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意象意境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意象意境(通用8篇)

分析意象意境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

2、积累专业术语并准确答题;

3、规范答题模式。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复习诗歌鉴赏。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析意象意境。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幻灯片)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通过对考纲的解读,我们把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分为以下七类:(1)分析意象与意境

(2)分析表达技巧(3)分析语言炼字炼句(4)分析情感主旨(5)分析前人的评价

(6)比较评价题型(7)综合表述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一种题型,分析意象意境型。

三、理解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来讲,意象是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用公式来体现就是物象+情意=意象。(板书)

诗词鉴赏的第一课就我们就说过,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譬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意象“竹”象征着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总之,意象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具有特定含意的意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板书)

四、理解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诗句呈现幻灯片)

五、分析意象意境常见提问方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六、经典例题:《梦回》(提前布置,写在导学案上,课上念出答案)梦回①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

(1)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常见病例诊断:

①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笼统概括,缺少分析)②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③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气氛凄冷,感情忧伤。(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④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2、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七、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八、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①

杜甫

迟日②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②迟日:春日。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九、规范表达格式示范:(记在导学案)(1)①诗歌描写了„„意象;组成一幅„„的画面,②营造„„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或揭示了„„的道理。)(2)①这首诗选取了„„等意象,②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渲染了„„的氛围; ③ 抒发了„„的情感。

十、“分析意象意境”复习建议

1、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页子已发)

2、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记在导学案)记下来: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 闲适恬淡之情等。

十一、链接高考:《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分析意象意境 篇2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是中国诗歌的灵魂, 也是诗人们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 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 盛唐之后, 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 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即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物镜、情境、意境) 。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在其著作《诗式》中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昌”、“取境”等重要命题, 全面发展了意境论。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 提出了“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 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意境论”。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派是以埃兹拉·庞德为领袖的于20世纪初出现在英国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当时, 占据英国诗坛的是感伤色彩极浓的浪漫主义诗歌, 庞德认为这种诗歌内容空泛, 情感苍白, 表达方式矫揉造作, 形式上冗长累赘, 于是与休姆、佛林特等理论家和诗人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型、形象性影响下发起了旨在创新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但意象派只在文坛上活动了几年的时间, 1918年之后这个流派便不复存在, 意象主义活动也销声匿迹。时间虽短, 意象派诗人却创造出不少有价值的诗篇, 意象派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作诗歌创作的宗旨, 庞德提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 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他追求的是情感在审美化的自然中沉浸栖息, 在主客、物我双边互动中完成二者内在的融合, 使心灵与自然之灵共感。这也是意象派诗歌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

意象概念为中西方所共有。在传统文艺作品中, 意与象本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 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 象是意的特质载体, 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在中国, 意象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其云:

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所以意象的古意是“表意之象”。“意象”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其云:“夫画布以为熊麋之象, 名布为候, 礼贵意象, 示义取名也。”这里的“意象”是指以“熊麋之象”来象征某某侯爵威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从它“示义取名”的目的看, 已是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意象, 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字形象。

埃慈拉·庞德用“意象”这个审美范畴将“意”与“象”二者融合, 使意与象在诗歌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 把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 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的外化形态有机地同一化。在一个意象中, 物象变为了审美化、情态化的形象, 而原本无情的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倾向呈现出直观鲜活的态势。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做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

意象与意境具有相似性, 但仍然存在本质的区别。意象是意境的素材, 意境是意象组合后的新生体, 意境高于意象, 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诗歌创作以意象为基础, 不论中国古代诗人还是意象派诗人, 都是选取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将之组合为诗歌。意象是情物相连、主客分立, 意境是情景交融、主客一体。情景相连是情物并列、泾渭分明;情景交融则是二者相融, 你我不分。意象明晰而具体, 意境朦胧而含蓄。“诗言志, 歌缘情”。东西方诗人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不相同。东方诗人是以象表意, 隐意于象, 意象统一, 意为归宿;西方诗人则描象表意, 意象分立, 象为焦点。着重点在“意”还是在“象”, 其结果必然表现为朦胧或清晰, 因为“意”具有模糊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 除了核心部分具有共同性之外, 与个人经验和想象也是相关的,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意”会赋予不同的个人情感, 这是想象空间, 诗人的情感由此变得朦胧而含蓄。“象”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 “象”与“意”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切断, 代之以没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感觉, 读者就失去了联想依据, 只能局限于具体的“象”, 诗歌成了具象的罗列而失去了“情”、“景”同化的美感。因此也就显示出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审美追去上的相近与差距。

