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文化产业园发展
编者按 22日至23日,市委副书记魏小东率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负责人,赴西安市曲江新区学习考察。本报今日刊发相关单位向市委提交的考察报告全文,敬请关注。
为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2010年12月22日至23日,市委副书记魏小东率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负责人,赴西安市曲江新区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曲江新区规划馆、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大遗址公园,并与曲江新区城建、文化、金融等方面负责人交流探讨了曲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深受启发,获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曲江新区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在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整体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于曲江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坚持集团化建设和企业集聚并行的发展模式,突出盛唐文化特色,着眼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项目带动、大集团引领、大产业聚集,规划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30多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影视”、“曲江演艺”等系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200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被各界誉为文化创新和城市发展的曲江模式。近年来,曲江模式加快向外辐射发展,形成了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中国道教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竞相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总辐射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奠定了整个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加快了西安市“文化高地、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步伐。
二、曲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曲江模式中最值得我市借鉴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曲江新区生存的大环境是古都西安,而西安的大部分文化遗址也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遗址、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相对分散但又相隔不远,曲江新区管委会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超前规划设计,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两种形式,把这些分散的、有关联的文化遗产“纵横联通”,形成了一个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曲江新区管委会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牵头开发与各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价值兑现反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使曲江迅速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每年来曲江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进而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会展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此外,曲江新区还着力用文化创意激活文化遗产,将民营的“大唐芙蓉园”打造成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入园人数首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为解决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难问题,曲江新区坚持民生至上,优先保障拆迁户利益。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共投入120亿元,其中仅拆迁安置费就达90亿元,按照每人补偿15万元和置换面积30平方米的标准,以每户4人计算,每户赔偿安置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尽管拆迁范围广,还涉及
10万群众生计问题,但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拆迁量148万平方米,拆迁过程平稳,不但为保护开发腾出了土地,又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了民生。曲江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惠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曲江新区最繁华的大唐不夜城内,除了吸引国际知名商业娱乐、零售业集团进驻外,专门规划建设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陕西大剧院、曲江电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定期安排曲江演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在此进行公益演出。借助一流的文化活动场馆,曲江新区举办了曲江论坛、中国诗歌节、曲江文化大讲堂、中国西部文博会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此外,曲江新区还建成了5700亩开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12个市民休闲文化广场,把曲江新区从“旅游景点”提升为“文化景区”,实现了文化事业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回归和城市价值的快速提升。
第三,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近年,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文化+旅游+城市价值”运作方式,不依靠政府投入,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利用。曲江新区开发初期,地价每亩20万元无人问津。曲江新区投资建设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并引进大唐芙蓉园等重点工程,随着区域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地价飙升至每亩50万元,解决了曲江新区初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同时,通过设立文化基金和融资基金两大基金体系,依靠资本运作拓宽文化产业资金融资渠道。除了每年2亿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外,还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银行授信融资、银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了30家投融资企业落户曲江,其中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注册资金都在5亿元以上。我国首个城市发展基金——开元城市基金也花落曲江,每年融资超100亿元以上。曲江新区还瞄准国际前沿,相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合作签约,以大明宫、法门寺、曲江会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核心,双方建立了合作的对接班子和磋商机制,开展了一揽子金融打包服务,解决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政府扶持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早在产业园区成立之初,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文化企业,曲江新区努力搭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平台,出台了 “文化资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五大扶持政策,推出了服务文化企业的“注册登记直通车”、“信息资源直通车”、“跟踪服务直通车”、“全民创业直通车”、“重点项目直通车”、“行政指导直通车”等六大服务措施,提高了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运作效率。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曲江新区采用“大小通吃”的运营手段,一方面,吸引巨人集团、新华集团、华侨城集团、陕西广电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入驻曲江,形成50家大型文化集团和3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核心企业,实现产业园区年文化主营收入300亿元。另一方面,打造中小企业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形成快速聚集效应,曲江新区投资建设10万平方米的陕西文化大厦、曲江文化大厦、智慧大厦、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以非常优厚的税费提供给中小文化企业,形成了曲江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
