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共9篇)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和不完全性并能举例说明;

2、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习过程:

1、预习情况交流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烽火告急、结绳记事、信鸽传书

1、什么是信息?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3、信息有哪些特征?

2、新课导学

【探究1】信息的基本含义

1、从课本图1-1“校运动会上的加油口号”,你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是信息吗

2、什么是信息?(从课本上的例子总结)

3、分小组讨论一下,提取出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多举几个例子)【小结1】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通俗的说:信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探究2】信息的基本特征(1)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学习材料:同学们的座右铭,交通信息依附手势、信号灯,文字信息依附报纸、电脑等。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心情很好”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 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2)信息的价值性

学习材料: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材料:天文台发布的卫星气象图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共享性 学习材料: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引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5)信息的真伪性

学习材料:《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火烧三军命丧尽”的下场。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真伪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

3、训练与检测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分工合作,各施其职,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3.“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4.张三拿了一张 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5.信息是通过载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和可处理性。

A.依附性 B.公开性 C.多样性 D.普遍性

6.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喜迅立刻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传到世界各地。以上情况属于信息的()特征。

A.真伪性和传递性

B.传递性和可依附性 C.时效性和价值相对性

D.可处理性和可存储

三、预习任务布置: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篇2

简单地说, 信息化测绘就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 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 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这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目前虽然尚未对信息化测绘形成一个正式的定义, 但要紧的是对这个提法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形成广泛共识。

信息化测绘的几个特征:

信息化测绘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而信息化测绘体系就是我国测绘在信息化社会中实现这种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目标。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相比, 它应具有以下几点标志性跨越特征:

一是从“生产”到“服务”, 即体系的功能取向是从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 转为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主。过去测绘体系中“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数据应用服务”三个基本环节的“橄榄形”资源配置要得到调整, 两头环节要根据信息服务的需要得到加强, 中间环节要从基础测绘生产的定式中拓展出来, 更多地面向多样化、灵性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

二是从“静态”到“动态”, 即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将从以静态生产为主, 转为以动态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为主。信息化测绘要通过研发和综合采用航空、航天、地面和水上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观测新技术和组织运作方式, 实现数据获取实时化;还应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列为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

三是从“局域”到“广域”, 即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 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广域专网或国际互联网, 要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

四是从“专用”到“公用”, 即体系的基础设施, 包括测绘基准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等的使用, 应从原来的以供专业使用为主, 升级改造为以满足社会公共使用为主, 实现测绘基础设施公用化。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信息化测绘的重要基础设施, 应将其建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平台。

五是从“封闭”到“开放”, 即体系的运行主体应从测绘系统内部扩展到其他应用部门, 从公益性测绘保障体系内部扩展到地理信息产业体系, 形成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用户大众协同运作的开放机制, 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六是着实推进信息共享, 要切实从政策法规上为充分的信息共享创造有利条件, 妥善解决信息共享中的安全问题和产权问题, 建立信息共享相关的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法制化。

归纳以上信息化测绘的特征, 可表述为:“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 另外还应重申上一条“技术体系 (仍然是) 数字化”。

信息化测绘不是甩开数字化测绘, 它是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向信息服务升级和跨越。从技术层面看, 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并无本质区别, 信息化测绘的技术基础仍然是数字化测绘, 或者说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仍然是数字化, 不过在新阶段将按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2 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发展的必然

应当说, 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和时代特征的要求。通过形势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化社会, 在世界高新技术飞快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推动下, 一段时期以来, 国际上测绘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以地图生产为主转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重大变革。我国测绘也不例外, 虽然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已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整体转化, 但主要还是在生产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这个转化, 还不能说在信息服务功能及其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因此, 我国测绘当前也仍然面临着从以测绘产品生产 (虽然已是数字化生产) 为主, 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的战略转变, 而实现这个战略转变的必由之路, 就是要走信息化测绘的道路, 就是要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

