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精选8篇)
——以苏州环城河为例
摘要:河流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水系遭到较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和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以苏州环城河为例,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而认识河流,整治河流,并提出保护措施,使城市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得到协调发展。关键词:城市河流;开发;保护;和谐;苏州环城河
前 言
河流与城市的发生、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河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河流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倡可持续性发展开发模式,并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性保护进行了设想。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1.1 河流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 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1.2 城市河流旅游功能分析
城市河流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之一,城市河流具有文化、环境、生态、商务、旅游与日常休闲功能客观要求多种功能平衡发展以满足相应主体的不同需求,而旅游功能已上升为现代河流最重要的功能,合理开发城市河流以最大程度实现城市河流多种价值、发展健康的城市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方威尼斯”、“苏州园林甲天下”等众多美誉。苏州环城河,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环绕美丽的苏州古城,登上环城河上的游船,沿途可观赏到苏州古城墙遗址、佳偶天成的藕园、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中国现存最长的连拱古桥宝带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盘门水陆城门、“吴门第一桥”的吴门桥、新近发掘出来的古胥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闾门等景点,参加水上婚典、水上运动、放河灯、古城门开启仪式、龙舟竞渡、苏州生日等旅游活动,沿线配备有纯正苏州味的茶坊、酒楼,满足现代需求的咖啡吧等休闲设施,还可以在三国英雄孙策古墓所在的苏州第一丝厂买到正宗的苏州丝绸。环城河风貌保护工程,不仅给苏州营造了一条环城绿廊,而且将苏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联结了起来,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热线。近年来,围绕“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新开发建设了环城河水上游,逐渐成为苏州旅游新亮点和热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发挥其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也的发展,旅游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不断对现有旅游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是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被誉为苏州“绿色项链”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是一条“成城即有”、见证了千年古城繁华与兴衰的著名河流。经过千年的巨资整治改造,环古城地带宛如一处处开放式园林,加之两岸如画的风景,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城市的流动“画廊”。无论是古城旅游,还是休闲娱乐,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都堪称古城区服务业发展一座价值独一无二的“金矿” 2.1 苏州环城河开发现状
项目开发之初,定位只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以古城风貌保护为主,并没有把它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后来的“无心插柳”却换来了“柳成荫”,但起初的定位和开发建设,由于先天存在的不足和欠考虑,作为“东方水城”的核心旅游产品,存在着不少有待优化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说来有,旅游特色有待进一步提炼和挖掘,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游客仅限于坐船观赏,可参与的活动不多;二是水上游可看性不强,沿河旅游景点偏少且略显平淡,文化挖掘不够;三是夜间灯光布置仍须进一步加强;四是水上游与岸上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没有起到串联的作用;五是旅游码头和水陆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上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
2.2 苏州环城河开发的优势
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在支持服务业发展上优势更佳。
其一,环城河改造后的基础设施水平更高,预留的服务业发展空间更大。按照一流设计、一流建设的目标,在历经三年、投入40亿元巨资改造之后,环城河沿线,公交站点、画舫游船等陆路、水路交通已经基本到位。而且,大到游船停靠驳岸,小到电话亭,古典园林的元素被大量运用,使得沿岸的诸多设施本身就构成了景观,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为游人营造了良好环境,更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硬件。
其二,环城河沿岸可利用的人文资源、历史遗存更多。仅觅渡桥至南门一带,就有见证了苏州近代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旧址,这些都是发展服务业的优质资源。
其三,环城河地处苏州古城区与新城区的结合部,过往人流密集,腹地更广阔,极有潜力把这一带发展成为城区服务业发展新的“聚宝盆”。2.3
苏州环城河开发设想
如果苏州要全力打造“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形象的话,就必须有相当影响力的“水城”产品来支撑,环城河对打造这样的高品质、强吸引力的“水城”旅游产品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环城河是充分演绎“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载体,自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现有环城河水上游为基础,巧妙串联沿河两岸历史典故,深度挖掘古城文化内涵,让环城河成为诠释古城文化和历史的最好载体,突出环城河是一条“古代和现代”时空联结的具有苏州古典韵味的时尚河流。
其次,继续扩大每年一届的苏州旅游节以水为主题的系列节庆活动影响,借旅游节庆为平台,以市场合作为手段,吸引国际知名与水有关的旅游城市参加水上彩船巡游,提升苏州古城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让环城河成为一条“苏州与世界”空间联结的国际化的东方河流。
苏州环城河沿线改变只以观光为主,没有互动内容的状况,让护城河旅游由“水上漂”走向真正的“水城游”。目前不少城市都推出水上旅游产品,沿岸景观大同小异,因此,在苏州环城河的新一轮开发中将注入体现“苏州生活”的内容,在水上设立一些特色的观赏区,并要让水陆联动,让游客能贴近、参与、感受东方水城居民饶有情趣的生活。
水塔变身空中会所,街舞融入沿河风景:位于环城河东北角的北河水厂地块,可以改建为私密性较强的高档商务空间。相邻的相邻水塔则可改建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相邻的水塔则可改建成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
胥门沿河一带已经形成酒吧一条街,是时尚夜苏州的代表,但目前美中不足的是,岸上丰富的娱乐活动与水上旅游之间仍缺乏互动。新一轮旅游策划中,将沿河酒吧双向开放,同时面向环城河面营造特色空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吧文化,向乘船旅游的客人展现苏州夜风情。
演绎中心的演出也可纳入环城河旅游之中,在广场沿河地块将打造一个“苏州大舞台”,广场北部可设居民自娱自乐广场,广场南部则可开展街头音乐表演,凡有一技之长的市民皆可来此亮一手,既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又为环城河旅游增添了精彩节目。住一晚苏州民居,尝一尝船屋美食:利用附近有平江。在此处主要打造苏州建筑特色的住宿设施。分为枕水人家、江南庭园、私家园林、江南楼阁、水巷广场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区。与此同时,苏州居住生活类历史街区的小巷居民、世界文化遗产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群、各类传统会所,各种博物馆群的地利之便,可以说,苏州传统建筑的精华集中在此。因此,让游客“住在平江”的策划由此诞生的工艺品也将在这一区域集中展示。住处室内配以特色陈设、盆景、字画挂件、工艺器皿、服饰用品等,可供住客参观,也可订制购买。
觅渡桥地块将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所在,预备打造成为“爱情港湾”。在莫邪路沿岸则布设情人街,除了开出咖啡馆、茶馆、自助餐厅、礼品服饰店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精致店铺外,平时还可以通过举行单身派对、假面舞会等吸引人气。在河岸长廊则可设立音乐亲水平台,钢琴、小提琴演奏,对歌比赛等,将是水城旅游的亮点所在。
盘门地块集中了水城的一切资源要素,如水城门、古桥、船等,将整体打造成一个东方水城的门户区,也是水上旅游餐饮的集聚区。沿河的建筑采用船屋样式,彼此互通。船屋内以苏州美食为主打,具体经营餐饮和购物,水上音乐餐厅、水上啤酒屋、水上茶座,老字号中餐馆,外国特色料理店等,穿插一些购物小店,例如檀香扇、刺绣、丝绸、茶叶、珍珠、木雕等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丝厂将进一步丰富购物内容,成为环城河水上旅游的精品购物区。
标准码头串起环城游线 三级服务体系让游客称心:除了让游客有可看、可玩、可住、可吃之处外,环城河沿线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
环城游憩带将设置三级服务体系。第一级为火车站的游船码头,设立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包括候船室、售票大厅、洗手间、医疗救助站、商务中心等。第二级为各个游船的停靠点,分别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导游讲解、休息等服务。第三级是设在各个重要观赏点的水上旅游服务点,重点配置景点介绍、交通导引和游憩设施。
同时,环城河沿线要设立10个标准码头,旅游标识标牌也要布设到位。其中,在火车站广场要设立旅游标牌引导游客进入游船码头,在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和各水上旅游服务点则要建立电子触摸屏,导览机等,在河道上还要设立统一的交通旅游引导标识。各主要游船停靠点都将设停车场,并靠近公交站点,便于水陆衔接。为了方便市民和游客在沿河游玩,环城河沿线的主要景点还要增设滨水长廊、休闲长凳、伞吧、冷饮屋、小吃店、售货亭、公用电话机、生态公厕、垃圾桶等商业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要加设栏杆等安全设施。由此,这样的休闲游,不仅使游客能尽览沿河风光,更能感受乃至加入苏州人滨水而居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旅游资源破坏因素分析
造成旅游景区资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缓慢性破坏如: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苏州护城河沿岸风景近年来受突发性破坏较小,但不可避免受到大自然缓慢性破坏。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旅游景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按人为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战争破坏、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等各种原因:(1)旅游规划开发不当
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执行规划。例如在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地区,不宜大规模建设度假设施、别墅营地等。一般应在距离旅游景观稍远集中建设,而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湖泊风景区被疗养院等建筑物包围。
(2)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发,使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有的风景区由于盲目扩建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来动植物赖以生存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例如,苏州护城河中许多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一些常见的生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3)旅游经营管理中失误
