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精选8篇)
单 英 飞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论文
摘要: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设浓厚的古诗文氛围,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授以古诗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
关键词:古诗文 品读字词 意境 朗读教学 正文: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意境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品读字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两小儿辩日》。读的时候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这就是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一、了解背景,创设情境,初知古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歌赋是作者经历、思想、情感的外显,绝大多数诗人借诗抒情或借词寄意。所以,只有知晓诗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才能理解诗作的内涵。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故事导入激趣、课件再现情境、吟诵激发欲望”这三个方法,灵活施教古诗文,使学生受到感染,唤起学习热情,激发浓厚情趣,引发阅读期待。
二、嚼字品词,细读文本,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五抓法”易于使学生明白字词的意思,使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诗境水到渠成。
1. 抓诗题。诗题即诗的眼睛,细读有些诗题就能猜出全诗梗概。如,《游山西村》一诗中“游”字贯穿全诗,表现了陆游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 抓诗眼。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者只要抓住诗眼——“独”字,就能体会出“异乡、异客”的情感,知道“倍思亲”时的形单影只,理解诗人的寂寞难熬。
3. 抓词语。教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采取主题式“以一带多”的模式,配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名曲《阳关三叠》,紧扣重点词“更”,表明酒已经劝了好多,“尽”了好多。这样学生就不难体会王维边看明丽景色,边“劝君更尽一杯酒”时的轻松恬淡、依依惜别之情了。
4. 抓诗句。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这样可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如,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可以通过教学重点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来帮助学生理解全诗。
5. 抓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都表明诵读是有效教学古诗文的关键。
但是怎样诵读才能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情感呢? 教师在诵读教学时应该抓住“四感”(即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落实“五读”(即读准字音、读懂文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做到“多样诵读”(即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例如,教师在执教《游山西村》时,可以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弄懂字音词义后,再让学生自画节奏、自读自悟、质疑探讨、交流语调、情感诵读等,最后,师生一起用情读诗,用心品诗,寻找并延长诗的新生命。
三、吟句读诗,品味诗情,研读文本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有情。无论是借物抒情还是借景说理的诗文,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如,描写边塞军旅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词的上阕叠用“山一程,水一程”,写故乡遥远、行军艰难,“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队伍庞大。下阕借气候突变“风一更,雪一更”,表明将士的心理,“故园无此声”一句就把将士的思乡意、念亲情袒露无余。
四、拓展活动,课程整合,再现诗意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多元化读(画、演、写、背、延、说、唱、编、改)诗,变枯燥为多彩,化干瘪为神奇,给学生自由想象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思维活跃,兴趣高涨。如,教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教师可以试探着问:“谁知道苏轼还写了什么诗?”学生纷纷举出很多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上教师的适当拓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很多学生在课后也会主动收集苏轼的诗词,吟唱背诵。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用诗的唯美语言演绎课堂,用诗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的激情澎湃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应使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应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88-01
现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其缺陷的,好端端一首诗歌,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学生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她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古诗教学中,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都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资料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从而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象,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悟意明理,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再如教学《江上渔者》,也可以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江上捕鱼人生活的艰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初步古诗教学侧重点
宽城第二小学 张晓莹
中国的古诗和中国的国画一样,是独立于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有着国画的意境,有着与众不同的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仅如此,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无论对于听者,还是读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又有着无限的魅力,我们要让学生甚至每个人都学习它,喜爱它。那么,古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结合这几年古诗教学,我总结出下面几点经验:
一、声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师的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老师要读得具有音乐性,学生也要读好,再加上画面的形象,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画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三、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认为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每一首诗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当学生读到动情处,就会勾起以往的经验,这样他就能体会到诗中之情,能体会世间之情。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月亮已落山,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古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机械式地让学生生搬硬套,背背记记而已,要充分借鉴“古诗词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寄“感”与“情”于教学之中,这样,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对如何开展好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我从个人切身体会上浅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古诗词的基础
课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充分地做好“教”与“学”的准备,是上好任何课程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我认为,教师的教案设计不但要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要安排妥当、井井有条,而且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且又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比如有学生学新知前的准备活动安排,有根据文中插图来引导学生互动的过程,有教学反思时的学生自由讨论与总结„„上课前,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文本资源,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充分地统筹好文本资源、学生特点、教学手段这三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教学效果才能“如愿以偿”。知已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上好古诗词的“指挥棒”
一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离不开一位高超的音乐指挥家,古诗词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教学时只有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地指挥着与教学有关的各因素互相协调、互相合作,互相融为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融“读”、“看”、“想”于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拿起“指引”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中的形象。例如,在教学《清平乐·乐居》一诗词时,可以先采用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再指引学生结合文本插图谈读后感受: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一家人其乐融融——“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这样指导学生融“读”“看”“想”三者于一体进行自主学习,诗词的大意及诗词中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就呈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教学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2)、抓住诗眼知诗意悟诗情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入诗境的基础之上的,而掌握诗意是前提。那么又怎样使学生快速自主地体会诗意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我认为,快速地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抓准“诗眼”,紧扣“诗眼”细读全诗,诗意就自然不言而喻了。比如,在教学《秋思》一诗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题中之“思”为诗眼加以设问:同学们,诗题目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读懂了这是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万语千言诉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样一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有迹可循,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古诗词大意。再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我打破了传统古诗词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再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思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课前制作的贴画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此时学生情不自禁地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我便就此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并想象,不难体会到作者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三、及时恰当的学后反思是上好古诗词的“推进剂”
