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社课(精选8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第一, 走出“作文教学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能力。因此,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手段和内容的作文教学, 不仅担负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写作能力的任务, 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践中, 写作却从语文教学的“躯体”上被生硬的割裂下来, 成为作文应试训练的孤立的版块, 仅仅是为了作文而教学, 甚至搞起文学鉴赏、文学活动来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样的教学是既没有把握好全面培养学生语文和人文素养的一个平台, 后果是使学生写作兴趣得不到培养, 写作个性得不到张扬, 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殊不知, 校园文学正是遵照新课标的要求而开展的。新课标对文学鉴赏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审美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为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把“感受·鉴赏”列为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 提出了“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把语文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 并对鉴赏活动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表述;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列为语文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之先;而且, 在“评价”部分强调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 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认真领会, 认真落实。
新课标虽然没有对所有学生明确提出“文学创作”的要求, 但实际上也多有涉及。如在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实质上具备了创作因素。而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则明确提出:“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丰富人生体验, 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 尝试创作小说、剧本, 相互交流。”这就是对一部分学生直接提出了“尝试创作”的任务。实践证明, 让所有学生搞一点“准创作”, 让部分学生进行“尝试创作”, 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近几年中考、高考作文就有明显的向文学创作接近的趋势。
第二, 走出“语文课改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教学中, 不少师生把校园文学从语文学习中排除出去甚而对立起来, 有意无意中视其为“旁门左道”, 认为是少数学生诵春悲秋的消遣物, 参与其中会贻误学业。笔者并无搞“一刀切”之意, 也认为须把基本的文学陶冶和专业的文学创作区分开,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理应不一样。做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认识到校园文学是推进语文新课改的活跃因素。语文应该是语言实践与文学熏陶并重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校园文学活动在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以其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活动课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为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把组织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 提出了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若干具体方案, 如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这正是对改革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升。
第三, 走出“实施素质教育不需要校园文学”的误区
当代中学校园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给广大中学生尤其是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他们自身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提高的阶梯,而且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惊喜地发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实,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早已是业界见仁见智的话题,很多教师在探索技巧指导、方法指引等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但结果仍是学生困倦写作,写出的习作空洞做作。真所谓:“勤于阅读,逸于写作。”2013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论坛会,聆听了许多专家、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把我引入了深思,在校园文学的兴起和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下,那么,校园文学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一、校园文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也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他们学习的潜能。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我校1992 年成立了“月窗”文学社,并出刊了文学社刊物《月窗》 ,“月窗”文学社是学生以共同的文学兴趣和热情组成的学生文学组织,是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风采的舞台,为培育校园文学新苗,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文学品位而发起成立的;二十几年的发展,文学社已初具规模,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参加全区的各类中学生作文竞赛,校级作文大赛等文学社团活动。同时,文学社的这些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 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写作、主动写作的热情,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习作变为了自觉习作,作文的苦恼变为了乐趣。把学生创作的作品,刊印于文学社社刊《月窗》上,张贴在校园文化长廊的橱窗里,并把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市级、国家级刊物去发表,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刊发县级刊物《葫芦河》以及市级以上刊物时,很久无法平静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他们会在这个文字的舞台上,舞动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旋律,且越舞越美。
二、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文学创造
2013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会上,提出“让校园文学进入课堂”的号召,中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学这块园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教材内容; 在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黑板报,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
我校“月窗”文学社自成立以来,每年通过社团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文学品位。2012年秋季,西吉县文联邀请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刘庆邦、徐小斌、吴克敬、李硕儒(美籍华人作家)付秀英等作客西吉。县文联和文学社在我校组织了“全国名家看西吉”活动,文学爱好者和全体社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社员们兴致盎然,听取著名作家的创作历程以及对中学生如何写作的报告,通过学习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活动结束后,文学社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热情高涨,踊跃投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身心素质。
三、开展校园文学能调动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怕写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话可说”。为了改变提笔“无话可说”的状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炼生活中可写的材料,注重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阅读和生活实践两个渠道。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学品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读懂教科书,从中获得读书的方法,然后指导他们课外阅读。读课外书,应做到读好书,多读书,并把读书、思考和练笔结合起来。当今的中学生不爱阅读像《红楼梦》等这样的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出了問题,而是我们的阅读出了问题,这就要求校园文学去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阅读经典。校园文学社团所开展的“读书会”及其他一系列活动,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社会,用心体验生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同时,将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的“想像”“直觉”“灵感”等偶然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储备材料。只要学生具有了观察的能力,拥有写作题材的源泉,学生就再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四、文学社团的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深入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
