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精选15篇)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有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驶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晶莹的雪山有着冰清玉洁的美,潺潺的小溪有着清秀自然的美,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着宽广豪放之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当然,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身上散发的美也不同,每一种美都有它独特诱人的特点。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才会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作为教师,要扪心自问:我是否能静心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是否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教育的对象,是否愿意感受我们现在的这份职业。
更多精彩读书笔记推荐:
《一分钟》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350字
《出卖笑的孩子》读书笔记
关键词:悲剧,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
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中, 不难看出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爱, 正是处于这种热爱, 尼采在诠释酒神与日神这一对核心概念的同时, 全书贯穿着对生命的解释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在为希腊艺术中的酒神现象做艺术的审美辩护的同时, 也对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进行了批判。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 或者说是悲剧的本质是来自于日神艺术与酒神艺术的完美结合。实际上, 日神身上有非常典型的酒神非理性特征。例如在《哈姆雷特》中, 哈姆雷特在没有变成非理性之前, 他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 这就是一种理性的精神, 但是他一下子变成延宕王子。这当中便包含了理性中的非理性, 哈姆雷特的理性是具有崇高感的。康德讨论崇高, 认为崇高就是人在面临压倒性的力量, 在这股力量当中领略到人的力量。这就是崇高, 崇高的进一步就是酒神精神。这就是尼采所说的, “一方面, 酒神不断地呼唤日神出场, 另一方面, 日神有不断地通过对酒神的约束把它纳入艺术的轨道, ”正是因为如此, 悲剧的艺术才得以发挥到极致。
直到欧里庇得斯把观众以及世俗生活搬上了舞台, 悲剧开始走向毁灭, 新喜剧得以登上舞台。欧里庇得斯把观众带上舞台之后, 神便不存在了, 观众看到的是自己的化身。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到:“如今, 人民从他学会了按照技巧, 运用最机智的诡辩术, 来观察、商谈和下结论。”[1]由此可见, 观众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学会了技巧与智慧。在古希腊悲剧表演的时候, 演员是戴着面具表演的, 在面具的遮掩下, 演员不再是演员, 而是神的化身。而欧里庇得斯的新喜剧里面, 人物开始有了鲜明的性格心理描写。为什么悲剧里的人物心理刻画代表着酒神的失落?因为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心理刻画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依据。既作品当中人物越具象化, 人物越理性化。所以, 在古代悲剧表演的时候, 人们戴着面具是为了遮掩脸部表情, 失去了脸部表情的演员, 代表着非理性的开始。演员便可以尽情扮演着神的角色, 观众也被带进了与神一起的境界。而人物性格的描写就等于把面具给摘了下来, 人物性格就确定了。
古希腊的精神在于无以言明的宿命感, 尼采的酒神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状态。他的酒神精神是反理性的, 非秩序的。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 尼采发现了假酒神的存在。假酒神, 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激情与征服感的, 这种激情与征服感与真正的酒神精神是十分相似的, 比如在俄狄浦斯王里面就存在了一种激情的征服感。但是在欧里庇得斯的剧中, 人物的激情与征服感是有着理性的根源的。
比如, 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这一戏剧当中, 美狄亚表面上似乎是具有激情与征服感的, 具有非理性的酒神精神的形态。她为了复仇, 连孩子都忍心杀害, 这样的美狄亚似乎就是酒神的化身。但实际上, 美狄亚是非常理性的。美狄亚的激情来自一种自信的心理机制, 这种心理机制是理性的。美狄亚帮助伊阿宋偷取金羊毛是为了嫁给他, 如果伊阿宋背叛了她, 她就会惩罚他。但是, 这种惩罚不是直接的惩罚而是间接的, 目的是为了让伊阿宋难受痛心。如果从这一方面来观察美狄亚的心理机制, 她的行动是非常缜密的与理性的。美狄亚的激情, 是一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自信。这种信心来自于她严谨的坚强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一种苏格拉底传统, 带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色彩。
“欧里庇得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具……而希腊悲剧的艺术作品就毁灭与苏格拉底精神。”[2]这种苏格拉底精神在美狄亚身上体现为一种理性的自信, 这种自信让她知道发生了事情之后应该怎样应付。就像她杀了孩子之后坐上了太阳兽来到了雅典, 由这种行动产生的喜悦, 那就是喜剧的来源。尼采从欧里庇得斯的喜剧中看到了酒神的堕落, 或者说是悲剧的堕落, 并不是酒神精神的失去, 而是假酒神的产生让悲剧走向了毁灭。因此, 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 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酒神, 而是假酒神。他企图用理性思维代替日神的直观, 用激情和雄辩代替酒神的兴奋。这两者都不是悲剧的艺术, 这样就完全把悲剧建立在非酒神精神的艺术之上。
