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8篇)
在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处遭到汽车炸弹袭击以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准备撤离伊拉克。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缩写形式。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至,已有182个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以美国为首的伊拉克重建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准备贷款数十亿美元帮助伊拉克重建金融系统,他们的退出将会对伊重建造成重大影响。
外电中的报道是这样的:
一、奥巴马一揽子方案的内容
奥巴马向国会提出的请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将美国的一般份额出资从560亿美元增加到640亿美元;第二, 将IMF的紧急信用额度从大约100亿美元增加到1100亿美元;第三, 支持IMF通过出售黄金来满足IMF的大部分运营支出;第四, 向以前没有被分配过SDR的国家分配适量的SDR。另外, IMF正在计划一项2500亿美元的SDR普遍分配, 这需要美国财政部与国会协商但无需国会批准。下面依次对这些内容进行评述。
1、份额增资
各成员国主要以份额向IMF出资, IMF每5年进行一次份额总检查, 来决定是否增加份额。尽管IMF曾经增加过几次份额, 但IMF总的资金水平并未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以及资本流动的增长同步。
IMF理事会在2008年春天通过的份额增资方案将IMF总份额从大约3250亿美元增加到3570亿美元, 其中美国需要增加的部分大约是80亿美元。份额代表了一国在IMF理事会和执董会的投票份量。作为IMF最大的出资国, 美国拥有比任何其他单一成员国更多的投票权。IMF的重要决定必须获得85%的投票权支持, 由于美国拥有IMF份额的17.09%和投票权的16.77%, 因此能够实施一票否决权, 新的份额增资方案并不改变美国一票否决的局面。G20领导人已经呼吁启动新一轮份额总检查, 这一轮总检查应该不仅增加总份额, 而且还加大向几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占比。
2、新借款安排
如果IMF的份额资金不足以满足危机期间成员国的借款需求 (1998年底曾发生这种情况) , IMF可以动用新借款安排 (NAB) 。NAB可以动用26个国家高达500亿美元的储备。NAB于1990年代末成立至今只动用了一次, 即在1998年12月向巴西提供贷款, 巴西在1999年3月归还了该笔贷款。
伦敦峰会建议将NAB扩大5000亿美元。一旦实施, 扩大后的NAB将替换日本和欧盟等国在2009年初发起的双边信贷工具。由于美国在NAB中大约占20%, 因此美国将需要提供不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如果有新的国家加入NAB, 美国的出资额有可能减少。
NAB增资额比拟议中的份额增资额大10倍, 但NAB只有在IMF份额资金不足以满足成员国危机借款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 同时激活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贷款方同意。在NAB增资上达成政治协议比同样数量的永久性份额增资要容易。
3、出售黄金
在IMF成立初期, 成员国以黄金认缴他们份额的一部分, 当时的价格是每盎司35美元, 到现在黄金已经大幅增值到每盎司950美元左右, 为IMF改变收入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从成立至今, IMF的运营费用一直来自于其贷款收益,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 IMF除贷款外的其他活动成本也由借款人承担;第二, IMF的收入波动较大, 而其支出则相对稳定。IMF旧的收入模式与其使命并不一致。
2007年1月, 研究IMF可持续融资的委员会建议改变IMF的收入模式。该委员会在报告中提议出售403.3吨 (12965649盎司, 占IMF全部持有的3217吨黄金的12.5%) 黄金并将所得放入一投资账户, 账户受益将用于支付运营预算中与贷款无关的部分。报告认为投资受益和贷款收入将足以支付IMF的日常运营成本。2008年春季IMF执董会批准了这份报告并呈交IMF理事会讨论。假定金价是850美元一盎司, 执董会的测算显示投资账户每年将获得4.75亿美元的额外受益。
4、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 (SDR) 是IMF发行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 成员国可将特别提款权兑换为美元、欧元或其他货币以应对暂时的支付困难。IMF在1970—1972年间和1979—1981年间总共分配了214亿SDR。
IMF通过两种方式向成员国分配SDR:特别分配和普遍分配。特别分配需要修改基金章程, 因此须得到国会批准;普遍分配需要与国会磋商, 但如果分配额不达到特定“门槛”, 则并不需要国会批准。
(1) 通过对章程的第四次修正进行特别分配。IMF对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都没有分配SDR, 这些国家占全部成员国数的20%。1997年9月, IMF理事会同意通过特别分配使所有成员国的累积SDR与其份额比例相匹配。克林顿政府拒绝将这一修正提交给国会。但其他国家都通过立法程序批准了这一修正, 使同意特别分配的成员国的投票权累计达到78%。现在只需要美国批准就可以使这一特别分配生效, 它将使发行在外SDR数翻倍, 达到428亿 (约相当于630亿美元) 。
(2) 普遍分配。在伦敦峰会上, G20领导人支持通过普遍分配的方式增发2500亿美元等值SDR, 这将使发行在外SDR数大约增加四分之一。这一提议有助于补充资本流出国的储备, 减轻通过货币贬值积累外汇储备的需求, 从而避免贸易扭曲。美国将从普遍分配中得到280亿SDR, 这些SDR将由财政部管理的汇率平稳基金持有。
二、IMF增资对美国利益的影响
增加IMF资源至少在六个方面促进了美国的利益。
第一, 增强IMF的贷款能力有助于美国的出口和就业, 同时提高金融市场的信心。美国与向IMF借款的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每年4000亿美元, 2008年美国向新兴市场国家出口总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则超过1万亿美元。危机贷款有助于保持外国市场开放, 避免潜在的货币崩溃。
第二, IMF增资有助于减轻中小国家向大国求助的倾向, 分散大国应对危机的负担。在IMF总的增资额中, 其他国家出资额超过美国的四倍, 这对美国是非常划算的。如果采取单边行动, 美国将不得不付出更多。
第三, 由多边机构对借款国施加条件比贷款国政府采取单边行动更有利。同时单边贷款还会容易导致贷款条件产生冲突。
第四, 维持一个强有力的多边金融机构减少了对地区性金融机构的需求。地区性金融安排的发展前景对美国利益的影响还不明朗, 因此IMF继续作为解决危机的中心角色对美国有利, 并能够协调双边、地区和多边关系。
第五, 对危机的多边反应加强了美国外交政策和安全利益。全球经济危机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巴基斯坦、土耳其、乌克兰和其他中东欧国家已经纷纷与IMF展开贷款项目的磋商。许多其他国家, 如韩国, 尽管没有从IMF借款, 也得益于IMF创造的市场信心。
第六, 国会批准IMF增资方案将加强美国在危机应对中的领导力, 缓和外国对美国在危机起源中扮演角色的谴责, 并促使外国政府采取类似的危机救援方案。作为IMF的主要创始国、总部所在地以及唯一拥有否决权的国家, 美国是IMF中唯一的最具影响力的成员。
三、美国国会在IMF增资中扮演的角色
国会在美国的IMF政策中扮演中心角色。美国关于IMF的最重要的决定, 包括章程修订、份额增资、借款安排以及出售黄金等, 都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尽管IMF在多方面推动了美国利益, 但美国国会对IMF的态度一直都是摇摆不定的。
美国总体利益与国会对IMF的态度存在脱节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虽然IMF危机贷款支持了美国经济,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而且贷款产生的效益是分散的, 并不能直接使某利益集团或企业受益。因此, 利益集团不可能将支持IMF列为其在华盛顿政治活动日程中较为优先的位置。
第二, 与金融机构不同, IMF不能向议员选区的选民贷款或管理他们的资产;与联邦机构不同, IMF并不直接服务于国会议员的选区。在国会内部, 与IMF相关的事务涉及到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银行、国际关系以及拨款委员会, 责任相当分散。因此, 很少有国会议员愿意为IMF说话。
第三, 由于国会需要利用其对IMF议题的否决权与政府在国内问题上展开博弈, 因此在国会内部对IMF完全反对的力量并不非常强大。
作为制定美国在IMF政策的部门, 财政部是美国内支持IMF的主要力量。财政部可以依赖白宫推动国会立法或者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向国会游说。当份额检查或章程修订摆上IMF日程, 财政部会考虑国会的态度从而评估该项议题是否值得向国会游说, 如果不值得, 财政部会在IMF理事会会议上否决该项议案。在向国会提交立法请求后, 财政部会寻求其他部门的协助, 如商务部、国务院、国防部、私人利益团体和意见领袖, 动员各个利益团体支持。但是这样的游说联盟并不稳定, 而且发起游说联盟越来越难。最近美国政府除非万不得已尽量避免向国会请求通过有关IMF的法案, 而且通常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发出请求。
四、结论
本文评估了美国向IMF出资的一揽子方案的内容及其与美国利益的关系, 并分析了政府与国会在IMF事务上的博弈。在伦敦峰会上, G20领导人认为IMF对私人资本市场的扩张不是阻碍而是有效的补充, 而且IMF在稳定市场以及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 因此G20主要依靠IMF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强IMF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持各国市场对外开放, 从而有助于推动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利益。
美国国会通过增资方案对保持美国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外交事务的领导权至关重要。国会的支持将会维持美国自1944年IMF成立以来所拥有的领导权。反之, 如果国会不支持在危机期间通过上述法案将不仅会损害全球经济恢复, 而且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摘要:最近美国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的一揽子方案。本文评估了该方案的内容及其与美国利益的关系, 分析了美国国会的立场, 最后得出结论:美国为IMF提供支持的基本逻辑仍然是有效的, 如果国会不通过奥巴马政府的请求, 将可能损害金融信心, 阻碍全球从危机中恢复。
关键词: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方案,评估
参考文献
[1]尚军、袁炳忠、谢栋风:G20伦敦峰会同意为IMF增资至7500亿美元[N].中国青年报, 2009-04-03.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1/index.htm.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IMF贷款方式
当某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向IMF申请贷款,经过协商之后,由借款国签署一份贷款意向书并提交至IMF董事会,其中心内容就是借款国需要进行的政策调整,以及衡量政策调整效果的绩效评价标准。之后,经过IMF董事会批准,借款国即可提取款项。
对于不同类型的贷款,IMF所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都有所不同。IMF目前使用的贷款工具有以下几种:
