染、教育、说服群众,增强全州各族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营造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3、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的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逐步形成。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德宏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培育法治观念、建设法治文化任重道远。只有更加注重文化州情,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增强法治对全州各族群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推进德宏法治进程,把德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德宏州文化局2014年工作总结》。
[3]德宏州统计局:2014年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
山西省沁水监狱
狄登科
自***同志明确提出了“首要标准”以来,以加强监狱民警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监狱工作的科学发展,有效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业已成为监狱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笔者就监狱民警队伍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监狱民警的队伍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监狱系统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促进执法公正,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岗位练兵,贯彻六条禁令以及党风廉政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开展“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来,监狱人民警察的法治意识和政治意识不断增强,队伍素质大幅度提升,依法治监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队伍管理进一步规范,为推进监狱工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政治素质不高。受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影响,一些民警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缺乏做好当前监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得过且过,凡事利为先,思想认识模糊,不能抵 制消极因素的诸多诱惑,经不住考验,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损害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形象。
(二)业务素质不高。面对押犯结构发生的变化,不少基层民警出现畏难、恐慌情绪,教育方法、手段落后,明显不适应押犯构成复杂和改造要求变化的客观需要。
(三)民警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监狱系统公开招考录用了一批民警,使监狱民警的文化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但仍表现为低学历多、高学历少,没有职称的多、有职称的少,离司法部提出的“7910”目标相差甚远,监狱的管理、医学、心理矫治等专业人才缺乏。
(四)个别民警法制观念淡薄。表现在纪律涣散,作风松懈,执行制度走调变样,随意性大。对罪犯管理上要么粗暴管理,要么放任自流不敢管理,与罪犯拉扯不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民警队伍观念滞后。因监狱性质的特殊,民警大多与外界接触较少,缺乏进修充电的机会,导致知识老化,观念滞后。有些民警传统执法观念根深蒂固,“人治”思想大于“法治”思想,原有的执法观念已不能适应监狱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民警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一要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识别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党爱国意识,促进民警队伍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三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认清国内外环境,立足基本。四要加强民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争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营建美满家庭。五要加强纪律作风教育,充分利用正反典型,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从思想上、行动上强化民警遵纪守法的政治纪律观念。
(二)强化素质,提高专业能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建立比较规范的教育大格局,使教育培训工作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正确执行刑罚的“改造型”、“教育型”、“专家型”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二要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体能和技能培训,增强民警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体能、技能素质。
(三)从严治警,加强队伍管理。一是建立科学的民警岗 位考核和绩效考评办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警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进一步规范职位分类制度,使监狱工作具有清晰的职能职责范围和客观的衡量标准,提高工作质量。三是建立严格的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广泛吸收优秀人才。四是严格用人机制,用制度来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对不合格民警的处理办法,纯洁队伍,确保监狱工作高效、规范运作。五是不断加强警务和执法执纪督察,促进民警执法水平提高,使各项工作制度落到实处。
(四)改进从优待警的方式方法。一是除关注民警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外,要更多关注民警的收入、政治待遇和家庭生活问题;二是在落实民警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外,运用社会力量解决民警住房、医疗保健、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上下功夫;三是关注民警精神需要,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和完善民警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加强基层央行货币金银队伍建设的思考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了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的职能,货币金银工作在基层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币流通管理、反假和高科技、高技术电子化的应用等项工作更为重要.这就给基层央行从事货币金银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加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基层人民银行正确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了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的职能,货币金银工作在基层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币流通管理、反假和高科技、高技术电子化的应用等项工作更为重要.这就给基层央行从事货币金银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加强货币金银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基层人民银行正确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石嘴山市在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发展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全、行业分布较广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发挥出了应有作用。截至2014年12月底, 石嘴山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332家 (其中社会团体133家, 民办非企业单位144家,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55家) , 备案的城乡社区类社会组织738家。有3A级以上社会组织48家, 建立党组织 (含联合党支部) 188家, 党组织覆盖社会组织300家。涉及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煤炭、种养殖及深加工等30多个领域。石嘴山市社会组织利用其植根于民间的优势, 发挥独特的职能作用。
