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课例及反思
提要:新课程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次反思主要通过《春》的第一个教学课时,力图表达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这一新课程理念。
我设计的《春》的第一课时是一堂品读课,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导入新课后,学生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它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这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提的问题非常之多: 生问: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答: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问:“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答: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教师总结: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问: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问: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我及时引导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们都喊“需要。”然后我解答道:“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1.了解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的现状。
2.分析、探究浪费资源的原因、现象, 形成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分析、探究我国资源“薄”的原因。
【教学难点】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设计理念】
《祖国资源的“博”与“薄”》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主题从“博”和“薄”两个角度讲述我国的资源状况, 一方面使学生知道我国资源丰富, 另一方面引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的话题。针对本主题容量, 笔者设计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种资源丰富, 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第二课时, 让学生懂得我国人口众多,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各种资源浪费是造成我国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
这次课例是教学第二课时, 意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祖国资源虽“博”, 但人均占有量“薄”的现状。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民生民苦, 课堂上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不是一味说理呢?在教案设计上, 笔者设计了比较灵活的方案, 课堂气氛力求宽松和谐, 注重师生眼神和肢体的交流,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算一算、比一比、谁的点子妙……通过填表、对比、读、分析等活动, 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学生参与其中, 真正实现了用自己的手去查资料,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最终发现我国自然资源“薄”的重要原因是人口众多、消耗量大、生活、工业浪费严重、人为破坏严重, 使学生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强烈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蛋糕, “GDP先生”头饰、我国资源居世界位次表。
学生准备:查找我国自然资源 (如水、能源、矿产等)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居世界位次。调查统计爷爷奶奶小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及现在家庭每月的用电量和用水量。
【活动过程】
活动一:游戏导入, 引出话题
1.出示课件, 展示祖国自然资源的“博”, 通过观看短片, 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引出“博”。
师板书“博”。 (是呀, 祖国的自然资源“博”, 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量多, 为我国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2.师出示蛋糕, 这个大蛋糕就像我国的自然资源, 我们人人都可以享用。 (让同学上台分享蛋糕)
可是分着分着,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 (有的同学埋怨其他的同学分多了, 有的同学提出蛋糕不够分, 后面的同学也许没有了)
3.是啊, 这个大蛋糕就像我国的自然资源, 虽然储量大、种类齐全, 但如果把它平均分给13亿人, 每个人得到的却很少。 (师相机板书“薄”) 你是怎样理解“薄”的? (少、稀少的意思)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了解祖国资源的“薄”。
活动二:探究交流, 分析“薄”的原因
1.理解“博”与“薄”的相对性。
师:如果我们把祖国的资源看作一个大蛋糕, 分给全中国13亿人, 分的情况怎么样呢?
(1) (出示图表:我国资源居世界位次表) 请同学仔细观察祖国资源总量居世界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的位次, 看看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2) 课前我们大家收集了一些资料,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师相机在图表中板书)
(3) 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表格, 我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量位次大都在50位之后, 造成这强烈的数字反差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众多)
(4) 我国人口多造成人均占有量少。国务院温总理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常常给我们介绍这样一个除法和乘法 (课件:出示温总理的话)
(指名读温总理的话) 谁来说说温总理话的含义? (理解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 造成很低的人均水平)
2.分析、探究资源减少的原因。
(1) 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1) 除了人均占有量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也造成我国资源紧张。昨天大家都做了个小统计, 现在请把你们的统计结果交流一下吧。 (投影出示学生的调查表)
(2) 学生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为什么现在比以前的用电量和用水量都增加了?师板书:生活水平提高)
(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我国自然资源有什么关系呢?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自然资源, 越来越少。)
师板书:消耗量大。
这就是总理所说的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
(2) 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浪费造成资源紧张。
(1)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属于正常消耗, 那么还有哪些非正常消耗呢? (浪费)
(2) 在你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呢?
(3) 中国13亿人, 每天一人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天可浪费多少水和电? (师板书:浪费严重)
(3) 引导学生体会工业浪费造成资源的紧张。
(1) 现在, 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 它将和我们一起探究祖国资源“薄”的另外一个原因。
(一学生头戴写有“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头饰出场)
GDP先生:同学们好, 我叫GDP, 中国叫我“国内生产总值”, 我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当然越大越好, 但让我不安的是,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单位GDP能源消耗较高的国家之一。例如:中国火电行业每生产一度电, 消耗的煤比国际水平高30%, 中国每生产一万元产值的产品, 消耗的水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中国每生产一万元产值的产品, 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2) 听了GDP先生的介绍, 你明白了他的意思吗? (让学生大致了解)
我国科学技术现在并不发达, 许多机器设备与发达国家比还很落后, 所以能源消耗量大, 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浪费现象。)
(4) 引导学生体会人为破坏造成资源短缺:
(1) 课件出示第69页的表, 同学们看了这组数据有什么感想?