在这几种贷款中,最常用的是Stand-By Arrangements (SBA),即备用安排贷款,在此项贷款中,贷款采用分阶段提款方式。借款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半年、一季度或者数个月内,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经IMF董事会核查批准,才能提取一阶段的贷款。如果未达标准,则提款程序将自动中止,但借款国仍可以和IMF进行协商以恢复贷款。
这样严格的贷款安排,使得借款国必须按照IMF的贷款条件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这也是IMF贷款条件备受诟病的原因。
二、IMF贷款条件指导原则及具体条件
IMF贷款条件指导原则自2002年9月26日起實施,分为Principles(原则)、Modalities(形式)、Evaluation and review(估值和审核)三个部分。原则共列出了16条,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几条:
1.贷款条件需要反映IMF的核心责任:宏观经济稳定;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包括必须的制度安排和相关的结构安排;保持国内外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在核心责任之外的贷款条件需要详细的说明。
2.贷款条件绩效监控。借款国和IMF达成的合同意向书的执行情况应该得到监控。需要考察如下的项目:
1)先期行为:一些工作需要先期进行以保证重要贷款条件的实施。2)绩效标准:在意向书中已经规定的能够被客观观察的标准。3)审查程序:采取项目审查程序以跟踪项目实施情况;采取财务担保审查以确保贷款能够被有效使用。4)预期目标和结构性标准:预期目标是指在当期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观察,但在将来随着经济环境改善而可以观察并审查的目标;结构性标准是指无法被客观观察的标准。
3.放弃:如果计划将成功实施,并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达不到绩效标准,基金组织将放弃运用绩效标准。
4.浮动部分:贷款条件通常应在特定时间内实施或满足。但当IMF认为借款国在计划期间——不一定是特定日期——需要执行特定结构措施或满足特定的绩效目标,或者当灵活的时间安排能促进国家的控制能力,那么只要措施得到执行或目标达到就可以提取款项。浮动部分主要采用结构性绩效标准。
尽管指导原则并没有列出具体的贷款条件,但其指出贷款条件需要反映IMF的核心责任,而在核心责任包含的这些领域内,根据IMF历次贷款提出的条件来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点:
1. 实行双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和紧缩政府开支,提高税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削减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直接投资,有力地紧缩货币供应量。
2. 加强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私有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尤其要增加政府经济政策的透明度,防止政府腐败。
3. 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对银行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规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有效监管。
4. 加快实现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开放本国商品和金融市场。
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的困难,数个国家已经向IMF申请了援助贷款,如冰岛、匈牙利、巴基斯坦。从这三个国家的合同意向书中,可以看出IMF一些具体的贷款条件。三个国家意向书中的贷款条件如下:
冰岛:
1)金融机构:进行银行部门的拆分重组,拆分三家银行并重新估值,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至少10%;修改银行破产法。
2)财政政策:2009年政府赤字增加到CDP的13.5%,政府债务增加到CDP的109%。
3)货币与汇率政策:短期内提高利率至18%,央行加强货币流动性管制,动用外汇储备以维持冰岛克朗稳定,资本项目管制。
匈牙利:
1)财政政策:2009年政府基本支出与2008年相比减少GDP的2%,支出内的投资项目将给予中小企业优先权。国会将立法确定财政赤字水平和公共债务水平。削减政府部门规模。
2)金融机构:建立基金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14%)和为债券担保,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包引入新的信用审核系统。
3)货币和汇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专注于利率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率至目标值3%。
巴基斯坦:
1)财政政策:2008-2009财年计划降低财政赤字至GDP的4.2%,并在未来进一步减少,采取措施为降低政府支出和加税。12个月通货膨胀率降至20%。取消石油补贴和电力课税,调整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即放松能源价格管制),计划新的税收立法,加大对于贫困群体的支出。
2)货币与汇率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至2010年底,计划将取消所有的进口用外汇交易管制。贷款期间,汇率政策根据贷款条件预定实现的政策目标进行调整。避免政府干预股票市场。
3)金融机构:制订新的银行业法规。制订处理问题银行的计划。
同时,三个国家的意向书中列出了需要考察的绩效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央行的国外净资产下限、央行国内净资产上限、政府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上限、财政赤字的上限。这些标准都是具体的数额,自贷款计划开始,将按季度制订不同的标准并据此审查。
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IMF的贷款条件基本上以财政、货币政策双紧为主。这样的政策将对借款国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IMF贷款条件实施效果分析
本文中,基于开放宏观经济的IS-LM-BP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考虑浮动汇率情况下的开放经济模型,在A点,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并且A点的产出低于均衡产出。在IMF的解决思路中,采用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LM和IS曲线由于从紧的政策同时向左移动至LM1、LM2,但是由于逆差,导致了本币贬值,BP曲线下移至BP',而IS2曲线右移至IS3,LM2进一步左移至IS3,最后,LM3、IS3、BP'相交于B点,消除了国际收支逆差,实现了内外均衡,如下图所示。
显然,上述情况是理想模型,实际上,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难度,使得调整后的模型很难在B点实现均衡,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对应的国内情况则是较高的利率和更低的生产水平,如下图。
实际上,即使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均衡,由于生产水平的下降,将带来大量的失业,势必对国家的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较为典型的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情况,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接收了IMF的贷款条件并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后,GDP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率不降反升,在失业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引起的大量的社会骚乱。有着这样的后果,IMF的贷款条件遭受批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评论与建议
IMF的贷款条件目的是为了实现借款国的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稳定。但是,从其实际效果上看,侧重点是实现外部均衡,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由于政策实施时的实际效果有好有坏,使得外部均衡的目标也不一定实现。鉴于此,众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改革IMF的投票机制,目前仅美国一国就拥有15%以上的投票权,而按照IMF的投票规定,决议需要85%以上的同意才能通过,实际上即美国可以否决任何不符合其利益的决议,投票实际效用近乎没有。
2)放松贷款条件,IMF的贷款条件相当严格,借款国必须按照IMF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同时IMF还将按季度检查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这样借款国的政府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损害。IMF凭借贷款条件实行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改革的做法需要改变,否则将会面临更多的批评。
3)贷款条件的适用性,IMF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脆弱,政策实施引起的经济下滑可能超出国家的承受能力。
IMF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在过去的60多年内为国际金融稳定做出了诸多贡献,目前IMF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应对经济一体化下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问题,保证国际金融稳定。
基金投资怎么挑选基金?基金投资七大必备技巧
