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1

经过多年努力,威海市人口计生工作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社

会基础,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如何做好“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市人口计生委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了调查了人口计生工作对威海全局发展的影响,客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研究探讨了下步发展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开信》发表30周年人口计生工作对全局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自身各要素的均衡发展,推动了人口自身生产和谐发展。一是人

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测算,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市累计少生人口200万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28‰、21‰,下降到2009年的6.18‰、-1.17‰;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3.6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自1999年起,连续12年人口自然负增长。二是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全市育龄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五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4岁;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3800多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人口万人比连续多年居全省前茅。三是人口结构明显改善。生育率的平稳下降成功消除了几次生育高峰对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曲线趋于平缓。截至2009年底,全市15岁以下、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3%、76.7%和14%,人口总抚养比由1980年的47%下降到30%左右,形成了持续近30年的“人口红利”期。四是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实现了由“早、密、多”型向“晚、稀、少”型的稳定转变,少生优生、依法生育的先进人口文化已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合法生育率稳定在98%左右,晚婚晚育率稳定在90%以上,有4.8万个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农村独女家庭自愿报名不生二孩,占农村独女户总数的66%,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密切相关。扎实有效的人口计生工作,为全市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人均

GDP达到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人均储蓄16560元,位居全省前茅;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7平方米。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用于教育、文化、保健和旅游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09年城、乡的28.47%、3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9

个百分点。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全市现在总人口将超过400万,那么经济社会诸多指标都将退居全省中游以下。据测算,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因少生人口而节省的抚养费累计超过600亿元,相当于1980年以来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3%、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8倍。这就变相增加了社会积累,拉动了内需消费,提高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三)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实践,积累了丰硕的宝贵经验。威海市人口计生

工作起步早、基础好,不仅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为全省、全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三为主”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六条:一是坚持“四个不动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计生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二是坚持综合治理,把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社会管理服务一起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要求,采取经济、法律、科技、教育、行政、服务等综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积极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框架体系。三是坚持宣传先导,大力传播先进人口文化和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性宣传中,把家庭美德建设和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纳入精神文明创建中,把树立婚育新风纳入“三下乡”活动中,在全市普遍形成了不比生男生女和孩子多少,而比生活质量和儿女成才的新风尚。四是坚持强根固本,着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农村,建立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在城镇,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新格局。五是坚持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着力构建制度化的奖励免费资金落实机制、系统化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人

性化的社会救助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的“少生奖励、困难救助、服务免费、政策优先、贫困扶持、养老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六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开展认真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推行免费婚检制度、城乡低保人群孕产期保健和0-3岁儿童保健基本项目服务免费制度,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优生优育工作机制。

二、当前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当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对人口环境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威海人口计生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要求看,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三番,经济总量超过4000亿元,人均150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以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前提。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控制,经济建设成就将被过度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将直接影响综合竞争力;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人口问题得不到统筹解决,将会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缓解人们后顾之忧、拓展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提高人均保障水平、更好地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从存在问题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婚育观念与现行生育

政策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人口计生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低生育水平反弹的现实压力依然存在。威海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低生育水平,群众婚育观念也实现较大转变。但是,群众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的转变还不稳固。随着生育旺盛期妇女增加、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龄期,政策内生育水平出现回升;一些地方违法生育有所抬头,特别是名人富人等特殊人群超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二是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人口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尚不适应;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造成巨大压力。三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力度有待加强。各级各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惠民政策时尚未充分体现出关注、优惠计生家庭的必要导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支持力度。

从发展机遇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加快发展的关

键时期。2009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召开了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并于年底评选表彰了第一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威海是全省仅有的3个综合改革示范市之一。2010年初,威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所属市区、镇(办)两个层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构架起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改革框架,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人口计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三、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持不懈抓好人口计生

工作,对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应在以下三个层面有所突破:

(一)在思想认识层面,要倡导人口均衡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

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人口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均衡,即人口的规模、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质上都是人口发展不均衡的表现。我们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人口的结构性协调和持续性发展,将实现“人口均衡”作为人口发展的目标,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还应站在社会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口