二、石嘴山市社会组织的作用
1.自我服务, 促进交流, 提高行业水平。一是提供技术服务。行业协会为会员单位提供行业技术等级评定、业务技术指导、组织技术推广、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对外技术考察交流, 使会员单位及时更新、开发新产品, 解决技术难题。如市畜禽产业协会向会员推广生猪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 引进生猪新品种, 提高了生猪出栏率。二是开展信息交流。主要形式有出版内部信息刊物、举办市场咨询、经验交流等, 宣传政策法规、行业规定、典型经验、先进技术、业界动态等。全市出版的信息刊物中比较典型的有《交通安全手册》《情商煤炭》《石嘴山民营经济》等。三是举办业务培训。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讲座、研讨会、论坛等,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增强行业竞争力。如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组织出租车司机开展法律法规、安全行车等培训。
2.反映诉求, 化解矛盾, 维护行业权益。一是反映诉求。社会组织积极向政府反映自身发展情况, 参与政府决策论证咨询, 为政府制定出台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事实依据, 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特别是行业协会, 向政府反映本行业的意愿和要求, 提供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协助政府规划行业发展方向等。二是化解群众矛盾。社会组织多为自发的群众组织, 是群众矛盾群众化解的有效载体。市农业用水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保证农民合理用水, 化解农民用水纠纷。全市738家城乡社区类社会组织是群众最亲近的娘家, 是解决家庭纠纷最基础的单位, 为化解家庭内部和乡邻之间纠纷做了大量工作。三是维护行业利益。社会组织是群众维护利益的首先机构。部分行业协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 免费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服务, 减少了会员的经济损失。如市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每年接待1 000多位会员的法律咨询, 为会员减少不合理赔偿数10万元;各县区奶牛养殖协会主动配合县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奶牛收购点进行集中专项检查, 取缔非法经营户, 维护了奶牛养殖户的共同利益。
3.规范行为, 自我约束, 进行自我管理。社会组织通过章程进行自律, 规范行为。如市爆炸用品协会制定爆炸用品存放使用办法, 对成员进行安全检查, 通报情况, 督促成员落实约定, 确保爆炸用品安全。实际中, 一些行业协会还承担行业资质许可证初审、行业分析、年检初审等职能。如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由市民政局牵头组织的社会团体, 成员是全市各社会组织, 承担着社会组织年检初审任务。另外, 社会组织还通过对自愿精神践行, 引导、推动群众自觉遵守章程, 自觉遵守各项法规。
三、石嘴山市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嘴山市社会组织虽在全市发展中发挥着应有作用,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组织界定不清, 缺少自治性。一是登记不严。不是范围内却登记为社会组织。婚姻介绍所、墓地陵园等组织服务于群众, 以其非盈利性而言, 可以登记为社会组织, 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存在。但实际中, 这些组织大量开展以盈利为目的活动, 因难以掌握最终所得利润和资产是否在投资人及其亲属间进行分配转移, 难辨认“盈利性”, 易按社会组织进行注册登记, 借民办非企业单位政策进行减免税金。二是职责界定不清。石嘴山市87%的社会组织为2012年前成立的, 往往是由政府业务部门发起成立, 对社会组织章程制定、人事变动、日常决策、内部运行、活动监督等有着重大影响。社会组织也过度依赖于行政力量推动发展, 成了政府的“第二条腿”, 具有准政治性、半官方性的组织, 严重缺失“非政府性、自治性”特征。如由市交警支队发起成立的市驾驶员协会, 在市交警支队宣传科领导下开展工作, 协会全年活动多是组织会员到交警支队教育室学习安全行车规定, 对安全行车进行宣传, 承担着市支交警支队宣教科的宣教职能。三是人员界定不清。部分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能部门往往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如市红十字协会工作人员身份是国家公务员, 市卫生局局长仍在民政部门登记为市红十字协会法人。四是财务不清。业务主管单位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 在监管行业中发展会员, 以会费名义强制收费, 以及掌控社会组织财务, 并将自身财务借社会组织处理, 使社会组织成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小金库”。社会组织财务也多如市红十字协会一样使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无需向社会报告财务情况。
2.社会组织规模较小, 机构不健全。石嘴山市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挣扎在生死线上。一是社会组织规模小。全市每万人有1.8个社会团体, 每个社会组织平均个人会员才45人, 往往垂死挣扎在合法登记的边缘。二是社会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石嘴山市社会组织中会长兼出纳、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一人兼多职”现象普遍存在, 有固定办公人员、会计、出纳岗位的社会组织有140家, 只占社会组织的43.5%。
3.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缺少监管法规依据。仅靠章程难以约束社会组织以不盈利为目的, 对于骗取民政部门合法注册登记和发现非法社会组织后, 怎么处理, 难找法律法规依据。二是缺少公众监督机制。社会组织监管模式主要分为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三种模式, 实际中却是政府监管为主。对公众而言, 除备案的村居活动小组、慈善类组织外, 普遍没有向社会公布财务信息的习惯, 这种封闭式自我管理导致社会组织的“公信度”不高。三是缺乏评估机制。出资者对社会组织的关注度不高, 社会对其关注度更低。出资者既不享有社会组织的经营管理权, 也不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 特别是慈善性捐赠, 常常只明确捐赠用途, 很少关注落实, 也不对社会组织成效进行评估, 缺少衡量社会组织工作的有效渠道和主体。
4.社会组织管理难。一是监管主体不统一、难协调。我国长期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审批登记制度, 成立社会组织时需要先由业务主管单位同意, 再经民政部门批准和合法监管, 使社会组织有两个“婆家”。一些业务主管单位由于对“双重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以及部门利益的掺杂, 不能很好地履行业务管理职责, 形成只有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合法性管理, 唱“独角戏”。二是划分业务难。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业务主管单位的义务界定不清, 而新兴服务等领域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对应, 难找到对口业务主管单位, 找不到“娘家”, 难登记成社会组织, 也难找业务监管主体。
5.社会组织党建难。一是党员组织关系在社会组织的少。因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多是兼职, 会员有固定职业且党员组织关系在用人单位, 党员组织关系在社会组织中的很少。二是党组织隶属关系乱。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中, 党组织关系有隶属业务主管单位的、有隶属非公经济组织的、有隶属社工委、还有隶属乡 (镇) 街道、社区的, 隶属关系混乱, 不便于管理、组织党建、开展评先评优等活动。三是缺少经费, 难开展党建活动。因党组织隶属关系不一致, 无法掌握整体活动开展情况, 无法向党组织部门申请党建经费, 也无党费收入, 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阵地建设、党组织生活等活动。
四、石嘴山市社会组织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石嘴山市实际, 需先要有社会组织队伍, 有了队伍才能进行有效管理, 有了成熟规范的社会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1.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进行自我完善发展。石嘴山市是西北地区中小型城市, 经济总量不大, 社会组织的公益事业收入和会员会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仍需政府大力支持。一是降低登记门槛。按“先成立、再发展, 发展不好再取缔”的工作思路, 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应统一一个标准, 应取消成立资金3万元条件, 无资金也可以开展公益活动;降低发起人标准。二是完善税收减免政策。财政、税务部门通过设计合理的税收政策, 对社会组织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不断调节优化税收, 使社会组织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为社会组织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政府要通过更多的委托经营、购买服务、补贴三种形式给予资助。如石嘴山市、县 (区) 政府拿出一定资金或利用现有国有资产闲置办公场所建设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设立社会组织孵化专项基金, 重点孵化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各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信贷服务, 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等。