文学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开拓了中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不仅如此,文学社团活动在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校园文学社经过精心组织和协调, 带领文学社员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文化底蕴。文学社团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不但教育学生用心阅读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历史,而且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深入生活、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我们《月窗》文学社组织社员、文学爱好者去火石寨、震湖、月亮山等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同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收获大量歌颂家乡的优秀采风作品,如《月亮山》、《震湖,我心中的那抹绿》等。
在春风和煦,桃红柳绿,青草如茵的最美4月,椒园中学凌云文学社在这诗意盎然的春天里诞生了,这预示着凌云文学社欣欣向荣的生机与不可限量的灿烂前景。
凌云文学社是为顺应新形势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由语文教研组牵头组建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文学社团。我们旨在通过开展阅读、写作、演讲及其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来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为同学们崭露才华创造广阔的空间。
通过语文老师推荐,文学社最终选出了26名优秀成员,因为是首次建社,所以我们任命产生了社长、副社长、主编,美编以及各班联络负责人。为激发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培养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我们又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文学社名称,经过老师认真遴选,最终“凌云”胜出。
我们期望,凌云文学社将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家,为同学们提供创作的广阔天地,为同学们的文学实践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片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施展才华,发挥自我潜能的天空。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1(一)唐代诗歌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二)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千余人,作品有2万余篇。
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
(三)唐代传奇、变文、词
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至晚唐的温庭筠才在努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
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第二节
初唐诗歌
第三节
陈子昂
第一节
隋代诗歌
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4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
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作品讲读]
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这首送别诗之所以高人一筹,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的高昂向上的格调和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
2.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既写出了长安的形势和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也点出了送别之地和宦游之处。景象开阔,气势雄伟,6 属对精工,也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接着,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此句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尾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
3.诗歌意境开阔,风格清新爽朗。此诗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也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属对精工,颔联以散调承之,颈联又是工对,尾联又以散句作结。结构布局的安排又造成层次的起伏承转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二、骆宾王《在狱咏蝉》
1.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诗人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物抒怀之作。
2.此诗是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在咏物中寄托着抒怀。首联破题,前句点出“咏蝉”,并且蝉是秋蝉,带有悲凉的色彩;后句点出“在狱”,借典而抒写囚禁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以蝉兴起,引起情思,自然而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在一起。颔联前句怨蝉,后句伤己,怨蝉不该玄鬓高吟,伤害我这被囚禁的白发人。此联用“那堪”与“来对”构成流水对,又不着痕迹地运用典故,“玄鬓”与“白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凄凉的伤感之情。诗句含蕴深刻但意在言外。颈联表面上全是咏蝉,说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下难以奋飞和吟唱,实际上是用比体来写自己的艰难险恶的处境。“飞难进”暗喻自己有志难骋,“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可谓寄托遥深。尾联的手法与颈联相同,也是表面咏蝉实是喻己,借蝉餐风饮露的高洁来喻托自己品性的高洁,然而却不被人信,满腹的冤屈向谁表白。以反问句结束全篇,留下余味让人体味。
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全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围绕咏物抒 7 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段,取蝉为象,以物喻人,可谓是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合一境界。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因此,此诗以咏物抒怀的高度艺术技巧,成为初唐五律的著名诗篇。
第三节
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
第二节
边塞诗派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孟浩然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9 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等,所以明胡震亨说他“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吟谱》)。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如《春晓》用语极为平淡自然,而明媚的春光中,又透露着伤春的意绪。又如《宿建德江》在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的景色里抹上了“客愁”的孤寂心绪。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二、王维
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10(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讲读]
一、王维《山居秋暝》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绘了山村秋天雨后傍晚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乐于归隐山林的生活意趣。
2.诗的首联点明地点、季节、时间、天气,概括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背景,并且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颔联写景,诗人以画家的眼力去捕捉秋景意象:月、松、泉、石,从动、静、声、色不同的角度给以描绘。颈联由景及人,诗人抓住了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从听觉到视觉描绘了纯朴的山村生活。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外物的描写转入内在心志的书写,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情志,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3.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这首诗突出地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作者以画家的匠心布勒画面,既有背景的布置,又有精彩的写景镜头,而且景中有人,恬美的秋日晚景中点缀着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活动场景,使画面顿时鲜活起来。而更重要的是诗人把隐逸的情怀、淡泊悠闲的心境和高远雅洁的志趣,与自然恬淡的外在形象描写完全巧妙地融铸为一炉,给形象注入生命的活力。其次,诗人写景状物,体察入微,以动静结合,声色并用的手法予以细致地表现。如“空山”、“新雨”、“竹喧”、“莲动”都体现了细致的感受;颔联静中有动,颈联纯写动态,“明月”、“清泉”着重色彩,“竹喧”、“莲动”着重声态,色彩与声态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此外,诗歌构思精巧,语言凝炼,风格清新,意境优美。
二、孟浩然《过故人庄》
1.这首诗是孟浩然田园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篇以老农邀请作客为内容,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表现了朴实真挚的友情。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朴素的白描手法,把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人际的淳朴诚挚的友情融合一气,创造出了恬静闲适的意境。首联起笔平平叙述,故人鸡黍相邀,似家常语极为平淡自然地点题开篇。颔联写途中所见自然风光,由近及远,画面层次分明,句式工对,色彩明丽,而“合”、“斜”两个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又有生动感,整个画面显得清静而幽雅。颈联前句交代环境,后句写宾主欢饮畅谈农事,透视着田园生活的意趣和亲切的友情。尾联写临别表示重阳节再来赏菊,淡淡的两句透视着主客的亲密关系和诗人作客的愉悦心情。诗歌通篇都用叙述描写的手法,没有直接的抒情,然却洋溢主客的深情厚谊,也体现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此诗浑然天成,妙在篇法。沈德潜称此诗“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唐诗别裁集》)。它不追求锤字炼句,只以平淡自然的家常语,对被邀、访问、辞别作了一番简略的平平叙写,便觉一往情深,真可谓词浅而情深,语淡而味浓,的确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
