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考试总结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层考试总结(精选7篇)

分层考试总结 篇1

古冶区赵各庄第二小学课题研究组执笔:曲文莉

一.研究背景:多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号角的吹响,在教育评价机制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为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我校承接了“考试评价”这个市级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究拟订了子课题《小学语文分层、分卷、分项考试评价改革》。我们认识到,语文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不在其运行机制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是难以跟上新课标的步伐的。为适应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评价更趋完整合理,我校课题组做了大胆的探索,选择我校四年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率先进行了语文考试评价方案的改革,通过一年的实施,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

二.理论依据

分层分卷分项考试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智力、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探索素质教育下考试的新模式而提出的。

1.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考试应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内涵:一是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属于普及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因此,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试就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让每个学生考有所得,考出自信心,考出真实水平,以促其进步。二是考试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考试不应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能仅仅为分数而考,而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考,这是素质教育对考试的基本要求。三是考试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成功的考试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生理、智力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会了多少,而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比别人还差多少。这就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提高,并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考试也就成为其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由此可见,正确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探索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考试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

2.遵循学生智力、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发展具有差异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和情感。学生在学习上存有差异,这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认同的事实。对一个学生来说,90分是学习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就是

最大的成功。过去,我们一直在“为了学生好”的旗帜下,让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内容,做同样的练习,考同样的试卷,并幻想学生都能有同样优秀的成绩,其结果是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上的失败,挫伤了学生的自信,致使学生对考试产生恐惧感,对学习失去兴趣,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学生怎能不害怕考试呢?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发展,如果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则必须变革这种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考试对人的情感。态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面对的是尚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可塑性极强。同是一个人,当考试给他以积极的鼓励一与肯定时,他会心情开朗、奋发上进;而当考试给他否定和惩罚时,他会悲观失望、意志消沉。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比喻说,学习上的成绩,如同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愿望的火花。当学生从考试的得分中看到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知识后的喜悦时,考试成绩便成了他在人生道路上航行的风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保护好这条小路和这个火花,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考试成绩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对差生,更要善于为他们点燃一盏心灯,帮助他们扬起一面金色的风帆,激励他们扬帆成长,使他们能够抬起头来走路,堂堂正正做人,从而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年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平时考查、阶段测试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科学分层。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形式,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科学地划分出不同层次。分层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其在时时成功的学习乐趣中,不断实现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二)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上实现了“三个统一”

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的统一就客观性而言,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期末对学生进行口试和笔试后,我们填写了《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结果报告单》,表中共设八项评价项目,每一项各有三个评价等级(真棒、不错、还要努力),另附上教师寄语。这采取“等级+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坚持鼓励为主,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评价标准力求客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综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以及家长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客观性评价。(下附表格)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会促是学生不断进步。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统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我们建立了具有激励、评价功能的《学生日常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生认字情况登记表》、《学生课文背诵情况登记表》、《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阅读作业登记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表》、《平时观查情况评价表》。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和技能实践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同时使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教与学的信息,对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我们精心设计多套语文评价卷,力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终结性评价。(下附表格)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实现了“三个结合”

1、口试与笔试相结合(1)加强了对语文学科的口试和听力测试。《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据此,在平时和阶段考查中,加强了对语文学科的口试和听力测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语音的辨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还考察他们的表达和交际能力。如在平时加强学生的朗读测试,对学生的听力分阶段测试,经常为学生提供若干与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话题,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的氛围下,自愿组成小组围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阶段测试中,我们增加了口试测试项目。我们将听、说、读规定为口试项目。

1、“听”的考查,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由教师口述,然后让学生口答。

2、“说”的考查,先学生看图、演示、操作或游戏,然后按要求说话。

3、“读”的考查,先让学生抽签,从该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取一篇课文或教师指定一篇课外读物,然后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外,学生能完成好本册教材的背诵任务、读书任务,也列入了“读”的考查范围中,口试内容安排在平时完成,如在晨会时间、写字课时间或学生自己要求的时间。各项评价分优、良、及格、待及格四个等级评价,由语文老师完成,课改领导小组督查。并允许学生申请第二次考查,甚至申请第三次考查。如第一次说话考查,学生感到不满意,可以申请第二次说话考查,听读的考查也同样。(如下有三份口试考查卷)