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资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4)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是有其自身容量的,超越了这一容量极限,旅游地的环境和景观衰退就不可避免。在一些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而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特色。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古代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如石刻雕塑、壁画等重要旅游资源,尽管自然条件下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败,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破坏。城市河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风景开发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的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树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二)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带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带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三)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已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作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五)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六)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禁超出环境数量,引导游客科学、合理的开展生态旅游。杜绝随意搭建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规划游客旅游线路、范围,加强环保宣传。对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采取积极恢复措施。旅游景区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在旅游线路沿途和景点集中地点设立环境保护标语牌和提示牌,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包含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水上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旧城区滨水岸线利用的转型,形成了更好的城市景观风貌,从而使得城市水上旅游产品得以“浮出水面”,并快速发展。城市水上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兼具观光休闲娱乐美食等多种功能、亲水性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适应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有条件的城市政府毫无疑问应重视水上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旅游规划、码头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制定、游船企业的准入、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滨水沿江地区城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而主导的作用。实际上作为旅游中心和热点的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因此,结合城市建设、空间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培育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知名度提升。
关键词:增城市,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 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于1983年首先提出,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 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生态旅游的意义:1) 生态旅游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资源。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破坏后短时间内不能再生。生态旅游是基于旅游景观的保护之上的旅游资源开发, 可保护不可再生性资源。2)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和大自然史的重要的遗产, 包含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 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潜作价值, 需要我们的保护。生态旅游能为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历史宝贵资源。3) 社会资源生态保护价值。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生态旅游将有助于水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人文风俗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4)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观, 所以它能够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使社会分工更合理, 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区域经济活动。
二、增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开发现状
增城是广州的卫星城市之一, 地处连结珠江三角洲几个大都市的中部, 因交通便利被称为“黄金走廊”。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明显优势。
近年来增城市初步形成了“一江” (增江) 、“两道” (凤凰城至白水寨, 鹤之洲至湖心岛的两条景观大道) 、“三游” (南部工业游、中部文化旅游、北部生态旅游) 、“六大核心景区” (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旅游风景区、小楼人家旅游景区、何仙姑旅游景区、鹤之洲旅游景区) 的大旅游格局。
增城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促进了增城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 旅游业的繁荣吸收富余劳动力, 特别是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特别是带动了增城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 使得增城市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增城区内发展的不均衡得到了平衡。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城乡基础设施借机建设完善, 营造了较为更为良好的人居环境。
但是, 在增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 对增城的消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增城的旅游产品以一日游和两日游的生态农业游居多, 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平均消费水平低, 二次游客较少。2) 部分地区过大的依赖旅游业, 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因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得多, 所以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放弃了务农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 造成农业从业人员锐减, 农业产值直线下降, 甚至有大片农田荒芜。另一方面饭店、旅馆等接待设施的建设, 占用了大量耕地, 也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3) 旅游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表现:a.景观开发破坏。一些旅游区盲目、重复性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但是其建筑风格往往很难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 甚至有些乱建乱设, 极大破坏了景区风景, 改变了原有的自然、人文风貌。b.交通堵塞。旅游人数的增加, 特别是旅游旺季, 大量交通工具的涌入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私家车增加, 交通堵塞日渐严重, 已经成为制约增城市生态旅游的一大问题。c.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旺季涌入旅游景区的游客过多, 导致景区资源过多利用, 景区的基础设施压力剧增, 基础设施的损耗日益加重。d.旅游管理不到位,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景区对游客及当地旅游从业者的管理不到位, 旅游景区不文明现象屡发不止, 有意、无意的破坏环境, 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其中主要包括交通工具尾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三、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 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 终极目标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是想要做好生态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离不开具体的开发原则。1) 环境冲击最小化。生态旅游应在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的保护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2) 尊重原有文化。生态旅游一般进行小型化旅游规模, 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 在当地人文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3) 公众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过程中, 要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教育, 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动保护当地环境, 对其造成最小的影响。
四、增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应措施
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政府应引导生态旅游业制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打算, 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合理科学的制定计划。建议政府要聘请有资质、有实力的旅游规划机构, 在对全市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2) 改善基础设施。重视旅游业系统协调的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加快交通、水电、通讯、食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管理, 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3)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 建立和完善环保机制, 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环境资源保障。一是实行各乡镇负责制, 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各市职能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环境保护负责;二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环境保护责任;三是出台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相应责任人定期、不定期考核。
4) 加大生态教育宣传, 进行全民生态教育。充分运用学校、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工具, 强化全民生态意识。重点对旅游业从业者进行培训, 并且施行持证上岗。没有旅游从业资格证的一律不能上岗。以防止劳动力过度富集于旅游服务业, 从而影响到第一二产业等实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大功能区推动双转移迈向双提升增城远见:不平衡发展如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N].南方都市报, 2009.