第五,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2003年,西安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赋予曲江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为曲江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发展空间。曲江新区率先打破政府包揽文化资源开发的格局,实行管办分离,将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出版等部门掌握的行业资源聚集起来,吸纳民营资本,组建股份制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其构成和投资运营已基本涵盖文化产业各个重要领域,成为西部最大、位居全国前列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9年,曲江文投出资11.4亿元控股运营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赢得了在陕西省范围内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先机。该集团作为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运营的大平台,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链条的文化企业和项目快速发展。2009年末,集团旗下已有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1个全资子公司和西安曲江国际会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国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6个控股企业,总资产由成立时的6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0亿元,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务业500强。此外,曲江还实施“国有民营”运行模式,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三大文化场馆交给运营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公司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曲江模式对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洛阳与西安同为著名文化古都,在发展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前,我市已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到了重要位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要求。曲江模式的成功运作,为洛阳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大手笔、高起点做好文化产业规划。对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设计,要立足洛阳文化特色,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论证和实施,确保论证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二是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文化招商服务政策。制定专门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文化企业服务直通车体系,把文化产业招商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平台,通过环境创优拓宽文化产业的招商渠道。借脑、借力、借势,广泛引进智力,敢于把好的项目交给体制外文化人才去运营,为懂经营、懂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在洛创业提供政策支撑平台。
三是加快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步伐。洛阳文化资源由于分散、零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集团优势不明显,急需形成大文化格局,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文化要素,形成文化、文物、旅游联合开发、统一运营的市场运行模式,打造一批代表洛阳水平,符合产业生态链条要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5月9日,由陕西省公安厅主办的为期三天的2014中国(西安)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暨警察反恐技术装备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了。在这一天来自业内的数百家企业竞相发布最新的成果、技术,吸引了数万观众前来考察。
期间,陕西省公安厅领导向厅长,以及业内嘉宾到我司展厅聆听工作人员对智能安防系列产品的介绍。省厅领导对我司产品在安全、智能系统中的应用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鼓励我司进一步承担起建设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责任,推出新成果,新技术服务于公共安防领域。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及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一、阿右旗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形势
阿右旗文化产业因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链。但近几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起步和壮大。
1、文化旅游业:阿右旗旅游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2006年我旗启动了旅游活旗战略,为全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
精
精
现了跨跃式发展。旅游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53万人次,年均递增48%;旅游创收3.2亿元,年均递增65%。2012年,全旗接待各类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44%。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以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通过鼓励和调动各类民间资本,累计投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近1亿元。2009年,内蒙古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在我旗落地,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资金2200万元,动员企业自筹资金1300万元。2010年,成功引进鄂尔多斯泰宝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旗,对以巴丹吉林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协议引资2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的旅游基础设施有巴丹湖酒店、诺尔图酒店、马山井金顶大帐、地质公园职工宿舍等,完成投资1.1亿元。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全旗拥有旅行社3家,牧(农)家游和旅游专业户28户,星级酒店4家,其他规模以上酒店6家;旅游景区开发公司1家;沙漠旅游专用车120余辆;旅游商品经销网点5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0大类20种;其他旅游娱乐场所28处,全旗现有旅游从业人员1500人。>
我旗工艺美术品以挖掘阿拉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积极研发具有
精
精
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传统民族工艺品相结合的新产品,如民族工艺地毯、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都远销区内外。其中民族工艺地毯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文化遗产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旗把曼德拉山岩画、布布手印岩画、巴丹吉林寺庙等历史文化古迹都确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阿拉善烤全羊、查玛舞、蒙古象棋、沙力搏尔摔跤、民族工艺地毯、蒙古族养驼习俗、长调民歌、萨吾尔登舞、阿拉善蒙古族服饰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亮点。截止目前,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已发现史前遗址56处,旗人民政府又将黑山嘴烽火台遗址、满汉陶勒盖墓葬等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列为第三批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我旗曼德拉山岩画、巴丹吉林庙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至此,使我旗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2012年,我旗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完成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12人,涉及7个项目。完成了阿拉善右旗沙嘎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朝格苏木马背文化艺术之乡、阿拉腾敖包镇骆驼文化艺术之乡、曼德拉
精
精
苏木曼德拉山岩画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文化艺术之乡等盟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了苏木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7大类45个项目。积极推动建立以阿拉腾敖包镇为中心的北部苏木镇为群体的骆驼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巴丹吉林镇为中心的长调民歌和沙嘎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仿古地毯、马头琴、蒙古族服饰、银碗等民族工艺调查摸底,为申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打好基础。我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荣、额尔登巴图分别代表喀尔喀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项目,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获金奖和银奖。