2.健全法律法规, 规范社会组织建设。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社会组织法。出台《社会组织法》等法律, 或将条例上升为法律, 明确社会组织设立、运作及注销活动, 为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或惩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提供有力的执法依据, 根本上堵塞无法可依的漏洞。二是建立健全评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 认真接受服务对象、社会公众、政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建立“黑名单”制度, 每年结合年检, 确定一批失信社会组织, 落实惩戒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体系, 由登记机关组织实施, 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开。
3.加强党建工作, 提升党组织领导力。一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各级地方党委要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社会组织党建大力支持, 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把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可靠、有为的力量。各级社会组织工委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 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定期分析通报党建情况, 强化督促检查。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凡有3名以上专兼职党员的社会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不足3人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组织, 由主管部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帮助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成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 并采取输送党员方式, 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为组建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力量。要结合实际, 把党性强、业务精的骨干党员, 选配为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开展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创建活动,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带头作用, 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四是成立社会组织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在市、县 (区) 纪委领导下, 成立社会组织纪工委, 明确纪工委书记和委员, 确定工委职责, 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
摘要:目前, 我国社会各界广泛研究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 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社会组织研究较少。石嘴山市属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 其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应有自己的路子。基于此, 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 对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 分析石嘴山市社会组织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师自身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出职业院校教师存在的眼界有限、动力不足;压力过大、持续疲劳、科研能力差;职称晋升困难、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了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开阔眼界;减缓压力、激发激情;多参加一些真正教授实际操作并能持续深入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技能培训 开阔眼界 减缓压力 职称晋升
中图分类号:G717.38
1.引言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1],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原动力。同时,教师也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魅力,因此,教师队伍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2]。
2.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限制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成熟。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战斗力,打造一支素质精湛的师资队伍,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有教师自身的问题、传统的问题、也有制度的问题。
2.1 教师自身的问题
2.1.1眼界有限
职业学校的老师每天以上课为主,一开学就进入了紧张、忙碌的制定计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循环中,长期工作在学校的小天地中[3]。面对越来越难教的学生,老师们也在天天想着怎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老师们交流的范围往往仅限于一个教研室的教师之间或者一个系的教师之间,思想和范围都相对较封闭和受限制的;同时,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学校也在组织着进行教学改革,并且也要求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这些工作绝大部分是用来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者是应对某些项目的验收,等检查和验收一过,一切就又恢复了从前。可以说大部分教师对自己做过的工作并不是真正理解,什么是情景教学法?什么是行为导向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他们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到底怎样做才好?恐怕没有几个教师心中真正明白,所以,工作起来就会流于形式。其实,老师们也很想提高教学效果,但是,面对着自己心中还不很理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信心,往往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
2.1.3实践能力不足,需要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来自于其他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来在学生时代接受的就是传统式的教育方法并重于理论研究型学习,他们从一个高校毕业就来到职业院校成为教师。面对职业院校既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教学的要求,显得不太自信。要实现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的培養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师更需要敢动手、能动手,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更需要技能培训。
2.1.2职业倦怠、动力不足
一般年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觉得上课已经得心应手,不是什么难事,就觉得工作平平淡淡,不知道怎么更上一层楼;还有些教师,评上了高级、特级教师,认为到顶了,缺乏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形成了职业倦态、动力不足的现象。
2.2制度的问题
