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史论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思想史论文(共8篇)

政治思想史论文 篇1

1)应然: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2)突然: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3)将然: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2、怎样理解政治思想这个概念?

反应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政治实践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总结,集中表现为各阶级取得、建立和维护统治权的各种政治主张,政治观点,理论和学说。

3、什么是自由主义政治观?

强调个人本位,把国家看成是必要的恶,在政治上要限政、分权、依法治国,在思想上强调言论、思想自由,在经济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强调私有财产权对维护自由的重要性。

4、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历史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各种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解释城邦政治制度

城邦,有城市国家之意。通常是以城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边农村形成的经济政治共同体。

6、城邦政治思想的特点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政体研究为中心,协调公民关系为主题(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7、梭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1)经济上,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的公司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回因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及解除人民重负的意思。同时,鼓舞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改革币制和统一度量衡,规定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传习技术,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

2)在政治上,梭伦规定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全体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规定只有财产最多的第一等级才能担任最高官职,财产次多的第二、第三等级可以担任一般官职,财产最少的第四等级,只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另外,增设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院。

意义:梭伦的改革为雅典温和的一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在雅典的官吏和民众中树立了法制观念;为了防止贵族与平民的内战,对付内战时刻纵容内战、坐观成败的公民,梭伦还颁布了一项特殊法律,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权威性。

8、简要概括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2)判断治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

3)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4)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5)城邦应注重教育

9、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待法律和义务的态度

试述柏拉图的国家理念思想。(1)始于正义,终于正义(2)城邦的本质和内在精神

(3)整体主义传统

11、怎样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

12、简要叙述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他们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因而他们应该是“哲学王”,为此,柏拉图提出,理想的城邦应党友哲学家担任国王,或使当前的国王成为哲学家,否则正义的理想国便只能是空中楼阁。柏拉图由哲学家担任国王进而引伸出五种政体理论:王制和贵族政制,斯巴达政制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13、试述柏拉图对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1)柏拉图提出并系统地闸述了正义理论

(2)在《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有关城邦(国家)起源的学说,有关政体分类及政体产生、衰败原因的分析,以及理想城邦、二等理想城邦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政体学说。(3)柏拉图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理论。

(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一切政治思想的基础。

14、亚里士多德是怎样论述城邦性质的?

(1)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2)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公民的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15、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城邦时代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1)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

(2)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似人物(3)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4)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5)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6)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7)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

(8)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16、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是由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自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较之柏拉图硬性划分的三阶层集带有一定程度专制色彩的哲学王,更具有民主的成分。二人关于政体的观点差别甚小。这种财产和家庭制度无疑是极端的,是一种集体剥削制度。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则很温和,他坚决反对妇女儿童公有,并提倡有限制的私有制。在平等观念在上,双方分歧同样明显。如果说柏拉图由平等观念表现出的政

10、体形式是早期的乌托邦,那么亚里士多德则还是翻版的奴隶制。,柏拉图偏向于人治,而亚里士多德则重法治。柏拉图强调教育也应严格按阶层而进行不同的专业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城邦政治服务。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自由教育,反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恰恰不是为职业作准备,并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政治不是教育的必然目的。

17、解释亚里士多德“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

他的意思是说,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人的向善本性,使得人不断追求善的生活根据他的观点,自然所造的每种事物都有一个目的。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性的。人只有实现了灵魂的善,才真正有别于动物,才实现了人的本性。而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只有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过城邦生活。

18、试述波利比阿和西塞罗混和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1)波利比阿指出:

“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也就是说,包含这三种政体的因素

(2)他重复波利比阿的政体循环思想,肯定混合政体的主张。

第一,它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如果缺少它,自由的人民是难以长时间接受的; 第二,它具有稳定性。简单的政休很容易蜕变为反面的政体,国王变成主宰,贵族变成阴谋集闭,人民变成乌合之众。而这种变化在混合的政体特别是平衡的政体中却不易发生,除非统治者犯了巨大的错误。

19、西塞罗怎样表达了罗马共和精神?

西塞罗认为,罗马的共和制是理想的政治体制,共和政体的最高行政领导者是执政官,他是由选举产生的,是依法行使统治权力的人。一个执政官的职责就是依照法律对人民进行统治,并给予正当有益的指导。共和国需要执政官,没有执政官精明和谨慎的管理,共和国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西塞罗指出,在共和国里,统治与服从两者都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提醒执政官懂得自己的行政权限,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公民按照自己的义务范围去服从执政官,他认为只有懂得服从的人,才懂得如何统治。

西塞罗提出,在共和国里,执政官之外还有监查官、法官和护民官,但所有的官吏都应有年龄限制,不得终身任职,甚至不能连选连任。

在共和国里,元老院是立法机构,元老院的一切命令均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所有的官吏都应采纳占卜的结论。

20、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一)产生权利概念 法学家指出:“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务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法律的目的就是确定权利,保护权利

●权利是为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利益

(二)引进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是法律内在的合理法则

●高于现实法律

(三)权利思维方式

●权力必须以权利为依据

●权利是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21、奥古斯丁双城论的内容及意义。

(1)人之原罪与上帝恩典(2)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3)国家的工具性(4)国家与教会的关系 22、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一)基督教地位确立

(1)思想上,教义按封建尺度修整,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2)经济上,拥有欧洲1╱3的土地,教皇是最大封建主

(3)组织上,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森严的教阶制度,教会成为以教皇为中心,遍布欧洲的国际组织

(4)政治上,拥有自己领土内的特权,司法权独立

(5)文化上,摧毁了古典文明,罗马传统与日尔曼传统结合

(二)日尔曼人的到来

(1)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2)民主传统

(3)尊崇法律及法下王权观念(4)建立分封制

(5)继承基督教文化传统

(6)被罗马法征服,发现“公共权力”观念

23、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信仰和理性:承认人的理性的作用,但最终仍是要求理性服从信仰。

(2)教会和国家: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3)国家的起源与目的 国家是“那些服从同样的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4)政体理论

(5)法的性质与分类

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24、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1)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具有世俗性

2)由神学政治观转向权力政治观,权力代替道德与神意成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

3)政治思考以人为原点,以理性为依据,以发展个性、倡导进取精神的个人主义为伦理基础

4)现代意义国家观念产生;国家被解释为人需要的产物

5)维护君主制度,注重治国之道,是当时政治思想的共同选择和重要内容

25、解释《君主论》

《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经历的理论总结。在这部著作中,马基雅维利摆脱道德和神学规范的束缚,开始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问题,把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定了基本原则,在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26、如何评价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真正的近代政治思想家。他不仅首先用“国家”一词去指世俗的政治体,而且还创立了建立在对政治制度的经验考察和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近代政治学。马基雅维利是近代的民族主义先驱之一,是他把政治思想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挽救出来。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他的政治理论在整个政治思想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27、如何评价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1)表达资产阶级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自由和信仰白由的愿望。

(2)他关于人人皆祭司的思想是政上民主平等的要求通过宗教形式的表达与反应(3)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蕴含对人的价值的认同

28、加尔文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预定论

(2)取消教皇与主教(3)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4)世俗政权:政府官吏是上帝的佣人(5)政教合一的形式(6)政治服从

29、简要叙述布丹的主权理论

(1)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2)主权具有绝对性、永久性、统一性。(3)立法权最为重要

(4)主权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4)主权不得侵犯财产权

30、格劳秀斯的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学说及其意义。

自然法理论

(1)理性与意志是法的基础(自然法、人类学和神法)(2)自然法源自理性,高于神法

(3)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自然权利(3)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力

31、格劳秀斯的主权理论怎样丰富了布丹的主权理论

◇国家的产生

①热爱社会生活的本性

②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主权具有内、外两个层面

“所谓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

◇否定人民主权,主张君主主权

①人民选择政府形式的行为不可逆

②主权是主权者的私权

③政府的目的不仅限于人民的福利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主权具有绝对性、永久性、统一性。

○立法权最为重要

○主权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

○主权不得侵犯财产权

32、英国缘何成为宪政的故乡?

(1)英国君主制集权程度高(2)英国贵族阶级较为开放

(3)“大宪章”开创了依法限制王权的传统(4)等级议会增加了限制王权的实质内容(5)胡克倡导法治:君权必须服从法律(5)柯克提出君权仅限于行政权力

33、英国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限制王权,议会权至上

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

34、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什么?

(1)财产权问题是出发点和归宿(2)国王与议会关系是中心内容

(2)限制王权、君主立宪是核心主题

35、霍布斯自然法、契约论思想的意义何在?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渗透着一种代表现代进步精神的个人主义倾向。

一方面,作为一个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体系从人性的原则出发研究国家的起源,通过逻辑推论探求国家的本质,进而推演出主权、主权者和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自然法理论的开端处,人们发现了好奇,这种好奇使人类对万物自然法则进行了理智的追问,要求以人的理性去检省和审视这个世界。成为了哲学追问的工具和新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共同基础。

霍布斯的自然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扩大了自然法理论。

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对于他之后的现代自然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他身后的所有自然法学家,都是以他的学说作为出发点,向各自不同的方向伸展,这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自然法学的论述。但是另一方面,霍布斯关于主权的观念,似乎动摇了自然法思想的根基。既然主权是法律存在的基础,自然法便不能算法律;既然命令是法律的本质,便不可能设想自然法的存在。然而,显示的情况是自然法依然存在,并且还有着新的生命。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6、试分析霍布斯的主权论。

1)主权强大而广泛 2)主权至高无上 3)

主权不可分割 4)

主权不可转让 5)国家权力的专制性

37、试比较洛克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重视安全,洛克把社会契约论推向更高阶段,核心是自由,认为是议会主权而不是人民主权。

1)对自然状态的认识不一样 2)交出权力的数量不一一样 3)获得权力的主体是不一样的

4)对国家权利范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5)洛克讲获得权力的一方也是契约的一方,受契约的限制;霍布斯讲的获得权力的一方不受契约限制。

38、洛克是怎样论述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

39、洛克分权学说的主要内容。

40、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

41、孟德斯鸠如何发展了洛克的分权理论?