均衡发展问题,致力于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在制度机制层面,要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自2003年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威海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综合治理、人口现代化建设等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一步要结合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和省里的有关部署,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系统性改革,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构建与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确保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

(三)在工作实践层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整体

工作上水平。重点加强四个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生工作格局,切实抓好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加大城镇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加发30%一次性养老补助待遇的落实力度,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应得的经济社会权益。做好经济社会公共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有机衔接,积极整合相关部门政策资源,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建立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在新农合、新农保、就业培训、扶贫开发、拆迁补偿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对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增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消费和发展能力。

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紧紧依靠村党

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加强日常管理,深化宣传教育,倡导婚育文明,强化村集体内部的利益导向,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牢固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逐年稳定增长的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大力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形成集“宣传倡导、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工作和行政管理”为一体的人口计生公共管理体系。

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建设,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巩固发展县级服务站的基础上,有效整合镇级服务站资源,突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县乡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成为群众接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首选单

位。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计卫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卫生资源的作用,全面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需求。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工商联在促进会员交流合作,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参政议政、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禁毒防艾、新农村建设、“3.10”地震灾后重建、“四群”教育、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为非公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为切实发挥好工商联桥梁、组带、助手作用, 真正体现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 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 盈江县工商联合会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会员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情况, 倾听非公经济人士的意见建议。几年来, 围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人才环境, 开展了一系列重点调研, 共撰写各种调研报告、建议8篇。通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调查了解, 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 而且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2013年1月两会期间, 共提交提案、议案70余件, 受到县领导和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 培先进、树典型、抓宣传、促健康

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创强县, 一年一大步, 五年跃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工商联配合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向省政府推荐盈江县昊龙公司总经理杨再强获青年创业省长奖;向省委推荐盈江县星云有限公司党支部获云岭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向州政府推荐星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潇云获州级劳模;向县委、县政府推荐坚果公司获年度发展工业经济二等奖;向省委、省政府推荐盈江坚果公司获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奖;推荐盈江县华玉经贸有限公司、盈江县星云有限公司为先进私营企业, 授州政府表彰, 推荐盈江县永胜购物中心林茂恩等8人为先进个体工商户, 授州政府表彰;向州政府推荐边陲有限公司总经理沙荣华获德宏州民族团结模范奖;向省委、省政府推荐红盈工贸有限公司获爱心扶贫优秀企业奖。推荐个体工商户左仁芬获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奖;推荐个体工商户李继柳获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县工商联干部尹胜祥在“3.10”抗震救灾中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先进个人奖。先后共有60余户次民营企业受到表彰。

(三) 加大服务力度, 广泛开展经济社会服务

在外引内联方面, 盈江县工商联组织25名考察团成员赴温州党校学习、考察。对温州、义乌、宁波、上海等地民营企业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 使大家对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温州民营业主“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做法与理念有了更新的感受和认识。

在解决就业方面, 工商联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5次, 共组织34家民营企业提供173个就业岗位, 应聘人数达900余人次。

在会员工作方面, 截至2012年底, 工商联会员302个, (其中企业会员54个, 个人会员248个) , 已建乡镇商会6家, 行业商会协会3家。

在培训工作方面, 组织企业家21人参加州委组织部、州委统战部举办的税务、商务礼议等知识培训;组织非企党支部书记19人, 参加州委组织部、州委统战部举办的企业党务知识培训;组织工商联干部参加州委统战部、州工商联举办的统战知识培训;选派一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省工商联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现代企业管理培训;选派一位民营企业家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世界华商大会;选派机关干部2人参加省工商联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 2人到苏州党校学习。

在维权工作方面,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盈江县工商联合会和相关部门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去年缅甸政局动乱, 造成中方部分企业和商人经济损失, 工商联 (商会) 积极与缅甸克钦邦沟通联系, 其同清理债务1.7亿元, 目前已偿还中国方面企业和商人9千余万元。接待来信来访67件, 67件都得以妥善解决或圆满答复。

