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培训心得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课堂培训心得(精选11篇)

名师课堂培训心得 篇1

临洮县洮阳镇卧龙学校

边永前

2011年5月21、22日,我参加了中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思维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如何能驾驭课堂,以及上好一节数学课要树立四个意识和三个能力,关键看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要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题报告,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中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2.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3.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名师课堂培训心得 篇2

一、拓展视野, 更新观念

本次培训是采用课堂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印象特别深的是西安高新第三小学鲁凤华老师上的《有趣的皮影》这节课, 鲁老师在教学中, 具有非常专业的精神, 准备工作精心充分:包括课堂上需要的幕布、灯光、皮影、音乐、视屏, 等等。同时, 在课堂中又特别注重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避免扎堆现象, 使交流时能共享更多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整理资料, 在“做”中逐渐提高相应的能力。最后, 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团结协作的成果,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真正做到了乐有所学, 学有所乐。

随后, 在冯恩旭老师的讲座点评中, 我了解到, 在绘画发展阶段, 小学到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 即小学一到四年级学生对美术普遍保持兴趣, 五到六年级对美术兴趣开始下降, 所以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是不稳定的, 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极大的挑战,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对美术保持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 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要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当然, 最关键的还是要用真心、真情的态度去教美术。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 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传承

在讲座中专家提出: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 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在今后的工作教学中, 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区风土人情, 深入生活, 潜心研究,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把有地方特色、有教师个人风格的课拿出来。

三、优秀美术名师成长路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 不仅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美术教师不仅要做美术技能的传播者, 还要做美术文化的传播者。美术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人生必修,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 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 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自我人格。所以说, 美术不仅给生活带来色彩, 而且给人生带来意义, 一个人关注艺术不但是获得感性的愉悦, 同时还从中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存在, 产生对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我们教师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 做一个引导者, 带领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 并让他们在广阔的艺术空间尽情翱翔。

本次培训还为同行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可以说, 学习中遇到的良师益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与优秀同行们交流了各自的教学经验, 分享了各自的教育心得, 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 我将努力把本次所学的理论知识, 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并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不断坚持学习与探索,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 竭力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教育專业化水平

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信息,开阔了视野。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能够与许多教育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认识理解教育教学新的动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二、通过培训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学习,我充分地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自己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专家讲得好,知识的传授就像盐和汤一样,必须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三、增强了责任感,做有良心的教育者

通过培训,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

培训是短暂的,但意义是深远的。这次外出培训,不仅使我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锤炼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我们的教研能力,努力从中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也帮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及同行们的经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开拓型优秀教师。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 篇4

米粮小学:狄娜

2016年3月25日至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中小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本次的培训学习,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为期三天的学习,共听取了17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课和6位老师的讲座,名师们对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沿引领,对课堂艺术的把握令人叹服。领略到了名师课堂的精彩,欣赏到了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

下面将我这次的学习的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

三天的学习,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染了、熏陶了。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让我汲取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经验,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一分钟》中,没有太多的华美的课件,是一堂几乎真实的常态课,却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课堂的思想。语言幽默,风趣,准确,整节课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由衷学习需求,而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硬性指令。在张敏华、王镇会老师上的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设计的非常精妙,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方式检查认读,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理解词语意思,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学生兴趣盎然。

在许嫣娜老师、蒋军晶执教的绘本,他的课堂充满活力,启发学生看看图、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环节,适时引导、整个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适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真可谓是循序善诱,扎实有效的课堂。

钟鹤童老师给低段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好的方法,他提到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朗读、学词。他说,低段的识字必须要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他强调字音不是重点,学生都会认,教师要重在给学生讲清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同时关注起点,分组教学,哪些学生要关注读音,力求把识字教学减肥瘦身,给朗读、阅读留一定的空间。

2、写字他说写字即写好人生的每一笔,不仅要把字写对,还要写好,写字是传承文化,汉字都是有规律的,写字首先要让学生观察,从结构等各方面,其次要书空,书空不能走形式,教师还要范写,范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写,接下来是描红仿影临帖,最后评价。