(2)充分发挥传统笔试方法的优势,弥补它的不足,切实增强评价的实效性,突出评价发展的功能。笔试内容有四块,即“识字写字”、“积累运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主要在单元、期中和期末进行。

2、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在考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常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如考试时学生的情绪、心情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绩。我们以往的考试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个别学生在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考试一结束你再让他做一次他就做对了。由此可见,“一锤定音”的考试对学生来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在笔试操作中“允许重考”。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要求重考,老师就会把最理想的得分记录在案。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创建适合学生多次、多重、多元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对小学生,给予多次、多样的机会,将能产生自我激励的作用,因为,这种评价是发展性,无压抑感的,感觉自然的。如上学期我三年级有一个学生叫马仕君的,在一次考试结束后,他来告诉老师说,他考试时头很痛,所以有些题没有做,他想下午再重考一次,问老师有没有多余的试卷。老师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在下午的重考中,他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好了,而且多数题做对了,老师两张试卷都给他阅,成绩出来后,他脸上挂着笑容。这对于这位学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3、“定时考试”和“不限时考试”相结合。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过去,在规定的考试时间里,学生争分夺秒地答卷,生怕因时间有限而影响考试成绩,有的学生因为时间不够而在语文考试中作文没写完。而现在我校推行了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要求考试时间不限的举措,旨在创设一个宽松的考试环境,进一少减轻学生的考前压力和恐惧,使学生得到心理减负

(四)测试卷命题上体现新理念(附上考试卷)

1、试卷命题人文化,变“冷凳考试”为“趣味冲浪”。笔试试卷的命题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意境,在试卷与学生之间建起丰美的精神家园,使考试成为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艺术。我们在试卷的开始部分增加卷首语,如“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趣味冲浪’活动。只要你自信沉着,认真思考,积极行动,你一定会收获成功,成为本次活动的明星。”卷中设计鼓励语,如“你认真完成了以上的题目,感到自己成功了吧!祝贺你,不过下面的内容还得继续努力啊!”卷尾设计提示语,如“同学们,做完了试卷,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吧!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仔细检查哟!如果发现自己有困难的问题,可得耐心思考啊!相信你会有满意的答案。”同时在题目要求上力求体现“童心、童趣”,如把“修

改病句”叫做“我来当回啄木鸟”,把“按原文填空”叫做“这些内容我都记得”。在试卷的最后开设“心里话”栏,由学生留下考试的感受,对试题留下意见或建议,使考试既成为学生树立信心、得到鼓励、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改评价方法的过程。让学生考得轻松愉快,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关爱每个孩子。

2、重视写字基本功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写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好字对提高学生素质、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笔试中将“写字”专门列为一个板块进行考查,权重四年级占5%。其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重视写字训练,引导学生把字写好。

3、重视学生博采众长,丰富自身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 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据此,我们在实践中,重视让学生“博采众长,丰富自身的语言”。如,从一年级起我们的老师就帮助学生设计了一本名为“采蜜集”的日记本,鼓励学生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觉得好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都把它写下来(不会写的字请别人帮忙或用拼音代替)。在书面测试卷中,将积累运用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字词句段的积累、古诗名言警句的积累。

4、试题注重语感,知识考查尽可能结合语境。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它的培养和测试离不开语言环境。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如以往考反义词是这样的“高兴——()”,现在考反义词变为这样“她今天玩得很高兴,完全忘记了昨天()的事情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题,实际上也是理解语意的过程。

5、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笔试中,我们将“语言表达”专门列为一个板块,其中中年级重点考查两个项目:

