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散文阅读技巧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例说散文阅读技巧(推荐9篇)

例说散文阅读技巧 篇1

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4、.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6.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7.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11、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times;times;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6、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17、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句子的特点(修辞、手法)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18.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3、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例说散文阅读技巧 篇2

一、理解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寻找关键词句, 理清行文思路, 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我们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 把握文中的“神”。如2001年高考散文阅读《门》, 文中写到各种实实在在的门, 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如果我们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加以深思, 就会很快看出以上这些不过是文章的零散的“形”, 作者不过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 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在对“门”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

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 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 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散文。在阅读时, 首先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 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组织材料的顺序。其次, 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同时, 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记叙散文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 有的是着重记写、刻画人物, 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还有的是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 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 以表达一定的思想, 抒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应注意所抒之情不是虚的、空的, 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 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 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 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比如《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 或隐或露, 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在散文阅读中, 需注意文中的人、事、物、景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 它们都应该紧紧围绕“神”来组织。所以, 同学们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二、做有心人, 认真做好归纳整理, 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从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来看, 题型变化不大, 主要考查语句含意及表现力、句段作用、要点归纳、文意概括、表达技巧、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与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比如, 在表达技巧方面, 教师和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在平时的散文阅读中, 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要讲清、讲透, 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如“描写和议论”“领起和过渡”“对比和烘托”, 等等。其次是要在复习时善于引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例如,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 、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 (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 (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 (反问、设问) 等。再者, 是结合学生实际作答情况和参考答案的差别, 强调学生要特别注意:在作答表达技巧的题目时, 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以及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联系文章的主旨, 多角度思考。不妨参照这样的格式:这儿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联系该段的中心或散文的“神”) ?只要做到以上三点, 回答表达技巧题时, 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三、吃透考点, 关注文本, 规范答题, 争取多拿分

上面谈到的两点是我们做好高考散文阅读的储备, 那么在具体答题时, 有无技巧可言呢?答案是肯定有的: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用原文作答。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 首先要整体阅读, 找准文眼、线索, 把握立意, 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遗漏要点等问题, 做到文本尽在心中。其次, 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 从而划定有效区间, 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 弄清所问, 找准答题方向, 最后结合上下文 (包括上下段落) 进行分析, 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做改写来作答。分析近几年高考的散文阅读题, 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考查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个性化阅读探究来实现的, 这二者所占的分值大, 难度也大, 学生不易得分, 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文本, 自言自语, 自说自话。分析评价和探究都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 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 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探究, 而不应该根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阅读时, 要特别关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 这些是解题的突破口, 同时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找到生活和文本的契合点, 进行有效思考。最后, 在思考比较成熟的情况下, 梳理好答题的思路, 分点规范作答。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例说 篇3

【关键词】散文阅读;主旨辐射;阅读方法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多采用散文类材料。尽管选文一般语义显豁,通俗易懂,适合考生阅读,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篇文章读“到位”,对试题作出正确解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文拟以2007年全国卷Ⅰ考题(选文为女作家吕锦华的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为例谈谈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形象

选文(段)是一个整体,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大致按怎样的思路写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要首先明确的,何况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原则就是“主旨辐射”。

《总想为你唱支歌》下笔写道:“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接着依次描写了戈壁大漠中伤痕遍体的“左公柳”、脸手黑皱的“民勤人”、枯死不倒的“胡杨林”、通体赤红的“戈壁石”,再略写南方“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过于温和的环境以对比,最后写“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稍加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便一目了然:描写大漠特有的景物,表现民勤人坚强不屈的精神。整体感知中把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散文讲究真情,优秀的散文总是选择某种(或几种)形象作为情感载体,明确了这种情感载体的象征意义,便能更明确、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像文中的“左公柳”、“胡杨林”、“戈壁石”等都是作者抒情达意的载体,它象征着顽强的生命。

再看试卷上的考题: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14题)

此题考查把握、鉴赏形象的能力。明确了情感载体的象征意义,再联系文中对“左公柳”、“民勤人”的具体描写,我们会发现,它们同处于艰苦恶劣的环境,有着同样的表现,即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稍加分析,答案便可得出:

特点是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是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坚强意志。

二、研读细品、寻章摘句、关注“五点”