3、朗读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学习之前读不好是正常的,如果课文学后读不好等于没学。教师必须注重范读或采取听读训练。朗读录音等方式。

4、学词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是低年级阅读的重点,不是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式多种多样看图做动作、联系上下文、词语替换、找近义词、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等。

最后他说低年段必须要遵循课标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多识少写,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其他学习腾出时间,力求把识字挤进阅读教学。最后要把听读纳入课堂中去,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难忘的还有:观摩课的老师上课,课前都需要“热身”。其实“热身”就是老师和学生最初的沟通,最佳的对接。最初来自于授课老师的这种沟通、对接,这样的智慧;对于学生是多么享受啊!课堂的温馨,课堂的美丽从老师的第一句话开始,一直通向美好的结束。我在想,课堂的“热身”,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课,同样的适宜。每节课,我们都要像观摩课那样的精心,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细腻,我们的学生课堂,一定是生命课堂,精彩课堂。

一、非常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几位专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所思所想、所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以学论教的课堂,二、激励性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名师的课堂教师善于发挥倾听、梳理、激活、点拨的作用,能适时的介入讨论,又能适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始终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思考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绝不仅仅来自于个性思维的张扬,很多程度来自于教师一次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画龙点睛”,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习。

三、“深度的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名师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到和教学的思考性,他们的课堂真正读懂了教材,深入的理解了教材,而且能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他们的课堂能抓住核心的教学理念,渗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倡导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思考的学习过程。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 篇5

袁媛

这次青山区教育局“课堂观察”培训历时两天,作为学校派出的小组成员,在吴江林老师指导下与其他九位成员的合作学习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是辛苦疲劳的两天,也是快乐收获的两天。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个我想不难理解,课堂观察探讨的是专业的问题,是教师互动参与的一种研究,研究的也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课堂。那么,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课堂观察更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这个在我们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教师间的合作贯穿始终。

(一)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最好是在开课的前一天举行,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课前会议只针对课堂观察进行讨论,“磨课”不属于课前会议的范畴。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起点,整体规划的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是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情境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被观察者说课。与常规意义的说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围绕五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生、说重难点解决、说课堂结构、说目标。区别在于: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什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处理,使用哪些课程资源等。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

(3)“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我准备如何解决?特别是一些调整了的目标,比如与集备的要求略有不同的,要说明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

(4)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或困惑?

(5)我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如何监控?

二是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观察者基于被观察者的说课、要求,结合教研组的研究主题等,进行简短的交流。

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经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商议,观察者最终确定观察点,若观察点需要合作观察,则观察者之间再进行商议,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

课前会议的任务,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说明—碰撞—确定”

(二)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计划,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选择恰当的观察位臵、观察角度,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

(三)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一般至少需要30分钟。

课后会议着重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分析时应基于学生的表现,基于证据说明。(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所谓教学行为,一般来说,包括学生活动、师生对话、学习指导、资源利用。授课教师最好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上述几种主要教学行为逐次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了哪些教学行为,这些行为对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什么作用,自己做出判断。(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这个问题实质是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堂上有生成的问题很普遍,教师要说明改变的原因。

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由于课后会议时间有限,这个阶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观察者的报告应有全景式说明,应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二要有证据,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三要有回应,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或观察者之间的回应是必需的。四要避免重复,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这就要求课前会议分工明确,大家按照分工进行观察和汇报。

名师研修培训个人心得 篇6

这次名师研修培训,本人受益匪浅。从鲍道宏老师的《中小学名师成长之路》到王永老师《数学化导向的数学教学》等讲座,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培养兴趣、不断学习、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才有可能在教学研究方面获得一定成绩。

