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科管理制度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教科管理制度(共8篇)

科教科管理制度 篇1

作者:admin 加入时间:2007/8/2 10:04:05 来源:台一医

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进修教育的规定

根据《浙江省医学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浙江省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毕业后教育(是对大中专毕业、取得师士级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1、制度化培训。医学院校毕业学生和当年晋升医师的临床住院医师,必须参加五年为一周期(大专7年)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它专业的师级卫技人员(包括护理专业)的临床住院医师,每年必须参加72小时的专业班培训或学分制医学教育。

2、补缺教育。对没有受完高等医学教育的卫技人员,年今在30周岁以内(含30周岁)者应参加医学函大或电大学习,年龄在30周以上者应参加医学大专《专业证书》教育。对没有受过中等到医学教育的卫技人员,应参加成人中专,医学自学考试或电教中专学习。

二、继续医学教育:即中级及以上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教育。

卫技人员自取得中级及以上卫技职务之日起,须参加五年为一周期的继续医学教育,每年必须获得Ⅰ、Ⅱ类学分25分。

三、岗位培训

对麻醉、放射、病理、特检、核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卫技人员在转岗和上岗前必须参加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和业务单位举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训班学习,取得上岗证书后方能上岗,对未经培训上岗的人员应有计划地进行补课。

四、进修教育

各临床医技科室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结合学科发展要求,在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每年按排1—2名卫技人员进行进修培训。

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进修教育具体细则

根据《浙江省中高级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和《浙江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细则:

一、中高级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

根据中高级临床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要求,学分的计算以五年为一周期,五年应获得Ⅰ类学分25—50分,Ⅱ类学分75—100分,每年必须获得Ⅰ、Ⅱ类学分25分,其中Ⅰ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15—20分,学分不能跨年度计算,两类学分不能互补。、(一)Ⅰ类学分

1、中级临床医师五年中必须参加一次主治医师知识更新班。

2、高级临床医师五年中必须参加一次高级医师知识更新班系列讲座。

3、除上述二次学习已获得当年Ⅰ类学分外,其它四年Ⅰ类学分可按自己要求参加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Ⅱ类学分

通过自学和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获得方法按浙江省继续教育委员会(1997)2号文件中《学分授予试行办法》的规定授予学分。

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根据浙江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住院医师培训时间应届本科毕业生培训时间为五年,专科毕业生培训时间为七年,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培训为二年,七年制毕业生培训为三年,其它临床住院医师按其取得医师专业技术职务年份起培训五年。包括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两部分;

(一)临床实践的方式,学分要求及考核办法:

1、临床实践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相关科室轮转2年,第二阶段为专业培训阶段3年

2、实践的学分要求:

3年应达到120学分,平均每月2学分,每年24学分,如脱离临床工作(如病假,事假,哺乳假等)每月累计在15天以上者按月扣减2学分(法定假期例外,如探亲假,寒暑假,年休假,产假,婚假)。5年累计不足120学分者则适当延期完成。

3、临床实践考核:

(二)理论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基础理论,临床技能,临床决策能力等。

(1)考核方法:轮转的每一阶段科室轮转结束后由科主任主持考核,专业培训阶段由科主任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高年资住院医师进行综合考核。(2)理论学习,统一由台州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

教学工作制度

1、每年制订教学相关计划,包括安排实习计划、学生课余活动计划、全院性理论讲课计划。

2、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每年两次以上)。

3、对教研室的教学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包括教学查房、小讲课、病历讨论、各级教学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4、每月抽查一次学生出勤情况。

5、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实习生情况,对每届学生的实习情况都应作书面总结。

6、每年整理或更新一次教学人员、学生的教学档案。

实习生请假制度

1、实习生应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制度和医院职工一样考勤,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旷课)。

2、实习期间不安排寒、暑假,一般节假日(包括星期日)应在原地休息,需要离开本地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3、除春节假可根据医院情况进行调休外,其它节假日一律不予调休、补休、积休。