(2)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感受到资源的短缺?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如:限电、停水、油荒、洪水……
(3) 如果随着人口增加, 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导致浪费、人为破坏的加剧, 我国自然资源将会怎样呢?如果我国资源枯竭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
(4) 学生交流:你们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活动三:积极行动, 最大限度地变“薄”为“博”
1.了解了我国资源的“博”与“薄”, 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短缺,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出示课件:创节约型社会, 北京10所小学生发出的倡议书)
3.作为小学生, 也要从自己做起, 你们对建设节约型家庭有什么好意见?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师小结: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因而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浪费和人为破坏造成我国资源缺乏甚至枯竭, 保护自然资源迫在眉睫, 我们要从小树立节约意识, 人人争当节约小能手, 个个争创环保小卫士。
5.课外拓展活动:为建设节约型家庭写一份计划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思品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离开社会生活的沃土, 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执教的这节《祖国资源的“博”与“薄”》又恰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整节课例设计中, 笔者努力创设氛围, 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走进生活, 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 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下面就这节课的几个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贴近学生, 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 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环节:如分食蛋糕、课前调查、资料搜集、“GDP”自我介绍、写计划书等, 让孩子们自己着手调查, 自己说, 自己表现……在活动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通过自然资源居世界占位表了解祖国资源的“薄”这个环节时, 首先抛出问题“上节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祖国资源的“博”这个“博”指广博、多,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薄”你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出示祖国资源总理和人均占有量居位表让学生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紧接着, 让同学将搜索到的相关资料一一展示出来;深入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烈数字反差的情况?最后引出温总理颇具深意的话语让学生体会“僧多粥少”, 中国人口众多, 总量“博”但人均占有“薄”, 整个活动环节紧张、有序、趣味性强, 问题环环相扣, 意义深刻。再加之前面的以游戏引入,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发现问题, 产生探究的欲望。还有让学生扮演“GDP”, 以新朋友的形式活生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小学生很生疏的抽象的经济名词融入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受, 想了解, 并产生探究的愿望。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于社会。
2.把握教材知识联系, 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在解读文本时, 笔者深入钻研教材, 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如两个表格中数字比较感悟自然资源的“薄”和问题计算“中国13亿人, 每天一人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天可浪费多少水和多少度电?”进行一场典型的数字比较和运算演练;再如“薄”字,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是想通过字意的理解加深对“薄”的认识, 这又是涉及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又如课前关于查找我国自然资源 (如水、能源、矿产等) 总量居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居世界位次资料搜集又与信息技术有关……虽看似五花八门, 却彰显了品社的学科性, 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社会性”特点, 将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而增大了教学容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资料,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资料,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取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必须阅读时光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述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方。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潜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神态、品质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具体地说明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用精当的用词、丰富的联想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现总起句,使得文章的结构清楚,条理分明,流畅自然。全文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洋溢着民族的自豪感,读来有很强的感染力。该文本传递的信息是多向的,既有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极为精美、绝无仅有的珍贵,也有秦始皇当年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还有作者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数字写实、或工笔细描的精妙……我们如果把文本置身于单元环境“神奇世界”来看,不难悟出本篇教材的教学凭借语言着力帮助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在此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了解相关资料,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兵马俑。
3、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无穷。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
【设计理念】
如何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重要的途径就是体验。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由形悟神,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尽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的磁场;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真切感受,领悟文本背后的意蕴。总之,力求巧借体验,把学生“带到”西安兵马俑坑的现实场地中,“带到”秦代征战军阵的历史场面中,“带到”古代雕塑艺人的劳动场景中……
【课堂描述】
〖片段一·激发体验欲望,“踏上”历史征程
师:有人说,要看中国近十年的历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国千年以上的历史,就到──
生:西安。
师:1974年春,西安临潼的农民在挖一口井,这一挖可了不得,这一挖就传出了历史遥远的回声;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神奇的地下王国;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个“世界第八奇迹”。到底挖出的是什么?它就是──
生:秦兵马俑。
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师:“秦”是生字,请大家注意最后一笔的写法是将捺变为点,“秦”这里指的是──
生:秦朝。
师:同学们课前查找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谁能说说对秦朝的了解情况?
