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用餐规定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员工用餐规定

员工用餐规定 篇1

为合理安排员工有序用餐,尽量满足员工用餐的不同需求,现结合公司实际,特对用餐情况作如下调整:

一、用餐标准

1、早餐:有南瓜面籽、泡蛋面条、稀饭馒头、香炒花饭、清汤水饺等品种,每天限制作其中一样,确保每天品种翻新;

2、中餐:一荤、两素、一汤,每天结合食材情况精心制作,确保菜品不重样,饭菜充足;

3、晚餐:一荤、一素、一汤,确保饭菜新鲜和充足。

二、用餐时间

1、早餐:6:50—7:202、中餐:11:30—12:003、晚餐:17:40—18:00

员工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用餐,若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按时用餐的,可提前告知厨房预留饭菜或让同事代打饭菜,否则逾期者自行解决。

三、用餐管理

1、后勤部门应提前一天申报次日每餐用餐人数,以便厨房提前备饭备菜。禁止因饭菜不足致员工无法正常用餐,或因所备饭菜过多造成浪费的情况出现;

2、员工打饭菜时做到自觉排队、有序进行,禁止在用餐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或肆意插队等不雅行为;

3、员工应按需打饭菜并酌量添加,确保吃饱不浪费;用餐中禁止乱吐乱扔,残食剩汤应倒入指定回收点。

为进一步加强员工用餐管理,针对公司先前下发的*****中内容,现对具体用餐情况加以明确,特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工作餐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工作时由公司统一提供的伙食,员工工作餐一律实行免费;

二、符合公司规定的加班,且加班时间超过四小时及以上的,遇餐点时加班员工的就餐不得收费,在后勤据实登记加班人数后报领导审批,再交财务部作为账务结算的依据;

三、非上班员工就餐时实行按餐收费,收费标准为早餐2元、中餐

4元、晚餐4元。食堂据实登记收费用餐员工名单,每月月底汇总后交财务部从工资中扣除相应的用餐费用;

员工用餐规定 篇2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ESOP)由美国Louis.O.Kelso(1956)最先提出,其主要思想体现在《资本家的宣言:怎样用借来的钱使8000万工人变成资本家》著作中。ESOP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职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来拥有企业的股票,并委托给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机构全权代表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监管,并按所持股份份额分享企业利润,从而使员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产权制度或激励约束机制。

ESOP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许多成功经验。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部分企业借鉴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成功经验,尝试性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员工持股计划,但是,受到国情、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完全意义的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在企业内全面推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经历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有效证券市场、相关政策法规、现代企业制度日趋完善,为顺利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创造了良好契机。2012年8月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即将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推行。员工持股,能否使员工真正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员工和股东能否共享公司发展利益?是否真正有利于形成上市公司发展的有效驱动力?员工持股,值得我们期待吗?本文梳理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文献,阐述员工持股计划理论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并简评《上市公司一个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为我国顺利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背景与现实意义

ESOP的创始人为美国经济学家、律师Louis Kelso,他认为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了社会财富,财富的集中对自由和民主来说是危险的,因此他主张通过扩大未来资本财富所有者的范围来解决少数人拥有大量财富的问题,此解决方案就是ESOP。他认为利用该计划,能在不剥夺不侵犯原财产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减少管理和劳动的冲突,抑制工资的膨胀性要求,解放新的资本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ESOP兴于美国,其相关理论研究也集中于美国。

1.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背景

Louis Kels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双因素经济论”(Two-factor Theory),该理论认为,财富由劳动和资本两个因素共同创造,而且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的作用日益增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资本家与劳动工人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资本主义陷入贫困和危机中,它暗示着在古典经济学中相当明确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应现实。资本工具必须和劳动工具等同视为一种投入要素,由此经济学从单一系统转变为双因素系统。Louis Kelso认为,要实现双因素经济,必须采取同时承认人们成为资本工人和劳动工人权力的经济政策,做到这一点的途径就是员工持股计划,这是一条使劳动工人同时成为资本工人的道路。双因素经济论一直被视为员工持股原因的精典思想,其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员工阶层贫困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资本所有权而不能分享资本收益。

双因素经济论为职工持股计划提供了理论根据。因此,70年代的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得到了较快发展。除了Louis Kelso的双因素经济论之外,众多学者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探索,其中,Weitznlan(1984)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滞胀的原因着手分析,提出了“分享经济论”(The share economy theory)。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滞胀,应实行分享经济制度,使工人的劳动所得由固定的基本工资和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分享制就是把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如企业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即工人的收入被确定为与资本家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比例。在W eitzman看来,分享制可以使企业通过调整利润分享数额或比例来降低价格,扩大产量和就业,因此具有兼顾保证充分就业和抑制通胀的双重作用,而要实施分享制,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种有效形式。同时,Weitzman还指出,为了保证分享制实行,除了加大舆论宣传,还要对工资收入和分享收入在税收上区别对待,对分享收入予以减税。