邱学华老师的经历,充分说明兴趣、踏实、进取、毅力是做学问的基础。他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正如清柱老师所说的教研结合,这样才不至于理论脱离实际,才能教学相长。以后,我决心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实际、研究课堂实际,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及时总结,争取在三年内在实践方面有所成绩,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通过王永老师的讲座,我深深体会到高山仰止的境界。王永老师的讲座是那么精彩,他的实例是那么的信手拈来,不着一丝痕迹,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数学活动圈,实用性是那么强,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平时的教学方法,他的理论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接近,是那么亲切,仿佛一时间顿悟,原来就是这样子,理论离我们是那么近,不再是遥不可及。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研修,弄清楚实践教学中的困惑。作为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武林打手,经常能见招拆招,可是却说不出所以然,这就是理论的匮乏。我们只有把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更好地教学和研究,才能达到新的教学和理论高度。

当然,对于这些前辈们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结合自己的实际,辩证地吸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像王永老师的数学活动圈的理论方式一样,从“做”、“思”、“知”“用”方面进行尝试、消化、掌握、提高,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应用到我们的教研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实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理论研究也是很适用的,我们应该好好地进行尝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读好一本甚至多本理论书籍,给自己充电,积攒自己的理论底子,做到厚积薄发;

2、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多做微课程研究,多做一些实践性工作,把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要停留在见招拆招的肤浅表面上;

3、做好课题研究,争取在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突破;

4、养成良好的“做”的习惯,心中有话题马上“做”。多参加教研活动,多听课、上教研课,不断反思,及时总结。

名师课堂培训心得 篇7

一、“课堂互动”研究理论

钟启泉教授的《“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 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为了阐述创新教师培训课堂的可能性与借鉴意义, 有必要先对钟教授论述的这四个问题做一概述。

1.“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

钟启泉教授开篇就提出什么是“课堂”?在引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课堂’ (班级) 具有多重涵义, 它不仅是学生学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和社会化的重要天地。”[1]

那么, 何为“课堂互动”呢?钟教授认为:“‘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 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并且指出:“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 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 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中产生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 这就是‘互动’”。他还强调“‘课堂互动’的职能之一就是学会交往。”[1]

在厘清了什么是“课堂”与“课堂互动”以后, 钟教授厚重地阐述了“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它的价值意义:一是“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二是“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三是“课堂互动”研究隐含了一种新的教学观, 即“儿童本位”。最后, 钟教授重申:“‘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 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1]

2.“课堂互动”研究的关键概念

钟启泉教授在论述了“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以后, 提出了“课堂互动”研究的三个关键概念——自主活动、集体思维和教师学习共同体。

(1) 自主活动。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的, 这就是说, 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 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2) 集体思维。

一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创造的原点;二是课堂教学又是认知活动的竞技场, 因为班级中的学生各自具有个性。

(3) 教师学习共同体。

“课堂互动”研究, 寻求多样的认识与多样的方法, 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构筑合作探讨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在论述了三个关键概念之后, 钟教授提出:“基于上述三个关键概念的‘课堂互动’研究, 将有助于变革‘定型化教学’的旧习, 促进课堂教学中基本关系的转换:首先是有助于颠覆师生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 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是有助于克服学生之间的敌对性关系, 建立合作性关系;再次是有助于课堂教学超越管理控制乃至启蒙的性格, 而成为每个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天地。”[1]

3.“课堂互动”研究的课题

针对日常教师备课中往往全神贯注地准备教材和教法, 却把“为学生做准备”置之脑后, 或者往往采取“以教定学”的备课路径, 而不是“以学定教”的舍本逐末的做法, 钟启泉教授告诉我们“‘课堂互动’研究为中小学教师提出变革教学设计的严峻课题:一是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二是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三是从单纯传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集体思维的组织与学习集体的形成。”[1]

4.“课堂互动”研究的挑战

钟启泉教授最后提出:“课堂互动”研究是以课堂教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反思性实践研究, 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 研究的最大特征是从教学的事实出发, 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 研究的内容在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此, 面临诸多认识问题和技术瓶颈的挑战:一是如何看待“先进教学经验”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实践研究”的问题, 确立理论与实践, 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三是如何发展课堂分析的概念及其技术的问题。