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生:它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
……
师: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许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重重脚印的一位。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据说用了70余万劳役者,花了38年才修建完毕。俑就是用泥土、木、石或金属制品等做的像人的殉葬品。此时,同学们一定想知道
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吧?走,让我们踏上历史的征程,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国去看看。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教学伊始,教师没有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是直接运用充满激情和诱惑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秦兵马俑的兴趣,诱发体验欲望。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亲近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对象,为解读秦兵马俑做了巧妙有效的铺垫。)
〖片段二·引导体验读书,叩开历史大门
师:课文中有一个过渡段,直接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
生:这个过渡段是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哪些自然段分别表现了这些特点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的特点,第四至八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要在文字中走个来回,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表达思路。引领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过渡段,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会让学生整体上了解历史珍品兵马俑的特点。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师:历史有时是飘渺的,历史有时又是真切的。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叩开历史的大门,去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潜心读书,批画圈点)
生:我能从“已发掘的三个佣坑的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知道一个篮球场的大小,可以想象五十个篮球场有很大的面积。
生:“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也只有2000多学生,而且做操的时候,操场里都站满了人,近八千个是我们全校学生数的几倍,那规模的真大呀。
师:说明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列举数据,你们能从数据当中去感受事物的特点,可见目光的敏锐。而且还能凭借语言文字从自己已知的认识去推测未知的场景,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体验中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在深刻的、积极性的体验中,主体有一种强烈趋近客体、与客体同一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在潜心读文产生这种倾向后,老师深入浅出的即时性评价,实际是巧妙地引领学生发挥体验的作用,以求透彻性的领悟。)
生:我还能从一号坑中的数据“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米”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师:同样是数据的介绍,怎么有的是直接写出数据,而有的数据则赋上“差不多”、“近”、“多个”等词语呢?请你们思考,也可以讨论。
生:一号坑一定是很规则,容易准确计算,所以直接写出了它的数量;当数字不够精确的时候,就用“大约”之类的词语。我去过西安兵马俑坑,看到有的兵马俑有严重的残损,大概不利于精确统计。
师:同学们潜心读书的时候,不仅关注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推敲文字中产生新的思考。
生:我从“已发掘”中,可以想到还有未发掘的。我从中可以体会出兵马俑的实际规模一定比目前更宏大。
师:我非常高兴你对文字有如此精妙的感受能力。是呀!秦始皇49岁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报告:“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命令在“旁行三百仗乃止”,可见他要求越大越好。如今暴露的兵马俑仅是冰山一角。来,让我们把用数字进行介绍的句子合作读读。
(师生合作读书,师读提示性的内容,生读数字介绍。)
师:数字是枯燥的,当我们把文中的数字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已不在是模糊的概念。文字是一种符号,如果你透过文字读进去了,脑中就会浮现画面。真有那么神奇吗?“走进大厅”去看看吧!
生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师:“鸟瞰”是什么意思?
生:“鸟瞰”就是从高处往低处看,形容看得很清楚,一览无遗。
师:我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闭眼想象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众多的兵马俑。
生:我看到了巨大的长方形方阵。
师:(提供一号坑全景图,配上音乐。)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观看中,我看出了你们的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我惊叹军队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生:我惊叹两千年前这支大军的纪律严明,他们的队伍是那么整齐,让我感受到军威。
生:我似乎看到刚打完胜仗的秦军,又要出征。
生:我似乎看到了战旗飘飘。
生:我似乎听到战鼓声声。
生:我似乎听到战车隆隆。
生:我似乎听到了战马嘶鸣。
……
师:眼前的兵马俑仿佛有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把我们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文字不仅是有画面的,而且也是有感情的。读吧,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传递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如何进入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巧借体验。体验从何而来?潜心读书。在潜心读书中,数字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在潜心读书中,文字由静止的符号变成画面;在潜心读书中,语言注入了情感,有了生命。读着,读着,厚重的历史大门打开了,孩子们走进了历史的场景,“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此刻,“兵马俑规模宏大”不再是作者的叙述,而是自己由衷的感慨。历史的场境、作者的胸境、读者的心境已经融为一体。)
〖片段三·创设体验情境,触摸历史脉搏
师:默读课文,看看文中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边读边画。
生: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师:(出示以上四种类型的陶佣图,并配上音乐)这些佣分别是文中介绍的哪种类型呢?请你们在读书、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作回答。
(生在音乐背景中读书、观察、思考、批画)
师:能猜出是什么俑吗?请用自己的话介绍它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书中的词语。生:我能猜出将军佣(师按所指相机点击画面)。他……头戴……身披……手握……一副神态自若的样子。
师:你不仅能描述将军佣的形,而且还能由形悟神。“神态自若”的意思是什么?大敌当前,将军为何还能如此从容?