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消夏广场活动、7.20防洪抢险、中国巴丹吉林汽车挑战赛、沙漠节和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开辟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题栏目,播出近年以来我旗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稿件10余篇。截止目前,涉及我旗2个苏木镇5个嘎查的农牧区MMDS数字微波建设工程全部完工。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塔木素苏木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的5个嘎查240户农牧民收看到了中央3、5、6、8四套加密频道、阿盟二套节目、阿右旗自办节目等33套中央和地方台节目,扩大了盟旗自办节目的覆盖范围,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旗以文化外宣、新闻外宣、旅游外宣、经济外宣等为主
精
精
题,加强与国家、区、盟知名新闻单位的合作,把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外部舆论环境。2012年1至10月份,《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152期,播出稿件880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45期,播出稿件353条(篇);《巴丹荧屏》栏目共播出42期;《快乐周末》共播出42期。广播类:《阿右旗新闻》汉语共播出96期,播出稿件594条(篇);《阿右旗新闻》蒙语播出85期,播出稿件458条(篇);《星期百花园》共播出48期;《娱乐十五》共播出40期。盟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播出稿件681条(篇),其中阿盟电视台(一套)播出112条(篇),二套旗区新闻播出310条(篇),阿盟电台播出145条(篇),内蒙古电视台播出20条(篇)。
7、广告文化及印刷复制业:近几年,我旗印刷复制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印刷复制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填补了市场空白。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旗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广、旅游等部门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
精
精 的来说,我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旗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还有些保守。
2、文化产业总量小,竞争力弱。由于文化建设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旗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相对失衡,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与我旗享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对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我旗现有文化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引领型文化作品和产品,高科技动漫产业尚未起步。
精
精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还不清晰,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无法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的良性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组织,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不健全,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精通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旗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旗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不足。
6、政策措施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精
精
统计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优惠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建议和对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推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们就进一步促进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旗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旗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大发展活动和工程,进一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推动阿右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
精
精
案,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拓展领域、多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4、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培养和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和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旗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调整专业方向,培育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人才。举办各类短训班、进修班、专业班等,为文化产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条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市
精
精
场化的用人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人才、策划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5、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运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旗内外文化投资者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重点培植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本文总结了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初步成效和成功经验,对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从制定政策、形成品牌、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改革 文化产业 试验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河南在2008年底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正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河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发展层次还不够高,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还不相称。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若干文化资源独特、产业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带动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寻求新的突破。
一、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三年来,10个试验区(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濮阳市和信阳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从2009年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各试验区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根本,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开封市定位为“文化体验之都,水韵休闲之城”,登封市定位为“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禹州市定位为“钧瓷 1
之都”,淮阳县定位为“羲皇故都,水城淮阳”,新县规划定位为“鄂豫皖红色圣地,大别山休憩家园”,浚县规划定位为“民俗之城,工艺之乡”,宝丰县规划定位为“民间演艺之都,中华魔术之乡”,镇平县规划定位为“中华玉都”。三年来,各试验区围绕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浚县石雕产业集聚区、淮阳伏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已初步形成;其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和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效初显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对试验区艺术表演团体等特殊行业的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在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前,在职在编事业人员改制后保留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等。各试验区都以省政府政策为核心,选准突破点实行改革。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分别组建成立了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解决了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问题。如新县,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投入改革费用620万元,组建了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新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县歌舞团、电影公司、广电服务部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新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转企改制人员134人。