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流程(精选8篇)
1,接受上级或客户不良品信息反馈及分析请求,并了解客户相关信息。(指失效模式,参数值,客户抱怨内容,型号,批号,失效率,所占比例等,与正常品相比不同之处)
2,记录各项信息内容,以在长期记录中形成信息库,为今后的分析工作提供经验值。
3,收信工艺信息,包括与此产品有关的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变动的情况(老员工,新员工,班次,人员当时的工作状态,机台状况,工夹具,所采用的原材料,工艺参数的变动,环境温湿度的变动等)
通常有:装片机号,球焊机号,包封机号,后固化烘箱号,去飞边机号,软化线号,是否二次软化,测试机台,测试参数,料饼品种型号,引线条供应者及批号,金丝品种及型号,供应者等。
4,失效确认,可用自已的测试机检测功能、开短路,以确认客户反映情况是否属实。
5,对于非开短路情况,如对于漏电流大的产品要彻底清洗(用冷热纯水或有机溶剂如丙酮)后再进行下述烘烤试验:125度烘烤24小时或175度烘烤4小时以上,烘箱关电源后门打开45度角缓慢冷却1小时后再测其功能,如功能变好,则极有可能是封装或者测试问题,对封装工艺要严查。
6,对于开短路情况,观察开短路测试值是开路还是短路,还是芯片不良,如是开路或短路,则要注意是第几脚开路或短路,待开帽后用万用表测量该脚所连的金丝的压区与脚之间的电阻,以判断该脚球焊是否虚焊。
7,对于大芯片薄形封装产品要注意所用材料(如料饼,导电胶)是否确当,产品失效是否与应力和湿气有关(125度烘烤24小时或175度烘烤4小时以上,烘箱关电源后,门打开45度角缓慢冷却1小时后再测其功能,如功能变好,则极有可能是封装或者测试的问题,对封装工艺要严查,如检查去飞边方式,浸酸时间等。)
8,80倍以上显微镜观察产品外形特征,特别是树脂休是否有破裂,裂缝,鼓泡膨胀。(注胶口,脚与脚之间树脂体和导电物)
9,对所有失效样品进行X-RAY检查,观察金丝情况,并和布线图相比较,以判断布线是否错误。如发现错误要加抽产品确认失效总数并及时反映相关信息给责任人。
10,C-SAM即SAT,观察产品芯片分层情况
11,开帽:对于漏电流大的产品采用机械方式即干开帽形式,其它情况用强酸即湿开帽形式。切开剖面观察金丝情况,及金球情况,表面铝线是否受伤,芯片是否有裂缝,光刻是否不良,是否中测,芯片名是否与布线图芯片名相符。对于开短路和用不导电胶装片的产品要用万用表检测芯片地线和基岛之间电阻检查装片是否有问题。对于密间距产品要测量铝线宽度,确认所用材料(料饼,导电胶,金丝)是否确当开帽后应该再测试,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
12,腐球:观察压区硅层是否破裂,严重氧化(用王水或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腐球时注意要腐透(金丝彻底脱离芯片或溶化掉),不能用细针去硬拨金丝以免造成人为压区损坏。
13,开帽时勿碰坏金丝及芯片,对于同一客户,同型号,同扩散批,同样类型的失效产品涉及3个组装批的,任抽一批最后对开帽产品进行测试看是否会变好。以确认是否是封装问题。
14,对开帽后漏电流偏大的可以使用微光显微镜检查。
15,对开帽后的芯片最好用SEM仔细检查有无如微小缺陷、氧化层穿孔等缺点。
业务流程与组织的效率密切相关,是组织中关于“正确地做事”的范畴。完善的、均衡的流程可以显著地改善产品质量、响应速度、成本、灵活性、满意度等运营指标,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组织竞争格局下,流程变革当然成为一种被寄予极高期望值的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一项涉及64家公司的调查研究也表明,87%的受访公司已经实施流程变革项目或者将对其更加关注[1]。然而,和组织的其他变革一样,流程变革并不能轻易取得成功,相当部分公司对流程变革的结果表示失望[2]。现有的文献分析其中原因时,过多地将精力集中在流程变革的实施过程、方法和手段上,注重流程分析工具的使用,而忽视了流程变革中更为基础和重要的一方面,即在流程变革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现有流程是否失效了?流程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导致流程出现了问题?只有辨析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在流程变革中才能够正确地把握变革的方法和采用合理的变革手段,真正提高流程变革的成功概率。以流程失效分析为基础,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组织中影响流程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变革,达到提高流程效率的最终目的。这样,就可以防止单纯依靠的流程技术分析工具可能导致的纯技术模式缺陷,避免过度强调流程变革的方法论。系统科学中关系同等效用原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关于采用激进的流程再造或者温和的流程改良方式进行流程变革的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本文从流程的系统观和权变观出发,系统地分析导致流程失效的因素,以期提高组织实施流程变革的绩效。
1 业务流程本质
把握业务流程的本质是分析其失效原因的基础。虽然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对流程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领域,这种不一致性都导致了明显的混乱产生[3,4]。
1.1 业务流程的技术-经济性和社会性
BPR的倡导者——Hammer和Champy认为“流程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投入,生成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出”[5]。而Davenport等则将业务流程定义为“为满足顾客和市场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活动的集合”[6]。两者都认为流程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区别在于流程中是否应该包含产出。上述定义刻画的是一个“投入—过程—产出”的模型(通过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时代的印迹,即:关注成本、质量和提前期),或者可以将其称之为技术—经济模型,但它显然更适合于描述生产流程。
对于组织中比较复杂的一些流程,如管理决策制定流程,这一定义就不再适合了。Gulla和Lindland将流程区分为生产流程与合作流程,认为合作流程还应该包括流程执行者,信息交换以及合作的架构[7]。将流程区分为生产流程和办公流程,办公流程是社会系统中的操作人员相互合作以达到某一目标[8]。上述对流程的定义反映出人们在认识流程时,还关注着执行流程的人及其社会属性。
许多文献探讨了流程变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业务流程的本质提供了帮助。文献[9]详细归纳和总结了影响BPR的成功因素,在其调查结果中指出:“本研究结果显示并再次证实了再造的本质特征是要求组织进行多方面的变革,包括角色/责任、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共享的价值观(文化)、组织结构、所需的技能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这一结论从侧面反映出,业务流程决不从属于单纯的技术经济范畴,而是一个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紧密联系的概念。
