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与世界多种文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个人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难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灿若星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师】央视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节目? 【生】

【师】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Spelling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除了汉字以外,中华文化还有哪些体现呢?

【师】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大文化,如埃及文化、婆罗门文化、巴比伦文化、玛雅文化,当然还有中华文化。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其他的文化还存在吗?

【生】不存在了

【师】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生】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一、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生】 播放视频《申奥宣传片》

【师】你这个宣传片中你看出了哪些? 【生】

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构成:

(1)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彰显东方智慧

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这些古语里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见课件。(2)中国传统伦理:以和谐为本,充满着人伦情理及家国情怀 举例:负荆请罪、苏武牧羊见课件

(3)传统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唐诗和宋词是其中两朵绚丽的奇葩 【师】你能背出几首唐诗或宋词吗? 【生】

【师】除了唐诗宋词外,中国的传统文学典籍还有哪些? 【生】四大名著、诗经、论语等

(4)中国科技发明:享誉全球,民间工艺巧夺天工 【师】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哪四个吗? 【生】

【师】这四大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是缤彩纷呈,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中国民间艺术。

【生】

【生】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7)中华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师】中华书法展现汉字形体美韵;国画尽显山水墨趣;中国古建筑技艺精湛(列举福建土楼);传统戏曲堪称国粹;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异彩纷呈。

【师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连线题:传统文化——影响见课件 材料:《孙子兵法》一书被翻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刊印本。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被誉为中华千古奇书。

【师】中华文化以深邃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师】为什么要在中小学生中倡导经典诵读? 【生】

【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材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死守落后、陈腐的观念,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师】文化落后,也要挨打。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教学】

一、民族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

1、文化创新的基本点: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又能体现时代性

【师】你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我们要传承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抛弃的? 【生】 【生】

【师】传统文化元素:猛兽“泰哥”老虎,挥舞着道德的大棒维护着青青草原的安宁;巨兽“包包大人”大象,依据着“草原法典”维护着草原的正义与公平;主角狼与羊之间也不是水火不容,蕉太狼与暖羊羊是患难之交,小灰狼在羊村里一样受到羊儿们的呵护。符合“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始终贯穿着家族的观念。羊村里的羊儿就是一个大家族,面临着险恶的生存挑战,但总能借助祖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及自身才智化险为夷。

创新性:以养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剧情轻松诙谐,情节爆笑,对白幽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中的新鲜名词。

播放视频《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动画《喜羊羊》《熊出没》暴力粗俗》 【师】这也告诉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性,要积极向上。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深刻》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制度的精神之魂。

1、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播放视频《“最美”人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世界文明是丰富多样的,多种文明的成果共同造就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成就。所以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三、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师】每个国家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你知道以下图片是代表着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吗?

【生】 见课件

【师】重视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文化也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师】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可是有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很多中国青年却热衷于外来文化呢?

【生】

【师总】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注重传承和发展,开拓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要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系列图片:喜羊羊的衍生产品

【师】由动画片开始,衍生了一系列产品,相关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新课教学】

【师】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经营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行业。

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行业。

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行业。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行业。

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行业。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行业。【师】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因此,各国都在争相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介绍《哈利波特》、日本动漫、《江南style》的材料

【师】从它们文化产业的事例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可以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

播放视频《文化强国建设是发展需求》

【师】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师】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建设文化强国还需努力。

播放视频《中央财政48亿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播放视频《文化部长: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急需创新能力》

【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2

一、展示空间设计当中所包含的理论概念

在展示空间设计当中, 设计一词所指的就是应当提前做好计划, 根据设定的计划进行某个主题的研究, 进一步确定所要展示的方向, 一件物品的摆放, 角度, 背景等都会有多种信息传递出来, 一般的空间设计体现在室内或者是室外进行展示, 当所展示的物品所处的环境不同, 则应当同时根据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等等对展示物品进行详细的搭配, 这样更能体现出展示者的专业特点。空间展示主要是指在通过更加具有个性的物品搭配向人群传递出设计者心中所想表达的信息。在展示空间设计当中, 不仅要搭配富含文化底蕴的色彩, 也要在物品展示当中对其整个设计风格进行逐一的对比与研究, 用适当的手法展现出其固有的特色。在近些年来国际化的趋势下, 空间设计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 在空间展示设计中加强中外交流合作, 推动其走向国际舞台, 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传播。

