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培训协议书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事业单位培训协议书(精选8篇)

企事业单位培训协议书 篇1

甲方:XXXXXXXXXXXXXXXXX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码甲乙双方就甲方出资培训乙方事宜,签订以下协议:

一、甲方因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对乙方进行相关能力提升的培训。

二、培训内容/对象

1、内容:①优秀职业经理人;②门店营运管理;③门店财务管理;④人力资源管理;⑤拓展训练;⑥客户服务管理;⑦其它培训

2、对象:门店副经理以上人员

三、培训时间

自年月日起至年月 日止,共计天。

四、费用承担方法

1、甲方同意垫支因乙方参加培训而发生的如下费用:

乙方因培训而发生的费用共计人民币元,均由甲方承担并计算为乙方所发生的培训费用。该费用包括培训所需师资费用、场所费用、设备费用、学习器材费用、资料用品费用、部份交通费用、食宿费用等。

2、培训约定服务期:1年。自签定《培训服务协议书》日起计算。

①若在XXXXXXXXXXXXXXXXX公司服务工作满一年,且按规定流程履行离职手续者,乙方无需再支付此培训费用;

②若在XXXXXXXXXXXXXXXXX公司服务工作未满一年,乙方将按未满服务月份向甲方进行补偿,补偿方式为:XX元÷12个月×未按约服务月份。

3、工作调动或缩短工作期限的,由甲方决定。

五、乙方在培训期间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培训制度,掌握岗位技能,完成培训任务。

六、补充约定: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八、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企事业单位培训协议书 篇2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和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总体工作部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发挥了安全技术支撑机构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以来, 中国安科院职业安全健康信息与培训中心根据企业安全生产需求, 分别为国机集团、同煤集团、国家投资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北京能源投资集团、神华集团黄骅港务局、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化工集团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开展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应急管理培训”、“注册安全工程师继续教育”等安全生产相关培训服务工作。培训服务过程中, 注重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按需订制培训方案, 选派优秀授课教师, 严格审定授课大纲, 组织为学员讲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安全生产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危险源辨识与安全管理、职业危害与预防措施知识以及国内外安全生产先进管理经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 尤其是注重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 组织相关专家向相关企事业单位传授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同时, 注重自主研发和编制培训课件, 不断提升培训服务质量, 推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 获得了相关企业单位的好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是以各种发展途径为基础,通过分析人力的技术水平、态度标准、知识体系结构等各方面的水平,培训适合事业单位满足和开发的工作标准需求,达到提高个人综合绩效考核管理的目标。受人与社会的关系影响,人力资源往往更具有主管能动性,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事业单位是公益性管理部门,承担着社会的服务管理职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与人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良好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重视工作各角度的发展,培训侧重于员工知识、技术、态度标准等方面上的改善,良好的知识体系提升可以更好的符合工作的基本需求,培训着眼于未来发展,可以有效的激发职工对未来工作发展的认识水平,协助员工更好的额完成要处理的工作。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发展培养,意图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发展到最大限度,提升单位的管理行为步骤。根据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标准,对组织内外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提倡人员的创新资源培养,强化人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事业单位各职工之间工作发展的有效结合,提高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更好的额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三、事业单位培训开发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人才资源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在整体上很大的约束了人才能力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人力资源培训的汇报率较低,培训开发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标准,这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无法有效健康的发展起来,人力资源管理无法为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智力保障需求。

1 .人才分配管理利用不足

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目标是实现人员绩效组织的发展,培训开发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转化,员工需要通过培训实现实质性效果的改变。目前的事业单位组织管理成金字塔管理形式,这是不利于事业单位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会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造成员工综合素质水平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无法有效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业单位人员配置管理模式存在将硬化问题,权利集中化影响民主开发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限制人力资源的发展,更不用说开展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建设。

2 .人力资源培训耗时较长

人力资源的投资往往需要较长的投资标准,根据实际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时间,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特点进行分析,确定符合人力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的标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往往存在片面性认识,主观概念上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造成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利用的工作效率较低,严重的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 培训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培训往往存在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分析流程,这直接导致培训内容缺乏规范性的安排。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课程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特点。培训的主要内容往往集中在基础理论、思想挂念的培训上,不重视潜在的人事开发和利用,培训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互动过程,很难有效的调动人员的整体积极性作用。事业单位的培训不足,职工培训的有效表现和培训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性问题。员工在实际的实践工作中无法有效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工作实际的技术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关于与实际的工作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性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问题,家居培训过程的片面性问题,是不利于培训工作正常开展的。

4 .开发和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只重视资源的开发,而不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忽视人才潜在的开发标准,没有对各科室的相关人才进行合理的调动配置,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律性管理,没有有效的依据,无法根据实际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确定符合实际人才长远发展的需求标准。这些问题导致开发不具有针对性,短期开发过度,开发滞后问题,严重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无法实现事业单位综合发展的基本需求。