1.2 业务流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业务流程源自于实践。在实践中,为判断流程的有效性,评价流程变革的绩效,往往需要建立模型对实际流程进行描述。这些模型一般是简化的,以便能够清晰描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成本、流程周期等。但是,流程所运行的环境和流程本身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而且这些变化之间还会相互作用和影响[4]。认识到流程模型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性,Melao和Pidd认为流程至少包括四个范畴[10]:(1)流程作为一个决定性的机制;(2)流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3)流程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反馈环;(4)流程作为一个社会架构。Melao和Pidd提出的流程概念框架将流程看作动态的复杂系统,这一思想在流程再造的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业务流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该系统具有技术—经济性和社会性二重本质特性。在对流程进行分析,应该从系统角度出发,不但要考虑流程的技术经济特性,还要考虑流程中各种与组织中的人有关的社会因素。
2 业务流程失效的分析
判断流程有效性的绝对标准是流程满足客户需求和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客户应该包括组织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通过将本组织的业务流程与其他组织业务流程在成本、执行周期、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构成判断流程有效性的相对标准。因此,流程的失效也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即:流程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需求变化)以及本组织的流程相对于其他组织不具有竞争力。引起流程失效的因素很多。将业务流程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依据一般系统理论,可以将引起系统失效的因素归纳为系统的环境、系统要素本身以及系统结构等三个方面。
2.1 业务流程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众多的业务流程构成了整个组织的运作系统。由于组织处于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之中,因此,业务流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包括:技术的变化、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中其他流程的变化等。当组织的流程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流程的失效便产生了。
2.1.1 技术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而且进步的步伐还在加快。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IT技术为业务流程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IT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显得不必要和过时。福特汽车公司财务部门的三单(发票、收货单和订货单)校验就是IT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的典型案例。IT技术不但是导致原有业务流程失效的因素之一,还是改善业务流程的最为有效工具。许多文献中都将IT技术称为业务流程的“使能器”。正如文献[11]所指出的,IT技术和业务流程是一对天然的“拍档”。在组织进行流程变革的各个时期,IT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信息技术外,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也使得流程的改进有了可能。例如,由于机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有流程中的一些检验步骤得以撤销或合并;而数控机床的应用导致某些串行流程变更为并行流程,从而节省整个流程的周期。
需要指出的是,新技术的应用不但要考虑投资与回报的比率,更要考虑新技术应用的是否恰当。很多IT技术的应用不但没有提高流程效率,反而加快了做“错事”的速度。而当组织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时,原有的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变革的最大障碍。
上述主要考察的是工艺技术——直接与生产相关的技术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其他方面的技术,例如社会技术和行为技术对业务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其表现并不明显。
2.1.2 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发现与其他使用这种类型学的研究均表明在战略、结构和程序(流程)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应关联,而在与其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中组织可以被描绘成一个整体。”[15]组织的流程尤其是组织的核心流程要求与组织的战略保持一致。当组织的战略发生变化时,就需要重新审视现有流程,防止流程失效。组织的快速响应战略要求流程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组织的成本控制战略要求流程的控制点和审批程序增加。不同的组织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流程与之适应。在组织中,业务流程、客户和组织战略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形成组织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组织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的核心流程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利用业务流程战略相关度方格[12]可以判定核心流程变革的迫切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显然会影响业务流程,至少会影响到执行该流程的部门或者团队。相对地,流程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结构甚至组织内部的政治变化与之相适应。当组织结构发生变革时,流程变革的迟滞有可能导致原有业务流程的失效。因此,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两者是互为影响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对于流程的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环境较为稳定、决策程序化的稳定-机械式组织结构,要求流程设计的较为严谨;而对于环境较不稳定、技术复杂易变、探索式决策过程的适应-有机组织形式,要求流程设计的较为灵活,流程执行者有足够的空间处理各种非常规问题。
2.1.3 组织中其他流程的变化。
组织内部的流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其中的一些流程发生变化时,可能同时会导致其他流程也发生变化。例如,由于供应商实施了全面质量控制流程,物料的检查由仓库检验变更为在线检验;而在一个流程中,增加某一流程操作,在另一个流程减少某一流程操作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2.1.4 组织文化和组织政治导致的业务流程失效。
组织文化意味着“人们有某种共同的历史背景和归属感,因此,乐意与享有这些情感的人共事”。[13]组织政治是组织如何进行权利的分配以及这些权利如何服务于某些利益。流程、结构、文化和政治被认为是组织的四个关键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必定导致其他要素的补偿性变化[14]。因此,当组织文化和组织政治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原有业务流程的失效。
