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共10篇)
38万元赔偿款当场赔付
2011年09月21日 13:03:44稿源: 伊犁晚报伊犁新闻网讯(记者梁敏燕 通讯员刘宪全)9月20日13时许,家住伊宁市工矿厂的陈某在市司法局驻市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从某砖厂负责人刘某手中接过了38万元赔付款。这起伊宁市首例经市人民法院审查后依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画上了句号。
今年9月9日,陈某18岁的儿子在砖厂工作期间,不慎触电身亡。在与砖厂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陈某拒绝将儿子下葬。为此,市司法局驻市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依法对此案件进行调解。经过与当地镇政府领导及当事人之间多次沟通、调解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申请市人民法院对该人民调解协议依法进行司法确认。
9月15日,陈某和刘某拿到了市人民法院的首份《司法调解确认书》。刘某支付陈某包括死亡补偿金、丧葬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38万元。赔偿于生效之日起7日内一次性付清。
据了解,市司法局驻市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自今年6月初成立以来,已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有84起。但本案却是自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生效和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出台以来,伊宁市首例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调解确认,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后,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
据了解,过去,由于人民调解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司法强制执行力,使得人民调解常常是“调而不解,达成协议却无法执行”,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今,司法确认程序弥补了人民调解这一“硬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一、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意义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是指当事人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协调达成的协议, 依法申请人民法院予以确认, 并赋予该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案件。事实上, 人民调解协议只具有相当于合同的效力, 单靠这一“合同”, 后续协议实现上明显缺乏保证, 因此, 立法者同时增加了司法确认制度, 以期借此提升调解协议的效力。
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存在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强化调解协议的确定性
未设立司法确认程序之时, 协议的义务履行依赖于当事人意愿, 履行义务过程中一旦一方反悔, 另一方便束手无策。而司法确认程序的设立改变了这一困境, 法院在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确认之后, 可以强化人民调解的确定性, 有了国家公权力的保障, 调解协议的履行也更加顺利。
(二) 监督调解协议的实现
司法确认程序的重点是由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严格的司法审查, 调解协议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均是法院审查的对象。只有经过审查, 调解协议才会被赋予强制执行力, 这从侧面也是司法机关对协议的过滤和监督。
(三) 有利于分流民事纠纷
人民调解协议的达成比诉讼更加简便可操作, 时间成本降低, 并且现在又有了国家强制力来确认并保证执行, 这无疑增加了公众对调解解决纠纷这一方式的信心, 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会选择这一方式来解决纠纷。而在当前司法机关繁重案件积压的情况下, 也有利于加快解决当事人纠纷, 免去诉讼困扰, 降低时间成本, 节约司法资源, 实现司法的能动作用。
二、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实施中存在的争议
司法确认之诉的价值不言而喻, 但同时, 笔者认为依然存在一些争议亟待解决:
(一) 司法干预是否背离调解自愿性的初衷
人民调解的核心是以当事人自愿为中心, 在第三方主持下合意达成协议。而司法确认程序的关键是具有强制执行力。有些学者认为, 司法确认程序造成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最终“殊途同归”, 通过司法审查来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的做法, 违背了调解的自愿性原则。但也有学者认为, 如果没有司法强制力确认, 实践中易造成纠纷久拖不决, 加重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心理负担。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权是一种非讼裁判权, 它已经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审判权, 就像郝振江学者所认为的, 非讼裁判权与诉讼裁判权相比它更类似于行政行为。司法确认并没有改变调解自愿与合意性的初衷, 反而是通过公权力介入的手段保障了这一初衷的实现。从实践来看, 调解的随意性导致了纠纷没有办法切实解决, 而司法确认则改变了这个困境, 给出了一种有力的解决途径。
(二) 双方“共同”申请模式是否存在局限
对于申请方式方面, 《民事诉讼法》第194条坚持双方共同申请的模式, 对于这一模式, 有学者指出, 实践中共同申请的要求对于某一方当事人不积极配合申请确认的, 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但也有学者认为, 立法要求调解协议的确认必须经双方申请的目的恰好是在强调人民调解的自愿性与合意性价值。另外, 从司法的角度来看, 这个规定也有利于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笔者赞同后一观点, 立法之所以如此规定的目的是确保人民调解协议的非争议性。申请司法确认本身只是一种相当于寻求公证的申请, 因而司法确认裁判应当依据当事人合意进行, 以双方统一态度为前提, 不能仅凭一方申请即启动审查程序, 这样才能保证调解自愿价值的实现。
(三) 救济规定是否已经完善
《民事诉讼法》第195条规定, 被确认之后的调解协议, 如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 对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而被驳回的申请, 当事人可以变更原协议或者达成新协议, 也可以起诉。该规定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已经向法院提出确认调解协议的申请, 但是如果当事人并未向法院申请确认, 又确实有一方蒙受欺诈或胁迫的瑕疵情形, 那么受欺诈或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应该如何寻求救济, 民事诉讼法并未给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关于这一点, 笔者期待在实践过程中民诉法的配套司法解释加以完善。
三、结语