一、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差异

意象派诗人主张诗歌的表达方式应是直呈意象, 即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事物的审美形态化作一种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诗歌之中。庞德和诗人杜立特尔、奥尔丁登三人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项原则:

1、对于所写之“物”, 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 都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2、绝不使用任何对文字没有用的文字;

3、关于韵律:按富有音乐性的先后关联, 而不是按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很注重诗歌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要求用简洁、凝练、硬朗的语言表现诗的内容, 强调诗的语言应由具体的“事物”构成, 要能够直接呈现情景交融、生动鲜明的意象, 让诗意直观化。莎士比亚的“黎明裹着降红色的斗篷”, 被庞德推为典范的诗句, 因为里面有凝聚主体情感和自然景物审美形态的意象。庞德认为, 诗人应沉浸于审美对象中, 把对象歌化、意象化, 同时将直自己的内在体悟升华为、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 在这过程中创造出、捕捉到主客同一的意象。被推为意象派诗歌的开山之作是庞德的《在巴黎的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庞幽灵般出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昏暗的地铁车站中喧嚣杂沓的人群和其中不时浮现的儿童纯洁鲜亮的面庞是诗人观审的对象。喧嚣的人群、昏暗的车站与由此引发的诗人压抑憋闷的心境在审美关照过程中融合成为第一个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 纯洁清丽的儿童的面庞与诗人由此陡然而生的愉悦感化合为第二个意象“花瓣”。但整首诗物象之间的联系过于牵强、跳跃, 具有着模糊性, 给人为意象而意象的感觉。意象派注重了意象所引起的感觉, 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 忽视了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 将含而不露变成秘而不宣, 不给想象任何暗示或引导, 使人莫名其妙。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 “象”只是表情手段, “志”才是目标。这可以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言志”、“情志说”中体现。意境的构建要求淡化文字言辞之境, 即客观物象;熔铸主体之情, 即把主观心灵与客观物象交融化合在一起, 是情思渗透在物象之中又不直接形诸文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 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 已透露出多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 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 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 诗人藏情于景, 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 虽不言情, 但情藏于景中所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正体现了“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二、意象的呈现手法不同

意象派诗人洛厄尔在庞德提出意象派作诗的“语言通俗, 用词准确, 不加修饰;节奏具有音乐性而非节拍性;题材自由, 不受限制;意象具体确切;明确, 清晰, 不含混;简练, 浓缩”原则后又补充一点:含蓄, 不要直陈。这些原则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白描和简洁写作手法, 但忽略了比喻、起兴、赋采等写作手段, 显得直白单调, 不能够多方面地调动读者的思想情感活动, 诗歌美感随之减弱。意象派以写实的手法准确描写客观世界, 洛厄尔的“含蓄, 不要直陈”指的是情感而非意象, 突出意象, 不谈感情, 是意象派的典型写作手法。如庞德的《诗章》第49章:

雨, 空江, 旅人,

冻云闪电, 暮天倾雨,

扁舟顶下孤灯,

密密芦苇低垂,

喃喃竹丛似泣。

该诗铺陈了诸多意象, 语言通俗, 不加修饰, 意象具体确切, 也没有直陈诗人的情感, 完全体现意象派的作诗原则, 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情绪沉郁的诗人在江边观察到的景象:暮天倾盆大雨, 天边电闪云低, 空旷大江上的一叶扁舟点着孤灯, 低垂的芦苇, 被雨拍打的竹丛。但这些堆砌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之间并没有由此及彼的流畅联系。而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善于以赋、比、兴, 白描的手法营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境界, 而且通过这些手法把意象与人的情感紧紧地联系、融合在一起。同是写诗人在江边或江上的诗歌,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张继的《枫桥夜泊》等, 都比庞德的《诗章》高胜多等。而奠定张若虚在唐诗史上大家地位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孤篇横绝。这是一首长篇歌行, 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 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中, 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 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诗人在感受这美丽景色的同时, 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 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 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 遐想到了生命的无限, 感到神秘而亲切, 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了满足, 然而也迷惘了, 因为光阴毕竟如流水, 一去难复返。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 转而续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明净的诗境中, 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从优美而来的忧伤, 随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 徐缓迷人。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时, 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三、在意象的创造与运用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象表意, 隐意于象, 意象统一, 意为归宿, 先有思想情感再投射以象, 重点在人情。因此对意象的选择贴切自然, 客观物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本来就串联在一起, 组合流畅且不露斧凿痕迹。刘勰《文心雕龙》有言:“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一开头就突出了一种动感:风急、天高、猿声哀鸣, 诸清、沙白、鸟儿来回飞旋。头两句写景, 将字和音节排得密集而紧凑, 每句各包三景, 一字一顿一换, 便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为缓解节奏的迫促, 又采用了流畅的“灰”韵, 造成声调的回环流转。登高而望, 江天本来是很空阔的, 但使用这种特殊的对仗和起句方式, 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 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 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于是, 本来写不出形态的秋气, 便借风、猿、鸟所构成的这种飞旋回荡的动态显示出来了。颔联的两句相对, 蕴含着逝者如斯、时不待人的悲慨, 但它的境界是如此壮阔, 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 更有哲理的启示:秋气是那样无情, 催促着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快速逝去, 使人联想到一切有限的生命, 包括短短的人生。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 正如这长江水不停地流去, 却永远也没有流尽的时候。那么后半首则以同样的快速概括了诗人一生的经历:万里漂流, 又常在客中悲秋, 人到晚年, 老来多病, 又如此孤独, 这种种人生最凄凉的境况都集于一身, 此时登高四望, 心情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整首诗写出登高所见江山秋色, 抒写了晚年到处漂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无限悲凉的心情。全诗以缜密工致的声律和凝练飞动的意象, 展示出阔大高远的境界。在一种回旋流荡的旋律中, 烘托出独立于秋气中的诗人贫病交困而孤独寂寞的形象。

意象派诗人也同其他西方诗人一样, 以意统象, 意象分立, 象为焦点。他们对意象进行并置、叠加、复合, 意象处于不规则的变动之中, 意象间的逻辑联系、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往往只有诗人自己明白, 使读者的阅读轨迹牵制在意象之间, 难以通过联想产生情感共鸣。如希尔达·杜立特尔的《热》:

哦!风, 撕开这闷热,

劈开这闷热,

把它剁成碎片。

空气这样粘厚, 果子也落不下来,

果子掉不下来, 被闷热。

紧紧压住, 磨钝了。

梨子的尖端, 搓圆了葡萄。

……

诗歌中用撕、劈、剁、磨、搓把风、果子连接在一起描绘“热”。整首诗中, 诗人表现“热”的意象可谓非常丰富生动, 但诗人的情感, 没有表现出来, 全诗读起来只有热的意象, 这与中国古典诗歌所追去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有差距的。

意象与情感缺乏必然联系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区别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典诗歌诗人选取具有共同社会联想意义的意象作为素材, 通过想象、联想将之组合起来, 并融入个人情思, 创造出“意与境谐”的新境界,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意象发掘出诗人的情感, 并通过想象丰富这些情感。意象派诗人也是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但他们选择的意象往往只代表个人感觉而不具有广泛的社会联想意义, 意象与情感没有共同认可的内在联系, 所以读者得不到与诗人一样的情感体验, 想象成了没有共同根基的个人情感活动。

中国哲学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人的情思就是物象的“灵魂”, 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互相关照的, 心灵和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一致性, 即“天人合一”。西方哲学是主客分立, 认为人是自然的核心与主宰, 只有人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不存在物对人的感应。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 不可能做到物我两忘的情景交融。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必然养育出不同风格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一致性, 主要表达的是个人情感和志向, 所以诗歌往往短小精粹, 诗人总是期盼创造出一种以小见大、想象无穷的绘画般的美景;而西方诗人更多地注重了社会及宏大的历史事件, 追求诗歌的思想性和崇美的崇高, 所以产生了许多鸿篇巨制和不朽的史诗。

意象派显然是受中国古典诗歌 (主要是唐诗) 和法国象征主义, 还有日本俳句与和歌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下, 开创了英美现代诗之河。总的来说, 意象虽然为中西方所共有, 但由于文化思想、哲学观念、审美情趣、艺术评价和诗味理解等方面的差异,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境界追求存在着差距, 使得意象派诗人未能完全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真谛。他们虽抓住了意象, 但不可能将之升华到意境的高度, 必然创造不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诗学精神审美境界。

摘要: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上出现的意象派诗歌流派, 显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 也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意象。但由于文化、审美追求的差异, 意象派终没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 而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境诗学精神依旧独领风骚。

关键词:意象,意境,意象派,中国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童炳庆.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24, 232.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48, 349.