边塞诗派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高适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诗中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也歌颂了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塞下曲》抒写了诗人向往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蓟中作》、《蓟门五首》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又批评了朝廷的政策。除边塞诗外,高适早年诗歌中还有一些抒发怀才不遇之作。他的诗歌中也有关怀人民疾苦之作。
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1)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奔放畅达。如他的著名诗篇《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英雄气概与征战之苦、士兵的浴血与将军的作乐、征人的辛苦与思妇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既有昂扬的格调,也有悲凉的情怀。他的诗没有婉约清丽的优美,只有雄奇矫健的壮美。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
(2)高适边塞诗的艺术也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境界阔大、形象鲜明。如《塞下曲》:“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又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把战争场面和边塞景色表现得大气磅礴,生动形象。其次,他的诗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浓厚,诗的形象中总是能感觉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在叙事描写中透视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内蕴,也常常直抒胸臆。所以唐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此外,语言的概括力很强,譬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他不追求细腻的表现,形象或场面的跳跃性也比较大,但语言还是相当流畅。
(3)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既有汉魏乐府的质朴,又有文人诗的精练,还有律诗讲究韵律和对偶的特点。
三、岑
参
1.岑参的边塞诗主要的内容:
一是歌颂将士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记叙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等。
二是描绘了边疆的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经火山》、《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
三是表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等。
2.岑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1)岑参的诗歌风格与高适接近,都有悲壮的色彩,正如宋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但岑参还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诗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坡行》)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王士祯比较高、岑二人诗风时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师友诗传叙录》)悲壮雄奇是他诗歌的基本风格。
(2)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他写大漠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大漠的热:“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把奇异的大漠风光的感受予以了极为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竟图画出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与陶醉的奇美景象。他写塞外的景象也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增加了形象性和表现的张力。此外,岑参与高适相比:“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相对说来高适的诗歌比较质朴,而且善于抒写主观的感受和思想;岑参的诗歌注重艺术技巧,善于写物图貌,描写比较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
14(3)岑参的诗歌各体均有佳制,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写作。他的诗受鲍照、谢朓的影响较大,承继了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明丽而开出了雄奇瑰丽、飘逸峭拔的风格。也借鉴了高适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但笔法更为通脱流畅。
[作品讲读]
一、高适《燕歌行》
1.《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前的小序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缘起,是因“感征戍之事”而作。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2.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的八句,写出征。第二层的八句,写战败被围。第三层的八句,写征人的悲苦和浴血奋战。第四层四句,以直接议论作结。
3.《燕歌行》是一首七言歌行,艺术上很有特色:
(1)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诗歌的主旨是写由于将帅的轻敌骄奢、不恤士卒,致使战争失败,士卒遭殃,所以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诗歌的第一层出征,以矫健的笔力极力铺写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但实际上是讽刺君宠将骄,为被围兵败设下伏笔。第二层是战败被围的描写,写得极为悲凉。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对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表达了愤慨。第三层先是暂时撇下战争插入了征夫思妇的相思,意在为悲情雪上添霜,然后在“边庭飘飘”、“绝域苍茫”的荒凉背景下,描写了战士白日的苦斗和夜晚的凄寒。最后的议论抒情强化了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整首诗都被作者涂上了极为浓重的悲壮色彩。
(2)诗歌的表现手段也相当丰富,有战争过程的叙述,有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也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或者是以叙代议,或者是叙述描写透露着抒情。尤其是善于摹写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斗生活的气氛。全诗在鲜明的形象之中注入了深厚的悲壮情感,所以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师友诗传叙录》)而且诗歌还体现了“尚质主理”(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的特 15 点,其语言没有岑参的飘逸之感,而给人以质实深沉之感,体现出思想与主题的深刻性。
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帐下任判官时所作。诗歌借送别来描写西北塞外雪天景色和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并寄托着诗人的咏雪送人的情怀。
2.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前十句,以如椽的大笔描绘出了边疆的风雪奇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的军旅生活。第二层为后八句,描写了饮酒设乐的送别场景以及一路风雪送行的情景,隐约透露着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的构思十分明晰,即咏雪与送人,层次的安排、场景的变换都独具匠心,把雄奇的景象和送别的深情巧妙地构筑于一体。
3.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把奇异瑰丽的自然景色摹写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凝炼的概括、奇妙的想象、形象的比喻、神奇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并且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图画出另一番充满生机与活力、令人神往与陶醉的奇美景象。写景的同时,也以具体而真实的笔法描写了军营生活的细节和送别的场景,把苦寒的真切感受与眷恋难舍的别情又妙溶其中。达到了诗情与画意交融的艺术境地。
4.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岑参的诗歌“奇逸而峭”的基本风格。如“北风”、“胡天”句,写得强劲有力;“瀚海”、“愁云”句,写得气势磅礴;“忽如”、“千树”句,写得奇幻浪漫;“纷纷”、“风掣”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句,又写得低回婉转。总之,诗歌风格雄奇而飘逸,笔力矫健而峭拔,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的情调。
第四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 18 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作品讲读]
一、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
2.全诗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 19 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间古木、悲鸟啼鸣的境地,借“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月夜”凄凉景象,来描写蜀道的寂寞荒凉,来渲染旅途的悲愁。至此诗人的笔锋又一转,集中笔力突出描写蜀道的奇险: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岩转石,奇景叠出,生动形象,铺排夸饰,气势奔放。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隐晦的寓托。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来创造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出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此首诗留别友人,所以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2.此诗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前,交代梦游对象是天姥山,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第二 20 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过程,叙写了游踪所至及所见自然景象和仙境。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杜甫生平可分为四期: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杜甫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企望以科举入仕,搏取功名,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十岁开始漫游,先后游历过吴越、燕赵、梁宋、齐鲁等地。