[2]增城市举全市之力, 营造大旅游新格局[N].南方都市报, 2009.
[3]李佳莎.广州增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关键词 旅游产品 地方资源 观光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服务的总和;也就是旅游者向游客提供所有旅游服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旅游设施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成旅游产品过程。在开发旅游产品上,地方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向旅游产品转化,变成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服务。
一、根据市场需求,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
游客来到旅行地,主要是观赏和游览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以及文物古迹。根据游客的这个需求,可以把地方资源灵活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在此,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景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旅游景点和服务组合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在把地方资源转化为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发展适应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现在是我国旅游高速发展的时期,旅游观光产品应该把握市场的需要,对观光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升级,发展适合未来市场发展的旅游产品。现在游客喜欢在旅游观光的时候,能够有一些参与性的娱乐休闲活动。所以,在开发城市观光旅游产品上,应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对市场需要的把握,做好观光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令游客在观光景点的同时,享受到其他的休闲娱乐性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对观光旅游产品不断深化。观光型旅游产品一般以迷人的自然景色和城市面貌来吸引游客,但是如果游客的猎奇心理满足之后,就会有喜新厌旧的情绪,目光就会转向其它地方的景点。所以城市观光型旅游产品往往有重游率低、游客停留时间短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在设计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上,可以加大智力、技术和文化上的投入,实现旅游的种类更新;同时健全和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配套设施,增加旅游项目的娱乐性,这样能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刺激感。除了丰富游览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贯穿在游客的观光活动中。景点的名胜古迹在为旅游者提供审美的同时,应该进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深挖掘,给旅游者提供教育的目的,这样能增加观光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二、開发城市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越来越关注精神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一般的观光活动,而更多希望欣赏和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还有一些旅游者,更希望在旅游中能融入到当地的民俗中,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因此,一些以休闲、度假行驶的文化旅游产品,也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为此,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类资源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拓展市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更好把地方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当地旅游部门应该针对旅游市场的特点,整合当地资源来设计文化旅游产品。因为游客的需求是各有千秋的,有的是观赏性的,有的是娱乐性的,有的是学习性的等等。面对市场上的这些需要,旅游部门应该整合城市的多文化资源,设计能够满足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应该深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旅游产品应该强化和突出地区文化的特点。同时,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上,应该注重求同存异,突出本地优势和特色,切忌模仿照办。事实证明,一些令游客在大同小异景点之间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被人们厌烦和抛弃。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有鲜明的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旅游项目上从景点开发到设施建设,以及景点服务人员的穿着和素质,都应该表现城市文化的主题。为了开发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不断为旅游活动增加活力,不断吸引游客的前来。面对一些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深挖掘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活动氛围,使文化的内涵通过旅游设施和旅游活动体现出来,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品位。在本地资源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上,应该遵循文化保护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对当地居民或者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造成影响,使原来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丧失,从而失去了文化的真实性。所以,在开发本地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上,不能破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文化本身;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手段保护原先文化的形态,不能使本地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异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当地居民和许多人士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开展文化旅游的认知教育。为此,应该取得当地居民和广大群众的理解;而且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各层的人士,大力宣传和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把文化旅游认知教育融入到旅游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中。这样才能塑造优秀的旅游文化氛围,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三、发挥政府的开发资源之主导作用
事实证明,政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起着主导作用。为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政府应该发挥好服务的角色,引导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体现在为游客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上。为此,政府的公安部门应该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的活动,为游客的娱乐活动消费创造安全的环境。同时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要规范旅游市场的管理活动,为游客营造舒心的消费环境。交通部门应该调整和规划好公交路线,为游客营造方便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弄清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是我们认识和促进城市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我们有必要追溯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古代祖先筑城兴市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权职能外,客观上对城乡人民发展商品交换,保护城内工商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城市逐步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连串的印记,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遗留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的文物价值,而且,成为我们追寻祖先足迹的极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的要求,古代人一般又在江河湖海之滨形成群落。或依山傍水,或地处交通要道,又借重于天然美丽的山川湖海环境。这样,不少城市又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就是为什么城市普遍具有旅游资源的缘故。只不过不同的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各有所长而已。但是也有不少城市二者都十分丰富。例如,多脑河畔的世界名城维也纳,公元一世纪就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港口和交通要塞,后来成为奥匈帝国的首都和奥地利的首都。多脑河流贯市区。该市西郊山地森林葱郁,自然风光优美。加之,市内圣斯丹芬大教堂、贝尔凡德尔宫等古建筑相映耀辉。18又建成维也纳歌剧院,成为世界歌剧中心,音乐之乡。贝多芬等世界著名音乐家,就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获得薰陶,成为一代音乐宗师。我国的北京、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既是许多王朝的都城,又是风景优美的胜地。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十三陵、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古建筑的瑰宝和美丽的香山,为世界罕见,使北京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
上面,我们简略地阐述了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说明了旅游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沉淀的一般规律性。在当代,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产业,上述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和品