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能够将非诉与诉完整地衔接, 快速有效且有力地解决社会纠纷, 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在立法中反映出来, 新的纠纷在不断地出现, 我国非诉调解司法确认的相关配套法律解释应该与时俱进, 并且人民调解机构也应当有相应的规范要求, 只有二者结合, 才能够真正解决纠纷。
参考文献
[1]王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中的权利保障[J].商, 2013 (6) .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不久前,我和邻居李某发生纠纷并打斗,李某的手被打折。后来在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由我赔偿李某500元。事后,李某共花去治疗费1000元。为此,李某有所反悔,认为我赔偿的500元只是实际治疗费的一半,该调解协议显失公平,不具有法律效力,并说不赔偿1000元就到法院起诉我。请问,村里的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读者 朱嵩
朱嵩读者:
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在《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予以明确。该规定第1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第4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当事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本案中,李某与你经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符合上述条件,属于有效的民事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当遵守和履行该协议,无权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该调解协议,即你应履行支付500元赔偿费的义务,李某有按照约定收取这笔赔偿费的权利。
如果李某主张调解协议无效,就必须举证证明该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显然,你和李某在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双方对自己合法权益的自主处分,并无上述导致调解协议无效的情形,因此,李某即使起诉,也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方式。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民主政治的飞速发展,民众诉讼意思的不断增强,基层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案件量呈井喷式增长的时期,调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其能节省大量诉讼成本,并且能有效地解决当事人双方的争议,但是由于人民调解协议本身效力的有限性,人民调解制度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在此,本文就调解的效力问题及在实践中的问题浅析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关键词:调解协议
诉讼
自愿
履行
1人民调解协议的含义
人民调解是我国独有的一项调处民事纠纷的法律制度。它是我国诉讼外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是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调解协议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在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自行协商,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的协议。是当事人合意处置的结果。
2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2.1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既具有法律效力。”简述之,法院一般情况下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当事人签收后才能生效。只有在例外情形下,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既具有法律效力。
2.2 瑕疵的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调解协议虽有瑕疵但不影响协议效力的,经双方当事人补正后,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效力。
人民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其效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涉及是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和执行的;调解组织、调解员强迫调解或者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行为的;其他情形不应当确认的。另外,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调解协议,或者调解组织、调解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调解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效力不予确认,但当事人明知存在上述情形,仍坚持申请确认的除外。对于协议中部分内容有效,部分内容无效,经征求当事人同意,可就有效部分进行确认。征求意见的过程应记入笔录。
3我国人民调解的现状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目前民事诉讼调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随着我国法制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民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诉讼调解也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上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民事纠纷案件,如此适用范围广的诉讼调解,以致于我国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特别偏好于以调解方式解决,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就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或调解结果,严重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犯,有的居中调解者对于案件复杂难以裁决的民事纠纷就以不同的方式变相迫使当事人达成调解,以避免判决主观给自己带来的不利责任。还有的居中调解者则拖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当事人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原则是“和稀泥”。目前这种状况存在不少弊端,这既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轻当事人的负担,也国家审判机关工作的严肃性。