4、实习生的病假应有医院保健医生或指定就诊医生的诊断证明,并原则上在原地休息或治疗,如病情需要离开本地休息或转院诊治者,经医院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学院批准后,方可离开。

5、实习期间一律不准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先到医教科申请请假单,并转实习科室同意,经医院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离开,请假一天由科室批准;一天以上,三天以内由医教科批准;三天以上,五天以内由实习医院领导批准;五天以上者经医院同意后,再报学院系批准,教务处临教科备案,假满后回医院必须办理销假手续。

6、凡不经请假(含未批准离院),或请假后又无故超假,或未履行规定的请假、续假手续者,一律按旷课论处,旷课一天按六节学时课算,累计学时按学籍管理处理。

人才培养制度(试行)

1、人才培养立足以院内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

2、加强学历教育,以自学为主,建立在职研究生培训基地,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3、三年内的医护人员按《浙江省医学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浙江省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行规范化培训。

4、市拔尖人才、“211人才”第二层次、(后备)学科带头人选送国内外研修,“211人才”第三层次的培训采取国内学习研修,学术经费敞开使用。

5、开展院内各种学术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6、优秀带教老师可参加各类培训师教学讲座,提高自身带教水平。

7、增加人才培训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区市省级科研立项项目按比例给与资助经费。

8、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地选一些优秀青年医师、优秀护士送出去进修培养,在技术上能够快速提高。

9、加大引进硕博士的力度,凡来院者,使用三个月合格,符合人才条件,博士生给予二十万或住房一套(所有权归医院,使用权归博士)。

人才梯队建设制度(试行)

1、造就一批中青年的学科带头人,营造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形成配置合理,学术背景互补,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充满生机、勤奋进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

2、梯队成员的年龄配备要力求使之呈现承接有序的最佳状态,比较合理的结构是老中青相结合,大致呈三角形或梯形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学科梯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使学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年轻学者、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同时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基础人才。

4、梯队成员的职称层次按照高、中、初,结构趋向合理,使医院拥有实力雄厚、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

5、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选拔、淘汰机制。

6、对青年中重点后备人才,可放宽技术职称要求,或低职高聘,采取压担子委以重任,全方位锻炼人才。

科教科管理制度 篇2

1 科教工作的主要业绩

1.1平台建设

截止2013年12月底,宁波市疾控中心建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在建设周期内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科学研究得到较大突破,学科整体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地发挥了学科技术创新的引领和骨干作用。

1.2课题研究

2002-2013年底宁波市疾控中心共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立项课题102项,其中国家级立项2项、省部级立项42项、市厅级立项58项,累计获得科研项目经费1 500余万元。依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研究”,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宁波市“乙肝队列研究”重大科技平台项目。2013年又依托宁波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团队“基于慢性病防治三级网络体系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循证综合干预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建立了“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病人”10 000余人的血清生物标本库,所有样本的基础个案资料均实施了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下一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2-2013年底中心共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24项(二、三等奖),市厅级奖励30项(一、二、三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1.3文章著作

2002-2013年底单位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93篇,其中SCI论文57篇、I级论文598篇、II级论文326篇(I级和II级论文系浙江省卫生厅规定杂志的目录级别)。2012年发表篇数最多(112篇),各年度发表文章篇数见表1。SCI文章发表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疾控中心中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2004 年以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共出版《现场流行病学》等著作23 部,其中任主编的有8 部著作。

1.4继续教育与基地

2002-2013年中心共主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74项,其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1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3项。目前,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基地,是宁波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十年来,宁波市疾控中心共接受各高等院校实习与外单位进修生1 000多余名,中心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习教育基地。

1.5交流与合作

宁波市疾控中心巩固和发展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院校的密切合作关系,并与美国CDC、德国亚琛市艾滋病防治中心、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法国鲁昂大学医学院等境外多家相关机构保持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协作关系。十年来,单位先后累计派出业务骨干出境、出国培训研讨100余人次。