5 .事业单位建设培训

事业单位的培训建设开发存在滞后性,这很大程度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管理,造成人力资源培训出现无序性和低效率性。根据事业单位的培训建设标准,需要对培训建设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意义,建立符合实际事业单位管理的标准,提升事业单位的培训建设有效性。

四 、提升事业单位培训开发的对策方案

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正处于长期发展阶段,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开发发展,从实际出发,从传统人事管理出发,分析适合现代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转变方法,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长效发展水平,进而保证事业单位培训的有效性,对事业单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事业单位要主动认识,及时有效的反思,积极探索适合内部发展变化的职业培训方法,确保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完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单位不断开发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人才支撑和发展,确保人才资源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管理,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基本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发展水平,进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人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确保我国事业单位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红涛. 浅析人力资源培训动因,提高机关服务中心培训效果[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0).

事业单位因私出国协议书 篇4

乙方:

甲方的法定代表人委托本单位(姓名、职务)与

(单位、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简称乙方),就甲方同意乙方因私出国事宜,签订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根据乙方提出的因私出国

申请,同意乙方出国。

第二条甲方同意乙方以身份赴国,境外时间为个月(自出国之日起计算)。

第三条乙方抵达国后,一个月内向中国领使馆报到,乙方在国外期间,保证遵守中国法律,遵守所在国的法律。

第四条乙方无论因何种理由需中止、延长在国外期限,均应至少提前1个月通过中国驻所在国领使馆提出书面申请,未经甲方批准,不得改变。

第五条乙方在国外期满后应按期回国,不得在外滞留、受聘工作或定居,逾期不归,一切责任自负。

第六条乙方为保证履行承诺和义务,须向甲方交纳保证金元人民币,乙方在外期满后回国向甲方报到后,甲方退还保证金。

第七条乙方在外期满回国后,应在三天内向甲方报到,按甲方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八条甲方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保证乙方在如下方面的待遇:

1、乙方为因私出国人员。

2、乙方在外时间按:计算。

3、国际旅费支付办法:

4、在国外的生活费、医疗保险费支付办法:

5、在本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国内的工资待遇:

6、其他待遇:

第九条甲方在认为必要时,有权决定将本协议书通过我驻外领使馆提交乙方因私出国所在国的有关部门或个人。

第十条甲方违反本协议书时,乙方有权向甲方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要求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责成甲方执行本协议,赔偿损失等。必要时,乙方可向中国的司法部门起诉,追究甲方的法律责任。乙方违反本协议书时,甲方将根据乙方违约的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行政处分,或停止乙方在甲方的一切待遇,要求乙方赔偿经济损失,并给予经济损失的三倍罚金,交回甲方分配的住房。必要时,甲方可将乙方违约事实通知乙方所在国的有关部门和个人,或向司法机关起诉,追究乙方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经甲方同意,由

(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职务)为乙方因私出国的国内保证人,保证乙方履行本协议,保证人须与乙方经常保持联系,每月向甲方介绍乙方履行协议情况,如乙方违约,保证人须认真协助甲方追究乙方责任,在乙方违约而保证人又未履行自己职责的情况下,保证人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甲方与保证人就保证人责任发生纠纷时,经双方同意,可提交甲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解决。

第十二条本协议书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签字各方的责任有效期至本协议书第七条规定的报到之日为止。经甲方、乙方、保证人协商一致后,可对本协议进行修改、补充。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方持两份,乙方和乙方保证人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法定代表人:时间:

乙方:时间: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协议范本 篇5

八、劳动争议的处理

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因解聘、辞退、开除或相关条款未有效执行等情况而产生争议时,可以依法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九、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依法制定的《员工手册》、《制度条例选编》作为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事业单位培训新疆三史 篇6

■史前时期

人们将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通称“史前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缺少准确的文献记载,历史面貌往往主要倚赖考古文物。

新疆迄今还未发现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有文字的遗物和相关记录,故学术界一般将汉朝之前的新疆历史都称为“史前时期”,这是人类文明的黎明阶段

1、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

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是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的,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新疆的“史前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

和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旧石器

察吾乎彩陶

2、居民“人种”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

3、先秦时期西域同中原地区的经贸联系

■汉朝统一西域及其管理

1、西域社会状况

(1)西域“36国”,“行国”、“城郭诸国”,不同的生?