第二,在调解生效的时间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3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人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即调解采取签收生效政策,这一规定,笔者认为恰恰给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任意反悔提供了机会,因为在调解协议达成后,法院制作调解书再到调解书的送达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当事人经过考虑后或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拒收调解书,则使得调解无法生效,审判人员必须进入审判,改判后,以前的调解工作及制作的调解书则毫无意义,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以上仅是我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部分不足加以探讨。实践中,调解还存在着其他不足也需加以完善和改进。
3.2民事调解协议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小问题
3.2.1诉讼费用的负担是否列入调解协议的内容
这个问题,审判实践中很多法官都未注意到,大家习惯的做法是把诉讼费不作为调解协议的内容。调解的案件中,大多数案件的诉讼费当事人都能协商负担;也有少部分案件的诉讼费负担当事人争执不下,最后由法院决定如何负担,而这两种情况下诉讼费在调解书中的列法是有区别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调解工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不能对诉讼费用如何承担达成协议的,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决定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的比例,并将决定计入调解书。据此,“诉讼费用的负担”,如果是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的,可以作为调解协议的最后一项内容予以写明;如果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应当在协议内容之后另起一行写明。这与1992年的《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以下简称《92样式》)和2003年的《民事简易程序诉讼文书样式(试行)》(以下简称《简易程序样式》)中的格式规定是相一致的。
3.2.2调解协议达成后,是否应当另行制作调解书
《民诉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第九十条第一款规定,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简易程序样式》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调解协议符合前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另行制作民事调解书。调解协议生效后一方据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调解书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法律规定来看,具有执行内容的调解协议达成后必须要制作调解书。
因为民事调解书是当事人申请执行的依据,民事调解书生效后,如果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对方当事人可根据民事调解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调解协议目前还不能成为执行依据。所以人民法院在调解协议达成后,还应当另行制作调解书,以备当事人申请执行时所用。
4结论
人民调解协议确认书
(2013)XXX法确字第号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位或住址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位或住址)
本院于XXX年 XX月X日受理申请人与申请人纠纷调解协议案。该纠纷经盘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申请人达成以下协议:
一、经审查,上述协议合法有效,本院予以确认书。
本确认书与判决书、调解书等裁判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双方应该按照协议自觉履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不按协议履行义务,另一方可据此确认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本确认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审判员:
XXXX年X月X日
确认申请人周某,男,1969年4月30日生,汉族,汉川市人,务工,住汉川市分水镇新街村1组。
确认申请人汉川市人民医院。住所地: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欢乐街33号。
法定代表人贺朝雄,院长。
委托代理人梁小明,汉川市人民医院医教科科长。特别授权。
委托代理人肖生宜,湖北松竹梅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列二确认申请人因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于2011年4月2日经汉川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双方达成了(2011)川医调字第12号调解协议 。2011年4月7日,二确认申请人共同向本院提出申请,确认该调解协议书的效力。本院经审查认为,该调解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且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第八条之规定,本院决定如下:
确认二确认申请人在汉川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达成的`(2011)川医调字第12号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本决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注:
关键词:司法确认 调解协议程序 性质 救济程序
一、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概述
新民诉法第194条规定:"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第19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 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条出台以前,公民在社区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并在调解成功后形成调解协议。但是该份调解协议并没有执行效力,如果是一方未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义务,另一方只能就纠纷本身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该条出台后,当事人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可以双方共同就该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过司法确认后的调解协议,如果再出现一方拒不履行,另一方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具体规定
(一)案件管辖。鉴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自启动就蕴含了很强的当事人自主选择,确认程序从一开始就是当事人选择的结果,从尊重当事人选择的角度上讲,应首先考虑当事人的选择。故应遵循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地优先,当事人住所地和调解协议履行地为辅,但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原则。
