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推荐8篇)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1

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1.1 大气卫生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 出现3.7mg/m3、3.09 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 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 2.5)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如果室内大量使用木质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和各种塑料制品,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和各种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对室内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100多个装修后的家庭或单位检测,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率高达92%。为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卫生部、质检总局、环保局于2002年联合发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装修材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水体卫生状况我国大部分江、河、湖及水库等地面水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有的已造成严重危害。三门峡市以黄河为水源,由于受市区污水排放的影响,源水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三氮”含量严重超标,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近年污染也明显加重,90年代的水质监测表明,氯化物、硫酸盐、化学耗氧量、“三氮”含量显著高于80年代。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水质普查全项合格率很低,约在10%。我国目前还有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南方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村饮用沟塘水、河水,其“三氮”含量高,与上消化道瘤高发密切相关。

1.4 土壤污染状况工业和城市废水、工业废渣、冬小麦垃圾、人畜粪尿施肥、化肥和农药以及大气污染的沉降都可污染土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我国污水年总排放大约在700~900亿t(相当美国70年代水平),而且基本都不经处理即用于农田灌溉,使灌溉后的土壤存在较重的污染问题,常有重金属累积,粮食和蔬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有调查显示,污水灌溉的土壤中铬含量是河水灌溉土壤的2倍,其粮食中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我国城市垃圾、粪便每年约2亿t,固体废弃物约10.6亿t(1997年),而处理率还不到10%。很多地方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致使土壤致病微生物增多;另外,我国废渣和垃圾缺少分类,有些垃圾烧不得,埋不得,处理又缺少较好方法和完整的体系,这也是当代环境的世界性难题。

1.5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来源除了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器不断走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办公室的电脑、电话、复印机、传真机,家庭的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境。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与其频率、场强、波的性质、暴露时间长短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产生危害,并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研究表明,在高磁场环境中,儿童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肿瘤患病率亦高于预期值。1.6 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眩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已成为明符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反射系数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系数为82~88%,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面高10倍左右,目前许多城市的光强度已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随的生理适应范围,应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当代环境污染特征

2.1 化学性污染大大增加 WHO环境规划署登记的化学品在500万种以上,进入环境的已有十万种,而且在每年递增。有许多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已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人类从胚胎到死亡始终处在环境化学物的包围之中。

2.2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种类,他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

2.3 污染表现为低浓度、长时间、慢效应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2.4 进入环境的化合物高度稳定许多化合物的半衰期极长,甚至不能被生物降解,他们对机体乃至下一代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半衰期6.5 a,DDT 10 a。、Hg进入机体很难降解,生物半衰期都在5a以上。目前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下降我国人口已接近13亿人,人均农田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们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由于荒化、沙化和建设用地,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土地500万亩。土地使用面积逐年减少,却要在仅有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于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使土壤微生物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3.2 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新问题有些乡镇企业技术差、设备简陋、环保意识缺乏、污染严重,农村原本清新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的现象在全国随处可见;土法炼焦、冶炼更是把大片区域弄得乌烟瘴气、寸草不生。加上我国环境监督工作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得这些过热的短期经济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冲击。

3.3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污染严重中国的工业和民用煤量都很大,改煤为油或核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困难,燃煤污染还将继续;一些农村仍在砍树作为燃料,植被继续减少。生态破坏严重。

3.4 国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治理环境中国污水排放处理率还很低,工业污水不到26%,生活污水不到3%,全面处理至少要上千亿基础建设投资,每年运行还要几十个亿,再加上用于治理大气、固体废物的资金,国家目前还难以承受。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很大,但在全国各地具体落实还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工作任重而道远。人类要生存,世界要发展,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智慧保护全球赖以生存的资源,这对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都非常重要。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常蓝、水常青。

二++++++++++++++++++++++++++++++++++++++++++++++++++++++++++++++++

一、海洋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我院最近的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km2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的污染面积达35.9%。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万km2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达5500km2,污染率超过50%,其中,汞的污染面积达1257km2,污染深度达到地下40cm。

2、土壤的有机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恶英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恶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

六、DD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近期对某钢铁集团四周的农业土壤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业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的平均值为4.3mg/kg,且主要以4环以上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为主,占总含量的约85%,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级。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污染远远高于农业土壤: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塑料增塑剂、除草剂、丁草胺等,这些高致癌的物质可以很容易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被检测到,而且超过国家标准多倍。对天津市区和郊区土壤中的10种PAHs的调查结果表明,市区是土壤PAHs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地区,其中二环萘的超标程度最严重,强致癌物质苯并芘的超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我国西藏,未受直接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在0.625~3.501g/kg,而在沈阳市检出其含量在6~151g/kg。

3、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发生传递和迁移,目前动物和人类自身都遭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胁。

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六六六和DDT作为高残留率农药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已几乎检测不到这两种剧毒农药的残留,但在鱼类身上检测出的含量却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鹭、白鹭的鸟卵中,这个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如太湖鸟类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检测出,DDT为3.4ng/g,通过鱼类生物富集,六六六达到28.5ng/g,DDT达到270.7ng/g,最终到夜鹭、白鹭的鸟卵中时,六六六可高达460.0ng/g,DDT可高达5626.7ng/g。此外,有毒有机污染物正在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这些有机污染物长期贮存在人体中,并可通过母乳喂养间接转移给新生儿或胎儿通过胎盘直接获得。

4、土壤的放射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

三、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1996年酸雨频率达100%,逢雨必酸。通过采取建立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圈。关闭城郑砖瓦厂、拆除污染严重的小型锅炉等措施,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1.6%。

据预算,21世纪初上半叶,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消费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将长期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

三、我国水污染现状及解决方法2008-04-11 16:58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有效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尤为突出。目前生活饮用水的不安全性主要体现在:

1。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据调查统计,1998年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184亿吨。

3。工业污染,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世界头号杀手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做“世界头号杀手”。

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严重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安全卫生的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我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厂目前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人们已意识到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的代价太大了。我国已提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战略,对整治水域污染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为了拥有洁净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当从现在做起!

解决水污办法

1)水源污染:国家环境部门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七大水系中,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水体受到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农药等有机物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

2)自来水输水管网的二次污染:自来水出厂后,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镀锌管)及高楼水

塔、水箱等设施,接触的污染物甚多,诸如铁锈、污垢、细菌等,它们以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成许多有毒及致癌物质。同时,城市高楼的水箱、水塔清洁检修工作不足,因此使用很不安全。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检测表明,我国35个主要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仅为23%。

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落后: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1985)是1959年制定

的,比美国晚了45年。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修订标准至少10次,而我国仅修订过2次。美国制定了有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相应技术法规,而我国目前尚缺少相关技术法规。

在水质指标数量方面,美国共52项,而我国只有35项,约为美国的67%,因此,在水质监测方面有可能遗漏对某些有害成分的检测项目。在我国水质标准中,有机物指标仅有7项,绝大多数为无机物,其中以重金属离子为主;而美国标准则以有机物为主,多达27项,约占总数的52%。可见中、美两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指标监测重点不同。此外,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指标要求很低,甚至还有一项肉眼可见物指标。

与欧盟相比,我国的指标分类与其基本一致,而且在性质上都是以无机物指标为主。在指标数量方面,欧盟共56项,比我国多60%,其水质监测比我国全面得多。

2、水质污染的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饮用水质的好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由于饮用不良水质导致的消化疾病、传染病、各种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多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儿童死亡,3500万人患心血管病,7000万人患结石病,9000万人患肝炎,3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在我国,因为水质不好而引起的地方病也时有报导,而因为水质污染引起新发病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3、解决水质污染的途径