位高的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甚至由此产生了新兴的旅游城市。例如,湖南的张家界市,就是因以张家界等武陵源世界罕见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吸引了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为适应发展旅游业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批准更名而成立的新型旅游城市。目前该市已兴建了一级国际机场,开通了全国17条航线,并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交通网;兴建了国际国内直拨和移动电话网,以及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改造了旧城区,使张家界向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发展。该市的武陵源管理区(县级城市),就完全是因武陵源旅游资源开发而新建立的崭新城市。因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城市发展和新型旅游城市诞生的新趋势,在全国许多旅游城市中也得到了佑证。认识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在当代演变特点,对我们自觉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职能分工,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蕴藏的旅游资源,在当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经济资源。在自然经济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消费需求还局限在吃、穿、住等追求温饱的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观上还缺乏迫切的要求,客观上也不具备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因此,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沉睡千年。在的露宿荒野,甚至坍倒破坏。更有甚者,在愚昧的思潮影响下,还人为地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当作“四旧”破除,酿成民族的悲剧。可见,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受到思想认识的影响,又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在我国飞速发展,各地兴起了旅游开发热,也出现了破坏城市旅游资源的新情况。因此,对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旅游业在当代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据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经济机构和权威人士预测,它将继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之后,成为21世纪的第一大产业。我国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认清下个世纪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个大趋势,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目前在各级领导中,把旅游业仅仅看成是“游山玩水”、“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人,可能不多了。但是,在重视旅游发展中,对如何促
进旅游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存在着新的盲目性。有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又高,很有发展前途,但却不敢以旅游业为龙头,总认为它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不能创造物质财富。这样,不能发挥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的城市有某些重要的旅游景观,但分布比较分散,或交通条件差,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却又在那里大兴土木,费巨资去开发。这两种情况都脱离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该大力发展的不敢大力开发;不应大力发展的却在那里大力开发。这样,不仅没有合理使用国家资金,更重要的是没有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经济协调起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有一种思想也值得注意。这就是仅仅把旅游业看成是经济事业,而忽视了它同时又是一项文化事业。旅游业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风尚。例如,有的城市为了招徕旅游者,大肆宣传迷信甚至腐朽的东西,使沉渣再度泛起。这种只为赚钱,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值得注意。还有的城市不顾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短期行为严重,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在发展旅游业时,没有把丰富、健康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作为旅游业的生命。因此,在发展城市旅游业时,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既要从产业的高度,使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又要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注意保护、弘扬、丰富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传统。这样,发展旅游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形成特色。
统筹规划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城市和旅游协调发展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它包括多个层面。第一,在上级(国家、大经济区或省区)综合发展规划指导下,搞好城市的综合发展规划。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母规划。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各个方面。它从横向协调城市各类产业、各个行业的按比例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关联着70多个行业,是带动面最宽的产业,其发展本身也因此受到相关行业的制约。孤军发展旅游业是不能持久的,必须协调好它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比例、规模和结构。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由市场导向,搞好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的子规划、部门规划。在综合规划的指导和制约下,要明确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方向、重点和特
色,与综合规划上下衔接一体发展。制定城市旅游总体规划要注意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避免纯技术性的静态规划。要由市场经济思想来统帅。着重要解决好市场与特色的关系。发挥城市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不能脱离市场,尤其是不能脱离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旅游事业起步时间还不长,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内陆城市的旅游收入,还是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要来源。考虑到我国实现小康水平后,国内居民的旅游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在相当时期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特色时,应该要考虑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历史文化等因素,不能一味求洋,模仿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市场出发,也要考虑和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现在许多城市开发旅游,一哄而上盲目雷同。一说搞民俗村,有的城市就搞上10多个民俗村景点;一说搞缩微景观,各地都模仿这种形式,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客源减少反而失去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本地旅游特色,也不会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市场与特色的关系。第三,要把旅游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旅游发展的规划布局要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建设布局形成城市的面貌和特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和人造环境,有利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同时,在城市建设布局中,还要十分注意妥善保护古建筑物、古树等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旅游总体布局也要成为城市建设布局的一个有机部分,使景区和景点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布局规划,浑然一体。这样,景区和景点的建设才能得到城市各方面建设的配合。在这方面许多古城、名城的建设,创造了可贵的经验。首都北京既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又是世界文化名城。近几年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意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据报道整个北京的城市建设,就是以天安门、故宫为中轴线展开布局的,这样,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保持了古都雍容典雅的京都气派和庄严风貌,在具体建设项目上,许多建筑物注意继承和保持京都宫殿式建筑艺术,十分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使北京的新老建筑浑然一体。既有现代化的伟大气魄,又保持和光大了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又如青岛市的建设也很有特色,城市建筑风格与其它城市迥然不同。科学地吸取了国外建筑形式的精华,形成了我国海滨城市建筑的特色。整个城市的建筑布局、设计,与蔚蓝色大海的生态环境十分协调,使人感到青岛的每一处建筑物,在大海的映衬下,都是一处美好的
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还有西安唐代古城的恢复和建设,也极有古都长安的千年风韵。这些城市的旅游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有机结合的经验,值得其它城市研究和重视。现在,有的城市搞建设,不注意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风格相一致,城市建筑物千遍一律,象堆积着一块块火柴盒式的积木。这样,城市本身就没有自己的面貌了,更谈不上形成吸引旅游者的独特的美好形象。这个问题在民族地区特别重要。我参观过国内一个闻名世界的景区,地处以土家族为主的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那里的旅游业兴起后,建筑不少的现代化宾馆。但建筑形式基本雷同,竟没有一幢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式的旅舍或宾馆。是否可依山傍水建筑一些外形象土家吊脚楼、内部设施现代化的小型宾馆,或者让景区的土家族居民,将自己的吊脚楼开辟为个体旅舍呢?这样,使旅客更能体味民族风情和山光水色,吸引力可能更大。因此,旅游城市的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以期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第四,在城市旅游总体规划中,要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以往我们做规划,往往只重视硬件的建设,即重视景区、景点的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宾馆、娱乐园厅等方面的建设。这固然十分必要,这方面不建设好,旅游的可进入性就降低了。但是,仅仅注意这个方面还不够,还要注意软件,即旅游管理体制、社会治安、通讯信息、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以优化旅游环境。现在有的城市,尤其是在行政区域交界的景区,管理体制混乱。一个景区往往属于几个城市,各地政策又不一致,常常因自身的利益扯皮吵架。例如,千岛湖就座落在淳安、建德等县。三峡景区就跨越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四川省的奉节、巫山五个市县。因此,要在规划中研究和解决统一管理的问题。否则,多家经营一个景区,管理体制上混乱,会使游客感到十分不方便,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在一个旅游宾馆,也有个经营管理的问题。有的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甚至乱收费坑宰游客,使游客望而生畏不敢再来。最为严重的是有的城市和景区,社会治安混乱,游客缺乏安全感,以至酿成“千岛湖事件”这样的恶性事件。这些软件方面的建设,在规划时都需大大加强。要统筹考虑制定措施,以建立城市旅游的良好形象。否则,因软件建设的失误,恶性事件的发生,也会断送我国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