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也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至44岁):杜甫入长安后,应试落第,曾投诗干谒权贵,后向玄宗献赋,得到赏识。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时期理想受挫,生活困顿落魄。但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反映现实,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3.安史之乱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寄家鄜州,只身奔投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受左拾遗。旋因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杜甫身经乱离,使之对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4.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杜甫入蜀后承友人资助在成都筑草堂定居。为避乱曾到过梓州、阆州等地,后又返回草堂。此后又辗转到夔州。大历三年决计携家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空前丰收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忧患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精神中,成为他思想的坚实基础。杜甫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社会批判精神及价值标准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他的政治理想、忧国爱民的精神同忠君意识始终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的真实,因此历来有“诗史”之称。
一、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奢淫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草堂》、“三吏”、“三别”等。
三、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二、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诗善于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透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三、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 23 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四、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白居易《乐府古题序》),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长篇巨制。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作品讲读]
一、杜甫《春望》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
3.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 24 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
二、杜甫《登高》
1.《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3.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 25 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歌
第二节
韩孟诗派
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第四节
李
贺
中唐诗歌可为前后两期,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歌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和韦应物都是以山水诗见称的诗人,风格近于王维、孟浩然。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 26 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韦应物早年生活放浪,负侠任气,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早期写过一些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作品,带有盛唐诗歌的遗风余韵。后期也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指斥时政的诗歌。如《杂体五首》、《采玉行》、《夏冰行》、《贵游行》等,均为感慨时事之作。但其诗歌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风格高雅简淡,情趣闲适,“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受到陶渊明、大小谢和王、孟的影响。如田园诗《观田家》,山水诗《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诗,都体现这种艺术风格。其诗以五言最佳,白居易曾评论说:“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大历十才子”据《新唐书·卢纶传》记载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他们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艺概·诗概》)。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唐音癸签》卷七)。其诗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都是名篇。其诗众体皆有佳作,而尤以七言绝句最佳,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 27 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诗薮·内编》卷六)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愈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
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所以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荒怪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 28 一面但不是主要的。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语言特点。他的诗歌还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有的采用汉赋铺排的手段进行详尽的铺写,有时摈弃骈偶纯用单句,有时多用议论,有时采用散文的叙述笔法。这种写法影响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韩诗追求造语新奇也带来语言生硬与诗意晦涩的弊病;散文句式或议论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音律美和形象性。当然,他的一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也有语言平易、清丽自然的特点,往往别具一格。
二、孟郊和贾岛 1.孟郊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吟》、《吊国殇》、《伤春》等。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
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秋怀十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
2.贾岛
贾岛出身寒微,早年栖身佛门,后还俗,曾任长江主薄,一生安于寂寞的生活境遇。贾岛与孟郊齐名,均以苦吟著称,成就不及孟郊。苏轼以“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评价二人的诗风。其诗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多写个人孤寂的生活与情感,以及与朋友的交往。常常以枯冷萧瑟的景象抒写孤寂凄清的心境。贾岛诗以五律著称,在描写物象与抒情上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意境凄清而优美。在艺术上最著称的就是苦吟与字句的推敲琢磨,譬如关于《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传说,以及自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送无可上人》诗注),都反映了他的苦吟和锻炼字句的艺术风貌。所以其诗锤炼出了象“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珪》)那样的佳句,但其诗“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
1.刘禹锡诗歌的思想内容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曾被贬谪二十余年,所以讽刺批评时政和抒发怨愤之情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其诗歌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政治讽刺诗,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飞鸢操》、《聚蚊谣》等,或托讽禽鸟,或寄情花草;现了对权奸们的讽刺和蔑视,以及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神。
二是咏史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乌衣巷》、《石头城》等,在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中,寄寓着人生的悲情及对历史的思考。
三是学习民歌的创作,如《竹枝词》、《踏歌词》、《堤上行》等,或记风土人情,或写劳动生活,或写男欢女爱。这类诗歌是诗人流放巴山楚水期间的作品。
2.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除学习民歌的创作体现了清新自然、活泼开朗外,其它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沉雄俊爽、豪迈昂扬的风格。其诗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 30 白唱和集解》)。首先,其诗在悲凉的色彩常常透视着昂扬的精神,如《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的长期贬谪中,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悲凉沉郁中仍见豪放俊爽。《始闻秋风》本为“悲秋”题材,然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却写得英气勃发,凝聚着诗人的精神气质。而且语言简捷明快,爽朗清俊,富有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张力及雄健的气势。其次,其诗歌善用比兴寄托。其政治讽刺诗常常采用托物兴讽的手法,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托桃树、桃花以兴讽;《飞鸢操》、《聚蚊谣》托鸟虫以兴讽。他说张九龄“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吊张曲江》序)其实也是自己的手法。其它的诗也多是寄托遥深,如他的咏史怀古诗往往寄寓着对现实的深刻忧思,他的景物描写中常常含蕴着人生哲理和深沉的情感。因此其诗既劲健雄放又含蓄蕴藉。此外,其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他的七律、七绝成就最高。七律苍劲浑厚,气韵沉雄;七绝精炼警策,寓意深长。
二、柳宗元
1.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容