2 主要做法

2.1领导重视

中心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科研教学工作,直接分管中心的科研教育科,全面管理和引导单位的科教工作。始终把科教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发扬“和谐、奉献、科学、创新”的疾控精神,树立“把疾控工作作为硬任务,把科教工作作为软任务”的思想,把科教工作作为培养人才、推动单位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承担科研课题,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始终把科教工作与疾控工作紧密结合,推动疾控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组织单位技术专家成立了宁波市疾控中心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的开展实施,形成你帮我带的和谐科研团体。多年来,单位始终坚持科教激励机制,每年不吝投入奖励经费,近年来更是大幅度增加。对有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奖励措施,鼓励各专业、各年龄层次、有技术特长的专业人员积极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在各类学术平台上锻炼和展示学术科研技能。

2.2制度健全

2004年9月专门成立了科教工作的专业管理科室,即科研教育科,全面负责单位的科研教育管理各项工作,承担科研、教学、继续教育、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文章管理等工作,还承担中心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宁波预防医学会秘书处工作等。中心建立和完善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有效保障了科研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科教相关的指标纳入全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考核。单位加强科技管理,鼓励科研创新,对各业务科(所)室、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提出年度目标要求,每年初制定方案,年终实施考核,并与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奖励挂钩。尤其是对中层干部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通过者进行点名或通报批评公示,并取消当年度评优资格。

2.3应用结合

多年来坚持科教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始终围绕疾控的重点业务开展科教工作,把业务和科教深度融合,从而促进科教氛围的提升一直是中心多年来的一个成功经验。如随着现场流行病学的深入开展,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学科也从2002年成为宁波市卫生局医学重点学科,于2007年建设成为浙江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计划编号07-013),并成为国家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2012年申报成功成为宁波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的思路和灵感来源于基层和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申报课题,注重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由中心学科带头人牵头,在宁波市、哈尔滨市和济南市三地开展联合国基金会项目《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成因及免疫对策的系统研究》,该项目针对工作中发现的小月龄婴儿发生麻疹病例增多的现象,研究小月龄婴儿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策略,得到了原卫生部的高度肯定。

3 科教工作的主要体会

3.1 科教与疾控工作相得益彰

3.1.1科教与培训

依靠科研和教育,在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大大提高了单位的业务水平和为广大市民健康服务的能力,中心营造了科教发展的良好氛围。

3.1.2科教与应急

面对全球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与流行、台风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单位科教科与业务科(所)室密切配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应急演习,应急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课题研究中更加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技术应用性研究,实践证明,也得到了很好的产出。

3.1.3科教与检测

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能力的建设,为科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2013年8月单位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和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三合一”评审工作。目前,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16大类,924项参数,通过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18大类,1128项参数。

3.2 人才梯队是科教持久力的保证

3.2.1创造良好人才的环境

中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认识,创设优良的人才发展氛围,从而激发成才主体的成才愿望,展开人才的良性竞争。坚持人人都能成才的平等育才观,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创新育人方法和原则,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才创造能力的养成,保证人才发展的方向,为人才成长创设优良的环境和条件,服务人才发展。走学术发展道路、成为行业的专家,已是单位许多青年专业人员的追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3.2.2领军人物举足轻重

截止2013年底,宁波市疾控中心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2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名,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宁波市优秀中青年人才3名。多年来,单位依托省、市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建立学科带头人考核和奖励机制,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起到较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促进了中心学科团队的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发展。

3.3 平台建设是科教工作的强有力助推器

3.3.1重点学科平台的堡垒作用

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专项平台,有效促进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交融和技术手段的相互借用,发挥综合优势,形成科研合力,增强了系统工作的创新能力。依托这些平台项目的开展一方面用老的项目来锻炼专业骨干;另一方面又争取新的项目来培养专业骨干,形成人才辈出、成果不断的良好科研态势。