2.1.5 领导风格导致的业务流程失效。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习惯化影响方式。专制的领导风格可能会增加流程的成本和运作时间。作为另一个极端,放任的领导同样也可能导致流程无法贯彻执行,导致流程失效。在笔者参与实施的一个大型ERP系统实施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中,我们发现了如下的一个采购流程。
销售订单—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确认—生成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生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审批—采购订单下达—生产执行。
这一流程在许多企业中,都有应用,流程的执行也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专制的企业文化下,这一本来很平常的流程却存在问题。该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目标,市场人员不惜一切代价接受订单,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而不顾及生产和采购等部门出现的问题。一旦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公司执行董事首先责备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部门经理,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申诉的机会。当出现紧急订单时,由于无法完成采购和生产任务,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联合制造假的生产信息和采购信息,绕过正常的采购和生产流程,从市场上采购半成品生产或者直接采购成品稍加加工后入库,导致生产成本过高。这样,一个本来正常的流程发生了问题,而不得不对原有流程增加审批操作和控制点,最终导致流程执行的成本增加和时间延长。
2.1.6 竞争对手的变化。
组织之间的竞争有加剧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国内竞争国际化、虚拟网络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
组织与其竞争对手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交织的、相互竞争的动态关系网络,竞争对手的变化与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竞争对手的变化迫使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一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体现在战略上或者战术上,例如调整产品价格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等。这些战略和战术的变化在执行中转化为相应的业务流程变化。也就是说,竞争对手的变化一般是通过组织战略或者战术间接的对业务流程起作用的。当业务流程不能配合组织相应的变化时,业务流程的效能丧失。
2.1.7 其他相关因素。
其他的相关因素包括各种法律、法规、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例如,环境保护指标的提高要求电镀处理流程的改进;税务制度的变革要求重新改进会计核算流程等。在组织中,影响业务流程效能的因素很多,涵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具体分析某一方面对业务流程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鉴于本文的目的,在此不作深入分析。
2.2 流程要素和流程结构的失效
业务流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广义地说,流程中的每一个活动以及执行活动的人构成了系统的要素,各个活动之间的顺序、选择、判断、反馈关系构成了流程系统的结构。流程系统要素的失效包括流程活动的失效以及流程操作者的执行流程操作失效。流程系统结构的失效主要指各个操作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和客户需求。
2.2.1 流程要素的失效。
由于流程所处的系统环境发生变化(如上文所述的企业信息化改造等),导致现有的流程操作可以被取消或者替代,或者导致某些流程操作的缺失(如流程操作监控的缺位等)。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流程不合理性都可以归结为流程要素的失效。企业现有流程的每一操作都具有相对合理性,它不可能无故产生,也不会自动消亡。流程操作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流程操作系统的惯性导致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流程变革时,一些可以删除的操作被继续保留,一些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完成的操作仍然采用手工操作就是这类问题。
流程要素可以分为物理要素和信息要素。如果流程的物理要素失效,一般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加以解决;信息要素可以通过数据库、客户-服务器等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流程活动的完成要依靠执行流程操作的人。由于组织操作人员无法有效地完成流程操作也会导致业务流程的失效。可能的原因包括操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能达到流程操作的要求或者操作人员的观念无法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需要。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后一种形式。特别是,当组织处于在生命周期的后半阶段,过度的制度化和组织的官僚化导致流程灵活性的丧失,流程操作人员只关注本岗位的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完成,而忽视了流程的最终目的———满足客户需求,发生所谓的“目标置换”。组织官僚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的过分集中,因此,改变组织中的权力结构和分配,增加流程相关者在流程制定中的民主参与可以防止由于组织官僚化造成的流程失效。另外,在组织的流程变革中,经常会发生跨部门的流程合并和分拆,针对新的流程活动操作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跨部门的知识培训,也可能导致流程的失效。
2.2.2 流程系统的结构失效。
流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流程系统的结构。在流程图中,表现为各种顺序、判断、选择、反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因此,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流程的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由于目标需求的变化或者其他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可能产生流程结构变化的迫切需求。当流程系统未能够及时变革满足这些需求时,原有流程失效。在文献[9给出的示例中,应用信息技术,变革原有的产品设计流程顺序结构,改串行设计为并行设计,大大节省了产品设计生命周期,提高了流程效率。
3 失效分析与流程变革的关系
流程的失效分析不仅可以用于流程的改良,还可以应用于流程的再造。对于经过再造后的流程,仍然可以应用失效分析,增加流程的效率。