柳宗元也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也曾被长期贬谪,柳诗大部分是被贬期间的作品。其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关注和反映现实的作品。如《田家》三首是一组描写农民生活景况的诗歌;《韦道安》歌颂为民除害的英雄;《笼鹰词》、《咏史》或托物、或咏史以讽刺现实。这类诗歌现实性强,体现了诗人“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情怀。
二是抒写悲愤情怀的作品。如《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行路难》等。这类诗歌多写于被贬之后,多抒发被贬的抑郁之情,也体现了其诗歌的基本的艺术风格。
三是山水诗。如《南涧中题》、《江雪》、《渔翁》等均为名作。这类诗歌寄情山水,在忧苦中抒写着淡泊的情怀。
2.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是古文大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柳宗元思想本于儒家,一方面“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价值观使他难以忘怀时世,另一方面他的人生遭际又使他想摆脱现实带来的苦闷,欲借佛道和山水以解脱。因此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忧患,又有淡泊的情怀,并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悲凉而沉重,淡泊而简古。苏轼说其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说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柳宗元的诗歌善于写景抒情,多以凄冷的景致抒写忧郁之情。经常使用如“残月”、“枯桐”、“孤舟”、“寒江”、“寒花”、“寒月”、“寒藻”、“霜露”、“黄叶”“幽谷”等色彩清冷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如“寂寞”、“愁思”、“愁肠”、“别泪”、“残魂”、“凄凄”等直接表情的词语,创造出了物境与情意相映相生的凄清哀怨的意境。沈德潜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集》)。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密雨”寓托环境的险恶;《南涧中题》中的“羁禽”、“寒藻”也是相同的手法。此外,他的山水诗独具特色,虽然也染有凄凉幽怨的色泽,但还是表现出清新自然、淡泊雅致的艺术风格,而且构思精巧,语言平实,情致悠闲,意境旷远。苏轼曾说:“所贵乎枯淡者,谓之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
第四节
李
贺
一、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贺出身皇族,但家族没落生活贫寒。李贺的诗歌体现了清高与失落,抱负远大与怀才不遇等各种思想情怀的交织。其诗歌有针砭讽刺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如《荣华乐》、《猛虎行》、《吕将军歌》、《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之一)等;有表现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的,如《南园》(十三首之五)、《秦光禄北征》、《雁门太守行》、《马诗》(二十三首之五)等,但更多的则是抒写人生的痛苦和生命的短暂,发泄愤懑和牢骚,如《秋来》、《开愁歌》、《浩歌》、《致酒行》等。此外,还有一些妇女题材的闺怨、恋情诗等。
二、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
1.李贺的诗歌极具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他继承了楚辞和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也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又开创了一片神奇怪异的艺术境地。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幽峭冷艳、奇诡怪诞。晚唐诗人杜牧评论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叙》)准确地概括了其诗的特点。
2.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荒诞怪异的意象,美妙的神仙世界、恐怖的鬼怪形象,以及种种奇奇怪怪的物象都被纳入到诗中,在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表达着他的精神世界。
3.李贺的诗歌在构思与结构上也极具特色,其诗以想象、联想思维为线索,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因而时空的转移、章法的变换、意象的组合均变幻莫测。因此后人评论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
4.李贺诗歌的语言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十分注重词汇的感情色彩和物象色彩的使用,常常“泣”、“啼”、“病”、“冷”、“瘦”和“寒绿”、“愁红”、“冷光”、“鬼灯”、“酸风”等词语,冷艳凄楚的色彩体现着他怪诞的审美取向和力求奇峭的艺术追求。其诗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渲染、拟人等手法,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个标新立异的作家,但由于过于追求新奇怪异,也有诗意晦涩、神秘难解的缺点。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一、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 33 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但更重要还是这一作家群体的共同的理论追求和创作实践,才使之成为中唐诗坛上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由白居易提出的,《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是其重要的诗论著作。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关注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的作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他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追求形式。诗歌创作“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反对淫靡华伪,倡导核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44岁前):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中等地,后“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历任周至尉、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职。此间他思想以儒 34 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为主。他的《策林》和讽喻诗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
后期(44岁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先后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文宗先后任过太子宾客、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职。此间他选择了亦仕亦隐的道路,其思想兼取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明哲保身及佛家的“四大皆空”。这一时期写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二、白居易诗歌的分类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讽谕诗。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讽谕诗是其前期“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也是其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些作品多取材于现实,反映了民生疾苦,讽刺和批判了现实政治中的各种弊政。如《观刈麦》、《轻肥》、《买花》、《杜陵叟》、《卖炭翁》等。这些诗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事件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主题明确而集中,多一篇咏一事。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手法,以加强情感、深化主题。这类诗歌大多是直叙其事,体现了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
2.感伤诗。此类诗是感于一时一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品,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长恨歌》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部分以写实的手法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以虚构的手法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琵琶行》描写了琵琶女悲惨命运,并抒发了自己被贬的苦闷和悲愤。两诗都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为线索并穿插着抒情。两诗情节曲折,叙事详尽,描写细腻,语言精美流利,音韵和谐,婉转动人,善于渲染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闲适诗和杂律诗。二类诗数量最多,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逊于前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抒情的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艺术价值较高。
总体上说,白居易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贴近现实,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在艺术上体现了通俗晓畅、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即使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样巧于琢磨的诗篇,也还是“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作品讲读]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诗篇,是一首抒情性恨浓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当时,白居易正任周至县尉,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有感而作此诗。诗歌主要是根据唐玄宗、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为题材,描写二人的爱情悲剧,委婉地讽刺和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时也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
2.全诗大致可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玄宗荒淫误国,杨妃恃娇邀宠,终导致安史之乱,意在讽刺和批判。第二部分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最后,写回京后玄宗对杨妃的相思,并描写了幻境中的杨妃,意在歌颂和同情。