现在谈起投资理财,投资者都会想到银行理财、基金和股票,基金对于很多的投资者来说,已经是一个投资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了,由于基金的种类多、可以选择的范围大、风险也较小,而且收益也相对稳定。所以很多的投资者都喜欢购买基金理财。那么如何在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基金呢?投资基金有那些技巧呢?第一:正确的确认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最好购买适合自己的基金,虽说每个人都想投资的回报收益高点,但收益高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为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目前我国发行的最多的就是开放式的股票基金,也是目前基金业内风险最高的基金。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够,就不要选择股票型基金,应该购买低风险的货币型积极、债券型基金之类的。第二:了解市场。如果你是想购买股票型基金,那么就应该先了解市场,如果市场是牛市,那么可以将基金存放一段时间获取收益,如果是熊市,最好能及时赎回,避免损失。第三:贪便宜选择价格低的基金。很多投资新手在构面基金时往往会去购买那些价格较低的基金,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决定基金收益的不是价格,而是基金的收益率。第四:放长线钓大鱼。其实基金并不适合经常的申购赎回,要相信长期价值投资。不要像炒股一样去炒基金,因为投资基金赚的钱往往就花费在申购赎回的费用上了,应该相信基金经理的实力,毕竟术业有专攻。第五:分红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基金为了吸引投资者,迎合投资者快速赚钱的心理,等到封闭期已过就马上开始了分红,但这种方法就是把左口袋的钱转到右口袋。基金分红就是把基金投资的收益以现金的形式派发给投资人。而这部分收益本来原来就是基金净值的一部分,实际上分红并没有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基金的收益并不会因为分红而有任何改变。而且不分红,在看好只基金的时候进行红利再投资更加的实惠。因为这部分红利再投资会直接转换为基金份额,是没有申购费用的。降低了投资成本。第六:多选择老基金。很多人喜欢购买新发行的基金,因为新基金便宜。但相比较新基金,老基金更具有优势。老基金有过往的历史业绩,可以看出基金管理人的水平。而且新基金在建仓时是要缴纳手续费和印花税的,而老基金则没有这部分的费用。而且老基金的而研究团队经过市场的考验,更加的完善成熟。虽然不可否认,新基金也有出色的,但相比较老基金而言,新基金的不确定性更大。第七:封闭式基金收益更好。大家都知道,开放式基金可以随时的赎回,而封闭式基金则不可以,它在封闭期内是不能赎回的。流动性方面封闭式基金是远远逊色于开放式基金的,但封闭式基金由于没有赎回的压力,不必预留资金等待赎回,资金的使用率要远远高于开放式基金,获取的收益也更加的丰厚。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教学目的
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组织变革的含义及原因
(2)组织变革的类型、目标及内容(3)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原则(4)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管理(5)组织变革的压力及管理(6)组织的冲突及管理(7)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点(8)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9)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2、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3、学时分配 4学时
4、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组织变革的压力、阻力与管理方法,难点组织文化的塑造。
5、作业布置
阻力变革的阻力产生于哪几个层次?各层次阻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产生阻力的最根本原因在哪?
6、辅导安排 随堂辅导
7、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当今,由于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一种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在当前是合适的,可过一段时间,在新的环境因素下,它们可能就不适用了。为这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必须不断进行变革。可以说,组织变革是组织保持活力的一种手段。所以,要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与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一个组织要生存、发展、壮大,并不断地趋于成熟,不断取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适时的调整其目标与结构。所以,不仅老化的组织需要变革,实际上,处于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组织都需要变革。促使组织变革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
从系统的观点乍,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属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无力控制外部环境,而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它通过与其所在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信息的交换而生存与发展。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因。
(1)经济变化对组织的影响。
主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影响。各国合作生产已经成为新的全球模式,“全球的相互依赖”的格局已经形成。首先,引起企业经营战略的变化。国际化经营要求企业都要修正或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由于组织服从于战略,企业的战略变化,必然导致组织的变化。其次,世界经济一体化使远程协调控制工作越来越主要。如何将远距离的人员很好地协调起来,使之达到企业共同的目标,是企业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最后,全球性经营导致了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容易造成冲突。这些对沟通、人员培训、选拔、授权等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知识与技术地进步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信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价值增长的决定因素。企业正在转变化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的组织,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更多取决于其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其次,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战略性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由于信息自身时效性、真实性的要求,组织结构将变得更加扁平,权力更加分散,决策更加迅速。再次,知识经济加速了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具有人才密集、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激烈、风险大等一系列新特征。最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计算机取代了企业大量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减少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3)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方式,迫使企业本着创新的思想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来源的基础为:速度/时间、灵活性、质量/设计、信息技术、联盟/网络、服务增值等。
2、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调整的要求(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一)类型
1、战略型变革
2、结构型变革
3、流程主导性变革
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1、对人员的变革
2、对结构的变革
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一)过程
1、解冻
2、变革
3、冻结
(二)程序
1、诊断组织状态
2、选择变革重点
3、分析限制因素
4、制定变革方案
5、全面实施变革
6、组织变革的效果评价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一)阻力
1、个体层次 ●习惯 ● 安全 ● 经济因素 ● 对未知的恐惧 ● 选择性信息加工
2、群体层次
● 组织群体的惯性 ● 组织已有的专业知识 ● 组织已有的权力关系
3、组织层次
● 组织结构的惯性 ● 组织变革的重点 ● 组织已有的权力分配
(二)对策
1、教育与沟通
2、参与
3、促进与支持
4、谈判
5、操纵与合作
6、强制
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一)压力的定义
是指在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二)压力的起因
1、组织因素
2、个人因素
(三)压力的特征
1、生理上的反应
2、心理上的反应
3、行为上的反应
(四)压力的释解
1、组织方面
(1)必须从录用时就确定员工潜力大小(2)改善组织沟通
2、个人因素(1)员工咨询
(2)举办各种锻炼活动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一)组织冲突的影响
(二)组织冲突的类型
(三)组织冲突的避免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所谓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
组织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 精神文化 :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目标、组织道德 • 制度文化:管理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 物质文化:组织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组织工艺设备特性、文 化体育生活设施 组织文化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评价性的。可以通过对一个组织在以下几方面达到的程度的分析来描述其组织文化:
• 导向性
•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 控制的程度
• 对员工的基本看法 • 风险容忍度 • 冲突宽容度 • 沟通的模式 • 协作意识 • 整体意识 • 奖励的指向
下面是根据这些方面综合描述组织文化的两个例子。
例1:这是一个制造厂。该厂有员工必须遵守的许多规章制度;每一个员工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目标,管理者严格管理员工以确保不发生偏差;人们对其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有任何不平常的问题,都必须向其上司报告,由上司决定如何处理;所有的员工都必须按正式的权力线进行信息传递;管理人员不 相信员工的诚实和正直;组织雇佣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按一定的程序先在基层各个部门锻炼,成为多面手而表示专业人员;组织高度赞扬和奖励的是努力工作、团结协作、不犯错误和忠诚。
例2:这同样是一个制造厂。但在这个厂,规章制度很少;员工们被认为是努力工作和值得信赖的,因此监控比较松散;它鼓励员工自己解决问题,但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随时向其上司请教;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组织鼓励员工开发其专业技能;人际之间或部门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或差异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组织根据管理者所在部门的业绩和该部门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情况来评价管理者;晋升和奖励倾向于那些为组织作出最大贡献的员工,即使他有不同的观点、异于常人的工作习惯或独特的个性。