再如浚县,对两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豫剧团和大平调剧团(以下简称“两团”)于2008年8月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过科学运作,“两团”改制过程平稳、顺利,没有出现信访事件。目前,“两团”人心思进,业务繁忙,经济效益良好。2010年,“两团”共演出810场,实现收入110余万元,较2008年增长28%。其它如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及登封的嵩山风景区等均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从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试验区实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成功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港中旅、山东志高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试验区。目前,各试验区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如信阳市仅在2010就有6个大项目落地,协议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实现史上利用外资零突破。禹州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旅游服务业建设,目前已达成项目投资意向近2亿元。引资2000万元将素有“中原潘家园”之称的神垕古玩市场升级为“神垕古玩城”,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并试运营,实现了由室外转室内的转变,古玩市场形象得到规范提升,吸引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宝丰县总投资15亿元,一期投资3.5亿元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其子项目曲艺茶楼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民间演艺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原解放纪念馆和宝丰博物馆也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中原魔术职业学院,2010年已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教学科研大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其它试验区在建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成功,使试验区快速发展有了实践载体。
4、文化旅游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因素的需求。各试验区本身文化资源独特,又通过积极打造良好的旅游条件和丰富的旅游项目,所以对旅游者已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从一期工程中大量的民俗表演,到二期工程中对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尤其是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更是把北宋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系景观、人文演出和历史背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味、体验、休闲。目前清明上河园已成功晋级为AAAAA景区。神垕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已累计投入3亿元,对4平方公里的神垕古镇区和800米的老街进行保护开发,2010年,神垕镇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旅游产业已成规模,全年共吸引57万人次外地游客到神垕观光旅游。而淮阳更是借“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短短的15天时间内,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53.2万人次,门票收入48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助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新张力。
二、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结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各试验区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把发展文化产业当作大事来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离不开城市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如开封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开封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封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例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政府出资建设,用实际效益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由政府牵头,组织多家文化企业进行联合,形成规模效应,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和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再如神垕古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许昌和禹州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许昌市委、市政府把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到全市重点工作中,将钧瓷文化定为许昌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并专门成立了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2、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施
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确定文化发展定位的前提。各试验区市县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从总体上看,各试验区规划全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各个试验区的定位,立足于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如镇平市在规划中提出打造“中华玉都”的目标,重点构建“一带六点”的产业布局;按照“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将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近、中、远三期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一期投资3亿元的国际玉城项目已盛大开市。
3、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特色
各试验区都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县的大好机遇,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使城市文化资源优
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如开封重点突出宋都特色,以宋文化为核心,发掘突出宋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和文化产业项目,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的主体定位,以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为依托,主打宋代文化品牌,围绕宋文化内涵,打造文化重点产业。宝丰县则突出民间演艺的发展,尤以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为代表,宝丰民间演艺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代表。所以,这些市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抓住了自身特色与优势,这是能够成功的主要经验。
4、举办各种高层次展览会、艺术节,将活动交流与市场开拓相结合。高层次的展览会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开封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和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文艺节,荣获了首批中国书法名城称号;举办了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开封菊花花会等大型节会活动,提升了开封文化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宝丰县以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中国·平顶山曲艺节为契机,先后举办、承办了多项重大文化活动,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著名表演艺术家云集宝丰,借助中央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宝丰文化走向全国。神垕镇成功举办了规模和影响空前的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 “钧瓷文化台湾行”、“钧瓷文化香港行”两次大型钧瓷文化展。积极组织钧瓷厂家参与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其中,30件钧瓷珍品在世博会河南馆展出;金堂钧窑的“瑞泽四海”系列作品——“世博鼎”、“世博簋”入选世博会外事礼品。同时还通过网上营销、在大中城市增加钧瓷展销网点、举行推介会等形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展示神垕古镇和钧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三年来,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推动文化发展,突出特色是根本。这十个试验区,本身都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而试验区的建立和定位,更强化了这种特色,使人们一想到这些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河南文化新的知名品牌,如少林武术、宝丰魔术、禹州钧瓷、濮阳杂技、镇平玉雕等,这些优秀品牌已经成为河南对外招商引资的
“新名片”。