4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权分立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4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

44、试分析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点。

政治思想史论文 篇2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指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在大众聚集的网络上对过激言行与不当言论进行纠偏导正, 以保证网络舆论能够在正常的方向上产生良性循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 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不会引起任何一位网友的关注, 因此, 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寓教于乐, 又要讨人喜欢。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

1.1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观目的性,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用好导向功能对于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导向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导向性, 第一个方面就是目标的导向性, 每个人都有其人生的奋斗目标, 有目标的可以为其修正目标, 没有目标的可以为其树立目标;第二个方面就是理想信念的导向性,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谈理想谈信念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理想本就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在网络上给那些心理不是很阳光人的一些希望总是好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行为方式的导向, 撇开上述两个普通人可能会认为有些不靠谱的导向, 剩下的就只有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往往决定了习惯, 习惯通常也就决定了命运。因此, 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的导向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成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技巧就是必须与这些网络上的年轻人们打成一片, 首先必须渗透到他们的组织与群体之中去, 然后以与他们趋同的行为习惯、语言方式等与他们交流, 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传达出去, 传播开来。现实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成功之处就在于那是一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期望以“内塑”模大, 告诉信息接收者“你应该这么做”、“不允许那么做”, 然而, 这种内塑式的灌输方式在21世纪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溺在网上,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但是在网上的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感动不已。因上, 以网络上潜移默化地对他们施加正确的导向, 把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就十分地必要, 不论是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 最高明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来对这些主流人群施加正面影响, 适势、适时地对主流人群施加正确的导向就可以将这些主流人群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正确的方向。

1.2 保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即指在政治上达成共识, 在思想上谋求一致, 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能使被教育者达到上述全部三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即使不能达成上述全部三条, 达成其中任何一条也足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基础。如果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保证功能的话, 那么这个保证功能就只能是网络的公信力, 网络的公信力不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公共资源, 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所必须抓住的要点。

1.3 育人功能。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通过育

人不但可以培养人的思想觉悟, 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同时还可以扩大政治上达成共识的人民群众的队伍。育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还包括了文化、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最高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融汇在一起, 既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又不留一丝痕迹。通过网络信息传播, 教育者可以向受众施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而受众也可以积极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 有时候甚至能对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种良性互动中, 传播者与受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实现了主客体的对接与统一, 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4 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开发功能, 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领域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内部涉及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大要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 这四大要素产生了诸多变化。

2.1 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

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主体对客体的各方面情况大体掌握,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客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2 教育介体发生了变化。

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 是指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和将其传播给教育客体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不必按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 而是可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的计算机上随时获取知识, 迅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信息, 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2.3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指的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网络迅速改变着教育环体, 即教育环境, 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网络环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结束语:总之, 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的便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的这些特点都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2]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3]李向阳.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18-19.

政治思想史论文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和谐 科学发展 发展

新时期,新思想,新情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紧跟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一、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所谓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手段,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如企業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标准化管理等,逐渐融入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并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所接受,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就无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担负起新时期的政治使命和历史重任。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鉴和吸收现代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二、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促进创新

(1)用全面发展的环境,强化员工素质立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指个体又指群体;既涵盖人的数量,也涵盖人的素质。随着国企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愈加显现,员工队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成才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应充分发挥“三大激励”的效能,为员工素质立身提供持续进取的动力。一是用真理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增强说服力。通过理论武装、政治导向、思想免疫等,使员工在物质、精神追求中得到同化,成为一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员工队伍。二是用目标的力量激励员工。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追求单一的目标。要积极推动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立体化,职业技能的市场化,从偏重当前的岗位能力,向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方向转变。三是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员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对岗位成才、发展有功、爱企敬业的人,不仅在精神上宣传到位,还要在物质上奖励到位,以此促进员工队伍在理论修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等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2)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政工体系。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3)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创建规范化政工体系。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规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把ISO9000基本原理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同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接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文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目标、规范、相关表格和工作记录。程序文件包括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工作记录控制程序、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控制程序、宣传工作控制程序等控制程序。所有工作实行过程控制,均按照“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标准要求进行,对各专项工作从年初部署,组织落实,考核评比,到年终总结,以及责任人、所要达到的效果都做了明确规定,进行量化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实现了管人、管事、管思想的有机统一,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对生产经营的作用由以往的号召型转为切入型,促进了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稳定保证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营造和谐企业作为价值取向,必须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多点人性色彩。首先,要多点人文素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文明、体现员工智慧和素质的创造性活动,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企业环境。其次,要多点人文关怀。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和成就人统一起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零距离”,达到员工人生修养的“零缺陷”,有效实现个人与群体、员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佳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融洽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人际环境。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活动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全部内容,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西方政治思想史重点 篇4

一、哲学基础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

(1)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2)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3)理念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

理念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就是城邦理念,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而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城邦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1)既然万物皆有其理念,那么政治也不可能例外。如同具体事物有其理念存在一样,城邦也有其理念;它不仅是现实的城邦的原形,而且是真正完善的城邦。

(2)人们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城邦,而哲学家所需要认识的则是城邦的理念,也就是关于城邦的真理。现实的城邦离开这一理念越遥远,其政治便越腐败、越堕落。

(3)城邦理念不存于现实之中,但现实的城邦是对城邦理念的模仿。

(4)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城邦的理念,并且使现实的城邦尽可能地接近于它,人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达到永福的佳境.2.柏拉图的认识论为回忆说。

(1)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在理念世界居住过,灵魂本身已包含对理念的认识;但当灵魂进入肉体的时候,灵魂忘记了理念,肉体是引诱人堕落的元凶;

(2)学习就是回忆,通过学习(触媒)把忘记的理念回忆起来;通过不断回忆,对理念的回忆;(3)回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灵魂试图挣脱肉体的束缚,不断实现自己的自由。(洞穴喻:我们的认识就像洞穴中的奴隶,不断地提升自己。太阳光:最高的真理; 具体事物:非纯粹理念; 木偶:理念的象征;

木偶的影子:对象征的象征。)

二、社会分工论(正义城邦论)1.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1)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是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具体的表现为:它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城邦,是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或者达到了和谐的城邦。

(2)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3)社会分工是国家产生的基础,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就达到了和谐,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2.社会分工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职能:生产、保卫、统治。三种价值与社会等级。1)生产者阶层:提供物质性财富。经济 2)护卫者阶层:军人战士。军事

3)统治者等级:由军人中选出并精心训练而成哲学家。

三个等级的关系:区分明确,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不能僭越,从而实现城邦的正义。

3.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论证(1)从个人灵魂划分来进行论证

个人灵魂与城邦精神的要素同构性。

个人灵魂三要素:理性、意志、欲望。理性在价值上无疑属最高层次,欲望属最低层次。

社会的三阶层代表了人灵魂的三个方面,统治者代表理性,卫国者代表意志,劳动者代表了欲望。(2)以传统四美德进行论证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四主德,与灵魂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在行为中表现为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

统治者以理性统治国家,美德体现为智慧,只有哲学家才是智慧的最高代表;卫国者以意志保卫国家,美德表现为勇敢;节制不体现在城邦的某一个具体的等级中,而体现在各个等级的相互关系中,各等级都明白谁是天生的统治者,谁是天生的被统治者,谐调一致就是节制,社会三阶层各司其职就实现了城邦的正义。

(3)借用神话来论证

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人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即军人;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

三、哲学家治国论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结构,哲学家应居于等级结构的最顶端,垄断城邦的全部政治权利,其它两个等级则排斥在城邦政治权力之外。哲学王是这个理想城邦最完备、最崇高的统治者。

1.为什么要让哲学家管理国家?

(1)哲学家能够使城邦公民保持良好的品德。(伦理关怀)(2)哲学家能够认识城邦理念。(认识论)

(3)哲学家是爱智的人,他们的智慧、品德、知识、权力,足以建立理想国。

2.如何培养哲学家?

优生:男女的结合被视为公共问题而非单纯的私人问题。通过有统治者操纵的一种巧妙的抽签办法将适当女子分配给适当男子。他们生育的子女不属于他们个人所有,对于“劣种”要将其秘密消灭,合格者立即抱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和教育。

优育: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成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教育为“唯一重大的问题”。3.哲学家改造社会的措施

(1)统一意志,推行专制主义的教育制度。哲学家要制定出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2)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如劳动者等级的人成了统治者或军人,军人僭越了哲学家的职责等。

(3)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制”,第一、第二等级不得有私产,也不许经商,生活由第三等级供养,实行共餐制度;第三等级可以有私产,可以经商,但得供养第一、二等级。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

废除家庭,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共妻”制:在同辈中无近亲关系的男女有性的自由;生子是妇女的天职;小孩不知其父,也不知其母,都是国家的,由国家管理和教育。

四、政体思想

1.《理想国》中的政体思想

(1)划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2)种类:非现实的理想政体,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治——智慧;

现实中的政体分类,荣誉政体(荣誉)、寡头政体(财富)、平民政体(自由)、僭主政体(专制)。(3)政体的人格化分析。公民的习惯倾向、品性决定着政体的精神和原则。政体有其内在精神。

荣誉政体:以争强好胜和贪图荣誉为特点。寡头政体:以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力。平民政体:官员通过抽签决定。僭主政体:为所欲为。(4)政体向堕落方向嬗变。

贤人政体(从理论上讲,非适当婚配、血统混杂而失去其纯洁性而堕落)—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5)激烈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在平民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结果导致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平民政体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取得权力,凭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在僭主身上,节制的美德已经扫除干净,而代之以疯狂。2.《 政治家篇》中的政体分类