实际上,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 国内外测绘界已出现一系列面向地理信息服务的变革性新动向。例如, 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促成了测绘从市场领域进入地理信息服务阵地的重大变革;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SDI, 我国也称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其初衷就是为了加速地理信息交换标准化, 加快地球空间数据整合, 建立大范围的空间信息交换网络, 其实质就是要通过一种“基础设施”, 使全社会能对地球空间数据 (地理信息) 实行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数字地球”的提出, 引发了我国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发展战略, 这又为测绘提供了满足当前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对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需求的极好阵地。然而这些变革和发展仅以数字化测绘为龙头来引导, 已经不足以反映其基本特征和代表其发展方向了, 很自然地需要有一个新的龙头将现代测绘引导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这就是信息化测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在设计和实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大专项) 分项建设目标和任务时已经考虑到SDI的理念, 因此, “大专项”不仅是我国整体上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历史性跨越的标志性工程, 也是我国由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升级跨越的衔接性工程。此外, 在“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测绘事业发展规划纲要都作为发展目标提出的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已经属于信息化测绘的基础设施了, 因此该项工程也可看作我国信息化测绘建设的开端工程。

3 我国测绘发展带有阶段性

我国测绘发展是带有阶段性的。可以认为,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 以改革开放为界, 我国测绘的发展可分成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前, 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创立和发展了完整的传统测绘体系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和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 我国传统测绘体系沿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道路向现代测绘体系过渡和转化阶段。其中, 从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开始) 到21世纪初 (2003年“大专项”验收) , 是我国传统测绘体系向数字化测绘体系转化和过渡的阶段;从此往后, 我国开始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 进入了发展信息化测绘的新阶段。

发展信息化测绘是一个中长期目标, 其基本任务是沿着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 向以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为主转变的方向, 逐步建成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对于该体系的构成, 可依据其跨越特征和测绘发展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它的基本组成体系和分系统, 并通过可实施的项目或工程来建设。笔者不认为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可在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功告成, 但建立雏形是有可能的。我们还是要认准方向、明确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注重质效、积极稳妥地建设, 其中必然要组织安排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期望到2020年, 能够完全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 全面提升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实现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我国测绘事业的整体水平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更正

本刊2010年第3期 (1月下旬刊) 第223页刊发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一文, 作者应为:费云竹。

特此更正!

摘要:我国已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和跨越, 正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迈进。国家测绘局出台的《测绘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 十一五”期间, 要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成为全国测绘科技的热门话题。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课程内容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信息的具体含义。

⑵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3、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

⑵能够结合实例说明信息的特征。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初步形成了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通过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生活与学习中信息感受认识不深。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信息及其特征。

2、重点难点分析

⑴学习重点: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⑵信息的具体含义和实例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情景创设等教学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强调信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并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提升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等。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學过程

㈠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⑴播放视频:广西贺州——女孩遭遇车祸,全城寻找熊猫血。

⑵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什么是信息?②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属于信息?③信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④信息以何途径进行传播?⑤在学校里学的各学科知识属于信息吗?

学生活动:

⑴观看视频,感受当今社会信息的强大魅力。

⑵引发思考,并与同桌进行交流,畅谈对信息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

⑴通过观看视频,传递社会正能量,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深切感受到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⑵提出问题,形成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㈡讲授新知

教师活动:

⑴讲授信息的含义,在讲授过程中渗透解决⑴—⑸问题

学生活动:

⑴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描述信息的含义。

⑵观看视频,归纳提炼出信息的含义与传播途径。

设计理念

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⑵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提炼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营造交流与评价的氛围。

㈢任务引领分组探讨

教师活动:

⑴全班2人为一组,探讨下面案例具有信息哪些特征?

①“当广西贺州9岁小女孩发生车辆,需要熊猫血挽救生命的消息通过电视节目播出后,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都可以同时关注小女孩的报道。”这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并另举实例。

②“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用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③“湖南电视台《爸爸去哪儿》栏目组温馨提示,您的手机号码已被栏目组抽取为场外幸运二等奖,获得奖金10万元和一台价值16988元的苹果电脑。”

④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有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发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发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了。”他把凉鞋给了岛上的居民,居民穿上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

⑵以上案例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并另举实例。

⑶巡视学生实践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协作探究。

学生活动:

⑴进行体验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

⑵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表达思想,与同学、老师交流观点与心得。

设计理念

⑴了解信息的载体形式、传播途径,接收方式和产生作用。

⑵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对信息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更为立体。

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㈣交流评价

教师活动

⑴以2人为一组,通过交流与讨论各案例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利用随机抽查小程序检验各小组的探讨结果。

学生活动

⑴思考讨论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对思考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填写表格。

⑶学生互评

设计理念

⑴通过对比交流探讨,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⑵通过学生互评,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分享的情感态度。

㈤小组探究

教师活动

⑴信息还有什么特征?