3.此诗基本上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前半部重在写实,描写了玄宗重色轻国、杨妃恃宠惑主导致安史之乱,以及玄宗出逃、杨妃死于军中与玄宗在蜀和归京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当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写和抒情。后半部重在虚构,先写回京后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貌似写实,其实也是作者的虚构生发。然后转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的细腻描写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长恨”点明题旨。
4.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它以叙事作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基本手段,以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气氛,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其叙事描写有细腻处,有简略处。如前半部开始对杨妃的丽质娇态和赐浴侍宴,以及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等,都有极为细致的叙写。而对玄宗逃难、马嵬事变、杨妃之死的叙写则比较简略。总的说来诗歌的叙事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腻,情节也比较曲折。其写景随着叙事而间出,或点染,或渲染,但都与情相谐,或以情入景,或以景衬情。其抒情的艺术相当高超,善于叙事传情,善于以景物和环境的描写衬托情感,也有直接的抒情,使全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且感情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此外,诗歌充分发挥了乐府七言歌行体的语言形式特点,语言明丽晓畅,精确生动;音节和谐流畅,婉转自然,造 36 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高超的艺术表现使全诗显得回环往复,流利婉转,声情并茂,摇曳多姿,极富艺术感慨力。
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其它参加者
一、元结和顾况
元结、顾况是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他们在对新乐府运动的诗歌理论和实践都有所贡献。他们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主张继承国风和汉魏乐府的创作精神。元结的《系乐府》12首、《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顾况的《囝》、《弃妇词》等,都是较好的作品。
二、张籍和王建
张籍和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新乐府创作的诗人,世称“张王乐府”。张籍的乐府诗取材广泛,以俗言写俗事,然能够深入浅出,也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王安石称赞其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集》)。《野老歌》、《征妇怨》、《节妇吟》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王建的乐府诗风格与张籍相近,然取材更为广泛,在通俗浅易之中笔法更细致,显得更含蓄婉曲,心理刻画也更细腻。《水夫谣》、《田家行》、《送衣曲》等都是较好的好作品。他们的诗歌对取向质实通俗的新乐府创作有一定的贡献,对元稹、白居易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同是倡导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文学主张也基本相同。元稹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的贡献者之一,他的《乐府古题序》、《进诗状》、《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等,都是其重要诗论著作。元稹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和艳情诗、悼亡诗上。其乐府诗关注现实和民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也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田家词》、《织妇词》是其乐府诗中反映现实的代表作品。《连昌宫词》也是其著名作品,是受白居易《长恨歌》启发而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元稹的乐府诗善于以铺排手法叙事,善于以浓墨重彩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善于以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连昌宫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善状咏风态物色”;陆时 37 雍说“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其艳情诗的主要作品有《春晓》、《离思五首》、《会真诗十三韵》等。其悼亡诗的代表作是《遣悲怀三首》、《江陵三梦》。这类作品描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思,感情缠绵,颇有动人之处。艺术上也比较精巧,有比兴的运用,有工整的属对。浅易平实的语言风格对律诗的通俗化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说元稹的诗歌的艺术成就不如白居易。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1.政治改革与文体的革新。安史之乱以后盛唐的气象已衰败,社会潜伏着各种政治矛盾和危机,德宗、宪宗时,社会出现所谓的中兴气象,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官吏,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德宗贞元、宪宗元和时期象王叔文、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大批人主张政治改革,同时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恢复孔孟儒学的道统与文学的“文以明道”,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的基本倾向。
2.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骈文的产生本来是文学审美观念和文章艺术技巧的进步,也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骈文的创作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想空虚,内容浮泛。因此从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反对骈文,如梁朝的 38 裴子野、北齐的颜之推。至初唐以降不断有人提倡古文,陈子昂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相继而起,提倡儒学道统和文章复古。这都为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韩、柳的理论和实践。韩愈、柳宗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理论主张,他们主张“文以明道”、道文并重;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贵在创新;重视道德修养与文章的关系。而且他们以其丰富的创作,确立了“古文”的写作规范,开拓了“古文”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以,韩、柳在理论上为古文运动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上为“古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对古文运动的崛起有领袖之功。
二、古文和唐代古文运动的概念
“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古文”概念的明确提出是盛唐的萧颖士和中唐的韩愈。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唐人学习这种散文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散文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一、韩愈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
韩愈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文章大体上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1.论说文。其论说文有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文学论文。哲学论文主要是宣扬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体现了他的道统观 39 念。政论散文主要是针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作,如《原毁》、《师说》、《进学解》、《论佛骨表》、《讳辩》、《诤臣论》等,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思考。文学论文主要是针对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创作问题,所写的书、序之类的文章,如《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等,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2.记叙文。其记叙文主要有传记文和碑志文,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这类作品叙事状物生动形象,也常杂以议论抒情,笔法灵活自如。此外还有抒情文。如《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也写得情真意切,极为生动感人。
二、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成就最卓著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众体兼擅,汲取了前代散文的艺术营养,又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皇甫湜说他:“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铭》)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此外,韩愈还有奇崛排奡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2.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 40 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作品讲读]
一、韩愈《进学解》
1.《进学解》作于元和八年(813),时韩愈任国子博士。“解”是一种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解者,释也,因人有疑而解释之。……其文以辩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主,与论、说、议、辩,盖相通焉。”此文实际上是以“进学”为题,来抒写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也含蕴着对自己数黜遭际的愤愤不平。
2.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国子先生正面向学生劝学。第二段写学生的辩驳。第三段写先生的自我解嘲。
3.《进学解》的艺术特点:
(1)文章在形式和旨意上都受到了西汉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影响,文章把“答客难”与“解嘲”统一在一起,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而对“进学”的解说反倒成了一个引子。所以文章的主旨是抒写牢骚和不平,体现了作者“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但是文章并无特别激愤之词,而是在问答议论中流露出来的,体现了其构思和立意的巧妙和新颖,既有借鉴而又不落俗套。