意象与意境 篇3

意象有其较强的文化色彩,同学们在解读意象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其历经千百年之久而积淀下来的较稳固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要善于寻绎古诗词的文化基因。譬如,一看到“柳”,就能联想到送别,一看到“菊”就联想到高洁,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解读意象时也要注意套板反应的流弊,如,有人一看到“蝴蝶”,便以为是在写爱情,那不一定,学生必须依据具体的诗歌作品来把握意象的内涵,得知道变通,千万不可胶柱鼓瑟。

目前的高考古诗词鉴赏是如何在意象、意境上命题的呢?下面分而述之。

一、关于意象的鉴赏

(一)命题人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意象在诗歌中作为物象层面的具体特点(表层的),能根据诗歌内容准确地概括分析。

[例1](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解析]这里对“竹子”意象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物象”的浅层。没涉及诗人的情感层面:因为命题人的动机就是想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当然要做到准确概括,必须对此诗前三联内容有一个基本理解,即要读懂诗句。首联“半”“新”“才”等字眼说明一“嫩”字:颔联“色”“阴”“凉”说明“竹影阴凉”;颔联“净”“香”说明竹净飘香。抓关键字眼是读懂诗句的方法之一。

(二)賞析意象在传情达意或章法构思方面的作用,命题人要求考生能对此作出鉴赏评价。这已经深入到了诗人的情感层面,深入到诗歌文本的内部。

[例2](2002年高考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是全涛的关键。

[解析]此题第一问是就意象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命题的。“折柳”属汉乐府古曲,主要是抒写离别行役之苦。“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表达恋恋不舍之情的习俗。考生只要明白“柳”的这一文化内涵,再结合诗歌末句中的“故园”二字分析,便可得知“折柳”的寓意。问考生是否同意关键之说,这是就“折柳”意象在诗歌章法或构思上的作用来命题的。考生遇到类似的题目,须明了诗歌作品的思路,因为思路的外在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章法),能见出作者的构思之巧。《春夜洛城闻笛》的思路可简化为:“飞”——“人”——“闻”——“起”。此一“闻”字处于第三句的位置,有别开生面的转换之功。足见“闻”的对象“折柳”乃全诗关键。

命题人有时也会以意象与诗歌题目的关系为命题点,这还是要求考生能赏析意象在章法方面的作用。

[例3](2006年高考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②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天)空”“老鹤”

[分析]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诗题中的“晚望”当届题眼。近体诗的写作,往往要求诗歌主体内容须把题目里边的信息全部体现出来,这叫“文题统一”,否则,便是我们常所诟病的文不对题了。在近体诗的章法里便有“点题”的要求。此诗中的“江”“远帆”“(天)空”“老鹤”“青山”皆望中之景,点一“望”字:“归艘”“钟声”点一“晚”字,表明望的时间是傍晚。

(三)考查考生赏析意象的具体涵义或寓意的能力。同学们在赏析意象时,还须注意两点:一是,同一意象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诗句中,其具体涵义或寓意往往不同;二是,同一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其具体涵义或寓意也往往不同。

虽说诗歌某一意象的基本文化内涵,有其稳定性;但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其传情达意的具体涵义还是有差异的,因为诗人的情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有如水之流动,起伏跌宕,瞬息万变。这便要求考生能做到对意象作具体赏析。

[例4](2009年高考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旬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月”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可以承载诗人的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感。《晚泊岳阳》就三次出现了“月”这一意象。虽说它主要蕴含了作者的羁旅情怀,但每次出现的涵义或作用都不尽相同,此诗第三句中的“月”,传达的主要是诗人的孤寂之感,这是由它前面的“空江”之“空”和后面第四句的“失江路”之“失”决定的;第五句中的“月”已经有了温馨的色彩,这是由该句中的“弄”字决定的:第六句中的“月”就更有人情味儿了,仿佛在呼朋引伴,与渔民一同回家,这样就反跌出诗人的思乡情怀,侧重于对家乡的怀想。

不同作品中的同一意象,其涵义或寓意也往往不同。

[例5](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风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