整体感知之后便要研读细品,即针对文章内容、写法等方面的某些重点之处圈点勾画,细心品读,尤其需要关注“五点”。

一是确立主旨的着笔点。看一篇文章,应当注意它是怎样开头、怎样收尾的,因为作者往往在文章开头确定文章的思想方向,于结尾点题并与开头相照应,《总想为你唱支歌》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是形象描写的聚焦点。作为情感载体的“形象”,作者一定会在文中对其泼墨挥毫,这样的聚焦点必须抓住细读,悟透其形象描写的理性意义。我们来看看《总想为你唱支歌》第7自然段对“戈壁石”的描写:“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这里,富于情感的形象描写实际上传达的是一种理性意义:戈壁石代表大西北,喜爱戈壁石即热爱大西北。

三是思想情感的升华点。往往作者在对“形象”的倾情描绘中,思想情感也会产生飞跃,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描写也由实而虚。如第7自然段实写戈壁石之后接着写道:“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抒情性极强的描写表明了作者魂牵大西北,向往大西北的深情。

上述二、三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对一篇散文解读的深度,也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之一。请看试卷上的题目: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7题)

抓住了“形象描写的聚焦点”,领悟了“思想情感的升华点”,解答这道题就相对容易了:

以戈壁石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四是表现手法的集中点。表现手法的运用是服务于抒发感情、表现主旨的,也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读散文,要特别注意集中使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段落。《总想为你唱支歌》第5自然段中,作者把枯死的胡杨林比做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把死去不肯倒下的胡杨当作牺牲却不肯倒下的战士写,再拿戈壁上枯枝败草的尸体与之对比,不仅写活了胡杨,而且进一步突出了胡杨的顽强意志。明确了表现手法的作用,试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

用比喻、拟人和对比,形象生动,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五是行文的“转折点”。行文中作者往往宕开一笔或另辟新境,或另写他物,以丰厚意蕴,印证或深化主旨。《总想为你唱支歌》第8自然段写南方的天地就明显是行文的“转折点”,其目的是与大西北的天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

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5题)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虽只是两个句子,但要理解其含义必须与全文主旨结合,更要明确第8自然段对比描写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体味:两个句子写了两种不同环境对人的不同影响,分别从正面、反面印证了主旨,即恶劣的环境会让人经受磨练从而变得坚强。这样,题目的答案也便水落石出了:

(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关于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题型

提问方式

答题规范

答题技法

研读例题

1.遣词用字

文句为什么用某字(词)?

释词义+指作用+表感情

1.该词在句中作何成分

2.该词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2.词句意思

1.某词(句)含义

某词(句)的理解

1.词语义==本义+语境义

2.句子义==关键词+修饰限定成分+上下文

1.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双关义

2.单句要看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要看分句之间的关系.

3.是否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4.对哲理句要阐发解说

3.语句赏析

1.赏析某句

2.某句好在哪儿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1. 修辞手法

2. 语言特色

3. 句式类型及作用

2009湖北高考2从词语/句式/修辞角度鉴赏语言

4.归纳要点

1.归纳某段(全文)大意

2.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定范围----抓关键----作比较---整合信息形成答案

1. 先勾画后筛选

2. 选用恰当句式,分层

分点作答

马缨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

5.评价观点

1.为什么说…

2.谈对…看法

语句含义+情感因素(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

1. 要以具体文句为例

2. 要注意文体特点

3. 要抓标志性词语,如”认为””感到”等.

处处老宅4对老屋情节的看法

6.概括主旨

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观点,抒发了作者……感情.

1. 弄清层次关系

2. 筛选本质信息

3.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记住回家的路”这一标题的含义

7.景物特点和人物形象

1.简析景物特点

2.简析人物形象

1.景物特征+情感内涵+象征意义

2.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性格特征+形象的社会意义

1.要有理有据,先定性分析再定量分析.

2.要有条有理,宜用总分式(或分总式)句群表达.

湖北高考3对”疏影横斜”句与”晴雪梅花”的对比理解

8.层次安排

1.结构特点

2.谋篇布局

以……为中心,以……为线索,按……顺序展开

1.段落层次,段间关系.

2.主次详略,

3.过渡照应

09湖北高考1书房的窗子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9.句段作用

句(段)作用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

1. 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2. 先答局部作用后答全局作用

马缨花6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0.选材组材

题目是……却写了……

运用了……手法,烘托(或强调)了写作重点.