(四) 注重教育引导, 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光彩事业是民营企业家发起并实施的以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目标的开发式扶贫事业, 本着“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利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 工商联认真做非公经济人士的工作, 引导他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积极参与光彩事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截至2012年底, 捐款达2700多万元, 充分展示了广大会员、非公有制企业、非公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 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工商联是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 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作的辅助性已成为工商联事业的闪光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既:工作前瞻性不强, 对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够敏感, 把握机遇不够及时;深入学习、调研、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工作有待加强;发展基层商会、壮大会员队伍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商会组织建设还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开展对外联络交流活动不够;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不到位。

二、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建议

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扎实开展工商联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 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盈江做出贡献, 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增强对工商联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力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面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怎么打开工作层面, 如何推动工作向前, 唯有创新。发展是创新的动力。我们要善于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找出问题的关键,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前工商联的许多工作都是富有挑战性、开创性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积极开拓创新, 探索新机制、寻找新方法。我们要继续做好工商联的自身特色强、实际效果好、社会影响广、示范作用大的光彩事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活动。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到突出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实效。做好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做到位不越位, 帮忙不添乱。在组织建设中, 突出增强工商联的影响力、凝聚力, 管理和服务好会员, 更加有效地引导、教育、组织非公企业和广大会员承担社会责任。建议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发{2010}16号文件, 要切实加强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 把工商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 从法律上明确工商联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任务

要从法律上明确工商联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任务, 做到依法治会。从调查情况来看, 取得较出色工作成绩的基层工商联组织, 绝大部分是依靠自身的积极主动及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否则, 工商联开展工作就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认为,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中, 作为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商会, 必须具有权威性, 不仅要有党的政策指引和高度重视, 还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法律的保障。

(三) 赋予工商联相应的服务管理职能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商会、同业公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的基层商会组织, 是经实践证明能最大程度发挥商会优势和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从全国各地的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发展情况来看, 行业商会的运作和发展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一些地方政府已给予工商联组建行业商会、同业公会授权, 希望能给予更多的管理权限。建立领导班子与工商联对口联系、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系等工作机制,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政府向工商联让渡相关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在转变职能中要将更多的行业管理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能归还或委托给工商联组织, 避免“治理真空”, 各级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人士在经济领域的专项表彰应由工商联承办实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的劳模、三八红旗手等社会荣誉的评选表彰应由工商联参与推荐。

(四) 加强工商联干部队伍建设

推动工商联工作不断前进的决定性因素是工商联组织, 而在组织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工商联的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 加强是党委、政府的工作;而改进就涉及工商联自身, 工商联的工作有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改进。工商联工作必须坚持“有为才有位”, 只有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在新的形势下, 党和政府对工商联工作越来越重视, 期望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尽快提高工商联组织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工商联机关干部队伍素质, 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都过硬的干部队伍, 以适应工商联事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抓好非公有制人士队伍建设, 事业是人做的, 非公有制经济要发展, 没有一批企业家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要注重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企业发展好、社会责任强、公众信誉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充分发挥县级党校“阵地”, “熔炉”和学历教育的作用, 为盈江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素质教育打下基础。据不完全统计, 盈江县委党校先后已培养了20多位企业老总的大专或者本科的学历教育。二是要加强机关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关工作制度, 转变机关作风, 增强工作主动性,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提高工商联组织的执行力, 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以适应工商联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紧迫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决定了工商联组织能否出色完成党和政府交给工商联组织的历史重任。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就决定了能否出色完成党和政府交给工商联组织的历史重任。所以, 要加强和改善对工商联干部工作的领导。在进口上, 不能把工商联变成安排性质的单位, 要通过公务员招考、干部交流、干部轮岗等形式, 逐步把一批懂经济, 热心商会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工商联队伍中去。在出口上, 要建立能进能出的机制, 组织部门在安排干部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时, 把工商联干部纳入计划, 统筹安排, 形成畅通的干部交流渠道, 并加大培养、选拔、交流力度, 充分调动广大工商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保持工商联组织的旺盛活力。