“学后反思”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是否改进学习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没有“反思”,就没有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自我认同,也就没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完古诗词后,教师可及时向学生们发问“你从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等相关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自悟适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技能技巧。只有及时充分地进行学后反思,才能真正完美地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真正目标——育学生掌握诗意的方法,育学生净化心灵的技巧,育学生提升审美的能力。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其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丰富的人文哲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开展课前预习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远的距离。课堂上40分钟时间,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包含的知识点做到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3.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拼一拼,再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二、进行品词析句
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
三、运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景实物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四、利用课堂游戏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厌倦感,而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进行多样整合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还要让学生时时喜欢,得细水长流,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运用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的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一、视听结合,带领学生体验
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为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诸多便利,特别是在古诗教学方面。我认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古诗教学应该是建立在视听结合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因此,在教学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时,我围绕古诗的意境和内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与古诗相关的视频,并用充满磁性的嗓音朗读这首古诗,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觉上的享受。而且为了丰富情境,还有《高山流水》作为配乐,这样古诗教学就变得古香四溢,韵味十足。在此期间,随着古诗的朗读、音乐的渲染,还有视频的展示,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身处诗中描述的环境当中,会生发什么样的情感和心境?即如何理解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场景。由此让学生从体验延伸到思考上,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视听结合,诱导学生思考
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设备创设出视听结合的古诗教学情境,并在这个基础上诱导学生思考,这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在这期间,根据学生对视频的理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在学生通过视频进行体验的同时,我让学生围绕视频中交代的内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作者主要描述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的?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又是怎样的?”随后,我为学生导入古诗正文,并要求学生寻找最终的答案。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古诗中描述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在学生思考上述几个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透过部分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由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视听结合,鼓励学生实践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实践,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去尝试朗读古诗,在感受其中意境的同时说出自己对古诗的看法和体会。该环节的开放性相对较强,所以颇受学生的喜爱。例如古诗《赠汪伦》,有的学生在学完之后便发出这样的感叹:李白对汪伦的感情比桃花潭的水还深,足见他们之间感情的牢固和深厚。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交朋友也要交像汪伦这样的朋友。但有的学生表示:这首古诗应该是告诉我们,交朋友更多的是看对方的内在,而不是看他的表面,这首古诗中提出的桃花潭水应该不单单指感情的深厚,还有人的内心。当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所以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难以快速把握重点。但是透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可以进行点拨式的启发,这样学生在把握核心思想方面便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依然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和板书的辅助,所以教师不能盲目使用多媒体,在必要的时候要使用传统的指导方法,只有“新”“旧”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
古诗文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加入了一些简单的古诗文的教学,这些诗作或文章无论是故事性题材还是借景抒情,大部分都较容易理解,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然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想要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经典作品背后蕴藏的思想与情怀,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诵读是很适合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的教学模式,诵读更像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古诗文的含义。
一、“经典”与“诵读”的概念界定
“经典”通常是指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冲刷,仍然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的著作。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更重要的是它能传递某种正面的价值观,给予阅读者以正确的人生指引,让人从中受益。“诵读”通常是指读出声音来,它强调的是“诵”,当朗读者带有感情的读,这才能称之为“诵读”。诵读一般针对有较深的情感意蕴的文章,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作品的过程,能够让读的人和文章之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经典”的作品都很值得“诵读”,尤其是古诗文的部分,读的过程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到文字中,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诗文的含义,也能够更直接的领略到诗文中文字间的韵律与美。诵读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帮助学生识记诗文也是很有效果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诵读是很有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生活经历也很局限,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仅对于古汉语从字面的意义上理解会存在障碍,想要透过文字领会到古诗文中蕴含的思想及情感,难度会更大。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的分析指引当然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带有感情的诵读诗文,很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诵读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真正走到文字中去的过程,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作者所在的场景,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样,对于作者笔下的文字也会有更直观的体会与认识。诵读是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透彻的理解与体味古诗文的意蕴及内涵的方式,由此可见,诵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可行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诵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学生们能够从自己的口中将这些经典的古诗文表达出来,过程中还能引发出或深或浅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一个语文基础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认识的汉字、学过的文章已经比较多,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所学的古诗文必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及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将古诗文诵读出来是完全可行的。学生也会喜欢这个过程,想要自己走进文字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对于古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通常要经历几个过程,首先,必须让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有准确的认识。古诗文大部分是用古汉语或文言文写作的,这对于只接触过现代汉语、而且语文知识并不丰富的小学生而言理解上肯定存在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对于古诗文的字面意思有掌握,明白诗文是在说什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才能让学生读的时候有感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进一步体会诗文的情感及内涵。好的古诗文必然是要传达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情怀,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透过作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才是古诗文作品教学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够将作品饱含情感的诵读出来的前提。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实验的初步效果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们普遍表示喜欢并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都很愿意用诵读的模式加深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体会。诵读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对于古诗文作品的含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弄懂或者仍然存疑的地方,在读的过程中会突然有感悟,就这样,通过走进文字中,立刻能够对诗文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诵读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文的情感有更好的认识,“三分诗七分读”,诗作文字韵律的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体现,诗作中蕴藏的情感也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深刻的表达,诵读的过程让学生和诗文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于诗文的情感及内涵也体会更多。诵读的方式在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中十分受用,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诵读能够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效率。
六、结语
经典古诗文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古诗文对于他们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如何能够让学生对于古诗文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教学方式十分重要。诵读是一种很有效的针对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读的过程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带到文字中,这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文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体会古诗文的情感及意蕴也有显著的效果。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推荐阅读:
略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06-11
浅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11-14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12-14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06-07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小学古诗教学新尝试12-14
小学古诗教学创造教育01-11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04-03
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11-01
小学古诗朗诵教学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