1.按被问对象的位置定作用:对象在重点之前,作用有引出/铺垫/烘托;对象在重点之后,作用有丰富内容/深化主旨.2.看对象有无对比/反衬/突出/强调作用.

湖北高考4作者为什么着意描写古墙和疏竹

写大院子

11.修辞手法

1.用了什么修辞

2.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揭示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1.描绘类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2.结构类手法,如对偶/排比/反复等,作用是强调突出.

3.表达类手法,如设问/反问等,作用是增强语气

全二卷4结尾段的修辞手法和好处

12.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使用的手法+内容+效果/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烘托/渲染/象征/讽刺/悬念/照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寓褒于贬/寓贬于褒等.要熟悉这些手法的作用.

全二卷3对比岳桦与白桦的不同点

13.表达方式

本文在记叙(或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作用何在

确认表达方式+在内容上的具体表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1.记叙顺序:顺 倒 插平补.

2.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按方式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3.抒情,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

2009全二卷1插叙的作用

14.人称

使用这种人称有什么好处

确认人称+结合原文分析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1.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

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

描写.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有拟人化作用.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叙事用第三人称,抒情用第二人称,各尽其妙.

15.拓展探究

1.请对……进行探究

2.谈谈你对……的看法

理清文脉+整合提炼+提出独特意见.

关注文本的重点和疑点,文眼和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作品意蕴和人文精华,合理联想推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全二卷8”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写马缨花有何寓意?

谈谈文章结尾对自己的启发

答题

总体

思路

理解词句==什么词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在结构上/内容上有何作用

鉴赏艺术手法==什么艺术手法+表现在哪些句段+对描绘形象/抒发感情/构筑意境/表达主题/谋篇布局/增强语言表现力有何作用

答题

要求

选点准确+内容全面+表达流畅

筛选信息要: 审清题干明确范围 一般要视分数多少分条作答.要求 :

去虚留实、合乎要求、一网打尽

1.简明, 要化形象为概括、化描写为陈述、化具体为抽象、化含蓄为直白,化反为正。去粗取精、

2.连贯, 要变换角度、人称、句式(肯否,主被,单复,总分,并列,对比,因果,转折,递进,条件等) 去反留正

3.得体.依据文体特征正确选用术语

教、学建议

散文小说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6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小说答题技巧

(一)析人物

【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规范】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省略号处为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理情节

【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答题规范】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三)看环境

【常见题型】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③奠定怎样情感基调;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答题规范】怎么问怎么答。(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

(四)明主题

【常见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旨、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②评析小说的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答题规范】从以上三个方面思考,怎么问怎么答。

(五)讲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① 表达方式。Ⅰ、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Ⅱ、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Ⅲ、描写的作用(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引出下方、埋下伏笔; 中间承上启下、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结尾 前后照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叙后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

【答题规范】总体来说: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六)品语言

【常见题型】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文言文断句技巧例说 篇7

2014年高考 , 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延续了多年的人物形象分析换成了断句, 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所以前人读书都是自己断句, 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 开 ,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 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 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然而,除北京卷等少数省市坚持考查文言文断句外,此考点淡 出高考已 经很多年了, 此番新课标全国卷再次现身, 怕是又要占据高考一席之地若干年了。那么,如何正确为文言文断句呢?

二、具体题型

1. 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

就文言文阅读选文中的某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法,要求考生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例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李揆矜 能忌贤 /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 嫉之 / 奏为国子祭酒 / 权留史馆 / 修撰以下之 / 休烈恬然 自持 / 殊不介意 /

B. 宰相李揆矜能 忌贤 /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 嫉之 / 奏为国子祭酒 / 权留史馆 修撰以下之 / 休烈恬然 / 自持殊不 介意 /

C. 宰相李揆矜 能忌贤 /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 嫉之 / 奏为国子祭酒 / 权留史馆 / 修撰以下之 / 休烈恬然 / 自持殊不 介意 /

D宰相李揆 矜能忌贤 /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 嫉之 / 奏为国子祭酒 / 权留史馆 修撰以下之 / 休烈恬然 自持 / 殊不介意 /

【答案】D

2. 直接给语段断句

此种题型又分两种, 一种为从文言文阅读选文中挑选一段,要求考生断句;一种为另外从其他经典古文中挑选语段,要求考生断句。

例如:[2014浙江卷.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本题可借助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先行断开, 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 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可断可不断)