3.深度开发,把旅游与经贸结合起来,把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的合理开发利用,还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良性循环上,还要发挥旅游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这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开发模式。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城市创造了许多好经验,面向世界,突出特色,起点高、效益好。湖南省近几年形成了“三节一会”,即岳阳市的国际龙舟节,张家界市的国际森林节,常德市桃花源的国际桃花节、衡阳市南岳的传统庙会。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淄博陶瓷玻璃艺术节,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都影响很大,在引进外资,发展外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城市的对外开放。目前,这种从城市旅游资源出发的深度开发,在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把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并向弘扬民族文化的深层面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游客。例如,继深圳市微缩景观“锦锈中华”的开发成功之后,最近,在北京又推出了“中华周易山庄”。有的名山推出富有神话色彩的“祭天文化旅游”。还有的城市和景区推出了科学考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古文化旅游、修学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中医康复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等。体现了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文化消费层次发展的趋势。湖南省张家界市近几年着力于这种转型,目前该市已从原来单纯的游览山川风光为旅游项目的自然风景区,发展成为现在集观光、探险、科研、疗养、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这种杂交式的综合开发,更有利于发挥旅游的深层次功能,促进人的内在素质的不断提高,值提提倡。
4.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提高旅游科学技术。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资金和技术的牵动和支持。目前国家资金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勇于打破国营旅游机构依靠国家拨款、贷款、一统天下办旅游的格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法制管理下,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办旅游的新型格局。要把旅游经营单位进一步从事业单位中解脱出来,实行商业化经营,使其公司化、股份化、市场化,以利于吸收海内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的旅游业向高科技、现代化方向发展。现在许多城市在多渠道引进旅游开发资金方面作出了榜样。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大胆让出经营权,去年初与马来西亚保利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宝峰湖公园。现已到位资金1100万元,整治了索溪河堤,深度开发景区、景点,增建中华奇趣园、国际奇珍异兽观赏园、人造瀑布、升降梯等一批新景观,使高山翠湖在武陵源风光
中更为灿烂。另外,长沙市湘江中的月亮岛、常德市桃花源中的宋代道教观,都正与外商协商共同开发。此外,古建筑的恢复、保护、维修、旅游区的生态保护,景区、景点的参观保护设施等,都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在这方面,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值得大大加强。
三、城市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尤其是城市人文旅游资源,有的价值连城,甚至为无价之宝,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近几年旅游业大发展,由于我们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掠夺性经营,在景区乱搭乱建,大量的旅游资源被破坏。有关资料指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是我国仅有的冻原地带,由于游客猛增,缺乏保护,已遭破坏。泉城济南,过去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一派家乡美好景象,现在已不复存在,甚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已濒临无水、污染严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人间天堂的苏杭,都人满为患,美丽的山光水色也遭到污染。再如许多古墓被盗,如此现象相当普遍。这时状况,促使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进行反省。如不再正确处理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我国的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将毁于一旦。为了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得以继续利用,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重于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当前要切实抓好下述三个方面,尤其是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景观、景点的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顾景观、景点的承受能力,掠夺性经营,它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可采取的.保护措施,一是对景观和景点加强维护和维修。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源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例如,湖南沅陵县的大型宋代红字碑,至今还露宿在荒郊草丛之中。许多城市珍贵的古碑字画也在风雨中受冲刷。再如,有的城市,内的古建筑物年久失修,将要倒塌,还有许多古迹在城市建筑中被拆除或淹没,实在令人可惜。这除了要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外,还要解决急需的资金等实际问题。二是要加强对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例如,有的世界闻名的森林公园,还缺乏一支具有先进设施的防火急救队伍。一旦森林失火,后果不堪设想。再如,有的森林公园遭到虫灾,林木受损。一些溶洞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甚至钟乳石被盗。诸如此类的问题急需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三是要
坚决执行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景观、景点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2.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保护。这是对旅游资源的间接保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生物与非生物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就人类自身来说,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群落。生态环境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地球空间。因此,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同时受到自然界的约束。自然规律并不因人类的存在而失去作用。我们在改造自然时,必须注意遵循自然规律,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否则,我们将自食恶果,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一般地说,发展旅游业如同发展工业一样,造成资源耗费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损害。问题是我们要将这种损害,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同化和自净的能力限度之内,使生态系统尚能保持稳定的状态。否则,任凭无计划的掠夺性经营和过度开发,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最终使得我们向自然索取的利益,远远无法弥补我们将要付出的代价。特别是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其遭到破坏,无异于“旅游自杀”。上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的破坏,济南泉水的枯竭二例,就是破坏了生态环境遭到自然惩罚的实例。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的认识。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例如,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一般地说,旅游者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产生的废物污染,比当地居民要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骤增的人流,且集中在旅游城市和景区,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要素,如大气、水、地表等污染。这种污染,不亚于工业的“有烟”污染。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存在的脏、乱、差就是一个佐证。就是对旅游资源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景观退化、甚至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例如,我国许多旅游开发的溶洞,由于游客太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超过了景区或景点的自净能力,溶洞内原来洁白的钟乳石都变黑了。这些对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坏情况,比起治理工业“三废”代价更高。另外,认为
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观念,也是有碍于保护生态的错误观念。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景观外,一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它的耗损一时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已。自然风光破坏后,不复存在,人文资源破坏后,不可复得。虽说某些古建筑和文物可以复建或复制,但其文物价值已经丧失。例如,江西的滕王阁虽已复建,但已不是千年的古楼,没有文物价值了。因此,我们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地保护城市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为人民造福。