⑵提出问题:如何利用信息解决生活、生产和生产的常见问题?

⑶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交流,形成结论。

学生活动

⑴通过上网搜索了解信息其它的特征。

⑵思考讨论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⑶对思考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理念

⑴引导学生关注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⑶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素养。

㈥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⑴布置课堂练习,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⑵通过演示文稿总结本节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

⑴通过小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

⑵知识总结,系统归纳,提升对信息含义及其特征的认识。

设计理念

⑴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⑵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进行能力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㈦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课后拓展任务: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

通过调查,分析、整理、归纳,最后形成调查报告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评价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反思 篇4

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本节课做这样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教学互动,展示学生的个性,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愿意自己主动举例的不是很多。分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原因:其一,学生不是很习惯勇跃发言。理想中的状态是,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无论说得好或不好,关键是敢说,这也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现实中的学生明显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其二,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够。将生活中的例子变成自己的例子,学生在思维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达不到要求

新课程是非零起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实际看到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大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例如:开机关机、保存文件、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复制重命名、处理死机问题等。作为一门技术课,我们先不谈什么素养,掌握实用技能应该是根本,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他一生都有好处,我们不是说一切都为了学生吗,那就不要只是喊喊口号啊,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种现状,将专门安排时间为学生打基础。

三、对教师的思考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篇5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了解信息的含义; c)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会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教材中有必要让学生对以往已有的感性经验有一个提炼、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学生认识信息的含义将起到积极的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2.理解信息的定义;

3.能够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提问,培养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探究,启发学在学习中生勤于思考和乐于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价值,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说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四.说教学难点:(1)信息的具体含义。(2)实例的理解与运用。五.说教法和学法

任务驱动 案例学习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交流讨论 六.说教学时间: 1课时 七.说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八.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然后顺势引导: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息多么珍贵,一字值千金。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信息及其特征。(板书)

(二)讲授“信息的定义”。

信息的定义(板书)

1、当今世界是充满信息的世界,不管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当我们看报纸时,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事件,当我们观看运动会时,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当我们听到铃声时就知道该上课了等,这些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任务:

1、请同学们先阅读书本2页案例“刘翔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和3页文字

2、请同学查阅词典查一下信息的概念

请两三位同学发言后,教师运用媒体进行总结。出示信息的三种比较有名的定义。说明:

(1)不同角度不层次对信息有不同的认识与描述。(2)信息定义至今没有共识; 介绍教材引用的三个定义 ①香农的定义 ②维纳的定义 ③钟义信的定义

(三)通过对事例分析,从信息传播的过程,理解信息的含义

1、任务: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任务”中的例1、2、3,认真分析与思考每个事例中记载的内容、载体形式、传播途径、接收方式、产生作用,并参照例1填写表1-1“事例信息分析表”

2、交流:从信息的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见教材图1-4)来分析考试传小抄的传播过程

(四)、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板书)

1、任务:邻近座位两人一小组,认真阅读教材中第5页的例子,分析、概括出信息的主要特征。

2、交流: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教师运用媒体出示每一个实例,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析信息的特征。除了教材中的五个例子外还可添加下面的例子:武侠小说里经常说到武功秘籍,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请问大家令狐冲学到独孤九剑是从那学来的?学生回答:思过崖,如果当时发生大地震或者海啸之类的他还能学到武功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结论: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

(五)探究练习(第六页)

学生根据选题,分组探究信息的特征问题。现有每组一个代表总结回答其中一个选题的答案。最后有教师投影全部正确答案。

(六)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社会,深刻理解信息的含义,特别是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为我们在信息社会更好的发展做好准备。九 教学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篇7

会计档案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物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 其所包含的会计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原始凭证性、系统性、连续性和规律性, 不仅能完整的呈现出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画面, 而且能为管理当局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提供依据。因此, 会计档案实质上是一种能为人所利用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信息资源。