流程失效的原因多种多样,失效的结果却是一致的——都表现为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流程变革之前进行流程失效因素的分析是必要的。如果只注重流程的表象,统一采用某种方法或者工具对流程进行变革,将无法得到理想的流程变革效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包括变革管理、组织管理等各种流程变革的工具在BPR中应用的失败已经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注解。
流程的失效分析还为流程管理提供了分析指南。在流程管理中,通过系统分析核心流程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预防各种流程失效的产生,变“事后”流程管理为“事前”流程管理。
4 结束语
关键词 失效;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齿面塑性变形
中图分类号 TH1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148-01
齿轮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重要基础零件之一。齿轮类型很多,有直齿轮、斜齿轮、人字齿等,齿面硬度有软齿面和硬齿面,齿轮转速有高有低,传动装置有开式装置和闭式装置,载荷有轻重之分,因此影响因素很多,所以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失效形式。齿轮的失效主要发生在轮齿部分,其常见失效形式有: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和齿面塑性变形五种。
1 轮齿折断
轮齿折断有多种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有以下两种:
1)过载折断。因短时过载或冲击载荷而产生的折断。过载折断的断口一般都在齿根部位。断口比较平直,并且具有很粗糙的特征。
2)疲劳折断。齿轮在工作过程中,齿根处产生的弯曲应力最大,再加上齿根过渡部分的截面突变及加工刀痕等引起的应力集中作用,当轮齿重复受载后,齿根处就会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步扩展,致使轮齿疲劳折断轮齿。齿面较小的直齿轮常发生全齿折断,齿面较大的直齿轮,因制造装配误差易产生载荷偏置一端,导致局部折断;斜齿轮和人字齿齿轮,由于接触线倾斜,一般是局部齿折断。
为了提高齿轮的抗折断能力,除设计时满足强度条件外,还可采取下列措施:①采用高强度钢;②采用合适的热处理方式增强轮齿齿芯的韧性;③增大齿根过度圆角半径,消除齿根加工刀痕,齿根处强化处理;④加大齿轮模数;⑤采用正变位齿轮。
为避免轮齿折断,设计时要进行轮齿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和静弯曲强度计算。
2 齿面磨损
齿面磨损有磨粒磨损和跑合磨损两种。
在齿轮传动中,随着工作环境的不同,齿面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磨损情况。当齿面间落入铁屑、砂粒、非金属物等磨粒性物质或粗糙齿面的摩擦时,都会发生磨粒磨损。齿面磨损后,引起齿廓变形,产生振动、冲击和噪声,磨损严重时,由于齿厚过薄而可能发生轮齿折断。磨粒磨损是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
新的齿轮副,由于加工后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受载时实际上只有部分峰顶接触。接触处压强很高,因而在开始运转期间,磨损速度和磨损量都较大,磨损到一定程度后,摩擦面渐渐光洁,压强减小、磨损速度缓和,这种磨损成为跑合。人们有意的使新齿轮副在轻载下进行跑合,为随后的正常磨损创造条件。但应注意,跑合结束后,必须清洗和更换润滑油。
提高抗磨粒磨损能力的措施:①改善密封条件(采用闭式传动代替开式传动或加防护装置);②提高齿面硬度;③改善润滑条件、在润滑油中加入减摩添加剂、保持润滑油的清洁。
3 齿面点蚀
由于齿面接触应力是按脉动循环变化的(其工作表面上任一点产生的接触应力系由零增加到一最大值),应力经多次反复后,轮齿表层下一定深度产生裂纹,裂纹逐渐发展扩大导致轮齿表面出现疲劳裂纹,疲劳裂纹扩展的结果是使齿面金属脱落而形成麻点状凹坑,这种现象就称为齿面疲劳点蚀。发生点蚀后,齿廓形状遭破坏,传动的平稳性受影响并产生振动与噪声,以至于齿轮不能正常工作而使传动失效。实践表明,疲劳点蚀首先出现在齿面节线附近的齿根部分,这是因为节线附近齿面相对滑动速度小,油膜不宜形成,摩擦力较大,且节线处同时参与啮合的轮齿对数少,接触应力大。点蚀是润滑良好的闭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在开式传动中,由于磨粒磨损比点蚀发展得快,因此不会出现点蚀。
提高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的措施:①提高齿面硬度和降低齿面粗糙度;②合理选用润滑油粘度,采用黏度较高的润滑油(实践证明:润滑油黏度越低,越易渗入裂纹,点蚀扩展越快);③减小动载荷;④采用正变位齿轮传动,增大综合曲率半径。
设计时为避免齿面点蚀,应进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4 齿面胶合
胶合是比较严重的黏着磨损,一般发生在齿面相对滑动速度大的齿顶或齿根部位。互相啮合的轮齿齿面,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作用下,发生粘着,随着齿面的相对运动,粘焊金属被撕脱后,齿面上沿滑动方向形成沟痕,这种现象称为胶合。胶合发生在高速重载齿轮传动中,使啮合点处瞬时温度过高,润滑失效, 致使相啮合两齿面金属尖峰直接接触并相互粘连在一起,造成热胶合;发生在重载低速齿轮传动中,不易形成油膜,或由于局部偏载使油膜破坏,会造成冷胶合。齿面一旦出现胶合,不但齿面温度升高,而且齿轮的振动和噪声也增大,导致失效。
提高抗齿面胶合的方法有:①减小模数,降低齿高,降低滑动系数;②加入极压添加剂的润滑油;③采用齿廓修形,提高传动平稳性;采用抗胶合能力强的齿轮材料;④提高齿面硬度和降低齿面粗糙度;⑤材料相同时,使大、小齿轮保持适当硬度差。
5 齿面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属于轮齿永久变形,是由于在过大的应力作用下,轮齿材料处于屈服状态而产生的齿面或齿体塑性流动所形成的。当轮齿材料较软,载荷很大时,轮齿在啮合过程中,齿面油膜被破坏,摩擦力增大,而塑性流动方向和齿面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一致,齿面表层的材料就会沿着摩擦力的方向产生塑性变形。齿面塑性变形常发生在齿面材料较软、低速重载的传动中。常出现在低速重载、频繁启动和过载传动中。主动轮齿上所受摩擦力是背离节线分别朝向齿顶及齿根作用的,故产生塑性变形后,齿面沿节线处变成凹槽。从动轮齿上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则相反,塑性变形后,齿面沿节线处形成凸脊。
减轻或防止齿面塑性变形的方法有:①适当提高齿面硬度;②采用粘度高的润滑油。
对各种齿轮的失效形式及原因的分析和讨论,对提高机械传动齿轮质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宣怀,等.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克坚,于小红,钱瑞明.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失效零件的初步检查(肉眼检查及记录)
3.无损检测
4.机械性能检测
5.所有试样的选择、鉴定、保存以及清洗
6.宏观检验和分析(断裂表面、二次裂纹以及其他的表面现象)
7.微观检验和分析
8.金相剖面的选择和准备
9.金相剖面的检验和分析
10.失效机理的判定
11.化学分析(大面积、局部、表面腐蚀产物、沉积物或涂层以及微量样品的分析)
12.断裂机理的分析
13.模拟试验(特殊试验)
14.分析全部事实,提出结论,书写报告(包括建议在内)
以上是失效分析的全部过程,当然具体到某个失效零件,不一定都要这些过程,要根据失效零件的复杂程度,具体分析,
失效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
1.对坏零件的说明
2.破坏时的工作条件
3.以前的工作历史
4.零件的制造和加工工艺
5.失效的力学和冶金研究
6.质量的冶金评价
7.失效机理的总结
8.预防类似事故的措施
失效分析时要回答的问题
断裂的先后次序确定了吗?