第二、防重于治,开发旅游项目时,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保护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把住旅游项目开发关,禁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比造成污染后再来治理环境更为重要。“防”的主要措施,是认真开展旅游项目的环境效应评估。所谓环境效应评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开发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生物和物理方面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各个方面造成的正负效应及其程度,并据以形成科学的评估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轻微的项目,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项目,要禁止开发或实施。这样,从源头把住保护生态环境关,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以保证开发利用风景名胜的合理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我们在旅游城市,就应多开发一些绿色工程和污染少的工业,要禁止兴办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在景区中心不要兴办工业。对不同性质的景区的旅游项目,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向和规模,控制不同的人流总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二是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环境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三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已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地
摘要:
随着地球村的不断在缩小,世界各地朋友的交流更加方便,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旅游业的开发是必然选择,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只注重开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对旅游资源只知道利用而不加以保护,这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了解到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
正文;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近年来, ,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损害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 ,破坏了旅游环境 ,降低了旅游质量 ,造成景观衰退 ,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 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 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使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 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 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涌入, 致使基础设施紧张, 旅游旺季高度集中的旅游流破坏或影响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糟糕, 景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 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涌入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
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 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 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像上海的黄浦江, 广州的珠江, 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 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 , 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 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 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 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 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2。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质不高,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 旅游者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景点,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草坪,这些行为造成景区一片脏乱, 甚至是资源破坏。某年的十一 黄金周期间,泉城 济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边洗脚, 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同样也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 江西南昌市动物园推出了与动物亲密接触活动, 3 只刚满100天的虎宝宝被当作与游客拍照的道具。在活动过程中, 游客们对虎宝宝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动物研究专家在反对利用动物牟利的同时, 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行, 爱护动物。3 3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 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 反之, 则小些。如贵州织金洞景区, 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 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会对洞内景观造成严重破坏, 游客人数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 空气湿度和温度都会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发生作用, 会破坏洞内景观, 使其变色, 甚至是融化。当洞内干燥时, 石灰岩表面又会结晶, 这样使洞内景观严重污染和破坏。目前, 织金洞的景区, 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的措施, 但是, 随着游客的增加, 景区的精华部分!!银雨树, 其颜色也在逐渐变暗。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 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 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 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 缩短了其寿命。4 通过对上海的黄浦江,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的景区等景观点,充分让我们知道旅游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我们应该做到在生态旅游中,我们时刻遵循“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的响亮口号,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当地的生态影响降低到最低。[5],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做为政府,旅游资源开发中,努力学习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牢固地树立“管家意识”,强调不要只盯着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更多地考虑资源使用的长期利益。只有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6 [ 1 ]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57~66.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 N].光明日报, 1999年1月19日.3,4 百度百科
临潭县旅游局 2012年9月14日
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在海内外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临潭县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其中以冶力关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最具代表性。景区北距县城兰州154公里,是县内外理想的避暑渡假之所和物华天宝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秀丽的冶木峡、风光旖旎的天池冶海,形态逼真的的千年卧佛,奇特幽静的县级地质公园赤壁幽谷,神奇隐秘的镇关雄柱,绿涛茫茫的黄涧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因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搭配,民族风情浓郁而被誉为“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
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我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旅游景区。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临潭县确立了建设“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成功打造了“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城市品牌及“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景区先后获得了“甘肃县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十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被美国最具权威杂志《视野》《探险》称为“人一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编入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西安人必游的50个地方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级景区1家、国家AA级景区3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县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新城),县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水利名胜风景区1家。已建成开放的冶力关景区有冶海、赤壁幽谷、黄捻子、森林公园、亲昵沟、冶木峡(上峡)、下峡等7大景点270余处小景点,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旅行社1家,全县现有各类酒店、宾馆20余家,“农家乐”已发展到57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多人,可同时为1万余人提供食宿服务。
多年来,我县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着眼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52万人次,旅游收入1.78亿元;2011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56.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8.03%和20.8%,旅游总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综合收入占全县GDP的总量超过了20%。