双因素经济论与分享经济论分别从劳资之间贫富分化与资本主义滞胀视角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而Ellerman(1992)、Giddens(1998)、与Blair(2000)另辟蹊径从经济民主论、均衡权利与义务和利益相关者论视角,分别提出了“民主公司论”、“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公司专门投资论”。其中民主公司论将工人和公司之间关系看成是成员关系,即一个经济版的“公民身份”,而不是雇佣关系,认为民主的公司制应当是职工合作社与员工持股计划中最有价值思想的混合物,即同时赋予工人不可剥夺的选举权和剩余索取权;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在所有制方面要把少数人的资本所有权扩大到多数人,其中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员工持股计划,人人可获得经济和政治权力,每个人都应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得充足稳定的资本收益;公司专门投资论认为员工作为在财富创造中作用日趋重要的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必须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实现他们的价值,而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员工持股计划。

综上所述,员工持股计划理论是从福利和激励两个视角阐述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的真正目的,这些理论的共同假设就是劳动者在法律上、经济上占有企业财产权,并以此分享剩余利润,劳动者会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员工持股计划的现实意义

推行ESOP,一方面使员工具有公司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它可以把公司的兴衰和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激发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参与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员工股东不仅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且可以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行为等进行日常性、连续性地监督,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股份公司的劳动者与出资者在法律上为雇员与雇主关系,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公有(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构筑在原有的企业主人翁基础上的职工积极性和凝聚力必然受到严重削弱,因此,重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企业凝聚力,特别是保存原体制中的优点和合理性机制,成为当前应当解决的问题。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个人收益与企业绩效挂钩,企业盈利水平越高,员工收入越高,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或亏损,员工收入减少或没有股利收入,企业破产,员工股份投资也遭受损失,以此形成“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责权利结构,这样员工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收益,缓解劳动与资本矛盾,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员工为了享受资本收益,必然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参与管理和生产的激情会随之高涨。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民主又是经济民主的基础。在股份公司中实施员工持股,通常被认为是加强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员工通过持股在公司经营决策、公司治理等中占有一席之地,按照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公司治理,这不仅满足了员工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经济民主也符合我国国体与政体要求,实行民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在企业中保证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

总而言之,员工持股计划不仅关系到员工自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公司经济利益、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简评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政策建议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作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和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意见稿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规范内容、实施程序、管理模式、信息披露等予以规定。

1.《暂行办法》的要点

《暂行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五条,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规范内容、实施程序、管理模式、信息披露等作出规定。《暂行办法》首先体现了“企业自主、员工自愿”的特点,规定企业依照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及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如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同时须充分尊重员工意愿,不得强制摊派。笔者认真研读,总结《暂行办法》的要点如下(见表1)。

2.《暂行办法》的缺陷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员工买入二级市场股票的资金来自员工薪酬,而非公司利润,这必然减少员工的薪酬现金收入,必将影响员工持股积极性。

二是36个月锁定期影响员工持股收益预期,加大持股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熊长牛短”现象比较明显,员工完全没有必要拿属于自已的薪金来赌远期收益,还不如用自己的薪金直接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从而规避锁定期资本市场波动风险。

三是增加员工持股成本,《暂行办法》规定员工持股计划必须委托公司外部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由于委托管理公司仅对股票进行管理,而不是现金,必然要收取管理费用,增加员工持股成本。

四是持股员工虽然实现了劳动者与所有者身份的两者结合,但是员工通过公司外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所持股份比例行使诸如公司经营决策、股利分配等权力,由于持股分散、个人意见不一等原因,同样无法形成统一决策参与公司经营。

五是《暂行办法》缺乏刚性,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加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该办法规定员工“自愿”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由于员工(含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与发展前景比外部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当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员工持股机构每一次的买卖均会向市场传递利好或利空信息,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势必加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

3. 政策建议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员工是员工持股计划的核心主体,真正有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最关键的是持股资金来源。由于我国企业员工不是“风险中立型”而是“风险厌恶型”,我国传统保守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通常不愿承担较大风险。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上市公司经济效益不佳,员工经济收入单一,对上市公司前景预期不乐观,就进一步促使员工成为“风险厌恶型”人群,很难保证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实行。笔者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期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如期有效实施。

(l)健全发行与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健全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积极培育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强制实施公司现金分红机制,现金分红比例不得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让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从资本市场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2)责权利相统一,增强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刚性。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员工在上市公司中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不同,其薪金收入必然不同,与普通一线员工相比,管理层更有经济能力购买公司的股票,应加大管理层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强制性要求与比例。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少关注自已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薪金收入没有与公司股票市价相挂钩,势必造成管理层只关心薪金收入,而不关注公司股价。为保证员工持股计划顺利实施,建议按员工薪金收入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有区别地强制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即公司管理层强制参与,普通一线员工采取自愿原则,这种方法一方面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另一方面将彻底改善公司管理层长期不关注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抑制管理层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以及在职消费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设置累进员工持股比率,避免“羊群效应”。在不突破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与单个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员工持股比例,可以参照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或每股市价,在此基础上细分一定比例作为执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基准点,如当公司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1%~5%、5%~10%、10%以上,则上市公司启动员工持股计划,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或当公司股价下跌10%~20%、2 0%~30%、30%以上,则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购入公司股票;当公司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一定比例或公司股价上涨一定比例,则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减持员工持股股票。这种方法即规避36个月锁定期给员工持股带来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同时也避免了资本市场“羊群效应”,维护资本市场长期稳定。