3.3.2丰富的学习平台灵活机动

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单位内部逐步形成了每月1次学术培训、专业人员每次出国(境)后的成果汇报、每年1次中心层面的青年学术论坛以及每二年1次的全市性科教大会等常态化学习机制。购买了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建立了宁波市疾控中心电子图书馆,以及创新性地引入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即“宁波疾控中心网络学院”,化解了工学矛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教学时空的灵活性。另外,单位每年邀请国外及省内外专家学者来宁波考察和讲学,进行学术互动交流,为知识更新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1-01

在精神科病房管理中, 护士长首先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心和尊重护士,处理好与病区各护士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精神疾病的特点,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1 更新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精神病医院由于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其护理哲理、护理精神也具有自身特点[1],精神科是最易发生护患冲突的地方。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机能活动紊乱,导致兴奋躁动、行为反常、淡漠消极、拒药外逃等,给患者本人或医务人员,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带来麻烦、无奈和伤害[2]。作为护士长,仅凭扎实地理论基础和熟练地操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护理精神病人,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行为疏导、心理咨询及生活护理。切实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同时,还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减少或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

2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病区护理质量高低的关键。加强“三基”训练、考核,是保证护理人员基本素质和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组织好护士的“三基”培训,是护士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长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了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3 提高护士的执行能力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3],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工作。这其中最难之处在于执行力。众所周知, “护理工作无小事,稍一疏忽就会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 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需非常谨慎,认真完成每件事,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100%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其中护士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逐步培养出护士良好的执行习惯,提高本病区的整体执行能力。

4 引导护士正确对待压力源

4.1要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要帮助护士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业务训练,提高业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4.2鼓励护士参加各种社交、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导、松弛精神紧张状态,维护其身心健康;

4.3尽力满足护士生理及心理需求,实行固定班次,合理安排护士工作、休假、进修、学习等,以确保人力的合理使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相对减少,又无人监督,加之思想松懈,给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发生护理质量缺陷与事故[4],护士长要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随时增加班次人员力量,同时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

5 正确处理上、下级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护士长的工作事无俱细,既辛苦又繁琐。如何能妥善处理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我认为必须正确对待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真诚相待地搞好人际关系。护士长处理好与科主任的关系尤为重要,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精诚团结是搞好病区工作的前提,作为护士长,首先要尊重科主任,不推责任、不乱猜疑、不争强好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处理好工作中存在一切问题。

6 体会

护士长不仅是病房护理管理的主体,也是病区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做个称职、令人信服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科病区护士长,要严格管理;不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及新技术的运用,开展护理科学的研究;与领导、同事之间保持团结、友爱、互尊、互帮、互学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有保证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春梅,吕迪春. “快乐医疗”护理文化的建设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2] 朱燕华主编,精神障碍护理学,湖南[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3]利小兰.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医学文选,2006,25(1)

科教科-职责 篇4

1.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负责拟订科研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及计划并组织实施。

3.对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

4.积极拓宽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组织和督导各级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与报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5.负责拟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和组织实施。

6.负责贯彻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

7.负责对来院进修生和实习生的教学计划实施、科室轮转的安排以及在院管理工作。

8.组织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评审并进行动态管理,协助学科带头人制订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计划,并督查其落实及进展情况,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9.定期对科研课题进行督导、协调,协助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追踪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及完成情况,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报送科研课题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10.做好院内新技术新项目的立项申报、伦理审批、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11.负责全院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的登记、备案、管理工作。

12.做好科教科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

13.完成上级和医院交办的其他工作。科研管理干事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医院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医院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负责全院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管理,负责组织医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科研课题的申报、上报、过程管理、实施及院内协调等。负责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档案、文书档案的申报、登记、保管、归档工作。

3.负责科研成果鉴定、成果登记、申报奖项的具体事务。4.做好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审批、过程监督、评奖工作。