2.2.1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压力过大,持续疲劳,科研能力下降。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很多人都身兼多职,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
作为任课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思考改进教学方法、参加每周教学例会、参与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实训、按要求按时整理好各项教学资料(由于要应对各项检查,格式上要求严格,因此,此项工作尤其繁琐,要占用很多时间)、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费时费力)等工作;同时,要考试拿证、做好科研工作、参与科研项目等等。
作为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更加琐碎、繁多。这是一名班主任每天的工作:负责全班学生的常规检查和各项事务。组织学生早自习、白天检查上课迟到、保证学生到课率、学生请假、联系学生家长、教室宿舍卫生检查、晚自习学生情况检查、学生思想状况排查、学生就寝情况检查解决学生纠纷、学生心理辅导、解决学生与某些任课老师间的矛盾、班主任日志记录,每周召开班会、参加每周的班主任会议等,另外还有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生病就医、学生评优评先、学生违纪处分、学生书费收缴、书费退还、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学生出现任何问题,班主任要第一个到场(作为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半夜到学校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到医院照顾生病学生都是常有的事)。同时,每一个教师在自己家里也有自己的角色,也承担着应有的家庭责任,也会有些家庭琐事需要在下班后处理。
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如此繁琐杂乱众多的事情压在身上,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即使有多么崇高的教育理想,也会逐渐变得麻木、倦怠、力不从心,激情减退,合作、和谐、奋进更无从谈起,也就根本无心投入科研。久而久之,也就基本失去了科研能力。
2.2.2 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晋升困难
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晋升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教师科研成果产量很少;而职业院校教师所做的大量工作及成果,很多不能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2)职称晋升名额非常有限,特别是高级职称,学校每退休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才能有一个评审名额。在这种情况下,既是教师经过努力达到了评审条件,因为名额的限制在学校里还是要排队。(3)年轻教师的职称晋升之路更是障碍多多,为了解决前面已经有很多人员排队的压力,有的学校将晋升职称设置了更多的条件限制,使很多年轻教师望而生畏,失去动力。
2.2.3职业院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
那些省级、厅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条件,第一条往往要求项目申报人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业院校的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往往年龄较大,要么是没什么心思申报项目了,要么是科研能力有限,所以不想申报项目;而年轻教师大多具有较高学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职称级别较低,没有资格申报项目。所以,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就很少。
3.加强就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增加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开阔眼界,转变观念。
开阔眼界,才能增强动力。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学习、交流经验,使教师不断汲取新鲜养料,从而使课堂教学新颖、有趣,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比如我校曾组织教师到清华大学学习,我校教师们无不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们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知识、高尚师德、新颖理念所折服。课程结束了,老师们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讲课中例子信手拈来,将抽象深奥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我们知道了,为学生储备知识是教师的师德。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差距,紧迫感油然而生,思想观念主动转变过来,效果很好。大家一致认为,每个教师都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职业教育的概念,同时,也都跃跃欲试,心里想着要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理念和新学到的知识运用进来。一次外出学习,就反响这么热烈,所以学校还是应该多给教师们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只有使教师开阔眼界,才能增强动力。学校可以建立学习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讲究实效,使教师的学习落到实处,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3.2政府能多组织一些真正操作性的,并持续深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
每年政府有很多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国培或省培项目,学校派教师到政府制定的培训点进行培训,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整个暑假都没闲着,可是培训回来后不管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基本不会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投入了很多时间,可是培训效果甚微。因为,培训点教师讲的理论知识,职业院校的教师本来也知道,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的技能培训、实操培训却很少安排。所以,尽管每年參加国培、省培,职业院校教师所欠缺的技能仍然欠缺,使培训流于形式,也使职业院校的教师失去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只有真正操作的、能够持续深入的技能培训,才是职业院校的教师所需要的。
3.3学校能适当减轻压力,激发教师激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负担过重导致肤浅。教师压力过大,也能使人缺乏激情。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过于琐碎、繁杂,什么都要做,什么也做不精。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很难获得对教师评职称有用的成果。职业院校可以考虑采用专职班主任制度。
3.4为教师职称晋升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是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荣誉感和精神追求,职称评定不仅是对教师价值和业务水平的肯定,也关系到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建议学校要尽力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机制,满足教师成熟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为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鼓励教师创新、成长。为每个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教师能够看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希望,使每一位教师都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4]。教师队伍的成长,必定会带来学校科研成果的丰收,促进学校实力的增强。
4.总结
对教师队伍的规范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使用和使其得到良好发展。让人有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有追求的乐趣,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管理、使用、建设好这支队伍,形成尊重人才的大环境,形成体现人才价值的有效大环境,才能极大可能挖掘教师潜力,发挥教师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红.从专业教学质量思考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J] 中国市场,2014,(17):143-144.