1)水源水保护;

2)自来水厂工艺设备改造;

3)管道分质供水;

4)家庭管网终端水质净化。

水源保护或自来水厂的改造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来水的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可以预见自来水厂设备与技术的更新和自来水管网的整体改造在10-20年内是难以实现的。

即使是采用管道分质供水,其工程造价、设计施工、管理维护、水费收取、卫生指标及安全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另外,管道分质供水只能针对新建楼盘,对于我们现有的大量住宅小区,由于牵涉到管道的重新铺设问题,水质污染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国际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享受健康安全用水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在市政供水的管网末端即家庭用水终端加装一个水质净化器,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自来水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而且通过终端的深度处理,又正是对城市自来水处理工艺的补充和完善,从而整体上大大提高自来水水质,满足家庭食用、洗浴、洗涤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从工程角度来看,无论是造价、施工难度、管理维护、使用成本、卫生指标和安全程度等各个方面,采用家庭终端净水机是解决自来水污染问题的最佳选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日益加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我国城市自来水质现状以及对水质污染解决途径的分析,可以预见,家用净水机作为解决水质污染的最佳方式,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从产品功能来看,净水机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净水机必将像彩电、冰箱、空调一样,成为一种家用必需品而在各个家庭得到普及。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远好于我国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仍然采用净水机的终端净化方式,以避免输送管网的二次污染。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净水机还处于导入期,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四、我国大气污染状况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

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三++++++++++++++++++++++++++++++++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 小片治理,大片加重; 上游流失,下游淤积; 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 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2)土地荒漠化加剧

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3)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耕地是制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人地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根据统计数字,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自1957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由于国家基建、退耕造林、退耕改牧等原因,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进入90年代,更由于大搞“ 开发区”,占地多达1100万亩。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

2.82亩下降到1995年的1.18亩。人口、耕地的逆向发展,一方面形成中国农业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的耕地资源造成持久的压力。因而带来对土地的掠夺性索取,重用轻养,过分消耕地力,造成土壤质量日趋下降。4)森林资源不容乐观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 1988),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 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 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商品能源(薪柴、结杆)为主。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约有1/3用于烧柴,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生态屏障,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防风固沙,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而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5)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可利用面积43亿亩,其中北方草地33亿亩; 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天然草地的自然条件比较差,草地的生产力较低,其中,中质低产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近1/4,段质低产草地21.3%,并且存在着退化、沙化和盐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50年代以来,国家对草场畜牧业投入甚少,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且以每年130万公倾的速度退化,全国平均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了30— 50%。此外鼠虫害肆虐草原,牧草损失严重。对草地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以及盲目开垦,不仅使草地生态退化难以逆转,还严重影响起畜牧业的发展。6)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生物多样性具世界第八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以及过渡捕猎、捕捞等,使我国大量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减少,很多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 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10— 15%的平均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它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关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未来生态保护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就保存了其生存的环境。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忆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年均河川径流量约2.7万亿立方米,人均径流昨不足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全国水资源的82%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国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对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影响很大,短期内难以缓解。

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平均日缺水1000万吨以上,其中100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在农村,每年因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的灌溉次数,受旱面积2000万公顷,造成粮食减产,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我国一方面水短缺,另一方面浪费严重,占农业用水绝大部分的灌溉用水的效率一般只有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高出发展国家几倍到几十倍。同时,水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水资源的紧缺。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限制因子。8)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旱涝灾害威胁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历史上平均每两年发生较大旱涝灾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我国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重,这与人类各种不合格开发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失衡有密切关系。

2、环境污染问题

1)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

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数量增长了十倍多。与此同时,不少乡镇工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合理应用与环境保护,造成农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由点到面,迅速蔓延。

由于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与农业生态系统联系密切的特点,且大多采用城市淘汰的落后技术或从事污染密集型行业粗放经营,对农村环境破坏显著,局部地区污染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最新的乡镇工业污染调查显示,1995年全为乡镇工业污染源121.6万个,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多,其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法和固体废弃物分别占全国的44.3%、23.9%、50.3%和89%,其发展趋势之迅猛、影响面之大、后果之严重、治理难度之大,已使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

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品的使用是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所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在我国农业环境总体影响中已占相当比例。3)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城市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业、人口、污染物排放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绿化面积水处理能力等成倍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发展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不论是绿地覆盖率,还是“ 三废” 处理能力,水平都很低,城市环境问

题相当严重,整体情况没有改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发展。

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展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城市地成水污染严重普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城市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全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法和酸雨危害最重,污染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北方重于南方,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逐年增加,一些特大城市中,氮氧化物开始成为首要污染物,在煤烟型污染上又迭加上石油型污染,城市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估计随着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污染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美术界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6.4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71%,综合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6.4亿吨,人均5.5吨,土地约5.54万公顷。我国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处置,不断增长的有毒在害废弃物,将成为替在危险。

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形成了中国顺利进入下世纪乃至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巨大障碍,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把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

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既有客观的因素,比如,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另外,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居

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等;但更多的原因还来自于环保责任的缺席。

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从而,为了吸引资金特别是外资,不惜牺牲环境,把各种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统统照单全收。从环保责任来说,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可面对淮河上百公里污染团等环保事件,至今并未见到有哪位市长、县长主动承担责任。这与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的“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追究相距甚远。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已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法律和政治问题。

正是出于对环境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本次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环境保护置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地步,做到两者同步进行。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显示了政府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但正确的理念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首先,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次,落实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

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

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有关统计表明,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质堪忧,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可以说,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从“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环境指标却未能如期完成来看,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细化落实已有的环保法规。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殊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 环境 环境法治 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是第一类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通通给破坏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天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如大家都知道的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泄漏事件,这两起事件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境立法必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②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尽一样,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结合。同时,由于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地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大

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

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

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而且坚持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核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机构,旨在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各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我国舆论监督制度程度很低,因而总体上作用很有限。

司法监督主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

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再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首先取决于公众环境意识,其次取决于制度的保证,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监督基本上只具雏形,缺少操作性规范,力度亦很有限。

(四)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

这里,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权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与自由深入人心,法治现代化道路已达三百年之久,而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主要方面,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这些财产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者集体的也就是共有制度,这种所有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分离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6)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当然,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因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为。由于此时行为人的贡献多而获益少,其产生的动力就会不足。相反,负外部性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成本的转嫁社会或他人,例如通过损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段。

正因为这种外部性对行为人的影响。实际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而追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封山育林政策”这显然会减少农民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效的措施去补偿他们的损失。所以,许多地方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

但是,如给与私人更长的承包期,“私人的物品往往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7)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人往往有珍惜自己财产的传统,相信人们会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到最大的保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改革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模式就是很值得思考了。

三、简短的小结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

++++++++++++++++++++++++++++

环境问题一般是指以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及资源枯竭为基本特征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失调。它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运行,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永续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带来严重的威胁。当前,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正逐步走出自然科学的视野,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正以强势的姿态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并愈加占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一、环境社会学何以要对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关照

环境社会学就其最一般的含义而言,是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性质的学科,它把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反思的研究对象,从而考察其形成的社会影响因素及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并寻求应对的策略和措施的理论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实则体现了理论与方法,历史与现实以及政策与实证等综合性特点。

首先,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加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第二,环境问题带来并导致了不同程度、不同地域及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经济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而有所缓解,也不能仅依赖于自然科学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而是需要一种更为综合性的学术视野。