(1)划分标准: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好坏。

(2)种类:一人统治的:王制、僭主制;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贤人政治)、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民主)制、平民制。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在法律篇中,制度设计作出了修正,思想变化的原因:(1)承认理想国中的设计是一种理论模型,无法实现。(2)三次西西里的冒险失败,哲学王思想破灭。

(3)雅典民主制的恢复与政治稳定,重估民主、法治的价值。(4)斯巴达军事社会的荣誉政体的危机。主要观点上的变化:

(1)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法治——从现实角度上。(2)主张实行混合政体和有限的民主。

(3)从对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极端主义向温和改良的回头。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权力政治观

1、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只是历史上的经验,重视研究古今人类经验中相似的东西,认为历史事件先后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2、人性恶论: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3、国家和政体的产生:人性之恶和人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国家是人创造的一种保障安全、维持和平的工具。因此,国家和政体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和统治者利益的至高无上和完整。

4、主张政治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依靠军队和法律,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用铁的手腕来加强统治。

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也都是利益关系。从人都是为了“利”的观点出发,他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赏、罚两种手段。

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1.政体思想 :认为政体循环论,主张混合政体,肯定了共和制的优越性,但他认为不适合于当时的意大利,意大利只能实行君主制。

2.君主制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措施,权宜之计,但不是最好的政体,国家统一后,应实行共和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后才建立共和)

三、君主统治方法

1.让人畏惧是最可靠的统治术,比让人爱戴更可靠。

2.政治不受道德约束:政治高于道德,应当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个人道德,政治斗争不能束缚于道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摒弃道德,政治是目的,道德是手段,只要目的适当,可以不择手段,。

3.效法狐狸与狮子,君主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就是既要凶猛,又要狡猾,也就是善于采取经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1、人性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人只顾自己的保全,只顾自己的利益,因而,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有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

2、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权利以保全自己的本性,即具有保全生命的自由。但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彼此争夺结果是,自然状态成为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3、自然状态这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有违人类自我保全的原则,所以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条款,即“自然法则”,共10条。其第一法则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只有在不能得到和平时,才有用战争来保卫自身生存的自然权利。从这条自然法则出发,又引发出第二条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当放弃自然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要求,每个人必须满足他人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的具有的自然权利。

4、社会契约:只要自然状态继续存在,人的理性无法有效制约激情,“自然法则”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因此,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以确保和平及实施自然法。于是人们就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的意志变成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国家,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拥有主权。伟大的“利维坦”就这样诞生了。

5、国家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作为所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它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别处,而恰恰是来自“授权人”本身,国家的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根据授权行事其实是根据所有具有这种权力的人的委托或准许而行事。总之,国家是一种强制性权力,但它又是一种公共性权力,它产生于人类和平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6、国家的本质: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

二、主权学说与政体理论

1、主权至上而范围广泛

主权范围,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授勋等各项权力。

主权者至高无上,对臣民执有生杀大权,而人民则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因为:(1)在缔结契约时,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国家,而主权者即国家元首就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约也不受法律的制约,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

(2)已经按约建立国家的人,必须受信约束缚而承认主权者的行为与裁断;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自己的人格从主权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另一个集体上。

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给他人。主权是一个总体,不可分割,因为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国将不国”。因此,他反对分权。

2、政体理论: 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

1、人民的自由:

(1)臣民有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

(2)在法律末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

2、主权者义务:(1)保卫人民的安全;(2)服从自然法。

具体义务:(1)保护好自己的权力;(2)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3)依据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

洛克政治思想

一、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

1、批判保皇派的君权神授和父权论

2、倡导政教分离

3、系统阐释信仰自由

4反思霍布斯的绝对主义的君主专制

二、政府的起源和目的

1.自然状态: 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

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

(1)生命权:人的生命并非为人自己所创造,而是得之于上帝,所以一方面个人自己没有权利处置,另一方面别人也同样无权加以处置。此外,生命权不仅仅指生存权,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对人身的支配权。(2)自由权最为根本: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人们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不论在自然状态之下还是在国家之中,都是如此。

(3)财产权:洛克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大自然是上帝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的,但要把这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的东西的一部分据为已有,那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这种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占有必须以同时也允许别人占有为前提。2.社会契约论

(1)自然状态的缺陷与建立国家的必要性:虽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都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有缺陷。第一,人们所享受的自然权利没有稳定的保障,常常面临着受他人侵犯的危险。第二,是自然权利一旦被侵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案件中成为适用自然法的法官(司法权)。人都有超越理性的激情,这种自己当自己法官的做法显然有违自然公正原则。因此,自然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便和不公正。(2)建立国家的目的: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这些不便而需要建立国家。也就是说,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不稳定,是为了建立某种公正的稳定的执行自然法的机构,从而使自然法的原则得到完美的现实。换言之,人们所以建立政府是为了获得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相反。(3)契约过程:由于自然状态有缺陷,最终会导致人们的自然权利得不到保障,于是有理性的人们便以同意或默许的方式让渡部分权利,缔结契约,组成政治社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国家的只是自然法所给予的那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即裁判权。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受到契约内容的制约,按照社会全体人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3.有限政府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的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三、法治与分权: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洛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立法权的四个原则: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执行权是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和继续有效的法律的权力;

对外权是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立法权与执行权应分开行使。

就执行权与对外权的关系来看,洛克认为两者可以联合在一起。

总结: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自然法行事,自由而平等,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为了终止自然状态中存在的混乱与无序,人们于是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政治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即保护人们自然权利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有限政府:(1)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们为了安全而转让的部分权利。(2)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3)政府必须守法。

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君主专制的理论,改进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洛克的思想通过孟德斯坞等人传到法国、美国等国家,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思考题

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时代背景、国家起源、自然法、自然权利等

不同点: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主权学说、政体理论、政府目的、法治观念、分权主张、革命权问题、哲学立场等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法的精神

1、法是什么?首先,法是广义的法,是一种必然关系。其次,法源自理性,表现为理性。最后,法遵循规律,是规律的反映。

2、法的精神:由于法总是表现为国家之法,因此法就会与国家的自然状态(如气候、土地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国家的制度架构(如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的程度)、与居民的人文传统(如居民的宗教、性格、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与法的自身体系(如法律与法律、法律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赖以建立的事物的秩序)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的精神”。

3、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这众多的关系中,有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法律史上,从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来探索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是第一人。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

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地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

法律与地域或气候密切相关,人的性格、嗜好、心理、生理特点的形成与人所处的环境或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环境的居民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立法者的责任就是在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使其精华得到发扬光大,糟粕得到抑制或摒弃。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以及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影响法律的运作和实施,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功能,影响人们遵法、守法的文化传统、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结构。

二、政体理论

1、每种政体都由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即即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

2、政体性质: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性情领导一切。根据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

因此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

同是由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

3、政体原则: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 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节制。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4、政体原则腐化的原因:

民主制: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极端平等。贵族制:专横、不守法律。君主制:专制。

三、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基于他的政治自由思想,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

1、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哲学的自由,一种是政治的自由。

哲学的自由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政治自由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和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

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就是要有安全的论断,体现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此,必须有政府,在政府的保护下,公民免除惧怕心理。

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守法。自由是做法律不限制的事情,当人们能够做法律限制的事情的时候,自由就不会存在。

2、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因此,政府权力必须分散。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权,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

(1)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它又可以分为创制权和反对权。前者指制定和修改法令的权力,后者指取消法律的权力。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但是,人民直接参加立法活动会有诸多不便,他建议采取代议制。

(2)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它既包括领导军队、维护公共安全等对内权力,同时也包括宣战、媾和、派遣或接受使节、防御侵略竿对外权力。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

(3)司法权是裁决私入纷争、惩罚犯罪的权力,主要涉及到审判、调节纠纷等权力。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司法权依据法律被动地行使,只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能行使司法权,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孟德斯鸠认为,被告人与法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甚至可以依据法律选择法官。

为保证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同时取得了三种权力,那么,一切便都完了。

3、以权力制约权力: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

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1)立法机关内部的制衡:贵族院(世袭)、平民院(选举)。(2)行政机关可以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

(3)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执行情况,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提出弹劾。(4)司法机关对于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

意义:三权分立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国王的无限权力。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的愿望。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后世资产阶级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平等思想

1、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在他看来,在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卢梭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不平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这是由自然力造成的,如身体与智能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后天的不平等,这是由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包括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不平等。

2、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之间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却越来越走向不平等。

卢梭将人类不平等产生的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贫富差别,它导致了法律和所有权的确立;继而是强弱差别,它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官职的设立;最后是主人与奴隶的分殊,它的结果是人民的合法权力被专制的权力所替代,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普遍涂炭。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罪恶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产生于私有财产。

3、主张财产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二、社会契约论与国家学说

《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是自由的,人如果丧失了自由,结果会是人将不人;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下去,人类必然过渡到国家状态,在国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才能保持从前那么多的自由?