1、实用文体写作,如通知、建议书、表扬信、请假条等等,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实用文体的能力;

2、习作命题开放,便于学生自由表达,着眼点放在语言运用上,特别是语句的通顺、流畅方面。

二、阶段成果

1、针对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立不同的考试目标,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教与学的信息,对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避免了以分数排名次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总之,在这种考试模式下,考试不再是套在学生身上的沉重枷锁,而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五、反思与困惑

1、在实验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社会、家长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试“指挥棒”思想根深蒂固,学校、教师在推行新课程考试与评价困难重重。

2、班级人数多,功课多,时间不够用,有些活动不好开展。

3、《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评价应避免“繁琐化”但要做到全面、科学、注重动态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繁琐,参与教师都有畏难情绪。

总之,改革语文考试和评价制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评价,都应坚持四条理念:第一、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第二,评价旨在发展,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第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发展;第四,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才是最好的。我们在探索学生考试评价方式的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操作过程不能过于繁琐,尽可能的便于操作,我想这样我们的评

分层考试总结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基础会计,分层考试制度

所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将课堂上学习和工作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 使学生看到在学校中学习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基础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框架

提高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是高职办学之特色, 是高职教育生存的立足点。在《会计基础》课程中, 主要是会计凭证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操作。这些是从事会计职业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 也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 可以把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基础会计》课程授课框架按照会计业务流程重构体系, 如表1。

分层考试制度的设计

(一) 《基础会计》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困惑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精神, 还是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都表明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或者说“零距离”就业。然而, 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却有困惑:一是没有现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二是从事多年教学的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学科式讲课方式;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对教师的多方面能力提出了挑战, 包括专业知识面、实际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正是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 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难以大面积铺开。因此, 高职院校要逐步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从考试办法改革出发, 以考促教,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二) 传统考试办法的弊端

《基础会计》传统考试方法是重终结性考试、轻阶段性考试;重考试的鉴定作用、轻考试的激励引导作用。如当前我院《基础会计》的考试办法是: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作业完成情况等, 在学期末给出评价;但学生并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平时能得到多少分数。因此, 可以看出这种考试办法是采用了阶段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但从阶段性测试的实际操作方式来看, 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诊断、反馈和矫正的本质作用。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学习不良的学生也不能及时交流, 及时调整学习办法, 使学生的知识漏缺日积月累而积重难返。因此, 有必要重构学生学业考评办法, 从考试办法改革出发, 以考促学,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三) 分层考试制度的设计

本文所称分层考试制度也可称“卷帘式”考试办法。即把《基础会计》教材的教学内容, 按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 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教学后, 就要进行阶段性测试, 而且采用“卷帘式”测试。例如, 完成第一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后要测试, 完成第二个工作任务后也要进行测试, 而且测试内容包括第一个工作任务和第二个工作任务两部分内容。以后依此类推。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本考试方案拟采取“三七比例”的设计思路。所谓“三七比例”是指学生的本课程毕业成绩由两部分构成, 平时阶段性评价占30分, 期末考试占70分;其中, 平时的阶段性测试, 是把本课程授课内容根据会计实务操作任务划分为五个阶段, 按照各阶段分层进行五次阶段测试;平时阶段性评价中的另外一部分, 由任课教师采用测试方法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考评, 包括完成作业、随堂测验、课堂问答等情况。具体方案见图1:

(四) 相关说明

第一, 阶段性评价结果的分析。评价结果是分数, 而评价目的是要知道学生对某方面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要根据所测的分数进行分析, 推测出该生某方面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 按照标准参照测验, 凡是符合预定标准的皆认为是掌握了某方面的技能, 否则, 就是掌握得不够好。另外, 课堂提问 (口试) 一次都没通过的减最终考试分数1分。