(五) 根据实际, 工商联工作应各有侧重

工商联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特别是工商联面对着人少事多、经验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人员素质尚需提高的状况。要善于抓问题的关键, 抓住重点, 才会出亮点。但在实际工作中, 盈江县工商联的工作应该有所侧重, 不能一概而论。在当前和今后的时间里工商联的工作应侧重经济性, 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和“3·10”地震的灾后重建以及建设美丽新盈江这个大局, 统筹兼顾,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工商联的工作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工商联组织的作用。

(六)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当前, 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 利益格局加速调整, 劳动纠纷问题尖锐。要坚持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任务, 充分发挥工商联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的作用,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法与工会就职工工资、生活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 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服务和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

总之, 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要紧紧抓住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历史机遇, 切实履行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 不断发挥好职能作用,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务实进取以崭新的风貌, 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 为盈江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大腾飞和创建平安盈江,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富饶的新盈江, 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各个领域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 支持了国家财政, 缓解了就业压力, 改善了人民生活, 为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形势、明确和把握任务, 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 就结合开展调查研究的情况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新时期 计划生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探析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上纠正人民群众的计生理念,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问题的关键,因为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认真学习理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人口政策的认识、真正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得到有效的思想保证。

1 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地区计生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在道路建设、教育质量还是生活水平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建设水平正逐步向城市看齐。但是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短期内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传统的思想仍在普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因而计划生育观念仍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群众重男轻女,并认为子女多才有依靠,不仅能够承担家里的负担,而且子女之间相互照应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站住脚。因而他们无视国家的计生政策,超生、偷生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没有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利益,反而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管理。

1.2 城市居民计生观念留隐患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向大城市工作和创业。这原本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却留下诸多的隐患。一方面,这些人才很多不是大城市户口,为了能在大城市扎下根基,他们往往以工作为第一要务,认为生育过早或者生育孩子较多自己难以承担,所以他们一般都是晚婚晚育的代表。尤其是当女性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后,生育的质量和自己的身体都难以保障,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压力又非常大,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人群在城市大量存在,将来城市老龄化问题就日益显露出来。但实际上,他们对国家的计生政策是比较清楚的,而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不是计生工作人员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的。

2 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2.1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明确计生工作的重要性

对人民群众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这要求计生工作人员首先对国家计生工作的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国家计生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尤其是关于生育二胎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向农村百姓全面而正确的解说。农村百姓的法律意识一般比较单薄,而且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如果计生人员对这些政策的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且工作方式不妥当,那么计生工作不仅不好开展,而且很容易引起百姓对国家法律的误解,甚至公开反抗计生人员的法律普及工作。其次,计生工作人员要明确计生工作的重要性,使农村百姓和城市精英阶层明白,作为国家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的计生工作,对百姓自身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强化百姓对国家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自觉的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支持计生人员工作的开展。

2.2 依法开展计生工作,必要时可以采取强硬的执行手段

计划生育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事关百姓自身的利益而且与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了保证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必要时可以依法采取强硬的手段。计生工作与其他的普通工作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只有将这几种特点恰到好处的发挥出来,才能获得良好的计生效果。计生工作人员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安排,每个工作人员对辖区百姓婚育的基本情况要有准确掌握,然后才能做好辖区育龄妇女、怀孕人群、节育措施等相关工作。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和服务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达到计生的目的。如果一些百姓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后,仍然违反国家计生政策的相关规定超生、偷生,甚至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引诱下对孕妇做男女B超检查以至于故意堕胎等,那么计生工作人员就可以将这些情况向上级部门通报,并协同主管人员对这些计生对象施行适当的处罚。而对那些规范执行国家计生政策的家庭予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通过这种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其他育龄人群,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计生人员的工作。