自然状态:自然人天性善良,他们都具有两种天赋的感情,即自爱心与怜悯心;他们也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自由与平等,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自然人之间很少有交往,各自的需要又易于满足,他们是独立而自由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过渡到社会状态的必然: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些客观条件包括获取食物等方面的困难,自然状态难以长久保持。由于个人独立生活非常艰难,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先前离群索居的个人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而生活在一起,以便人们能够以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社会契约:现实中的文明和国家让人失去了自由,为了保证自由,必须借助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新的共同体。

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由于每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出的同等权利,实际上他没有失去任何权利,还可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由于人民就是主权者,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

在订立契约时,人们之间平等地服从实际上是没有服从,因为通过契约,他们又从别人那里重新平等地获得所付出的东西,因此而实现了个人的自由。相互服从即等于自由。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来自于没有任何约束,在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来源于一种普遍的约束。

对于个体而言,卢梭的社会契约意味着个人权力的全部的、彻底的转让,即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个人以道德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代替了天然的自由,而且获得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对国家而言,通过社会契约,它获得了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迫使它服从,“迫使他自由”。

2、公意理论:为解决在国家状态下个人自由与服从之间的一致性,卢梭提出了公意理论。

什么是公意?“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1)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

(2)公意享有最高的权威。

(3)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教材第189页。

但是,在一切问题上求取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卢梭表示多数人的决定也可以构成公意。也就是说,多数可以强迫少数,让他自由。多数人暴政。

卢梭认为,一个进入社会的人不同于自然状态的人,必须有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他的自由不再是服从生理的冲动,而是对于理性的依从。

卢梭既要保持国家整体的权威,又要坚持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在他的公意理论中,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他更关注个人与整体的同一性,更提倡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卢梭的理论在吸纳自由主义因子的同时又兼具集体主义的倾向,他时而被尊奉为民主自由的先锋人物而备受推祟,时而被作为极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而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卢梭契约论思想同时拥有破坏与建设的双重特性。

三、人民主权学说

卢梭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并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1、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2、单个个人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让渡给集体,从而形成了公意。正因为形成了公意,普通的人才成为公民,才获得在社会中的自由。

3、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

4、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5、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6、人民主权是不可被代表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重点 篇5

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柏拉图

(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2)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既学习过诗歌,又写过戏剧,还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人的思想。20岁时,他又投师于苏格拉底。

(3)深厚的师生情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非常敬重,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很深的。

(4)游历岁月: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经过前后近十几年的游历。这期间柏拉图曾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家,受到了改学派办学园的启发。

(5)创办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主要思想有:理念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哲学家治国思想。

①理念与理想国:

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社会分工理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③哲学家治国:哲学家作国王,实行王政或者贵族政治。他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为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结党营私、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④推行共产制,看出了私有制的某些弊端与矛盾

⑤教育与治国,主张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国家的栋梁,重视哲学的教育。

⑥晚年时期,强调法治,认为所有的人必须遵守法律。

2、亚里士多德

(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 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学生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善于独 立思考,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在学园中,亚里士多德多有涉猎。

②游学经历:完成了一批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在希腊学术界有相当的声望。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的邀请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这 样,亚里士多德为永垂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当了4年的家庭教师。

③创办学园: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马其顿王国回到了雅 典,创办了吕克昂学校。由于他常和弟子们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后人称亚里 士多德派为“逍遥派”。① 中庸之道:作为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危机的时代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他的思想虽不乏深刻,但是极为稳健,容易被接受,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

(4)著作:代表作有《政治学》、《工具论》、《形而上学》、《雅典政制》等。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思想严谨,兼收并蓄。他涉猎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几乎所有的

学科,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政治学》无可争议的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思想有:政治学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国家起源于家庭;人是城邦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理论。

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亚里士多德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达到“善”,应包括伦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②国家的起源:国家起源于家庭。

③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④政体分类理论:划分不同政体,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点,而且试图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赞成民主政体。

⑤理想社会的特征: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财产私有公用、实行法治、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著作篇

1、《理想国》

(1)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中年时期的一部代表作。主要内容有:理念论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主张由哲学家治国;主张实行共产制;提倡教育。

(见上)

2、《政治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主要内容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国家起源于家庭;人类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政体分类理论;理想社会思想。(见上)

简答篇

1、评述柏拉图政治思想中“哲学家治国思想”的提出?

答:(1)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有一批专业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社会分工理论讲国家人民分类为统治者、护国者、生产者)

①“金”“银”“铜”理论:哲学家金——高贵的统治者;军人银——次一等的护国者和辅助治国者;生产者铜和铁;

②个人心理构成因素(理性、激情、欲望):具备正义勇敢等各种优良品质的人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家恰恰具有这些品质。

(2)内容:

①哲学家成为国王,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②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

③希腊的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都是恶的。(3)评价: ①积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试图把国家政权掌握在经过教育和培养的哲学家手中,即掌握在能将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人手中,目的是使国家尽快地摆脱当时的危机,走向繁荣。

②消极: 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具有一定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不存在哲学家当国王的城邦。

柏拉图主张阶级关系不容打破,实现的仍然是统治阶级民主,忽视了下层生产者的政治权利。

2、亚里士多德如何论述“人类本身上是政治的动物”?

答:(1)前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道德的优良的生活,而人类只有组织为城邦,才能实现上述目的。

(2)人类在本性上,也是政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要过社会生活,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3)亚里斯多德强调城邦对个人存在的意义。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4)由于不能脱离城邦的天性使然,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也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

(三)比较: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1)他们都认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这是最高的善。

(2)他们都认为私有制对社会整体带来离心和瓦解的后果,是导致城邦的不团结,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原因。

(3)都主张实行财产公用,认为这样可以体现公平正义、团结全体人民。

(4)都强调控制人口。虽然亚里士多德未给出精确的数字,但他理想城邦的人口数与柏拉图所计的差不多。

(5)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男女应该平等接受教育(6)不主张推翻奴隶阶级

不同点:

(1)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

①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物质需求增长产生

分工,最终形成国家。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由家庭联合成部落或村社,最终形成城邦。人们为了过优良的生活而组建国家。

(2)在阶级构成问题上,柏拉图——层次分明的等级制;亚里士多德——等级松散的理想国。(3)在所有制形式上,柏拉图——共产制。亚里士多德——私有制。

①拉图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实行财产和家庭共有制认为这样会提升

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亚里士多德主张财产私有公用,反对柏拉图消灭家

庭、婚配社会化的主张柏拉图主张土地只有使用权无占有权。

②亚里士多德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城邦,一部分归公民所有。(3)在治国之道上,柏拉图——“哲学王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强调人治,否定法治。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

(4)在政体上,柏拉图——贤人政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

①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的,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主张哲学家治国,而

且当他们培养出和自己一样的后继者时才可以辞去自己的职务,执政者

是近似终身制的,是无限制的。柏拉图主张实行“王政”(或贵族政治),批判民主政治,他的政体理论从原则理念出发。

②亚里士多德不赞成让哲学家永远执政的主张,也不相信哲学家的灵魂真的是掺入了黄金。认为城邦是平等的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主张实行民

主政体,政体理论从事实经验材料出发。

(5)柏拉图”理念论“认为宇宙是万物的本质,是唯一的真实存在。亚里士多德批判理念论。(6)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当成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是始创。研究方法:柏拉图用哲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亚里士多德经验的、历史的研究方法。

(7)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重要思想(8)阶级立场不同。

第二章 罗马帝国时期政治思想

人物篇

1、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公元前43年)罗马思想家。

(1)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实现的有机完美的融合。罗马政治家与

罗马法学家实现了统一。

(2)主要著作:《论国家》(《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

(前三篇刚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篇》相对应)(3)主要思想:

A.国家起源学说: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来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B.对自然法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自然法就是植根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或来自于宇宙的内在准则。它永恒存在,普遍有效,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它是一种最高的理性。他认为有国家就必然有法律,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法,一种是自然法,一种是由人们制定、颁布的成文法。而且,自然法是根本,它先于成文法或国家颁布的法律而存在,是正义的基准或尺度,是成文法的基础。他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原则。有了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才有了衡量的标准。

C.人的自然平等学说: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且每个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都是共同的,理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律性。而且正因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平等的。

D.对共和制优点的论述:他认为,在共和制下,执政官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他要依法行使权力,而且他的权力不能高于一切。在共和制下,“服从这应该有希望在未来当统治者;而统治者应该记住人们服从自己只是暂时的”。

2、奥古斯丁(354至430)

①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②主要思想: A、恩典说

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到理性。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总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已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B、双城论

他把人类分为两类,即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他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所谓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C、教权至上论

他认为,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利。

简答篇

1、罗马与希腊政治思想的区别?

1)①古希腊城邦政治下,人口有限,注重集体民主政治参与,国家主人翁

意识强。政治思想家多是集体主义者,政治思想关注公共政治生活的民主,关注整个城邦的善和正义原则。

②古罗马疆域辽阔,人口膨胀,个人与政治生活疏远。政治丝线开始注

重个人。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完善纯洁健康,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法

律上平等。

2)①古希腊政治思想着力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繁荣,不断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完

善。

②古罗马政治思想重点转移到立法上来。只求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论证制

定解释法律使帝国统治合法化。

3)①罗马时代基督教宗教神学政治思想异军突出,成为罗马政治思想中重要部

分。这也是希腊政治思想中没有的。

4)①古希腊思想家追求纯粹单一的民主政体,强调民主。

②罗马政治思想对希腊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发展,试图用几种政体的完

美结合的混合政体克服单一整体的极端化,民主与专制结合,侧向与专制。5)①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知识及是美德,用教育教化民众。

②古罗马则强调法律的约束作用。用法律统治民众。

2、斯多葛学派是怎样提出自然法的?

1)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都倾向于把人、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相同的规律。特别是赫拉克利特曾明确提出:世间万物的变化服从着统一的“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所谓“逻各斯”已经带有“宇宙理性”、“自然规律”的含义。

2)斯多葛学派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组织、有秩序、融贯合理、连续发展的真实存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偶然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受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逻各斯”的支配。这一“逻各斯”就是理性法则,就是自然法.既然是自然法、自然规律,那么它的力量是客观的、神圣的、不可抗拒的。从而提出了自然法。

3、如何看待罗马混合政体? 1)罗马的混合政体跳出了“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循环怪圈,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三种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了精确的调整并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2)罗马人的政治智慧就在于,他们使君主、贵族和民主这三种政体因素实现了最佳组合,使这种权力既互相钳制,又互相支持和合作,从而使得这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绝对的。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他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他力量。因此,这个政体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均衡状态”。

3)罗马混合政体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设计、所主张的混合政体有所不同,除了包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希求达到的那种含义之外,还包含着在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如何实现平衡与互相制约的含义。

4、罗马法学家是怎样看待自然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 区别:

①他们首先认为自然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人

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所有成文法的基础和依据;

②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是理想的法,它高于现实中所有的法,一种法律即使

得到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普遍实践,仍然不能等同于自然法。或者说,自

然法是完美无缺的,而所有现实的法律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联系:

①法律以正义为基础,而正义则是以理性的自然法为前提。理性是神和人共

有的规定性。

②凡是体现了理性、符合理性的法律就是体现了并且符合于自然法。凡是符

合自然法的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正确的法律;凡是违背自然法的,就是

非正义的、错误的。

5、基督教是如何从受压迫者的宗教变成统治者的宗教的?