(二)申请与受理。在申请上,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在受理上,基层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对确认申请进行审查。对于符合上述情形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
(三)审查方式和审查内容。在审查方式上,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来看,法院对调解协议的审查采取形式审查和有限的实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更具合理性。在审查内容上,首先应当明确,确认调解协议审查的对象应该是调解协议,而非案件本身。确认调解协议审查的重点在于调解程序的合法性审查,而不应对纠纷案件本身进行全面的实体审查。
三、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的性质探讨
从民事诉讼法理论来看,民事诉讼程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诉讼程序,二是非讼程序。关于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存在"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之争论。新民诉法明确将其定性为"非讼程序",符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也使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声减小了不少。笔者也同意将其定性为"非讼程序",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法院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程序不必开庭审理,只是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当面询问,且采用"裁定"的裁判形式。第二,当事人对裁定结果不能提出上诉,这也是"非讼程序"的重要特征。
四、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的缺陷及完善
(一)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范围
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范围,只有《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24条规定了七种不予确认的情形,但具体对哪些民事纠纷进行确认并未明确。目前,我国可以调解的纠纷范围极其广泛,但并非所有的调解协议都适合进行司法确认。由于纠纷类型的多种多样以及各种新类型矛盾的出现,正面的概况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纠纷类型,因此有必要从反面对不宜进行司法确认的纠纷予以明确。除《若干意见》确规定不予确认的情形外,笔者认为以下几类纠纷也不适宜进行司法确认:一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较大群体性纠纷;二是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的信访矛盾;三是案情复杂、涉案金额较大的民商事纠纷等。所以,笔者认为司法确认的案件范围应该进一步明确。
(二)申请主体
民诉法规定,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出申请。即任何一方拒绝或不同意申请都将使司法确认无法进行,调解协议也自然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执行力。然而在实践中,如果有一方当事人反悔,不愿履行协议,其自然不会申请确认调解协议,这将使调解协议变为一纸空文,这显然有悖于司法确认制度构建的初衷。笔者认为,在程序的启动方面限制过于严格。从所有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启动方面来看,当事人双方合意启动程序的规定尚不存在,即使是非讼程序也没有先例。当事人一方启动并不影响适用非讼程序来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因此,建议改为当事人一方即可申请司法确认,启动司法确认程序。
(三)司法确认的救济程序
经司法确认生效后的调解协议,是可能出现错误确认的情况的,所以对错误的司法确认予以纠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法律只规定了案外人认为法院做出的确认裁定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裁定,并没有规定对当事人的救济途径。笔者认为对司法确认错误的情况进行救济是必要的。而且,根据司法确认程序的非讼性特点,对司法确认决定的救济也应当适用同一程序,并由原审法院予以纠正。实践中,江苏省高院出台的《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二十七条规定: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认决定,发现确有错误需要撤销的,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裁定撤銷原确认决定书,重新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基于以上实践中的做法,建立对发生错误的司法确认决定的救济程序,以保障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是很必要的。
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是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背景下对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司法吸收。本文对对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的案件管辖、申请与受理、审查方式和审查内容、法律文书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阐释;对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的性质进行分析;提出了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的缺陷及完善措施。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但是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难免存在缺陷,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刘敏:《论诉讼外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4]王亚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与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载《清华法学》 2011 年第3期。
[5]唐力:《非讼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者职业),住……。联系方式:……。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者职业),住……。联系方式:……。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以上写明申请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请求事项:
确认申请人×××与×××于××××年××月××日达成的……(写明调解协议名称)有效。
事实和理由:
××××年××月××日,申请人×××与×××经……(写明调解组织名称)主持调解,达成了如下调解协议:……(写明调解协议内容)。
申请人出于解决纠纷的目的自愿达成协议,没有恶意串通、规避法律的行为;如果因为该协议内容而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
此致