二、“课堂互动”研究理论对创新教师培训课堂的启示

从以上概述中可知, 钟启泉教授的“课堂互动”研究理论, 其“课堂”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领域, 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那么, 我们教师教育的培训“课堂”和作为培训主体的参训教师, 是否和它具有相似性呢?澄清这个问题显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 这两种“课堂”和学习主体不但具有相似性, 而且教师培训课堂更应该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

首先是教师培训“课堂”与培训学习的主体都具备了课堂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并且, 培训学习的主体就是来自“课堂互动”研究理论中的教师, 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另外, 这些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其学习的特点更需要具有培训课堂的互动。其次是教师培训“课堂”更具有前瞻性。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等率先走进教师培训“课堂”, 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是教师培训之根本。我们很难想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没有率先走进教师培训“课堂”之前, 在没有经过教师的学习与领悟之前, 已经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情景。至今, 新课程理念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穿新鞋, 走老路”依然有之, 这固然有众多原因, 但不否认是教师培训“课堂”出现了问题。再次, 教师培训“课堂”更具有实践性。教师培训课堂是教师学习与实践的场所, 是教师学习与实践如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以及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顺利地通向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转化的过程。所以, 教师培训课堂好似一座桥梁起沟通作用, 好似一台计算机程序中的各个模块起链接作用。尽管现阶段的教师培训课堂多了些理论学习而少了些实践操作, 但不能否定教师培训课堂应有的实践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正是教师培训课堂如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课堂互动”研究理论就为创新教师培训课堂提供了众多启示, 也留下了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

1.教师培训课堂应该确立以“参训教师为本位”的培训观

提出教师培训课堂确立以“参训教师为本位”的培训观, 这是应对“课堂互动”研究隐含的“儿童本位”教学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唯有参训教师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和活动的时候, 才谈得上培训成效。“儿童本位”的教学观, 必须“尊重儿童、尊重差异”, “参训教师本位”的培训观, 也就必须“尊重参训教师、尊重参训教师差异”。现阶段的教师培训课堂, 我们仍然是“旧瓶装新酒”, 即把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理念, “套”在被“控制”的、“技术性”的传统型课堂培训模式的框框之中。在这样的培训课堂上, 向参训教师解读着诸如“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理念, 这真是教师培训课堂的尴尬。

教师培训课堂确立以“参训教师为本位”的培训观, 首先要尊重参训教师。尊重参训教师, 不仅仅是培训课堂上座位设置的变化、服务意识的提升、发言次数的增加和培训尾段问题及意见的征求等, 更重要的是参训教师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计划、方案范围内的项目确定要有发言权。其次要尊重差异。必须考虑参训教师教育教学的缄默性知识和具体的课堂教学经验与事件。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可以用年龄阶段、学历层次、业务荣誉等来划一的, 即便以上情况相同, 但由于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 彼此仍然是有差异的。另外, 参训教师的地域与文化, “二次培训”和“持续培训”等也是造成差异的因素。再次, 还要尊重参训教师学习的特点和劳动时间。

2.教师培训课堂要构建参训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 是“课堂互动”研究中三个关键概念之一。笔者认为, 在教师培训课堂上, 其他两个关键概念是实现“培训课堂互动”的前提, 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则是实现“培训课堂互动”的目标。我们如果承认借助“教师培训课堂”比借助“校本研修”更能够广泛、全面和深入地分享他人的教学经验, 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就不难认识到教师培训课堂构建参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远意义。

教师培训课堂构建参训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是要认定参训教师就是教师培训课堂上的重要资源。资源要重视, 我们应当把参训教师看做教师培训课堂上培训内容的主要来源。他们是来参加培训学习的, 但又是来“奉献”教学经验的。资源要开发, 我们应当把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事件在教师培训课堂上充分挖掘出来。资源要利用, 我们应当把参训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培训课堂上交流与分享。资源要保护, 我们应当把参训教师个性化的实践、多视角的见解和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形成合作探究小组, 或者建立QQ群等, 以做扶持发展与备案待用。一句话, 通过教师培训课堂构建参训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并发展为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3.教师培训课堂要以参训教师的“实践研究”为价值取向