(1)最早期的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学说,而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运动,他的思想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统治者的仇恨,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未来的美好许诺。这些,对于饱受苦难的广大民众来说,显然是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然而,早期的基督教虽然是受压迫、受奴役的社会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但这一运动要发展、要扩大规模、要扩大影响,毕竟需要各种宣传、鼓动,毕竟需要组织各种活动,这就决定了他的信徒不能仅仅是下层贫民,就必须接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入会。而当时包括相当一部分社会中上层在内,各阶级普遍感到不满,社会动荡不定,但谁也无力改变现状。悲观、失望、忧虑、烦恼、厌世等情绪非常普遍。而基督教许诺人们可以进入永恒的王国,可以与神同往,可以永享幸福和安宁,这对于那些极度忧虑、极度悲观的中上层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有诱惑力的精神解脱,所以,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皈依基督教,并在教会食物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在编写教义时,对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进行了篡改。

(2)不仅如此,早期基督教尽管充满了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但这种反抗的复仇毕竟是消极的,它并没有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一起,而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这在事实上触动不了罗马得统治,反倒被社会上层所利用,这样,基督教早期的那种反抗复仇精神被阉割、被淡化,基督教也有早期的那种奴隶、穷人和被压迫民族的宗教,变成了可以为社会各阶级所接受、甚至是更适合有钱有势的人、更符合罗马统治阶级需要的宗教了。

(3)于是,罗马统治者改变了早先对基督教残酷的镇压政策,开始注意保护并且利用基督教。在公元311年的宽容敕令和313年的米兰敕令先后颁布后,基督教不仅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开始得到罗马统治者的一系列特别关照,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基督教正是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体理论

(1)阿奎那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他认为统治者被授予权柄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他区分了正义的政体和非正义的政体。如果一个自由的人的社会是在为公众幸福的统治者治理之下,这种政体就是正义的。相反的,如果那个社会的一切设施服从于统治者的私利而不是服从于公共福利,这就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是非正义的。

(2)阿奎那根据统治者是有许多人还是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来担任分了六种不同的政体。正义统治包括:个人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少数人担任统治者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民主政体。相对应的非正义统治包括:暴君制、寡头政体和暴民整体。其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制是最坏的政体。

(3)阿奎那认为在符合正义原则的前提下,统治者的人数越少越好。

首先,凡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的,就比多样体更容易产生统一。

其次,自然始终以最完善的方式进行活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其三,经验证明,凡多数人统治的城市和省份,常常由于相互倾轧、不断

纷争而陷于分裂。因此,有一个国王执政是最好的政体,同理,有

一个暴君执政的政体是最坏的政体。

(4)他还认为无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甚至共和制都有蜕变为暴君制的可能。但要防止暴君制的出现,应当实行君主制。

(5)阿奎那强调教权至上论,世俗权利服从宗教权利。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政体,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但教权至上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去世俗君主的责任。世俗君主的责任在于专心致志的领导他所支配的社会走向幸福生活。第一,必须维护它所统治的社会的安定;第二,必须保证不让任何事情来破坏这样建立起来的安宁;第三,必须殚精竭虑不断扩大这种福利。、但丁的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是如何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内容:

(1)首先城市兴起与异端的涌现着一社会背景,为但丁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但丁是市民异端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里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迫害的派别。市民对罗马天主教主导的封建割据状态耿耿于怀,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城市市民的出现使神权政治遇到了新的、真正前有力的对手,这些为但丁思想的提出做了铺垫。

(2)其次,但丁批驳了教权至上论,对当时流行的教会权高于世俗政权的观点加以驳斥,为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权与王权互不同属。他提出主张尘世和永生的幸福诗人的两重幸福,教 权与王权会引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他又认为二者皆来自上帝--帝王 或世界政体是直接从宇宙的统治者即上帝那里获得它的权利。

君主需要成为尘世单一的最高权威。他认为几个事物结合在一起,其中有 一个起支配调节作用,否则这种结合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因相互斗争而解 体。从个人到国家需要一个善的统治者来支配,权威多了就会乱。

要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认为世界和平是头等大 事,而人类要实现和平、幸福就必须意志统一,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世界帝国,有一个世界君主,他的意志能控制和引导其他一切人的意志,只有这样的 世界政体,正义才会发挥最大的威力。只有这样的世界政体,才会使人类的 贪欲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安居乐业。

(3)最后,但丁认为,要想使人们过有理性的生活并获得自由,是世界和平持久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必须要有个世界帝国、世界君主来统治。

3、中世纪异端思想的特点

异端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者迫害的派别。

(1)因为教会占领着思想文化阵地。因此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宗教神学范围之内加以异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从早期基督教和《福音书》中寻找根据。

(2)他们的异端思想多半是一些口号和简单的主张,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思想体系。(3)他们的异端思想都主张恢复早期的基督传统。(4)他们都要求财产平等或公有(5)思想上的活跃与声音。

4、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和生平了解。政治思想:

(1)双重真理与两种法律:马西略提出上帝的启示(信仰)和人的理性(哲学)都具有真理性,但这两种真理截然不同。天启的真理和人的来世生活相联系,哲学的真理与人的现世生活相联系。同样,神法和人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神法纯粹是神的命令,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人法是公民的命令,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和财产的损失。

(2)国家的起源、目的与理想形式:马西略否定了军权神受的观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说。他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们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而建立了国家。国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美好生活。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应当是民选的君主政体。

(3)信徒是教会权威的来源,教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神职人员也是人,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会并没有等同于上帝的无上权威。神职人员与其他人员一样都是国家的公民,应受到公民应有的同等待遇,并且服从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命令。

生平了解:

马西略出生于意大利,在《和平保卫者》一书和大批论文中为世俗权利辩护,严厉批评教皇政策,试图为国家的权威和人法提供一个世俗的理论基础,使政治摆脱神学束缚。在西方学者中被誉为现代国

家观念和清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第四章 16世纪欧洲思想

概念篇

1、文艺复兴

①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摆脱日渐没落的中世纪封建文化和信仰对于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愚弄,并以完美丰富的艺术、文学、诗歌和音乐来为世俗人生的幸福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复兴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艺术中发现了可以满足他们现实斗争需要的武器——理性精神、自然哲学和科学、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主题意识与个性精神高扬的文化模式。对湮灭千年的希腊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后人将这一切称为“文艺复兴”

②文艺复兴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且是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追求与创造。思想家艺术家们对一千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

③文艺复兴是一场规模浩大、具有思想解放与观念启蒙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精神开始形成的标志。

2、因信称义

(1)因信称义的概念:信徒凭借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这一“因信称义”说的根据是基督受难已经赎清了人类所犯下的罪,人只要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路德所说的“信”是指任何情况下对上帝,对基督的坚信不疑。信靠上帝就是对上帝最高的崇拜。

(2)因信称义说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善功得救论,否定了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

3、得救预定论

①加尔文从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出发,提出了“得救预定论”,认为谁是选民,谁是弃民,谁能得救,谁应该受罚,是上帝凭他的“永恒意志”预先确定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救赎论”。

②得救预定论不同于宿命论。他认为从善或为恶虽为上帝先前预定,但人不能把上帝的预定作为个人怠惰的借口。人并不因上帝的预定而失去为善的自由,因为上帝并没有用必然性来强制人们为恶,人们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帮助仍有为善的自由意志和能力。

简答篇

1、马基雅维利主义:(1)人性恶。

他要求君主和政治家必须把人性作为研究和观察社会这只问题的出发点。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指出,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的本性。由于人的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因此总是得不到满足,不能安分守己。人也都很势利,不知感恩图报。

(2)权力是国家的核心和政治的目的。

没有权力的约束,人民就会追求自己的狭隘目的而危害整个社会;没有权力,就没有统一和秩序。统治者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夺取、扩大、保有自己的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3)实行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马基雅维利在政体问题上的观点是:如有可能,就建立民众政府;如有必要,就实行君主专制。虽然共和制有很多好处,但是君主制则是治理陷入混乱的“病态”国家的一计猛药。他认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力量,才能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4)专制君主的统治术。

①法律和军队是君主政权的基础。

②为了达到治世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③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不应当使人民憎恨。

④君主应制服命运,驾驭命运。

2、布丹的国家主权论

(1)从家庭的夫权中引申出国家主权。

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所有的立法行政权力都只应当属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集团,他或他们必须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便是国家主权。(2)国家主权的特点及其内容。

国家主权有三个特点:

①从时间说,它不是一种临时权利,主权者虽然生命有限,但主权却是永恒的;

②从空间上说,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是不收任何限制的权利,他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绝对的支配自己的国家和臣民;

③它不受法律的约束,主权高于法律,法律源于主权。

主权的内容则包括:立法,宣战,媾和和缔结条约的权利,官吏任命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要求臣民效忠和服从的权利,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以及征税权。

(3)政体分类和君主主权。

①根据权利继承的合法子能够与行使权利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每一种整体

区分为三种形式,即民主政体可分为合法民主政体僭主民主政体和叛

乱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可分为合法贵族政体僭主贵族政体和叛乱贵族

政体,君主政体可分为合法君主政体僭主君主政体暴君政体.②合法的君主政体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政治形式.这是一种最高权掌握在一

个人手里的“共和国”.只有君主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的不可

分割,奠定国内各种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他反对僭主君主政体和暴君

政体.主张"暴君可抗

(4)主权者与公民.①主权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都是公民.公民之间不能平等,贵族享有更多特权.但所有人都有服从主权者义务,享有主权者保护的权利.②主权者与公民之间更不平等.主权者不受臣民任何约束地支配他们.主权者应当受先于国家存在,先于主权并高于主权的上帝神法和自然法的约束.国家主权理论提出的意义

③在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初期,贵族和教会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民族国家的巩固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就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说明了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来的各国政府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4、宗教改革在近代欧洲的历史作用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一种更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基督教代替专门为僧侣阶级谋利益的天主教,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更不意味着人们在宗教方面更宽容。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体制外冲击了神权政治的统治基础的话,那么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从体制内给了神权政治致命的一击。其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使欧洲基督教意识形态成功的从中古到近代的过渡;

二是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是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 17世纪荷兰政治思想

人物篇

1、格老秀斯

如何论证自然法?