生:他久经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他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所以很冷静。
生:他一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秦朝的军队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战无不胜的!请把将军的神态自若读出来吧!
……
(第4至7自然段,结构相似,即先介绍兵马俑的神态,然后是作者展开的联想。教学时,教师利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情感体验被诱发与唤醒。在此基础上,通过“猜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观察、比较、表达,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形,体悟神,表达情。)
(注:对武士俑、骑兵俑、陶马教与学的方式与将军佣大同小异,案例中省略。)
师:这些秦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神态各异。让我们“下到坑内”去仔细端详那一尊尊兵马俑吧!
(生自由读第8自然段)
师出示。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是一句精妙的文字,作者工笔细描,词句生动传神。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四个“有的……好像……”读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不相同。
生:我从句子后面的省略号,读出还有更多神态的兵马俑。
生:我读出兵马俑不同,神态不同,情感也不同。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最深的神态读出来,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神态庄重地读“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感受到他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生:(语调深沉地读“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我感受他在考虑用兵之计。
生:(激情满怀地读“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生:(语气低婉地读:“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似乎在想:我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家乡的亲人,我的父母身体还好吗?他们的白发是否又添了许多……我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回家,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家……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和发言,让我们感觉到这哪里是兵马俑呀,这分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师出示: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师出示:难怪作者写道──
生:(齐读。)
师:(出示一组组兵马俑的图片,播放《历史的天空》的歌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师:同学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天空中,还沉浸在那驰骋纵横的疆场上。可是,同学们,这分明是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的没有生命力的兵马俑,它们是一件件物品,是一尊尊雕塑呀!请读──
生:(读)兵马俑是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雕塑的兵马俑栩栩如生。
生:秦兵马俑的雕塑真是精妙极了。难怪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生: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
师: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
生: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
师: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仿佛飞越历史天空又看见那神奇的地下王国。让我们满怀豪情,大声朗读文章的首尾两自然段吧。
(体验具有情感性,也具有意义性。也就是说,体验是一种伴随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的生成活动。为了学生达成“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的目标取向,教学中,教师极力营造赋予感染力的读书情境,帮助学生在涵咏体味中“以身体之”;尽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画面情境,帮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以心验之”。从而,在触摸历史的脉搏中,感同身受。)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为学生打下精神世界的底子。
一、体验凭借文本
文本是体验的载体,文本是“皮”,体验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课教学之初,抓文中的过渡段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秦兵马俑的整体形象;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更是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想开去,如:结合已知经验解读数字魅力,利用情境创设想象文字画面,联系语言环境感悟标点意味……甚至是在教学的尾声,还在鼓励学生去感受词语的温度,即“请同学们划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骄傲的词语。”整节课,在体验的外衣下拥有的是关注语言的灵魂。
二、体验伴随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情感伴随着体验的始终。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声、光、形、色的媒体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的时候,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获得了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在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从而将大脑中多种相关观念和表象串联起来,即产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浮想联翩中,在不知不觉中,飞越到了历史的天空,飞越到两千多年前那神奇的皇陵浩土之下……
三、体验生成意义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是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我让几个去过兵马俑的同学各选一个方面自己设计学案,利用当时的照片,当导游给大家讲解自己眼中的兵马俑。边阅读文本边回忆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西安,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同时,我也搜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照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感受兵马俑的威武气势的部分,课文语言丰富多彩,气势豪放。在欣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反复品读,细细琢磨,边读边想象,在画面与文本之间感受兵马俑威武凝重的气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等值”变形, 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
2.通过思考、研讨等活动, 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 推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授
师:大家爱听故事吗?