第二, 如果没能通过阶段性评价中的测试, 学生必须补考通过, 否则该门课程不能毕业。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成绩, 也可以申请再测, 以高分为最终评定分数。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更加发奋学习,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前所述,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是为了获取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 矫正、补救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偏差, 不是为了比较、排队、选拔, 对学习结果的形成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教学评价。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 没有学习过程的努力, 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更不会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 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一次全面测评, 要求闭卷考试, 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业务题、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及程度, 是水平较高的考试和评定, 是对学生的学业做出整体的价值判断。因此, 阶段性测试的意义并不否认终结性考试的重要性。

第四, “分层考试制度”方案中涉及的相关术语:评价、考试、测试、测验, 其中考试指期末对学生进行的考评;测试指平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的考评;测验指课堂上的随堂测评;评价包括了上述三个方面, 也包括口试、作业等所有对学生的测评。

考试办法改革的意义

督促学校及教师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凡是讲授《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师, 都要按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学业测试办法进行测试, 从而促使讲课教师放弃原来的学科性讲课模式, 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授课方式方法, 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 (1)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通过学习、反馈、矫正等不断学习的过程, 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 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通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实践技能测试, 并与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挂钩, 加大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测试力度, 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教育研究专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士杰.中职“2+2”教学活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和考核[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9) .

[5]蒋晓燕.突显实践能力考核的高职试题库建设与应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6]许元.关于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研究[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分层考试总结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 英语语言基础 英语应用技能

引言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一方面使得班级容量增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生源呈现复杂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传统的统一化班级授课模式已不能达到其理想效果。另外,由于高职英语的特殊性,学生及代课教师都面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压力。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及学生盲目追求考试通过率而忽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英语语言长久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教育部早在2000年已经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英语分层教学的设想应运而生,它既能兼顾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能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 思想。“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教学,进而“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2,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分为“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有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而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叫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达到的”,创造更多“有可能达到的”。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所授内容不应远远超过学习者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应该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平。教师应根据所教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难度和适当方法的教学。

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程度相差较大,大多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整个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基础训练为主,特别是对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强化。这样,两个学期英语基础能力的学习,不仅可以夯实语言基础,为将来的第二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可以为迎接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英语A/B级考试不仅可以促使进入大学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迅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也为学校的进一步教学分层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

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带行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班内隐性分层,把程度较好的学生和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意识的分在同一学习小组中,互帮互带,合作学习,整体提高班级英语水平,改善班级学习氛围。在完成了第一学年的英语学习之后,目标是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之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要求。因此,在每一学期A/B级考试结束后,都可以把全年级通过考试的学生重新编班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就形成了并行的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类班级,并且两类班级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一两个学期的语言基础夯实过程后,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英语听说、相关专业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等具有实践性及趣味性的内容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语言应用能力。第四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英语类选修课程供有兴趣及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整个四个学期的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任课教师。高职教育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灵魂,每个层次配备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有其优势及特点。首先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还需要熟悉所带学生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未来的就业倾向,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再次,各层次任课教师应相互熟悉,分工合作,做到衔接有序,互补有无。

2.教学内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拓展其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及前沿信息。首先,教材的选择需要符合该班级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基础班以语言的基础训练为主,听力、阅读、语法以及词汇为重中之重;提高班以语言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听说为课堂训练的重点,辅之以相应的文化介绍及专业指导;最后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具体进行安排。其次,在教法上,基础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相应的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也会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多关注其学习情感,从英语基础着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生动直观的练习形式,营造多元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好,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实践及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3.班级管理及考评。班级管理是分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班级两类分层后,管理上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教务处、学生处、各系及任课教师通力配合,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也应改变统一的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评。基础班应更多的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提高班应该从语言应用技能和相关专业具体课程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比例。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着力解决:

在任课教师方面来讲,学生在进行了分层之后,相应的其任课教师也会进行相应的隐形分层。根據各任课教师的特点和优势,有的带基础班,有的带提高班,有的带选修课程。长期进行下去,教师会有职业倦怠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长期发展。例如,带基础班的老师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其自我效能感降低,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这些教师缺乏职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进行轮岗制度,以保证每位代课教师都全面发展,亦可以使教师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方面来讲,对全校学生层次分班无法避免会对各层次的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总是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习得力不强,再加上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两三个学期后一直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会造成他们的英语习得无力感加强,而且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期望值、自我效能感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知识的获得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基础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抓所带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注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消灭层次分班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在实施过程方面来讲,英语分层教学的规模大、对象广泛,包括全校的学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学生管理、教材使用、师资安排等。例如,同一个提高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年级,原班主任很难有效的关注该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为了让分层教学的实施更加有效,管理更加到位,我们可以根据学校院系数量以及各系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数,把全校所有院系整合成几个大的团体,然后在各个团体内部相互沟通和商讨该团体内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英语分层教学的模式更为适应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分层次教学,既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保证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且可以更加契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释:

1.程昌明,译著.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260.

2.柳海民.现代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1.

参考文献

1.杨丽英.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J].职业与教育,2009(11).

2.王东.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理论基础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

3.缪道蓉,陈渝.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1(5).

4.黎维红,叶红.分层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5.周小果.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杨婷婷,女,1983年生,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研究生,目前在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英语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和教育管理。

分层教学总结 篇4

太安中学

屈莉莉

虽然没有刻意的列出条条框框,可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无形中运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那时候只是盲目的使用自己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体系。如果说上升到理论程度以后,我们才真正的认识语文分层教学。它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同一个班级内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和最适合的教育,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估,使各类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目标,得到不同的指导,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层,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以及个别学生都有所改变,现在总结如下:

1、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强按牛头喝水,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我所教的班级九年级二班。开始的时候进行摸底调查,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予以归类,并根据各自的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有了一个基本正确的学习态度,比如说,高天,从来不交作业,而现在开始做作业了。虽然,作业的质量不高,也并不是每次都能上交,但是我觉得也是一项进步。还有逯晓航,即使上课的时候他有时会睡觉,可是每次作业他基本没有遗漏过,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进步。我们先保证他写,在让他学会怎么写。我觉得他们的状态从强迫到不情愿再到愿意再到乐意,这是一个过程,至少开始知道做作业,我认为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基础。

2、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的目标。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营养不足”,部分学生“难于上青天”的现象。分层教学之前,我们不仅要做到了解学生,还要帮助每个学生全面而正确地了解自己,以“跳起摘到果子”为原则,制订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使语文学习困难生能掌握语文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比如说大部分男生,只要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通过识记掌握住就好,就像读音、文学常识,名句背诵;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成绩中的学生适合采用这个目标;优生则要求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年级的前十名同学我觉得适合这个目标。

在课堂中,我们设置的问题和练习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比如课文中的字词,就是基础知识层次的同学完成;课文思路就有中等生来完成;好句子的理解和分析就有优等生来完成。设置问题时我们关注了每个个体,让他们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让他们慢慢的进步。此外,我还鼓励优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帮助后进生(困难生)过关。“拔尖”与“拔高”并重,推动整体素质提高。

3、使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取得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以后,就要把这种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同时,克服学生的惰性,坚定学生的意志,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对教师而言一本万利,对学生而言终身受用。有些学生你必须去他们采取“步步紧逼”的方法,尤其是九年级的懒学生,如高天天、张伟等,催催就能完成任务,不逼迫就懒的动,所以在教学中有时我会采取勉强的方式,才有效果,慢慢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2018英语分层教学总结 篇5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教学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学习“掉队”。这不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在无形之中被摧毁,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地降低,为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有效模式构建.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以进步为前提,层次为基础,竞争为手段,辅导为重点,实现目标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学有所得和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都能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事实上,新课程无论在课程标准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作了明显的层次划分。

三、教学内容分层

根据新课程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如每课的新单词、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这部分内容要求每层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如每课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第三类是难点知识,而课本中出现的知识及练习册上打*号的部分。用导学单出示各层学生的目标及任务,同时进行学习及任务的落实.四、作业分层