因此, 我们现在便可以“接近审美苏格拉底主义的实质了, 其最高原则大致可以描述为‘理解然后而美’, 恰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彼此呼应。”[3]这个原则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表现为“在正文前安排了开场白, 并且借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物之口说出它来。常常是一个神灵出场, 他好像必须向观众担保剧中的情节, 消除对神话的真实性的种种怀疑。”[4]欧里庇得斯正是用这种逻辑叙述来打破酒神精神中的本能意志, 欧里庇得斯与苏格拉底都是崇尚逻辑精神的理论家。
现代科学文化的泛滥势必会向悲剧文化转变, 德国的古典音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古典音乐是意志本身的写照, 由音乐而唤起了先验意向中的神话。当音乐的旋律响起的时候, 我们的脑海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对应物。如果用语言而产生的联想是有秩序的, 那么, 用音乐产生的意向便是模糊的, 不可解释的。在这个层面上, 跟神话的不可解释是一致的。在古希腊的悲剧中, 歌队的诗歌是通过音乐演唱出来的, 而他的作用正是是让神话的意象降临到舞台上。音乐艺术, 是那种能产生酒神意象和酒神精神的艺术。这与现代科学的逻辑精神是相悖的。尼采认为, 从17世纪开始,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的兴起代表着酒神精神的复兴。在文学上, 德国的狂飙运动也代表着酒神精神复兴。歌德曾经谈论过这一代人陷入了一种狂热, 这种狂热是一种对执著的追求。
总之,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阐述了悲剧从诞生到死亡, 再到呼唤悲剧的复活, 试图用酒神精神来正视世界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他认为无论在哪个民族, 神话的衰亡都有其衰亡的过程, 而主要责任在于苏格拉底的乐观理论主义。直至如今, 用尼采阐述的理论来描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仍然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笔记;LIFELOG;方格本;空-雨-伞;日程本
现代人的生活往往被各种媒体割裂得支离破碎,空暇之中思考问题记录笔记,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来提高和充实自己。随身携带精美的笔记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干练,或文艺气息十足,好感顿生。面试时如果出示随身的笔记本,势必为自己大大加分。
常见的工作笔记分为以下三种:
一、为“记录”的LIFELOG
LIFELOG类似流水账,全盘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适合媒体人、设计师等。这种笔记本用于记录资源和创意、草图,也包含了手账、旅行日记、速写本。以下书籍《A6全能笔记术》、《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讲述了这种笔记的记录和活用方法。
LIFELOG,直接可以翻译为“生活日记”,坚持记录LIFELOG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日复一日的练习。另外也能提高书写能力,文字清晰,段落整齐,布局美观,结构合理的笔记本简直是艺术品。
手帐女王Ada简单明了的道出手帐的奥义:“把想做的事写下来,把写下来的事做完。”把梦想写在眼前,列出一步步执行的计划,一件件完成,最终达成目标。
除了文字记录外,它的特色之一是粘贴。超市小票、外卖清单、物品包装、淘宝发货单、快递单、照片……平面纸质都适合粘贴到本子上,内容丰富,视觉新鲜有趣。
二、为“思考”的方格本
方格本,也包含点阵本,用于找出问题,分析解决,反思,适合管理人员、顾问等,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一书强烈推荐了方格本,并介绍了使用方法。最典型的逻辑思维锻炼方法“空-雨-伞”,从现象思考,推断问题所在,给出解决方法。举例,有一位年轻人在西瓜摊前踌躇……摊主注意到他的购物袋中有一两瓶啤酒和少量的熟菜(抬头观察天空),推断他今天是想过一两个人的啤酒之夏,但买一个西瓜太多(乌云密布,推断要下雨)。从而询问:“西瓜是今天刚到的,新鲜甜美,要不要给你切一半?”(带上雨伞,解决问题)。
世界品牌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有80多家分公司,7000多名咨询顾问,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专业水准的咨询服务,解决难题。客户包括诺贝尔基金会,世界红十字会等。麦肯锡的魔力在于,能将收集到的资料经整理,转化为能解决核心问题的真知灼见。整个过程迅速高效,得益于他们每人的标配方格笔记本。
三、为“舍弃”的日程本
日程本适合繁忙的上班族,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待办清单一目了然。每天纷杂的工作罗列在纸面上,有条有理,无遗漏,提高工作效率。《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一书重点介绍了上班族可以利用笔记,舍弃纷乱的记忆,专注高效的工作,积累经验的笔记方法。
“拖延症”似乎日益漫延,把自己的目标或要做的事写在日程本上,写在便笺上,贴在显眼处,向“拖延症”宣战。
以上三种笔记,除了记录和使用,还需要经常重读,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工作和生活经验。如及时追踪快递、记录上交文件的时间点、提醒同事工作事宜等。保持一定距离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弱点,在什么情况下做事效率更高更顺利,从而修正自己。比如清晨头脑非常清醒,可以做最重要的事,如写作、审视待办事宜清单,效率高,攻克了一天内最大的问题,一天都会轻松很多,心情也愉快。
个人用了笔记本后的情况是,事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工作上的事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顺利的完成。多出来的是自己的创意,自己的想法,多出来的是更多时间,付诸于行动。用科学的笔记方法使人受益匪浅,希望更多人行动起来,用笔记改变人生。
参考文献:
[1][日]奧野宣之.A6全能笔记术.麥田出版,2010.
[2][日]奧野宣之.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日]高桥政史.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4][日]美崎荣一郎.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中信出版社,2011.