生合:爱。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关分数的小故事。
(课件出示一则小故事:唐僧师徒4人在取经的路上, 得到了一个大西瓜, 贪心的猪八戒想多吃, 师傅说分给他, 他嫌少, 之后, 师傅就分给他, 他还嫌少, 师傅就分给他, 猪八戒觉得已经有很多了, 就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孙悟空却在旁边格格地笑, 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你们猜猜孙悟空为什么笑?
生1:其实的西瓜是一样多的。
生2: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好像它们都是西瓜的一半。
师: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三个数的大小, 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点评】教师通过故事引入,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即新授知识点) , 以引发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动手操作, 揭示规律
1.折纸与涂色, 比较出三个分数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拿出三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纸, 并按照大屏幕上出示的要求来完成。
(课件出示:请你分别折出这三张正方形纸的并涂上颜色;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分;讨论, 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了虽然它们的分子、分母不同, 但它们所表示的涂色部分的面积相同。
生2:我们发现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的一半。
生3:我们把三张纸重叠在一起, 发现涂色部分完全重合。
师:其余同学, 你们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没有。
师:现在, 你能不能说一说之间的关系
师: (点头, 并追问) 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谁来说说。
生1:其实师傅分给猪八戒的西瓜多少是相等的。生2:只是师傅的说法不同而已。
师:是的, 每次分的量都是一样多, 可愚蠢的猪八戒不知道, 还以为一次比一次多了。不过猪八戒还纳闷呢?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可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2.观察和讨论, 找到分子、分母变化规律。
师:请同学们将这个等式从左往右观察, 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得到了另外一个分数。 (出示表格, 让同学们自己边观察边填写, 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们发现的分子乘2, 分母也乘2等于, 的分子和分母都再乘2等于。
生2;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2, 分数的大小相等。
师:真会观察, 大家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请你填写表格后的另两个空格。
生:分子和分母都乘2, 是。
师:如果我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 分数的大小会改变吗?
生:从上面的表格中看出大小相等。
师:那么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 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4呢?
生1:我认为除以2分数大小不变,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 的分子除以2, 分母也除以2等于, 大小相等的。
生2:我认为除以4分数大小不变,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 的分子除以4, 分母也除以4等于, 大小相等。
师: (赞许地点头, 并肯定) 非常好。
3.猜测并验证, 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 请你猜一猜, 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3、5、10…或除以2、3、5、10…分数大小会变吗?
生:我猜是不变的。
师:你们认为呢?
生:我们也认为不变的。
师: (故意疑惑地说) 真的吗?我还是有些不信。
师:你能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 自己来证明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2、3、4、5、10…, 大小不变。 (也可以同桌合作)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用圆来证明。 (投影演示) 分子、分母同乘2。
生2:我用正方形来证明。,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
生3:我也用圆来证明。,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或者同除以4, 大小没有变。 (投影演示)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猜测和动手实践, 我们可以找到分数怎样的规律?
生: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倍数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板书)
师:对他的这句话,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那好, 请大家随便写一个分数, 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0。
有学生马上大喊:老师, 不行的。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0不能做除数。
师:很好, 你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深刻。
师:同时乘0可以吗?
生1:可以的。
生2:不可以的。
生3:老师, 我认为第二个同学说得对, 因为同时乘0, 分母是0, 分数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 那么, 黑板上的结论要怎样补充?