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分析]“水”在送别诗里头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其寓意往往会因送别的背景、对象及作者的身世经历的不同而不同。考生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须有同中求异的思维品质。分析上一首诗中“水”的意象时,要紧扣如下词语:“两地秋”“寒鸦”——见出“惆怅”;“日晚”“悠悠”——暗示思念之久,见出“友情的悠长”。分析下一首诗中“水”的意象时,要紧扣如下词语:“古今情”——见出历史的沧桑;“宫前水”——见出许多有才之人为求功名的辛酸及社会的不公:“流尽年光”——见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二、关于意境的鉴赏

就意境而言,命题人对考生往往会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概括或叙述意境画面

[例6](2009年高考全国卷Ⅲ)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清旗:酒旗,酒店门外用清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柄息。

[解析]这道试题,是将概括意境画面和叙述意境画面两个要求结合在一起来考查的。考生必须注意:前者用语须准确简洁,后者用语须具体且富于文采,连贯清晰。此类试题目前比较多,如,2009年全国卷I的第12题第(1)小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009年全国卷Ⅱ的12题第(1)小题的第一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二)賞析意境特征

[例7](2004年高考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昔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边城的意境和意象 篇4

一、《边城》中的审美意象

所谓意象,即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艺术本体,是文学作品中侧重于表现创作主题的情感与思想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虚拟性和直接感受性的富有象征一位的艺术形象。①其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它是任何作品都要创造的对象。

作者沈从文是一位写景的圣手,更是一位塑造审美对象的顶尖高手在在《边城》一文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绘画家的大手笔既简略而又详尽地勾勒了一副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湘西田园山水图。文中环境描写的每一处景物,生活画面的每一场景,人们之间的每一丝感情纠葛在不同的作者心中无一不是一种别有风味与特色的审美意象——文章一开篇作者便用白描的语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①简略的勾勒了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语言是那么的简练、真挚与朴实,读来是那么的脍炙人口,这里便隐藏着作者的灵魂,栖息着作者对纯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灵。接着无论是对老艄公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妙龄少女翠翠以及情郎天宝与滩送的巨笔烘托无不体现了人性的无私与真诚,纯洁与厚道;在作者的笔下,不管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一切皆信手拈来,全无雕琢之痕和矫揉造作之态,全都下得那么和谐与安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与统一。那一轮东升的太阳、那一抹西归的晚霞,溪边小船的开渡,无不展示了自然造物的和谐与统一,字里行间充溢着人间的和平与安详;那每一声鸟儿的啼叫、每一股流淌的河水、每一丝空气的流动,无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不蕴含着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在黄昏里那老船夫充满诱惑的故事和小女孩充满好奇的谛听以及身边的黄狗也无一不是一幅也然自乐的美丽剪影??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副仙境般的画面和乡民们和睦相处的融洽无不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和人格的体现,无不寄托着作者内心的憧憬与期待、激情与向往。

二、《边城》中的审美意境

众所周知,意境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营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并且具有深邃、悠远的审美意蕴的文学形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体、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或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亦可以说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审美理想。

我认为《边城.》体现的意境美主要是未被污染的自然之美和优美健康的人性之美。透过《边城》的字里行间,无论是那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与社会环境还是那供奉人性的小庙,无一不是一种优美与高尚意境的和谐统一。置身于那平静、平淡朴实、古老而祥和的自然环境中,你不禁会感到有一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飘飘欲仙之快感,感觉到整个身心

完全被大自然所融化,遍《边城》仿佛觉得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一样纯净如水。这便是沈从文《边城》的魅力和意境之所在。作者正是通过对还未来得及接受外来物质文明,还未遭受外来文明侵袭的湘西小镇及其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兄弟之手足情等的描述,为这些人哀乐背后的“爱”字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使作品也更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一种与都市文明被扭曲的人性相反的一种“近于野兽醇厚的个性”、②一种朴素真挚的人情美。在这里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如撑船老人的勤劳善良、轻利重义,常年为众人撑渡却不取分毫,反而到处情人喝酒,卖猪肉相互推钱;小城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有一个不在乎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在《边城》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是一种超越了具体的事件和物体所达到的一种意识领域中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性的最原始的面目。然而这种美好、至善的人性美只能存在于作者的笔下和读者的想象之中,现实却是一张被被扭曲了的另一种形态。因此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在谈及沈从文时说:“他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哀痛,微凉中夹着忧郁。”③

《边城》中作者笔下的诸种意象共同营造的意境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④。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参考文献】:

分析意象意境 篇5

(一)意象

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意象可以说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色彩的物象。②举例说明 草木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梧桐: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③意象的主要特点:

(1)许多传统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表意功能 ★ 柳——离情别绪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梧桐——冷落凄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杜鹃——哀怨、凄凉、思乡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2)单一物象可以有多重表意功能

燕子(甲)——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时,伤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 殊)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燕子(乙)——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古诗十九首: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一往情深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惆怅嫉妒 晏殊: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孤苦凄冷 张可久: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留恋企盼

燕子(丙)——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 殊)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张 炎)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燕子(丁)——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郭绍兰)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蓬草 浮萍 浪迹 流云 片羽 孤月 班马(离群之马)都表示漂泊、流徙、客居的情感。

(二)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景象。山日配,着一“丽”字;风花配,着意“香”字;泥燕配,着一“飞”字;沙鸟配,着一“睡”字。意象丰富,春日欣喜,溢于言表,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三)意境整合意象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2、从两者的关系看,应该说意境是意象的整合。

(1)意象可以是物态的、零散个体的,而意境必须是情态的、浑然一体的。

(2)松竹梅兰、香兰杜若、山石泉流、珍珠翡翠、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柳絮、转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皆可以为意象。(3)诗人寄意其中、赋情其上,通过描摹、起兴、譬喻、类比、象征、烘托、对照等手段,才能承载和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进而创造意境。

(4)意境是诗的灵魂。许多字面上要求比较意象的试题,其实命题期待在比较意境。例如: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 夜 四 无 邻,荒 居 旧 业 贫。雨中 黄 叶 树,灯 下 白 头 人。以 我 独 沉 久,愧 君 相 见 频。平生 自 有分,况 是 蔡 家 亲。

谢榛的诗论指出: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这三个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答:人树合写,(说意象)以景衬情,以树喻人,树秋人老,有感染力。(说意境)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中“司空为优”,请分析司空曙的诗句“优”在何处。

意境更动人: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哀景哀情,凄婉悲苦;(说意境)

抒情更强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得到了非常真切地凸现;(说意境)造句更有特色:意象组合回避动词,都是名词铺排。(说意象)【【真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分析】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处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2、04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3、07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 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4、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写出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附: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悲伤。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芳草: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舞蹈本质及意境分析论文 篇6

但总体说来,这些材料大多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描述中,更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结果使如此错综复杂的舞蹈起源问题,遭到了如此轻率的简单化待遇;而在更加广阔的范畴中,这些学说对具体论述对象的生态环境,文化习性,美学特质,运动习惯等许多关键性的方方面面,则缺乏搜集的意识和严密论证,最关键的症结还在于,这些学说论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虽然举足轻重,却有严重的缺陷。

研究和阐释舞蹈的起源,绝对不能忽视其“内在根据”。只有“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的情形都烂熟于心,才能最终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谛,使这个专题的研究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谓舞蹈起源的“内在根据”,指的是人类那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种与生俱有的内在因素。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

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

舞蹈的意境有许多种,第一个是心态意境。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喜怒,哀乐,忧愁,烦躁等心理活动的表露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复杂多变,在一定的范围里,标志着社会某一个民族或个人的精神斗志。

第二个是生态意境,舞蹈从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起,就由各种物体打击出各种节奏想伴随,而打击出来的各种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原始状态。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音乐难舍难分。好的舞蹈构思创作出好的舞蹈音乐,好的音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乐属于音乐的一个品种,但它通过音乐塑造的时空和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使观众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通道去欣赏同一作品。

三是情态意境。情态,顾名思义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为,“景”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形成动态情势。当人与景观产生联系融为一体时,情态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

舞蹈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领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

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

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活的人体了,这样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

分析意象意境 篇7

意向生成———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感悟

意向, 是构建诗歌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 即对古诗进行解读时的整体感知。不管是从阅读者内在的心理认知角度考虑, 还是从外在的学习角度而言, 进行古诗词教学都应从对诗词整体意向的把握入手。综观目前的古诗词教学现状, 对整体意向的把握一般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诵读体味, 自悟主题

实现学生的“整体直觉”, 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对感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 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以自主感悟为主,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 注重在诵读中涵泳、意会、体味。把一首诗 (词) 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凭初感让学生自己玩味、揣摩、猜测、琢磨, 说不定一束顿悟的光芒就会照亮学生思维的一角, 使其刹那间就能抓住诗词的主旨和特征。