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环境社会学则主要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及社会运动等方面切近环境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对环境问题的理论阐释,也力求发挥理论的实践功能,以有助于推动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也意味着,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并非是单一性的尺度,仅依靠科学技术、经济及政策等手段所能完成,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次,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无疑也要坚持社会学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环境社会学就应当直面当下环境问题的现实,在环境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中去把握环境问题何以成因的社会性因素,并力求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早期的一些环境社会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学科特征,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福武直等人对群马县矿山公害问题的实证性调查,美国学者J·卡顿(Catton)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工作等。他们的研究正如卡顿所言是一个“真实的环境社会学”,为后来环境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一个以“经验—理论”研究为基础的良好开端。

再次,在坚持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明晰环境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也就是环境社会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此确证我们所从事的是环境社会学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

依我之见,环境社会学所应坚持的研究范式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特征:即关系主义、结构主义及行动主义。关系主义显然是社会学最为基本的学科特征,探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中,就是探讨环境问题视野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去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性质的演变。结构主义强调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相应的环境社会学则注重分析社会结构因素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行动主义则注重改造社会情境,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力求通过集体行动的力量去发挥大众的社会作用,以此起到监督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实施。这三个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既表达了学科共识的方法论原则,也规定了可能的理论边界,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从而使得我们在明确学科研究主题时不至于泛化理论边界或流于常识化的态度。

研究范式的明晰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和限定了环境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般呈现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差异,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区别,尤其是还能够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这充分提高了理论的解释效度,使之更便于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解释方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变化以及解释方式及结果的不同,这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手段。

但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并非是无原则可循的,而是应当遵循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方法论原则优先的要求,即是要以环境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作为总的指导原则,以规范我们的研究应定位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内。第二,社会事实先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强调应根据所要研究的环境问题的事实来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而不是用既定的研究方法去意图套用事实。总之,研究方法的运用不能将其简单化理解,这要取决于方法论原则的立场以及研究对象的具体性质而定。

二、环境社会学怎样对中国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关照

本文中所指的中国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环境问题。这种界定主要是出于环境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要求,探讨当下中国环境问题何以形成的社会影响因素。或者说,探讨中国环境问题同作为社会现实背景的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伴生物。

就中国环境问题的总体状况而言,应当说是一种发展中的环境退化的趋势。从发展的含义上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目标重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市场转型以来,虽然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建设的力度,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影响因素尚未根除,而新的影响因素又凸现出来。因此说,要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就应当从国情本身入手,这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

首先,就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来看,主要在于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计划性发展目标的影响因素,指以发展理念为主导的计划性经济发展政策所导致的环境外部性。第二,环境管理及环境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即是指有关环境管理的乏力及环境政策的滞后性。第三,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的副产品如生活污水及垃圾等愈加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

建国之初,我国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有纲领性的“一五”(1953-1957)计划,其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经济发展政策,强调应当首先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及化学等项重工业。在这一战略思想的主导下,全国各地在“一五”期间纷纷上马和改建了一些重工业企业,使得工业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一些技术装备落后且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如黑色冶金(钢铁)、电力工业及煤矿工业的企业数量高达300家之多。[1]323-324

而且,后继的纲领性计划也间接的强化了这种工业企业规模扩张的现象。如大跃进期间,全国各类工业企业如小炉窑、小水泥厂及小电站的数量迅猛增加,由1957年的17万个增加到1959年的60多万个。这些企业既无自身的治污措施,也无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制约,使得工业“三废”随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在全国许多地区蔓延开来。[2]2-5文革十年期间,一些工业企业在“靠山、隐蔽、进洞”的方针下,迁入了远离城市及交通要道的山区,进一步扩大了污染的范围。我们仅就1981年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如固体废物年排放量为4亿吨,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年排放量为2825万吨,而工业废水的年排放量则高达233亿吨。且在部分工业城市中,烟尘和某些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标准值数倍之多。[2]31-3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转型的进程,原有的环境影响因素尚未能完全消除,而新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凸现出来,且愈加呈现为复杂的格局。表现在,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正经历着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密集化的客观历史过程。而且,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油气、水、土地及重要矿产等战略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还面临着难以应付的复合型的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世界温室气体的第二排放大国,我国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3]14-16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具体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如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以及环境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压缩在一个时空状态下,它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构成影响环境问题的新的综合性因素。

此外,环境管理的乏力以及环境政策的滞后性也是我国环境问题成因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如在“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列入政府的管理工作日程。尽管这一时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内容有关的法规,如《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纲要》(1957)等,相应的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基本上是不受控制的。“大跃进”至文革期间,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又进一步发布了《森林保护条例》和《矿产资源保护条例》(1963),关停并转了一些盲目上马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状况,但仍然难以扼制已经既成事实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直到1973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成立,才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正轨。此后相继出台和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80年代逐步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等三大政策,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八项制度。90年代又明确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陆续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等重要决策和决定。2000年以来,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十五”及“十一五”计划,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30部法律法规及100多项行政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促进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使得“三废”的总量呈下降趋势。[4]277-291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环境治理的效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环境法制存在着失灵现象,使得环境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环保目标不能如期落实。如我国规定的“十五”计划污染控制目标,即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及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2005年相比2000年)减少10%的目标没有能够如期实现。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也未能真正完成,2006年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同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0.8%。[4]277-291另一方面,规划环评程序还不够完善与合理,导致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如火电、钢铁、建材及有色金属等行业仍然发展较快。如火电投资仍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大气污染源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此外,环境政策也未能及时的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积极的应对,如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等都需要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治理。www.17net.net

还应当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愈加突出,生活污水、垃圾等都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且呈不断增长之势。如城市垃圾在1979—1995年的16年间,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递增,1998年中国城市的垃圾清运量已经到达14223万吨。而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更是有增无减,如1982年全国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30.3万吨,而“十五”期间则上升到281.4万吨,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全国废水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且污水处理率较低,到2005年也只有52%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4]277-291这意味着,由社会生活方面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从上述的成因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总体的环境治理形势不容乐观,呈现为发展中的治理格局,既体现出一定的环境治理的力度与成效,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治理目标同社会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愈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冲突。据国家环保局的报告显示,自1997年以来,环境污染纠纷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上升的比例约为25%,2002年已超过了50万起。而反映环境问题的“人民来信”也迅速增多,2003年达到了50多万封,群众上访事件也超过了8.5万批次。[5]16显而易见,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已不能直观的理解为一般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的集中反映。

其次,从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去研究当下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即在理论研究中如何体现出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第二,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即如何直面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从中去分析及生长出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十分重要,也是不易把握好的问题。毕竟,环境社会学与相近的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等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而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领域,如环境政治学与环境社会学都涉及到环境运动及环保组织方面的内容,而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社会学也都在关注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政策的研究。因此,解决好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关涉到学科理论边界的把握与否。在此,我强调还是要坚持环境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以此作为我们把握学科理论边界的原则底线。

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强调的是应以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为研究基石,反对盲目的套用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路数,以避免泛化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事实上,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起点、路径和程度的不同,以及存在着地域差异和制度安排等因素,使得其各自环境问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又不尽相同,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兴起无疑有其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它是在面对以现代性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所导致的生态环境衰退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反思起点。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已经初步完成了市场转型,但在制度安排及市场化程度方面又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研究背景的差异性,审慎的界定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这就是: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泛化研究主题的倾向。www.17net.net

当前,对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具体的、地域性的环境问题所做出的理论阐释,也有关注于政策、文化及价值观方面的学理探究。从研究主题的范围来看,基本上属于“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即围绕着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因素而展开的。具体说来,第一,关注于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如探讨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及生活生产方式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6-7]第二,关注于社会组织与社会意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公众环境意识的认知水平与影响因素,以及环保社团组织的社会作用与价值。[8]第三,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9-10]第四,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经验性研究,这些研究重于对环境问题事实性的深描,而少于相关的理论阐释。