生合:0除外。 (补充板书)
【点评】“不过猪八戒还纳闷呢?”教师巧妙地用此句, 不仅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更是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领学生通过验证等学习活动, 获得新知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在学生初步发现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变换观察方向, 层层推进, 在学生充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获得新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使“分数的基本性质”稍为完善。
教师在这里运用了猜测和验证, 让学生完善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时让学生初步体验了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感受了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的推理形式。
教师根据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 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引导学生引起对0的讨论, 使“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表述更为完善, 理解更为深刻。
师: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 。老师相信, 如果当时猪八戒知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分子和分母不同, 但与它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练习巩固, 拓展深化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 把化成分母是12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能独立完成的自已做, 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 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提高练习。
(1) (课件出示) 请你当法官。
(2) (出示课件) 第一组: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 (课件出示) 第二组:把下面的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拓展练习
【点评】教师通过三组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设计, 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习约分、通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作为世界大八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知道兵马俑是什么。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了预习笔记,为上课扫除了生字词的障碍。也让学生回去搜集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我先用国内外知名人士对秦兵马俑的评价导入,吊足学生的胃口,然后以“为什么秦兵马俑会得到世界各地名人如此高的赞誉”设疑,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中,我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展示的时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进行,迅速理清全文脉络。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我也做足了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例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秦兵马俑的类型繁多,我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兵马俑的图片给学生欣赏,让学生陶醉在这雄伟壮观的兵马俑中,再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类型众多。朗读中,我又设置了朗读挑战的小竞赛,看谁能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动作所要表达的气势读到位。发现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跃跃欲试,于是我借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挑战中来,我再给予适时的点评。最后以全班挑战参战选手的方式结束每一个兵马俑的描写段落。有些学生在读骑马俑描写部分时,还忍不住配上了动作,领悟更加深刻了。同时我也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优美。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学生在展示课文的第二段时,能抓住数字说明的方法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但是仅从数字让学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就用同学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教室、班级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班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一个班人数在5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一个班人数的160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一个班人数的120个。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在对比中,学生的感知更明确了,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没想到身边的任何事物,只要留心发现,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难。
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还有点难度。因为,秦陵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陵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不但在前一个案例中让学生欣赏了秦陵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录像,还上网搜集了大量的秦陵兵马俑图片,多次进行筛选。在教学中,我巧用媒体或单幅,或整组地出示图片:面对气势恢弘的一号坑俯瞰图,学生惊讶其规模宏大;面对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鸟瞰”兵马俑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词语,并马上想到了它的近义词“俯视”;而最后一组图片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陵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面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学生不禁啧啧赞叹古代雕刻家的精湛工艺……无疑,这一切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秦陵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
本节课展示的是“引导自学”课型。我设计的自学重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同时,通过两篇课文的对比阅读,了解文章结构及过渡句、中心句、说明方法的使用。个人认为这节课的目标明确,从课堂效果看,这两个目标也基本达到。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也尝试了创新:对比阅读《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这两篇课文,总结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在总结两篇课文写法共同点的时候,很多同学由于对《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不太熟悉,在找说明方法和中心句、过渡句的时候,模棱两可,不能确定。《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我仅仅让孩子读过几遍,并没有深入的讲解。可能部分学生没有熟读,对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还不是很明确。
其次,个人感觉在围绕第一个重点讨论的时候,学生专注于朗读精彩段落,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显得学习后面的第二个自学内容时间有些仓促。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已充分朗读了课文,在第一个讨论提示中这点可以忽略,节省时间为后面的自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2、凭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图片资料、视频信息,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⒈微课 ⒉课件。教学设计:
一、品读课文,感知兵马俑感悟“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一)类型众多。
过渡: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兵马俑类型众多。(4——9自然段)
⒈提出要求:认真默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小组完成表格,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归纳。
2.重点讲读“将军俑”
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其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就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将军俑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四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四小节,指名朗读课文。(2)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他的个性特点。
(3)请大家再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图,说说为什么将军俑给你这样的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讨论,师相机引导点拨,可简要介绍秦时著名的将军。)
(4)出示将军俑图片,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心目中的将军形象表现出来吗?
3.老师挑出八种神态的图像(师点击鼠标,大屏幕出现八种神态各异的兵俑图像),请同学们一一观察。(1)观察、想象(2)模仿
(3)再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4、分组读四种类型的俑,师相机点评。将军俑:好一群威风凛凛的将军。
武士俑:有这样一群能冲锋陷阵的武士,何愁不能打胜仗。
骑兵俑:骑兵已作好了准备,那战马呢?
陶马俑:“跃跃欲试”什么意思?(急切地想要试试)好,全班再读读,读出这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二)个性鲜明,⒈过渡: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兵马俑,再去感受一下它的个性鲜明。读第8自然段,看看你发现了些什么?
①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是第8自然段的中心句。
②第二句话是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用了“有的……好像……”先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再写作者自己的想像。这句末为什么要用省略号,说明什么?(还有其他神态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2.师播放微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仿照课文写法,先写神态,然后展开想象,用“有的……好像……”来说。
师:八千多个兵马俑,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接着用“有的……好像……”的句式,再写出几种兵马俑的神态吧。
3.生写句子,说句子。
4.师:它们不仅个性鲜明,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这还说明什么,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惟妙惟肖)也难怪许多人参观兵马俑后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①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赞美:“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②法国总统希拉克说:“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奇迹”。
③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说:“我完全被感动了”。
二、升华感情,自豪赞美兵马俑。
老师总结:这样美妙绝伦,无与能比的兵马俑是谁制造的,是古代的中国人民。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此而自豪吗,让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来赞美一下兵马俑吧。齐读第9自然段。
班级:09语文教育1班 姓名:薛凤萍
学号: 09010130145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秦兵马俑。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第三部分(第3至9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四部分(第10至1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的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在网络环境下,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自主查找、筛选、研究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利用网络,理解课文内容,扩展知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会秦兵马俑的气魄。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秦兵马俑》。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有关秦兵马俑的知识?