(1)人的自身;
(2)人所能控制的财产;
(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
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点,人自身内在的素质。拥有不同内在素质的人看待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角度与内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主观意识。
第二章,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是无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匮乏所造成的;无聊是由于内在的空虚所造成的,因此无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临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生活匮乏所苦恼,但内在素质不丰富的人容易感到无聊,从而需要寻求外部刺激来排解无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闲暇时刻,只有在闲暇之时能够享受到自我意识与自由,而除闲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与劳作中度过,所以不要为了挣钱而放弃了闲暇,这是本末倒置。产生快乐的有三种生理能力:
(1)满足机体带来产生的快乐,比如吃饱、休息;
(2)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比如运动;
(3)施展感觉方面带来的快乐,包括阅读、观察、写作、学习、冥想等。而第三层次由感觉带来的快乐是最幸福与长久的。
第三章,不要挥霍财产,学会储备财产,保护财产。
第四章,对幸福至关重要的是平和心境与独立自主,要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在他们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对待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才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与我们展开合作。由此,在前述这个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质上仍是从自我出发。所以,如果因为过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了自我则本末倒置。(我们喜爱比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给我们的好处。)
第五章:
(1)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独处,享受独处,每一天都是独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乐,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痛苦,而不是获得享乐的机会;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计划太多,事事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随着环境在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未雨绸缪的计划也许到未来并不会用上,而我们为此付出的损失可能过大。
(2)对待他人的态度,人的性格无法改变,学会容忍;对待朋友,不要太多迁就与热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气与疏忽,与人交往的优势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到他人的缺点是认识我们自身不足的机会;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沉默,不要诉说太多自己的东西,否则容易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剑。
(3)对待命运的态度,精明、时运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运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生不要太过执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化变化才是永恒的;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要透支时间否则会尝到恶果;人之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与困难,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琐碎烦恼,学会放宽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当做锻炼的机会,并且对不幸的事物要有预判与防范,以减少不幸带来的损失与痛苦。
人生的读书笔记1
这几天在家里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使我回味无穷。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着很多重要的岔路口。一开始高加林在学校做老师,由于高明楼给他儿子走后门,所以三星才把高加林换了下来,高加林的人生在那一刻也走到了最低点,然而他并没有颓废巧珍的出现是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幸运女神再次倾向了他。后来在马占奎的帮助下加林到了县里去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巧珍?亚萍?在地位的诱惑下加林违背了他的良心而选择了黄亚萍,这次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他没能最终和黄亚萍在一起而且还使他被停职重新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的这一些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人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没有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同样充满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同样关系着我们的命运。小到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身边朋友的选择;大到自己工作的选择,人生目标的选择,我们都一定要慎重的走出每一步。
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么多选择。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身边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身边交流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选择就是我们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自己也在选择中得到锻炼,在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吸取成功的经验;在做出错误的选择的时候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我们的选择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我们的人生才会跟家的丰富多彩。既然人生选择这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首先我们应该在选择之前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选择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一条道路;然后我们应该根据选项查阅相关资料,全面的的了解这些选项的具体情况;最后如果我们一次选择失败了也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我们要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下次的选择更加完美。
人生的选择就是这样模模糊糊,让人看不透以至于有些担心和后怕。但是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锻炼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人生的读书笔记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秒。
在大山里面,有一个心怀大志,一心向往城市与自由的年轻人高加林,还有一个朴实善良,脑子灵光但没上过学而略显低文化的年轻姑娘刘巧珍。他们俩身边,有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加林的母亲和父亲对他宠溺,而身边的刘之本等人对他却是冷眼无视。他有着顽强的精神却被迫仅以耕地的方式去获得地位、获得在村里的尊重、获得一个正常人的称号。高加林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地方,但是矛盾中又给高加林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与巧珍的相遇让他享受到了爱情,让他的心不在局限于耕地的痛苦当中,而且在向现实乞求的转角,阻止了高加林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去。巧珍代表的,是所有人都代表不了的自由和善良,她恳求高加林,让他在极其局限的情况下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他开始得到了机会,是高明楼为他走后门找到了报告员的职位,这让他开始得意忘形。高加林逐渐喜欢上了高中同学邓亚萍,二人开始相爱,但始终是沉醉在由仰慕组合成的恋爱感觉,缺乏自由和善良。没有这些的支撑,高加林的未来变得越来越迷茫,最后因人举报,一下子回到农民,重新开始了他的闯进城市之路,多了一份真实,不在向往虚假的自由。
