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鸦片战争导学案(共10篇)
【复习目标】
列举1840年到1860年期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国际:17世纪以来,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为争夺广阔的 而疯狂扩张。国内:(1)清王朝,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 地位。
(2)禁烟运动:
原因:西方国家为扭转,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林则徐到 禁烟。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 海滩当众销烟。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战争过程:
(1)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美法等强迫清政府签订《 》、《 》等条约。4.影响:
政治上:中国 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 ; 直接原因:英法美企图通过 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2.经过:
(1)年10月 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 》。增开 等11个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各 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4.影响:
(1)清政府 结构发生变化,(2)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本课小结
1、一个标志: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三个结论:
(1)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2)落后就要挨打
(3)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中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C.积极打击走私贩毒
B.勇于维护领土完整 D.努力维护清朝统治
4.《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 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5.“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A.设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
C.领事裁判权
B.海关管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6.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7.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0.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的影响是()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西学东渐”态势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1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后,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 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帝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3)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材料三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念?对中国有何影响?当时英国处于何种发展状况?
教师寄语: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 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注音并解释:
(1)萧瑟():(2)和煦(): ..
(3)干涸():(4)吞噬(): ..
(5)裸露():(6)沧海桑田:.
二、自主探究
1.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说说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③齐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同桌讨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哪个原因主要----谁盲目----人类为了什么)
用心爱心专心
3.思思变化的教训。
(1)胡杨诉衷肠。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
(2)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3)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拓展延伸
1.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罗布泊构画未来发展的蓝图)
2.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的作用。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
戈壁()栖息()无垠()罗布泊()....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2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a()b()c()
表达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 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10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本质 区别没有________生成有________生成微观 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宏观 现象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确定 方法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性质 内容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命题点1 物质的变化 (·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物体热胀冷缩 c.手机电池充电 d.植物光合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熔化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轮胎打气 b.粮食酿成酒 c.铁水铸成锅 d.过滤粗盐水 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命题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 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 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 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 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第三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 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 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铝可用作导线 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 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鸡蛋清凝固 铝制品压制铝箔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燃放烟花 c.铁水铸成锅 灯丝熔断 d.粉笔写字 食醋除水垢 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②石墨可作电极 ③氧气可用作燃料 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 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 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 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 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 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物质用途性质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d洗洁精洗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二、填空及简答题 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 ②盐酸 ③淀粉 ④熟石灰 ⑤金刚石 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 (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 (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 (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 第三单元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没有发生变化 间隔 发生了变化 其他物质 状态 形状 变色 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一定 不一定考点2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气味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各个击破例1 b例2 b题组训练 1.d 2.b 3.c 4.b 5.b 6.c整训 2.a 3.c 4.b 5.c 6.b 7.d 8.c 9.c 10.a(1)⑥ (2)⑤ (3)② (4)④ (5)① (6)③(1)易升华 (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一)选择题
1.1926年北伐战争中任北伐军 总 司令的是( )
a.蒋介石 b. 叶挺 c.冯玉祥 d.廖仲恺
2.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其目的是( )
a.把革命从广东推向全国 b.抢夺地盘和政权
c.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的人是( )
a.孙中山 b.周恩来 c.廖仲恺 d.蒋介石
4.北伐的主 要战场是在( )
a.东北战场 b.两湖战场 c.江西战场 d.福建战场
5.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的是( )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6.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张作霖④陈炯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7.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b.广大北代官兵浴血奋战
c.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d.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配合
8.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蒋介石实行屠杀共产党人的政策
c.国民政府进行北伐 d.中原大战蒋介石取得胜利
(二)材料题
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回答下列问题:
9.材料是一所学校的对联,请写出学校的全称和简称。
10.该学校由谁创办于何时?校长是谁?周恩来曾担任什么职务?
11.对联体现了学校怎样的办学宗旨?
12.为什么要创办该学校?该校的创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b 5.d 6.b 7.a 8.a
(二)材料题
9.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10.孙中山 1924 年5月 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
11.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 任的新一代军人
12.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 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始终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自学指导】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
2、得到谁的帮助?
3、校总理、校长、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别是谁?
4、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
2、时间及主要对象
3、主要战场及三场关键战役
4、北伐军中表现最英勇的是哪支队伍?