产生活模式;

(2)西域诸国仍处在各自为政的割踞状态(《汉书·西? 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 一”);

(3)前177年,匈奴右贤王统兵西征,西域诸地归匈奴所 属。之后,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管理该 地事务,(《汉书·西域传》:“赋税诸国,取富给 焉”)。

2、汉朝统一西域过程 张骞出使西域图

3、汉朝治理西域措施

(1)设置机构,任命官吏;(2)驻军镇守,戍边屯田;(3)镇抚地方、督察境外;(4)遣子入质、贡献方物;(5)修筑城垒烽燧、扼守交

通要道。

4、汉代西域族群分布及文化面貌(1)民族分布基本状况

(2)文字语言使用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1、魏晋诸朝对西域的管理

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民族

3、“汉魏遗黎”高昌国

4、佛教文化艺术的繁盛

■隋唐时期的西域

1、唐朝统一西域进程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其规模和时间都超过魏晋,胜过两汉。

630年设伊州。640年平高昌,置西州、庭州,设安西都护府。647年击败西突厥,统一西域各地。657年平阿史那贺鲁之乱,西域政局稳定。703年,置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部。

龟兹故城

2、唐朝设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唐朝控制的西域范围远超前代,例如《新唐书?地理志》称:唐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分种落列置州县,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又说:“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列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 唐朝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

(1)在汉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指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政治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

?(2)在非汉人生活聚居区,则推行“羁縻政策”,其特点是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采用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诺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对这些居民不编户籍,虽交纳贡赋,但不入户部。

3、唐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4、突厥进入西域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5、吐蕃人在西域

公元751年“怛逻斯之战”以后,阿拉伯帝国攻破唐朝在中亚地区的防线,唐朝势力范围限于帕米尔以东诸地。吐蕃(藏族祖先)势力已于此前进入西域,并占据了天山东南一些局部地区。755年,唐朝统治阶层内部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西域驻军大批内调勤王平叛,吐蕃人乘机取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西域诸地一度都被吐蕃占领。吐蕃人对西域的统治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东扩。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

且末县吐蕃城堡遗址

二、新疆历史(下)

■辽宋金时期西域政局的变化

1、回鹘人迁居西域并成为主体居民

回鹘,一称回纥,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骨力裴罗可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建回纥汗国,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将“回纥”改为“回鹘”。

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9世纪中叶,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等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

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

高昌回鹘王国

吉木萨尔县西大寺遗址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回鹘王侯群像

喀喇汗王朝

《突厥语大词典》

萨图克布格拉汗陵墓

2、于阗王国政权

3、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之前,辽朝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西辽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蒙古汗国所灭。

4、正确认识西域境内的割据政权

(1)割据和分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历史概念,指历史上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中央集权对峙或群雄逐鹿的现象;后者是一个近代政治概念,指近代定型的统一国度中发生的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活动和行为。

(2)新疆历史上割据或地方政权产生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中原政局动荡、中央王朝比较弱);

(3)即使是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没有中断;(4)西域地方政权首领都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

古代新疆少数民族建立的诸多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以其历史应是中国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蒙元时期天山南北政治新格局

1、畏兀儿归属蒙古(1212)

吐鲁番壁画中的畏兀儿人形象

2、蒙古元朝对西域的统一和治理(1)蒙古统一西域各地;(2)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

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 畏兀儿地区; 天山北部草原地带; 天山南部农耕地区。

忽必烈狩猎图

3、察合台后裔对西域的统治(1347)

■清朝时期的新疆

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

2、清朝统一新疆及其治理措施(1)建立军政管理机构;(2)驻军屯田;

(3)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的民政措施。(4)治理措施评价。

3、新疆设省以及意义

(1)19世纪以后新疆局势

1820-1823年浩罕支持和卓势力入卡作乱; 1851、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

1864年库车农民起义;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侵入新疆各地;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

(2)清军收复新疆和新疆省的设置 塞防、海防之争;

清朝收复新疆的过程(1877、1882); 设立新疆省(1884)(3)新疆设省意义

一是新疆行政体制与内地一体化,有利于国家统一; 二是有助于推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是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团结。四是树立了一个近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先例。

■新疆历史的启示

1、汉代以后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秦汉时期内地与西域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设官置守、驻军屯田应是国家主权的根本标志,汉代以后,历朝中央政府都在西域各地设置各级官职和机构,进行有效的军政管辖。正如包尔汉先生指出的:“新疆与祖国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长期的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这一地区的直接行使。”新疆地区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篡改。

2、统一是新疆历史主流、维护统一是各族人民人心所向

统一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维系统一的经济基础;

强盛的中国历代各朝及其比较适宜的政策对边疆各族民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使新疆各族同全国人民一道都祈望统一,并竭力维护统一。这种统一意识最终凝聚成强大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爱国心。新疆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极度恶劣的国内外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在祖国大家庭中,应该说是新疆各族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3、新疆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和尚”、“沙门”,“佛”,“浮屠”)。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上)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2009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西北边陲这块辽阔富饶的疆土。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的幼年时代,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可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距今约2、3百万年到公元3千年前后。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并无民族之别。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这些居民中一部分是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这些考古材料基本上反映了史前时期新疆居民种属的轮廓。

◆秦汉时期新疆的居民族属

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从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地理上被称为“西域”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社会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例如,我们知道以天山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称之“行国;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团聚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36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活动的主要有塞、羌、乌孙、大月氏、匈奴、汉人等。汉人在新疆、中亚各地都出现活动的踪迹