说了那么多,造成高加林这种命运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一种自身精神也没有的整洁的条件下,才会使高加林失去了最后的胜利。他追求了虚假,高加林没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社会目的,没有真正的爱情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自由,平等,和谐,富强,民主,文明,诚信,友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一个农民,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他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能够活得出色,像高加林这样的文化人,更能获得出色的生活。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我们似乎从不在意,但生活中的处处体现。我们向往着衣食无忧的未来,向往一种自己做主的生活,这就是富强民主。喜欢与人交往,行为文明,这就是文明和谐。在社会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法律保护,这是公正法治。保护国家荣誉,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爱国敬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和和谐,爱国和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公正法治,自由平等,高加林处在一个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我们则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正视这种正能量,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引导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我们将会以最大的努力努力学习,去工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生的读书笔记3
看完路遥的《人生》,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一直深思领悟着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有人说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会是一场幻灭;有人说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尝;而我想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只能下一盘,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全盘运筹帷幄,步步为赢,但是我们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们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灭,更不要被动地品尝命运强加的各种滋味。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人生的读书笔记4
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曾以为这句话中大半个世纪的年龄岂是我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能体会的?但是读完《人生》才明白,孔子说的这个年龄指的并不是我们的身体年龄,而是我们心理年龄心理状态的变化。从懵懂无知到独立自醒再到超脱世俗。人的一生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我们不遗余力地了解他人的世界,他人的人生,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所以看到了高加林的一生,有了自己的体味。
高加林尽管才华横溢,但也逃不过现实的压迫。为了飞的更远,他不得不选择更有条件的黄亚萍,他爱巧珍吗?毫无疑问,他肯定是深爱过,他有梦想,但是他也必须要面对现实。朴实的农村姑娘可以给他带来淳朴的呵护和无私的关爱,但给不了他施展才华的跳板。前卫的城市姑娘可以给他人生的跳板,但是给不了他不求回报的真爱。现实与理想,私欲与道德的选择,成为了高加林人生路上的两个通往不同终点的路口。我设想过高加林如果一直跟巧珍相爱的结局,不说有多么的好,但是一定比他走这条路要好的多。可惜人生没有如果,错过便是一生。高加林爬的太快,太快总是要跌倒的嘛,人要踏实,切不可歪门邪道。正如柳青所言: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回到现实,高加林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我们在一生中也会做很多次选择,读罢此书甚感抉择之重要。每一次的选择既要考虑现实意思也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可行性和稳定性也都要考虑,切不可一时冲撞,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生的读书笔记5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齐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慢慢聊。”这是对婚姻的淡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对世事的淡定。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对生活的淡定。
“手把青秧插稻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先是向前。”这是为人的淡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十之一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此的态度就是淡定。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
有时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有时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对与错,更没有太多的仇与恨,何不看淡这一切?或许付出真心的人不必须能换来真心,但是你无需后悔,能够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未尝不是好事。或许明天还是未知,但这又何妨呢,相信明天不会是最坏的,相信上天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林语堂提倡“悠闲的生活”,也就是慢节奏的顺其自然的快乐而享受生命的艺术生活,以此来对立于机械的讲求效率的现代文明生活。这种慢节奏的悠闲的生活,是尊重人类的“生物性”和“自然性”的,比如他说“我以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生活中,人们才能得到内心大的自由,不会变成讲求效率的机器人。相对于这种悠闲的诗意的生活,林语堂批评美国文化的三大恶习是“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这是典型的“心为行役”的境地,使人在现代工业生活的高速度下失去了自我。他说美国人之所以不懂得悠闲,是因为他们“把工作看得高于生存,比生存来得紧要”——这恰恰等同于庄子所批判的“人为物役”的现象:“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其不悲哉”;“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是其所归,可不谓大哀乎?”所以,林语堂感慨:“难道他们一定要永远做工作吗?”“有一些时候,我会发生一种先知性的幻觉,幻想一千年之后,纽约曼汉旦市区的住户都变成了行为缓慢者,美国的‘进取者’(G0-getter)都成了东方式的悠闲人。”林语堂的这种悠闲的艺术的生活观,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中重视生命的理念,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提出尖锐的批判,提醒人们不要成为工作的奴隶,不要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牺牲品,而是要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后来,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其实也表述了同样的思想。
其次,林语堂宣扬对简单与质朴生活的回归,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最朴素的生活,以此来对立于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智巧,如观念和主义。他说:“我们现在必须承认: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是文明与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必须承认当一种文明失去它的简朴性,而浸染习俗,熟悉世故的人们不再回到天真纯朴的境地时,文明就会到处充满困扰,日益退化下去。于是人类变成在他自己所产生的观念思想志向和社会制度之下,当着奴隶,担荷这个思想志向和社会制度的重担,而似乎无法摆脱它。”林语堂到了美国,看到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几乎是无孔不入,现代社会的知识和观念异化着人的自然本性,于是他采用了庄子的“返朴”的自然主义立场,呼吁人们应该停止用观念和智巧等对人的本性进行雕琢和束缚,应该返归朴素的自然。他说:“只有那个能轻快地运用他的观念的人,才是他的观念的主宰,只有那个能做他的观念主宰的人,才不被观念所奴役。”
第三,林语堂用“合理尽情”的观念来对抗西方的工具理性化。林语堂发现西方文明非常重视逻辑,而缺乏常识,也就是缺乏“合于人情”的思想。林语堂用“合理的自然主义”(reasonable naturalism)来描述中国文化中的“近情合理”的思想,他还谈到:“这种近情合理的态度造成了一种宽恕的哲学,觉得人类的错误和谬行都是可以获得宽恕的,不论是法律上的、道德上的或政治上的,都可以认为是‘一般的人类天性’或‘人之常情’。”相对而言,林语堂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非常讲究逻辑,但是缺少中国的“合理的自然主义”,或是“近情”的精神,或是生活中的“常识”。比如林语堂批判西方学院派的专门化和分割知识,认为这种逻辑思维和专门化的过度发展造成了一种扭曲的现象:“一个只有着知识门类而没有知识本身的人类文化梯阶;只是专门化,但没有完成其整体;只有专门家,而没有人类知识的哲学家”。有意思的是,萨伊德在《知识分子论》中也反对西方工具理性和知识的专门化,认为有机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业余者”。因为业余者可以冲破专业的束缚,摆脱专业的有限眼界和权力的压迫,回到单纯的喜爱与关怀中,恢复事物的初始性和独特性。在高度资本主义的专业分工和分割下,业余者拥有自由的空间和周转的余地,以避免成为机械的奴隶。在这一点上,林语堂的“近情的思想”和萨伊德的“业余者”都是看到了西方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的扭曲。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的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不容易,许多人应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空了起来,之后要不断为这个放大的或架空起来的自我浪费许多精力。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才华。