二、组织文化的特点: • 独特性 • 相对稳定性 • 继承性 • 民展性 中国
主要点反映在其他话题中
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暗示提 及要求和所关心的问题 赞扬群体
说促进和谐的话,说人们爱听的话 未说出的也很重要
不说“不”,换个话题或给出很模糊的答案
最重要的最后表达
综合各种意见,努力达成一致 人与意见是不可分的,不因不赞同 某人的观点而冒犯他 沉默并不表示赞同
西方
直接提到要点
坦率地讨论要求和所考虑的问题 表扬个人 准确地说出想说的事情 所说的话很重要 说“不”
最重要的最先表达
使各种不同观点尽可能有差别,让最好的意见取胜
人与意见是可分的,可以与任何人的想法理论,所采纳的应是最好想法 沉默意味赞同
四、组织文化的内容(或构成要素)
1、价值观——组织文化的核心 下面是有关组织价值观的一些例子
惠普公司:信任和尊重每个人;追求卓越的贡献和成就;在经商活动中 保持诚实和正直;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
IBM公司:给每个员工充分的关心;让顾客高兴;追求卓越
宝洁公司:一流的产品;不断改进;诚实和公证;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2、行为规范 IBM公司规定:
推销人员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批评竞争对手的 产品 如对手已接获顾客的定单,切勿游说顾客改变主意
推销人员绝对不可为获得定单而提供贿赂(IBM的座右铭是“诚实”,贿赂会毁掉公司形象)
3、英雄人物——组织价值观人格化的体现
4、典礼和仪式 组织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包括新员工欢迎宴会、运动会、聚餐、生日庆祝会等
如果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任何文化都会枯萎。典礼对于文化来说,就象电影对剧本、音乐对乐谱一样,很难以其他方式来表达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我在海尔的角色定位,一是扮演设计师,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二是扮演牧师,象牧师布道一样,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 ——张瑞敏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沃特曼和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认为,“企业文化是无形的财富,无穷的动力,它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结合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策略,把企业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它的 职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这就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企业职工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必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凝聚功能
组织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标愿望等都会导致成员间的摩擦、冲突和对抗,组织文化通过建立共同价值观不断强化组织成员的合作、信任、团结,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摩擦
4、约束功能
组织文化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件事:从某个人的提升到采取什么样的决策,以至职工的穿着和他们所喜爱的活动
假设你驾车行驶在沙漠中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沙漠十分平坦,草木不生,四周渺无人烟。这时你来到一个交叉路口,发现三英里范围内没有一辆车。路口设有红绿灯,红灯亮着。你会停车吗?
5、辐射功能
三、组织文化的管理
1、组织文化的建立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以人为本 只有人才能感知文化,组织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这一过程离开职工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实现,强制灌输的方式只能事倍功半。
领导要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个性
立足于本组织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 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超过40%,“创新”和“开拓”超过20%,“进取”超过10% 系统工程 只重视精神层的建设,而缺乏制度层、物质层的的支持和辅助,精神层将成为空中楼阁。
2、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标准(2)强化员工的认同感(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丰富发展
3、组织文化的改变
下列情况下,组织文化最有可能发生变化: 发生大规模的危机 领导层发生变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了解其主要职能。
(2)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到国际组织既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又是国际斗争的主要场所。同时,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国地位的提升,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会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了解国际组织的产生,认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联合国的内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红十字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1、自主学习:
(1)联合国:
利用课件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主要从几方面向其他同学介绍:
1、由来及英文简写
2、地位
3、主要机构有 、、、、、总部在
4、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5、职能
6、职责
7、重点关注的问题
(2)世界贸易组织:
1、宗旨 2、总部设在
3、主要职责 , 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关注世界: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搜集近期的国际热点问题,谈谈联合国参与了其中哪些问题的调解和解决。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红十字会
1、自主学习:
(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性质、标志
2、精神
3、理想
4、主办奥运会的城市是怎样确定的?
5、想一想下届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届时我们上几年级了?能为奥运会做些哪些工作?
(4)红十字会:
主要包括:
1、标志
2、宗旨
3、主要任务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 提出疑难
【探究结论】
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1、短剧:
甲:伊拉克国内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能,被饥饿、疾病、缺水缠身
乙:我们红十字会的救济药品、食品和医疗队很快就会抵达伊拉克,帮助你们解决困能
问:国际红十字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短剧: 在马拉松跑道上,一名队员摔倒了,另一位不同国籍的队员马上跑过去扶起对手,两个人继续前进!
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具备了这种精神?
3、短剧:时间的夏天
甲:我们这里生产的蔬菜肉嫰色鲜无公害,能不能到你们美国的市场上去卖?
乙:你们不是世贸成员,产品再好我们也不要,除非多拿点关税!
时间的夏天
乙:我们想买你们这里的蔬菜,这是五年的订单!
甲:我还要再让律师把合同看看,然后再签!
问:前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说明世贸组织的职能是什么?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图文结合 区分不同的标志 结合时事 理论联系实际
当堂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联合国的`总部设在( )
A.日内瓦 B.纽约 C.洛桑 D.伦敦
2.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 )
A.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B.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D.增进健康和福利进步
3.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是( )
A.WTO B.GDP C.OPEC D.APEC
4.奥林匹克倡导的精神是( )
A.更高、更快、更强 B.和平、友谊、进步
C.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D.和平、自由、公平
5.红十字会起源于( )
A.19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20世纪中叶 D.二战中
6.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卫生条件是下列哪个国际组织关注的问题( )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奥委会
C.红十字会 D.联合国
7.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的重要国际组织是( )
A.OPEC B. APEC C. WTO D.上海合作组织
8. 联合国总部设在下列哪个国家内?( )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从4月1日开始至5月3日,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 进行境外传递。火炬途经五大洲19个国家的19个城市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境外传递总行程9.7万公里,火炬手2000多名;总天数是33天;中国登山队于205月8日9时17分顺利登顶珠峰,奥运火炬祥云在珠峰熊熊燃烧。
(1)国际奥委会的总部设在 (国家) (城市)。
(2)上图是 标志,年第 届奥运会将在 举行。
(3)黄色的一环是 大洲,黑色的一环是 大洲。
10.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搜集资料,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哪几个国家?
(2)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是谁?