3、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通过交流,我们还知道了出土的近八千个兵马俑,竟然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真是太奇妙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兵马俑,仔细端详这些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
二、学习课文
1、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学习要求;
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相关的内容,查一查相关的资料,可以同桌交流。
⑴ 课文写了那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⑵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俑,结合课文内容,细细体会它的鲜明个性。
(一会儿向大家介绍,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同学们好好准备!)
2、交流:
⑴ 先请同学说说课文写了那些类型的兵马俑?你记住了几种?
⑵ 关于这些兵马俑的个性特点,我们暂且不逐个讨论,一会儿大家再介绍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兵马俑。介绍时要把它介绍清楚。
评价:
介绍得怎样?从那几方面来介绍的?对呀,抓住俑的外貌、神态、动作、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就把俑的鲜明个性介绍得栩栩如生。
⑶ 逐个介绍,评价,补充。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走进它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5、请大家结合网页,自由读第10自然段,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相信你们会对每一件兵马俑产生深厚的感情。
6、交流:
⑴ 大家读第一个“有的”,你能做一个“颔首低垂,若有所思”的姿势吗?你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⑵ 一起来读第二个“有的”,从“殊死拼搏?中你读出了什么?
⑶ 一起读第三个“有的”,“紧握双拳”再读一读,会读得更好。朗读后我们知道了什么?
⑷ 大家来读第四个“有的”,你读出了什么?
(思乡心切)
是啊!在遥远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火四起,秦始皇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统天下,有多少热血男儿告别年迈的父母,告别新婚的妻子,踏上征程,奔赴战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⑸ 省略号中还包括第五、第六个有的,八千多个兵马俑,有的作者没有写,请大家展开想象,学着文中的句式,写一种神态。
⑹ 齐读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7、所以课文最后写(引读)。
8、学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9、让我们带着敬佩、赞美、自豪的感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课外拓展
1、在两天的学习中,我们从课本上,图片资料中对秦兵马俑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我国的秦兵马俑犹如一本厚厚的书,我们所学习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关于秦兵马俑,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谁雕刻的这些陶俑?用了多长时间?„„)
2、同学们想了解的真多,课后大家可以浏览相关网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我们下节课上交流。
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作业:
1、掌握文中的排比句,并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2、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用200字写出为我国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板书:
19、秦兵马俑
兵马俑:
将军俑 车兵俑(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识记“吏、戈”等字形,读准“干练”“战车千乘”等词语。联系语境理解“所向披靡、惟妙惟肖、举世无双”等词语的意思。
2、在读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参考话题】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尽可能地运用文本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兵马俑做具体的介绍。【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置性作业:
1.我来学习七彩词语。2.我来朗读课文。3.我来理清课文脉络。
4.我来搜集有关资料:秦兵马俑。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八大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示。)
师: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兵马俑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
师:同学们,2200多年前,秦始皇动用70多万刑犯,耗时38年,修建自己的陵墓。作为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板书课题:秦兵马俑:)如今已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读题: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二)初步感知秦兵马俑形象
1.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2.你们能用一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秦兵马俑吗?
