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渗透德育工作总结(精选9篇)
阶段性总结
课题主持人: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娘娘宫镇娘娘宫小学 张颖
课题成员:林华 李成 杜静茹
我们在2014年10月承担了“国家教育学会”的子课题“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研究工作。从立项之日起,根据课题的总体要求,我们认真落实课题方案中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在各级领导的的正确领导以及课题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工作如下总结汇报:
一、课题准备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立项后,课题组及时将试验情况进行了汇报,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制定了学期试验实践计划、阶段实验计划,实验教师也根据个人任课情况分别制定了个人实验计划,课题组组织人员对教师计划进行了审核,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有序进行。
2.强化教师培训。为加深实验教师对此课题的了解,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我们课题组制定了明确的业务学习制度,教师采取分散学习的方法,强化了教师培训,重点转变教师观念,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家校合作,争取了家长的支持。通过校讯通等通讯设施,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和间接地参与学校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学生。
上述做法为顺利的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的选题
《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范畴很广,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题,是保障活动成效的关键一环。在选题方面,我校课题组遵循了以下原则:
1、“开放式”。“开放式”是《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突出特点。选题时,我们以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内容立足于有明显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从各个角度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的问题。
2、“体验法”。“体验法”是《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的侧重点。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最优化实验与研究各种实践活动,在与人、事、物的接触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它的主要方式是生活体验、感情体验和认知体验,这种方式强调的是真实的生活实践。通过实践使原有的认识与新的感知碰撞,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与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三、课题的实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小组成员不断查阅文献,不断学习教学科学理论并借鉴成功经验,明确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价值等,来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
(2)讨论法: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和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经验,并把好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中去。
(3)个案研究法:全程跟踪个别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长进行研究,研究他们是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以便动态调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对实践方法进行案例上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出课堂上德育渗透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4)归纳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二)研究的过程:
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实践中强化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创造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实验班级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课题的研究。(1)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科优质课比赛。
(2)小组教师进行研讨,进行典型教育案例分析,进行交流。
(3)组织小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积极、认真的观看由教育名家魏书生等老师的有关讲教育讲座。
四、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
每学期,小组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交流,探讨好的方法,通过互联网联系,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情况、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
2、活动感受
(1)课题实验提供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以兴趣为选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就转化为求知的内驱力,驱动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当学生解决了某一问题时,他们亲身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就会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驱动他们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感受思想变为了主动寻求知识,挖掘内涵思想,并在主动寻求知识的同时产生和提升了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2)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通过分头调查、采访,集体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研究的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方式,正是学生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个创新的过程不是一闪即逝,它将成为小学生今后学习中的一个起点。(4)激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课本。面对学生的问题常常无从对答,为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课本,多角度猎取知识,从而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6)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
课题研究使全体教师都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辛勤工作着,教师不断的撰写论文和反思,记录自己的心得,在点滴的收获中,使教师在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
当然,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还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首要的任务,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品质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好少年。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这些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中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
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中学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中学生的德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这都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注重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1.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只讲交易、不讲友谊,只顾赚钱、不顾道义,只讲计较、不知友好,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我们要采取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用书本上的先进人物和实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生存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此外,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把课本上学过的人和事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思想和言行去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程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培训。如果初中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不过关,就难以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更谈不上利用语文课程对中学生进行德育,因此,中学必须强化初中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为人楷模,对得起教师的光荣称号。其次要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等手段,鼓励语文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最后要从整体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水平。通过设置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初中语文教师自学,或者参加研修班、进修班等,从整体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几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以它独特的风格,良好的德育功能,承担着德育任务。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对集体热爱。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启迪学生:我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我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数学的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合作,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既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感。