(4)多渠道筹措员工持股资金,解决员工持股资金来源单一问题。《暂行办法》最大的“硬伤”就是员工持股资金仅为员工的薪金。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上市公司普通一线员工薪金收入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中西部更为明显,因此,员工持股计划的购股资金仅来自员工薪金收入,则必然使《暂行办法》的可执行度大打折扣。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多渠道的筹措持股资金,具体渠道包括:一是上市公司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二是员工以个人固定资产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贷款;三是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注资;四是员工正常薪金以外的奖励或激励资金;五是公司历年留存的公益金等。

(5)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加强政策支持。要联合财政、税务、证监会等多部门尽快出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优惠、扶持等相关政策,为员工持股计划保驾护航。税务部门对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所获得的股利、利得收入减税或免税;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员工持股提供优惠信贷服务,放宽抵押贷款政策,允许员工以不动产、股票等获得购股所需贷款;允许公司担保并由公司借款参与员工持股;制定公司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收费标准,降低员工持股成本。

(6)加强立法,依靠法律完善员工持股制度。我国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已有多年,虽然2005年《公司法》、《证券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基础法律保障,但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员工持股立法。员工持股计划往往包括国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以及持股员工与上市公司的权利与义务、信息披露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重建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必须从加强立法开始,制定专门的《员工持股法》,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确保员工持股计划顺利推行。

四、结语

员工用餐规定 篇3

案情简介:

年届四十的庄先生2002年入职于上海一家大型外资企业。作为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庄先生非常珍视这份工作,加之聪明好学,他在销售岗位上的业绩年年上升,2009年被提拔为华东大区的销售经理,月薪现已过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4月底,庄先生和往常一样向公司财务部门递交差旅费用报销票据以后,并没有如期在5月份领取到报销款。5月下旬,公司本部人力资源经理通知他和公司领导见面。到公司本部后,本还怀揣着“可能被提拔”念想的庄先生,却冷不防地被公司书面告知立即解除与他的劳动合同,理由是他“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要求他立即办理离职手续,并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

心理落差极大的庄先生既无奈又无助,只得离开公司。但是,房贷还款、抚养老小的压力迫使他不能轻易接受公司的这个无情的决定,经过慎重考虑后,他选择了走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按他自己的说法,“走也要走得明白”,毕竟,他在公司已经足足工作了十一年,对公司既付出了辛劳,也深有感情。

争议焦点:

全面了解了庄先生被公司开除前后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接受了庄先生的正式聘请,成为了他的劳动仲裁代理律师。由于已经和公司领导“闹翻”,继续在公司任职已不现实,庄先生选择了要求确认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行为违法,并要求公司向其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的仲裁请求。

庭审中,公司向劳动仲裁委提交了分类齐整的一叠证据材料,意欲证明庄先生确实存在“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形,公司解除行为于法有据。公司的证据之一是公司的“员工手册”。该手册在程序上基本没有瑕疵,但该手册对“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笼统,“伪造费用报告”正是其中一项内容,这次解除庄先生的劳动合同,依据也正出于此。公司的另一组证据恰是公司没有同意给庄先生报销的差旅费单据的“罪证”。公司向仲裁委举证说,经核实,这些票据中的部分发票是假发票,另有几张交通费的票据日期不同却连号,这些虚假和存疑票据涉及金额共一千五百多元,庄先生存在“伪造费用报告”的行为。所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庄先生的仲裁请求不应支持。

作为庄先生的代理律师,我们则针锋相对地提出,法律赋予用人单位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权利不应当被滥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固然在法律里已明确为公司可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但何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法律条文不可能也没有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详尽,法律适用中要从立法本意和双方利益平衡保护的角度来把握,掌握好自由裁量权。用人单位无权随意界定“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外延,如果界定过于宽泛,超出了一般理性人能够接受的程度,应被视为歪曲了“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立法本意而无效。公司现不调查分析主客观实际,对员工提交假票据和存疑票据报销的情形,不论实际造成的后果程度大小,一律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明显不合常理,也有违公平原则,更不符合立法本意。庄先生的费用报销单据,一不是他自己伪造的,二不是他在没有实际消费的情况下故意虚报的,三对公司经济利益并未造成任何实际损失。所以,庄先生不构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庄先生的仲裁请求于法有据。至此,案件的争议焦点已经浮出水面,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仲裁庭里气氛显得异常紧张。