5.负责办理会议通知、学术出差、报帐初审、报表登记、各科学术费用管理。

7.负责各临床、医技科室、重点学科的日常有关联系工作,发送文件,了解情况。

8.按照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做好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申报、协调、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等工作。同时做好学科建设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9.按照医院规定,做好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等工作。10.负责论文投稿的初审、登记工作。

11.负责做好全院职工论文登记、论文复印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12.做好院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建档及档案管理工作。13.负责做好有关上述工作的所有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工作。

14.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继续教育干事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掌握和熟练运用上级部门和医院关于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3.负责全院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登记等。

4.负责职工院内培训和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事宜。院内培训包括安排授课老师和授课内容、通知参会人员、布置安排会场及整理归档会后资料等;外出培训学习包括对参会资格的审查、参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参会费用的统计等。

5.负责职工外出进修相关事宜。职工外出进修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做好外出进修人员的安排、进修单位的联系、进修资料的送达、进修人员的管理等。

6.负责审批登记、安排、管理来我院的进修生、实习生、见习生等相关工作。

7.负责专科医师培训的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8.负责各种学习班、学术会的方案制定、具体实施、会务及总结工作。9.负责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培训工作。10.负责各种工作会议的通知和记录工作。

11.负责汇报材料、总结报告、工作简报的文字资料的撰写。12.负责上报资料的收集和报送。

13.负责做好有关上述工作的所有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工作。

14.负责科室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15.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教科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图书管理人员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2.负责订购和收集医学图书、期刊和资料。3.负责图书资料的登记、分类、编目及借阅工作。4.负责全院医学专业杂志征订、发放、登记工作。

5.负责书库的管理、保持书库清洁、整齐、通风、防止图书霉烂、虫蛀和火灾。

6.严格执行图书管理制度、坚守岗位、认真办理书刊借阅。7.经常介绍新书内容、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主动提出供借阅者参考。

8.做好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电子期刊文献检索工作,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加强网络建设,适时进入Inter网,了解文献检索最新动态。

9.对医务人员图书情报信息利用进行分析,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图书情报信息利用效能。

10.负责制定图书馆的管理细则,经科长、副院长批准后执行。11.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医学伦理委员会干事职责

1.在主任/副主任委员领导下,负责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管理。2.负责受理伦理审查申请材料,告知需补充的缺项,以及预定审查日期。

3.组织各类标准操作规程及指南的制定、审核、修订和分发。4.组织伦理委员会的例行会议,负责安排会议日程,会议审查项目和会议报告项目,准备会议审查文件。

5.准备、保存及分发审查材料给伦理委员会委员预审。6.负责伦理审查会议的记录、整理、存档。7.根据审查结果,及时将审查决定传达申请人。8.负责伦理委员会的材料的整理及归档。9.与伦理委员会委员们及申请人通讯联系。10.安排伦理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

11.跟踪人体试验相关的最新的伦理进展,为委员们提供相关的最新文献。

科教科工作计划 篇5

一、健全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制定考核细则 1.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考核细则及奖惩方案; 2.建立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3.建立激励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对院内授课老师给予补助,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

二、继续医学教育:

1.继续开展院内继续医学教育,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培训或专题讲座,具体计划如下:

1)按季度进行 “三基”理论培训与考试,半年进行一次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

2)每年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并进行理论考核;

3)每年进行一次麻醉精神药品管理知识培训,并进行理论考核;

4)每年进行两次院感知识全员培训,并进行理论考核; 5)每年进行一次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并进行理论考核; 6)每年进行一次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培训;

7)每年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一次岗前培训,并进行理论考核,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职业道德、优质服务、医疗核心制度、医疗安全、院感、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药事管理、继续教育制度等方面知识; 8)每年进行一次员工手册培训;

9)每周组织一次中医师承授课,年终进行理论考试并总结; 10)做好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培训工作;