启示之二:推动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通过高水平的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战略部署,减少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好的规划可以通过创意策划,激发潜在优势。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做了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这些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对各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起到比较好的引领作用。
启示之三: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实施是保证。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各试验区都把规划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引资,分步实施,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三、对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展开,对河南文化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中原文化建设正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作为河南文化发展排头兵的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必将迎来更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同时,各试验区也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相融合结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为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1、完善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力度
省委、省政府2009年制订出台的《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强化智力支持五个部分对试验区的文化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推动了各试验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目前已有的科学规划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上,各试验区应进一步完善落实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列,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开放并最终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社会资本——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和经营包括报刊业、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核心文化产业,动员民营资本和民间力量,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坚定地实施国有文化资产的清算、转移、重组和扩张,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
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目前已形成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和太昊陵等,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将寻根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高品位策划与现代文化产业、观光旅游业有机融合起来,辅以定位准确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对以钧瓷、玉器、汴绣等为代表的高端工艺进行高品位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制作;对以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要积极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文化品牌的保护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维护文化品牌的形象和权益。
3、走文化产业创新之路,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各试验区在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优势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文化名人和文化企业的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此外,还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学习《乔家大院》的成功经验,拍摄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4、扩大文化与旅游的共生点,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联合体
旅游已成为当前最活跃的产业之一,通过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能较好地带动交通、餐饮、旅店、商业、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旅游者在旅行中不仅希望能看到美景,同时也希望能体验到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俗民情。对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而言,有的突出“游”,如宋都古城(其代表有清明上河园)、少林 7
寺、鸡公山;有的突出“购”,如神垕钧瓷、镇平玉雕、信仰茶叶等;有的突出“娱”,如宝丰魔术和濮阳杂技。所以,如何能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吸引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时又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是各试验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以嵩山少林为背景的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以清明上河园为背景的实景剧《大宋•东京梦华》都堪称典范,这两台晚会,不仅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旅游消费,形成了品牌效应。
5、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资源秉性决定其跨区域和超时空性,无法为某些特定地区所“垄断”。必须通过与创意、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结合,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最终转变为产业优势。各试验区要合理规划并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尤其是要加快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吸引“大师”和优秀人才落户。要加强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作为聚集产业要素的纽带来招商引资和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6、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是动力。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能否提供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和经营人才队伍。所以,各试验区要发挥省里给的政策优势,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地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更新观念,打破行业界限,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对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不限年龄进行利用。通过设立创业基金、8
特殊人才服务等方式鼓励人才投身文化产业,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创意才华的平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各类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保护和使用。
共商文化产业发展大计
为贯彻落实《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和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2月8日下午,由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主办的银川市文化产业联席会议召开。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关琪、自治区文化厅和规划局相关领导席了此次会议,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产业处处长唐波、各县(市)区文广(体)旅游局主要负责人、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部分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冒学礼主持。
此次联席会议首先商讨了银川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冒学礼副局长针对“三带”:贺兰山东麓文化产业带、爱伊河文化产业带、黄河金岸文化产业带和三区两县一市文化产业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作详细说明。与会各负责人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会上,冒局长通报了2011年度文化产业重点工作情况,积极安排部署了2012年度工作,还通报了文化产业资金分配情况。与会成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此积极展开讨论。