二、展示空间设计影响着文化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出了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达形式, 在展示空间设计当中文化的设计对其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时下的设计当中, 不论是对文化的利用还是对空间主体展示的研究, 都被设计师多次研究和力争改变其现状, 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无论是设计师的手法还是设计师的使用工具都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是在设计表达当中仍然体现着很大的作用, 展示设计对于细节的运用, 环境色彩的搭配、空间场景的表达当中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还应当具有现代特色的美感, 所以展示空间设计对于设计者的要求非常之高。在空间设计当中, 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的设计师设计出的展示空间也不同, 有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讲究大气稳重的设计理念;有的则是讲究对整体的内涵, 包括了边角突出、内部圆润等等;更有的设计包含着浓重的现代气息, 但是带给观众的却是另一种感觉。在不同的地域当中, 设计师会根据当时的天气环境等等结合着现有的民族风俗, 地理位置进行设计与调整, 所以在大多数的设计当中根据设计师本身的风格不同所设计出的展示空间也都不同, 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设计理念都离不开文化的内涵, 在设计出的作品上面更是会用独到的手法表现出特有的设计理念。所以展示空间设计当中不仅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改变, 还会因为时间空间等众多因素下进行效果的转变。

三、展示空间当中的人文创新

(一) 素有现代文化信息传递的中华传承

在展示空间的设计当中, 空间设计是彼此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空间设计当中, 不同的领域所创造出的设计是会对彼此相互影响的, 相互产生辅助的作用。设计师一般是用展示空间而向别人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所以当一个设计师能否对设计理念的体会、设计要素的研究, 能否在设计当中给自己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 能否对人产生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当一个设计将文化理念融合到空间设计当中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与文化认知。

(二) 展现独到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 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喜欢利用名族特色的空间展示对其进行设计与展示, 在民族文化设计当中, 不仅会在设计当中体现出展示空间的多样性, 还会对其表达出更多的名族特色。所以, 一般设计师会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上面进行民族文化与设计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 不断地进行融合, 加入新颖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设计当中对于民族设计不仅要注重室内、室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灵感, 还要注重地域文化精髓的研究。不管是对室内室外的展示设计都能充分的利用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气息, 打造出独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展示空间。在这样相结合下, 既能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融合提炼, 又能彰显出设计空间独具的艺术魅力。

(三) 有独到见解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空间展示的时候, 不仅仅要对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 还应当附有自己对创新的独到见解。在融合当中进行创新, 在设计当中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结合, 对民族特色的吸收, 还应当有能将这些外界的理念融为自身的精神, 融为自己更高的境界, 在实现文化传承当中进行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进步。融合地域、空间、时间、民族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信息融合当中进行变革, 破而后立, 产生新的体会, 没有改变就没有发现, 展示空间设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不经意的动作、打破常规的想法等都有可能是这空间设计的主题。所以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要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延续与变革。

所以在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 即要对地域文化特色信息进行保留, 又要在其设计时体现出文化设计的艺术理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象征。同样文化也是一个世纪人文的精神寄托, 在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展示空间设计无论是怎样的超前都离不开对文化传承的艺术理念。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气息, 而设计者通过这种对文化的设计打造, 对人们传递具有时代特色的表达, 让人们对待艺术对待人文渐渐地形成一种正能量的艺术表达。空间设计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大众也离不开空间设计所带来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牛耿欣.艺术展览馆展示空间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07:33.