经过近一个月的等待,庄先生收到了劳动仲裁裁决书。但令他和我们都感到遗憾的是,仲裁委认定公司的解除行为合法,庄先生败诉。裁决书的理由很简单:对照《员工手册》的规定,庄先生的行为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既然如此,则公司解除与他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这个“奔四”的大男人露出极度失望的表情。我们也理解他在这个年龄段遭受被开除“恶名”所遭受的精神压力,但同时,我们依然相信这个案子还有努力的空间,因为我们相信,法律的最本质价值在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作为社会部门法律,劳动法在这方面应该体现得更深刻、更具体。于是,我们协助庄先生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法庭上的争锋比劳动仲裁庭上更显激烈。公司派出了资深律师,与我方展开了多轮回合的辩论。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公司的解除行为是否合法。正如主审法官所言,这个案子把一个理论和实务界争议颇多的法理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也很想听你们这么辩论下去”。法官离席前,依然给出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令双方充满了期待。

也是过了一个来月,判决书下达了。法院认为,即便庄先生提交的部分票据确有假发票和存疑票据,但因为这些票据并非他伪造,涉及的金额也不大,更没有对公司造成实际损害,所以庄先生并不存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判定公司向庄先生支付总额20余万元的赔偿金。让我们代理人特别欣慰的是,我们的代理意见基本被法庭采纳,有几个观点几乎被“照搬”进了判决书。同时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公司服从判决,没有提起上诉。

现在,庄先生已经拿到了这一笔不大不小的赔偿款,总算获得了一丝安慰。来向我们登门道谢的那天,他说,尽管已经选择离开上海,但他对上海司法不偏不倚的公正性,还是很感激的。

案件启示:

这个案子并不算大案要案,但其中涉及了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法律问题。人民法院的这份判决书,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行为指南。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自然享有用工自主权,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都取决于企业的自由意志。但是,市场经济根本上也是法治经济,企业的自主权再大,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才有效。

“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具体情形并非可以由企业随意界定,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规定和整体价值取向,符合国家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精神和本意,否则,企业自以为“依法办事”开除员工的行为,就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各行各业人士的法律知识正在日益增长,但熟悉法律条文并不等于真正了解法律规定。专业法律人士之所以能够在“无路”处找出“又一村”,正在于他们对于从法律条文到法律体系,再到法理学直至法哲学的多一点研究。

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篇4

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维护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师生员工在校用餐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向师生员工提供集中用餐服务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集中用餐包括学校食堂供餐、从供餐单位订餐和外购预包装食品等学校集中向师生员工提供食品的方式。

第三条 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属地管理、学校落实的工作原则,建立教育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学校承担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第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学校的食品安全教育,督促学校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安全风险管理和督导考核内容;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学校采取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涉及学校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监管档案,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学校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指导学校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依法牵头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学校供餐提供营养指导,倡导健康饮食理念;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件人员救治;指导学校开展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食堂从业人员营养培训;加强对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区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范畴,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指导委员会,指导区域内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

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制度

第九条 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健 全工作机制,定期进行研究,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落实有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

第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需要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关键岗位责任制度,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要求每年接受相应的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相关知识。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用具有相关营养知识的人员,对集中用餐的营养检测、完善和评估进行咨询指导,推广营养配餐、合理膳食等理念。

第十一条 学校设立食堂的,应当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制定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食品经营全过程控制管理、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餐厨废弃物处置、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食品留样以及饮用水安全管理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并执行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第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食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如实、准确、完整记录并保存进货查验等信息,保证食品可追溯。鼓励学校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食品生产经营信息。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状况自查自评制度,食堂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中小学应当将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利用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

第三章 食堂管理

第十五条 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置食堂,为师生员工提供集体用餐服务。

学校食堂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小学食堂原则上应当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不得对外委托或承包经营。

学校引入社会力量承办食堂的,应当以招投标等方式选择取得食品生产或者经营许可、能承担食品安全责任的餐饮服务企业,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应当与承包方依法签订委托经营合同,明确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在食堂的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许可证正本。

第十七条 食堂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必要时应当进行临时健康检查。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堂从业人员应当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每天工作前应当进行个人健康和卫生情况检查,检查记录存档备查;接 触直接入口食品加工操作前应当进行洗手消毒,进入工作岗位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不得在食品经营场所内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

食堂应当细化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在显著处公示并监督执行。

第十八条 食堂应当具有与所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供餐人数相适应的场所并保持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食堂加工就餐场所的建设与卫生要求应当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 食堂应当根据所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供餐人数,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配备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食品加工、贮存、陈列、转运等设施设备应当定期维护、清洗、消毒;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应当定期清洗、校验。

第二十条 食堂应当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或半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就餐区应当设置供用餐者清洗手部及餐具的用水设施。

高等学校食堂制售冷食类食品(不含植物性食品、预包装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糕点、现榨饮料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专间。第二十一条 食堂采购食品原材料应当遵循安全、健康、符合需要的原则,制定并实行原材料控制制度。

食堂采购食品及原材料,应当按以下情形查验相关许可或者证明文件,并留存加盖公章(或签字)的复印件或者其他凭证:

(一)从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的,应当查验其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等;

(二)从食品销售者(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采购食品的,应当查验其食品经营许可证等;

(三)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直接采购的,应当查验生产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有效身份证明,也可查验食用农产品的产地证明或者合格证明文件;