11)按季度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培训;

12)每年进行两次医德医风、职业道德、优质服务、党风廉政教育培训;

13)每年进行两次控烟知识培训; 14)每年进行一次输血知识培训;

15)每年进行两次医保、新农合知识培训;

16)每年进行两次对口支援培训及业务指导,包含中医适宜技术、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推广等;

17)利用中医药网络平台每周对米东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18)每月对本院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进行1+X医疗服务共同体网络培训;

19)每年邀请医疗、医技、护理、药剂、院感等专业的上级医院专家来院进行培训或专题讲座; 20)组织急救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2.选派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

3.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进修完成在本院做专题讲座与汇报。4.做好学分登记和年度统计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分审核工作。

5.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

三、临床教学进修、实习、见习管理

1.对进修、实习、见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

2.做好对进修、实习、见习学生的带教工作,利用行政查房 时间检查带教情况并予以考核。

四、鼓励并协助科室申报课题项目、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认真组织实施,定期检查课题项目的执行情况并总结验收。

2014科教科工作计划 篇6

2014,我科将严格以“创建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指南,以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为核心,在管理好科教日常工作以外,力求科技创新与进一步促进专科发展。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科研管理,督促现有科研开展,促进各专科开展科研 1、2、3、4、检查、督促已立项科研进度,并给予支持。严格管理项目资金与配套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科研价值。与学科带头人和专技人员多沟通,鼓励创新与科研。积极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促进科研立项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

用。

二、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训,以满足创建三级医院及科室业务发展的需要

1、根据各临床科室发展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与进修,以保证

专技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与医院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

2、与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合作,组织“三基”学习与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人人能过关。

3、加强科内业务学习的督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各科业

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加强教学管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1、2、3、定期检查教学计划与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协调各科的临床见习与带教,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考核。

四、加强实习生和进修生管理,打造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1、2、严格按实习大纲和进修计划带教实习与进修生。加强实习生劳动纪律与学习管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五、严格按照创建三级医院评审进度落实创建办下发的各项工作

要求

1、各项科教日常工作均以“创建标准”为指南,规范实施。

2、严格执行医院创建办下发的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科教科

科教科管理制度 篇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工业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核心在创新。我国传统的机械学科本科教育,从教育体系到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机械学科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将受到新的挑战。为此,社会对机械学科的知识需求和教育的各领域都必将面临着全面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的创新以及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

2 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演化

高校教学管理[1]是一门研究“以教学为核心,优质教育为目标,科学管理为手段”教学组织管理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方法、特点及客观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科学。传统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分为:教学计划管理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和专业教学基础建设管理体系四部分。我国现阶段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方式与体系主要是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和沿用至今原苏联高校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行政型”管理模式[2]。

早在1862年,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最具代表的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以西方为标榜。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则效仿日本,在此期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1912年在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进行了教育改革,形成了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此后国民政府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在此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实行“仿德制”。1927年后以美国教育管理模式为主,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以原苏联为榜样,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调整,1950年7月,政务院批准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回归“传统”的道路,196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了详细规定,“文革”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走到崩溃边缘。

1978年4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否定和抛弃“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目的,将现代化的实现确立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模式博采各国之长,高等教育开始面向世界。1980年2月,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对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毕业生和科研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本科教学与管理开始注意体现市场经济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大成绩。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等方面所取得成绩与所达成的共识[4,5]。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6,7],进入21世纪,这种理念正在渗入中国人的脑海,并已转化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传统已成为历史。

3 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弊端

精英型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4个主要弊端[8,9,10]。

3.1 教学选择性和自主性不足

当前,我国的本科教育还处于工业时代的计划经济模式。工业模式造就了以固定的专业班级式的学年制教学形式,计划经济造就了全国统一的专业设置和统一的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全校统一的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生源质量的差异,一表、二表及三表的学生都难以适应这种教育模式,教师无从适教。对教学计划的过分“苛求”,也难以使高水平的教学形式脱颖而出;对考试的过分重视,不但使实验和实践等重要教学环节得不到重视,而且培育了死板的应试学风和作弊的恶习。