[2]张蕊, 张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博物馆室内体验式设计——以年画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5, 05:314-318.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注重 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的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80-02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学(剧本唱词)、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其中,京剧是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将京剧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两个剧种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我国有许多京剧学校专门培养京剧人才,但对于多数高中学生来说京剧仍是一个盲点。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应让学生掌握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京剧艺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其深远意义,培养学生对京剧的长久的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传统音乐欣赏的重点是几千年的音乐文明,而现代高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比较感兴趣,应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满足学生的时代需求。如:在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有听京剧的欲望,引用大家经常听的通俗歌曲《唱脸谱》,这首歌的后半段用了京剧的旋律风格,再加上红、白、黑、蓝、紫等几色脸谱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介绍京剧表现手法——念功时,先介绍学生们都喜欢的由周杰伦作词、作曲、并演唱的《霍元甲》、《双截棍》。周杰伦:香港著名的音乐人,集坐次作曲演唱为一身。作品特点:把京剧中的念功及唱腔与流行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京剧艺术在流行音乐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上海市把他的作品纳入中学音乐教材。通过他的作品,京剧艺术以流行歌曲的形式不断渗入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被广大的青年朋友接受、喜爱。在进一步的对比讨论这一环节中,学生勇跃参与。有些同学甚至主动要求演唱周杰伦的歌曲。其实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已经对京剧中的念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的改革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图片等制作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进行京剧行当介绍时,如果仅仅是文字介绍,显得有些单调。因此可利用网络下载各行当的人物图片,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年龄、服装、脸谱等来辨别各种行当,使问题直观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色的脸谱和多彩的戏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传奇故事及作品流派的介绍,进一步引起他们了解京剧、探索京剧的欲望。通过介绍中央国际频道的《同乐五洲》栏目,让学生明确:中国的国剧——京剧,在世界艺术长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同乐五洲》栏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都在画着脸谱,穿着戏服,咿咿呀呀的学唱中国的京剧。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京剧的传承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也就是随机性,主要表现为即兴教学。即兴教学部分是无教案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而进行的生成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感受也会不同。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照着教学计划往下进行,有些学生一定会无法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情随机应变。大多数高中生可能不喜欢京剧,喜欢流行歌曲。这时,可将对京剧的直接欣赏变为比较欣赏,为了加深影响,流行歌曲《唱脸谱》讓学生亲自演唱,然后给学生问题讨论:“比较京剧与通俗音乐的异同。”通俗音乐《唱脸谱》中,第二乐段的创作素材是京剧唱腔。这首歌曲学生在初中时都学过,让他们重新复习这首通俗音乐与京剧相结合的歌曲,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学习兴趣。这一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又不影响教学进程。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们总会愉快的去探索它,使活动过程和认识过程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从而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感受、传承了这一人类文明的非物质遗产——京剧艺术。

四、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感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全身心的个体与群体,参与、感知、体验音乐作品,从而去获得积极的音乐情感的结构因素。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以合作为形式的教学群体——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发挥小组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小组通过讨论、实践、进行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如: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参与收集京剧有关材料、图片;在介绍京剧行当时,让学生参与分辨练习;在比较流行音乐与京剧唱法时让小组成员切身实践,发挥所长,即兴的演唱京剧和流行歌曲,积极讨论归纳。归纳完毕后各小组各抒己见,不同之处讨论或争论。这样学生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挥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的一技之长得以发挥,同时大大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即兴的演唱京剧和流行歌曲,是现代教育提倡的一个“鼓励即兴”的过程。鼓励即兴可以唤醒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度”的自由,鼓励他们即兴的发挥创造,也就是给每个学生开辟了一块适合“种子发芽”的最佳土壤。让他们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张扬个性,全身心的投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都有一种有所收获的喜悦感。

五、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篇4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5

好,接下来,回归比赛。基于一开始对方辩友对于当今时代现状的错误理解下,对方辩友犯下了第一大错误,忽视了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举个例子,现在建了一个大坝,但是大坝的地下漏水了,现在我们拼命地往上面建是没有用的。我方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短板效应问题,现在文化传承这一块出现严重问题我们却不管。所以即使文化创新做得再好,文化发展一样只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接下来,对方辩友犯的第二大错误就是您方举出了很多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缺失,但是很遗憾混淆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区别。科技创新侧重于生产力层面等实际问题,而文化创新侧重思想观念创新。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并且形成著名的“双轮驱动”效应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对方辩友用科技生产力问题来论证文化创新的缺失性显然不妥。但是文化传承缺失严重的现象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还是文化传承缺失更为严重。