二、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我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使各类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得到了有效利用和整合。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努力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另一方面,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角度出发,加大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利用的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在促进我县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加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积极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旅游资源的分类管理和开发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全县旅游规划体系。先后高起点、高标准地组织编制《临潭县冶力关镇区景观绿化总体规划》、冶力关池沟、庙沟、草滩新村、葸家庄地形测绘和《冶力关农家乐建设规划》、《临潭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甘肃县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依托北京大地风景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临潭县冶力关景区总体规划暨修建性详规》,为有效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旅游投资体系,不断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全县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大型企业资本、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我县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力量抓精点、精线、精品和硬件与软件的综合开发,依照规划加快了道路、宾馆、农家乐及景区(点)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冶力关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变,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5亿元多元。相继实施了冶木河河道治理及景观工程、野林关大酒店二期工程、冶力关步行街、关街—池沟农家乐休闲一条街、冶力关文体活动中心、洮州卫城——冶力关文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冶峡隧道等一大批旅游重点工程。对冶力关500多户农家乐进行了风貌改造升级,统一了冶力关镇、城关镇临街建筑店铺风格,在冶海、赤壁幽谷、新城景区建设三星级旅游厕所7座,实施了亲昵沟景区爱情桥、对歌台、道路拓宽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冶力关镇特色旅游小城镇“五化工程”、冶海防渗漏、景区绿化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全方位开发办旅游的路子,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有力的支撑了冶力关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先后完成了冶力关生态园、冶力关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村唐古拉风暴演艺厅、林海宾馆、临潭世纪饭店、滑索、滑道、滑草等项目建设工作;总投资2000万元的冶海户外游乐园CS仿真训练基地、九叠瀑布、水上餐厅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了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甘肃县信用社冶力关接待中心、临潭宾馆、洮州宾馆等旅游招商项目。积极创建冶力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及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景区,加快了新城国家AAA级、城关、古战、术布国家AA级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努力构建旅游生产力合理布局。三是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树立旅游景区新形象。针对景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每年都开展了旅游景区整顿和规范管理行动,集中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开乱挖、乱刻乱画、乱吐乱扔、未批先建等现象,提倡绿色环保,低碳旅游,禁止使用白色污染物品、一次性用品用具;对原有的旱厕等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环保式的三星级旅游厕所,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等组成检查组,对旅游景区进行明察暗访,打造了一个便捷、安全的新景区,树立了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白洋淀旅游资源的概况
白洋淀是当地重要的旅游项目, 其具有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的特点, 白洋淀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且文化底蕴比较深, 其有着“华北明珠”的美誉。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水体中存在着较多的淡水生物, 这也促进了当地渔业的发展, 增加了当地水产品的产量以及样式。白洋淀中还有着较多的芦苇, 苇席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白洋淀体现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这里水乡特色浓郁, 有着较多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
二、白洋淀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1白洋淀水源补给存在一定困难
白洋淀水源存在不足, 导致了湖泊水量逐渐减少, 出现了水位不断下降的现象。在对白洋淀周围的地质进行勘察后发现, 这一地区的土地中存在着较多的粘土, 而且还发现了较多的贝壳, 发现了沼泽遗迹, 在白洋淀周围的土层中, 还发现了兰灰色粘土沉积层, 这些发现表明白洋淀的本身面积比较大, 在开发的过程中, 面积不断缩减, 出现了水源不足问题。白洋淀的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 是靠流域内的河流进行补给, 但是由于华北地区近年来干旱情况比较严重, 所以存在缺水的问题。白洋淀的水量主要来自两个部分, 一部分自然降水, 另一部分是府河。府河属于天然河流, 其曾经也出现过断流现象, 而且也成为了污水排放的主要河道, 在连续干旱的自然条件下, 上游水库的拦蓄使得淀水量越来越少。为了缓解这一现象, 白洋淀上游地区修建了较多的水库, 而且减少了河道下泄水量, 由于华北地区近年来干旱比较严重, 所以, 水源不足问题已经成为了威胁白洋淀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淀区有机污染严重, 水体严重营养化
白洋淀流域工业发展比较快, 人口数量也比较多, 由于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 所以, 白洋淀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水质出现了恶化问题, 这与工业污水排放有着较大的关系, 白洋淀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比较大, 水体中出现了很多金属污染物, 水体中氮、高锰酸钾指数逐渐升高, 使得淀区水体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白洋淀水体污染比较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保定市在发展的过程中, 工业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 工业废水以及生活废水不断的流入白洋淀, 其中府河对白洋淀影响最大, 白洋淀中流入了较多的污水, 使得其水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工业与城市现代化发展, 虽然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 但是也造成了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3淀内动植物种类锐减
白洋淀中浮游生物很多, 但是由于淀内水质恶化情况严重, 所以, 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 水生植物群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芦苇的生物量越来越多, 白洋淀呈现出了沼泽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淀内动植物的门类没有出现变化, 但是动植物的属性却明显减少, 淀内绿藻的数量越来越多, 不利于对白洋淀生态的保护。
三、兼顾白洋淀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1开辟第三水源, 保证水量, 是白洋淀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由于华北地区连续多年干旱少雨, 白洋淀几大支流连年干枯。目前白洋淀的水源仅靠自然水源远远不够维持正常年份的正常储水, 并且大量污水流入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如果水量补给充足, 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大白洋淀排泄量, 提高其自身的缓解能力。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大白洋淀还清治污力度。加强水区村庄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污染防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划定区域, 明确分工, 对水区生活垃圾统一处理, 避免向淀中倒泄。对白洋淀水域功能区进行划分。将养殖区和旅游区分开, 旅游区的船只统一配备垃圾篓, 并设专门的垃圾, 漂浮物打捞船。定期对淀内淤泥进行清理, 减轻淀水污染和淀区衰退, 延长白洋淀的寿命。
3针对白洋淀内动植物种类锐减的问题, 相关工作者一定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要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减少污水的排放, 还要避免水质遭到破坏, 这样才能使淀内植物群落和动物物种结构更加丰富, 才能避免动植物种类的减少。
4由于白洋淀旅游资源处于接近饱和的状态, 所以, 旅游行业要限制与控制对白洋淀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这样可以避免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可以实现白洋淀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兼顾。
结语
白洋淀曾经出现过干涸的问题, 有关部门在对其重新蓄水后, 将其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开发项目, 对这一资源进行了开发。白洋淀也出现过水体污染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比较差, 一些工业企业随意排放污水, 造成了白洋淀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治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工作模式, 这样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白洋淀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是该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 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开发项目, 在开发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 要避免白洋淀受到污染, 这样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白洋淀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 所以, 旅游开发单位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 还要最大限度的开发旅游资源, 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兼顾。
关键词:白洋淀,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倩.基于委托代理的公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2]张素珍, 宋保平.白洋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4 (02) .
[3]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沈兵, 李宁波, 黄昌筑, 熊仲华.云南洱海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环境科学, 2005 (05) .