(四)从集中交易市场采购食用农产品的,应当索取并留存由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者加盖公章(或负责人签字)的购物凭证;

(五)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等;采购畜禽肉类的,还应当查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对大宗食品实行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合同,明确供货者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保证食材的质量和安全。

提供清真食品的,应当在指定的清真食品销售点采购食品原材料。

第二十二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 记录,应当如实准确记录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

进货查验记录和相关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三条 食堂禁止采购、存放、使用以下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

(一)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二)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消毒剂等食品相关产品;

(四)野生蘑菇、发芽发青土豆、鲜黄花等存在较高安全风险的食品原材料;

(五)亚硝酸盐;

(六)《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第二十四条 食堂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做到通风换气、分类分架、隔墙离地、三防设施完好,并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管理和登记制度,出库食品应做到先进先出。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 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需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当分柜存放。

食品库房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等。第二十五条 食堂在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本规定第二十三条列明的不安全情形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需要熟制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制作豆浆应防止假沸。

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原则上不得制售冷食类、生食类、裱花糕点以及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

第二十六条 食堂应当设置专用的备餐操作场所,制定并在显著位置公示人员操作规范,发现食品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备餐操作时应当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食堂制作的食品在烹饪后至食用前在常温下存放不应超过2个小时,并尽量当餐用完。存放需超过2个小时的,应当按照相关规范采取热藏或冷藏方式存放,再次利用时,必须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高温彻底加热。

第二十七条 用于加工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产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容器、工具应当从形状、材质、颜色、标识上明显区分,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冷食类食品制作专间应当在加工制作前进行消毒,并由专人加工操作。加工的容器、工具应当专用,用前消毒,用 后洗净并保持清洁。

第二十八条 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的,应当分设并标明清洗、消毒和冲洗专用水池,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采用煮沸、蒸汽等热力消毒方式的,应加热到规定温度并保持10分钟以上。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当采用热力消毒方式。

已消毒的餐具、饮具应存放在有明显标识的密闭保洁柜内。餐具、饮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餐具、饮具。

食堂委托清洗消毒餐具、饮具的,应当与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查验、留存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营业执照、消毒合格证明文件等材料。

第二十九条 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加工制作的每餐次每种食品成品应当留样,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等。留样食品应由专人专柜保管,保存48小时以上。

高等学校食堂加工制作的大型活动集体用餐,批量制售的热食、非即做即售的热食、高风险食品成品、冷荤菜应当按前款规定留样,其他加工食品根据相关规定留样。

第三十条 食堂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一条 食堂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专人专柜保管,做到标识清 晰、计量使用、专册记录。

第三十二条 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在餐后及时清除。

食堂应当设置专门的餐厨垃圾收集设施应加盖并有明显标识。专间内的餐厨垃圾存放容器应当为非手动开启式。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建立食堂安全保卫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禁止非食堂从业人员未经允许进入食品处理区。

教育部门、学校在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优先在食堂操作间、配餐间、留样间、专间、储藏室等重点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第三十四条 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当公示食品主要原料及其来源等信息,鼓励食堂采用视频监控、玻璃幕墙等方式,公开食品加工过程。

第四章 外购食品管理

第三十五条 学校外购食品集中用餐的,应当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供餐单位,当地有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应当优先选择;应当签订供餐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确保食品安全。

学校签订供餐合同后,应当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或者备案合同副本。

第三十六条 学校外购集中用餐应当为当餐加工,不得采购冷食类、生食类、裱花糕点以及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

学校需要现场分餐的,应当建立分餐制度。在教室分餐 的,应当保障教室环境的卫生清洁。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对供餐单位供应的每批食品进行查验,做好交接记录,包装不完整或温度不符合储运条件的,不予接收。

第三十八条 学校外购预包装食品的,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并索取相关凭证,查验产品包装标签,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存条件。不能即时分发的,应当按贮存要求保存。

第五章 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置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方案。

第四十条 校园内发生因集体用餐导致的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情形,学校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停止供餐活动,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积极协助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三)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并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采取其他控制措施。

(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处理。

(五)配合有关部门对共同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沟通引导工作。

第四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应当及时赶往现场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 部门调查处理,督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物中毒事态,防止事件扩大。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学校食品安全事件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启动相关应急处置方案。

第四十二条 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后果及其调查处理情况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发布、解释。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学校食品安全事件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不得阻挠、干涉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对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有异议的,可以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提出申诉。

第六章 食品安全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四十四条 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将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作为日常检查、随机抽查等监督检查的重点地区和单位,定期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学校食堂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用水卫生等是否符合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出示相关证件。

第四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后,教育行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辖区内学校食品安全专项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学校落实整改措施。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公开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组织学生代表或者家长代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公司选择等方面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的知情权、选择权。

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第四十七条 对存在学校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学校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纳入学校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四十八条 学校违反本规定,未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视情节和社会影响,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予以追究:

(一)未建立健全并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存在较多隐患的;

(二)食堂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健康证明的;

(三)采购、制售高风险食品的;