最后对方辩友最严重的问题是忽视了文化传承的一个意义所在。在当今时代,我方从一开始就并不否认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文化传承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文化5000千年的历史能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传承!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对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

传承文化经典 创新中医现代化 篇6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体系与中医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多方的密切关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中医信息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中医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项目将会是中医现代化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多方鼎力支持 发展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多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手段来辅助医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依靠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来归纳中医学的规律性,再结合医学专家的理论解释形成医学发现、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最终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及与其它医学理论的融合。

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管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就这一平台的构建思路和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作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导厂商的 IBM 也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在 IBM 首席技术执行官叶天正博士的带领下,IBM 团队也和与会嘉宾一起分享了基于IBM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及标准术语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中医科研临床一体化技术难度的创新想法和实施建议。

据悉,借助中医信息标准化、数据分析及中医知识发现等技术突破,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以期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分阶段的针对三大疾病如糖尿病、中风、冠心病,建立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为核心的多维分析系统,并针对多种中医临床问题进行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研究和学术交流。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刘保延表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开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进行了五年的时间,在去年结题验收以后,在北京市市委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和开展行业专项,希望把这个专项开展到全国更多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今天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科研项目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项目总体的思路和方法已经紧密的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事实证明,中医的研究离不开临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临床的实践。以前的中医研究主要靠经验积累,在大量的原始病例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将信息收集起来并进行重组、融合和利用。目前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大都用纸张来记录,而重组则是通过大脑来记录。医生再将感悟和记录的结果用到实践当中进行升华,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进行简化和快速提炼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则是中医现代化在发展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了“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临床事实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模拟研究相交替,最终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创新方法迎接技术挑战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是多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医学创新方法论上的重叠,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如:中医术语体系的形式化表达、临床标准术语集与书写术语集的映射与整合和大规模术语加工平台及术语服务发布;中医临床信息内容和组织的信息建模、形式化知识表示、临床自然语言处理、科研数据的抽取与转换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由海量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产生的对计算性能的挑战,以及由于各类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可用性、有效性及效率的不同,需要寻找适合中医学特点的知识发现框架并对知识建模;其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还包括分布式科研数据采集与共享网络架构、海量病历数据的存储技术、异构数据整合、数据服务发布,中医科研数据共享中的数据安全等。

科技部有关领导的发言为这次研讨会做了最好的总结和注释。“西医是从结构的角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而中医是从功能的角度,从现象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医学体系认识的是同一个医学对象,这两个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应该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两个医学体系都要完善自己。生命现象复杂,中医讲天地人相应、个体化和辨证施治,讲临床和科学用药。两千年前,中医没有任何现代技术的情况下,没有设备帮助的情况下就靠感官掌握着人的疾病和健康的规律,而且通过干预达到了有效的预防,这里面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如何把中医药历史积累当中有科学内涵的东西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这是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问题。这个转述不是简单的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也不是从中文到英文,而是科学内涵的转述、重新表达。这种重新表达需要我们用许多手段转换,包括信息技术手段,把个人的经验变成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让别人很容易的掌握、传承应用和发扬。科技部提出的这个命题是对整个现代科学的挑战。今天有很多西医的专家,有很多搞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中医的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7

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然而当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 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武术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1 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其文化底蕴十分浑厚, 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是众多的, 例如传统哲学、东方美学以及传统军事思想等内容, 换而言之, 从传统武术文化中既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武术以一种运动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的特色精神充分的凸显出来, 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精神作为基石, 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以及灵魂。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 弘扬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也是中西方文化较量的制胜利器,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推动我国的发展。

1.2 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传统武术文化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武术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体现, 它的育德功能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民族价值观上, 例如尊师重教、谦爱仁义、自强不息等观念。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 更多的是在这种武术技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精神, 这是传统武术文化一直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与生存的基础, 习武不仅仅是学习武术技巧, 更多的学会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在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下, 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 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提升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自身全面得到发展。