3.2 制度的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

为适应知识经济体制和新的机械学科教学管理的需求,大学要确立以师生为本、以服务为本、以专业为本的新理念,降低教学管理重心,放松教学管理规制,强化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创造个性的发展。教学管理者应做到自尊、自重、自省、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

3.3 决策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足

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做出教学决策,教师学生只能机械地僵化服从、埋头苦干,忽视专家、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教学决策呈封闭状态。

3.4 专业教学活力不足

自“全国大学排行榜”出现,科研变成评价高校“品阶”的唯一“指标”。“SCI战略”和“自然科学基金战略”争先出现在众多高校的发展规划当中。由此带来了对高校师资人才评价指标的科研导向,教师教授几门课程不如发表一篇SCI文章,教学多年不如一纸高学历文凭,使教学变得无所适从,出现“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也可以想象。

总之,机械学科本科教学管理还没有真正跳出计划体制的框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要突出体现学习自由和教学服务的理念。

4 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创新型教学管理[11]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体现“教学、育人、管理”新的理念,应具有五大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中枢,因此,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领导体系是实现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建立由校、院(系)、教研室、学生构成的四级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室,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建立以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教学秘书和系主任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他们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最具权威性,所以,必须有学生参加教学管理和评价。

创新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应包括四部分内容: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激励管理体系和教学监控管理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立足于解决高校教学的有序运行问题,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教学管理决策体系和教学任务分配体系。学科建设管理体系着眼于未来专业的发展,包括:专业建设目标体系、实验室建设体系、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体系,师资培养计划,精品课程、名师的培育等。教学激励是教学组织的领导者在教学运行中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地激励机制、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管理机制。教学激励管理体系分为组织激励和制度激励管理体系,目的就是提高教职员工的教学积极性。高校教学监控管理体系主要是有关教学及其管理过程的监控制度。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的监控执行力度的反映。

教学管理制度是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它是教学管理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教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建立以下4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1)机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建设以及学校、学院、系建立的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2)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实习、实训、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3)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4)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处理的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整个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一基础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这一链条是机械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

5 新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运作

机械学科教学管理新体系的运作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5个基本平台和2个课程教学标准[12]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5个基本平台:尊重学生的专业知情权,支持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兑现对一表学生精品培养、二表和三表学生能力培养的承诺,注重培养过程中学生需求平台建设,建立学生与社会沟通平台。

尊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在校级平台上可以实现校内专业的再选择,在系级平台上可以实现系内转专业;通过模块课程的选择,可以实现某一专业下的专业方向选择。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建立校院两级必修、选修课教学平台,完成大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设置主干专业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模块课(专业方向必修及选修),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模块课针对性要强要灵活,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学生要能较快掌握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能寻求到较理想的就业岗位,并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设立创新学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新颖、卓有成效的实践环节,实现机械学院提出的与办学层次相适应的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两个课程教学标准: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涉及:(1)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建设标准;(2)课程建设标准: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新开课程计划标准;(3)试卷及管理标准: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考场与监考规则、违纪处理条例等;(4)课堂教学标准: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5)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涉及:(1)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2)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标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3)生产实习标准:生产(毕业)实习管理办法、金工实习管理办法、电工电子实习管理办法、认识实习管理办法、计算机实践管理办法、技能训练管理办法、校外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4)毕业论文(设计)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等。(5)课程设计标准:课程设计基本规范、课程设计答辩程序与要求、课程设计技术报告撰写标准。

6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本科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是知识创新的能力,要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要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只要不断强化高校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及运行各环节的功能,就能确保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

摘要:阐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机械学科本科教学创新管理体系“教学、育人、管理”的模式与构成要件,论述了创新型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的五大功能和4种基本管理制度体系,讨论了保证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运行的5个基本平台和2个课程教学标准的建设,同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会菊,王宝基,王建涛.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回顾[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4):44-46.