如果失效涉及开裂或断裂,那么起点确定了吗?
裂纹起源于表面还是表面以下?
开裂是否于应力集中源有关?
出现的裂纹有多长?载荷有多大?
加载类型:静态、循环或间断?
断裂机理是什么?
断裂时的大概工作温度是多少?
是温度造成的吗?是磨损造成的?是腐蚀组成的吗?是那种类型的腐蚀?
使用了合适的材料吗?材料质量符合标准吗?
材料的机械性能符合标准吗?坏零件是否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坏零件是否制造正确?零件的安装正确吗?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修理吗?修理是否正确?
零件是否经过适当的跑合?能修改零件设计以防止类似的事故吗?
目前正在使用的同样零件也可能出现事故吗?如何才能防止呢?
一、LED灯具失效一是来源于电源和驱动的失效,二是来源于LED器件本身的失效。通常LED电源和驱动的损坏来自于电源的过电冲击(EOS)以及负载端的断路故障。输入电源的过电冲击往往会造成驱动电路中驱动芯片的损坏。LED器件本身的失效有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
1、瞬态过流事件
瞬态过流事件是指流过LED的电流超过该LED技术数据手册中的最大额度电流,这可能是由于大电流直接产生,也可能是高电压间接产生,如瞬态雷击,开关电源的瞬态开关嘈音,电网波动等过压事件引起的过流。这些事件都是瞬态的,持续时间极短,通常我们将其称为尖峰,如“电流尖峰”、“电压尖峰”。造成瞬态过流事件的情况还包括LED接通电源,或是带电插拔时的瞬态过电流。
对于汽车中的LED照明,ISO7637-2的瞬态抛负载浪涌冲击后的失效模式并非固定,但通常会导致焊接线损坏。这种损坏通常由极大的瞬态过流引起,除了导致焊接线烧断以外,还可能导致靠近焊接线其他部分损坏,如密封材料。
2、静电放电事件
静电放电(ESD)损坏是目前高集成度半导体器件制造、运输和应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瞬态过压危害,而LED照明系统则须满足IEC61000-4-2标准的“人体静电放电模式”8KV接触放电,以防止系统在静电放电时间有可能导致的过点冲击失效。
LED PN结阵列性能将出现降低或损坏,ESD事件放电通路导致的LED芯片的内部失效,这种失效可能只是局部功能损坏,严重的话会导致LED永久损坏。
3、电源及驱动电路的保护
在姚纯的案前,摆着一摞的绩效考核表格,但姚纯却高兴不起来。他认为这些考核结果并不是真实的,完全扭曲了他推行的绩效考核方案的初衷。
但事实上,他主推的却是360度考核方法,“但却在落实中层层受阻,考核结果在这一受阻过程当中逐步失真。连我自己都打了一个大问号:难道360度考核失效了?”
变更考核方案
姚纯在广州某互联网公司主管公司的行政与人事工作。20xx年成立人力资源部后,他主导建立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及以此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单向的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的薪酬挂钩,但执行一年之后,他发现效果慢慢地不再像开始那样理想了。
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个别部门的员工完成自我评估后,未等上级主管进行评估及绩效面谈,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再交给上级主管签字。这种状况让姚纯有点哭笑不得,他也私下了解到,这些员工并不是不理解绩效考核应该如何做,而是他们本身就不重视考核结果,在评估自己绩效不会很差的情况下,就不会再关注考核的结果了。
其实,他发现单向的考核最为常见的是,上级主管的单向考核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真实绩效,极为容易受主管个人感情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位员工的绩效得分非常高,但其他部门却反映收到过几次客户对他的投诉。
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分析,姚纯决定改变由上级给下级单向评分的考核方案,转而实施360度考核方法。
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总经理的大力支持,责成他在三个月内完成考核方案的落实。
姚纯即刻着手编制了一份360度考核制度及推行方案。按照新的.考核制度,被考核人的上级、同级、下级和服务的客户都对他进行打分,通过这种多方评价的方式让被考核员工了解各方的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一方面,被考核人更为清楚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公司及上级主管也得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员工真实情况。
初战告捷
经验丰富的姚纯明白,制定考核制度容易,难在执行。“所以,我对考核方案的实施做好了非常周密的准备工作。”姚纯说。
在每周一的例行会议上,人力资源部提出准备实施新的考核方案时,总经理马上表态认同了这个方案,各部门经理也都表示改变原有方案的必要性。看到中高层都如此支持考核方案的变革,姚纯对顺利实施新方案充满了信心,马上建议召集部门经理开专题会议,开始着手实施考核方案。 这个建议也得到了总经理的赞同,
“我的思路是,由人力资源部针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再由各部门经理将360度考核的制度与思想对本部门员工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避免将制度仅仅停留在各部门主管,而让基层员工都明白为什么要变更考核方案?新的考核方案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优势?给员工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姚纯说。
于是,姚纯召集公司的7个部门经理开会,并请总经理出席。姚纯首先对新考核方法做了介绍和说明。他花了整整2个小时的时间,讲得舌干口燥的,但让他感到开心的是,各个部门经理都非常认真,把执行新方法的流程记了下来。
接着,姚纯把自己讲解时演示用的PPT发给了各部门经理,要求他们在一周内完成对本部门员工的培训。并提醒人力资源部列席,并提供必要的解释说明。
“从开始的实施情况来看,是非常顺利的。”姚纯说,“我个人也出席了一些部门的内部培训,从表面上看来,基层员工也理解和接受了考核方案的变革,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
一切似乎都在按姚纯的预定轨道进行。
然而,姚纯很快就发现,他过于乐观了!