(2)文章采用了设论辩难的形式,先由先生正面提出立论,即“进学”的问题,勉励学生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专心学业定会被录用,而不要担心有司的不明和不公。庄重堂皇的说教,为学生的反驳而设的。下一段自然转入学生的辩驳问难,先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先生学业精勤、劳心于儒、文章闳肆、为人完美,然后陡然一转,极写先生遭际的坎坷和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嘲讽了先生的追求,也否定了先生“进学”的立论。最后是先生的作答,表达了安分自守、随遇而安的态度。实际上这是作 41 者的自我解嘲,其中自然隐含着对统治者的讥讽和不满。文章以假托虚设的形式而展开,实际上是以议论和抒愤为中心,是一篇亦庄亦谐的妙文。
(3)文章的风格宏博恣肆,浑浩流转,确如皇甫湜所言:“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铭》)。在语言的形式和技巧上,汲取了赋体文学的营养,多用铺排、对偶、夸饰、张扬的手段,形成了骈散兼行、整饬而又流畅的特点。字词精练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因而文章的许多词语至今仍被我们所运用,如“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等等,都已成为成语,说明了其语言的生命力。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一、柳宗元散文的分类和思想内容
1.论说文。其论说文主要有哲学和政论两类。其哲学论文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和批判神学迷信的思想。代表作品有《天说》、《天对》、《贞符》等。其政论文多是针对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而发,如其代表作《封建论》,论述了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历史必然性。其它如《桐叶封弟辩》、《六逆论》、《晋文公问守原议》等也是名篇。
2.寓言小品。其寓言小品主要是批评和讽刺政治的腐朽和人情世态,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如《三诫》、《蝜蝂传》、《罴说》均为名篇。
3.山水游记。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这些作品借描写山水景物,抒写自己的悲愤抑郁之情。
4.此外,柳宗元还有传记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如《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等。
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1.柳宗元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的特点。韩愈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林云铭说他“笔笔锋刃,无坚不摧”(《古文析义》)。柳宗元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刻和感情的深沉,形成了其散文独有的艺术风格。
2.柳宗元的散文众体兼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柳宗元本人是政治改革家,思想深刻而新颖,因此他的散文总体是体现了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的特点。他的政论、传记、寓言、山水都能看到这一特点。譬如他的寓言《三诫》等都是寓意深远、哲理性很强的作品,山水游记也都是构思精巧新颖的佳作。其次,柳宗元的各体文章都有独到的艺术成就。其论说文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大多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他的寓言创作使先秦寓言从哲学的依附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文体,为寓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山水游记的艺术和审美成就最高。他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这些作品在美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透入了作者的悲凉凄婉之情,体现了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采用动静声色等多种角度加以细腻工致的描绘,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作品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作者也常常置身景中直接议论,借眼前景抒胸中气。文章语言精练而秀美,琢磨而不留痕迹,句式参差错落极富变化。因此柳宗元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
[作品讲读]
一、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组文《永州八记》的第四篇,组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本文是《永州八记》中写得最为精美的一篇,文章以区区二百字的篇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并且
2.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当然是在于独具匠心的写景,不仅绘声绘色,描写如画,而且贯注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可谓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首先,本文的构思精巧而极有层次感,先交代寻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接着描绘了三个画面: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致;潭中游鱼戏水;潭西南溪水岸势。然后写作者自己置身寂寥凄寒景中的心境,最后附记同游者。全文构思以游踪为线索,以写景为重心,而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写,43 其次,写景状物,体察入微,描写如画。描写小潭之石,以极其节俭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它的千姿百态,而对青树翠蔓的描绘也十分生动形象,翠蔓象网络一样蒙在青树之上,摇晃缀下,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既描写了色彩,也表现了形态。描写潭中游鱼,先以映衬的手法,用鱼“空游无所依”和“影布石上”写水之清,再从静、动的视角描写鱼悠闲和活泼的姿态,而且形神兼出,当然也透视着作者的情趣。而对潭西南溪水岸势的描写:“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比喻形容也非常生动形象。
第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中国古代诗文很少有单纯的写景,多是含蕴着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作者的心态和人生精神,本文也是如此。作者写小石潭,换景移情,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描写的,如文章的开始见竹林闻水声,是“心乐之”;写潭中游鱼戏水,“似与游者相乐”;写竹树寂寥,凄神寒骨,分不清是写物还是写人,完全是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先喜而后忧,景随情变,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九章
晚唐诗文
第一节
杜
牧
一、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一类是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一类是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二、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杜牧的诗歌创作注重思想内容而又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因此他的诗歌基本上体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其诗意蕴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杜牧的诗歌风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婉曲、含蓄隽永的一面。清刘熙载说其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明杨慎说:“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拗峭,以矫时弊。”(《生庵诗话》)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雄俊爽和韩愈的拗峭挺拔,又糅合了婉曲含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隽永,立意高远拔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尤其善于抒情。其反映现实的诗歌常常是在叙事写景之中抒发深沉的感慨,其咏史怀古诗常常是在述古抒情中夹杂着精警的议论,其写景诗常常是借景抒情。其诗叙事简洁概括,写景含情寓意,抒情深沉婉曲,议论精警拔俗。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与暗示、暗喻的手法,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他的诗歌由于内蕴充实、手法高妙,因此许多诗篇被后人传诵。
3.杜牧古体、近体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绝。尤其是七绝的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诗,倍受后人推崇。
[作品讲读]
一、杜牧《泊秦淮》
1.《泊秦淮》是杜牧的一首著名的写景寄慨诗。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穿过城中,两岸酒家林立,是贵族富豪们宴游享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千古绝唱。
2.诗歌的首句是写景,严羽《沧浪诗话》称“发句好,尤难得”。此句好在意象和动词的运用,短短七字却写了四种意象:“烟”、“水”、“月”、“沙”,而且运用了两个“笼”字把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薄雾笼罩寒水、清辉直泻白沙的景象,为全诗创造了冷寂凄清的气氛。第二句才点出了诗人的写景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夜”点明时间,“秦淮”和“酒家”点出地点。而且 45 “夜泊秦淮”紧扣题目,“近酒家”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三、四句是就“近酒家”所见的景况而发出的议论和感慨。第三句表面上是责备歌女,实际上是谴责那些达官权贵的听客们。第四句点出歌女所唱的曲子是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两句运用了曲笔的写法,寄托了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沉忧患。
3.诗歌的构思精巧别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寄慨,即景而生情,自然成章。但是其写景和寄慨以都采用了倒写的手法,显得十分别致,而“近酒家”又起到了钩连上下文的作用。诗歌并无刻意的雕饰,似自然成章,然而又显得精巧别致。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当然是写景和抒情,其写景善于巧妙地组合意象,不仅描摹如画,而且渲染了气氛;其抒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议论和叙述的手法,依靠曲婉的寄托、暗示而传达出来,所以造成了深沉婉曲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此外,诗歌的语言也明显地体现了诗人自己的追求:“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献诗启》)
第二节
李商隐