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其实对我们每个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在学校我们也要学会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帮助她人分担一些,而且学会做人,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前提要求。
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幸福观它不是短暂的情绪体验,而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是否幸福,要看她对人生态度的选择。
“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是马云成功的原因之一。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就不要管他人如何议论,太在乎
他人的看法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确认了一条认为正确的道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如果别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将其作为参考,但绝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他的讲解中,我也体会到怎样才能不被别人的意见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首先,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事情时,无论是自己此前曾今遇到过的,还是没遇到过的,只有相信自己能解决,才不至于没主见。而且自信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只是把别人的意见当做参考,最后的决断还是有自己做出。同时要注意自信不能变成盲目的自大。
其次尝试分析生活中的某些事并多读实用性强的书籍,多交知识面较广的朋友。
最后要先想好再问别人,在拿不定主意时总想问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了,遇事有主见的能力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没主见的人。
通过马云的事例,想要让自己毕业后在就业上有优势,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的精神,提高自我能力。
一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勇于向前辈求教,也可以看他们地言行,或者给他们做助手,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更新和充实原有的知识,以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二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注意读与思的结合,读书只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也要注意与问和实干相结合,从而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三要尽量学习一门外语,如果没有时间,可以重学过得英语,不用再找一门新的语种学习,把英语学好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毕业后,在工作中都有机会接触到外语,语言可以成为我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四是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幼师的专业包括舞蹈、钢琴、声乐、幼儿游戏等,这些技能对于我们进行课堂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是需要改革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灵活的。虽然上课前会备课,但要随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即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有效的上完一节课。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股“说做就做”的急脾气,他们从来不等待机会,而是寻找机会,其实成功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从而摘取了成功者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会擦肩而过,从而“山穷水尽”,遗憾终身。机遇可遇不可求,敏锐、勇敢果断的人才能抓住它。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适时出击,不要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我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我真后悔没有抓住机会”。这些话真是很悲哀的了,里面包含着说话人无尽的悔恨,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这些话没有任何价值,要想永远与这些话说再见,那就应该吸取教训抓住一切机会,不让自己后悔。
在幼师,每个同学的生活方式都不同,面对各种技能课,有的人会说没时间练琴,没时间跳舞……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会有。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少看一些,整天盯着手机对眼睛也不好;喜欢逛街的同学克制一下,必尽我们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苦的血汗钱……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不会成功。现在不练琴、不跳舞,你可能会觉得大学过得很轻松,但日后要用到它们时,就会后悔当时练得太少。想学好它们,就一定要付出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但不采取行动就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最后失败了,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付出过努力了,我没有遗憾。”只有行动才能把心动变成现实,只有切切实实去做,才能一份耕耘得到一份收获。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速度赢得对手。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几乎决定了一切,可以说竞争是“跑得快”的游戏。在变化最快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已经起到决定作用,执行力决定成败。
马云1995年成立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从北京回到杭州重新创业,同年3月阿里巴巴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市场上
C2C领域的老大,“淘宝网”、“支付宝”、“阿雅联姻”的出现同样体现了“马云速度”。
从中我知道了要想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准当前行情:现在社会紧缺幼师人才,幼儿园的师资
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幼儿教师是转业人员从事。
2、掌握变化因素:现在的市场变化极为迅速,要及时掌握
各种变化因素。
3、做出准确判断:在准确了解市场等多种因素后,就要对
未来的市场走向作出一个准确判断,为积极的行动做好
准备。
4、积极行动:“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吃到虫子,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四、有一次钱穆去深山漫游,借住在山顶寺庙,深夜与方丈促膝长谈,这座恢弘的庙
宇是否是他一手创建的,他说是。我问他怎么创建的,他说自己出家后,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山顶,深夜紧敲木鱼,山下人半夜醒来,很多人带着饮食慰问,他还是不言不睬,照旧夜夜敲木鱼,山下人众,边传开来,四面八方的人闻风前来,不仅带来饮食,还给他盖起了一个茅草房子。但他还是夜夜敲木鱼,村民益发憧憬,于是筹款给他建里庙宇,日记越来,规模扩大,香火鼎盛。人心和爱心的汇聚就是这个力量。
五、在事业与行为上,完成自我的德行与品格,只有做到小德川流,方可有大德敦化
之底蕴。
六、以爱存心,以敬存心,当为仁。
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九、仁者爱人。
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的精神。
十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十二、君子周急不继富。
十三、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十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十五、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十六、自我实现和生命意志的自由洋溢。