关琪局长在会上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抢抓机遇,率先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继而带动同行业发展,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文广局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发展环境,培育重点项目;三是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全面的信息,以建立完善的企业名录;四是文化企业积极上报项目计划,完善招商项目库,有利于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交流合作;五是文化企业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合理配置文化产业专用资金,推进企业项目做大做强。
会上,自治区文化厅产业处马慧玲处长肯定了银川市文化产业工作,并详解了文化厅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一十百千万”倍增计划。
论文中期报告 论文题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关键字:文化贸易 现状 国际竞争力 在完成了论文的选题,确定了写作的方向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先大概草拟出一个 大纲、草稿。首先先借鉴了大量的优秀论文,经过了前期的大量参阅优秀硕博士论文的基础 上已经大致了解一篇论文的格式,内容。明白自己将如何写,能够大概理出一个提纲了,可 以说一篇文章的骨架大致形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内容数据将这个骨架填充完整了。在 拟定了论文提纲的过程中,前往图书馆借阅许多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书籍,根据书籍上提供 的参考文献上网查询,搜集最新的数据,主要查询的方向在于看中国近些年在文化贸易方面 的进出口情况,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等官方网站获得了大量 的数据,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数据依据。关于这方面我也查阅了许多的资料,也大概看 过几本书来了解现在我国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入世的那段时间的 数据和研究的人比较多,只要就是针对中国入世后接受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让中 国的文化传播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这关键就是要看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了,还有就是 关于这个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了。在查询资料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也逐步完成 了读书笔记的撰写,与此同时搜索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在完成整本读书笔记的过 程中,对自己论文的提纲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因此,我在已完成的粗略的提纲的基础上得出 了最终的提纲。然后,参考一些比较知名的研究文化贸易的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经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一些经典名家的意见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在论文写作中的阅读的参考文献: 1.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与政策研究 3.中韩文化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 4.中美文化产业比较及借鉴 5.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比较)等 这些文稿大多数都是从一些专业的文献和一些优秀的硕博士论文中挑选出来的,和我要 写作的论文方向是相一致的,从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专家对文化贸易的见解,丰富了我的眼界,了解了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和写作的方式,也从中搜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知道如何和从哪 里可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现在论文的初稿已经版本完成,可能在论文写作,数据的选取上还有什么不恰当或要修 改的地方。这就是我下一步的主要的工作所在。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也算是自己的 一
种进步吧。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始终是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精气神和发动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中心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县也积极响应,召开了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綦江县委关于建设特色文化强县的决定》,提出了我县文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和目标,我们对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设想: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綦江位于重庆南部,东连万盛,南接贵州,西临江津,北靠巴南。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重庆主城的卫星城市。全县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20个街镇,总人口95万,是一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2006年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又被重庆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授予“重庆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一直以来,全县围绕綦江农民版画产业这个核心,大力
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各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成果。截止2009年底,全县文化产业各类经营场所共计435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和电子游戏148家;互联网上网经营场所69家,出版物发行及印刷复制176家,音像制品39家,艺术品经营3家。2009年全县文化产业创造GDP近1个亿,其中版画产业的销售达到500多万元,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进一步的增加和突破。
二、规划建设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县文化建设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领先渝西地区、超过重庆市平均水平,建成特色文化强县。2015年,全县文化建设各项指标达到重庆市一流水平,建成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形成领先重庆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1、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以版画为“龙头”,各种门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使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支出比
重有较大提高。
3、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规划建设主要设想
(一)建设农民版画产业园区
目前,綦江已完成“农民版画艺术街”外观风貌的打造,艺术街位于县城内,紧邻县版画院和版画广场,主要用于经营版画产品、衍生品及版画配套工艺、民间工艺品等。已有包括版画制作、销售、装裱及陶艺、漆画、油画、收藏品等在内的7个门类近10个企业入驻。今后,我们将以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街和版画院为中心,建设我县的农民版画产业园区,实现龙头带动和产业积聚作用,促进版画产业发展。
(二)建成綦江版画主题公园
我县的版画主题公园,也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中,该公园位于县城的营盘山内,占据了綦江城市的中心位置,公园的建成将成为我县集创意、创业、制作、写生、交易、培训、展览、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三)建设特色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园
我县特色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在东溪古镇,綦江农民版画与东溪古镇文化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两者互为相通,交相辉映。既可很好地发展綦江农民版画同时又
能保护、开发东溪古镇文化,建设成的产业园将是集特色民间艺术、古镇文化观赏、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基地,将进一步推进我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
(四)建设綦江影视娱乐城
在我县二级车站对面建设我县影视娱乐城,计划建设面积为3千多平方米,其中包括6个电影厅的建设,建成后将引进国际大型影院入驻。同时,影视娱乐城还将配套建设娱乐休闲场所,实现文化产业的积聚效应,提升綦江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五)建设以彩印为主的印刷工业园
目前,我县已在工业园区建成首家彩印包装企业,该企业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投资达300多万元。规划以此彩印企业为龙头,在我县工业园区建成印刷工业分园,带动我县印刷业的发展。
(六)建设綦江“十大书城”
为积极响应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十大书城”的号召,进一步推动我县出版发行业的发展,我县计划以重庆新华集团綦江新华书店为建设主体,在我县的通惠新城商业区建设“十大书城”之綦江书城,该项目计划用地20亩,预计投资1.5亿元,书城的建设将促进我县通惠新城建设文化功能区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县文化品味和形象,进一步推动新城的文化产业发展。
(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集中开发石壕红军烈士墓、红一军团指挥部、红军桥、红军洞等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集中打造红色资源为主的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及北渡鱼等特色饮食文化,举办东溪古镇—丁山湖歇凉节、永新梨花节、赶水萝卜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增强綦江文化的吸引力,打造綦江旅游文化产业。