明朝人绘制的《汉家公主出塞图》

语言文化:

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本地还流行着多种语言文字(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隋唐时期)。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局面的复杂性背景。

龟兹(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则使用的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

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县等地)一带地区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

◆魏晋时期新疆民族的融合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而且是新疆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重组的时期。天山南北各地,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的民族成分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天山南北各地原来聚居活跃的一些部落族群,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皆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二是受中原地区政局的影响。以城镇绿洲为中心,西域地区形成几个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包括由汉人建立的高昌国等;三是北方草原上的柔然、鲜卑、高车、铁勒、突厥等民族因为各种原因相继进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公元5—6世纪铁勒、突厥等持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迁入则预示着隋唐,以及之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

“汉魏遗黎”高昌国

由于内地战乱不息,甘肃河西地区一些世家大族相继逃难迁居高昌地区,他们与原汉代屯田士卒相汇合,吐鲁番盆地地区迅速繁兴起来。在复杂的外部形势左右下,高昌地区在先后经历阚氏、张孟明、马儒诸政权后,至公元496年,在柔然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麴氏王朝自此子孙相沿,到640年为唐朝所灭,统治吐鲁番盆地近一个半世纪之久。麴氏王朝是当时西域各族地方政权中唯一的汉人政权。其域内通行汉文,军政管理皆采用内地制度。20世纪初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众多汉文书,如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前凉时期秀才对策文等,不少都是高昌麴氏王朝时期遗物。

◆隋唐时期新疆民族格局的新变化

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因为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落居天山南北各地,西域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由东到西的“突厥语化”过程再次改变了西域各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唐朝时期对于西域地区较长时段的稳定管辖和治理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但是,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于中亚地区政局的失控,以及“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局势的动荡,极大程度上消弱了唐朝对西域政局的有力控制,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并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虽然此间藏族的先民-吐蕃人北上,进入西域地区,在政治上遏制了阿拉伯帝国军事势力的东扩,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开始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以东各地,稍后宋朝时期喀喇汗王朝王族信仰伊斯兰教就是一个证明。突 厥

突厥人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古代游牧民族,最初游牧活动在叶尼塞河流域,后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因金山形似“兜鍪”,故有此称谓。突厥人以“阿史那氏”为王姓,以狼为图腾。

突厥人初弱小,为柔然汗国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在征服铁勒诸部后,实力增强,遂大胜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为顺应其政治扩张需要,土门令其弟室点密统领大军西征,突厥人征服西域各地,设立“吐屯”监护各地,又大破嚈哒,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中亚各地。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和天山以西为西突厥汗国辖地。

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余部融入其他各族之中。随着突厥汗国的灭亡,突厥人就消失了。但是其对西域和中亚地区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殊巨。(二)新疆民族发展史(下)◆ 宋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辽、宋、元、明时期应是新疆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漠北草原回鹘人的西迁并定居,以及之后元明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的进入,并融入到西域当地居民中。导致天山南北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4、蒙古进入西域及其历史作用;

1、回鹘人逐渐成为新疆地区主体居民

公元9世纪中叶,从漠北草原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分别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和喀什等地创建了喀喇汗王朝。公元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自魏晋以后控制于阗地区的尉迟家族以及所建立的大宝于阗国也为喀喇汗王朝吞并,伊斯兰教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开始深刻影响当地各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对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统治,使惯于游牧的回鹘人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制约,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从而为之后逐渐融合同化其他诸族,并发展为新疆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奠定了条件。

回鹘及其西迁

回鹘,一称回纥,是我国古籍对维吾尔族先民的称呼,“联合、结合、同盟”之意。汉晋时期的丁零、高车等都是其渊源之一。4世纪时以“袁纥”名称初现于汉籍文献里,当时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处在其他更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统治之下,过着“逐水草随畜”的游牧生活。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融合吸收其他部落成员,自称可汗。744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在灭掉后突厥汗国后,自称“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汗庭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乌德犍山,回纥汗国建立,唐宣宗册封其可汗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派使臣至唐朝,请求后并被允准将族名“回纥”改为“回鹘”。

840年,连年自然灾害,加上内外矛盾交织,漠北回鹘汗国解体。残余分为三部分散居各地。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2、西辽政权的建立和影响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西域地区之前,契丹人所建辽朝中的王族成员—耶律大石率其所部进入西域,他们于西迁途中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公元1133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随后征服了喀喇汗王朝,对包括今天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还为后来蒙古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西辽王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对西、中亚各地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迄今当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1208年蒙古西征后,西辽为其蒙古汗国所灭。

3、关于辽宋时期若干问题的认识 一是关于西域少数民族建立割据政权问题;(1)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作为我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所 以应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2)西域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中断;