四、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数学教学的德育核心。数学中的“正与负”、“动与静”、“数与形”、“直与曲”,“相等与不等”、“特殊与一般”、“常数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教学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以真情去启迪学生,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这样,训练了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与良好心理品质。
五、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鞭策、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有意设置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主动进取、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用自身的数学情感,去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会学乐学,浓厚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数学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学习中温馨、和谐、协作、互助的情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小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对他们品格因素的引导和渗透教育,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一、以学科渗透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把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全体学生在基础课程的
基础上,通过对课内外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以探究和设计制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自然地自主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外各级各类的活动,真实地接触社会,真正尽快地独立起来,为后续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紧紧围绕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以学校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二、创设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既是智育方式,也是德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做到平等对话。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由此而建立起
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学生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做到以人为本。
三、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
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五(6)、(9)
江爱华
本学期,我教授两个班的语文,在德育渗透教学当中收获不少。班上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爱读书,勤奋学习,有上进心,自觉性非常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作业拖拉,行为习惯欠佳,不爱看书,还需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达到学习与品德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此,我把本学期的德育渗透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窃读记》渗透了多读书对我们精神的成长很重要,《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做人的道路,需要我们去领会。《狼牙山五壮士》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对于优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例如在学《最后一分钟》这篇
课文时,在学生感受侵略者占领香港的民族耻辱的同时,我们会顺势教育他们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出力。又如:在学习《学会看吧》的时候,我们除了教育学生要理解母亲这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小作者的那种独立锻炼自理能力,并理解母爱。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关于汉字的只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字体的变化,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在教务处或德育处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在班上也偶尔进行一些小的语文活动,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
语文德育参透总结
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本学期我做了如下德育渗透工作: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本学期,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语文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除了带领学生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现代新作的精华,如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感。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
4、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
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二、经验和体会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道德建设,修身立人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综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修养高深、道德高尚的人。把教学过程变为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确立信念,全面发展,这是德育发展的途径。德育渗透与教学改革,德育渗透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学改革的过程,它应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相统一。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上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寓德于教。
其次是进行政治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工作,根据现行地理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还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告诉学生们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始终贯穿于教学中,能激发起学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第四是国情教育。国情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例如在讲授《众多的人口》一节时,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是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目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超过1200万,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必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就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样可以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的意愿,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的进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只注重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知长智和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但这种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高,难度大,也用时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性地使用。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第五是法制教育。近年来,国家制定的与地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可是目前我国滥伐森林、滥占耕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排放废物污水废气等等种种违法违纪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最后还要注意人地关系教育。地理教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人口、环境、资源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这方面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讲到《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时,我们通过教材中设计的课堂活动的形式进行提问,活动中三个问题提出得非常清晰,三个设问以递进的形式,涉及范围由小到大,逐层展开,从塔里木盆地到新疆,再扩大到整个西部干旱地区,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学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挑战。展望未来,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课题。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涵极其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即在传授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结合地理课特点,自然而然地、机智巧妙地、适时适量地渗透德育因素。教育学家曾指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1]倪刚,滕春惠.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5.
[2]许瑛.地理教学模式探索.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3]周跃平.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变革.福建教学研究,2004,10.