策略二:情境创设, 引入主题

古诗词遣词造句非常精炼, 但由于时空的限制, 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往往感到陌生, 因此, 创设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情境, 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 引起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从下面的诗句中, 你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示:《静夜思》)

生:热爱家乡。

师:是呀, 一个重乡情的人。接着往下看。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重视友情的人。

师:说得真好, 重情重义的李白。今天这节课咱们再来感受李白的重情重义。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案例以李白的性情、人品为线索渐渐步入李白的精神世界, 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促使学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 更快地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为意象的解读和意境的深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策略三:渲染铺垫, 直奔主题

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 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言, 纵情地渲染诗味, 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 可以在瞬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对学生极具吸引力。

例2:王崧舟《长相思》的教学导语。

同学们, 在王安石的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继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本是有情物, 课堂岂能不观情!王老师在课的开始就用才气纵横、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奠定了整首诗学习的基调, 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诗味。

意象解读———古诗词教学的宽广体验

意象是构筑诗歌的符号, 是认识中国古典诗词中刻画社会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宛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一个歌女、一个侍童, 都是一幅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象”是一切文学作品表现或重现生活的基本细胞, 而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则又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而作者又往往是把心中的意向寄托于这些宽广的艺术形象之中, 表达出对人生的感受。因而, 解读宽广的意象才是古诗词真本色的显现。

策略一:品词析意, 体验诗意深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所读的诗篇, 诗中的形象, 早已附着、融合、凝聚了诗人的种种情思, 只不过这种情思有时染得很淡, 浮得很虚, 隐得很深, 其间又使用了暗示、闪避、映衬等种种手法, 所以一时不能所见所悟。因此, 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 即成了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

例3: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品析“孤帆”,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孤单的一条船)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 追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孤帆, 一只孤零零的船, 却在这意象背后隐藏了遥望孤帆远影的人, 他静静伫立,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就蕴含在这一意象之中。不品味咀嚼, 何以再现李白的一绺情思?

策略二:披文显象, 体验诗意广度

“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 变平面为立体, 这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 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 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 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

例4:《村居》教学片断。

师:从诗中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是在描写春天呢?

生:“春烟”中有一个“春”, 和春天有关。

师:是的, 你发现了一处, 不过诗中有些和春天有关的景象可不一定有“春”, 看哪位同学最仔细。

生:“二月天”。

生:杨柳也是春天变绿的。

生:放纸鸢就是放风筝, 是在春天放的。

生:小草也是在春天长出来的。

……

春烟、二月天、杨柳、放纸鸢、草等等构筑了春天的一组意象, 通过巧妙的设计, 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学生的大脑中已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物象。

策略三:意象串联, 体验诗意厚度

诗歌都是由一些意象组合而成的。诗人在创作之时, 都要对意象进行选择, 然后将它们用适当的词汇串联在一起, 从而形成特定的整体意境。笔者在教学杜甫《绝句》时采用了这种方法。

例5:《绝句》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船……

(生汇报, 师依次用课件点击这些物象。物象为黑白色。)

师:作者不但是位诗人, 还是一位画家, 画出了这么多事物。对照古诗, 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生:没有颜色。

师:是呀, 现在都是黑白的, 不怎么好看。再读读古诗找一找, 你觉得该用什么颜色呢?

(生读后汇报, 师呈现出有色彩的画面。)

师:啊, 多么美丽鲜艳的一幅画卷呀, 咱们来美美地读读。

本教学环节把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等意象巧妙地进行串联, 于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似乎历历在目, 诗人愉悦的心境也清晰可感。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凭借这些直观可感的意象来窥察诗人的情思。对古诗词教学而言, “披文得意”必须以“意象”为中介, 古诗词正是凭借意象的力量, 超越时空, 显现其永恒的本色。

意境升华———古诗词教学的深层领悟

意境, 是意象的升华, 这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局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古诗词所创设的这些意境应成为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试看以下几种策略如何追求这样的艺术至境。

策略一:触景生情, 与诗人相通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当人处于一种环境之中, 或突遇某种情况, 情感便油然而生。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 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

例6:郑雪琴《江雪》教学片断。

师:唉, 真是形单影孤。面对这样的画面, 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讨论后提炼板书: (1) 捕鱼为生; (2) 独享清静; (3) 排解忧伤; (4) 喜爱钓鱼; (5) 心中孤单。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 究竟哪一种理解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 我知道了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

生2:我感受到, 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 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课件出示动画与音乐)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 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策略二:移情入景, 与诗情共舞

移情说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含于胸中的某种感情, 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 使所描写的事物浸润着某种感情色彩, 因而生成意境。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创造我们所想要再造的古诗意境呢?