三、方法指津

1. 通读文段,理解大意。读通文段, 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此,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 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先易后难。给一段文章加标点, 往往有易有难,在掌握文章大体内容之后,凭语感或明显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对不易断开的地方,则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掌握常识,方便断句。随着时代的变迁,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意 义已发生 很大的变化,断句时,需要注意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特殊词汇现象。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 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正确断句。

4. 察对话 , “曰”“ 云”“言 ”“问”“道”后要断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 的对话时 , 经常用“曰”“云 ”“言”“问”“道 ”等字 ,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 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 话人以及 所说的内容。

例如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5. 借助虚词,事半功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 文言虚词 (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只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 们在句中 常处的位置,断句时就可事半功倍:

(1) 句首语气词 : “其、盖 、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 句末语气词 : “也、矣 、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 句首关联词 : “苟、纵 、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 词来断句 的就有11处之多, 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

6. 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要牢记。 文言文中的“……者 ,……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 乎”“孰 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 ”为反问句式 ;“为……所……” “受……于 ……”“见…… 于……”等被动句式 ; “如……何”“ 况……乎” “何 ( 以 )……为”等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另外,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能拆散,如“有所”“无所”“有以”“无 以”“以为”“何所 ”“孰若”“至于 ”“足以”“得无”“无 乃”“何以”“于 是”“然则”等。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

7. 明确修辞,效果明显。文言文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 顶真 : 例如 :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对称: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宋史·刘敞传》)

(3) 反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文中两 个相同词 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的话,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 弄清词性 , 借助语法结构。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也是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 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只要抓住谓语动词, 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9. 打牢基础,培养语感。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钥匙, 真正的断句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10. 回头检查 , 确定句读。断句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 看断句后的字句能否讲得通,如果讲不通,那就可能断句错误, 断句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就正确了。

当然了, 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方可高效快捷。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技巧研究 篇8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过程中,各个文体具有不同的阅读技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不同的引导,使学生切实掌握阅读技巧,实现高效阅读。为此,将从散文这一文体入手,分析散文的分类和阅读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阅读技巧

引言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散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并非十分容易读懂,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阅读技巧指导,使初中生对于散文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散文分类

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与议论散文三大类别。记叙散文主要是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作者将自己的想法与感情融进了人、事、物、景之中,抒发了一定的情感。相对于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则更关注情感的抒发,是作者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所进行的意愿抒发。与二者不同的是议论散文,议论散文没有太大的情感色彩,更多的是理性阐述,观点鲜明,说理充分,但是文学性比较强,所以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文。

二、散文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散文的特性来探索阅读技巧,获得阅读水平的提升。

1.注意散文的文眼

一般来说,散文都会有文眼,这是散文的灵魂所在。西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在这里,“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找出散文的文眼,这样就能够提纲挈领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题。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出现多次的“背影”成为了整个文章的文眼和主线,统领了全篇,学生只要抓住这一文眼,深入地进行分析,便能够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文章的主题。

2.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在于它的语言是具有一定概括性与情感性的,是十分有味道的。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品味散文的语言,感悟文章的味道。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时,学生应该对文章的语言下足功夫,要“读”出语言的“味儿”。何谓语言的“味儿”?这应该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语感”: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韵味中去细心领略,以磨练自己对于词语的“锐敏的感觉力”。如“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这一句,用“卖弄”而不用“夸耀”,似乎含有贬意,有点微讽的意思,但如果与前面“呼朋引伴”这个修饰语连起来品味,你就会感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这种语感读来是十分有趣的,掌握了散文的语感和情味,就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

第二层意思是“语调”。何谓语调呢?语调,即语气、音节词序。比如《春》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欣欣然”有一种十分饱满的神韵在其中,假设我们将“欣欣然”替换为“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欢欢喜喜”,就少了“欣欣然”那种神韵,难以使此时此刻的心态变得更有神。此外,因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刚睡醒的那种慵懒的神态,恰恰能够用“欣欣然”来表现,而“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欢欢喜喜”就无法表现。这种语调读起来的时候会体会得更为深刻。