××××人民法院
附:调解协议及调解组织主持调解的证明等材料
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年××月××日
【说明】
1.本样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制定,供当事人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用。
2.申请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写明名称住所。另起一行写明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其姓名、职务、联系方式。3.申请书需要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共同签名或者盖章。4.当事人口头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名、捺印或者盖章。
关键词:经济 合同 要件 效力 确认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有效合同要求当事人、经办人和代理人的资格要合法;经济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当事人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合同的形式和主要条款必须完备。
[关键词]经济合同;要件;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经济合同应具备下列四个要件:(一)经济合同当事人、经办人和代理人的资格要合法;(二)经济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三)合同当事人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四)合同的形式和主要条款必须完备。具备了上述四个要件的经济合同,为有效合同。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完备的合同是不多见的。对于那些为数众多、要件残缺的经济合同,其效力应如何确认?理论界认识不一,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经济合同当事人、经办人和代理人的资格要合法
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可见,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主体资格,也就是主体要合格。这是经济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审查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1.法人主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同时具备了法人的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方能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反之,凡是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社会组织就不是法人,即不具备法人资格,虽然可能具备其他主体的条件并以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名义来签订经济合同,但是不能以法人名义签订经济合同。如果他们以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属经济合同主体不合格。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2.其他主体。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虽然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在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也就依法取得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可以在国家允许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业务范围内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如果未经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即以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确认为无效。上述经济合同当事人在具备法定主体条件后所答订的经济合同是否就必然有效呢?这里还有一个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合同法》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当事人只能根据批准业务范围,或者依法享有的组织活动的范围签订经济合同。凡是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的经济合同都是无效合同。这已经为我国现行法律所明确规定,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惯例。《民法通则》第四十二条规定是强制性规范,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经济合同当事人如果违背其宗旨或擅自改变或扩大其经营范围就会导致合同无效的后果。经济组织之所以要在其经营范围内进行经济交往,签订经济合同,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条件和原材料的来源。经济组织超出这个范围订立经济合同,那么就会使合同的履行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妨害交易安全。如果企业需要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在未办理必要的法定手续前,擅自变更或扩大经营范围而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属无效。
如果经济合同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代为签订的,在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具有法定资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审查经济合同签订人是否具有代理人、经办人的资格。一般情况下,经济合同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签订。但是经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也可以签订经济合同。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十条规定:“代订经济合同,必须事先取得委托人的委托证明,并根据授权范围以委托人的名义签订,才对委托人直接产生权利和义务。”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在授权所属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签订经济合同的同时,必须要有授权委托书,委托或者授权证明中明确当事人双方名称、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且应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签约。被委托人超越授权范围订立的经济合同所带来的法律后果应当由代理人自己承担。在一些单位委托本单位业务人员或聘请外单位人员签订经济合同但未给予正式的、完备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对合同答订人的代理资格和代理权限,应当作具体分析:1.合同签订人用委托单位加盖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用委托单位的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2.