十七、南怀瑾:“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易成,易成则志存轻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放眼望去,在各种领域里颇有建树的人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与名人一起说书说艺》精选了26位事业有成的名人,用他们的成功告诉大家读书的作用,给浮躁的时代和浮躁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本书共分四章,方成、田连元、黄宗江、齐秦、关牧村等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人生与读书,充满哲理的人生感言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与思考。黄宗江认为:“人要是不读书,就是白痴。要想尽量减少自己的白痴度,只有读书”。我们可以从书里了解很多人的思想与生活,可以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关牧村书架上摆着《宋美龄传》、《邓丽君画传》等几十本人物传记。她认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好的人生启示,都可以激励她。“别人的经历、教训都是我的经历、教训。不一定什么事都得自己去碰嘛,这就是悟性。开悟才能有大智慧,有大智慧才能提高整个人的价值。”
在如今纷繁喧嚣的社会,人们需要静下心来读点东西,才能够冷静地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否则很容易盲从趋大、不能自拔。当你身处顺境时读书,可以给自己树一个榜样,怀有一颗平常心,不断增加人生厚度;当你身处逆境时读书,可以给你苦难的生活带来缕缕阳光,让生活更有回味。如果说社会这本书中最难得的东西是静,那么读书就是制造这种静的唯一使者。但是太多的人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将这归结于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试想公务员公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其他人又怎么样?商人忙赚钱,学生忙考试,市民忙打牌,工人忙做工,农民忙种田。看来,真正有闲读书的人还真不多。教师应该属于读书阶层了,但除了专业业务进修外,喜欢读书的教师也所剩无几了。面对现实,我们默然,似乎很难接受,不平、遗憾、无奈、无语……
读书是成长的基石,是精彩人生的开始!读书就是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验自己。无论追求物质的成功还是精神的胜利,读书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们不应作为乌合之众追随一种思潮,而应作为独立的个体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另外,读书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健全人格的事,更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修养的大事。为了我们自己的人格完善,更为了我们的国家民族,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读几页书,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吧!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我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说好是思想比较顽固保守说的不好就是没什么太多内涵,就是个粗人。他不会像其他的父母那样任由子女自由自在的成长,他总是会在子女的过程中像个粘皮糖似在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细节都要参与,甚至是连子女穿什么衣服怎样走路都要管的很周到。这样的他总是会让我感到很反感,从小我就很抗拒他的管束,还时常喜欢跟他较真,喜欢跟他背道而行的行为,那时候的我常常把这种所谓的叛逆行为认为的理所当然,表现的十分自然。所以说那时候的我这样的厌恶父亲,要说一句我爱你这种话不仅难以启齿简直是坚决不可能。那时候的我对我的父亲一点也不容易说我爱你。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长大,步入自己的人生的四季。由小学的春天也飞快到了高中的冬天。父亲的唠叨和掺和并没有停止,而是越来越多了。每当我闲来的时候,父亲总是会说:还不快去写作业?又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努力呀!这时的我总是会习惯性的回应一句:作业写完了!父亲也总是会强行的回我一句:这世界上难道有做的完的作业呀!这时候的我也总是只能偷偷跑到书房去拿本书装装样子但多多少少也比闲下来什么时什么事情没干要收获的多。每次考试出来的时候,成绩出来时,无论考的好还是考的不好,在父亲眼里永远都会是总有人比你好,也总是会跑到学校光荣榜上像检索专家一样检索每一个同学的成绩仔细分析然后最后着重看到我的成绩然后反复对照,回家又免不了是一场训斥。那时候的我越发厌恶父亲,有时候甚至认为他脾气暴躁,总对他恶语相向,这样也一直持续到高中的结束。
?可是当我到了大学,我发现当自己还在无所事实毫无目标时,而别人在努力时,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看到自己身在另一个城市,而心里无时无刻不想念家庭的温暖时,这时的我发现原来我和父亲之间并没有距离,而是没那么容易说爱他。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只有最爱你的人只有真正为你着想的人才会一直不断的批评你教育你,大概这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我记得他的暴躁,我记得他的固执,但是我们更记得他的温暖、他的仁厚。他的眼睛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直到至今我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父爱既如山般伟岸,又如流水般细腻。我们就像两块磁铁,既惺惺相惜,又相互排斥。最深的爱就是无言的父爱。
真理是个什么东西?彼拉多曾玩世不恭地取笑说。当时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世人多数人的心都会随着时间坏境的变而变,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是。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非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来得梦幻和华丽。
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色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渺小、空虚、丑陋,以至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感悟:谎言----虚伪的代名词(不包括善意的),文中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追随诡言是为了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人性,一个强壮到不能再伟大的.事物,读书笔记www。i1766。com却又同时渺小到不能再脆弱,追随诡言,是在逃避,去逃避那些内心中的某些事物被活生生、血淋淋地揭开。文中说得不错,气炸地行为像蛇,只能靠肚皮爬行。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的!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大学德育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给予不断的改进与提升,同时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所秉承的教育心理、教学态度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效果的展现。教师对教材本身的“回味”,对教学内容的“放空”,对教学过程的“栽培”等应该说是大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逻辑前提———教育要有来自教师的心性追求,要有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的引导,要有教师充满艺术情怀的全程教学欣赏,即大学德育需要诗、情、意的创造和展现,一种艺术化人生的培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德育课程的提升不仅是单纯教学方法的探索,其实更多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反映,教师真正热爱所教授的内容并以创作的精神和欣赏的姿态看待课程本身和教学内容,发现课程内容的美,进而以创作者、欣赏者合二为一的身份与眼光展开教学是不仅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当前大学德育教育改革再认识的一个基本前提,更是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对于教师在教育艺术化的实践体验,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艺术化”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现代教育者有所借鉴。朱光潜教育理念中的唯美情怀虽然不能完全诠释当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他所强调的情趣化培养、艺术化生活的思想———即“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1]以及由此而成的认真、严肃与潇洒、豁达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在今天更有彰显之意。