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涉及到理论、实证及政策等诸多视角,无论在研究主题、学科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较好的体现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对于推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及理论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的研究状况还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学科规范问题仍需要一种共识的态度。虽然我在研究范式上主张关系主义、结构主义及行动主义的特征,但并不认同关系至上主义。关系主义并不是明晰学科研究范式的唯一条件,不等于说所有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环境社会学的学科视野,这还要取决于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如我在分析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时指出了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其实我们并不能对这些影响因素都逐一加以研究,对有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往往缺乏合理的理论切入点。第二,相比较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社会学研究更侧重于解释性理解,即对社会事实何以如此给予一定的因果性解释。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仅使用少数几个社会学解释变量,并停留在其何以如此的原因解释层面,满足于一种事后的解读,那么环境社会学的存在也就值得存疑了,无非也就是增加了一些分析因素而已。事实上,我们缺乏的恰恰是需要能够切实反映经济与社会现实背景的政治经济变量。因此,可能的出路就在于要拓展解释变量,审慎的借鉴“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当然,这要冒承担宏大叙事的理论风险。第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经验研究与理论阐释的结合性问题,避免走入常识化的误区。毕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其首要的功能还是在于可解释性,而不是沉湎于对环境问题的直观描述。

三、几点理论思考

按照一般的理解,环境社会学应当是一门以“经验—理论”为基本特征的学科。或者说,环境社会学强调理论建构的经验基础,而弱化宏大叙事的理论表述。这种理解既继承了学科的理论传统,也体现了学科研究范式的基本要求。而且,对于环境社会学理论性质的理解也关涉到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问题,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思。

首先,我们能否用少数或单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环境问题的诸多现象,还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来选择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按照我的理解,这里面既存在着理论分析框架的多元化的问题,也存在着理论研究视角的差异问题。一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寻求相应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采用社区及社会组织的视角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对于全国性或总体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则可以依据社会运行论来作为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即我们可以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而转换理论研究的视角,这意味着研究结论的变化及解释程度的差异。如我们既可以从行动者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切近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从制度分析、社区及社会组织的视角介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不应当仅是一种解释方式变化的要求,而应是一种关涉到理论价值及意义变化的要求。

其次,宏观理论与“经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从理论的建构过程来看,“经验—理论”是依据扎根理论方法建立起来的,具有扎实的经验事实基础,这充分保证了环境社会学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与敏锐感。但接之而来的问题是,何种经验事实可以构成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不同的“经验—理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由“经验—理论”是否可以上升为宏观理论。进一步说,环境社会学是否需要一种宏大叙事的理论学说,而宏观理论建构的基础又在于什么。

这些问题目前还尚无明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夯实基础与完善理论建构的准备工作。但无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至关重要。总之,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正愈加体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通过不断的完善研究方法论,努力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和研究主题。

一.填空

1.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2.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的个人特点 3.(空)

4.第七、9、16、9、22、河南、南阳

二、名词解释 1.现代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2.体能: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目的要明确是健身,不是比赛。不要做危险动作。

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运动负荷安排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适宜的运动量原则: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身体情况掌握运动量。持之以恒原则:锻炼要持之以恒,但生病期间不要勉强。

4.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即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要之间的主客关系。体育价值包括:

(1)体育外在价值。包括:①体能的外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外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外部价值;④快乐的外在价值。

(2)内在价值。包括:①体能的内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内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内在价值;④快乐的内在价值。判定体育价值的有三个标准:内在价值的标准;满足的标准;一致的标准。

三、简答

(一)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一、重复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用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从而增加负荷的锻炼方法叫重复锻炼法

二、间歇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对多次锻炼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锻炼的方法叫做间歇锻炼法。

三、连续锻炼法

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连续锻炼法。

四、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练习前,设立几个不同的练习点(或称作业站),练习者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个练习点的练习任务。完成了一次循环。这种练习方法就叫循环锻炼法。

五、变换锻炼法

通过不断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锻炼者的积极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方法称作变换锻炼法

六、负重锻炼法

负重锻炼法是使用杠铃、哑铃、沙袋等重物进行身体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法。

(二)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体是由各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各局部均按“用进废退”的规律发展,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的普遍旺盛,使身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和谐发展,达到身体相对的完善和完美。

(三)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不同的主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锻炼水平。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的变化,负荷是否适宜,对锻炼效果的好差起很大的作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人、因时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不同的时间,人体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随时调整运动负荷,逐步提高锻炼水平。

(四)体育锻炼的连续锻炼法

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连续锻炼法。此方法要求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从增强体质出发,需要间歇就停一会儿,需要连续就接二连三地进行下去,所以不能仅讲究间歇,还要讲究连续。连续、间歇、重复都是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实现的。连续、间歇、重复等各因素各有其独特的作用,连续的作用在于持续保持负荷量不下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使身体充分地受到运动的作用。

四、论述

谈谈体育锻炼中应在哪些方面注意安全与卫生

(1)不要盲目参加超过自己能力的活动,应该通过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请体育老师或运动专家根据你的体质健康状况给你制定一个运动处方,它可以指导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全、科学的锻炼。

(3)每次锻炼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4)饭后、饥饿或疲劳时应暂缓锻炼;生病刚愈不宜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

(5)对于不熟悉的水域,不要随便入水游泳或潜水,以免发生意外;用室外器械进行锻炼时,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可靠。

(6)每次锻炼后,要注意做好整理、放松运动。这样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以便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7)在锻炼的过程中,注意饮水卫生;运动后,不宜即刻洗冷水澡。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2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为富裕阶层个人客户提供的一种高端个性化金融服务。近十年来,中国的富豪不断增加,同时个人财富的集中化趋势日益加剧,居民理财理念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潜在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已于2006年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金融业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始,便瞄准了中国富裕阶层,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而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开始与2007年。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国内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化,以及国内金融环境不断与国外接轨,中国的商业银行理应认识到私人银行业的广阔前景及其具有的战略意义,把握住这一机遇,为我国富裕阶层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同时完成自身盈利结构的国际化。

二、私人银行业务介绍及西方私人银行业务分析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私人银行业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是一种专门提供给贵族和富人阶层的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的定义

私人银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常用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国外学者Lyn Bicker于1996年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根据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私人银行概括为如下: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针对高净资产人士而提供的一篮子财富管理计划的高端个性化金融服务。其以资产增值保值、合理避税、子女教育规划等为目的,它包括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专业服务以及关系的维护。

(二)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

瑞士是世界上私人银行业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瑞士私人银行是全球私人银行业最发达的地区,日内瓦至今仍处于国际私人银行业的中心地位。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具备开展国际财富管理业务的优越条件,形成了瑞士传统风格的经营方式,在国际金融界享有盛誉。

1、瑞士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内容

瑞士私人银行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使客户能够享受到精心选定的、品质卓越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向拥有大量资产的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能够帮助这些投资者形成与他们的个人目标和家庭目标相一致的个性化的金融战略。瑞士私人银行银行业务内容主要有:投资方案的设计、投资产品的选择财务规划、贷款服务、退休金和保险规划、托管、咨询及附加服务等。

2、私人银行业务管理模式

瑞士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采用“整个企业”模式而不是各自为政的业务单元来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从而,客户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每个部门都支撑着这服务。这一“整个企业”的方法将会为通过客户介绍、产品交换、业务间配送服务而实现的跨区销售提供方便,从而大幅度提高集团的收入。

三、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成为超越日德,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福布斯《亚洲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个人财富超过500万美金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本土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始于2007年。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启动了私人银行业务,开拓了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先河;随后,中信、招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中资银行相继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