(1)格老秀斯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指出:

自然法是正确的思想所下的命令,它按其是否合于理性,指出一种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依据或道义上的必然性。自然法是最根本的法,使一切意志法、成文法的依据。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上帝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守约本性。

(2)之所以称为自然法,是因为它的基础在于人类本性。具体地说,自然法有三个来源: 第一是人的社会性。人们只要保持着正常的理性状态,行为就是公正的就是善的。

第二是来源于上帝的自由意志。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启示,将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统一起来。第三是来源于人的守约本性。

(3)自然法的存在可以从两方面论证,其一是逻辑推理;其二是世所公认。如何论国家主权?

(1)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它掌握着或者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主权。主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法律和个人干涉,包括颁布法律、执行法律、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缔结条约等权力。

(2)主权对内有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的特性,对外有独立性。实现君主主权。(3)君主主权论。但是当最高权力违背人民利益时,可以武力反抗。如何论证私有制?

(1)私有财产制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根据一种特定的契约分配或占有,一旦私有便不可侵犯。(2)格老秀斯将私有财产权列入自然法范畴,列成一项自然权利。

2、斯宾诺莎

怎样评价《圣经》?

(1)批判《圣经》,对待圣经应像对待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从本身出发来加以理解,以历史、考证式的研究。

(2)《圣经》不是上帝写的,是一部历史著作,出于两千余年许多人的手笔。(3)《圣经》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和悖理的说法,他否定了上帝和各种神迹,所谓的上帝就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怎样区分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

1、自然法状态

(1)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

(2)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物属于一切人,人们服从自己,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每个人也不服从任何其他人,大家都只受自然法则的支配,无所谓公正与不公正。

(3)每个人皆各自寻求自己的利益,纯以自己的利益去判断善恶。

2、社会状态 社会状态:

(1)人类在建立国家之后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2)社会状态下,善与恶为公共的契约所规定,每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

(3)国家的统治权是以人们缔结契约时所转让的权力为基础,它有统治一切的最大权威。国家的权力大于个人,法律有约束一切的力量。

如何论证思想自由权?

(1)个人虽然把自卫权交给了社会,但没有人愿意或者被迫把自由思考或判断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人。思想自由是天赋人权,不能转让。思想自由权利属于个人。(2)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让人们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是统治者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好办法。

(3)思想自由的同时,在行动上要守法。

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霍布斯的国家学说(1)关于国家的形成。霍布斯认为,理智使人发现了自然法。但这只是导致人类和平的信约,信约如果没有权利作为后盾,就是一纸空文。如果要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只有人们之间订立契约,放弃自我管理的权利,放弃的行为是相互平等和毫无保留的,放弃的权利被授予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来代表。

(2)国家主权与主权者。

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主权是处理国家一切事物的一切权利,是国家的灵魂,所以体现它行使它的主权者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一、主权者对臣民具有绝对的权利。第二、主权者也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第三、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

第四、主权者的权利不可分割,不可转让。(3)国家整体理论。

霍布斯从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中并未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而相反得出了君主专制的结论,所以霍布斯推崇的理想政治管理形式为君主制。在他看来,在君主国中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可以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最和谐的融为一体。君主权利具有很多优越性,第一、君主可以使君民利益相一致。第二、君主个人决断无矛盾。第三、君主制不会引起内讧。第四、君主亲臣能害人也能救人。最后、君主国的均为如果被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孩继承,可能引起内乱,但这只能由于臣民的野心与不义。总体看来,最符合霍布斯的理想政府形式是君主国。

2、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

(1)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的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也就是说,自然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过和平的生活。

(2)保护自己。

(3)让渡权利,订立契约。(4)反对战争。

(5)自然永恒不变。

(6)建立一种强大的权威,使得人人都能遵循自然法。

3、洛克为什么主张三权分立?(1)洛克认为,国家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地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即提倡法治。

(2)洛克同当时的绝大数思想家一样,也把已经出现的所有政府形式划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三种。他既反对寡头制又反对君主制,不能以统治者个人品质影响社会生活。

(3)提出于“光荣革命”之后,维持秩序显然更为重要,洛克的主张刚刚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辩护。

4、霍布斯和洛克思想比较(关于社会契约方面)(1)关于自然状态与自然法。

①霍布斯与洛克相同,同样认为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前曾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②但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们由于人性恶的特点以及为了自身利益和追求平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③洛克认为自然状态还具有自由、有序特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受着自然法的约束,人们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毁灭自身,所以自然状态是有序的。

④同时,洛克在强调人们具有自由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强调自然状态下的私有财产权利。(2)关于社会契约。

①一方面,霍布斯认为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缔结契约时需要交出全部权利,而主权者不受契约限制,拥有绝对权力。

但洛克认为,人们的基本权利,生命、自由、财产权利是不可转让的,只可以转让充当自然法执行人和受害人享有迫使侵害者赔偿损失的权利。

②另一方面,关于建立社会契约的目的,霍布斯简单的认为是为了解决人类和平的需求以及时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但洛克认为是为了目的是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保障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关于国家政权理论。

①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应该拥有全部的国家主权,主权者进行君主专制,推崇君主制国家。

②但洛克反对君主制,认为权利不应该过分集中,而应该让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三权分立,相对于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最高。他认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都不适合英国,最适合的政体是共和制。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伏尔泰、卢梭平等理论比较

(1)平等理论的背景,都来自对法国封建等级制的批判。①在人人生而平等的判断依据上,伏尔泰继承自然法理论,认为神在世界各地创造的各民族虽不同,但其根本人性是相同的。自然赋予人们共同的本性、共同的权利,所以人人是平等的。

②而卢梭承认自然状态说,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纯朴的、道德的生活,遵循自然法的原则。相互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的自然感情代替了法律。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真正的平等。

(2)在不平等的来源上,伏尔泰认为人人可追求平等,但现实生活中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活资料有限,屈从、奴役、不平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他强烈谴责、抨击这种社会不平等,但认为其是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即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3)在追求什么样的平等上,伏尔泰要求的仅是政治、法律上的平等,即废除封建等级制,承认人人生而平等。卢梭主张用暴力推翻暴君,消除不平等之后所要建立的并不是最初的那种自然社会,而是订立新的契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新的平等。

2、伏尔泰的宗教主张

(1)宗教迷信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是社会祸害的万恶之源。人们之所以接受宗教,一是由于无知,二是由于僧侣们的恶意欺骗。

(2)他以严谨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指出,所谓的《圣经》是杜撰的产物,是胡言乱语、荒唐可笑的神话故事;所谓的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人吸收了各民族中流行的各种宗教传统综合而成的;所谓的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凡人。宗教裁判对所谓异端的迫害剥夺人的一切,极其恶劣。号召人们同宗教作斗争。

(3)但他并不主张取消宗教。

第一,他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认为没有上帝便没有世界,上帝是永恒的,世界也是永恒的。上帝为自然界立法。上帝只发布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上帝怎样创造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二,宗教虽有辱人类理性,但对束缚人们行动、维系社会道德必不可少。

3、评价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三权分立(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看似道理,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很难令人信服。

②孟德斯鸠所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说法仍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孟德斯鸠力图从客观的物质自然条件中寻找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变迁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③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虽然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但由于它本身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它必然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就此而言,对孟德斯鸠的探索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2)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洛克分权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上的进一步总结。虽然鉴于当时法国强大的封建势力,孟德斯鸠的有些主张还比较温和、保守,例如关于贵族院的设立、国王的神圣不可侵犯等,但总的来说,他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特别

是他的三权分立原则,事实上已经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

4、评述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1)人是生来自由而平等的,国际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公意”是人民主权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卢梭民主思想体系的基石。

(2)卢梭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把公意或全体人民的意志当作国家主权的核心内容。①主权在民。卢梭不同意格劳修斯否定人民主权的观点,他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必须是自由人之间的自愿结合,以克服共同的困难。认为最初的社会契约论只能是“人民同自己订立契约”,由此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是自由、平等的成员构成的,既然契约是在人民之间订立,且任何权力并没有交给第三者,所以由契约而形成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在民。

②主权不可转让,不能分割。主权既然代表公意,原则上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从而也是不可分割的。

③主权的核心是立法权。公意是通过法律来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主权为民。④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政府、行政长官只是执行者,他们的权力来自主权者——人民的委托。每个公民应该都有机会担任行政长官。

⑤主权不能代表。推崇直接民主制。(3)卢梭的政治思想反映了18世纪中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法国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要求。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成为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他个人则不仅被尊为这场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而且被这场大革命中的激进派尊为革命的导师。

(4)人民主权学说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是他激进民主主义主张的集中体现,是卢梭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贡献,是十八世界启蒙运动思想宝库中的最精华部分。卢梭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探究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的起源,提倡民主,否定君权神授,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人民主权学说奠定了卢梭作为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

简答篇

1、潘恩的人权理论评述

(1)潘恩首先指出人是天生平等的这一主张。承袭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人人具有平等、自由等自然权利的思想。但是,潘恩的思想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较欧洲启蒙思想家向前推了一步,作了自然权利与社会权利(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之分,提出借助于公民权利可以实现自然权利方面的平等。

(2)天赋人权是一切公民权利的基础。(3)公民权利不能侵犯天赋权利。

2、潘恩是如何看待政府的(1)对政府与社会作了区分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

(2)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他主张建立最小的政府。潘恩是一位坚定地自由主义者,是一位反对一切形式压迫的革命者。

问答论述题

五.问答题

1.古希腊城邦的本质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何在?