(3)近期世界上有什么热点问题?联合国参与了哪些问题的调解和解决?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巴以冲突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冲突中伤亡的无辜平民,无疑是最应得到同情的。巴以冲突,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 巴以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巴以双方基于民族、宗教对立和隔阂形成的互不信任,是冲突激化和持续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1)在世界政区地图中找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位置。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布雷顿森林体系”因“米德冲突”和“特里芬难题”而在1971年解体后, 导致了1976年“牙买加协议”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承认。由于“牙买加协议”事实上取消了任何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承担的稳定责任, 这就在关键货币国家 (地区) 自身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的货币稳定和经济均衡之间埋下了内在冲突的根源, 使他们自利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有可能产生“负外部性”, 即通过汇率动荡导致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失衡, 这个霸权货币体系本质上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经济货币政策的错误承担风险和买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充分证明,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现实, 创造一种拥有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时机正在逐步到来。当然,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非易事, 它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惯性, 其变革只能是各国经济实力较量和博弈的结果。因此, 人们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 可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 关键货币惯性阶段
从目前情况看,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时代虽尚未结束,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这一是因为美国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但其强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并未遭受到根本性的削弱, 无论是中国、俄罗斯、印度还是其他新兴经济体, 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 都难以获得与美国相匹敌的主权信誉和实力。二是网络外部性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 使得美元等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大的惯性, 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三是美元等主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的金融、经济甚至政治优势, 他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支持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改革方案。
(二) 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服从于国家主权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观念被服务于市场的“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全新理念所取代, 体现为不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融合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欧元成功推出, 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跃跃欲试, 形成了金融全球化一个新潮流。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市场国家都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 以抵御外部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冲击。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其实质是在多种国际货币中形成一种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基于对现有国际货币的信心而产生的此消彼长的结构调整, 从而整体解决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两难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区域货币合作还停留在设想和探讨阶段, 但强化多元化货币储备制度, 弱化美元的霸主地位, 建立从单极到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 已成为一种客观上的必然要求。在不远的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将真正进入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的时代, 取代美元独霸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
(三) 超主权货币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 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即在扩大SDR货币篮子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反响和积极的评价。
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制度缺陷, 避免以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工具带来的不对等的权利义务、缺乏约束制衡机制、外部性问题等弊端, 使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是完善SDR, 还是对现有的某种关键货币进行非主权化改造, 或是重起炉灶设计一种非主权货币, 总之, 重建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世界性新储备货币, 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当然,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步实现, 并且有待国际社会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长期共同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在过去30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增加,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 而且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不仅确保了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并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 致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特别是中国排行世界第一的庞大的外汇储备, 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坚挺走势, 加上中国有意推动和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态度, 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演变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动因
一般说来, 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 能够使国际市场交易者产生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和需求。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和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度日益上升, 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其中也包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一个平衡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主席卡恩表示, SDR有越来越多的理由纳入其他货币, 接受人民币将是这一进程的起点, 希望将人民币“尽快”纳入SDR的一揽子货币中。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需要人民币参与并加入国际货币的行列, 必然会在客观上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肯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其国际储蓄货币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 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必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同时,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亚洲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 使之与亚洲国家 (地区) 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成为亚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人民币为亚洲国家 (地区) 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不仅可以帮助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 而且有助于双边及多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和深入发展。在现实中, 亚洲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明显的需求,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 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民币需求的持续增加, 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亚洲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动因
1.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要求人民币国际化。