一、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被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李商隐的诗歌题材广泛,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政治诗,如五古长篇巨制《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其政治见解;其它如《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韩碑》等,或批判现实政治,或忧国伤时,体现了他思想中的儒家的用世精神和忧患精神。一类是感怀诗,如《安定城楼》、《登乐游原》、《锦瑟》等,多抒写身世之悲、命运之慨。其咏物诗如《蝉》、《流莺》、《高松》、《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等,多是借咏物以抒怀寄慨。一类是咏史诗,如《隋宫》、《贾生》、《马嵬》、《瑶池》等都是名篇,或借古以讽今,或托古以抒怀。一类是爱情诗,多以“无题”为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有《夜雨寄北》、《春雨》等也是名篇,这类诗除写爱情之外,有的还别有寓托。
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商隐的诗歌既善于吸取前人的成果,又能开拓创新。他远绍诗、骚的比兴艺术,近取杜甫诗律精严和李贺瑰丽奇诡的特点,又融合了阮籍诗歌的旨意遥深和齐梁诗歌的绮丽华艳,形成了深情婉曲、绮丽精工的主体诗风。清人吴乔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西昆发微序》)李商隐的确是唐代最具创造力的诗人之一。
2.李商隐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寄托遥深而措辞婉曲。清人叶燮评其七绝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其实不止是七绝,其它的也多是如此。其诗常常采用比兴、象征、暗示、寓托等手法,形成意蕴深刻而含蓄、情思绵密而邈远的艺术特点。甚至造成扑朔迷离的朦胧意象和曲折复杂的内涵,使后人难以准确地解读,金人元好问就曾感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好用典使事,神话传说、历史史实、文学典故,在他的笔下无不得心应手地运用,或正用,或反用,或活用,用法灵活多变,常常翻新出奇。这种用法可造成语意浓缩的效果,但用典过多过偏,也有诗意晦涩的弊病。此外,其诗讲究字句的锤炼,语言精练华美、深曲委婉,音韵和谐,对仗精工。但也有少数诗歌写得用语浅近、质朴自然,如《登乐游原》、《夜雨寄北》等。
3.李商隐的诗歌各体均有佳篇,尤工七律和七绝。其七律学习杜甫而得其境界的浑融和诗律的精严,但诗法更为工致细密,其“无题”诗就是典范的作品;其七绝寄托遥深,婉曲精丽,耐人寻绎,堪称晚唐绝唱。李商隐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对宋初西昆诗派以及婉约词的艺术风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节
晚唐后期诗歌
晚唐后期的诗歌创作处于衰微的阶段。诗歌的题材和创作倾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精神,继续创作着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乱离的作品。如皮日休早期创作的《正乐府十篇》、《三羞诗》、《橡媪叹》;聂夷中的《咏田家》、《田家》;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再经胡城县》。他们的诗歌虽然有的并不采用乐府的形式,但与新 47 乐府运动的创作精神是一致的。风格质朴,语言通俗,但艺术上较为粗糙。一类是表现隐逸闲适情怀、爱情闺阁生活的作品。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之作,多是吟诵风月、摹写山水和表现个人日常生活的作品,二人的作品辑为《松陵唱和集》。温庭筠、韩偓以写情爱闺阁题材而著名,司空图主要描写隐逸的闲情。这类作品反映了政治衰败下的文人诗歌的题材取向和思想精神,在艺术上注重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第四节
晚唐的小品文
晚唐的古文创作处于衰落的趋势,只有杜牧、刘蜕等少数作家继续着散体文的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骈文的创作再度抬头,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但是,晚唐的散文唯有小品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鲁迅誉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著名的作家主要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皮日休的代表作有《读司马法》、《鹿门隐书》、《十原》等;陆龟蒙的有名作品有《野庙碑》、《记稻鼠》等;罗隐重要作品有《英雄之言》、《辨害》、《越妇言》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文章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感情强烈。
第十章
唐代传奇
第一节
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
1.唐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2.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唐代经济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市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为传奇小说创作奠定了社会的基础。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繁荣,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也为唐传奇在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上提供了营养。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温卷”之风,也推动了传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志人小说的创作则是唐传奇产生的文学渊源。
3.唐传奇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如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事情。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儒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第二节
唐传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一、唐传奇的思想内容
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观念。其次有讽刺批评社会的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批判精神。还有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二、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首先,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此外,唐传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词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采用散体古文,适当吸取了民间口语,也常插入诗词,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
第十一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产生与发展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也有“乐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称呼。它初起于民间,后经文人模仿创作逐渐规范,形式和艺术渐趋成熟。词是依据固定的曲谱而填写的歌词,通常分为上下片,也有不分片或三、四段的,句式长短不齐,也有平仄、押韵等格律的要求。
摘 要: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
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
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
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
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
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
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
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
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
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
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
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
”“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
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刘润清,)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
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
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
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
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
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校长寄语:
用文字放飞心情, 用激情拥抱未来。
(安广成)
教师寄语:
“文学小, 世界大”, 文学是这博大缤纷世界的映现;“世界小, 文学大”, 文学可以描绘物质的世界, 更可以投射向深广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空间。
希望你爱上手中这支笔!
风帆文学社现有社员65人,指导教师9人。文学社以“展现生活风采,抒发心灵感悟”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文学新人”为目标,积极组织社员参加各项活动:校外采风,增长见识;文学讲座,提升境界……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感悟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社员们已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300多篇,并有数十人次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
【校长寄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精读,汲取营养;泛读,拓展视野;赏读,提升品位。阅世间百态,品生活百味,乃写作的不竭之源。希冀社员们善读善思,勤写勤悟,写出性情之文,写出大爱之文。驾驭文学的风帆,为自己留存一份青春的印记,也为弶港中学的美丽校园注入活力,添姿增彩。(储开国)
【教师寄语】
写作是件快乐的事。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是一种快乐;品味人生,领略生命之美,是一种快乐;激扬文字,感受思辨之美,是一种快乐。
写作是一种历练,它让你懂得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成功……爱写作的人,总是用一颗柔软的心,去观察社会、品味人生、体验真情。
【中学文学社课】推荐阅读:
中学文学社计划书07-17
盘点语文中学生必知的文学常识06-28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10-26
幼儿文学课教案09-28
小学语文学课标、通教材学习心得体会11-12
中学心理课教学总结10-28
上海中学英语优质课07-10
中学体育优质课说课稿06-28
文学社写作07-07
文学社主持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