一、成功是成功之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抗挫能力强的成年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并不那么适应。我认为对中学生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教育更容易使学生走向成功。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在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进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行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例如:在作文课上,有些同学的作文写得很精彩,我除了自己的口头表扬外,还要求全班的同学给予他掌声,并让他在讲台上,给大家朗读自己的文章。课后,还把他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同学们对他敬慕的眼光,会让他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下一次的作文,他会更加用心、努力地去写。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更多更大的成功。
二、培养合作精神,培育新型人才
现在的学生在电视机前、电脑前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交往的时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沟通、合作。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书本是不够的,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竞争机制培养合作精神。个体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业,只关注自己的成绩,缺乏群体意识。而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则能有效地培养群体意识。我根据学生的入班成绩,把全班分成了11个小组,四人一组,在各小组中优等生、后进生是基本均衡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纪律、作业、课堂回答老师问题、课堂检测成绩四方面的评比,一周一总结,一月一大评,获得前三名的小组给予荣誉证书的奖励,最后一名给予公开检讨的惩罚。为了小组的荣誉,各小组组员会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无形中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另外,我让各小组轮流负责班级黑板报的设计制作。要求小组长先分好工,各负其责,搜集资料。再设计草图的过程中,四名组员把各自收集到的文字、图片材料放在一起,共同讨论版面的设计、文章的选择、绘图的策划,因为有着“设计出最棒的一期”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大家都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每个人的发言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板报的制作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试着欣赏学生的“短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短处。面对学生的短处,我们要加以耐心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个过程,受教育者在外因的作用下,内因逐渐发生变化而引起质的飞跃,许多人都明白这一道理,可一遇实事,就失去了耐心,急于求成,想通过两三次的教育帮学生去掉“短处”,殊不知,这只能治表不治本 。
对待有短处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时间、耐心,更需要的是一种期待。在刚开学时,班里有一位活跃分子,他特好表现自己,无论上课、下课,话特别多,致使班内纪律无法控制。第三天,我就找他座谈,旁敲侧击出他的“短处”,他转变很快,有了明显好转,可还没有一个月,他又恢复了庐山真面目。此后,我陆续找他谈话,都是隔靴搔痒,收获甚微。
“顽疾”难治,我多方为他寻求“药方”,结果都是竹篮打水。最后,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但是我后来却想到,既然正面教育不行,那就反其道而行之,把他的短处当成长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短处”安排他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的“短处”变成了长处,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从他的变化,我领悟到,一定要试着欣赏学生的“短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入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勇于实践,勇于自我否定,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作者简介:曲艳红(1978.01-),女,晋州市桃园镇韩庄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桃园镇中学。)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作为音乐教师,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唱歌曲《上学歌》时,让小朋友们懂得上学不迟到,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三、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
在教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
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例如,歌曲《巧巧手》时,向学生讲歌词:“你帮我来我帮你,好像十个好朋友”时,就对小朋友们说,咱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手拉手这样咱们就是一个个的好朋友。让缕缕情丝与美好的歌声一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因此,只有当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中,歌声才真挚动人,才具有生命力。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德育工作总结
孤山镇西街小学
李全斌
2012年6月篇二:一年级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一年级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结合本学科特点,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大多数学生改掉了他们身上那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不再我行我素,心中装着他人,相互团结友善,使大多数学生在一步步的健康成长期来。因此,我更加觉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教学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
二、存在问题
大多数学生身上仍然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我行我素,心中无他人,心胸狭窄,这些不良习现象仍以各种补同形式存在着,它们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应当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继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从细微处入手,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会生活”,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高全校教职工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内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3.努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树立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利用课堂主阵地,抓好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及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渗透。4.通过音乐教学及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音乐习惯,树立报国的理想。
5.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艺术,开阔音乐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从美术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的艺术,去为人类创造更美的生活。6.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说身边的热,谈身边的事,把音乐融于生活,把生活带入音乐气氛中,让一切变得美好。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实际,拓展德育常规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德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只有不断地优化德育常规内涵,使之更具体,更有时效性,更可操作,才能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8.根据学生心理,研究常规落实方法。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孩子,采取合理有效、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在活动中训练,在竞争中落实,激发热情,激励自治,鼓励自信,缓解焦虑。9.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教育
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计划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学生音乐学习、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仍需要树立育人教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本职的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篇三: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23 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将来成为栋梁之材,根据本学期工作重点及当前社会形势,以及本学期制定的德育渗透计划,我积极努力的按照计划执行,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渗透工作,现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学期以来,结合本学科特点,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大多数学生改掉了他们身上那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不再我行我素,心中装着他人,相互团结友善,使大多数学生在一步步的健康成长期来。因此,我更加觉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教学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