5、北伐军的主要战绩
(1)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从________________打到_________________,声震全国。
(3)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_______迁到_________。
6、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阅读了解什么是“宁汉合流”?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课堂记录
课堂记录
【思维拓展】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注意事项: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科班探究题不做。【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问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预习学案】
一、孔子1.简介:___时期鲁国人,著名的____家、政治理论家和___家,__ _学派创始人.2.思想内容 核心思想:(1)“_____”和“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仁”——“仁者爱人 ”①反对____________和任意______________.②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___.③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_____”之道,要求做到“,”
(3)“礼”——“克己复礼”
①实质:西周的_______________制度,维护奴隶制.②实现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按
照_____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政
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政治主张:“德”——“”
爱惜民力。实行“礼”治的同时,逐步_________。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思想:
①教学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学习方法:学与思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
等.3.地位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变革时代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步形成完整的_______ _ 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二、老子1.简介:______时期楚国人,思想家,_____学派创始人.2.《_______》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他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理想:向往“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始社会。4.地位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链接】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合作探究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2.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天法道,道法自然”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答案要点:【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主备:王隆裕
审核:刘玲珍
日期:11年3月
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导入
(二)解题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暴风雨》,诗集《行列圣歌》,以及《珍闻与趣谈》、《与灵魂私语》等。用英文发表的有散文集《疯人》,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之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先知》为其代表作。
纪伯伦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2、自读课文,掌握下列生字词
瀚(hàn):广大。如:浩瀚。裸(luǒ):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视。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如:镶牙。
悯(mǐn):1.怜悯。如:其情可悯。本文可取此义。谧(mì):安宁,平静。如:静谧。撇(piē):1.弃置不顾,抛弃。如:撇开。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如:撇去。本文取此义。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虔(qián):恭敬。如:虔心。
袒(tǎn):1.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如:袒胸。本文取此义。2.袒护。
2、积累字词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安谧:安宁,安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心扉:人的内心。
3、整体感知:读一读
(1)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是鄙弃和否定(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5)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写“我”想去海边洗去灰尘和垢
第二部分写“我”在海边遇到并度离开这七种人
第三部分写“我”和“我的心”离开这片海洋,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二、展示交流
1、朗读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三、反思测评
1、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1)“我的心对我说„„”
明确:本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七次,作者在描述每一种人后,都用“我”和“我的心”的对话,对那种人进行否定,并以“不配看见我的身体”为理由,继续理想之所的追求。(2)“昨天,多么远又多么近的昨天,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大海,要用水洗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明确:因为昨天已离去,再也不会回头,所以说“多么远”;而“昨天”是刚刚才过去的,又是“多么近”,这里慨叹时光流逝的意味。“洗去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实际上是洗去灵魂的灰尘和污垢。(也表现出寓言的元素。)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明确: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纪伯伦: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四、巩固拓展
1、.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明确】作家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因素: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做是对本文的一段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2、谈谈在你们的记忆仓库中适合今天所学课文的名人名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有一些人追求永恒的美,他们把无限放到他们的短暂的生命里。另外一些人胸无大志地活着。——罗曼.罗兰
【课标要求】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及途径;理解社会法杖不平衡的现状;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考点梳理】
一、构建和谐社会
1、为什么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性)解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我们一方面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
2、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解答: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的社会。
3、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解答:①要促进 的和谐;②要从
做起。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方面的现状是什么?解答:①取得成就: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
目标,实现了从到 再到的历史性跨
越,人民生活。②不足: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
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全面小康应该是怎样的?)解答:①基本实现、显著增强、位居世界前列;② 普遍提高、明
显改善、良好;③人民享有、具有
;④各方面制度、社会;
⑤对外、更加、为人类文明。
3、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样做?)解答:①增强、努力实现;②扩大,更好保障
;③加强,明显提高;
④加快发展,全面改善;⑤建设,基本形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式;⑥需要长期的。
4、为什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解答:①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
传统,也是;②我们虽然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
步,人民生活总体,但我们的小康还
是,我们仍处于阶段,要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三、实现民族复兴
1、为什么要实现民族复兴?(必要性)解答:①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②实现民族复兴是的重要目标。
2、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什么?(民族复兴后的情况)解答:是我国进入,人民生活,我们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3、怎样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什么?)解答:排除,抓住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 这一中心,全民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4、为什么说21世纪头20年是 战略机遇期?(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条件有哪些?)解答:①外部: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在正处于一个的外部环境。②内部:我国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的确立,加入,【典例分析】 1、2011年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教育、水利建设、医疗卫生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险、稳定物价等财政支出将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2/3以上。这表明()A、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B、我国努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C、我国坚持社会的根本要求,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D、我国建设的小康社会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
2、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中原崛起”为主题的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策略,构建全新意义的“大郑州经济圈”。实施这一战略()A、是构建和谐中原的需要B、体现了同步富裕的原则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D、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
3、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丽景象?你对现在的小康满意吗?为什么?请描绘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0历史班 黄喜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内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2012.10.12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二、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三、【自主学习】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著有《 》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他在、、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 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B:
C:
3、他编订了《 》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 》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主张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实行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 ;B:。著作是《 》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七)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
四、【合作探究】 1、47页“动脑筋”
2、48页“动脑筋”
3、50页的表格4、49页“活动与探究一”
五、【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六、【当堂检测】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东周 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A.商朝
B.商周时期
C.西周晚期 D.战国时期 3.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夏朝
B.西周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东周 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
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第12课鸦片战争导学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06-04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06-01
鸦片战争的意义06-10
历史细节与鸦片战争07-01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07-17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06-04
鸦片战争实录的读后感10-08
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作文10-09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11-02
小学鸦片战争观后感350字精选作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