[3]郭冬生.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37-39.

[4]郭冬生.新中国的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4(4):84-87.

[5]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24-27.

[6]刘伦钊.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26-29.

[7]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99(1):39-43.

[8]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三个缺陷及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4(5):45-49.

[9]刘春宏,时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大学教学学术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3-15.

[10]胡春光.从控制到自主: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理论导刊,2006(9):91-93.

[11]傅大友.试论高校管理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51-52.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 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20-03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safety in psychiatric ward

WANG Xueling

Xuzhou Mental Hospital in Jiangsu Province,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on nursing safety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Methods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identifying the existing or potential risks in nursing,developing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ducing the risks ensure safety. Results This practic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nursing,reduced nursing defects and increas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sychiatric department decreased the risks in nursing care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Psychiatric department;Nursing safety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在精神科的护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高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要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3]。笔者所在病区从2009年1月开始,重新识别和确认护理风险,科学的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区现有护士10名,年龄20~42岁,工作年限2~20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4名。护理员5名。设有床位50张。2008年收治患者395例,2009年收治患者400例。实行无陪护封闭式管理。

2 方法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

2.1.1 患者因素 ①精神症状所致:精神患者因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异常,常受精神症状支配出现自杀、自伤、伤人、冲动毁物、拒食等现象。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和治疗甚至出现激惹与反抗。②思想顾虑: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康复期患者担心疾病的愈后对工作、家庭及社会产生影响而有情绪波动易出现意外。③躯体方面:精神患者思维紊乱,当伴发躯体疾病时不能正确表达,年老体弱及衰退期患者生活自理、自我防范能力均下降,容易导致跌倒等意外。④药物副作用:精神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致跌倒,吞咽困难致噎食等意外。

2.1.2 护理人员因素 ①专业知识缺乏:护士在学校学习的精神病护理不是重点学科,对精神病知识掌握少或岗前培训不到位,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先兆。②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把精神科护理当成简单的看护,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如分级护理不到位,未按时间巡视病房,患者出现异常先兆未能及时发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严谨等。③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丧失理智的特殊群体,其行为不可理解,导致部分护理人员不尊重患者,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要而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工作人员遇到患者的谩骂与伤害,不能冷静处理,亦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1.3 患者家属因素 患者家属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如对约束措施不接受,易误解为是惩罚患者而引起护患纠纷。有的家属因害怕患者纠缠或疼惜患者而私下给患者打火机、现金等物品留下安全隐患。

2.1.4 环境因素 ①封闭式管理:集体性生活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各种精神病症状,各年龄段患者在一起,患者间易产生矛盾或因病态支配出现互殴纠纷等。患者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不适应而选择外逃等行为。②病房设施落后:如厕所地面防滑不好、无扶手、暖气片外置、洗澡间淋浴头较少等。

2.2 精神科风险管理措施

2.2.1 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医院结合专科特点成立了由分管院长领导,护理部主任负责,各病区护士长为成员的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例会,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到各病区进行风险预报。病区成立由护士长负责,2名护理骨干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小组,每周检查,及时评估分析病区现有及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

2.2.2 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重新制订了常见的精神疾病护理常规,修订完善了探视制度、吸烟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等8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自杀、噎食、跌倒等19项护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针对精神科特点增加了安全检查流程,暴力患者收治流程等。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病区将各种操作、职责明确到个人、班次,使护理人员执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3 完善环境设施 逐渐改善病区的环境设施使其更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如厕所地面增加防滑垫和扶手防止患者跌伤;将暖气片内置防烫伤,增加淋浴器喷头防治患者拥挤争抢;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中夜班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动态的监控。

上一篇:爱情无限牵下一篇:国际贸易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