例7:王崧舟《长相思》教学片断。

师: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 睡不着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山海关外, 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 人们却睡得很宁静。

简简单单的一问, 王老师便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古诗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催化下, 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 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 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生成, 使隐含着的意境逐渐显现。

策略三:情景相生, 与意旨交融

情景相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和移情入景的有机结合。无论语言表达、意象的组合, 还是作者所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情与景都相辅相成, 共生共息。

例8:王自文《古诗两首》教学片断。

师:读了这两首诗, 你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 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 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练笔后展示读。学生写得很精彩, 感情也很投入。)

师:面对沦陷的家园, 面对人民的悲泣, 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 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芳百世,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播放《满江红》)

具有意境的古诗课堂必定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情意的张力, 使学生在回味中陶醉, 在震撼中彻悟。

概而言之, 从意向到意象, 从意象到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从表层走向了纵深。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

诗歌意象及意境赏析技法点津 篇8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匙”;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内涵,才能应对各类试题。

下面我们就谈谈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一.抓好切入点,巧解意象

经岁月磨洗流传下来的诗歌,其中的意象大多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掌握这些象征意义对我们的鉴赏会有很大帮助。例如:“松”象征着刚强挺拔、不畏强暴,“梅”象征着高洁、孤傲,“月”是思乡、怀亲的寄托,而“柳”则寄寓着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等等。

不过,掌握了这些关于意象的必要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切入,即学会解读意象本身的形、色、声、态,进而理解意象内涵。

让我们从文本中熟悉的诗词入手去做一些相应的分析。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解读意象的形:这首小令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是与诗人描绘的特定意象分不开的:老无生机的树,干枯的藤,黄昏时分的乌鸦,嶙峋的瘦马,“枯”“老”“昏”“瘦”等字彰显意象之“形”,让人感受到其苍凉、萧索的基调;再加之荒凉的古道、萧飒的西风,“断肠人”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

例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解读意象的色: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春水,这色彩鲜艳、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温馨美好之感,抓住了它也就理解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例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解读意象的声:“杜鹃啼血猿哀鸣”,此处地势荒僻,环境恶劣,“谪居卧病”的诗人本已心境愁苦,再听到杜鹃与猿猱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更是悲从心生,不由得随着琵琶女的弹奏泪湿襟袖。

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读意象的动态:“穿空”“拍岸”“卷起”,这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动魄: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似将天空穿破;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些极具动态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万马奔腾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抓住了此处描写也就抓住了词人豪放、澎湃的情感。

二.唱好“四步曲”,妙析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与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意境。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当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热门考点之一。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08高考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如何在解读意象的基础上赏析意境?我们以上面的高考题为例分步解析。

第一步:寻找意象(人、物、景):诗中的意象有落晖、鹤、松、嫩竹、红莲、烟火、采菱人等。

第二步:分析描述(抓意象的形、色、声、态等):“落晖”为西下的夕阳,为诗人推门举头所见,于山色苍茫中笼罩大地,我们不难看出此夕阳应显柔和之态,并非马致远笔下的惨淡斜阳;“遍”为松、鹤的特点,极言松茂鹤多;“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应是嫩绿、粉红,色彩鲜明,且均展示出清新可爱的姿态;渡头炊烟袅袅升起,(形)采菱人纷纷归来。

第三步:概括画面(或温馨美好或闲适恬淡或凄凉萧瑟或清冷孤寂等):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再加上大家对王维的了解我们可以归结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闲适恬淡的山野暮归图。

第四步:赏析情感(常见的情感有:忧愁、寂寞、哀怨、激愤、欢快、恬淡、高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坚守节操等):有了前三步的分析,答案(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的得出便水到渠成了。

古典诗词大多可运用这“四步曲”进行分析,如此,我们便能相对轻松地领略到诗中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界,进而从容答题。

抓好切入点,巧解意象;唱好“四步曲”,妙析意境。我们不妨试一下吧!

上一篇:防爆等级划分标准下一篇:高一叙事作文:天使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