1 会计档案的信息资源特征

会计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自然形成的, 并按照一定规律归档保管的会计信息载体, 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财务会计工作应予集中保管的文件。会计档案是过去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实录, 因此凡是经过会计部门和由会计部门产生的不同介质的文件资料都应该成为会计档案管理的内容。具体的讲, 包括以下几类:

1.1 会计法规、制度类

1) 国家财政部门的法规性文件;

2)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规定、细则、制度等文件;

3) 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会计规划、会计总结、会计报告等。

1.2 会计核算文件类

1) 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 会计账簿:日记账、分类账、备查账 (主要登记不属于本单位而暂时由本单位保管的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 如:租入固定资产、受托加工材料、代销商品等) ;

3) 会计报表:日常报表 (如旬报、月报、季报) 、年度报表;

4) 计算机磁盘、纸带文件:会计程序设计文件、磁介质会计核算文件、计算机外输出打印纸带、会计文件。

1.3 会计预测、决策类文件

会计预测类文件有:

1) 财务分析;

2) 资金预测:主要包括资金需求量及来源预测、现金流转预测、投资效益预测;

3) 成本预测:包括产品成本水平预测、因素变化对成本影响的预测、质量成本预测、技术措施方案的成本预测;

4) 利润预测:包括产品销售预测、产品盈利水平预测、因素变化对利润影响的预测、技术措施方案的盈利水平预测。

会计决策类文件有:

1) 经营决策;

2) 财务资源决策:包括现金流量分析和应收账款分析、存货分析, 前者主要是现金流量的时间选择, 后者主要是如何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 设备更新决策;

4) 产品生产和定价决策;

5) 会计政策选择决策;

6) 税务筹划决策。

1.4 会计监督类文件

1) 会计检查文件;主要包括财政、工商、税务、证券监管机构等部门的检查报告及整改意见的文件;

2) 会计审计文件:主要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形成的审定会计报表及审计报告。

1.5 其他会计资料类文件

1) 重大的经济合同;

2) 重要的会议记录;

3) 会计档案管理文件。

2 会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2.1 会计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一般认为经济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形成了以货币形式表达的会计信息, 它们以凭证、账簿、报表、经济文件等为载体, 通过会计材料归档制度的执行完成会计档案的收集。但由于会计程序执行过程中的误差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有些会计档案资料并未按正常程序归档, 而是散见于某些部门或个人手中。此外, 传统观念认为, 会计档案是本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结果的延续, 而对于从外部获取的会计信息资料在当时使用后便弃置不管了, 或是在有些情形下需要从外部会计档案信息服务中心获取会计档案信息时, 传统的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 跟踪那些企业组织频繁使用的外部会计信息, 并形成相应的档案, 不论对于短期决策还是长期利用都是裨益良多的。因此, 会计档案的收集也应包括这部分会计信息资料形成的档案。

会计档案的整理是会计档案信息有序化工作的开端, 按会计档案立卷模式的不同可以以下三种思路对会计档案进行整理:

1) 年度———形式———保管期限, 即首先案年度将会计档案分类, 然后以凭证、账簿、报表、重要的经济合同、会议记录、外部会计资料等类别划分, 最后按规定的保管期限再分别整理。这种思路适用于只有一个会计类型的单位,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 便于查找利用;

2) 年度———保管期限———组织机构———形式, 这种思路适用于拥有多个分支核算单位的组织, 它能清楚的反映会计档按形成的部门, 体现了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3) 年度———会计类型———形式, 如果某企业组织采取多角化经营, 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类型, 选用这种思路则比较恰当, 它能反映不同性质会计活动的内在联系, 体现了会计档案的系统性。

2.2 会计档案的鉴定

分为立卷鉴定、复查鉴定、销毁鉴定三个不同阶段, 其主要内容, 是对会计档案保管期限的鉴定。立卷鉴定是在会计材料整理立卷时进行的初步鉴定, 主要任务是划定保管期限;复查鉴定是定期对已确定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进行复查, 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重新鉴定, 决定是继续保存还是剔除销毁;销毁鉴定是对准备销毁的会计档案作最后审查, 避免误销档案。