目前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大体如下:

1、市场划分不明确

当前需求并不旺盛,从私人银行业务产品销售情况及业务比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需求并不旺盛。

2、具有大量潜在客户,需求潜力巨大

据2010年胡润在三亚发布的《2010胡润财富报告》中显示,全国拥有875,000个千万富豪和55,000个亿万富豪,分别比去年增长6.1%和7.8%。

3、产品单一,缺乏专业人员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层次较低,只是储蓄功能上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组合,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而不能给客户提供涵盖证券、保险等领域的产品,产品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各大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低层次竞争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问题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展有5年多的时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未各大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但是从发展阶段而言,毕竟属于初期,因而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私人银行业务的问题和不足。

1、外部环境

(1)法律环境。在法律层面,对与私人银行业务而言,既存在法律的缺失、不完善,也存在着过度的管制和制约。

(2)诚信。诚信制度金融赖以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诚信。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信用环境总体上令人堪忧。

2、内部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在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等内部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理念不清、认识不足;产品结构、规模不合理;缺乏有效营销服务体系;人员素质不高。

四、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除了外部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在于中国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不清晰。

私人银行业务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必须制定合理、正确的发展战略,如图1所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业务战略、运营战略以及后台支撑。我们在接下来的三节分别就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见图1)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业务战略

对于私人银行业务而言,业务战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财务目标、针对客户群、针对每个客户群制定的价值主张和定位。

(1)要设定财务和运营的目标。诸如收入规模、市场占有率、净利润、回报率、资产管理规模、客户人数等。(2)是根据细分的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服务。(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局面。一方面可以实现利用合作伙伴渠道扩大人脉关系从而认识、接触更多高端客户群;另一方面可以在产品开发中与其合作,开发新的产品。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运营战略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运营战略包括五个部分:产品、定价、营销策略、分行战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我们将一一分析。

1、产品

产品和服务是一家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区别于另一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客户群对投资、融资以及保值、增值服务等多方面的不同需求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的订制必须需要考虑的,从而以实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

2、定价

私人银行的定价机制和策略也要兼顾客户维护和银行盈利。一般而言,私人银行收取的费用包含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按交易收费;第二、第三种模式是将交易费用等含在统一的收费之中了,但是交易费用所占的比例在各银行之间,或某一银行不同地域的分行之间可能各不相同。

3、营销

产品和服务是一家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区别于另一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客户群对投资、融资以及保值、增值服务等多方面的不同需求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的订制必须需要考虑的,从而以实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国外私人银行一般有两种营销模式。

(1)经纪人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对客户关系进行整体管理的人员,而是直接由为客户下单的经纪人接触和服务客户,并在了解客户需求后,代表客户提出需求,由专家团队提供解决方案,并由经纪人传达至客户。

(2)团队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利用合作伙伴渠道扩大人脉关系,从而认识、接触更多高端客户群;另一方面可以在产品开发中与其合作,开发新的产品。私人银行通过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等第三方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选择与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为他们提供整合的、个性化的、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

4、分行结构

分行架构的设计也应该从目标客户群出发,进行统一部署。如前文所言,我国目前的高净资产人士在地域上比较集中,基本上都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个几个城市,因而可以考虑以这些城市为单位建立分行或中心,由总行直接进行统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包含了客户细分,赢取新客户。

五、结论

中国经济起飞三十多年了,经历了高速发展,国民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一大群高净资产人士也大量涌现。然而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打乱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在面临基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决策层做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决策;同时号召一部分企业走出去,并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列入了国家规划。

因而中资银行着重从业务战略、运营战略、后台支撑三个方面入手,在本土银行的优势业务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理念和业务实践,完善基础客户,建立高水平的咨询研究团队,务实发展,探索一条适合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Serious Wealth(Routledg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Money and Banking)Jun20,1996

[2]赵红,徐胜.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当代经济,2009,(06)

[3]李培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业务发展状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6)

[4]曲红梅.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5]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J].中国企业家,2011,(12)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数字化阅读 传统阅读 应对策略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语境的变迁都会造成阅读对象、阅读形式、阅读性质等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阅读更是如此。

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指标之一的阅读率却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种种关于“阅读危机”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究。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主要由于人们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启动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显示(见图1):以书报刊为代表的传统阅读率渐趋下降,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11年的52.3%,降幅达13.4%,最低时下降到2005年的48.7%,降幅达19.37%;与之相反,数字化媒介阅读率却频频攀升,从2000年首次公布的3.7%,一跃而升至2011年的32.8%,涨幅高达786.5%,最高时暴涨至2007年的44.9%,涨幅高达1113.5%。这一组数字的对比显示,数字化阅读大有取代传统阅读的趋势,许多专家把这种现象视为“阅读危机”现象。

一、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国民阅读情况的发展变化

1.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读者阅读身份的变化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便捷性、廉价性以及包容性,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特权,使个人信息发布与传播自由成为现实,尤其当数字阅读的载体多样化以后,如出现了手机、网络、数字出版系统、微博等,接受者与传播者的边界就开始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人们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只要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或者手机等新媒体设备,就可以跨越传统媒体的“把关”和限制,通过新媒体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有条件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并且,网络技术使“反馈(feedback)”变得更为便捷。

2.新媒体的个性化和移动化——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时空的变化

传统阅读是基于印刷媒介的一种阅读行为,其文本是一种线性的、单一逻辑结构的只读文本,读者一般只能按照预先由作者、编辑等排好的顺序逐页、逐段地阅读,显得较为呆板、单一。而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生产的模式化与大众化,新媒体可以针对大众需求向一个或多个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信息、选择信息和检索信息,发布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读者可以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海量的信息中以主动性、跳跃式的思维进行立体式的阅读,“他们选择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习惯从一个标题迅速跳到另一个标题,从一个网页马上跳到另一个网页,甚至通过超链接从一本电子书的某一章节立刻跳到另一本电子书的某一段,从精读转向泛读,从静态转向动态,从一元转向多元……”也就是说,基于新媒体的这一种特性,数字化阅读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阅读,是一种非线性的、跳跃性的、探索性的阅读。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时代“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呈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3.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超媒体性——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都扩大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当前,以互联网、手机、无线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时代依赖地面信息传递系统导致的地理区域传播受限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使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具有互动性,有利于受众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

同时,新媒体兼具超媒体性,即新媒体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为信息接收者同时提供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依符号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将其粗略地分为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语言文字基本上归入抽象符号之列,而人们能感受到的实物,多为形象符号。传统阅读时代的阅读符号主要以抽象的、表意的文字为主,这就决定了传统阅读是一个从概念的领悟到情景意境想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灵感受过程,而数字化阅读时代,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象符号都与阅读载体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人类获得了更加直观、丰富的阅读体验。

4.新媒体的交互性和消费性——读者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变化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任何媒体的最突出特点,也是其最突出的优势。交互(interactive),就是在信息传播、接收、反馈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受众一改以往的旁观者身份,可以相对自由地检索、接收、分享、制作、传播信息。正是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新媒体的内容更加趋于平民化和通俗化,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交流也趋于平等,从而不断地推动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由于创作成本低(甚至趋于零)、上下载便利等因素,又加速了大众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消费。

新媒体正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大众传播途径与环境,随着新闻、言论、广告、娱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快速集聚与融合,各种符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自由度不断增强,突显了新媒体的自由性、随意性和消费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阅读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阅读的消费性而客观上造成了“浅阅读”“泛阅读”等现象。浅阅读和泛阅读的消费特点是快速、快感、快扔、快忘,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同时,这也带来了非导向性阅读、“缺乏主流”阅读、伪阅读、超阅读、功利性阅读、娱乐性阅读、重图轻文等阅读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紧迫性 篇4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下面列举一些环境问题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我国环境问题是相当严峻的,解决问题相当紧迫。