1.3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一直讲究练养结合, 这也是传统武术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一大显著特点, 传统武术在锻炼机体体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养生的调息, 武术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的哲学思想, 这种太极精神便是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一大特色。学习传统武术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也要求精神集中, 这对于缓解焦虑忧愁十分有益, 同时能够锻炼人体大脑皮层的机能, 降低神经系统的紧张性, 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引发的心理疾病。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 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 让其感受传统武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 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信、乐观以及阔达的优秀心理品质。

2 在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

2.1 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相脱离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也是当前高校神话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无数传播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 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只注重武术基本技术动作的传授, 而忽视其文化精髓的传承便像无源之水, 无法凸显武学教育的意义, 也无法体现武学的价值。对于当前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 存在武术与文化传承相脱离的问题, 过多的是注重其历史性, 而没有真正的将其文化性凸显出来, 例如一提到武术文化, 多数学生便想到的是戚继光的武艺高超、霍元甲迷踪拳得厉害或是张三丰太极拳的变幻等, 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古代武术先贤对于推动武术进步以及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等精神。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必须融入武术文化性方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2.2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

我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 在如今形成了竞技武术以及传统武术两大体系, 经济无数作为一种体育竞技的武术, 本身是没有传承的问题的, 应当传承的应该是传统武术文化, 但是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育中, 过多的是以竞技武术为主, 例如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材中, 其主要内容是初级长拳、初级棍、24式太极拳等内容, 却没有八卦掌、通背拳等优秀的传统武术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当前武术教学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显得不够重视, 这也是当前高校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无法有效实现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如果在教学中不去渗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忽视传统武术的教学, 势必将无法达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目标。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虽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 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中, 依然存在部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的问题, 这也是阻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一大因素。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动力, 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只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武术教学, 会让武术教学枯燥乏味, 必然使得学生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兴趣低下, 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 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传承,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 热爱传统武术文化。

3 传统武术文化在无数教学中的传承创新策略

3.1 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性传承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在教学中加强其文化性的传承与创新, 不能仅仅是局限在武术套路或是动作技巧的传授上, 还要放眼教学实际, 根据武术教学特有的特征积极的融入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特色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 也能够感受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 积极探索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 培养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 健全自身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武术教学中,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传统武术文化, 在不同的武术技巧传授的过程中, 积极讲解不同招式不同武术蕴含的文化精神, 促进学生对武术文化精神的领悟。

3.2 改善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在武术教学中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 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出充满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 提升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以强烈的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专门开展相关的传统武术文化的主题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霍元甲》、《少林寺》等具有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电影等,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 还要勇于创新教材内容, 在现有武术教学内容基础上, 融入更多的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拳法的时候, 引入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法的素材, 将传统武术有机的进行结合, 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3.3 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传播者, 其自身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因而加强教师自身的武术专业素养培养是尤为必要的。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 教师自身的形象以及武术文化造诣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涉猎更多的传统武术知识, 增加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视野, 进而在教学中更好的向学生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其次, 学校也可以对相关武术教师进行再培养, 为其提供更多的武术文化交流平台, 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以便更好的推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4 结束语

总之,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为了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就要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灌输, 摒弃落后的教学手段, 勇于探索和创新教材, 只有从多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才能促进学生和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在经历数千年的变革中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其所囊括的文化精神是博大精深的, 诸如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等内容。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影响着我国武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加强在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是尤为必要的。本文从传统武术文化的意义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对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武术,武术教学,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传统武术传承研究评述[J].搏击·武术科学, 2015, (4) :34-36.

[2]陈龙, 刘秀平.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8) :70-71.

[3]张宝瑞.浅议当今社会武术文化的传承情况[J].才智, 2014, (35) :317-317.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创新 篇8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绵延不断的文化是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之学”的争鸣,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秦朝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承秦制,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汉代国力强盛与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着文明的全面进步,提升着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力求构建融通天、地、人的理论,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会通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理论学术论坛上关于文化自觉的呼声,反映了人民对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文化自觉没有终极,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前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供今日借鉴,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新创造。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人们文化自觉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才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9

2、从20xx年开始,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英语考试将推出高考历史舞台,将实行社会化考试,满分为100分。