(四)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

(五)瞒报、迟报食物中毒事件的;

(六)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致使调查难以进行 或责任难以追究的;

(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组织抢救工作致使食物中毒事态扩大,或者未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物中毒调查、保留现场的;

(八)其他违反本规定要求,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违反《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造成严重后果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未按照《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要求,履行相关管理与监督职责,造成所辖区域内学校集中用餐发生食物中毒或者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相应的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学校食堂,是指为师生员工提供就餐服务,按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原料存放、食品加工操作、食品出售及就餐空间的场所。

外购集中用餐,指以供学生用餐为目的而集中采购的膳食和预包装食品。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

食堂从业人员,指食堂中从事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 餐等与餐饮服务有关工作的人员。

冷食类食品,指一般无需加热,在常温或者低温状态下即可食用的食品,含冷荤凉菜、熟食卤味、生食蔬菜、腌菜等。

生食类食品,一般特指生食水产品。

第五十一条 各地可以依据当地实际,对本规定进行细化。

供餐人数较少,难于建立食堂的学校,以及以简单加工学生自带粮食、蔬菜或以为学生热饭为主的小规模农村学校的食品安全,各地可以参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实施管理。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员工用餐制度 篇5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良好舒适、整洁卫生的就餐环境,特制订以下规定:

1.员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在员工餐就餐。

用餐时间:早餐:9:30---10:20中餐:14:00---14:30

晚餐:19:00---19:30

2.未经许可,不允许员工在员工餐以外的地方就餐(严禁带饭在宿舍就餐),除前台和楼层值班人员以外,楼层值班人员由各自领班带饭。

不允许员工之间互相代打饭。

3.力行节俭节约,按自己需求适量打饭,杜绝浪费。

4.未经允许,不准带外来人员进入员工餐就餐。

5.就餐时不得大声喧哗,剩余饭菜不得放到桌面上,必须做到人走桌清,将残余饭菜倒入垃圾桶内。

6.员工对员工餐有任何意见,可向领导提出,不得与食堂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本制度自2012年1月2日起实行。望员工认真遵守,如有违反,根据情况给予处罚。

员工食堂用餐管理制度 篇6

一、用餐办法

1.食堂仅供应江西春江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就餐,平日只供应午餐,领导接待除外。

2.职工凭就餐卡订餐用餐,就餐卡与考勤卡实行一卡制。每月15日为就餐卡集中充值时间

3.用餐时统一使用食堂餐具,持就餐卡自觉排队选餐,刷卡后从窗口领取饭菜。

4.除公司安排的加班餐外,公休日食堂一般不安排其他用餐。

5.用餐结束后,自觉将餐具按要求放到指定地点。

二、用餐时间:

午餐11:30-12:30,晚餐5:30-6:30(冬季5:30-6:30)

为保证职工用餐方便舒适,食堂采取错峰供餐。按“一线优先” 原则,机关各处室用餐时间延后20分钟。

三、用餐守则

1、尊重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做到文明就餐。有意见可向食堂管理员或经理提出,不能与食堂工作人员争执。

2、自觉遵守食堂的各项规定,服从食堂人员管理。

3、自觉在食堂就餐,不得将食品带出食堂用餐。

4、自觉遵守就餐秩序,按先后顺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5、不得在食堂内吸烟、随地吐痰、大声喧哗。

6、爱护公物,不得乱扔乱放餐具和随意挪动及损毁餐桌、餐凳。

7、讲究卫生,不将饭菜汤等洒泼在地板或餐桌、餐凳上。

8、厉行节约,主食要少量多取,减少浪费。

9、不在食堂内酗酒、打闹。

员工用餐规定 篇7

应付了事的早餐

古人一日两餐, 第一顿饭叫朝食, 又叫饔。聪明的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 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 朝食就在隅中之前, 那个时刻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9时左右。也就是说饭点到了, 古人们可以开始他们的早餐了。之所以没用享用这一词, 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古人而言, 早餐的内容是单调的。可以勉强充饥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再让我们看看古代官员们的工作早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官员的苦衷是他们无法享受到时间充裕的早餐。由于古代百官每日都要入朝, 早朝时间极早, 大多数官员需要在天色初亮时入朝, 多半是饿着肚子的。于是在明代《辟寒》一书, 提及唐代宰相刘晏, 他有一次五更时去早朝, 那时候天也就微亮吧。起床没多久的宰相空着肚子走在上朝的路上, 忽然看到一处卖蒸饼的铺子, 那种激动的心情可以想象。于是马上叫人买饼以袍袖裹着, 悄悄在朝堂上吃。作为宰相的早餐, 同我们大多上班族一样, 路边摊了事, 还要在朝堂上避开上司锐利的目光。那么其他官员的早餐质量就更可想而知了。

但是, 到了宋朝情况稍有改观。朱成《萍州可谈》 (卷一) 中记述。百官早早起床上朝集中在皇城外。为了保暖和用餐, 宰相与其他重臣、王、驸马在皇城外有专门等候入朝的房舍, 称为“待漏院”, 他们不与“火城”的低级官员同伍, 并有资格在“待漏院”入座, 享受一份备有美酒和水果等物的工作早餐, 也有的官员见酒味绝好, 特地自带肉食下酒。而普通官员是无福享受这样待遇的。他们不仅需要抵挡寒冷的天气, 更要饿着肚子等着冗长的早朝。