一、“人生艺术化”的内涵———至性真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其教育背景既有着桐城学派的儒雅诗风,又不乏西洋绅士的热情唯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文章的发表,使其在青年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地———于人的生活情趣为主线把美的欣赏与创造融入到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当中,使教育内容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游戏、娱乐、读书、行走、锻炼中发现美、培养情趣并由此产生美的联想,从而体会和感受存在物的美感、艺术性以及其所固有的伦理价值。朱光潜的一生教育思想经历过多次转变,而每次的转变都是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生艺术化”,即人要在情趣的养成中培养美感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行为,要用热情去欣赏和创造人生。“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根源就在于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2]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镜像———宇宙空寂的星象与人生世相的交相呼应搭建了艺术与人生的隆重框架,深邃悠远值得敬畏;超脱的情感抒发与本色生活的趣味勾画了人生的华丽,天光云影值得玩索。其“人生艺术化”的教育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诗性的欣赏;情趣的养成;美感的联想。
1.诗性的欣赏。朱光潜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的造诣非常深厚,醇厚的诗人气质一直贯穿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也使得他一直保持着充沛的教育热情。良好的桐城学派功底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积淀给予了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儒雅端庄之气和翩翩绅士之风。娓娓道来中强调着儒学的道义存在,侃侃而谈中讲究真善美的天性使然。他的文章无论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的救世抨击还是《谈学问》、《谈读书》、《谈人生与我》的教育反省,都是以唤醒人的心灵为主要目标——“仁者必有勇”的悲凉霸气是一种心灵的震撼,“(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澄明通达是一种心性的淡然。人们常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就在于人的心灵活动是丰富的,且是富有创造性的。他认为诗歌是最容易让人心有所感动和产生美感的事物,是平凡生活中人的真实情感的朴素表达。他说,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3]他强调,一首诗对于一个人如果是诗,必须在他的心中起诗的作用,能引起他的“知”和“感”,他必须能欣赏,而欣赏必须早想象中“再造”(recreate),诗人所写的境界,再在诗人所传出的情味中生活一番。所以严格地说,诗只才能在于创造与欣赏的心灵活动中。[4]也正是本着如此之想法,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朴素的心性培养和塑造。作为教育者,他善于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并能够很好地在教育实践中展开,使诗从一种文学创作的形式很好地转化为一种教育手段培育着积极、热情、尚美的心性。他在《诗论》中指出,诗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发现,是一种灵感的呈现。也就是在简单的氛围中、在极少的联系中呈现出全画面以及超画面的表现,并伴随有诗意的美,蕴含其中伦理的善以及存在于画面之外的认知的真。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5]诗有情、有意,时时刻刻都在“创化”,情趣与经验不断再造出新的诗———心灵永是光明灿烂的。
2.情趣的养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是朱光潜写给年轻人的系列短文的合集,同时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作品。《谈读书》、《谈十字街头》、《谈无言之美》、《谈立志》、《谈处群》、《谈体育》、《谈价值意识》等等文章,简单话题的展开说明的是一个中心内容:对于青年的教育要善于培养情趣,鼓励青年在情趣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什么是情趣呢?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指出,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关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6]“诗的情趣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它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熔化洗练的功夫,它须受过阿婆罗的洗礼。一般人和诗人都感受情趣,但是有一个重要分别。一般人感受情趣时便为情趣所羁縻,当其忧喜,若不自胜,忧喜即过,便不复在想象中留一种余波返照。诗人感受情趣之后,却能跳到旁边来,很冷静地把他当作意象来关照玩索。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尝自道经验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emotion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7]情趣的意会和经过沉静回味后的情绪展现不仅是文学创造的一种方式,在朱光潜看来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即鼓励青年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关照简单的生活带给人的精神感受,以此促成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例如他在《论交友》中指出,人是社会动物,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人需要朋友,如同人需要泄露秘密,都由于天性中一种压迫力在驱遣。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不满足就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健全。[8]朱光潜指出,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朋友的关系最为恰当。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9]他在《谈学问》一文中也指出,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有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10]交友、读书、工作、娱乐、休息等等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简单的过程却需要人凭着热爱去发掘其中的情趣所在,需要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中给予以善导,从而使人生活的有乐趣,也才会有创造。
3.美感的联想。“尚美”及“美感的联想”是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教育实践的主要思想脉络。“尚美”强调情感的培育和付出,“美感的联想”强调美感所具有的“解放”价值———从众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情趣中遵循道德,崇尚伦理。他认为,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则我们又何必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面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德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11]他指出,人是一种有机体,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又生气。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潜蓄力量都得尽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人。所谓“全人”除体格强壮以外,心理方面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满足。[12]在朱光潜看来,人生的罪孽灾害通常只引起愤恨,悲剧却教我们于罪孽灾祸中见出伟大庄严;丑陋乘讹通常只引起嫌恶,喜剧却教我们在丑陋乘讹中见出新鲜的趣味。[13]他的美学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美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使得他的教育活动有着唯美的情怀和热情的豁达,1924年《谈美》一文中朱光潜说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14]我是一个“未能免俗”的人,但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15]研究朱光潜先生的学术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人生艺术化”思想既是他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教育实践和教育目的的落脚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朱光潜最喜欢引用的,在他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得到。他认为,生活如果没有“活水来”,自然不会有“天光云影”的美好显现。生活就是艺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如同艺术家一样珍视自己作品一样来珍视自己的生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须求惬心贵当。”[16]
最初看到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时感觉其词颇有超然于人世之风,感慨学者的悠然淡定之气。感觉这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可能付诸于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原因在于当今的教育受制于各种客观的条件之下,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更是如此。“犹抱琵笆半遮面”的尴尬不仅使教师远离了它,同样也使学生越来越对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有了一种“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翻在风里”的苦楚。但在仔细品读之后,深感当今纷繁的社会现实与朱光潜时代有着极其的相似,秉承其优良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探索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大学德育的教育改进思路特别是主动分析和剖析教育者因素,掌握教育主动权应该具有良好的时代价值。