[2]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J]课程教材教法,2015,(3):3-16
[3]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6-38.
项目编号:ZJA15155
农村文化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措施,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注重政策支持,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县委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和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通办发[2010]16号)、《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通发[2011]13号)和《关于选拔和培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意见》(通委[2008]48号);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专门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配置资源,文化惠民成效凸显。结合农村实际,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全县乡镇(街道)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 1 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是打造乡村“15分钟”文化服务圈。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模式,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着力提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健身文化广场的档次,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组织“三下乡”文艺演出近100场次;连续成功举办九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大型广场演出300余场;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组织举办乡镇(街道)民间艺术调演、元宵灯展、秧歌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注重拓展载体,文化品牌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鸭梨文化、民俗文化、古城文化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文化厚积勃发。经过多年的积淀、挖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鸭梨文化。坚持“为农民办节、为产业办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五届通州鸭梨节,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节会品牌,节会期间组织举办“好客山东休闲汇通州鸭梨生态采摘主题月暨文化采摘之旅”、“枣乡风情自驾游”、“万人游古城”民俗游等乡村游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县域文化品位,叫亮叫响“中国鸭梨之乡”的文化品牌;二是传统民俗文化绽放异彩。天下独有剧种——渔鼓戏经宣传文化部门挖掘、整理,重新搬上舞台焕发勃勃生机,全力打造具有通州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编渔鼓戏《审衙役》、《追龙缸》、《打板桥》等新剧目多次荣获国家大奖。2013年,新编渔鼓戏剧目《墙角》荣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一等奖,蝉联“四连冠”,叫响了“通州渔鼓戏发源地”这张县域名片。三是恢复和建设古城文化。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迹 2 保存完整。目前,我县境内留有老县衙、风水台、文庙等10多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杨家盐业遗址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盐业遗址群。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振兴千年古镇,总投资3.17亿元实施“文化古城”修复工程,按照“一条轴线、四大主题、八大板块”的总体布局,整合古城特有的诗书文化、县治文化、海防文化、原生态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努力使“文化古城”成为鲁北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独具魅力的旅游优势品牌。目前,“文化古城”景区总体框架初见规模,正积极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通州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和部门重视不够,“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没有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轻视甚至忽视农村文化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个别乡镇文化站至今仍是“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子”;部分村还没有建起文化大院,有的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较低,文化设施不配套,甚至只建不用,开展文化活动较少。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偏少,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文化经费严重不足,现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农村文化队伍知识水平偏低,专业人员缺少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充分认识农村 3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制定出台农村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配足配齐相关人员,形成农村文化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要采取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建设。采取“投、引、捐、集、融”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尤其要吸引一些企业或致富能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形成县有市民活动中心、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三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文化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加强辅导培训,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三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开辟农村文化第二课堂,为培养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打下人才基础。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吸引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来通工作,有效解决文化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文化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品位。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潜心创作,以喜闻乐见 4 的形式深入乡、村巡回演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创新服务方式,深入农村,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对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考09-21
对加强人武部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06-06
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10-02
00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讲话稿07-10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9-24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7-12
对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实践与思考07-13
对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加强金融管理的思考09-27
对重视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思考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