以上两段材料,前一段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后一段摘自《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20xx年10月21日)。我们知道,总书记上任以来在很多场合强调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书记xx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而《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20xx年10月21日)中,也强调了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20xx年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国家领导人谈传统文化,某地区的高考改革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考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得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押题理由】

之所以说20xx年高考作为会考到“传统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一是习书记上任以来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书记xx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如果你关注习近平主席动态,就不会为这样的高规格感到意外。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习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10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传统文化为什么怎么做

1、如何理解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 含义p31、集中表现(民族节日:地位、作用;文化遗产:地位,意义,如何保护)(2)为什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怎样做: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可展开);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要理解两个错误倾向)

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有利于加深了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构建和谐世界。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原因 必要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重要性: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1)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4)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6)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7)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途经和手段(尤其是大众传)注意:理解区分途经、手段(媒介)、大众传媒作用。

5、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为什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怎么做:(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人们真正懂得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公约意识。

(3)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

6、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要):含义、继承性表现、特点(区分)、双重作用、原因(为什么要继承)、对待 为什么要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文

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

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7、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为什么: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源泉、动力),是文化自身的发展内在动力。(2)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怎样创新:

(1)根本途径(实践):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践,是文化创新的基

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注意:取、去、推、革、不能离开„空谈 体现时代精神(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注意:吸收„有益 海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纵向与横向)(5)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

8、教育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4)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德树人

(5)发展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9、易错易混点、知识联系点

1、民族节日的地位作用和文化遗产的低位作用(准确)

2、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作用p32,联系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p42,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p72。

3、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唯一手段。

4、区别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5、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传承书院精神,创新学校文化 篇11

在我们看来,书院是最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建筑形式,也最能体现我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作为中国文化、学校教育与审美精神的综合载体,书院建筑的许多特征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层意义建构。因此在新校区外观设计上我们强调体现书院建筑的风格特征。比如:从新校区整体布局来看,虽然受到先天的某些局限,但仍然大致中轴对称,同时多轴并列,形成较为规整的格局。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等主体建筑占据主要地位,宿舍、餐厅、活动场地及其他辅助设施则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因此新校区总体布局主次分明、区划清晰、井然有序,又联系紧密,使用方便,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建筑体量、大小院落的天井空间与庭院内部不同的设计,既富有变化的情趣,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正是书院“礼乐相成”文化理念(主要和次要的统一)的具体体现。新校区在以功能性建筑为主体的同时,辈学亭、三桥、塑像(季子、孔子、吴文藻、章申)、西校门、迁校碑记、书院碑文、领跑者雕塑等也体现了中国书院礼乐传统(实和虚的统一、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的伦理法则。

新校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营造学校物质的静态文化。从这个逻辑原点出发的话,学校建筑就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布列,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嫁接,文化基因的植入,价值认识的表达,并以此形成一种教育发展的宏大而持续的力量。当然,它必须根植于本土,是江阴高中独有的,并且为江阴高中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比如,新校区所在地申港与季子有着密切的关联,季札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凸显了他在吴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与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这是我校不可多得的校本文化教育财富,是极为鲜活独特的教育资源宝藏。再比如,借鉴书院教育的一些特点,也能使我们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转型: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强调“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另外,“今日何成”的校训,“不腐不激”的管理哲学的确立也使我校更好地实现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

文化是需要营造的,只有精心营造,它才可能更好地生长;营造文化是需要有明确指向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向,它才可能体现文化的力量,即实现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营造,就是要体现一种文化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我校在新千年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做时代领跑者”的培养目标,由制度管理向文化领导转型。我们还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养成,成立了21个学生社团组织。

任何学校都总是“有文化”的,形态的区分无关“气质”的高下;任何学校都总是“有气质”的,“学校气质”只与“文化主张”相关。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学校的“文化主张”来锻造“学校气质”:继承与创新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多样与特色的选择、自然积累与主动建构的平衡。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校长)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篇12