一、环境污染

(1)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任廴驹颊?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2、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

1、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室内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室内空气中可检出五百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二十多种是致癌物。

二、生态破坏

(1)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 的现象屡禁不止。

(2)植被破坏。森林破坏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我国近十年来土地沙 漠化急剧发展,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三、资源枯竭

我国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这些跟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是息息相关的,污染和破坏越大,资源的枯竭就越快,当然,这也跟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系,过度的开发资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人类买单。

综上所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巨大冲击,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资源枯竭也会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对此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破坏的继续扩大;公民、企业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营造出一片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我国生态破坏状况》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5

长江水污染现状分析、防治策略以及相关建议

【内容摘要】: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占依水而行,人类对水的依赖,就像婴儿之于乳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没有长江流域,就没有这一地区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都会是另一种状况;反之,如果中国没有了长江流域水资源或长江流域水资源不再能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今,我们对长江的期待是巨大的,它在经济发展方面担负着缩小东、中、西部之间差距的重任;同时,它还担负着喃水北调”以解决北方缺水的任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举世无双的黄金水道,如今却成了两岸人们排放废污水的卜水道,倾泻而入的各种废物垃圾,己使长江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水污染进行现状分析,呈现长江水污染的防治策略及其成效,提出治理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相关建议来唤起广大市民以及企事业的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意识,为其保护水资源提供策略及实践借鉴。【关键词】:长江流域 水污染 统一管理 水资源保护意识 建议

近几天,武汉市民纷纷接到湖北省环境保护厅的“关爱生命之水、实现永续发展”的绿色短信。江苏靖江市官方微博“靖江发布”9日11时许发布通报称,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靖江事故绝非个例,这是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一个缩影。一个必须正视的痛切事实是,长江全流域水污染事故的概率高企,且短时间内无力改变现状。据统计,在整个长江流域中,有40多万家化工企业,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三大石油化工基地。如此众多且凶险的潜在污染源,每天都在虎视眈眈着长江。除此之外,那些根本无法预料的江面事故,比如载有危险品的船舶泄漏或者沉船事故,亦对长江水体的安全构成日常而致命的隐患。

一、长江流域水污染现状及分析

据统计,在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中,污染带总长452.3 km,其中南京长122.8 km、武汉77.3 km、上海52.3 km.岳阳29.5 km.重庆27.4 km、镇江21.2 km,六城市累汁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30Ic。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21个城市被调查的790 km江段中,己形成约560 km的污染带。

固体废弃物是指没有使用价值和用途被人们抛弃的物品,主要是由工业制造、建筑、烹调、文娱、农业生产以及其他活动使用的各种材料之后被抛弃的固体残余物,包括:过期的报纸、玻璃瓶、金属罐、纸杯、塑料瓶、废弃车辆、橡胶、矿渣、动物皮毛、飘尘、污泥与食品剩余物等。长江沿岸堆积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是污染长江水质的另一大原因。1992年,仅三峡库区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就达462万t,堆存量达2170万这些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洪水冲刷和雨水淋溶,其中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极易进入水体,严重污染水质。重庆以卜沿江城镇淹没线以卜工业和生活垃圾堆存近2 000万t,也没有一座达到国家标准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另有淹没线以卜城镇中大量的坟墓、厕所和医院污物堆存以及原来的各类矿场及矿渣等,所有这些有害物质将被大量浸出并扩散到水体中。

经分析,造成长江水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如下: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小组作业-论文

“万科四季花城”、“高尔夫城市花园”、“恋湖家园”、“奥林匹克花园”等数十个楼盘,开发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新增居民近10万人。因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这些居民区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金银湖,造成湖水水体严重污染,目前金银湖水质已从开发前IV类降为劣V类水质,湖水发黑、发臭,失去了景观功能和养殖功能。又如中心城区的墨水湖、龙阳湖、南湖、汤逊湖等周边楼盘开发项目,同样由于污水收集管网未形成系统,不能有效收集居民生活污水,这些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湖,使这些湖泊的水质分别由原来的Ⅲ类降为Ⅳ类,再由Ⅳ类降为V类或劣V类。据武汉市水务局2006年的统计,我市中心城区(不含东西湖区、江夏区、蔡甸区和黄陂区)62个湖泊水质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呈富营养状况水质的湖泊占60%以上,表现出中度和重度富营养,总磷、总氮及COD严重超标,湖

雨、污不能分流,污水处理难度大。湖泊治理和湖泊水体保护、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点源”(是指水体自身的污染来源,如腐败的动植物沉积和底泥污染等)、“面源”(是指地表的污水及雨水)及“内源”的综合治理。“点源”是一个个排污口,治理办法是截污,而截污的前提是污水管网收集系统的畅通和广覆盖。但目前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并不完善,没有达到广覆盖。老城区管网改造滞后,存在雨水、污水合流的情况,雨污分流只在部分新建城区和已改造的老城区得以实施,从而加大了污水处理和截污的难度以及污水处理的不完全。“面源”的治理要依靠城市综合管理措施。但实际情况是:在全市范围内,从市民到政府官员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推行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理念,缺乏阻断浮尘、制止乱倒垃圾等有效措施,通过土壤——草皮——沟渠净化地面雨水的从源头控制水污染的机制尚未完

此外武汉市世行贷款污水治理项目(一期)工程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武汉市污水处理能力由6.4%提高到21.6%,105万市民告别污水。著名东湖风景区水果湖泵站经一年多建设也投入运行,茶港和水果湖等主要排污口的晴天污水和初期雨水已不再排入东湖。目前,东湖截污工程已实现20个排污口的截流,可截住入湖污水的70%,每日可截流污水约20万吨。特别是医疗废水含有大量病毒和细菌,传染性很强。8月初,武汉市环保、卫生等部门对该市71家区级以上医院医疗病人大小便、清洗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液、手术及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排放情况调查发现,这些医院日排放医疗废水2.3万多吨。一些有医疗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也存在废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或擅自停运的现象。对此武汉市政府要求该市所有医院在今年12月底前建成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彻底实现医疗废水无害化处理。

但这只是排废后的未端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才是保持水质的源头措施。据介绍,由于丘岗、河网密布,降雨丰沛,近年来,开发建设活动频繁,武汉市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5%,每年有300多万吨表土流失。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总磷浓度、含沙量等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水利、农业、林业生产的发展,加重了旱涝灾害,淤积了湖泊、河道、水库,影响了城市景观和区域生态环境。

针对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8月9日,由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和武汉市水务局联合编制的武汉市第一部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从源头治理水土流失,规划分为近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经过20年整治,投资8.19亿,水土流失程度全部控制在微度侵蚀以下,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达到35%以上。

近年来,武汉港水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是船舶流动造成的污染,经粗略估算,通过武汉港的船舶将2/3的垃圾和3/4以上的油污排入长江,每年总量在1万吨以上。

据悉,武汉将今年年内开始建设我国首个内河船舶防污工程。一期工程将投资300余万元,工程包括在青山监督站建立一个实验室,在阳逻、二桥、大桥等6个监督站的巡逻艇上配置便携式红外摄录和检测设备,对油污采样分析,提高监测、治理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小组作业-论文

几乎与此同时,国家重大科技“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示范区选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地区,历史上,汉阳湖泊纵横交错,但近年来水系分割、功能萎缩、污染严重。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水环境改善重大科技项目,对享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盛誉的汉阳,对整个武汉市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未端而且从源头治理水环境,尽管项目包括3部分:以月湖、莲花湖为重点的景观水体工程,以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为重点的水质恢复工程,以生态技术为重点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但一经实施,将提高武汉市治理水体污染的能力。