经过多年的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增长速度的不断增长 (图1) ,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按PPP计算, 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为 4.222万亿美元, 占世界总量的8.3%, 已接近日本的8.8% (图2) 。而按照世界银行估算,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万亿美元,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为7.7%, 列世界第三位 (表1)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达1.95万亿美元, 名列世界第一。但是, 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严重缺乏话语权, 与其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符, 在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处处受制于人, 本次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金融地位的脆弱性, 而这些问题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统治地位和中国没有国际货币发行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在投射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 是为了保障本国的金融利益和金融稳定, 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提振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复兴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资料来源:聂利君:《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需要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很高, 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58.3%,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中国也是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外汇储备大国在内的1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 本次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锐减了近14% (图3) , 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从而让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 对外贸易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使国家经济暴露在美元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之下, 继续美元依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 在刺激内需的同时, 通过建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货币话语权而谋求从外部提振经济, 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措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2009) 。
因此, 在美元中长期内贬值风险加大的背景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就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外投资和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不仅能够规避美元汇率风险, 降低汇兑费用, 而且有利于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中国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 扩大进出口企业对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即使是中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 也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民币与之相配合, 以保护国家经济的安全和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3.庞大的外汇储备敦促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经济学家杜里、弗斯特兰道和嘉保提出的“BW2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2理论) 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自我保险理论 (self-insurance) 都认为, 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本国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 由于国力尚弱, 缺乏资本金, 选择“赚美元”的战略是一种必然。从图4可以看到, 2000-2009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呈不断加速的上升趋势, 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 高达20 00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外汇储备的庞大规模和资产结构决定了其面临的风险:一旦美元贬值, 将遭受巨大的资本损失。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巨额外债和赤字、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 这些长期因素都会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的结果。温家宝总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就曾一再对在美资产安全表示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财富损失的巨大黑洞。只有当人民币也成为国际货币, 才能摆脱对美元的依附, 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 终止国民财富的流失。
4.铸币税收入吸引人民币国际化。
所谓铸币税, 是指发行钞票国取得的钞票发行收入。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非居民持有者的资源, 享有从他国获得的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使中国分享一份铸币税收益, 开辟新的资金利用渠道, 同时减少对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铸币税的贡献。这些铸币税收入足以使我国经济上一个台阶, 并因为内需的扩张而加注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5.大国政治促使人民币国际化。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 货币国际化与自主权和声望紧密相关。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 意味着减少对别国的依赖, 在发生紧急情况 ( 包括战争) 时不必依靠他国就能迅速获得流动性支持。有经济学家指出, 货币自主权是“世界末日时的武器”, 货币就像原子弹一样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从身份上讲, 货币是主权国家身份的象征, 成为国际货币可以提高货币发行国的声望, 并且有助于同化使用相同货币的有区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群体。因此, 货币领域的竞争构成了大国政治经济利益争夺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有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利益。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 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国际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和目前中国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局面, 而且也会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障碍性因素分析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但是不能忽视一些现实的障碍性因素, 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消除。
(一) 国际货币基本条件分析
向松祚 (2010) 认为,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至少要有五个条件:第一是经济的规模, 第二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第三是货币是不是自由兑换, 第四是通胀是不是稳定, 第五是政治是否稳定。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 经济规模和政治稳定这两个条件应该是基本满足的, 下面对另外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1.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且开放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逐步发展出了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从整个金融的发展水平来看, 无论是发展的广度 (包括金融资产的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 , 还是发展的深度 (包括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及与国际金融市场衔接状况) , 都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金融市场虽然已逐步对外开放, 但远没有实现国际化, 甚至连区域化都没有做到。这种状况使得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有一定顾虑, 同时也降低了人民币实际贸易的国际比较价值。
2.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 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 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中国虽然在1996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 但对资本项目的兑换仍然实行管制。这就在很大程度约束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使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受阻。虽然我国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但是由于资本项目的约束, 这些国家或地区只能把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单位, 而难以将其用作储备货币。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中国年度统计公报》各年。
3.通货膨胀水平基本稳定。
从1990年至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来看 (图5) , 中国过去19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总体较差。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均值为4.82%, 而最大波幅 (区间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则高达24.9%。如果结合1990年至2009年的M2增长率指标 (图5) , 就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引致效应”:1990年到1994年期间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 是导致紧随其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 CPI增长率的高峰值主要出现在1997年前。经过1994年至199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l996年实现软着陆后, 迄今为止CPI运行相对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货币供应量也基本如此。说明中国货币当局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在逐步提高。根据IMF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从1980-2006年间的平均通胀率指数来看, 中国通胀水平的稳定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由此可说, 这方面的条件基本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二)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分析
蒋万进等人 (2006) 按照构建货币国际度指数体系刘仁伍、刘华 (2009) 认为: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职能的扩展也是货币空间扩大的进程。根据货币的使用区域划分, 货币的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层次。现实中,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已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在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间流通规模已相当庞大,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这表明从货币使用区域来看, 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周边化, 完成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并正在向第二步即区域化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可逾越的一步。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等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欧元成功之路的宝贵经验, 同时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第二阶段即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应该把区域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努力方向。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 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和世界部分国家国际化, 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该阶段标志是:亚洲地区贸易结算量的40%由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人民币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储备货币之一。
