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精选2篇)

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篇1

任兴焱

从“神六”太空仓里俯瞰地球,哪怕只有一角,看不见全貌,哪怕不能亲身经历,也会被她的那种美丽所折服。那是自然之美!因为有山川湖海、花鸟鱼虫。是万物给了这个星球活力,人类又给了她灵魂。人是属于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有自然的共性:有鲜花,也有绿叶,有青松翠竹,也有枯藤老树,都是一道风景,就看你如何去欣赏了。

我是一位教育者,在忙碌的继续教育和“新课改”中,我的灵魂一次一次地得到净化,我的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讲座中得以升华。我由衷的佩服那些教育的成功者们,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他们在无私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他们的能力可以做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他们的水平可以“让百分百的学生成绩达到及格”;他们上知天文、下知法理,他们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权利,他们把所有的义务留给自己一肩承挑。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口号还是一种观念,不过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是没有“绝对”的,可他们却在做着一些“绝对”的事情,难道教育真的是万能的?如果真的象他们所说的那样,我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我尊敬的长辈们,我想问孔老夫子:为什么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要按百分制计算岂不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优秀率?这只不过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水平啊,我们为什么还尊为圣人?;我还想问鬼谷子老先生:为什么只有孙膑能铸就《三十六计》的辉煌,而其他弟子却不能有所建树?我还想问„„我是如此的迷茫,哪里有标准答案?

也许是我的信息太闭塞,也许是我的思想太落后,也许是这个时代的脚步太快我跟不上节奏。总之,我是落伍了!我不能尊学生为“上帝”,因为我不是“上帝”的子民;我做不到表扬学生的错误,因为我担心学生会因此而一错再错,误入歧途;我更做不到让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百分百及格,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单有绿洲还有荒漠。

我相信老师是对的,为孩子着想是他的职责,教会孩子是他能力水平的体现,是他的业绩。母亲也没错,教会了孩子贤良淑德,虽学业不成也能在将来构建美满家庭。那么,只有是孩子的错了?亦或教育本没有对错,只是教育者的出发点不同而导致受教育者的水平程度不同而已。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要“因材

施教”的原因吧。

有幸听了一次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的讲座,她说前几年赵忠祥老师采访她时问了她一个问题:教育工作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可是现在,一直做着学生心理研究的丁老师不再那么豪情万丈,她意味深长的告诫我们:教育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切实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要做到“按需施教”。

我想这就是丁老师之所以是全国优秀班主任的理由吧,我也因为她的谆谆教导而顿开毛塞。“按需施教”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已不单局限于书本,心理的渴望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换,我们的教育即便不能引领潮流,最低标准也应满足新时代学生的一般需求。固然有各种花样翻新的及格率在束缚我们的手脚,可学科知识的多寡毕竟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学生是社会的,是自然的,有自然的共性,也如自然一般百花争艳、绿树成荫,这是自然的需要,是自然之美。倘若这个世界只有鲜花没有绿叶,倘若青草和绿树一般高大,倘若有圣人能做到让人有一样美丽的心灵,那么地球的美丽与太阳有什么两样!

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篇2

贾老师指出:阅读是语文的基础,作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字是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的载体,此三者构成语文基本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讲“八字宪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一、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乱,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活动型、合作型、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真可谓异彩纷呈、形形色色。教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无论怎样的形式,都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学科特色这一轨道。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与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

真实就是突出语文特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别的课,语文课就要以认字识词、理解片段章为切口,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训练目标,在达成“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积累,语感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提高。扎实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语文教学要抓字眼、抓心得、抓话头,使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发现弦外之音,体会作者的未达之意,感悟作者的未表之情,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绘的内容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对话。如指导朗读,从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变调等各方面细致指导,集体朗读要突出轻、齐、快的特点,个体朗读要读得详细、清楚、明显,突出感情变化;再如指导写字,不仅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更要在每一笔的起笔、运笔、收笔上下工夫。总之,语文课教学要扎实细致,形成朴实教风,课堂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但不取宠敷衍、走过场,设计实用价值最高的教学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二、找准恰当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形成多元化知识模块。

突出学科特色,我们不禁生疑:课堂上是否仅就学科知识教课,是否就要把师生探究交流的那些点拘囿于某学科范畴之内,否则,就会冲淡学科特色。其实不然,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举一纲而张万目,只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做到举纲张目。如语文教学中涉及“克隆”这一概念,我们要站在语文这一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交流共享,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书写“我想克隆×××”一类的想象作文,组织辩论会“我们的生活中要不要克隆”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最终落脚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是探究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那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各科教学中需要整合其他科知识,关键是整合的知识要成为实现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载体,站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定位上,科学合理地取舍其他科知识,把所有知识点用语文教学理念、策略串联成知识链、知识网,最后构成学生心目中较为系统、条理明显的知识模块,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样,教学手段、媒体的整合也是这样的,“物为我用不为我累”,都要站在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之上合理选用。

三、以“三本”为原则,上好每节课。

贾老师讲,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以训练为本原则,以交流互动为本原则。一节好课必须做到环环相套、丝丝相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以学生为本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定位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时间是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一节课内,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耳、眼等器官,尽力把想、说、做有机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分享收获的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课堂学习氛围。以训练为本原则的前提是教师从优设计、选准有效的训练切入点,把训练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让训练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之一,让训练成为学生把接收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存”的纽带,尤其对语言技巧、语言表达、阅读、语文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从质到量都要从优设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交流互动为本原则包含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走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模式,教师要适时提供平台,灵活运用、正确处理、妥善把握互动中的生成物,寻找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课堂中的多个层面间的互动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上一篇:应届医学毕业生英文求职信下一篇:人力资源部调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