来自天子的恩赐———赏宴

身为天子, 自然需要福泽众生。对于下属官员们的早餐问题, 皇帝是留意到的。所以经常在下了早朝之后, 皇上要赐食百官, 由于赐食的地点在殿堂廊下, 所以称为“廊餐”。

但是有一句俗语:伴君如伴虎。更有一句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还有早餐) 。虽然是皇帝请客, 却也不是单纯让你吃完饭就可以走人。先不说复杂的礼制规矩, 就是一篇情感充沛的餐后感, 就足够让人头疼。在古书《册府园龟》中,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中书门下的一则奏章说:“准本朝故事, 朝退, 于廊下赐食, 谓之廊餐, 百僚遂有谢食拜。”官员们作为回报, 要用拜谢的方式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如果遇见自我感觉不错的皇帝比如五代后周世祖柴荣, 还曾为廊餐特意下诏, 云:“文武百官, 今后凡遇入阁日, 宜赐廊餐。”就是说周世祖曾在百官廊餐时, 登上广德殿西楼观看盛况, 他还命黄门阅视, 要求:“酒馔无不精腆。”在这种高压下, 想必官员们无法尽情享用珍馐佳肴, 而只能是神经紧绷地构思献给圣上的表功辞。

到了明代, 廊餐规模也很可观, 在朱国桢的《涌幢小品》 (卷一) 中, 明太祖朱元璋“每日视朝, 奏事毕, 赐百官食”。赐食已经从经常性行为变为每日定制, 百官们每日的工作餐在明朝都有了着落。所以公侯一品官待坐于门内, 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于门外, 其余五品以下于丹墀内。文东武西, 重行列位, 赞礼赞拜叩头, 然后就座。光禄寺进膳案后, 以次设馔。吃完饭, 百官仍拜。叩头而退。规模盛大。但由于明后期国库亏空, 财政不支, 盛行一时的廊餐, 后来取消。

古代官员的餐制福利

在古代, 餐制不仅是生活习惯, 更涉及到统治秩序。商代是一天吃两顿的, 其依据是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的记载, 也就是所说的大吃一顿, 小吃一顿。据董作宾的《殷历谱》记载, 商代的纪时法中称上午九十时为“大食”, 下午四五时为“小食”, 所以古代人民在上午劳作的休息间歇大吃一顿, 补充体力。在下午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后, 小吃一顿, 算作一日的结束。

而作为统治阶层, 天子百官的餐制自然与百姓不同。《礼记·玉藻》载:诸侯“夕深衣, 祭牢肉”。郑玄注:“天子言日中, 诸侯言夕, 天子言悛, 诸侯言祭牢肉, 互相挟。”这就不难看出, 在《周礼》《礼记》经文中都已有关于天子、诸侯一日三餐的记载, 分别是朝食、日中、夕食。也就是咱们的早餐、午餐、晚餐。

百姓们一日两餐的时候, 我们的统治者自然也马虎不得。特别是在斋戒日, 更是大有讲究的。王在斋戒日为表示在祭祀前的洁净、虔敬, 不用剩余的牲肉, 一日内三次杀牲。也就是说斋戒日王每次用餐都杀牲盛馔, 这“日三举”就意味着王一日三餐。

这充分证明了, 在古代, 天子、诸侯、官员不仅将用餐作为日常饮食, 而且通过饮食餐制、食材、规格来彰显身份, 维系统治, 巩固封建王朝。三餐的餐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享有, 平民大多根据日出日落时间一日一餐或两餐。其原因除礼制规定外, 更多的是由于平民多数无法保证充足的食物维持一日三餐的餐制。而朝廷官员大多享有优厚的朝廷俸禄。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所记:“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那么, 官员们三餐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呢?《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洪范五行传》郑玄注:“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 隅中至日昳为日之中, 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食时”同于卜辞中的“大食”, 约早上7~9时。而未成年的男女, 在天色微明时要去向父母请安、问候长辈。日中即昼食, 汉代也称作“食象”。《说文·食部》释“食象”为“昼食也, 从食、象声”。清人段玉裁说:“此犹朝曰饔、夕曰飧也, 昼食曰食象。”可见, 中食一般是在正午时刻。夕食“晡时至黄昏”, 即时至黄昏, 为下午17时至天将黑的黄昏之间。这时, 人们就可以吃晚餐了。夕食在先秦称为“飧”。《周礼·天官·宰夫》郑司农注:“飧, 夕食也。”从三餐的时间看, 三餐制中的朝食在天微明后时间段内, 夕食在天色将黑时间段内, 这种饮食时间安排更适合于古人“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古代官员的餐食

说到餐食, 最重要的就是食材。俗语有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古代, 有许多食物是除王孙贵胄外他人无权享用的, 这时朝廷官员的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先来看看古代食物都包括哪些?