綦江县文广新局
杨正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些精辟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湖南实际,我想谈谈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大,但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 经济起着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
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加入WTO以后,国外文 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只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与之进行竞争,并使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走向世 界。总之,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要求日益高涨。发展和维 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作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有着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
产特征,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有利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文化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10多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视、出版、文艺等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广播影视业一个品牌栏目带出了一串精品节目,一个品牌频道激活了一批节目生产单位。出版业打造了“湖南人能吃辣椒 会出书”的整体形象。连续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湖南都有两种以上图书获奖。连续三届全国书市上,湘版图书订货码洋名列前茅。一大批文化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还涌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创作、出版、主持等文化名人。这些都说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到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中央的精神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理顺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 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要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 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 业、娱乐“四轮驱动”。二是科学规划。在《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三是完善政策。我省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 产业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四是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 来,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经过近几年的配套建设,现已形成整体规模,完成投资近25亿元。湖南出版科技园已完成投资5亿 元,建成了占地1400多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世界之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新闻大厦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改善了文 化产业的硬件条件。五是整合产业。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 了湖南影视产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4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改善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然,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比较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 大;文化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有些脱节,出现了盲目追求“贵族化”的文化经营现象,致使一些地方高档次文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低档次文化产品又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严重滞后,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僵化的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桎梏。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三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第一,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根据湖南省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是:努力把长沙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影视产业、出版印刷、体育竞赛和出版物流等四大基地,加快培养壮大湖南 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大产业集团;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力争到2005年,全 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的7%。文 化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通过10年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把湖南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 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活跃、竞争力强、影响面大的文化大省。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 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 业单位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文化公益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重要的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 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等,政府要予以支持和保障,切实加强管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 化管理,向市场要效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加快各类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转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和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创办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提高试验区自身造血功能,实行滚动 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 识,消除一部分同志对文化产业的疑虑和误解,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决策上来。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 市场管理机制,采取专项治理的办法,坚决消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 场秩序。在政策环境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在加快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 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在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完善和加强文 化市场监管,集中打击走私影片放映和非法出版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现有的文化经营骨干不仅要给予应 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可试行年薪制、承包工资制、奖励工资制等多种形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 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签约制,积极推广文艺人才代理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 业,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曲江文化产业园发展】推荐阅读:
曲江游记作文06-24
曲江水厂调查报告11-10
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06-09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07-04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11-04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06-02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07-03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09-14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09-23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