1.大学德育的诗意:教师心性的创造。我们常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差距使教育过程进行的艰难,使教育效果备受争议。这个问题不仅困惑学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举步维艰。不如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我们的教师能否以另一种身份进入翻开我们的教材,以诗人的姿态进入课程呢?从诗人的角度去培育我们的教材,“进则思,出则意”,来创造大学德育的诗意之美。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法治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统涵思想、道德、心理及法律意识等三个基本方面,看似宏观,但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具体且细微的情景中完善和提升着个人的素质。从教学实践来看,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都是教师在丝缕中织锦,凿顽石于雕刻的过程。如同创作诗歌一样,有进有出,进则为教师以凝练沉静的眼光和胸怀勾画课程内容,以点带面,繁而不乱;出则为以感受体味之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不即不离,杂而有序。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17]
大学德育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可以于教学内容的理想境界与亲身实践中体味生活百态,如冬潭积水,冷静沉淀净尽,之后,天光云影,灿然耀目。即教师的每一种表达,每一种情趣流露必定不是生糙自然的展现,定是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熔化洗练之后的呈现。所以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化繁为简、化象为具的过程都是对课程本身的一种再认识和提高,是一个创造美好、创造意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作诗一般,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备。“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1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非一部书。”[19]如此依然,教师们如何用好手边的教材并作出好的文章,有凭于对课程本身的热爱。因此,大学德育的诗意之美在于教师能以热爱之情、欣赏之态看待大学德育课程,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铺垫教学是根本,沉静回味,心性而为不仅是诗意的表达,同时也该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2.大学德育的情意:教学方法的凝练。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更需要教师大量的情感传递。大学德育教育的特点表现为:社会性表现强烈,空间衔接性可控性差。社会性即德育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在很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空间衔接性指德育教育内容走出校园之后家庭、社会无法有效衔接的尴尬。因此,就大学德育的社会性、客观性而言,必然存在缺憾,甚至是无可奈何,空间的衔接性则是在对德育教育过程的直接检验。大学德育作为一种显性教育,突出的目的性使得教育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尽如人意甚至是缺陷,体现为教师主攻的个人奋战和学生观景式学习场景。虽然德育教育方法的改革在不断进行着,但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主渠道的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因此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排斥、冷淡甚至是拒绝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一堂激情四射的“表演”而有所减退,反而是随着课后周围环境的侵入而越发让学生感觉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那么一点的不纯粹。而扭转这种现象的方法,教师可以借鉴文学创作中的“谐”的手法,运用幽默方法,留有遗憾甚至是困惑,进而使得德育教育在情感共鸣中得以回味和自省。大学德育的内容取自社会生活,其社会性表现最为丰富。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而言,人的兴趣点的产生不在于你给予多少信息量,而在于人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信息不对称的好奇往往超过甚至是替代教师所给予的信息。听到的与看到的有差距甚至是截然相反,不在于我的眼光有问题,而在于你教师给予我的信息是有问题的。
否定的态度影响着教育结果,同时也促使教师认真反省:大学德育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应以何种姿态进行大学德育的教育过程?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说法,就是要有所“谐”。“谐”的特色是模棱两可,成为“滑稽”。滑稽是一种盛酒器,酒从一边流出来,又向另一边转注进出,可以终日不歇,酒在“滑稽”里进出也是模棱两可,所以“滑稽”喻“谐”,非常恰当。就谐趣情感而言,它是美感的而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是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谐是人生中一种缺憾,[20]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到:“谐”最富有社会性。……从心理学观点看,谐趣(the sense of humour)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托尔斯泰以为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应该能团结人与人的关系。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说到: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若世界是完美的,人所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如件件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对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21]诗的“模棱两可”,在于欢欣与哀怨并行不悖,谐是诗人的本领,能够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大学德育的“模棱两可”在于喜忧参半的,缺憾存留。社会百态尽不可都如人意,所谓爱之深痛之切,“谐”的根本在于不圆满。故此,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能够留有余地,以谐趣情意玩笑世事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挑战。
3.大学德育的美意:教育目的的艺术情怀。教师对于教育过程而言实实际上是一名雕刻师,通过自己的心性和情怀塑造着每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的教育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教育过程的实施。大学德育课程不仅以教师对教材诗意般的提炼为基础,亦以适当留白的教育方法为辅助,更应该是以培育审美态度和审美认知为核心的艺术化人生之美。[22]大学德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而这种素质提升不在于学生外在的获得了多少课程学分,而在于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于己并努力践行的过程,是目的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多学科的交叉建设,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所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其立体化的呈现需要桥梁的贯通,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而美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席勒曾指出,“美育”的初衷就是通过从事美的教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类,从而进一步挽救整个人类社会。他强调“道德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23]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人生的艺术化》阅读题及答案10-17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书笔记09-23
无所事事的艺术读书笔记11-15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06-20
路遥《人生》5000字读书笔记06-17
人生高中读书笔记900字10-09
国旗下讲话《读书成就精彩的人生》10-22
读书点亮人生征文07-10
【热门】读书人生作文10-21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心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