2.3 会计档案的组织

会计档案信息的组织方法主要有目录组织法、档案索引法、文摘法与综述法。档案文摘是以提供档案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解释, 简明确切记述档案重要内容的短文。档案目录和索引揭示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 其作用是提供检索线索, 而档案文摘是对档案信息内容的浓缩, 具体功能如下:

1) 信息报道功能;

2) 检索功能, 主要是通过文摘的著录事项, 如原文出处、标题、责任者来实现的;

3) 信息传播功能, 文摘的简明性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档案综述, 是从一定时期和一定数量的档案中, 选取可供利用者参考利用的材料, 综合加工编写而成的具有概述性或报道性的一种档案参考工具。它与档案文摘有很大的区别, 档案文摘是对某一份档案信息内容的浓缩, 通过著录事项查找原文, 而档案综述是对一定范围的众多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加工编写而成的系统资料, 它可以全面介绍某一专题、某一机构的档案信息, 是大量档案信息的集合体。

会计档案文摘一般由下列要素组成:

1) 目的:档案的主题范围, 要达到的目的、对象等;2) 事由:所要解决的问题, 采用的方法、手段等;3) 结论:观察、研究的结果、数据, 今后的课题、启发、建议、预测等;4) 其他由情报价值的信息。

档案综述, 是从一定时期和一定数量的档案中, 选取可供参考利用的材料, 综合加工编写而成的具有概述性或报道性的一种档案参考工具。会计档案综述是对会计档案的深加工, 它牵涉的档案范围广, 利用价值高, 具有与一般检索工具和会计档案文摘不同的特点:1) 会计档案综述提供的是经过加工组织了的会计档案信息;2) 会计档案综述并非档案信息的浓缩, 而是对一定范围内众多会计档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加工编写而成的系统材料, 它可以介绍某一专题、某一机构的会计档案信息, 是大量信息的集合;3) 会计档案综述改变了会计档案的原始面貌, 但也只是客观、忠实的记述会计档案的内容, 不能发表个人观点。

3 结束语

总之, 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理念的提升, 信息化是会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会计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在当今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高质量的会计档案信息是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刘承智.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与法律时效的矛盾应协调[J].财会通讯, 2004 (03) .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篇8

关键词 信息化社会 特征 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01-02

信息化社会也称信息社会,是指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纪由60年代初口本的梅棹忠大第一次使用提出。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口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甲为主要标志。

一、信息化社会具有的主要特征

1.经济领域的特征

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己占绝对优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所创产值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己占绝对优势: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征

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为中心;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社会观念上的特征

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二、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化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1.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一起,构成信息产业的核心支柱。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五官的延伸。通常,人用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捕获信息。随着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侦察卫星等可以帮助人们观察微小的、遥远的或高速运动的物体;电话机、收音机、CD唱机等可以看成是人耳功能的延伸;电子鼻子以及其他测量各种气味的装置可以看是人的嗅觉器官功能的延伸;温度表、湿度表以及各种测量振动、压力的仪表可以看成是人的皮肤对温度和压力感觉功能的延伸。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许多应用现代感测技术的装置,不仅能替代人的感觉器官捕获各种信息,而且能捕获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的信息。同时,通过现代感测技术捕获的信息常常是精确的数字化数据,便于计算机处理。

2.通信技术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使用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等通信手段传递信息。20世纪以来,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手持移动通信装置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同任何人通信”的时代已经到来。

3.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不断降低,器件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微电子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给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一次重大革命。今天,一切技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尤其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讲它更是基础和核心。

上述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伴随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大概十年前,学校应该还是旧式的老师+黑板教学。老师偶尔用一用那个连屏幕都没有的投影仪。近几年开始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了,在课堂上老师多用PPT教学,偶尔放放音乐或者视频。而老师当时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奇,所以课堂也就比较活跃了一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让老师减少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和次数,很多东西都可以先打好,当需要讲课时直接放映就好了。在英语课上效果更是明显,老师要讲的还有学生要记的笔记,都打入PPT中。节省了上课重复书写的时间,不仅课堂讲课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也减少了教师吸入粉笔灰的量,保护了教师的身体。到了大学,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信息化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就比如在以往的社会中,学生在哪里上学就只能听那里教授讲的课。每个教授讲的课也仅仅只有那一个班的学生自己享用。而在如今信息高度共享的信息化社会中,在上海依旧可以听斯坦福大学教授讲的课。这位教授的课不仅仅只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可以享用,而是不局限于年龄、性别或地域。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听。这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利用。