学习英语和学习其它课程一样,单纯依靠课堂的讲解和学习,不通过独立做作业,学生是难以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常被统一大量的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一些作业简单无必要而不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一些作业太难、做不出而不做。因此面对多层次的学生,就应对作业进行分层要求,作业不同于上课,作业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或太容易,难易要适中,多少要适量。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使同一个层次的同学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了过去那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吴晶晶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总结 篇6

纳卜藏学校:唐君莲

2010.10.21

为了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学校采用了操作性强、见效快的分层教学法,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我对初中语文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研究。分层教学法就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基础和能力把学生分为 A、B、C三个层次,对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研究,我总结出如下几点研究成果。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举措

(一)全面了解学生,初次分层

对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接手初二两个班级时,对班级的学生逐一摸底了解,其中包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平时学习语文所化的时间、父母亲关心、支持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采用侧面了解、家访、调查问卷等方式。

其次在班级中向学生提出分层教学的设想,经过一次次摸底考试,并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学生分成A、B、C三组,人数各占33%。A组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浓厚,语文基础知识扎实,对语文学习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意识;B组学生应达到义务教育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些学生智力因素好,但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语文成绩中等;C组是那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语文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或方法不当,作业效果不那么好的学生。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1、备课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A、B、C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把教材中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好相对的教学目的。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再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设计学习难度,设计好层次的练习要求。例如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阅读训练时,提出分层要求。A类:重点在于阅读中体会能力的培养,根据文章的内容,读出感情;B类:重点训练阅读中的理解能力,能读懂课文内容,说出基本含义;C类:重点训练阅读中的感知能力,能朗读和默读,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这样,因为目标要求不同,难度有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2、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又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学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在新授课中,巧妙利用时间差分层施教。一个新知识的引进,对A、B层学生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但对C层学生来说要多次重复。分层施教中巧妙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有效施教,对C层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往往效果较好。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A、B层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能较快理解和掌握,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利用A、B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开展讨论的时间,教师对C层学生给予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作业分层

布置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复习检查型、辨析简答型、综合点评型。一种题型为C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让该层次学习巩固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第二种题型为B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培养该层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题型则为A层学生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根据三种题型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要求及批改方式:C层:复习检查型+辨析简答型,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B层:辨析简答型+综合点评型,教师全部批改;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拔尖题。这样的分层布置作业,意在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如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三种题型:a,在读懂(翻译)文章的同时,概述课文内容;b,发挥想象、联想,进行扩写或续写,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c,对课文的写作手法作评析。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且能满足不同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为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创造、发挥潜力的余地。

(三)考核分层,变换梯队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教师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包括上面所述的三种题,采用同样的方法。C层:复习检查型+辨析简答型,B层:辨析简答型+综合点评型,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拨尖型。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教师辅导,互助小组进行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每个学生进行各次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第一次可提醒、鼓励,以后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降一层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二、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一年年多的实践,从几次考试中,初步表明实验基本达到预想效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调整和改善。访问调查、抽样调查表明,通过“分层教学”实验后,全班有85%的学生喜欢语文课,有45%的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有76%的学生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23%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水平;班级的学习语文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

1.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辅导下愉快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符合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心理特点,解决了长期以来班级授课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充分发展的要求。

3.体现了“减负”的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各取所需,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使每一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把“减负”落到了实处。

三、分层教学的思考

1.分层教学牵制老师很多的精力,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相对要困难。这些学生在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古诗文的背诵上,一定要靠教师去督促,才能去背默,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分层指导、教学,方能取得效果。

2.有些知识点及知识新授环节分层较为困难,有无从下手之感,建议最好以备课组为单位,各教师根据各知识点统筹分层,然后进行讨论总结,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使各知识点的分层更趋合理科学。