古代食物分为四大类:食、饮、膳、馐。

食是主食, 主要有九谷:粱、粟、稷、稻、麦、大豆、小豆、麻、苽。饮是指酒跟浆 (硬饮料跟软饮料) , 酒分为祭祀用的和平常用的。祭祀用五齐:泛、醴、盎、沉等, 五齐按酒的清澈度分。平常饮用的是三酒:事、昔、清, 三酒按酿造时间分。

浆是饮料:水、浆、醴、医、酏。水不必说, 浆是酢浆, 有点像现在的醋;醴是去了滓的醴酒;医可能是药酒, 似乎有争议;酏是粥。

膳, 就是牲口, 肉食。主要是六牲:牛、羊、豕 (猪) 、犬、雁、鱼。馐, 有滋味者谓之馐。就是调味酱。总类比较多, 有五齑、七醢、七菹等。大概是肉酱之类的东西。正因为肉类在古代的珍贵程度, “肉食者”也成为了官员的另一代称。至于乳制品, 汉朝人就很少吃了。而鱼类、贝类是汉朝人当然也爱吃了。在商代的时候, 鱼是普通人可以经常吃的, 而在战国以后, 鱼和肉是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 身为官员就代表你可以享受饮酒吃肉的豪华规格, 当然前提是你的薪水足够支撑你的豪华餐食。因为如明朝这种俸禄微薄的朝代, 官员们即使拥有吃肉的权利, 大部分人无福享用, 就连粮米也需要自己在衙门后院自行种植。

偏要独自用餐 篇8

如果说《在云端》(up in the air)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那么就是即便你帅得和乔治·克鲁尼有一拼,频繁商旅也是一条寂寞的不归路。如果你没有乔治·克鲁尼那副长相——比如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很抱歉,你的飞人生活必定是常与寂寞相伴的。电影的另一个暗示是,即便你在旅途中遇到了你的梦中情人,飞行也会让这段感情支离破碎。有点遗憾吧?既然飞来飞去的生活注定寂寞,为什么不换个思路,拥抱这段看似孤独的时光,享受一下短暂而宝贵的独处时间呢?

对于大多数频繁出差的商旅人士来说,用餐时间或许是孤单感到达顶峰的时候。如果说,晚宴你还可以选择与异地的朋友、客户共享,那么早餐似乎是注定要独自享受的了。一个人的早餐时间,意味着你不能与家人说说笑笑,顶多是面对一个iPhone写写画画,装做与周围的世界完全没有关联。无聊么?寂寞么?憋得都有些口臭了吧?

换个角度想想,谁又喜欢一早饿着肚子就发动全部神经和别人滔滔不绝呢?一个从早上7点15分开始便进入工作状态的人,只会让你浑身不适。我曾和一位销售经理一起出差,这位未满30岁的小姐显然精力太过旺盛。每晚工作完毕,我们一起回到酒店,她便挥挥手说:“明天7点钟我在自助餐厅等你哦。”电梯门关闭的刹那,我很想一头撞上去。接下来从那晚的12点到次日7点,满脑子不得安宁。相信我,我没有交流恐惧症,只是作为一个生灵,我和你一样需要一点点发呆的时间,一点点放松的时间——我说的是真正觉得放松的时间,而不是一边寒暄,一边考虑如何在自己被灌倒之前抽身的那种“放松”。

早餐天生被定义为需要独自享受,或者与亲密的家人分享,这样即便是你满嘴奶沫,也会大言不惭地再来一口黄油面包——这才是人生。况且,如果我面对的人正在大口咀嚼着麦片,便怎么也提不起与他谈工作的冲动。

仔细想想,商旅途中的早餐真的是我们唯一可以独处的时间——甚至没有家人、没有情人的打扰。我喜欢在走进餐厅时取一张报纸,用餐过程中用报纸挡住脸。一来可以挡住那些滔滔不绝的不速之客,二来即便多吃几个面包,也不用不好意思。

许多习惯了出差的商务人士每天的生活像打仗一样,从一个战壕飞向另一个战壕,从一个活动赶赴另一个派对,中间夹杂着无休止的寒暄和醒不醒来没差别的宿醉。即便是深夜回到酒店,也不能够立即睡去,必须一封接一封回复电子邮箱里的信件。

我们每天有太多的时间在做事情,而没有时间什么都不做。一个人的早餐桌刚好弥补了这个空当——把你的黑莓手机拿开,不用思考,不用反应,完全放松,又不至于过于消极。当我第一次出差,夹着一本书到餐厅点菜,埋头用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但心里竟然隐约有释放的感觉。这样的理论似乎与法拉奇的《别独自用餐》一书传达的“奋斗力量”相违背,但不把自己逼上绝路不甘心的商务人,留一点空间给自己难道就一点好处都没有么?是的,有时候和别人一起用餐,不过是闲聊,但那与真正的无所事事的空间仍然相差太远。我们非要让工作完全吞噬了生活,才能够抵达所谓的成功么?

上一篇: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下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