答:在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意义和价值: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发达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一切都激发了人民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城邦政治的多元化是希腊政治思想家的视野非常开阔,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体、民主、自由、正义、宪法、法制、公民等,都是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解释。

2.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

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

3.阿奎那神学政治观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在其国家理论中有何具体表现?

答:基本特征: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具体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关于教会和国家的关系,阿奎那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进一步来说,既然世俗统治者服从教会统治者是上帝的安排,因此,凡是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是正义的。

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何必要性。同时,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从法的方面论证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5.格劳修斯国家主权学说对布丹政治主权学说的发展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答:⑴发展:格劳修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明确指出,主权就是不受另一个权力支配的权力。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在格劳修斯以前,布丹只是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出发,提出主权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性质。格劳修斯这种关于主权国家对外独立的性质,是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⑵局限性:拥护君主主权,否定人民主权论

他认为①人民不能任意改变政府形式②主权是主权者的一种私权③反对所谓一切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利的理论。

6.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进步性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①孟德斯鸠将权力划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立法权力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权力,并且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因不方便,人民只是选举代表,实施代议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以便有利于解决国家需要迅速处理的事务。司法权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交法院行使。③三权之间相互合作制约。对立法权的制约,两院互相行使否决创制权,除征收银钱方面;立法权有权利审查法律的实施情况,但无权钳制行政权,也无权审讯行政者;行政权规定立法机关会议的召集时间和期限,制裁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

历史进步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借鉴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体制,主要吸收了洛克的自由、法治与分权学说,批判和排除了霍布斯等人的专制主义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运用,都具有适中有度、不走极端的特点。

7.为什么说洛克的政治理论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源泉?

(1)在《论宗教宽容中》洛克系统的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倡导仁爱与宽容的精神,有力的评判了英国严重存在的宗教偏执思想,为宗教信仰自由思想在英国和西方国家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洛克式最早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3)洛克热门为政府的重大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菜场,这一观点明确阐述了霍布斯先前提出的国家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影响19世纪整个欧洲。(4)分权理论的提出,是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法治、自由与分权关系的思想为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洛克的分权思想经过孟德斯鸠影响到美国的思想、政治制度,在现代分权原则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一种

8.简述休谟与洛克在财产权问题上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休谟观点的理论意义。

(1)共性:a.都属于现代市民阶级的理论务求,体现市民阶级对财物正当、合法占有的诉求b.个人财产权看做一个社会的基础,最核心的东西。c.把财产权上升为政治哲学的层面。

(2)区别:a.洛克:认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时不证自明的、先验理性规定的原则。

休谟:不是自然权利,而是一种政治社会规则下的权利。b.洛克:强调个人占有。

休谟:财产占有当中的社会性,财物稳定占有是历史演进的结果。c.洛克:财产占有的正当性来源于劳动。

休谟:占有涉及一个所有权的划分规则,与劳动本质无关。(3)意义:a.财产权规则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b.最大的公共利益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义规则。c.用奠基在经验、传统、习俗上的正义规则替换了启蒙政治学的理性,突出人的需要,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道路。

9.伯克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政治特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于契约。社会契约是附属性的,而国家契约是神圣的。他重视传统的东西,将情感、道德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和社会是成长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瑟吉欧一种历史型的持续变化的过程。

政治特点:①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变革②强调稳定的的价值和传统习俗在维系稳定方面的作用,注重社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并为社会中等级③带有浓厚的精英政治倾向。

10.密尔代议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评价一个政府或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两个;一是看它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进步的程度,包括在才智,美德以及实际活动和效率方面的进步;二是看它将现有道德的

实质: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的在政治问题上的应用。六.论述题

1.试述柏拉图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他是如何比盘民主制的,他的批评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哲学家统治,也称贤人政治,其内在原则或标准是智慧。他认为只是高于法律,最好的统治不是法制,而是由有知识的人统治。②政体分类思想,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类即: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这三种政体又有好坏之分,一人统治可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可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可分为共和制平民制。③政体嬗变思想,当一种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后,政体就会发生相应的嬗变。这种嬗变指向堕落的方向,其具体路线是贤人政体-荣誉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⑵批判民主制:在民主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平等。自由是放纵的,人们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的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平等被不加区别的给与一切人,不论其是否应该享受平等,平等走向极端,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力,凭借暴力建立专制统治,民主政体必然演变为僭主政体

⑶对西方分权制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2.试述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个理论观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和理论意义 答:⑴主要内容:①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

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权力就是使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屈服于专制政权的统治②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军队。他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律来治理。人民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才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然而人是贪婪的,欲望是无穷的,法律有时也无能为力,因此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比起为封建领主服务的雇佣军队和外国援军,他主张国家急需训练一支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忠于国家。

⑵理论基础: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分散活动的,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权力和财富有限,人们的欲望无穷。因此人与人在争斗中彼此关系是虚假伪善的,人的行为是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的。

⑶研究方法: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

⑷理论特点:①丢弃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问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②割断政治学说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政治有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③把严谨的科学精神带进政治学说领域;④把政治学说建立在权力基础上,开创从世俗角度探讨政治问题的先河。

3.试述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答:⑴相同点: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产生都是自然状态下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来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又缺少一个公共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意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同意的规定行使。

⑵不同点:①、霍布斯为人民订立契约时应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权力,而洛克认为自由权财产权都是订立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力。②、洛克认为人们交出的权利只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而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权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保存。③、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和全体成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而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她的权力和权利是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篇6

【引言】

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正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只有在少数的十来年,道学等学派才会占上风,但一过那段时期,儒学便又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儒家学说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学说了,在它的雄辩睿智之上融入了法家的严己律人,加入了墨家的尚贤与爱民,淬炼了道家的无为和休养生息思想,结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儒家思想变得越来越全面化,这也正标志着这个政治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重视继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它崇尚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宗师孔子。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在这种文化陶冶下,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提高具有很好的帮儒家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融人伦、道德、政治为一体,撮己、人、家、国为一贯。仁在行动上以礼为范围,对待事物的关系要注重事物的矛盾的连接点。仁运用于主观,强调加强自我修养,在修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到随心所欲。然而随心所欲又不能超越礼的范围。仁在旧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一切,不是顽固地守旧;但他绝不赞助新事物的成长,新事物要冲决它很难,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新的、旧的,凡是能吸收的都尽量吸收进去了,所以,仁有极强的韧性。也正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注重施“仁政”,顺“民意”。唐太宗曾有言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君倡导“为国以礼”的人治,一是因为君子作为执政者,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因为人是道的体现者和承担者,道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并存在于历史生活之中,但只有通过人才能使之活化。在这里面正体现了儒学与道学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儒家的学说也沦为了统治阶层进行剥削压迫的工具,成为教化和役使农民大众的法宝。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了统治的伦理基础,把臣工吏属,劳苦大众,妇女等群体都局限在封建礼教的框缚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糟粕,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问题。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我进一步从精神层面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把自己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认知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每一个学派都最终融合到了儒学之中,可以说它们消亡了,也可以说它们得到了升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种学说都自觉不自觉的服务于统治者,这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他们的各自表现形式不同,或温和、或激进、或具体、或模糊。

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的弊端——保守与狭隘日益表现出来,不得不被新的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所取代。但是,它却始终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这是一种民族的智慧凝聚。它的“仁政思想”和道德教化对现今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它将会是世界全人类的财富。

政治思想史论文 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为此, 教师应着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热爱、尊重、公平、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距”。一个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的教师,怎能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 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 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那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例如,课堂中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善意是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安慰,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一直运用课堂幽默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独特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趣。如讲“实现人生价值”时,我针对少数学生学习不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讲了老舍《幽默文集》中的故事:有个财主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一年夏天他进城玩耍,渴得要命,突然看到洗澡堂的半腰挂着“清水池塘”的牌子。他只认得一个“水”字,便上前讨水喝,掌柜嫌他冒失,就给他舀了一碗。他一饮而尽,付钱后扬长而去。走了不远,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扇子丢在“清水池塘”了。当他返回来取扇子时,看到掌柜挺热情,就悄声对掌柜的说:“你的水要赶紧卖,我喝着有点馊。”学生听了捧腹大笑,我趁机说:“同学们,你们看,不学习,连喝水都要喝洗澡堂里的馊水。”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默,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合理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材的潜在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强调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意味着喧宾夺主,把政治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把政治课上成二者的综合课。而是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抓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关联性,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教师如何把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双重教学信息进行组合和传递,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两种信息的正确组合和传递上。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生活与哲学》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时,我利用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教育学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从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弄懂每一个问题做起。引导学生克服懒散、厌倦等不良情绪。又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时,利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道路是曲折的”。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高中生处于成长关键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教师丰富的知识、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发掘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而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常保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 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魅力,特别要注意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特别是学生,接纳并理解他人的错误和缺点。为此,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合理调节自己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困扰的能力。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处处留意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课堂才能“有效率、有生命力、有发展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真正的“绿色课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绿色思想政治课堂问题进行了探讨。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意义 篇8