3.把握散文的记述特点

散文这一文体与小说、戏剧等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记载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事、景、物,是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散文又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所以更为自由和随意,这是散文独特的记叙特点。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内容很丰富,时间:前后二十年;地区:由国内到国外;人物:“我”和藤野先生及其他几群——清国留学生、仙台医专教职工、日本的“爱国青年”等;事件:大小十多种,作者按时间顺序,以自己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这一记叙特点,就能够对作者的思想得以更为深入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结语

初中学生的人生阅历与文学素养都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阅读记叙文可能会比较擅长,但是阅读散文,则会被散文作者“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风格影响,难以理顺文章,找出中心。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指导,使初中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技巧,注意散文的文眼,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记述特点,学习散文的解剖技巧,就能够提高散文的阅读水平,即便是难以找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够根据技巧来答对题目,提高阅读理解得分率。当然,针对其他文体,也有着不同的阅读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不断传授学生阅读技巧,以实现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0).

[2]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3]李新平.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4]冯霞.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散文作品阅读指导的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培养论文 篇9

摘要: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有解读标题、关注首尾、抓住线索、抓重点词句、联系写作背景、概括段意;审题的技巧;规范答题的技巧。

关键词: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审题

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得分率总是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二是学生缺少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技巧。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

1.解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一些重要信息,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感情等。如福建高考题《寂静钱钟书》,围绕钱钟书做人、做学问等的“静”来写。有时标题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者用意之所在。如20山东高考题《记住回家的路》,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解读了文章的标题,对整体把握文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关注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表达作者意图或流露感情倾向。如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尾,作者借对“戈壁石”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西北人和生命精神的深情和讴歌,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3.抓住线索

散文的线索能提携文章若干材料,体现其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严谨,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可作散文线索的有人物、事物、事件、情感等。散文线索明晰了,作者的情感也就好把握了。抓住了线索,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散文的结构和主旨。

4.抓重点词句

重点词,是指散文中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感情倾向、含有修辞手法、富有特殊指代意义、具有深层含义、起过渡衔接作用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词语是作者思路转换的信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关系,“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然而”“不过”表转折关系,“而且”“还”表递进关系,“总之”“所以”表总分关系等。

重点句,是指散文中那些在内容的表现上或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照应句、过渡句等。他们或揭示段意,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观点,或反映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些句子是散文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

5.联系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交代人物、事件的历史缘由或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整体把握文意以写作背景知识为依据,既可获取新的信息,又可修正原有的看法,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抓住了写作背景,也就相当于拿到了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的钥匙。

6.概括段意

一个段的中心意思,有时以首括句、终结句或论题句的形式在文中直接表述出来,有时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叙述中,这时我们要逐段概括段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 文章没读懂,试题答不对。读懂了文章,整体把握了文意,现代散文的阅读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的技巧

认真审读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答题才有正确的思路。读题干,探究其暗示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答题区间、表述的角度和方式等信息。特别要关注题干中出现的“从全文看”、“就文章整体”、“根据文意”等词语,这些提示语常与文章整体的梳理有关。这时就要着眼全文前后搜索,确定对应的语句,抓准关键词句整合出答案的要点。文本是源,答案是流,明确了阅读区间,就明确了答案的藏身之处,就找准了方向,这就朝成功迈进了一步。另外,题干中出现“作用”、“妙处”等词语常与手法技巧的分析有关。

审读题干,要明确其考查的方向,是考查关键词句、形象特征、主旨情感,还是考查手法技巧、脉络结构。要明确答案要点,如题干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6分)”,那就是告诉你应该答三点,就要在文中整合与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作答。这样,答题目标明确,容易找到答案,不会遗漏要点。要明确答案语言的组织形式,弄清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词语整合信息作答。不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需要我们整合原文的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规范答题的技巧

整体把握了文意,审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到了阅读区间后,还必须按题目的要求规范作答。因为不同题目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式,遵守规范答题的格式,才能得到高分甚至满分。

如果是表达技巧方面的题,首先回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次要回归原文分析怎样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最后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如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的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写法:“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步,回归原文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情况及作用:“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运用排比手法,对不同劳动情景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运用比拟手法,对管通天然气声音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如果一段话在文章的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总领全文,揭示主题;引出下文,作好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对照下文,突出强调。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本内容,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如果是过渡段,其作用可从两方面思考: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是第一种作用,作答时要具体指出“承上”的“上”和“启下”的“下”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案表述为:承接上文,是对上文……的归结,开启下文,引出了……

……

上一篇:女性不能怀孕有哪些原因下一篇: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