执行遇困
在实施的准备会上,姚纯做了又一次讲解和演示,把操作步骤非常细致地做了一个分解。这次让他失望的是,各部门经理似听非听、似懂非懂地看着他。技术部经理一边听,一边与身边的财务经理讨论服务器的购置问题。
待到姚纯讲解完毕,希望各部门经理提出疑问或建议时,大家的回答都很含糊,有的说行,就这样吧,我们知道了!有的则说差不多了,我们知道了就行了。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当时我意识到前后二次会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总经理是否出席了会议,在这其中居然影响如此之大。”姚纯说,“我发现这个差异后,我就执行了一个办法:但凡涉及执行考核方案的会议,都尽可能拉到总经理参会。效果果然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按计划,姚纯向各部门收取要求填写的最新的职务说明书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技术部提交的职务说明书,填写的内容和以前一模一样,几乎就找不到任何变化。而姚纯一再强调的是这些职务的职责必须要做重新的细化。市场部经理则推说自己这二天一直在做一个市场方案,实在太忙,还来不及完成,但答应会尽快提交过来。
非常无奈的姚纯只好要求技术部重新填写,市场部则尽早完成。 在整个过程,他安排了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持续加班,协助各个部门经理完成。
好不容易完成了新的职务说明书,在总经理的主导下,开始进行目标分解。由于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各部门经理非常积极,很顺利就完成了公司目标到部门目标的分解。然后,姚纯交代各部门尽快将目标落实到个人。
到了月初,姚纯督促各部门完成对本部门员工的考核,形成部门绩效后,开始讨论各个部门的真实绩效。
但让姚纯失望的是,回收的绩效考核结果与考核方案变革前,并没有明显差异。各个部门之间的打分都非常中庸,市场部对技术部的工作配合程度打分是80的话,技术部也是还之以80分。双方好似事前有约定。而员工的同级打分、上下级的彼此打分也有此痕迹。
这意味着,改变原有方案的考核过程当中人为因素的目的落空了。
更让姚纯泄气的是,部门经理普遍抱怨360度考核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管理工作量,从目标分解到进行考核打分,所耗费的时间是之前的2倍之多,给他们原本就近于超负荷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我一直在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困惑中的姚纯得出一个结论:绩效考核的推进并不是倾人力资源部之力就足以顺利完成的,必须建立一个执行团队,制定一个严格的实施进程表及周密的辅助执行的相关制度。
解决考核方案执行难的五个步骤
让当事人明确新举措的价值或明显价值。否则就很难让当事人愿意腾出精力与时间支持自己的工作。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上下对360度考核的人适用情况并不了解,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考核方案就拿过来使用,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而各部门经理是在总经理出席会议的情况下才认真对待这次的绩效考核方案变革,显见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施360度考核会给自己的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姚纯还必须解决各部门经理的观念问题,了解360度考核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联系。
建立执行团队,由团队负责考核方案的推进。单纯由人力资源部经理牵头推行360度管理是不现实的,最好是建立一个团队或者小组负责方案的推行,并且要有最高层的成员在其中挂职,由最高层设立定期问责制,把各部门经理纳入为团队成员。
及时跟进,制定严格的报表实施制度。如在跟进过程当中针对责任心不够的问题,采取团队内部通报批评的方式,对每一个阶段的推行计划,都要形成一份对策表,确定每个阶段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具体的完成时间,并设立验证人、验证结果与验证时间栏。将报表作为实施团队的一份日常文件。
及时验证实施过程并通报进程。方案实施后,人力资源部必须及时进行跟进,最好的方式是经常到各部门验证,并在公司范围内不断发布验证报告,以此推动各部门的行动。同时要将不同阶段的情况不断向HR的直接上司汇报。在每次验证报告公布前与直接上司沟通,征得直接上司的同意。绩效考核的推进不只要取得上司的支持,还要与上司保持积极的沟通。
1.5RU51涂布风机轴承失效分析
2006年9月3日, 5RU51涂布风机轴承更换。轴承型号由原装的2309K (厂家SNR) 更换为2309K (厂家NSK) 。风机运行第二天, 现场噪声异常, 轴承座振动很大, 温度明显升高。用数据采集仪分析后, 发现风机两端轴承座的振动速度值和加速度包络值都很高, 振动速度值在16mm/s, 加速度包络值高达76.12gE。频谱中有明显的2309K轴承外圈缺陷频率, 且在该频率的两侧还有清晰的风机转频的边频带, 见图1。
2006年9月5日紧急停机检修。拆下的轴承经清洗后, 发现轴承外圈内侧有一圈深约0.8mm、宽约2.1mm的划痕, 保持架变形, 滚动体出现麻点颗粒磨损。
2.5CU13真空风机轴承失效分析