关键词:孔子;政治思想;演变、意义

作者简介:徐莲梅,女,1964年生,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联系电话:13461033217

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特殊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统治我国长达几千年,直到封建制度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几千年间,孔子本人及其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不断推崇、改造。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礼”与“仁”,这两个概念基本概括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轮廓与核心内容。

1. “礼”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礼”。“礼”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政治秩序,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

首先,礼是一种等差有序、尊卑有别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别同异、分尊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国富》);“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遵循不同的规矩、享受不同的权利。西周时把统治阶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为最高统治者,是至尊,享有最高权力,百姓在社会权力之外。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尊尊”、“亲亲”,即忠、孝。孔子最为推崇并竭力去重建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当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

其次,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礼的制度为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诸多不同的规矩、行为规范,这些规矩、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极其繁缛,正如《礼记·礼器》所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即礼的大项有300条,小项有3000条。这些礼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行为规范,具体规定了各级贵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行动准则、待遇规格。孔子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手段:“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之所兴,众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齐之以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就是约束人们思想与行动,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从而使尊卑有别、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稳固。

孔子所讲的礼的秩序,虽然强调“尊尊”原则,但也强调尊卑双方都要尽好自己的义务,而且更强调尊者要首先尽好自己的义务、以影响、带动卑者尽忠尽孝回报之。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另一个核心范畴。孔子把他的礼治秩序基本上建立在君王、从政者的道德、仁爱基础之上:“为正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特点就是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赋予礼以仁的内涵,强调礼与仁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是一种爱。《论语》里说,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爱人。”但孔子的仁爱不是博爱,而是合乎礼的要求、有差别的爱。礼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亲亲。所谓亲亲就是要亲近自己的亲人,其核心是对父母要孝。所以,仁的首要含意就是对父母的孝及对长辈的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后是推己及人,扩大到社会其他成员:“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的仁爱对稳固封建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呢?他认为,首先,只有仁爱才能获得民心。“故君民者,子以爱子,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礼记》)其次,民众没有自己的思想,君王的作风决定着民风,君王的仁爱利于教化百姓,维护统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礼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所以,君王要有仁爱。君王仁爱,可以促进臣下的仁爱:“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君王仁爱,可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立爱以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合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君王的仁爱指的又是什么呢?主要指“使臣以礼”、“使民以义”、“养民”“惠民”。怎样实现统治者的仁爱呢?首先,统治手段上要施行德治。即重视道德教化,慎用刑罚。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其次,要“举贤才”。所谓贤才,主要是指那些尊礼,有仁爱精神的人。强调通过贤人推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修己以安百姓”(《论语》)。

总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希望建立一个尊卑有别、差等有序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社会秩序里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遵守不同的规矩,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帝王具有最高的权威。要求各社会阶层的人都能自觉遵守各自不同的规矩,安于自己的地位,不向高层挑战。他想通过外在礼的规范和内在仁爱精神的培养,特别是统治者的仁爱来确立并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这些思想,极利于统治者利益。首先,孔子推崇的“礼”通过分等级、定规矩,使社会尊卑有序,并通过强调“尊尊”原则,把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权、话语权等都赋予统治阶层,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孔子提倡教化,让人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让人们承认差别,安于差别,安于自己的地位和职守,不能有非分之想和非分之举,这就从思想上把人们给禁锢住了,极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秩序。其次,孔子的仁爱思想从理论上也利于促进帝王推行仁政,从而赢得民心、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他的思想西汉时被统治者选中,并能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

二、 孔子及其政治学说最终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政治思想由于利于统治者利益、利于稳固封建秩序,所以从西汉开始被统治者推为国家正统思想,并且长达几千年。在此期间,孔子的政治思想不断被改造,孔子的政治地位不断被抬升。最终,虽然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政治文化离孔子原有的思想已有相当差距(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孔子本人及以其名义的儒家学说却由于被推举为至尊之位独霸社会而成为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言人或符号。

(一) 西汉时期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并开始被改造

刘邦刚登上皇帝宝座时,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人被封为大臣,这些人大多是平民出身,缺乏礼仪教育,所以朝堂之上常常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狂呼,拔剑击柱”,刘邦很是烦忧,叔孙通揣摩圣意特意制定了一套朝仪制度,使刘邦 “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叔孙通制定的这套朝仪制度,主要是区分君尊臣卑的等级序列,抑制臣下权力,突出帝主高高在上的地位,为皇权的神化打下了基础。从此,刘邦改变了对孔子与儒生的态度,并以太牢之礼祀孔,开了帝王祀孔的先例,还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把君”,专司祀事。西汉中期,博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汉室,采纳其建议,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开始引礼入法,出现“春秋决狱”,即把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作为判案依据。

孔子及其学说也开始被改造和推崇。为了把儒学定为一尊,董仲舒根据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等,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说,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改造和包装,使其具有天然合理性、神秘性。他把孔子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发展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并对其进行了论证。他把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套搬到社会生活中:“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所以,“王者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父、夫统率臣、子、妇,就成了天经地义,否则就是逆天行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他把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套搬到社会中人的思想行为上。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的“三纲”形成了中国封建礼教的基本架构,君权、父权、夫权构成一体,逐渐成为两千年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尽管在董仲舒这里,君臣父子夫妇关系还不那么绝对,他认为二者相互辅助,并以天人感应思想约束君权)。与此同时,孔子本人及其学说的地位不断上升。《汉书艺文志》说:“好书而不要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仲尼,说铃也。”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时的汉章帝亲自主持白虎观会议整理出最高权威性的《白虎通义》,炮制了“圣人法天而立道”的谬论,这个圣人就是孔子,从此孔子被完全神化,推上“素王”的宝座。孔子的学说进一步被神化,成为宗教教条,凡是孔子说过的敬过的都百分之百正确。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文化思想混乱,儒学受到多次冲击,但并未中断。到了隋唐,儒学开始兴盛。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重兴孔子之学。唐太宗李世民虽尊老子为李氏之祖,但还是强调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宜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整理和对历代名儒的褒扬,提高儒学的地位,完成儒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建构。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二) 宋代,孔子政治思想被改造、抬升的又一高峰

宋代对孔子的政治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包装。首先,他们创立“天理”论,为孔子的政治思想寻求本体论支持。二程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理, “天理”唯一绝对:“万物皆只一个天理”。天理是什么?主要是封建道德:“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忠者天理”(《河南程氏遗书》; “礼者,理也”,“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皆理也”。 这就为封建道德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他们认为,那些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都属于人欲,做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能“存天理、灭人欲”。其次,他们把原来“君礼臣忠、父慈子孝”的政治关系,发展为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第一,君权绝对,强调臣对君绝对的忠。朱熹说:“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朱子语类》),并制定了整套的礼仪制度,从制度、礼仪上保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强调绝对的父权。朱熹强调父在家族中具有最高权力,支配一切,任何违反父的意志,触犯其尊严的行为都视为不孝,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为维护父权,宋时的家礼也兴盛起来。第三,强调绝对的夫权。程颐提出:“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当终守于从要”,并由此推论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河南程氏遗书》)。程朱理学及家礼严酷地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扼杀了人们的个性、独立性,巩固、强化了专制主义统治,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愚忠、愚孝。

随着对孔子学说的改造与包装,孔子及其学说的地位也进一步上升。宋太祖赵匡胤亲临太庙,登堂礼拜孔子,重建孔庙,增建大成殿,下诏免孔子家祖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宋太宗要求: “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教。”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朱熹写《论语精义》,又编《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合称《四书集注》,系统地论述了孔子的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命题,成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提倡尊孔读经的必修课本,成为元、明、清科考取士的蓝本。

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金国亦崇拜孔子。金熙宗谒拜孔庙,金世宗重修孔庙,金章宗拨孔庙祀田一百二十三顷。元世祖忽必烈宣诏孔子五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并诏见赴阙。元成宗下诏说:“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首当尊奉。”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三)明清时期

明朝在理论上没有大发展,但礼仪之风更盛,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更加明确,名目增多,形式更完善。孔子及其学说也被进一步抬升。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明代朱元璋称孔子为“千万世之所宗”,“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 “必学至孔子然后无愧于儒之名也”,“不法周公孔子不足谓之儒”,并规定科举制度以“八股文”格式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要求只能按宋代二程、朱熹等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

清朝政府入关后很快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尊孔更盛,把礼发展到僵化、刻板的地步。顺治二年(1645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祭祀规格又升为上祀。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又亲笔写匾悬挂于孔庙。雍正四年(1726年),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全体官民军士要斋戒一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还尊孔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历史上也曾遭到批判,五四运动是最为激烈的一次。 张岱年先生说过:“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今天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研究孔子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它遭到了不断的改造。主要是改造其关于礼的思想:片面地发展、扩大尊者一方的权力,形成了绝对的君权、父权和夫权,为社会成员的思想套上了三大枷锁,禁锢、奴化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活力和进步。至于其仁的思想,主要被当作驯化下属、被统治者的工具和装点自己的门面。孔子的政治学说最终被改造成压迫人民、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虽然与其原初思想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其思想实质有关,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不断推崇,从而成为不可冒犯的圣人、不可僭越的教条,孔子本人最终成为了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所以,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认识:孔子的政治大厦里,礼的思想是是其框架,这个框架根本上说是腐朽的;仁的思想是其支柱,这个支柱是脆弱的,这个大厦里确实含有丰富的、珍贵的优秀资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可以也应当汲取其优秀资源为我所用,但对其政治、文化含意要有清醒认识,保持必要的警觉。

参考资料:

四书五经

恩威文化网

上一篇:鄂教版五年级下语文下一篇:农村信用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