四、关于长江流域水污染的相关建议

1、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长江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总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且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长江水量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往往不重视珍惜、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污废水任意排放,使得长江流域水环境口趋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制约了经济发展,也 影响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人类正处于新世纪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提高保护水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保护长江水资源是一个全民的事业,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了解和遵守水的各项法律,强化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的国策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2、加强长江流域监督管理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人为地将系统、完整的水系分割开,‘多龙治水”难以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水资源保护应遵照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水量与水质并重的原则 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宏观调控,制定和规划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目标、措施和要求,理顺关系、健全机构,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加快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流域 监督管理主要有以卜几个方面。

2.1、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应在己有的水质站网基础上,尽快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加大水质监测投入力度,提高监测应急能力。按照流域水功能区划,优化布设饮用水源地,对重点保护江段和重大排污II的测站或测点,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监测站网采样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传输能力,逐步建立自动水监测站网,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水质情况和水污染的防治成效,为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源污染防治服务。

2.2、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的管理

既要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又要严格退水水质管理,对一切从长江取水的企业和单位坚决执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2.3、加强对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监督

在合理规划入河排污II的同时,要按照冰法》、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新设或扩大设置的入河排污II的监督管理力度,凡超过总量控制要求的,应依法处理。

2.4、推进水资源保护建设,加强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环境污染刚刚引起关注的初期,人们普遍把它归罪于技术,并寄希望通过对技术的修正,不管是进步还是倒退,能够恢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发现,技术越来越难承受这样的期望。因为在技术的进步降低环境污染危害的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迅速消耗、全球气候的变化近两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可这些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了追求一时的发展人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人们需要发展,但是更需要保护我们的地球,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城区2006年至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为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SO2、NO2、PM10作为评价因子,对郑州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郑州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呈现由煤烟型污染逐渐向复合型污染转变趋势,空气污染物的季节变化显著。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二氧化硫减排、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和气象因素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近三年来,郑州雾霾情况加剧,污染程度已进入全国倒数前十,那么这么严重的大气污染原因何在?首先就是燃煤污染,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对郑州大气中的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定量解析,得出各污染源的比例构成,其中燃烧源对PM2.5质量的贡献率为41%;机动车的贡献率为24%;工业粉尘源和土壤扬尘对PM2.5的贡献率为7%和28%。在整个燃煤污染源中,能源生产企业和能耗工业企业占了绝对份额,民用只占两三成,民用燃煤污染也分季节性,如冬季取暖阶段,没有并入集中供暖的社区乡镇会采取燃煤取暖。分散式的燃烧分布,及燃烧技术问题,如一氧化碳超标等,无疑会加重污染。其次,机动车辆的日益增长,尾气排放超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郑州市区PM2.5的质量浓度每天出现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9:00左右和19: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5:00左右。这两个浓度高峰与上下班高峰一致,说明与交通高峰有关。另外,工厂废气排放,处理不当也是原因之一。随着近几年大项目的陆续上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氧化硫减排工作不到位,小火电机组关停进展缓慢,个别电厂未完成脱硫设施限期治理任务,部分电厂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还有部分新建项目脱硫设施建设不到位。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加快电力行业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摸清重污染企业底细,对拟关闭企业加强现场监督,开展连续监测,依法采取关闭措施。第二,把环境综合整治与污染物减排结合到一起。把污染物减排工作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上报市政府,加强政府的监督。第三,加强现场督察,重点对电力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到位。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郑州应该可以重新焕发生机,于此同时,每个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全名参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环保措施的事实,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随着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理念席卷全球。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其低碳意识和低碳行动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显得更是尤为重要。低碳环保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承担起自己肩负负的责任。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的残余秸秆,一直主要以焚烧来处理,这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自PM2.5持续升高,雾霾天气的关注从帝都扩散到全国各大城市,焚烧秸秆被列为引发污染空气的原凶之一。从中央到省市频频发力,共同为焚烧秸秆出谋划策,出台“禁烧令”等,要求从上至下大力宣传,企图通过农民意识形态的转变降低秸秆的焚烧,减轻环境污染。因此找出秸秆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是田间秸秆的根本出路。首先,充分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引导秸秆利用方向,充分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改变秸秆是废物的落后观念。秸秆是粮食生产的伴生物,是宝贵的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秸秆利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其经济价值,政府应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寻找高效利用秸秆的科技出路,使得企业及农民 “有利可图”,实现秸秆从“垃圾”“废弃物”到“宝贵资源”的转变。其次,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方向,优化产业链。秸秆利用由传统化、低附加值向现代化、工业化、规模化转变,形成高效、清洁的利用方式,这也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治本之策。整合不同的秸秆利用方式以发挥秸秆资源所能带来的最大效益,诸如热电联产、秸秆生产乙醇的废渣再生产沼气等。第三,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发布和技术指导,统筹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秸秆利用项目。资金来源可以是多方筹集,可以由国家专项拨款设立,也可从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控制秸秆焚烧,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政府应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为秸秆利用提供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体系、模式平台。环保、农业、财政、能源、交通等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合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在禁烧上联动,在综合利用政策的制定、推行、落实上更需进行沟通和协作。第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对秸秆利用政策支持不应局限在项目前期,同时应延伸至中后期运行及监督阶段。大力扶持秸秆利用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积极发展秸秆利用小型企业,因地制宜优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政策。对于大型秸秆发电、工业沼气等规模化项目,可整合资源,鼓励大型企业参与。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7

1 环境监测的现状

1.1 环境监测的概念

所谓的环境监测指的是借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相关方法和原理, 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素进行鉴定和排查, 并根据相关实验所得的数据对实际环境质量作出评价的一种监测手段。

目前,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主要进行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生态等方面的监测。之所以采取这么繁复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能够对所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做出准确、有效的判断, 并最终以此为依据, 推动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1.2 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使用———以六价铬为例

1.2.1 概述

目前, 我国的相关部门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多种监测方法。这里笔者就六价铬的监测方法为例, 进行相关的讲解。

之所以以六价铬为例进行讲解主要是因为六价铬作为一种重金属, 随着我国皮革、电镀、冶炼、油漆工业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 在对六价铬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最为常用的方法由: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熄灭法等。

事实上, 由于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干扰少、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 在实际的六价铬环境监测过程中逐渐获得相关人员的青睐, 并在实际的监测分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2.2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的实际运用

(1) 运用原理

之所以借助二苯碳酰二肼进行对于六价铬的环境监测工作, 是因为二苯碳酰二肼与六价铬能够在酸性溶液中产生化学反应, 并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因而在借助二苯碳酰二肼进行相关的监测实验能够对环境周围是否存在六价铬进行分析和评定。

此外, 使用分光光度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测量某一区域内六价铬的含量。事实上, 六价铬对于光度吸收值的大小与其浓度呈正比, 即浓度小, 其吸值小, 反之则反。目前, 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总结监测经验, 逐步总结出测定六价铬在水中的浓度的公式, 即:A=lg (1/T) =Kbc, 其中, A指代的是吸光度, T为透射比, 而c、b则分别代表吸光物质的浓度以及吸收层厚度[2]。

(2) 检测方法准确度分析

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先关人员将浓度分别为0.231mg/L、0.020mg/L、0.302mg/L、0.370mg/L的六价铬标准样品分别置于不同的实验环境下进行检测。其具体检测的内容见表1[5]。