2006年9月设备大修将原轴承SNR 2312K更换为NSK2312K。2007年9月3日, 5CU13真空风机轴承座振动开始增大, 水平方向加速度包络值达到24.1gE。频谱中出现了轴承2312K外圈缺陷频率。随后重点跟踪监测故障的趋势变化情况。2007年11月23日, 振动频谱中轴承外圈缺陷频率更加明显, 见图2。时域图中也出现了轴承外圈缺陷频率的冲击频率。
2007年12月5日计划停机更换轴承。打开驱动侧轴承座时发现该轴承一侧保持架断裂, 滚动体散落。轴承外圈有润滑脂碳化痕迹。清洗后发现该轴承保持架的夹角已研磨平, 轴承外圈有磨损。非驱动侧轴承外圈刮擦研磨。内圈内侧与紧定套之间的配合面有润滑脂碳化痕迹。
3.5 QU51涂布风机轴承失效分析
2006年9月设备大修将原轴承SNR 2309K更换为NSK2309K。2007年11月14日, 5QU51涂布风机振动速度值和加速度包络值大幅上升, 皮带轮侧的垂直、水平及轴向加速度包络值分别上升到了28.82gE、22.95gE和22.58gE, 比上次上升了近三倍。在各频谱中明显捕捉到了轴承2309K外圈缺陷频率。2007年11月26日继续检测, 发现振动速度值和加速度包络值仍持续上升, 皮带轮侧的垂直、水平和轴向加速度包络值分别上升到了46.13gE、43.08gE和43.58gE。频谱中轴承外圈缺陷频率的两侧出现了保持架的边频带, 见图3。现场噪声更加明显。
2007年12月5日计划停机更换轴承。取下驱动侧轴承时保持架松动, 部分滚动体散落。清洗后发现该轴承外圈360°范围摩擦划痕, 其中负荷区的刮擦研磨现象最严重。轴承内圈内侧与紧定套之间的配合面有润滑脂碳化痕迹, 皮带老化。
二、轴承根本失效原因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 都具有类似的轴承故障特征, 即轴承外圈受到保持架的刮擦而失效。
1. 从轴承磨损的表面特征分析
案例1中, 维修人员在拆轴承时发现风机固定端的轴承定位环没有安装, 没有轴向定位, 轴承很容易发生轴向窜动, 使轴承保持架与轴承外圈直接刮啃, 最终造成风机轴承在运行不到48h内严重失效。定位环未安装, 造成轴向窜移是案例1中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案例2和案例3中, 从轴承内圈与紧定套之间的配合面有润滑脂碳化的痕迹看, 轴承内圈与紧定套之间过盈量不足, 在负荷不稳定的情况下, 轴承容易发生轴向移动, 轴承保持架在受力不均的状态下对轴承外圈进行局部刮啃, 最终产生深槽而使轴承失效。轴承内圈与紧定套之间过盈量不足是案例2和案例3中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
2. 从轴承结构特征分析
这三个案例中的风机轴承都是23系列的圆锥孔调心球轴承。设备原装轴承厂家为SNR, 后更换的轴承厂家为NSK。虽然两者轴承在规格型号上一样, 但是仔细对照两家轴承, 发现两者轴承的保持架略有不同, 见图4和图5。仅从上述的案例无法明确NSK轴承保持架也是造成该类风机轴承失效的次要原因之一。此外还应注意紧定套与轴承的配合问题。风机原装轴承与紧定套应该是原配组装, 而后来的就是属搭配组装了。在规范的轴承与紧定套组装过程中, 应尽量用同一厂家的产品为好, 那样可保持两者配合面的紧凑性。轴承与紧定套配合不良是轴承失效的次要原因之一。
3. 从轴承运行时间分析
上述三个案例中的轴承是在2006年9月设备大修期间更换, 原轴承当时已基本运行了6年时间。案例1中轴承更换后运行不到48h失效, 案例2和案例3中轴承运行不足15个月失效。如果风机运行状态一直平稳, 就不要因运转时间较长而主观更换轴承, 而应该根据状态监测得到的趋势和频谱体现的特征来确定轴承是否更换。因为, 原装轴承与风机之间的装配应是最好的, 如果刻意更换轴承, 就可能造成过度维修, 会破坏原来的配合状态。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工具及专业队伍维修, 更换上的轴承就很难达到原来的配合状态。轴承与风机配合状态的不良是导致轴承设计寿命提前结束的次要原因之一。
三、总结
1. 根本失效分析对确定故障原因非常重要
轴承故障根本原因分析在于帮助确定故障的真正原因。没有分析出故障的根本原因, 就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也不能进行纠错验证。
2. 轴承的选择使用要根据设备现场实际需要
三个案例中风机所使用的轴承全为调心球轴承, 该轴承在风机中被普遍使用。调心球轴承适合应用在容易产生安装误差或轴挠曲而可能引起不对心的场合。对于风机, 由于空气处理设备的特性不同, 需要高效、低噪声、稳定运行, 所以对速度和刚度也有较高的要求, 自动调心球轴承的低摩擦和紧凑尺寸应是风机轴承的首选。
3. 严格控制轴承安装过程中的游隙
在轴承的安装中, 轴承内部的游隙测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把锥孔轴承装在紧定套上的情况下, 由于紧定套的锥度, 轴承的内圈膨胀量增大, 随之轴承的内部游隙减少。因此, 安装轴承时, 设定适当的内圈膨胀量和轴承游隙是很重要的。
4. 轴承状态的准确测定需要借助必要的检测工具
要准确知道设备轴承运行状态, 尽量借助有关检测工具来辅助分析判断, 最好做到有故障就修, 无故障不要修, 以保证设备处在最佳运行状态和工作效率。
摘要:通过对三台风机轴承故障的RCFA分析, 查找出轴承失效的根本原因, 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软岩巷道;锚杆支护失效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043-01
1、引言
锚杆支护是一种先进的支护方式,目前,正在井巷工程中大量推广使用,但锚杆支护受地质、水文及安装使用等因素影响会造成锚杆支护失效。使用不当、安装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就会导致发生锚杆支护失效将引发冒顶、片帮。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支护方式作出针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调整和加强管理,以防止支护失效。发挥锚杆支护先进性的同时需要解决其不足之处,在此与大家对锚杆支护作共同探讨,以找出其不足之处,探讨改进办法,不断创新和改进锚杆支护方式为目的。