二、存在问题
大多数学生身上仍然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我行我素,心中无他人,心胸狭窄,这些不良习现象仍以各种补同形式存在着,它们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应当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继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从细微处入手,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会生活”,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全校教职工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内合力,共同
教育好学生。
3、努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树立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利用课堂主阵地,抓好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都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德育渗透。
4、通过音乐教学及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音乐习惯,树立报国的理想。
5、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艺术,开阔音乐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从美术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的艺术,去为人类创造更美的生活。
6、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说身边的热,谈身边的事,把音乐融于生活,把生活带入音乐气氛中,让一切变得美好。
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实际,拓展德育常规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德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只有不断地优化德育常规内涵,使之更具体,更有时效性,更可操作,才能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
8、根据学生心理,研究常规落实方法。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孩子,采取合理有效、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在活动中训练,在竞争中落实,激发热情,激励自治,鼓励自信,缓解焦虑。
9、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和家长联系,就学生音乐学习、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深入交
流。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仍需要树立育人教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本职的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篇四:八年级音乐德育渗透总结(转载于:小学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2008-2009学第二学期八年级
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篇五:音乐德育工作总结
音乐德育工作总结 来到学校已经半年了,时间转瞬即逝,在这半年的教育教学中,我获得了很多我基本了解了三四年级同学们的性格特点,这也决定了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音乐方式去引导他们,促进孩子们养成教育的发展。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三四年级的学生,对情感还是有些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去引导,而且孩子们自觉性不强,需要老师慢慢的去鼓励他们。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感情教育因素,让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教育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比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钓鱼岛事件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出《嘎子嘎》等一系列的抗日战争歌曲,细心讲解抗战时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们勿忘国耻,那时候的小嘎子用武器捍卫祖国,而现在的我们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增添光彩。在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的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做到大胆、大声、大方。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把歌词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大胆、大声、大方的去演唱歌曲,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刚接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些学生唱歌时不太敢唱,歌词全部含在嘴里,不敢发出声音,有的孩子甚至不会do re mi,因为不会,所以不唱,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我每节课都加入了音乐基础知识,不仅教do re mi,还教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考级的一些知识,使学生们认识更多的音乐符号,积累更多的音乐常识,让他们了解音乐、感受音乐,树立他 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很棒”,通过歌谣的训练让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只有学会了,才能唱的出来,才敢唱。上课时我会让学生大声回答问题,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竞赛、男生女生竞赛和个人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对上音乐课的积极性,这半年下来,学生已经基本做到了敢唱,会唱,大声唱的几点要求。
三、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感情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兴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节拍、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欣赏,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今年我们还参加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班主任老师积极配合了音乐老师工作,每天中午都让学生出来排练,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舞蹈队和合唱队的孩子们互相学习,等到比赛的时候舞蹈队能唱出合唱队的歌曲,合唱队能跳出舞蹈队的动作,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比赛的现场同学们见识到了其他的表演形式,比如武术、古筝,增强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以鼓励的方式去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对于现在孩子们来说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了,人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了”,这句话对我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四年二班的杨心灵同学从我开始接班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孩子是个很自闭的孩子,上课时同学们都唱歌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处于不张嘴的状态,后来我仔细的观察了他,发现他的耳朵有点问题,我找他们班主任了解了下情况,说这个孩子有点自闭,所以我上课时就让他周围的孩子去帮助他,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小组多带着他唱歌,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说杨心灵,你不比别人差,你的音准没问题,只要你敢唱大声唱,胆子大一点,用老师教你的方法,自信的唱出来老师就给你优等,结果他唱的真的很好。有如:四年四班的王睿涵同学,刚上课时总接话,同学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说的他一无是处,我告诉同学们不要这么说他,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他可能上课纪律不好,学习不好,但是他可能劳动好,这就是他的闪光点,就他这点,我就应该鼓励他,表扬他,而不是一味的去说他,让他潜意识的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大家给他点掌声,鼓励他一下,王睿涵哭了,从此上我的课他从不说话,很认真的唱歌。这就是鼓励的好处,不轻易否认每一个人,发现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今后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教师渗透德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11-05
德育渗透-德育05-25
六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11-13
德育渗透06-26
德育渗透论文12-20
四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10-19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10-06
英语课堂德育渗透11-25
高三数学德育渗透计划06-18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