通过对于表1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各样品的平均准确度在2.7~1.7%之间。而浓度较小的样品其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失误。尤其是当样品的浓度小于0.2mg/L时候, 经过检测得出的相关数据存在非常大的失误。[6]基于这一点, 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确保用于检测的样品的浓度要高, 继而推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从而实现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准确性以及科学性[7]。

2 环境监测改进策略

目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相关部门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逐渐使用了信息技术,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推动环境监测的发展, 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下述两个方面的加强:

(1) 加强对于监测数据的压缩、传输、处理等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借助FAST协议实现对于监测、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传输等步骤, 从而以此为基础推动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有效性的提高。

(2) 需要将有线监测逐渐改变为无线监测, 从而实现相关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于SMS以及GPRS等无线通讯技术的引入和使用。事实上, 由于该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关数据的传输问题, 因而还需要加强对于GIS技术的引进, 并将其与SMS、GPRS1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使用, 从而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 并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取得卓越的成效。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得我国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事实上, 随着我国皮革、电镀、冶炼、油漆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而在这一过程中, 铬元素作为污染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重金属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本文首先分析了何为环境监测, 其后以六价铬为例, 分析了我国在这环境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并着重介绍了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各项环节。事实上, 通过相关的分析可以得知, 由于国家缺乏对皮革、电镀、冶炼等企业的监管, 继而导致这些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对于经济效益的获得, 继而导致了其在运行过程中因散播铬元素而导致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此外, 还就我国现阶段如何发展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事实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我国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环境监测作业的重视, 使得我国的这一工作在实际的开展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并逐渐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为了进一步推动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的检测。目前, 六价铬作为一种重金属, 在随着我国皮革、电镀、冶炼、油漆工业的发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基于此, 以六价铬的环境监测为例, 分析环境监测分析现状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六价铬,环境监测,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沈熠.环境监测中六价铬经典分析方法的改进[J].污染防治技术, 2013, 06:61~63.

[2]王晴萱, 郭浩.六价铬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探讨[J].北方环境, 2013, 12:155~157.

[3]朱金花.水环境监测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及可靠性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 04:48~49+65.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5]刀谞, 王超, 张霖琳, 吕怡兵, 滕恩江.环境空气中六价铬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 2015 (10) :1875~1884.

[6]龚正君, 陈国和, 肖新峰, 张新申.皮革工业中六价铬检测方法研究新进展[J].中国皮革, 2009 (10) :47~50.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篇8

关键词:IMBA现状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具备国际视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IMBA学员将越来越炙手可热,IMBA教育将面临更加美好的明天。

IMBA的历史

(一)MBA的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 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二)IMBA的历史

IMBA是英文International Ma ster of Bu sine ss Administration就是国际工商管理硕士的缩写,这种课程源起法国,在美国扎根,日本跟进。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将世界的经济市场区域缩小了,国与国的距离也缩短了,国际间经济互动性更密切,商业的触角伸展至全球,未来管理经理人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仅限国内市场,传统的管理方式面对逐渐密集的跨国性商业活动已不足应付。因此将各个国家的优秀管理人才聚集在一起,同时也是将各个国家的市场信息以及经营管理之道融合在一起。藉此通过课程项目的培训,优秀的拥有跨文化优势的全球化管理人才应运而生。

(三)中国IMBA历史

中国的IMBA项目其内涵有所转变,区别于国际上的IMBA项目,中国的国际MBA项目多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MBA项目。而作为高级管理人才的造血库的MBA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引入教育先进国家的成熟MBA项目成为当时的选择。我们的目的是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熟悉国际经济知识及运行模式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办学,借助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MBA的发展,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也是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1986年,在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大力推进下,中国的第一个中美合作MBA项目——天津财经大学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合作培养MBA学员项目诞生了,项目初始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级工商界领袖为目标,开始了国际工商管理(IMBA)硕士的培养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中外合作培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项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渐渐显现,例如,外国合作院校资质低下、管理不规范等等。于是在1995年1月26日,国家教委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规范了合作办学的行为以及方式,对于国外教育资源的进行筛选,保证了对于优质资源的引进。

IMBA项目的现状

第一,办学规模扩张。自1986年中国第一个IMBA项目诞生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0所办学院校以及办学机构进行IMBA培养。截至目前,相关管理部门正在数据整理之中。由此可见,在经济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开放也在随之进行,IMBA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第二,资质良莠不齐。目前根据权威部门的披露消息,仅仅有21所办学院校以及机构的IMBA项目是通过中国教育部的审核,其所颁发的学位证是在中国获得承认的,也就是行内所说的可以进行学位认证。当然还有部分院校的资质还在审核之中,但是比起200这个数字来,可以说比例很低。鉴于以上数字,可以说对于IMBA项目资质确实参差不齐。

第三,大众不了解IMBA项目。目前众多想接受国外原汁原味MBA教育的学员兵不了解IMBA的资质,加之资质不合格的IMBA项目十分众多,其选中不规范以及资质不合格的IMBA项目的可能性十分之高。这样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很可能会影响这些通过教育部审核的正规IMBA项目,由此造成劣品淘汰优品的情况。

第四,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的产权方有国外公立机构与中国公立机构、国外公立机构与中国私立机构、国外私立机构与中国公立机构、国外私立机构与中国私立机构等多种情况,这些机构有的是教育机构也有的是非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合作办有登记注册为法人的也有登记注册为非法人的;合作的项目门类繁多,有中外双方都承认学历学位的,有外方只承认课程学分的,有外方只提供课程或者培训的,有外方只提供师资的,有外方只提供课程计划、教材而不提供师资的等。有的合作机构和项目所招学生只在境内就读,有的则要求在境内、境外都要就读方可得到外方承认(如1上1模式、1+2模式)。

第五,地区分布不均衡。IMBA项目大多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对外开放较早、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并集中在大城市,上海是IMBA项目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目前有获得国务院学位办认可的项目共8个,占总数超过1/3。西部地区则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截至目前,有些省和自治区连一个中外合作机构或项目也没有。具体情况如下:北京1所,天津1所,上海8所,辽宁1所,浙江1所,广东2所,江西2所,陕西3所,四川2所。

自教育开放以来IMBA办学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一是引进了国外教育资源,不仅弥补了国家办学资源的不足,而且引进的有些优质教育资源与中国教育资源形成互补,对提高国内MBA水平和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IMBA办学中不仅引进了国外的课程、师资,也引进了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对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三是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急需提供了大量工商界人才。但是,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以及办学实践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不少问题。欠发达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过少,合作形式不够多样化,宏观调控不够,证词法规过于缺少,教师质量无法保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办学不规范、办学质量不高或办学效益不好的现象。因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等文件,弥补了中外合作办学法规的不足,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同时,教育部也对《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生效以前举办的各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复核,内容涵盖主体资格、组织管理、合作协议、办学章程、教学管理、证书颁发以及收费、财务与资产的管理等方面,各地方也加强了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健康发展,IMBA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部分其健康发展也会得到保证。

IMBA项目的发展前景

第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落实目前已有的规定a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所以在这20余年里,出现了大量浑水摸鱼的不规范、违规的IMBA项目,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监管的不规范以及缺失。对于合作双方的资质、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学员的利益。此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保证IMBA教育质量。

第二,制定严谨的IMBA发展战略。目前我们处于引进国外教育,以中国公民为招生对象,吸引部分留学资金的阶段。下一个发展阶段,便是通过目前已有的IMBA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IMBAN目学习,培养更具有国际性、具有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工商界人才,吸引国外资金。在境内、外举行IMBA项目,以国外公民为主要招收对象,扩大中国在世界教育界的声誉,进一步吸引国外资金,形成自己的教育输出产业。

上一篇: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下一篇:公文写作题库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