2、锚杆支护失效的分析与研究
锚杆支护使用的材质目前多采用钢材,通常选用直径18-20毫米的螺纹钢。如果选择螺纹钢直径小于实际要求就达不到提拔强度,一旦外力过大造成锚杆体断裂就会失去对围岩的提拔作用而支护失效。对钢材的原本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含碳量过高的钢材性脆、强度低、韧性差,不能用于加工锚杆及其螺母、托板等配件。含碳量超标的钢材加工的锚杆因岩层位移错动而受剪切力造成锚杆弯曲,严重情况折斷锚杆。在加工锚杆之前对钢材的材质、规格严格把关才能确保锚杆达到支护强度的要求,否则,造成因锚杆劣质达不到支护强度而支护失效。
表土、流沙层、角砾岩、充填物、软煤层、软泥岩和断层面、破碎带这些特殊围岩及地段结构不稳定极容易发生范围大、冒高超过锚杆长度的冒落空间,这些特殊构造的围岩硬度低、强度低、层理不发育、破碎、机械强度低,从而导致锚固范围的围岩容易冒落,在这些特殊围岩中,锚杆的悬吊作用、组合作用、减跨作用都会减弱或失去,如果这些软弱围岩发生高冒,冒落高度大于锚杆有效支护厚度时,就将锚杆及其控制的围岩一并冒落,最终造成锚杆支护失效。
对围岩进行开挖后,如果长时间甚至长期不及时支护或支护不着力,围岩因受压而下沉、破裂、离层而降低稳定性。再打锚杆支护时因发生锚固岩层稳定性受破坏,且随着高厚度的围岩移动、下沉,锚杆支护失效。
未喷浆或喷浆封闭不严密,掘进后的裸露围岩与空气长期接触而发生风化、氧化,造成围岩成分变化发生软化、掉落、位移,这对锚杆支护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托板处的岩石强度降低,托板从原紧贴岩面转为不贴岩面、松动而造成锚杆支护失效。预紧力不够托板就不能紧贴岩面,会造成托板松动、岩块悬吊,加之爆破震动等多种原因都会发生掉矸、漏渣造成托板不紧贴岩面。爆破震动容易震落托板处的岩块,还会造成螺帽退丝,以形成托板掉离岩面。
断层、裂隙具导水性,当锚眼穿过出水断层、裂隙或含水岩层时,往往出现锚眼作为一种出水通道而长期流水。长期流水的锚眼受流水的冲刷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造成锚眼壁岩石流失、松动、强度下降,从而扩大锚眼或壁岩强度大大弱化而造成树脂锚固体与锚眼壁失去原有的咬吻作用而锚杆失去提拔的着力点,如此造成锚杆支护失效。
岩层极其破碎,锚杆之间岩石发生下移、冒落造成锚固体与托板之间发生空洞现象,于是锚杆对锚固体与托板之间的岩石失去提拔作用而造成锚杆支护失效。更严重时锚固体依附生根的围岩也下移或冒落,造成锚杆整体随破碎掉落而失去支护作用。
泥岩遇水容易发生膨胀造成底鼓帮鼓等现象,当膨胀岩层厚度大,会出现锚杆整体都安装在膨胀岩层中,随着岩层膨胀鼓出将锚杆整体往外移出而形成锚杆支护失效。
锚杆支护的角度有普通角度和特殊角度两种。普通角度就是平常要求垂直井巷轮廓线的角度,特殊角度为井巷围岩为特殊构造形态时采取特殊安装锚杆的角度。例如,岩层倾角70-90度的条件下,井巷拱部的岩层成为半部分处于接近竖直悬空状态,将锚杆垂直井巷轮廓线安设,锚杆整体处于某一单个岩层中,对多层岩层不具串联效果而失去锚杆基本功能之一的组合作用而造成假支护,岩石冒落时锚杆也随之移出导致锚杆支护失效。近水平、缓倾斜岩层,锚杆角度不合理造成减小锚杆支护组合拱的厚度,也大大减小锚杆支护效果。
3、加强锚杆质量的途径
(1)通过有效的技术培训及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让其熟知锚杆施工的每一道工序,熟练掌握锚杆施工的技巧,合理设计锚杆施工工艺图,利用好锚杆的固有属性。
(2)合理确定锚杆外露长度,确保有效支护长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锚杆的支护长度和外露长度,使锚杆的支护作用最大化,完美化。
(3)及时支护安设锚杆,并给予合理的预紧力,可以减少围岩拉应力区,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提高围岩强度。提高岩层层面的摩擦力和粘结力,从而能提高组合梁的强度,并能充分发挥岩石自身的承载能力。
(4)合理确定锚杆支护角度。需按围岩倾角、岩性、厚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作出锚杆安装角度的科学调整,从而实现有效支护。
4、结语
锚杆支护有它不完善的方面,分析其原因就在于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锚杆支护方式得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达到支护可靠有效的目的,或是作出锚杆支护适用条件的判定。提出锚杆支护失效作为一个课题来同大家探讨和研究,也进一步丰富锚杆支护理论,达到我们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柏建彪,候朝炯,杜木民,马东彩,复合顶板极软煤层巷道锚杆支护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失效分析流程】推荐阅读:
公共政策失效案例06-01
申论综合分析作答流程07-19
工作流程的分析11-02
自助餐服务流程分析05-27
职务分析管理工作流程07-24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分析10-18
党性分析报告个人分析06-23
层次分析法分析论文06-28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疗法07-16
情景分析法案例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