(3)西域地方政权首领自称为中原王朝的延续或者组成部分。二是西域文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宋时期,延至元明时期,随着回鹘人在吐鲁番盆地等地的活动,以粟特文字为基础所创建的回鹘文在当地广泛流传起来,它对于我国境内 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其巨大。天山南部地区诸族信仰伊斯兰教,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族语言,阿拉伯文字体系逐渐替代了 原来当地使用的印欧语系的各种文字。这两个地方政权的存在,及其文化 的扩散传播过程是15-16世纪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实现“回鹘化” 的重要 开端。

4、蒙古进入新疆以及历史作用 蒙古统一西域各地 蒙古元朝在西域地区实施的 三种管理模式(1)畏兀儿地区;(2)天山南部绿洲地区;(3)天山北部草原地区。西域民族格局新变化

正确认识蒙元时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从13世纪初开始的蒙古汗国及元朝对西域各地的统一和治理,延至明末清初,长达数世纪之久,其为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且政治影响极为久远。

伊斯兰教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蒙古统治时期初期,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蒙古统治者征调各族进入西域驻守,宗教政策比较宽松,伊斯兰教得到很大发展。1347年,成吉思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汗亲率所属部众16万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在他及其子孙的武力传播之下,伊斯兰教在天山北部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先是经济的定居化,而后是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融合,至公元16世纪初,活动在天山南北各地蒙古人多融合于当地维吾尔等民族中。元朝末年,伊斯兰教文化

对古老的西域各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推动了天山南北各地诸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趋同。西域诸部落、族群迁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的发展经过这场洗礼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伴随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回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维吾尔族逐渐形成发展为近代民族。

六、清朝时期新疆民族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

为了建立巩固的西北边疆,清朝政府在18世纪中叶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粉碎伊斯兰教大、小和卓等各种分裂势力的叛乱活动,统一了天山南北。19世纪后期又发兵击败了阿古柏为首的浩罕侵略势力,收复了沙俄侵占的伊犁,1884年建立新疆省,从军政管理制度上与内地一致。清政府还陆续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政策法令,妥善地处理了境内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特别是确立了近代中国的西部边界线。这些政治抉择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之形成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1、厄鲁特蒙古控制西域

2、清朝统一新疆及其治理措施

3、民族分布格局的两大变化 谢遂图中所绘的清朝新疆各族形象

一是外部迁入:东部地区:清朝收复以及治理新疆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了推进新疆经济的开发,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在先前已有的民族迁徙分布格局基础上,陆续从东北各省抽调满、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汉族(禄营)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进疆(旗屯)。同时组织、鼓励内地汉、回等民族群众到新疆屯垦种地(民屯、犯屯)。西部地区:部分民族从西部各地迁入新疆境内,如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新疆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成份。

二是内部调整:例如有组织地从南疆征调部分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等北疆地区屯田戍边(塔兰奇)。至此,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主要民族组成的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七、新疆民族发展史的启示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就有文字记载的的新疆二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众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基本格局现状,更构成新疆多元文化光彩灿烂、生生不息的历史源泉。?? 导致历史上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1)新疆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氛围;(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陆上通道;(3)新疆周边地区政局的不断变化;(4)宗教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粘合力作用;(5)历代中原诸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这些因素均在促进新疆古代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不断新生是新疆民族发展进程的常态和趋势

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再生不仅是新疆民族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没有那个民族能长久保持不变。正如北京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说: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新疆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历史上不断把各种不同的种族、民族及他们带来的文化熔铸一炉,变幻着这里的人文色彩。

3、新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现实是有历史积 淀作为其基础的

新疆自然地理的东倾性使其民族迁徙、融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东部,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是影响新疆民族成分的主要力量。故此,新疆历史上多民族迁徙流动,以及相互交往和融合聚居都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这种以团结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杂居、接触、交往、融合自然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多民族共聚生活的现实也使各民族形成共识:即“民族团结是福”。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而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4、新疆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之后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上的主人。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样构成现在正在崛起的强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个雄厚基础之上的,所以她坚如磐石,牢不可破,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

三、新疆宗教演变史(上)

前言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历史上,新疆宗教始终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流行的是由远古先民自发产生的原始宗教以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这一阶段从远古至公元前4世纪外来宗教传入。

1、原始宗教

远古时期的新疆居民,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他们相信人有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他们还相信万物皆有灵魂,相信超自然力量,认为大自然的后面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大自然,并把这种超自然力量神格化和人格化。为了获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便通过各种形式开始了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植物等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图腾崇拜也十分盛行。新疆的许多古代民族都以虎、豹、狮子、狼、骆驼等动物,甚至以太阳、树木等为图腾。新疆的远古先民也崇拜生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对祖先的崇拜。