如何看待“实践研究”的问题, 是钟教授提出“课堂互动”研究面临的三个挑战之一。笔者认为, 教师培训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既可以通过“实践研究”得到体现, 也可以通过“实践研究”得到提高。为此, 教师培训课堂就要以参训教师的“实践研究”为价值取向。

教师培训课堂以参训教师的“实践研究”为价值取向,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 让每位参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 并确定一个能反映自身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的典型教学案例。第二步,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同伴的交流, 让每位参训教师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的认知框架, 由此确立理论与实践、培训者 (或培训机构聘用的特级教师、名教师等) 与参训教师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 让参训教师进一步反思与修正自己的典型教学案例。第三步, 让每位参训教师把反思与修正的典型教学案例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然后再反思与修正。如此反复, 最终确定一个能够全方位体现自己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的典型教学案例。通过以上步骤, 使参训教师的“实践研究”趋于发展的稳定方向, 由此, 也逐渐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教学特点与教学风格。

总之, 教师培训必须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互动”是课堂研究回避不了的论题, 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 是当代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表征。为此, 我们应该把“课堂互动”研究纳入教师培训课堂中来, 通过培训课堂的创新, 让参训教师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提高课堂实践的能力, 这就是教师培训的宗旨。

摘要:“课堂互动”研究理论从意蕴、关键概念、课题和挑战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学习和分析“课堂互动”理论, 触发对教师培训课堂创新的思考, 其主要启示是:教师培训课堂应该确立以“参训教师为本位”的培训观;要构建参训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要以参训教师的“实践研究”为价值取向。

关键词:“课堂互动”理论,教师培训,课堂,创新

参考文献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基层教师,我虽然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受益颇丰。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德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刘杰、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安妮、“任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一等几位专家的授课,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现场教学以及所见所闻,各位专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感谢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力争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课堂观察培训心得范文 篇9

长子六中 卢宏兵

看到“课堂观察”这个名称,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平常的听课、评课,其实不然,8月4日—8月6日在聆听了来自浙江的教育专家林荣凑教授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基础知识》讲座后,对课堂观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三天的学习给我的头脑以巨大的冲击,获益匪浅。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个我想不难理解,课堂观察探讨的是专业的问题,是教师互动参与的一种研究,研究的也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课堂。那么,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课堂观察更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这个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撰写课例等主要步骤。

(一)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最好是在开课的前一天举行,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需要注意的是,课前会议只针对课堂观察进行讨论,“磨课”不属于课前会议的范畴。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起点,整体规划的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是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情境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程序包括:

1.被观察者说课(主题、学生、目标、结构、评价)

与常规意义的说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什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处理,使用哪些课程资源等。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我准备如何解决?特别是一些调整了的目标,比如与集备的要求略有不同的,要说明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

(4)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或困惑?(5)我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如何监控?

2.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对话。观察者基于被观察者的说课、要求,结合教研组的研究主题等,进行简短的交流。是了解课堂,而非议课。

3.确定观察点。经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商议,观察者最终确定观察点,若观察点需要合作观察,则观察者之间再进行商议,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

观察点的选择可依据四个维度:

学生学习维度,例如: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教师教学维度,例如: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课程性质维度,例如: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课堂文化维度,例如: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有20个视角68个观测点可供选择,但绝不局限于这68个点,越具体越好,因为越具体越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

观察点的确定需要多方仔细考虑,我们小组在课堂观察中确定观察点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确定了“学生的提问”这一观察点,结果在观察中没有观察到学生的提问,可以说在这一观察点上观察失败。