3.对效果的评判只能用分数、成绩来衡量,某些项目的内容,如学习品质,阅读能力,无法量化体现出来。

4.有些学生的进步出现反复迂回的情况,而长时性效果还有待作长期追踪研究,一年的时间显得匆促。

初中语文组分层教学总结

纳卜藏学校:唐君莲

分层考试总结 篇7

刚分A, B班, 分到B班的学困生觉得没面子,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 并伴有厌学、弃学等不良情绪.如果一开始思想工作做不好, 就会使B班陷入一盘散沙、不可收拾的境地.因此, 分班后的第一节课, 我面带真诚的微笑走进教室, 信心十足地对他们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要分A, B班进行教学?是想放弃你们吗 (这正是他们心中的想法) ?不!绝不是!而是老师对你们有信心, 相信你们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只有通过分班实施分层教学, 即针对你们的水平层次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有的放矢, 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我坚信:只要我们师生团结一心, 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连我们自己都吃惊的好成绩!同学们, 你们有信心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 深受鼓舞, 一个个抬起了头, 挺起了胸, 茫然无助的眼睛里闪烁出了希望之光.“有!”回答的声音低沉有力, 震撼人心, 因为这是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事实上, 不只是第一次上课, 而是每一堂课我都热情饱满地投入教学, 对学困生充满耐心和关爱, 一起讨论, 一起总结, 手把手地教, 肩并肩地学, 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使后进生越来越有信心.

二、在教学中注意由浅入深, 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通过小题, 查漏补缺, 落实知识点

一般来讲, 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点不能形成能力, 并不是对知识一点也不知道, 而是知道得不全, 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容易落入问题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尤其是解选择填空题时, 其弱点更容易暴露出来, 仔细分析此类现象, 便会发现许多知识点他们并没有掌握.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强化基本功训练, 过好运算关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中学数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而运算能力差是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甚至影响到他们数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他们之所以不能正确地运算,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上不重视, 眼高手低. (2) 相邻概念模糊, 相近公式混淆导致运算错误.如分式加减运算中的通分与解分式方程中的去分母, 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等总是张冠李戴. (3) 计算方法不合理、不灵活, 计算技巧不熟练.

针对上述情况, 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教育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运算, 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运算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 加强对公式、法则的理解掌握, 防止学生在公式、法则运用中的负迁移.我在专题复习中, 每节课都目的明确, 个个落实, 一一过关.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模拟训练, 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考试方法技巧等的全面考查与提高的过程, 是中考前的实战演习.但对B班的学困生来说, 如果不加处理地套用整套试题, 就会使他们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 极大地挫伤那些本来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一方面, 我根据学生实际重新编排试题, 十套试题形成梯度, 题量由少到多, 难度逐渐增加, 然后再练五套完整的中考模拟题, 使学生有个逐渐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 在模拟训练中, 我一改学生考、老师监的传统模式, 大力提倡师生互动, 每名同学有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老师举手求助, 经过老师提示或讲解的题目解答正确仍然得分, 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杜绝了坐等考试结束的消极现象, 把考试变成了另一种促进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非就题讲题, 而是采用“找出问题———补习基础———重新过关”的指导方法.比如有学生运算不会提问, 我首先和他一起寻找原因, 发现是负指数幂运算的问题, 就一起复习负指数幂运算公式:a-n=1an (a≠0, n为正整数) , 并讲清它的意义及运用方法, 然后出几道有关负指数幂运算的题目让他练习, 直至过关, 自己做出考试题目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 不仅让他们在模拟训练中学到知识, 而且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爱心加耐心是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科特点,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困生的转化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做好这一工作, 获得大面积丰收,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根据自己所教两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 将他们重新分成A (中上生) 、B (学困生) 两个班, 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B班 (学困生) 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 令人欣慰.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初三数学复习中对学困生转化的几点认识与做法.

关键词:初三数学,总复习,学困生,转化

参考文献

[1]郭文.初三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及转化方法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1) .

上一篇:轧花厂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微型计算机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