2、萨满教

原始宗教进入晚期阶段后,逐渐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这一时期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萨满教”。据史籍记载,匈奴、柔然、突厥、回鹘等新疆的古代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是生命力极强的宗教。各民族不管历史上宗教信仰如何变化,不管其接受的新宗教排他性强弱,萨满教或渗入到新的宗教中,或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形式存在下来。如维吾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萨满教遗俗。如朝拜麻扎时在麻扎周围插木杆,并在其上挂羊头、羊皮、布条;在古尔邦节和朝拜麻扎时集体跳萨满舞;民间尤其是南疆农村,仍然盛行“巴合西(即萨满)”跳神治病,等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都程度不同地保留了萨满教的遗存和习俗。

三、新疆宗教演变史(下)

二、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构成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包括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传入,历时一千多年。

2、祆教

公元前4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历史上都曾经信仰过祆教,至今这些民族还保留着祆教拜火的习俗,祆教的重要节日努鲁孜节已成为这些民族的传统节

日。

3、佛教

公元前1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和田地区。经过各地统治者几个世纪的大力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佛教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大型佛事活动频繁,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唐代,南疆地区的佛教已经开始出现了衰落的迹象。但直到11世纪初,佛教仍然是南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佛教传入并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随之形成。新疆佛教在佛经翻译、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继佛教之后,又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传入新疆,加入到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之中。

4、道教

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当时在新疆的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哈密、吐鲁番等地。清朝时期,由于信仰道教的湘军大批进入新疆,道教才广泛传播到新疆各地,当时,道教的宫观几乎遍布天山南北各主要城市。、摩尼教

公元6世纪前后,产生于波斯的又一宗教――摩尼教经中亚传入新疆。信仰摩尼教的中亚商人和移民,在从阿勒泰到罗布泊一带建立了许多聚居区。9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人在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主体迁入新疆,并在吐鲁番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直到回鹘人改信佛教后,摩尼教才逐渐在新疆消失。

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也传入了新疆。景教是中国对基督教的一个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的称谓。景教在新疆早期传播情况不详。唐宋时期,景教在吐鲁番地区十分盛行。元代,随着大量畏兀尔人接受景教,景教在新疆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直到清代,伊犁地区还有景教的活动。

吐鲁番出土的粟特文摩尼教文献残卷

(三)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

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在这一阶段,伊斯兰教通过对和田的宗教战争,逐渐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南疆地区,形成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这一阶段的早期各种宗教都比较活跃,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伊斯兰教不断壮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则日趋式微。这一格局大致持续了6个多世纪。

1、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当时,统辖新疆南部至中亚一带的喀喇汗王朝的王室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率先接受了伊斯兰教,后夺取政权后并利用权力开始在喀喇汗王朝境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经过同于阗佛教王国历时40余年的战争,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今和田地区。于阗灭亡后,喀喇汗王朝又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圣战”。这次战争虽然对高昌佛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未能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吐鲁番地区。此后,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无暇对周边非伊斯兰地区发动“圣战”。直到14世纪中叶以前,以阿克苏、库车为界,一直维持着南部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部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2、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14世纪中叶,统治新疆的地方政权东察合台汗国可汗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后,首先强迫王公贵族和蒙古人改宗伊斯兰教,之后在伊斯兰上层势力的配合下,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其后裔是伊斯兰教更加狂热的推行者,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强制民众接受伊斯兰教,并对吐鲁番、哈密等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不断发动所谓“圣战”。到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哈密已取得主要宗教的地位,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后,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也随之形成。

(四)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历经6个世纪的传播后,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在这一阶段,由于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只是在汉族中流行。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后,佛教又在北疆地区兴盛起来。此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相继传入新疆。新疆继续保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原来主要在维吾尔等民族中流行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随之逐渐消失。从明朝起,随着卫拉特蒙古进入新疆,由他们所信仰的藏传佛教在新

疆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北疆地区的主要宗教。17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势力,击败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清代,随着信仰道教的大量清军、汉族商户和百姓的到来,已衰落了的道教开始复兴。当时,大型的道教宫观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带有我国多神崇拜的道教庙宇,如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等,却遍布天山以北和东疆各地。在南疆地区,道教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回疆通志》记载,在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乌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喀喇沙尔等地,都建有数量不等的道教宫观。当时新疆道教的宫观数量之多,仅次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从18世纪后期起,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国又称基督教)相继传入新疆。东正教是随着俄罗斯人陆续迁入新疆而传入的,此后也主要在俄罗斯族中流行。基督教和天主教则是由一批西方的传教士传播到新疆。到民国初年,基督教和天主教已传播到全疆各地,在天山南北各重要市镇,如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哈密、莎车、绥定、英吉沙等地,都建立了两教的教堂。

伊犁发现的元代基督教文物

(五)新疆宗教演变史的特点与启示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回鹘王侯群像

1、多种宗教并存是新疆宗教历史演变的基本特点,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自从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以来,构成这一格局的宗教不断在发展演变,但不管其如何演变,都未能改变多种宗教并存的这一基本格局。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宗教的地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教独存”的情况,“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始终是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所决定的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这种信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维吾尔族历史上就先后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兰教。民族宗教信仰的不断改变,也是导致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的重要原因。