其次,从大家生活的角度来看。十几年前,电脑还是很大的。信息还是很闭塞的,自己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还不能及时得到,只有看看电视。可是电视是面向所有人的,所以电视播放的不一定是你需要的。而你需要的有可能在某个你不在的时候播放。从而错失,导致找自己需要的消息依旧很困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化发展,各种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推广,使得信息开始高度共享。直到现在,有很多搜索引擎供我们选择,为我们提供查找服务,而且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就比如一个小时前的消息经过一个小时的初步加工就可以在网上公布,这能让人们更加及时的了解到实时的各种消息。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已成为科学技术的前沿,想必大家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方面都有体会,人类已慢慢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成为在材料与能源之后的另一个支柱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人们可以即时的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减少地域差别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差异,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文化更加开放、大众。例如各种聊天软件的开发,人们所熟悉的QQ、email、微信、MSN等等,让人们可以随时的交流,了解对方所在地区发生的一些事情。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正发生转变。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不离家照样能办事。一部分人可以由原来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在家上班,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会}义,网上购物,网上洽谈生意,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式更灵活。可以说,有了网络,整个世界都被你掌握。

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生活与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主流是有益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犯罪——网络犯罪。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使人们对信息体系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安全已成为口趋突出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进行犯罪活动,如信息窃取,信息欺诈,信息攻击和破坏等,造成了社会危害,想必我们都可以从一些新闻当中看到。然而,对学生来讲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能力的下降,网络加快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量,同时如果过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人们阅读书本,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容易被弱化。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世界,网络中的匿名活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容易使人产生双重人格,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身份,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又扮演另外一种身份。更为严重的是,有少数同学长期沉溺于上网,以致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或者不顾一切地沉迷网游,从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取经济来源,做出让自己后悔,让父母亲人心痛的违法的事情。长期使用电脑,如果不注意自我调节,容易引起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等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积极学习基本的信息应用技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l]Darrell M. West(著),廖毅敏(译).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8).

[2]张娟,刘书兵.信息化社会下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及决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9)

信息及其特征学案 篇9

A.时效性

B.载体依附性

C.真伪性

D.共享性 2、有关信息的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A.信息是不可以处理的B.信息不依附任何载体而存在 C.信息是可以传递的D.信息是不可以共享的 3、“红灯停,绿灯行”反映的是信息的()

A.传递性

B.时效性

C.真伪性

D.价值相对性 4、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要依附于載体而存在。

B.两个人进行交谈或讨论也是在相互传速信息.C.传递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

D.同一条信息对所有人都有价值.5、广东气象台 2006 年 5 月 14 日发布台凤“珍珠″警报,并要求台山到汕头一带需重点防范,迅速做好防御台风的工作,从而将人员、财物的损失降到最低。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以上消息最能体现出信息的()。

A.时效性、价值性

B.可存储、可转换

C.独立性、广泛性

D.増值性、共享性 6、“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句话表明了信息具有()的特点? A.多样性

B.普遍性

C.变化性

D.储存性 7、小王是个应届毕业生, 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招聘信息息,于是马上到招聘单位进行应聘, 谁知道单位负责人却跟他说招聘日期已过。这里体现了信息具有()。

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8、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孟尝君的才能, 准备聘他为相国.秦国原相国非常嫉妒, 大进谗言。秦王听信谗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这体理了信息具有()A.时效性

B.载体依附性

C.真伪性

D.共享性 9、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范畴的是()

A.航空公司

B.机场

C.关于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的报道

D.报纸 10、在应用软件中常用 等表示信息,这些信息的载体形式是()

A.视频

B.声音

C.文字

D.图形 二、判断 1、得知小明被困泰山的消息后,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施救,使得小明得

以及时获救。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价值性(错)

2、古人将文字、符号刻在龟甲上以传后人,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的特征(对)

3、信息、物质与能量是构成社会的三大资源。(对)

4、信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可以加工处理得到新的价值。(对)

上一篇:实践育人结项报告下一篇:关于雨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