4.明确课堂观察以后的讨论时间及地点。

会议之后,即根据观测点开发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开发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它关系到观察的结果。课堂观察记录工具的开发的一般程序:澄清“我想观察什么问题”(观察点);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的关键行为(证据);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

(二)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计划,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

(三)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程序包括: 1.2.3.4.被观察者自我反思(目标、行为、生成)。定量或定性分析(观察者从不同角度报告)。思考和对话。

结论和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一般至少需要45分钟。

课后会议着重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分析时应基于学生的表现,基于证据说明。(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授课教师最好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教学行为逐次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了哪些教学行为,这些行为对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什么作用,自己做出判断。(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这个问题实质是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堂上有生成的问题很普遍,教师要说明改变的原因。

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由于课后会议时间有限,这个阶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观察者的报告应有全景式说明,应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二要有证据,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三要有回应,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或观察者之间的回应是必需的。四要避免重复,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这就要求课前会议分工明确,大家按照分工进行观察和汇报。

三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形成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

(四)撰写课例

观察者课例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合作体课例一般结构是:

1.背景:被观察者、观察者、内容主题和其他背景材料。2.课前会议:时间、被观察者说课、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交流记录、明确的观察点。

3.课中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过程的简要说明。4.课后会议:时间、被观察者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的记录、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和建议。

5.附件: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被观察者课后的反思报告、观察者的观察课例等。课例的形成需要集体的合作。

这就是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整个操作程序。

在培训期间,林荣凑老师针对每一个环节都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讲解,并及时进行实际操作。我们观察了长子二中李晓艳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从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到课例的制作完整的做了一遍,对课堂观察的操作程序有了一个初步清晰的认识。

通过 3天短暂紧张的学习,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基本了解,心中疑惑得到解答,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学习和借鉴到新的经验方法来改善自己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这次培训学习正如林荣凑老师在培训总结时所说,“课堂观察”的种子已经植入长子教育这片沃土,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的。

名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初中历史教学中新史观在新课标中的要求和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建议这一主题开展。

首先,张校长介绍了新史观出现的必要性——是为了进一步的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的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从不同的社会视角去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在过去发生的一起,以最寻和把握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就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在继承和发展旧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基础上多角度的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弄清在旧的史观中无法和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提升学生把握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然后,张校长就最新的历史观点,结合新的历史课标提出了自身的看法。新的史观主要包含了五大历史观点:整体史观,现代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这五大史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弥补了旧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认识和解决新的社会现象的难以做出合理解释的问题,更进一步的结合的时代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和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一元性的特点。就历史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常的书本知识和世界观价值观教授之外,更多的给以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形成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不断更新的,可是续发展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总引导学生就多种史观进行思考、辨析、认识。

“女学”课堂培训女强人 篇11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形式多样的“女学”课堂,以东莞蒙正“女德班”为例,每年举办十二期,每期约50人,需要提前报名,正国学馆的馆长黄城在课堂上,将“德行”解释为三道: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每道都有女人要守的本分”。除了半数学员都会背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教学内容,蒙正还提出女德精髓:如果要做女强人,就得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在“打工妹”聚集的深圳,不少“打工妹”遭遇情感、家庭危机,甚至沦为第三者,饱受未婚先孕、堕胎等痛苦。深圳一家“女学”课程负责人说,为了帮助“打工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唯特偶公司开始在企业内部定期开设传统文化课堂。据悉,目前唯特偶公司的“女学”学员已不再局限于“打工妹”群体,一些女企业家、大学生、公务员甚至大学教授都慕名前来。

“女学”都学什么?

记者了解到,多个“女学”班都引用了民国教育家王凤仪的“善人道”。其中“妻子道”这样写道:“女人要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姑娘道”这样写道:“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欲世界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必从姑娘身上好。”

《朱子治家格言》也被多个“女学”课堂列入教材,很多“女学”学员都会背诵“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女学热”是进还是退?

对于“女学热”,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女学”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值得肯定。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压力增大,期待有个温馨的家,一个贤良的妻子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幼儿园特色班级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银行系统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