3、宗教无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

凡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宗教是没有生命力的,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的消失就是不能与新疆的社会相适应的结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传入新疆后,就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与新疆社会相适应,逐渐演变为带有鲜明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佛教和伊斯兰教,才成为新疆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4、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和态度对新疆宗教的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佛教和伊斯兰教之所以能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都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对这两种宗教的支持分不开的。西辽和蒙古时期的宗教宽容政策,最终导致了这一时期新疆各种宗教的发展和兴盛。不管实行怎样的宗教政策,都包含着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5、多种宗教和谐共存始终是新疆宗教历史的主流。

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佛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但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在同其他宗教并存的几个世纪里,没有再发生过冲突,一直是和谐并存的。多种宗教在新疆不仅能够和谐并存,而且能够相互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新疆地域和民族特别点的佛教、伊斯兰教、祆教等。

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 篇7

一、培训机制重要性

想要将培训机制应用在事业单位管理中, 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培训机制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都重视培训工作,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才能够更好的将培训机制应用在本单位管理中, 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宣传, 改变传统被动培训的局面。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员工在思想上应该有一定的紧迫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工作中, 根据自身岗位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 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业务能力。

二、发挥领导带头作用

领导是事业单位的引导者、领头羊, 领导主动的参与到人事管理制度中, 充分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这对于提高培训机制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主动参与进来, 不仅能够让单位的所有人员充分的认识到培训机制的重要性, 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自身单位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领导置和普通职工一起参加培训, 并进行换位思考, 能够将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因为, 单位的其他职工都参加培训, 领导不参与, 长此以往, 职工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领导的管理水平、领导能力停滞不前, 不能够适应单位发展形势, 导致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

三、根据事业单位的情况, 创建科学的培训制度

虽然培训机制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具有现代认识管理的各种优点, 但是想要充分的发挥培训机制的作用, 还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 充分的考虑本单位的历史特点、现行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通过全方位的调研, 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征求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及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广开渠道听取单位全体人员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根据单位实际状况创建的培训制度, 其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 能够更加契合单位全体员工的需求, 充分的激发单位所有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显著的提高培训效果。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事业单位培训工作应该根据实际需求, 根据事业单位的现有资源、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及未来的发展计划等制定。培训计划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在整体培训中引进最先进的培训方式, 做到细致、强化的培训, 例如, 采用工作知道法、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拟法等, 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培训效果。

五、培训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结合

事业单位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应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 这样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单位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挖掘员工潜力, 在培训过程中, 针对员工的能力与未来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与内容, 并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督促, 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 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热情, 更加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事业单位通过将培训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 将职工的培训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结果中, 对于培训考核结果不合格的, 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 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的有效结合, 会给职工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压力的推动下更加主动、努力的学习, 更好的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

六、创新培训方式

如果事业单位的培训机制采用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 将会影响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达不到相应的目标。因此, 事业单位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 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员工的特点等, 制定多样化、针对性的培训方式, 通过创新培训方式, 能够显著提高培训效果。不同岗位的员工, 其工作性质也不相同, 要求员工具有独特的、专业的业务能力, 因此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应该不断地创新培训方式, 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 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同时, 培训的内容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应该培养职工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在培训的过程中, 职工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现代技术, 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巧, 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 开阔职工视野, 保证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及培训内容的实时性。总之, 事业单位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 应该岗位、职工的特点, 采用多样化、创新的培训方式, 以此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显著的提高培训效果。

七、创建完善的监管机制, 保证培训的贯彻落实

一些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培训机制与培训形式往往是走过程, 并不能够起到培训的效果。对此, 事业单位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管机制, 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结果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对培训资金的落实状况进行管理, 坚决杜绝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此外, 所有的事业单位还应该强队对现有培训机制的监管, 对事业单位的培训进行跟踪式的监管,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督, 以此保证事业单位投入培训资金和培训内容落地生根, 这是保证事业单位培训机制真正贯彻和落实的根本保障。当培训完成后, 还应该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与反馈, 例如, 观察培训后各个部门的整体变化状况, 对培训的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部门与员工的感受, 虚心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实现对培训机制的不断完善, 以此保证培训效果。

八、结语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服务性组织, 在推动国家建设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员工业务能力、思想觉悟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通过加强对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的培训, 能够显著的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思想觉悟, 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 事业单位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培训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各个部门以及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潘静.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4) :8.

[2]朱朝霞.论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4) :182-183.

[3]刘亚鹏.水利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观念的培养与培训机制的建立刍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14) :161-162.

[4]王凯.加强事业单位在职培训需要面对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7) :125-126.