合同签订人持有委托单位出具的订立合同或者联系业务的介绍信签订经济合同的,应视为委托单位授予合同签订人代理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应确认为有效。3.合同签订人未持有委托单位的任何委托证明文件所签订的经济合同,如果委托单位未予盖章,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确认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已经开始履行,应当视为委托单位对合同签订人的代理权已经予以追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有效。但是如果委托单位不予承认,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六条之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合同法》第七条规定:“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二、经济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不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合同法》第四条规定:“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牟取非法收入”。第七条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合同是无效的。合同的内容合法指合同的标的、数量、价格、履行方式等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我认为是指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我国司法实践认为,确认非法合同无效是指“对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依法确认无效,而不是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任何合同都无效。对于违反非强制性规定的一般行政管理规定的合同,一般并不必然无效。”如果任意扩****律法规的范围,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所制定的各种文件均作为确认合同效力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来对待,则势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动中处处陷阱,行政干预法力无边,当事人寸步难行。各国立法都确认了违反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的原则。我国虽未采用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概念,但是确立了社会公益的概念。《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经济合同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当然要遵守这一规定,否则,如果经济合同当事人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就应当确认该经济合同无效。因此,经济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经济合同是否有效的决定性要件,它具有排除其他一切有效要件的效力。因此,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在确认合同的效力时,要特别注重对合同内容的审查,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审查合同的标的是否违法。标的违法是指合同的标的物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我国有关法律、政策法规对工商企业所经营的品种和范围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违反,否则,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比如,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买卖毒品。如果违反这一规定,不仅所签订的经济合同无效,而且还要依法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合同的标的是我们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的关键,经济合同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其次,要审查合同的其他主要条款的内容是否违法。例如:合同标的质量标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的规定,价格条款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有关价格的规定,等等。合同主要条款中若有某一项条款违法,那么合同是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的精神,合同主要条款中有部分条款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如果该条款涉及合同的本质,则整个合同无效;如果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对其他条款的效力也有影响的话,则该条款规定的内容无效,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在经济合同主要条款中,一般说来,如果合同的标的涉及合同的本质,标的违法必然导致整个合同无效。而价格、数量、质量、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款项不涉及合同的本质,因此,其中某一项条款违法只会导致合同部分无效。
再次,对为达到非法目的而签订的经济合同效力问题。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经济合同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非法的目的,这种合同又称“隐匿合同”。这种行为就其外表看是合法的,但是外表行为只是达到非法目的的手段。这类经济合同,其形式是合法的,但却是为了达到非法的目的,因而也应确认其无效。
上述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如果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合同的内容是否违法就比较容易确认了。
三、经济合同双方必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意思表示真实
《合同法》第五条规定:“订立经济合同,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这一原则的精神,在于保障合同双方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违反这一原则的经济合同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采取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一方乘对方急需而签订显失公平的合同,等等。这些合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志,但由于违背的程度不同,因而在确认其效力时,也应区别对待。具体说来:
1.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经济合同无效。这类合同,有的是在签约主体、履约能力或标的质量等方面故意制造假象或有意隐瞒真相,使对方受骗上当而订立的合同;有的卖方用在市场上购得的合格品冒充本企业生产的不合格品,以此为样品欺骗购货方,搞欺诈合同;有的凭借其特有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权利,对业务上依附于它的企业以中断“援助”、停止加工或撤回技术人员、设备等手段相要挟而签订的“霸王合同”;还有的是上级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手段硬性推销滞销、残次商品而与下级单位签订的“老子合同”等等。这些合同尽管欺诈或胁迫的方式不同,但都从根本上违反了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完全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志,因而根据《合同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属无效合同。
2.对重大误解和乘人急需签订的显失公平的合同,应根据受害方当事人的申请确认无效。所谓重大误解而签订的经济合同就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的本质条件发生误解而签订的经济合同。所谓乘人急需而签订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主要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利用对方的某种急迫需要而强使对方违背本意接受非常不利的条件,而使自己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的经济合同。这两类合同是否有效所以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申请,就在于合同当事人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是否发生重大误解,是否乘其急需而又违背其本意,人民法院或合同管理机关是无法断定的,只有当事人一方自己提出并加以举证,方可加以确定。人民法院和管理机关在处理这两类案件时,对构成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条件要严格掌握。一般说来,误解只有在涉及合同的本质时,才能构成重大误解;同样,显失公平只有超出法律许可程度,才会导致合同无效的结果。如果只是一般误解或在法律许可限度内不甚公平的经济合同则不宜认定为无效。
四、经济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履行法定的手续
《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对经济合同应具备的形式和应履行的手续都作了必要的规定,一般说来,经济合同应当条款齐备,责任明确,采取书面形式(即时清结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合同还要求履行公证或鉴证手续。如果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不符合上述要求,其效力应如何确定呢?有人认为绝对无效,也有人认为原则上有效,只是效力不完全面已。对于上述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对经济合同形式要件的审查,既不能脱离法律的规定,也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看,对于不合法定形式和手续的合同原则上应视为无效。否则,规定合同的形式要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就法律论法律,不考虑我国目前法制不健全、法律知识不普及、形式不合要求者甚多这一实际情况,就会使大量实质上有效的合同得不到法律保护。这未免失之过严,同样不利于合同制的推行。因此,我认为审查合同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必须结合其他有效要件综合分析,具体掌握。对于不具备法定形式和手续的合同,原则上应认定为无效。但如果合同事实清楚,内容合法,已经履行或部分履行,只是未采取书面形式或未办理公证、鉴证手续的,可视为有效,必要时可让当事人补办有关手续。此外,书面合同一般要求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的签字,并加盖法人公章的,如果只有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的签字,而未加盖法人公章的,只要代理人经合法授权,合同的其他方面也符合法律要求,则可视为合同有效。
作者:广州经纶律师事务所
蔡海宁 律师
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是确定仲裁能否有效进行以及得到承认和执行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而仲裁协议如何才能确认为有效的争议却由来以久,也是目前在仲裁实践中普遍遇到的法律问题,作为广州、江门两仲裁委的仲裁员,又是一名从事民商事务多年的律师,就此提出个人一些看法,作引玉之砖,与诸君商榷。
仲裁协议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章第十六条有概括式表述,简而言之,仲裁协议是指各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书面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财产权益争议提交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裁决的意思表示。但这种表述对于解决仲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争议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仲裁员或仲裁案代理律师,如何才能更准确、完整而又合法地订立和理解有关仲裁协议,解决仲裁当事人的疑议,本人认为必须研究仲裁协议本身的性质、形式、法律特征和功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仲裁协议的契约性。
仲裁协议形式上分为两类: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书,但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合同,因此,必须从合同的角度来认识其法律效力。
首先,确立订立合同主体资格,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依法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和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即按民法通则对订立民事合同当事人的要求来审核。其次,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当事人没有被协迫或受欺诈的因素。
再者,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指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合法,即要求书面形式约定以及提交仲裁事项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仲裁性。从《仲裁法》及相关的法律关系来看,可供仲裁的是:各方当事人必须是平等的主体,对仲裁所涉及的纠纷,必须有处分权,即仅限于民事经济纠纷,如行政、刑事以及涉及人身权利的婚姻、继承等问题,是不能协议以仲裁方式来解决的。
二、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与契约性密切相关的是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即仲裁协议本身是当事人之间民商事合同(主合同)中的个别条款或主合同之外单独签订的发生纠纷时请求仲裁的法律文件,具有附属性地位,但他又与其它从合同(如担保合同)不同,并不受主合同的影响,即使主合同无效或终止,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协议与主合同形成两项分离或独立的契约。主合同关系到当事人在民商事交易方面的权利、义务,仲裁协议具有保障当事人通过寻求某种救济而实现当事人民商事权利的特殊性质,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仲裁法》第十九条对此有相应的规定。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基于主合同是否无效或者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案件,必须经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确认,特别是新的《合同法》颁布后,对主合同的无效更持慎重的态度。如在仲裁过程中无法律保障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一经仲裁庭认可主合同无效,就会发生仲裁协议也无效的问题,造成仲裁失去法律基础。这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困难的,岂不要仲裁庭在仲裁审理过程中移送案件给人民法院办理,这将会极大损害仲裁委员会的权威。