1.加强与亚洲各国 (地区)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加相互信任, 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 努力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3. 继续推进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使用, 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 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 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计价结算的份额。
4. 尽快在亚洲地区设立中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 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扩展亚洲市场, 并为当地金融提供人民币的清算服务与支持。
5. 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作为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安排, 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和交易规模, 形成境外人民币金融市场。
6. 扩大金融服务业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降低准入门槛, 对其在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便利, 使其进入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7. 加强与亚洲相关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监测。
8. 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 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现已成为必然趋势, 并形成相动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而人民币国际化在内外动因的作用下, 面对基本条件欠缺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现实, 尚需要通过层次深化的三个阶段和空间扩展的三个步骤方能走完整个历程。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1944年7月1日至22日,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后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如果追溯一下《协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此《协定》是以1944年4月公布的《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联合申明》以下简称《联合申明》)为基础,经44国代表讨论通过的。而此《联合申明》则是美国以“怀特计划”(由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的助理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撰写,并以其名字命名。)为蓝本,在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约一年时间内与多国协商的结果。在美国与多国的谈判中,最重要的是与英国的谈判。美国与46个国家广泛磋商以及其中更小一些范围的18个国家的磋商,仅仅耗时两个月左右(1943年5~6月),而与英国的谈判(包括正式谈判和民间学术组织的非正式沟通)则贯穿始终,尤其是1943年9~10月和1944年1~2月,英美两国在华盛顿有着硝烟弥漫的较量。在英美谈判中,英国手中握有的方案是“凯恩斯计划”(由时任英国财政部顾问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撰写,并以其名字命名)。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联合申明》和《协定》的关系参见图1。《联合申明》的达成,是英美之间妥协的产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的出台,并不是为了某次规划战后经济秩序的国际会议而特意准备的。实际上,怀特和凯恩斯是在互不知道对方也在做类似规划的基础上几乎同时起草他们的规划的。1941年12月,怀特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怀特计划的第一稿,即“对盟国之间货币和银行行动的建议”。同年9月,凯恩斯写出了后来被成为凯恩斯计划的第一稿即“关于国际清算同盟的建议”。当凯恩斯于1942年7月第一次看到怀特计划时,他感到既吃惊又受到鼓励,因为他和怀特在并行的起点上思考同类问题。怀特和凯恩斯各自撰写这样的计划的背景是什么?意图是什么?这对了解两个计划的特点并理解为什么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按怀特计划的思路而非凯恩斯的思路演进至关重要。
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的由来
怀特计划的由来
1941年12月14日在美国财长摩根索的办公室,摩根索要求怀特撰写一份关于为同盟国提供帮助和战后国际货币安排的报告。此时的一个背景是,七天前即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势在必行。作为有共同目标的盟军,美国必须就如何与支援盟军以及财政经济制度如何安排等问题做出部署,由此可以推测,正是罗斯福总统要求摩根索财长尽快拿出一套方案来的。而从1941年8月13日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首相签署《大西洋宪章》和不久之后的1942年1月1日美国联合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来看,美国的战略思维已由孤立、中立主义向主动承担全球领导责任的态度转变。因此,经济金融上的安排必然与政治、外交上的提议(比如联合国)一脉相承,强调一种联合、制衡的机制。12月30日怀特即拿出了名为“对盟国之间货币和银行行动的建议”的长达20页的报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个长的、考虑周全的报告,显然许多想法在怀特心中已经成熟甚至是呼之欲出了。这与怀特曾在1940年筹备泛美银行的经历有关,这个拟成立而当时未得到国会批准的机构正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怀特已经对其细节进行了诸多思考,当他接到摩根索的任务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将其放到一个地域范围更广阔的背景下去予以考虑了。
凯恩斯计划的由来
促使凯恩斯写出一个战后国际经济、金融规划的重要背景是英美之间租借协定的谈判,凯恩斯计划是作为英方克服英美双方谈判难点的一个应对方案出台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并没有参战,所以不能提供免费武器,为了向英国等盟国供应物资和军需品,并避免走一战时用政府借贷为军售提供融资的老路,美国政府设计了租借制度。根据这项制度,“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卫行动对于保护美国至关重要,就有资格获得租借援助”。即美国政府可以购买其工厂所生产的所有军需品,而且,如果它认为这些军需品最好的用途是由英国、法国以及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盟国保护美国,它就会“在抵押的基础上,向大西洋对岸的人们或者出租或者出售这些物资”。租借法案于1941年3月11日成为法律。该法案的提出对英国人产生了重要的心理影响,被视为具有在英国最需要的时期提供帮助的“轻快、慷慨和伟大的精神”。
当时英国财政的困难程度,可以从当时英国财政部大臣的估计中看出来:1939年12月英国财政部手中的黄金和美元储备还有5.45亿英镑,估计将以每年2亿英镑的速度减少。而在希特勒1940年春迅速征服西欧大陆后,英国的供应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丢弃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可见英国是极需要美国援助的。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大臣的私人代表在1941年夏天六次访问华盛顿,磋商英美租借协议细节。尽管英国可以无须支付就能得到货物,但不是没有条件的,租借协议规定,作为回报,美国获得的利益“可以是付款或者实物偿付或者财物,或者是总统认为可以满意的任何其他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在就英国如何给美国“回报”这个问题上,美方提出的第七条款尤其刺痛了英国,它提出“禁止对英美双方的进口商品进行歧视”,显然意在打破渥太华协定建立的帝国特惠制,双方经过数轮谈判而僵持不下。
于是,在1941年8月至1942年2月的这段时间里,英国以两个平行的策略来对付租借协定第七条款草案。第一,争取对第七条做出一些修正,使英国的承诺不必具体化,以换取美国战争物资供应。第二,设计一些符合美国的要求,或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新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成立了好几个高层委员会讨论战后问题,几个规划也同时浮现出来,凯恩斯撰写的战后规划是其中一个。凯恩斯意识到如果只是双边谈判,必然陷入僵局,需要有一个更为国际化的方案取代双边谈判,将国际收支问题的处理交到一个国际机构去,并要在保证了国际贸易的扩大的基础上再谈“贸易非歧视”问题。在英国几个方案的并行角逐中,凯恩斯的方案最终被采纳,于1942月5月7日被战时内阁批准为作为与美国讨论第七条款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凯恩斯计划必然是以英美两极为主考虑的,在充分保全英国利益的基础上,部分(至少是表面上的)迎合美国的利益,比如在凯恩斯计划的早期版本中,对国际机构的规划是由英美两国作为创始人(two founder),并在机构中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相比而言,“美国更懂得依靠多边机制,建立一个自由贸易与金融的机制;而英国还在迷恋英帝国特惠制,企图借英美双边联合继续保持英国地位。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凯恩斯计划输于怀特计划。”(Boughton,2002)
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的比较
目标
怀特计划中把要成立的国际机构命名为“国际稳定基金”,说明怀特计划更看重的是维护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他的逻辑是:汇率稳定了,国际贸易自然发达,而要稳定汇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信贷机制调整国际收支之短期缺差。凯恩斯计划中把要成立的国际机构命名为“国际清算同盟”,说明凯恩斯更注重的是各国货币多边清算的功能。
在提笔做战后规划时,怀特和凯恩斯面对的是同样千疮百孔的世界经济。如(1)1929~1933年大萧条在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递及带来的恶果,希特勒可以被视为是对经济大萧条给德国带来的极端恶果的一种极端反应。(2)各国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和竞争性贬值给世界贸易带来的冲击。(3)金本位制度给各国经济带来的“黄金枷锁”——为了保证黄金的可兑换,一国不得不牺牲国内经济政策调节的自主性,直至无法为继而停止黄金兑付,即使是能节约黄金使用的“改良”的金汇兑制度,仍然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这一段被凯恩斯称之为“乱七八糟”的混乱局面,引起了当时所有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深刻反思,他们相信,这种混乱是一战后有缺陷的经济安排所造成的,他们期望能吸取教训。
怀特和凯恩斯都试图避免30年代的那种货币战和贸易战,他们都想重建一个汇率稳定、贸易自由的自由经济世界。他们希望能结合传统金本位制度在固定汇率方面的优点和浮动汇率制能给国内调整带来独立性的优点,同时又能避免各自的缺点,所以他们都提出了这种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Adjustable Peg)的安排,提倡汇率在通常情况下保持稳定,而在重大的不平衡(Fundamental Disequilibrium)时是可以调整的。他们也一致认为,为应对一些短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应该有一种机制提供缓冲(buffer),给缺差国以喘息调整的时间。遗憾的是,虽然两人有一些共同的目标,但思路和解决方案却是不一样的。