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培训机制;事业单位;管理

通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培训机制已逐渐完善,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对于确保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快速发展,更多先进和新的技术及培训理念在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应用,但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至今仍旧没能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或者只是为了应对检查而没能使培训机制真正落实,造成事业单位自身发展没有办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将以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为切入点,阐述其重要性。

一、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要把培训机制运用到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了解培训机制对其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均应注重培训工作,在思想方面对其给予重视,才可以使培训机制更好的运用到事业单位管理中,并且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其管理人员必须加大自身学习力度,逐渐提升综合素养,强化宣教,转变以往被动培训方式。其所有员工均应在思想上有紧迫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积极参加到培训的工作中去,针对自己的职责需要,采取相应的培训内容,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

二、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培训改革、创新管理思路

近年来,每个层次的事业单位都实施了多种方式的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事业单位很长一段時间以来在管理中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其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内部领导不具有危机感,这便导致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其他企业相比,不仅发展较慢,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难度。怎样让其接受现代理念转变观点,做到与时俱进,培训——正是其有效途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直由属于当前社会人中的优秀群体构成,其拥有较高的学历,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拥有较高才能。虽然长时间的工作氛围让其处于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但是利用培训,在思想观点方面实施引导,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去指正,能够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鲜事物,快速提升管理水平,改革创新思想的核心也将通过培训的方式传递给事业单位员工,提升其创新意识,加强其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2.利用培训强化凝聚力、调动工作积极性

培训和平时的文山会海不同,不具有被迫接受的性质,其形式多样,强调把讲和听结合起来融汇贯通,注重将工作的能动性和人性管理二者相结合,激发培训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工作热情,并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这种势头。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使其具有活力和生机,给目前已经存在的制度和单位改革管理制度的实行获得更好的效果。对管理人员来讲,培训获得的效果,也不只是单纯的转变管理思维,更重要的还是其单位内的团结互助和极高工作热情,通过培训来激发出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

3.利用培训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

领导人员属于单位的带头人物,其参与度对管理制度实施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培训机制的实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人员的参加,不仅能够让大家意识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也能使其自身更为详尽的了解本单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的管理状况,更能让其站在一个基层员工的角度去接受培训、换位思考,使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跨越式的进步。若仅仅是对员工进行培训,领导人员不加入其中,长此以往,不只是领导的管理水平没有办法满足形势所需,容易造成和员工的脱节,更有甚会在决策的时候出现失误的可能。因此,培训机制应用到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让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同时,制定严格的制度,而非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训工作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取得理想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给领导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进而使领导和员工能够更加融洽的相处,共同进步发展。

4.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要求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药基层执法单位的真实情况。虽然培训机制属于人事管理学当中的一部分,拥有现代管理学的许多特点,但是在实施培训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本单位的真实情况,让培训制度能够适应单位以往和现在的特点,并且要通过调研的方式,咨询每个部门,寻求单位领导人员的建议,拓宽渠道、倾听意见。同时还要注意基层部门对培训内容方面的需要,员工也要更加主动的参与其中,从而使培训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精准性和可行性。事业单位的培训制度一定要突出全面的科学发展观,在内容方面要体现出管理学中的核心理念,培训制度不能夸夸其谈,如果一味讲些比较空洞的内容,那么将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好的培训机制必须是要从先进超前的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培训的主要内容,使员工们感受到新的管理体验,能够让参加培训的员工感觉培训的确可以提升自身水平,并且能够容易的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将培训当做一次能力的训练,提升自身价值的途径。

5.完善培训和绩效考核的衔接机制

药基层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限制员工的一些行为,从而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单位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将员工的潜力挖掘出来。药基层执法单位建立并完善培训和绩效考核的衔接制度,把员工培训的结果加入到绩效考核的结果中去,对那些培训考核结果没有通过的和考核结果优秀的,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惩机制加大员工压力、激发员工热情,基于压力和热情的推动下,员工将认真对待培训,从而实现培训的预期目标。此外,培训还应根据员工的能力和职业规划制定相应培训主题和内容,进而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

6.验证培训效果

在培训完成之后,要对其效果进行追踪和反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因为事业单位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负责组织培训的人员必须要时刻注意培训之后每个部门工作的总体改变,并应主动对被培训员工实施调查询问,体会领导人员对于培训的感觉,吸取相关意见、建议,找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利下一轮培训的改善,进而提升培训效果。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己的能力更加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培训便是一种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方式,可以讓工作人员更好的学习先进的工作技能,掌握先进工作理念,进而提升综合工作能力。上文以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通过本文对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运用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始终未能构建健全高效的培训机制,进而造成员工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培训效果亦不理想,使其没有办法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而这对于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运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进而使事业单位能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玲玲. 聘用制度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以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籍晓婧. 内蒙古直属事业单位外聘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葛江浩. 关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分析[J]. 电子制作,2015,07:257-258.

[4]崔瑞鹏. 探讨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5,20:93.

[5]赵兴,李燕芳.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7:162.

[2]李冰. 浅析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21:286-287.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型企业宣传片解说词下一篇:十二月的第一天你好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