3.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秦兵马俑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军吏士兵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身材魁梧 身披铠甲 铜戈利剑 昂首挺胸 神态严峻 久经沙场 足蹬长靴 目光炯炯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微微颔首 勇武干练 殊死拼搏 战车千乘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理解“吏”;理解“乘”;理解“靡”;*读准“魁梧”。](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想一想这里的哪些词语能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试着来填一填下面的句式。
秦兵马俑不仅,而且。所以它是 的珍贵历史文物。(用上以上的四字词语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多种方法。)秦兵马俑优秀教案设计
大家用了这么多赞誉之词来介绍秦兵马俑,难怪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站在它面前人们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师诵读)*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李光耀称赞“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1979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感慨:“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2.抓中心句,感知课文结构。
本文的作者是这样评价兵马俑的:兵马俑不仅马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在文中划出这句句子,想想这是一句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规模宏大?(2),哪一部分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9)
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课文层次,并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感受规模宏大
1.同学们,秦兵马俑是怎样的规模宏大呢?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具体的描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然后小组交流。2.小组汇报
A、交流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3.让我们走进拱形大厅,从高处去欣赏他们。(出示课件):现在你想说什么?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齐读)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3)师描述:你听,在震天的铁蹄声,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 秦军军阵浩浩荡荡开始向前挺进。他们保持队形,凝为一体,在向前挺进。这是一支曾经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曾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
指导朗读:(齐读)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B、交流写法
师: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小结:作者用一系列的数字已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之大,为了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面积,用了我们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
4.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恢宏的气势读出来吗? 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5.小结:同学们不仅读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更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这支在地下隐藏了两千多年的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雄壮之师,是一支军容严整、行动有序的威武之师,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是他们,在秦始皇的指挥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下节课,我们将和他们来个零距离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五)作业
1.写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的四字词语。
2.学习第二小节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最好也能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前置性作业:1.搜集有关资料:秦兵马俑。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秦兵马俑》,谁还记得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今天我们将重点来领略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二)了解类型、体会个性
师:曾经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秦军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离我们远去,而秦兵马俑却以恢宏的气势,高超的制作工艺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1.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俑,他们又有怎样鲜明的个性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节,印象深的俑可以多读几遍。
*重点学习将军俑
(1)过渡:人常说:“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站在这支胜利之师最前列的,正是那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
(2)这位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如何感受到的?(学生交流)(3)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这位将军呢?
A、(学生自由读)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威风凛凛、指挥若定、气宇轩昂……)
B、你能把对这位将军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其他同学听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将军特点的词语或者句子。
☆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尤其是对神态展开的丰富想象更让我们觉得传神,仿佛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了我们眼前,多么——(引说)“惟妙惟肖”。
好的文学作品就会让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C、指名感情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能抓住将军的特点,准确地把它模仿出来。
D、生上台模仿,师生评价。
E、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位将军描写得栩栩如生,你发现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小结学法:作者抓住了将军俑的体型、装束、动作、神态,由此展开丰富联想,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学习其他俑的时候也应该抓住这几点,去体会它们鲜明的个性。
2.指导自学。
(1)过渡: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将军麾下的神兵呢?请同学们分组学习其他的兵马俑。然后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兵马俑进行交流,并完成表格。
(2)教师点拔:先确定学习内容,再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兵马俑的特点,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进行模仿。
(3)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相应的课件,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兵马俑的特点。
☆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5)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和模仿中,我看到一个个兵马俑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的眼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神兵,正是他们,缔造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神话。
3.感受“形态各异”,练习仿写人物形态。
(1)过渡: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而且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引读第10自然段)。
(2)感受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A、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作者是如何把这群没有生命的兵马俑表现得栩栩如生呢?(再次感受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的写法)C、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吗? D、八千个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在你的心中还浮现出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呢?你能学习作者的写法,把它们描绘出来吗? 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说一下?(小组合作,展开想象,仿写句子,集体交流。)☆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有的兵马俑围坐一团,好像在商讨国家大事。☆有的兵马俑头靠头,神态严肃,好像在传递军中重要情报呢!师相机指导:他们有 的沉着冷静,好像;有的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好像;有的坚毅果敢,好像保护着驭手……
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在我的眼前闪过,他们或蓄势待发,或摩拳擦掌,或一马当先,或视死如归,我似乎也听到了他们轻细的呼吸声。
4.指导朗读:齐读这一段。
5.师引导:同学们,读完后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激发鼓励,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我也是又激动又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啊!的确,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课件出示)
2.着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感叹道:“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留下了“能创造这个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的祝愿。
此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自主交流)3.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感到骄傲,更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无穷的创造力而自豪!这也将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让我们满怀豪情,大声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激情引读:这就是我们的——(秦兵马俑);这就是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这就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秦兵马俑);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秦兵马俑)!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秦兵马俑)!【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课例及反思】推荐阅读:
秦兵马俑名师教学设计07-14
19秦兵马俑教学设计11-08
《兵马俑》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07-01
教学反思:初三体育老师教学反思11-18
[教学反思]《有趣的游戏》教学片段及反思11-26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特色教学活动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