凯恩斯的思路是设立一个国际间的多边清算机构,叫做“国际清算同盟”(International Clearing Union),并创设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来作为普遍支付的工具,借助这个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实现国际间汇率的稳定及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等功能。凯恩斯计划中有两个关键点即“清算同盟”和“世界货币”。“清算同盟”的思想是借鉴了德国的“冯克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在战后成立一个由柏林管理的“欧洲清算联盟”,当时德国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协定,“冯克计划”正是要把这种双边的清算制度转变成为在德国控制下的欧洲地区的多边清算联盟。当凯恩斯1940年11月见到关于“冯克计划”的详细资料后,非但没有如其他许多英国同僚们预想的那样对其进行批评,而是令人大吃一惊地评价说“这个计划非常出色,这正是我们自己应该考虑去做的事”,因此凯恩斯借鉴了这一设计。这样,能通过一个多边的框架代替陷入谈判僵局的英美租借协议之双边谈判,通过劝导美国加入一种一般性的、集体负责的体制,比较巧妙地回避英美的直接矛盾。而关于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的思想,凯恩斯早在1930年出版的《论货币》一书中在就提到,“理想的方案是成立一个国际银行,它和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关系就像各国中央银行对会员银行的关系一样”,“理想通货可能应当采取一种国际本位”,“我们需要的是这样数量的国际货币,它不取决于黄金开采的技术进步,也不取决于一国黄金和储备政策所引起的巨大波动,而是取决于当前世界贸易的现实需要,它能够随意扩大和缩减,以便抵制世界有效需求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并暂称它为“国际银行货币(简称为S.B.M)”(凯恩斯,1930,P547~555)。当凯恩斯在1941年9月撰写关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恢宏规划时,他需要做的就是把清算联盟和世界货币的思路相结合,并把稳定汇率等功能赋予这个国际机构去了。
怀特的思路则是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以下简称ISF),由参加各国共同出资设立基金,在成员国有资金需求时,按各自所出的份额,从该基金中借入所需外汇,以促进货币的自由汇兑,稳定外汇市场,使国际经济及贸易获得扩展。其原型是当时已经在美国运作的外汇稳定基金(以下简称ESF),是一种将美国本国的做法扩展到国际去运作的一种设计。ESF是按1934年1月的《黄金储备法令》设立的,是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对美元实施贬值后为稳定美元汇率而采取的举措。该法令还授权ESF将不需要用于干预外汇的闲置资金运用于政府借贷,因此ESF在向与美国交好的国家的政府借贷方面做了很多实践,而怀特在1938年成为美国财政部货币研究部主任后,正是主管ESF贷款方面的工作。他很自然地将ESF的实践运用于ISF的规划中去。在ESF的借贷机制中,采用的是一种与传统的双边贷款截然不同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类似于货币互换的机制,即美国将美元借给借款国,借款国需要同时支付给美国一笔等额的该国货币。此特征可以从一笔美国与墨西哥于1936年1月签订的ESF贷款合同中看出来。当墨西哥有美元贷款的需求时,墨西哥央行(作为墨西哥财政部的代理行)需将一笔等值墨西哥比索存入纽约联储(作为美国财政部的代理行)在墨西哥央行的账户上(会计处理为贷记),当纽约联储确认后,将发放这笔美元贷款给墨西哥财政部,具体会计操作是贷记墨西哥央行在纽约联储的账户。而这正是怀特计划最鲜明的特征。
份额及其缴纳
总盘子。怀特计划中,份额总盘子设定为50亿美元。凯恩斯计划中,总盘子为250亿美元。怀特计划的资金需求量比凯恩斯计划要小得多,这与英、美双方的国际经济地位有关。战后的英国地位是贸易地位下降、资产流失和债台高筑。而美国则完全相反。因此,凯恩斯计划是从债务人的角度制定的,想得到一个无附加条件即可借钱的计划。而怀特计划则是从债权人的角度制定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最担心自己成为“取钱罐”,它要将自己的义务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并要用借贷来强加一定的条件,其态度自然是趋向谨慎、保守。另外,怀特计划中还有关于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的规划,将长期性的融资安排赋予这个机构,因此将ISF的总盘子设计得不那么大,使其仅应付那些短期的、不那么棘手的问题。
各国份额如何确定。怀特计划中,各国份额依据各国同意的特定公式来计算,公式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该国的黄金、自由外汇持有量、国际收支的持有量和波动率、国民收入。
凯恩斯计划中,各国初始份额根据该国战前三年平均的进出口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00%或75%)来确定,待战后过渡期以后,可以按战后各国贸易情况再重新计算份额。英国只以贸易额为主要考虑因素,并解释说这符合国际清算同盟主要解决外汇问题和国际贸易平衡问题的定位。而美国还将黄金持有等因素纳入公式。英国不愿将黄金等因素纳入份额的计算公式,可能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有关。
是否需要实际缴纳份额。怀特计划中是需要的,且需要全额缴纳其份额,其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黄金。依各国情况的不同,黄金缴纳比例在30%~50%之间,总体原则是如果一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很多,则应缴纳更多的黄金,比如说一国如果黄金、外汇储备超出其份额的三倍,则其份额中应有50%以黄金缴纳。如果一国的黄金、外汇储备比其份额还低,则其份额中只需有30%以黄金缴纳。剩余部分可以该成员国本国货币或本国政府债券缴纳。而凯恩斯计划中是不需要实际缴纳份额的。
治理机制
决策机构。怀特计划中,各国选派一名代表,组成理事会,任期五年,一年开一次董事会。由理事会选出一位总经理和若干副总经理。由理事会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不少于11人,且这个执行委员会是全职工作人员。凯恩斯计划中,各成员国按份额大小派代表组成一个不超过12人(或15人)的董事会,占有大份额的国家可以单独地任命一名成员,而小份额的国家则需联合起来(这些国家可以是地缘关系或者是政治关系相联系的国家)派一名成员。
投票权。怀特计划规定,每个成员国拥有100个基本投票权,在此基础上,根据它们在ISF的份额,每拥有100万“尤尼他”(解释见下文)则增加一个投票权。因此该国的投票权与该国的份额相挂钩,但并非精确地成比例。任何国家的投票权不能超过25%(最终版本)。凯恩斯计划要求,董事会中每个代表的投票权与其份额成比例。
汇率
初始汇率如何确定。怀特计划中,新创了一种国际货币,名为“尤尼他”,尤尼他的价值由一定量黄金价值规定,各国货币与尤尼他联系。如果要改变尤尼他与黄金的比价,需要有85%以上的票数同意。各国货币与尤尼他的初始比价按该国货币在1943年7月1日与美元的比价来确定。凯恩斯计划中,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定量的国际货币“班柯”(Bancor)作为清算单位,班柯的价值由一定量黄金价值规定,各国货币与班柯联系。班柯与黄金的比价由董事会决定,各成员国自行确定该国与班柯的比价。而在凯恩斯计划的早期版本中规定,班柯与黄金的比价由两个创始国——即美国和英国协商决定。这体现了凯恩斯脑海中仍存有的帝国思维。
汇率如何调整。怀特计划中,各成员国的汇价只有在面临重大不平衡时才能调整,且需75%以上的票数的同意。而凯恩斯计划规定,各国汇率在未经董事会批准下不能随意调整,但该规定比较宽泛,不似怀特计划里规定得那么明确和严格。这再一次看出怀特对汇率的稳定更为重视。
贷款机制
怀特计划中的贷款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货币交易机制,ISF只是作为各国货币和黄金的一个资金池,而非能够创造一般化信贷的银行。如果成员国要借入某种外汇,首先要增加其在基金账户上的本国货币,它所借出的只是放在它里面的。因此怀特计划在贷款资源的配置上是有选择性、谨慎的。怀特所持谨慎性的部分原因是其赋予ISF这个机构的职能仅仅是稳定汇率,而不是为重大的长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重大的长期性资金需求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来满足。
凯恩斯计划中,由于没有初始资金的投入,成员的贷款实际是一个透支的机制。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在清算同盟设立班柯往来账户,对于国际收支上有顺差的国家,国际清算同盟则将其账户做贷记处理,而有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国际清算同盟则将其账户做借记处理。轧差清算后,整体上拥有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将呈现贷方账户(可称之为债权国),整体上拥有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将呈现借方账户(可称之为债务国)。这样达成的效果就是,所有债权国作为一个整体向债务国发放信贷。而这也正是凯恩斯要达到的目的,“英镑区的原则在帝国的框架下使美国人感到不能容忍,但如果把这个原则变成普通的原则,美国人就可能接受。我预计,尽管美国绝不愿意把它的盈余转让给我们,但它将会同意把盈余转让给一个抽象的X国(即英国)”(凯恩斯,1941)。
在此处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两个方案中的世界货币——“尤尼他”和“班柯”,它们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怀特计划中的“尤尼他”只是单纯的记账单位,ISF在从事货币交换后为方便统一记账,可以创设一种新的记账单位,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记账单位,也丝毫不影响ISF成员国之间的货币交易,对整个机制毫无影响。而凯恩斯计划中的“班柯”是一种国际交易的真实的中介,成员国贷款时要真实地与国际清算同盟和班柯发生关系。
对逆差国的约束机制
怀特计划中,由于采用货币交换机制,一国如处于逆差国的地位,必定是以本国货币换取所需的外汇,该国在基金的账户上必然是本国货币增多。因此,怀特计划是从ISF对一国货币的持有量的角度来对逆(顺)差国进行规定。它规定,ISF对一国货币的持有量不能超过其份额的150%(第一年),此后不能超过200%。第一年份额的150%和此后的份额的200%即为容纳份额,这就意味着成员国应将其逆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当基金持有的一国货币达到其容纳份额时,则该国进一步换得外汇需要董事会的同意,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说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该国正在采取措施调整此不平衡等。当超过其容纳份额时,则该成员国会被要求存入抵押品,可存入黄金、外汇或政府债券。
凯恩斯计划规定,未经董事会的同意,一国的逆差在一年内不能提高其份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一旦有两年以上发生了此情况,该国货币有权贬值,但贬值幅度不能超过5%。如果一成员国的逆差达到其份额的二分之一以上,董事会有权要求该国缴纳一定的黄金、外汇或该国货币(采取什么形式由董事会决定)作为该逆差账户的抵押,或要求该国采取贬值、资本管制等措施。如果一成员国的逆差账户达到该国份额的四分之三以上,或理事会认为增长得太快或量太大,理事会有权宣布该国违约并停止其取款功能。
由此,凯恩斯计划中提了逆差国可采取的具体调整措施,比如货币贬值、资本管制等;而怀特计划中并未提及。
对顺差国的调整机制
在怀特计划中,一国如处于顺差国的地位,必定是其他国家以他们的货币来换取该顺差国的货币,那该顺差国在基金的账户上必然是该国货币减少,甚至会出现稀缺。因此,怀特计划中规定,如果一国货币在基金账户中减少,并有迹象将耗尽时,基金要向提供该货币的国家提供一个报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基金还可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对此种稀缺货币的持有量,比如与某些成员国就取得这种稀缺货币做特种借款安排等。
凯恩斯计划中则规定,如果一成员国的顺差超过了其份额的二分之一,该国需与董事会商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重新回复平衡(且董事会应有最终决定权),这些措施包括:扩大国内信贷和国内需求、该国货币升值、降低关税以及减少其他进口障碍、国际开发贷款等。
两相比较可以看到,凯恩斯计划明确地对顺差国提出了调整的要求,而且凯恩斯计划中专门有一章阐述为什么要对顺差国施加调整的义务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他认为,“顺差国应当被强制性地花掉这些顺差额”。而怀特计划并没有给顺差国规定调整的义务,只是一些没有实际约束力的劝说,并对基金如何取得顺差国的稀缺货币做了一些安排。
另外,凯恩斯计划中非常独特的一点是对有过多顺差和有过多逆差的国家都有惩罚机制,既不鼓励一国累积过多的顺差,也不鼓励一国累积过多的逆差。他规定,如果一国在清算同盟的班柯账户(不管是贷方账户还是借方账户)比份额多出四分之一以上,就要收取1%的费用。如果是多出二分之一以上,再加收1%的费用。这样的话,只有那些将其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其份额25%上下范围内的国家才能免缴此项费用。也就是说,各国都应尽量保持国际收支比较平衡,与一国巨额顺差相对应的必定是其他国家的巨额逆差,如是就产生了汇率不稳定、国际贸易纷争等多种问题。而如果各国的国际收支都比较平衡,就不会产生那么多尖锐的问题。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对国际经济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
重要概念:
帝国特惠制:是英联邦各成员在1932年签订的《渥太华协议》中提出的。该协议规定,凡使用英联邦原料或劳工占50%以上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口到英联邦各成员国家或地区都可以享受特惠税的待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阅读:
《国际组织》参考教案10-22
《国际组织概观》教学设计06-23
《4. “国际组织”知多少》教案09-09
国际上非政府组织的筹资10-10
国际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10-18
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术语练习题05-25
国际营销05-24
国际营销方案05-25
国际商法作业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