现如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给人们的休闲方式及文化生活带来了更丰富的选择,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了较大冲击, 尤其是民间文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内容之一,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段民族情感及优美传说蕴含其中。然而现阶段, 相较于元宵节来说孩子们更熟悉圣诞节, 相较于七夕节年轻人更熟知情人节, 很多传统节日已经被年轻人及社会逐渐淡忘, 西方节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 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已失去了传人, 被历史浪潮逐渐淹没。因此, 在现代社会, 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工作, 创新保护传承机制, 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加以真正保护, 是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

1. 民间文化传承的内涵

传承一般都是指对好的方面进行更替继承。民间文化传承是指将某个社会团体或民族自古继承的知识、技术、风俗、传说、习惯与信仰等传递给后世, 或者是被传递与继承的事物。一般来说, 民间文化传承包括民俗语言、传说、社会与叙事诗, 同时还包括表演、意识及技艺等行为。根据传承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民间文化传承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信仰传承。包括庆典、祭祀等传承。 (2) 社会传承。包括亲族、家族相关的传承, 以及与人的诞生、成年、成婚及死亡等相关的礼仪活动。 (3)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民俗语言、方言、口头传承、民间疗法和民间信仰等。 (4) 生活传承。包括和每年的惯例行事、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与交易等有关的传承。

2. 民间文化传承及传承保护现状

民间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传承人, 是通过口授及行为影响方式进行传承, 需要在坚持各民族原生态生活方式前提下, 广大人群积极参与其中。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于功利的追求更为注重, 已经没有耐心、责任心去学习较为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同时, 现代生活方式对各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冲击, 给各民族生活内容带来了巨大改变。当人们对电脑与电视的信息传播方式习以为常后, 民间文化传统的行为影响及口授方式必然受到较大影响, 在传播空间、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限上表现出很大的束缚性。虽然我国政府对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视度不断提高, 出台了很多民间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地方立法中也体现了对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然而大部分保护措施仍处于静态保护层面, 经常通过建造博物馆、录像与录音等方式对民间文化的“形”进行保护, 而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中蕴含的价值观、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等抽象物质保护力度还有所欠缺。因此, 必须对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进行创新, 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民间文化的持续传承, 保护我国传统优良文化。

3. 民间文化传承和传承保护机制的创新

3.1 创新民间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工作思路

在保护民间文化传承时, 首先应将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民间文化的核心元素加以准确提炼, 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 给民间文化创造更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 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展开民间文化传承, 促使传承人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文化传承中, 使文化传承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普查和收集, 并以此为基础对具有重要文化或历史价值或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加以明确, 将之列入重要民间文化遗产, 采用立法手段给予重点保护。

3.2 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进行创新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传承的基础力量, 在对民间传承进行保护时, 必须对传承人建设工作给予足够重视。首先, 应建立健全传承人发掘机制, 通过调查摸底、评定命名与建立登记档案等方法使民间文化的传承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其次, 应对传承人扶持机制进一步完善, 从生活上、政策上与政治上给予优待, 激发群众对于民间文化传承的热情。还应对传承人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 使民间文化传承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最后, 还要将民间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 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不断发展创新。

3.3 加强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实施, 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化的认知度

在对民间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过程中,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要。通过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使我国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 同时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认知, 使民间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中开展相应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更能发挥良好的传承保护效果。为了将我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良好传承, 在端午节时, 我常会在当地广大群众中组织端午节知识竞赛、包粽子、赛龙舟、香囊等端午节信物制作比赛等活动, 在元宵节组织灯笼制作、猜灯谜、耍龙灯等活动, 同时动员当地群众与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举行这些活动, 不仅加深了当地群众对传统节日及民间文化的认同, 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传统节日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使民间文化传承及传承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全球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我国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正逐渐被具有强烈视觉快感的网络文化、电视文化占据, 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不断被压缩。民间文化是我国古老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因此, 民间文化的传承及相应的保护机制极为重要。本文在对民间文化传承涵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对民间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分析, 对民间文化传承及传承保护机制的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传承机制,问题,创新

参考文献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 2007, 18 (7) :65-67.

[2]肖庆华, 桑圣毅.文化消费视野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 2012, 26 (4) :133-136.

[3]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7 (1) :28-34.

上一篇:徽州古城的导游词下一篇:描写爱花的爷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