[4]车震宇, 唐雪琼.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02)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环境资源,刑法保护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光热风力资源,也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剧减、土地沙漠化及资源开采和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将长期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中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刑法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预防环境犯罪、保护环境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强化刑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作用。
一、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作用
1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功能,惩治环境犯罪行为
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犯罪问题日益严重,采用刑事手段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环境刑法规定了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是一个国家打击环境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从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程度分析,环境刑法不仅较其他制裁模式更具威慑功能,而且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法律无法替代的作用,环境刑法有别于传统刑法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法益的价值理念,在大规模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刑法保护环境资源更应突出环境刑法独具的价值理念。
2充分发挥刑法的评价作用,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
刑法是一部禁止性法律规范,它通过对犯罪的惩罚性规定,为广大公民设定行为模式,在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怎样的行为,以及行为达到何种程度便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表明了刑法的价值导向,即告诫人们远离犯罪,否则可能遭受刑罚之苦。在刑罚的强大威慑之下,人们往往出于趋利弊害的本性会直接或间接地放弃犯罪,避免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见,在刑法中规定环境犯罪,追究环境刑事责任,能够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遵守环保法的规定,不去实施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这就对预防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充分发挥刑法的教育作用,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识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所以适用法律来引导、制约、规制人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为有效。刑事立法的另一层价值所在,就是要通过对某一类犯罪的打击程度或重视程度来确立一种刑法(刑罚)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成为人们从事一定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标准。它虽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能逐渐地通过时间的叠加和空间的延续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形成一股变革现实的力量,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会用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减少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从而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充分发挥刑法的保障作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任何不利于生态平衡、有悖于生态规律的经济社会活动,必然有阻、甚至摧毁人类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不顾生态规律,一味掠取自然资源,以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将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递减,直至不再有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刑法的预防、威慑及刑罚功能是良性环境秩序的最好保障,而良性环境秩序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及繁荣经济的必要基础。因此,环境刑法的实用价值在于控制和平衡经济发展,并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经济发展步人一种有序的循环状态。
二、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人类对于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并且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益、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公平、公正,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科学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要求进行清洁生产、环保生产和文明消费,达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重了西部大开发的难度,同时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也就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对危害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
2刑法关于犯罪本质的理论
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说的理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立法确定为犯罪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就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换言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揭示了国家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原因,阐明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十分严峻,尤其是西部地区,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十分脆弱的境地,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很不稳定,生态形势严峻。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生态退化形势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持续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而危害环境的行为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且还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并且给社会带来的间接损失远大于直接损失,同时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还危及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由此可见,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将其纳入生态犯罪的范畴,追究刑事责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三、加强西部环境资源刑法保护之途径
1增设环境犯罪的罪名
现行刑法在破坏环境资源罪的罪名设置上还不够完善,很多客观存在并时有发生的严重危害环境行为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增设罪名以严密我国的环境刑事法网,是与破坏环境资源罪作斗争的需要。从目前我国破坏环境资源行为的现状来看,至少需增设以下几种犯罪:
(1)破坏草原罪。尽管自200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草原法》第61至63条规定了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草原管理方面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但对应追究何种刑事责任、定以何种罪名并无具体的规定;对上述人员以外的其他公民严重破坏草原的行为也无相应的立法措施,不利于对草原的保护。因此,刑法应当增设破坏草原方面的犯罪。
(2)破坏土地资源罪。我国现行刑法对破坏土地
资源犯罪的立法规定仅限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然而,土地除了农用地这种类型外,还有荒地、滩涂、山地等其他类型,如果对这些非农用地的土地违反其自身特点,随意开采、滥用,就会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影响到土地的正常使用。因此,将刑事保护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土地,对不合理地开垦、挖沙、采土、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严重风蚀、沙化,引起水淹、水蚀或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行为予以犯罪化,会更有利于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3)破坏野生植物罪。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珍贵、濒危的野生植物物种,这些植物对于防沙固土、涵养水源和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植物物种资源的保护,我国刑法只规定了针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只是植物资源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规定破坏野生植物罪,对保护我国所有的植物物种、保持水土及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4)破坏湿地保护罪。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并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含着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总面积达2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但近些年,湿地面积急剧下降,引起植物物种减少、水资源污染、局部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开展了大量保护湿地的运动,因此,增设破坏湿地保护罪用来促进湿地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5)噪音污染罪。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我国制定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有义务遵守关于噪声排放标准的法律规范。我国也应借鉴西方的立法经验及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将排放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2完善环境犯罪的刑罚
(1)对环境犯罪应该注重罚金刑的适用。罚金刑代替自由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制的一个方向,特别是在环境犯罪的立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环境犯罪的犯罪人多数由于主观的过失造成。犯罪人不具有主观恶性,更不具有人身危险性,将这些犯罪人收监执行刑罚,对犯罪人的主观改造是一种过剩,环境损害也得不到补救。二是环境犯罪的主体大多为单位或是法人组织,对他们实施罚金刑具有独特的惩罚效果,毕竟单位或法人组织不太适用于生命和自由刑。
(2)环境犯罪应该增设资格刑。为了发挥资格刑在环境犯罪的作用,在以后的刑事立法中应该考虑设置停止执业权利的处罚规定,如吊销营业执照等等。毕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主体大多是单位或是法人,污染较輕的,可以停止其执业权利,让其整顿待环境好转后恢复其经营权;如果污染严重,则可以永久停止其从事某项职业的权利。如此处罚可以使违法者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在决策前首先考虑环境的影响,这对防止环境犯罪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确立严格责任
严格责任又称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或犯罪心理状态为必要条件,只要具备一定的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即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严格责任是近代英美法系刑法理论中的刑事责任理论之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成立环境犯罪行为都必须具备故意或过失这两种心态。但实际上,由于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程度大幅度的提高,高危行业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环境行为日趋复杂,这些都为环境的保护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如果仍以故意或过失的心态来衡量环境犯罪行为的成立,势必会纵容某些对环境带来严重损害的行为。因此,在现阶段的环境刑事立法中引进严格责任是极其必要的。
4完善我国的环境犯罪司法程序
(1)对环境犯罪应当适当放宽立案的标准。多数污染环境的犯罪为隔时犯,现行刑法规定污染环境的犯罪须有重大危害后果方能成立,但是危害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影响时间久远的损害。放宽立案的标准,只要存在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损害事实就可以立案,这样能够使一般公民根据常识及时向立案机关报案、控告、举报可能存在的环境犯罪行为,这样既能更大范围地追究环境犯罪,又能使犯罪得到及时的追究,减少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
【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推荐阅读:
论城市化与城市信息化07-20
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07-12
河流专题高考地理09-16
心中的河流诗歌10-20
那条河流阅读及答案06-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06-0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06-20
八年级地理河流教学课件10-19
城市综合体开发新模式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