因此,《仲裁法》第十九条明确:“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以保证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在仲裁实践中可以实施。
三、仲裁协议的排它性。
仲裁协议的主要功能就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它在授予仲裁机构管辖权的同时也约束各方当事人的行为,这种约束力源于国家通过立法和缔结国际条约赋予仲裁协议应有的法律效力。因此,其排它性主要体现在:①当事人不得再到法院去提起诉讼,而且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适用的规则作出的裁定是终局裁决,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向法院上诉或申诉。②如一方当事人去法院要求立案,法院可根据仲裁条款不予受理,或即使在立案后,发现因向法院起诉一方未声明曾订过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予以撤案。
但是,仲裁协议的排它性是相对的,从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各人民法院的实践来说,仲裁协议的任何瑕疵,或当事人未能及时主张仲裁协议的权利,都会导致排它性的丧失,而仲裁机构在与法院管辖权争议中,往往处于被监督者的弱势地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法释[1998]27号)第四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就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并就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或者无效的裁定,应当将裁定书副本送达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复仲裁或者撤销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对仲裁协议作出无效的裁定后,另一方当事人拒不应诉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原受理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仍不撤销其仲裁案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这些解释事实上剥夺了仲裁机构对仲裁条款效力的认定,类似的规定,一些省高院也有制订。因此律师在代理仲裁案件和仲裁员在审理仲裁案件中,要看仲裁协议能否依法完全排除法院的管辖权,以保证仲裁得以进行以及仲裁的结果得以顺利执行,以免造成当事人的损失和降低仲裁机构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通过以上“三性”来确定仲裁协议的效力,是符合法理解释的,也是仲裁实践中确实可行的。但通过“三性”审查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之外,我们还可按照“三性”的原则探讨以下涉及仲裁协议本身的法律问题:
(一)仲裁协议能否补充、修改和解除。
《仲裁法》第十八条规定:“仲裁协议对①仲裁仲裁事项或者②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这里明确两项内容可以补充,但上述内容之外能否补充呢?《仲裁法》没有对仲裁协议的修改、解除做出专门规定。但是,根据意思自治和协商一致的原则推定,仲裁协议既然本质上是合同,那么就是允许修改的,修改后的仲裁协议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就应有效。如当事人在合同执行中,认为采用诉讼方式更好,而同意解除原仲裁协议,也是合法的,在审查仲裁协议中,不能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仲裁协议可以修改而视修改后的协议无效或解除仲裁协议不合法。
(二)仲裁协议的承接、转让问题。
仲裁协议不可避免地与民商事合同一样会发生合同转让的问题,因为主合同转让了或主合同的主体消灭了,发生权利义务的承接问题。笔者在最近代理一宗房屋租赁案中就遇到这个问题,出租方A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B,B在租赁一段时间后又将其转租给转承租人C,在A和B的租赁合同中有仲裁条款,在A与C的协议书中表示除租金调整外,接受原租赁合同的其它条款,其中当然包括仲裁条款,但在仲裁委受理时,针对A诉B与C的申请书,只同意A诉B,而不同意诉C,理由是与C并无达成仲裁协议。本人认为,仲裁委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仲裁协议是主合同之外的独立合同,只要主合同没有发生争议就不需仲裁,也就无需履行次合同--仲裁协议,但当主合同的主体发生变化时,这种关系到原主合同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方式及其权利、义务并不能当然转给另一方。因其不符合意思自治的原则。因此,在合同转让或承接时,有关各方必须对原有以仲裁来作为争议的解决方式这一条款重新协商或一致确认,并以书面方式签订协议,才有可能被视为有效的仲裁协议。
(三)仲裁协议无效的问题。
仲裁协议无效的问题在《仲裁法》第十七、十八条中已有规定,并可概括为五种情况:
1、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仲裁范围。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3、一方采取协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的仲裁协议。
4、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之间又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5、没有采用书面方式达成协议。但这以上五种并无包括以下两种情形:①、主合同自始无效及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无效合同的仲裁条款是否无效的问题。因这两种合同的仲裁协议是否具有独立于主合同之外的效力,法律对此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仲裁实践中也难以处理,从立法的原则,我国对以欺诈为目的所订立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应该是否定的,但在没的新的规定之前,仲裁庭在审理中发现这种情况仍可以做出裁决,因仲裁法第十九条授予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②、订立仲裁协议各方以仲裁方式达到债权转让,以规避对第三者债务,使第三者的债权无从追讨的目的,即仲裁协议本身是实现欺诈的一种方式,仲裁庭在发现这种方式后应裁定撤销仲裁协议并移送人民法院管辖;或异议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予以变更或撤销,经裁决为欺诈的仲裁协议被撤销,其效力从行为开始时就无效,包括依据该协议所得出的仲裁结果都必须撤销。
【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推荐阅读:
确认房屋产权协议范本01-09
婚前财产确认协议书10-12
确认房屋所有权协议书07-09
薪酬确认单09-23
合同确认函06-22
事件确认书07-23
价格确认书09-22
确认合同无效案例10-10
认购确认书12-31
住院身份确认制度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