2.3 采用多种措施,提高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讲究方式,良好的工作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生工作的开展不是冷漠、刻板的执行国家的计生政策,当然个别情况除外。一般在进行计生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思想教育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如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帮助新婚夫妇的户口办理工作,让这些潜在的计生对象免除后顾之忧;深入社区或农村与百姓进行思想沟通,将思想教育工作自然的加入到沟通中去,让百姓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不自觉的提升了思想觉悟;而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通过计生教育的网站建设,向大家传递最新的计生政策和信息、节育的方式、以及怀孕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生育期间应该做好的护理工作等,让百姓与计生工作人员的距离感渐渐消除,以思想疏导来代替政策围堵,切实提高计生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此外还应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绩效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让计生工作人员有责任意识,对群众的工作也才更有动力、更有说服力。

3 结束语

虽然我国社会和科技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计生工作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普通百姓计生意识和提升他们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国家基本政策的规定,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永文.做好国有企业计划生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2(26).

[2]于秀萍.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6).

[3]韩丹.新形勢下如何加强企业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4

林杯华谢明登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群众路线政治任务 工作方法

一、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趋向新特征

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方式、组织方式、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群众思想行为多变性、差异性和独立性的日益增强,影响群众思想、行为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从而使我们群众工作以及党群干群关系凸显了新的趋向和新的特征。

(一)“新”在群众工作趋向多元化。一是服务对象多元化。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出现了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与过去相对单纯的单位人、农村、企业职工的情况不同,现在已经广泛出现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不少新的社会阶层,以及流动人群、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群体,均成为群众工作的新对象。二是反映问题多元化。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军转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历史遗留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问题。同时,随着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在村级换届选举、村务管理中引发的矛盾不少,金融商贸领域群体性事件风险隐患凸显,非正常死亡事件已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新热点。三是利益需求多元化。在改革中需求不断变化的群众个体根据各自所处的生存状态,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使群众需求从单一化的个人利益转向狭隘的地方利益、单位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转变,从普通化的物质利益向生存利益、精神利益、民主权利转变。对党委政府来说,就要针对不同利益群体做好统筹工作。四是工作主体多元化。党委不仅要做好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还必须发动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中

介组织来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形成党的群众工作合力。五是操作手段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行政组织资源垂直命令式地动员社会的效力已越来越弱,而以利益驱动为杠杆的经济手段,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伦理手段,以契约自由为主体的法律手段,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舆论手段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党的群众工作的手段将趋于法制化、理性化和平等化。

(二)“新”在干群矛盾趋向复杂化。一是潜在问题和突发事件互相交织。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畅顺的沟通机制,民意得不到有效表达,群众的要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老百姓没有“出气口”,储存着大量潜在不稳定因素。一旦产生诱因,很快就会出现众多的以围观、起哄甚至挑衅作为手段的声援者。另一方面,一些群体性事件不能及时得到处置,经过发酵、发动、表达、对峙、破坏等各个演变阶段,增加了处置的难度。二是有理诉信访和无理取闹互相交织。现在,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一部分是由于初信初访不够重视,该解决的不及时解决,推诿扯皮,导致矛盾上交。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群众为了达到自己的诉求目的,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和“唯上”心态,对于法律渠道、民间渠道能够正常解决的事情,动不动就到党委政府机关访、闹甚至打、砸,以致越级访、重复访和集体访增多。三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互相交织。当前,社会矛盾以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对抗性矛盾的苗头和倾向。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先经过周密策划和组织,内部组织层次分明,人员分工明确,有统一的口号和行动方案,进退都有人控制和指挥。同时,一些别有用心人员、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竭力挑拨离间党与群众的关系,故意制造党和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在工作中不授人以柄。

(三)“新”在形成原因趋向多样化。一是决策失误。制定政策措施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利益调整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分析不细,制定的政策、规定出现不平衡、不统一、不连贯、不稳定现象,执行政策随意性较

大,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没有慎重考虑,在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作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干部失信。不熟悉、不了解、不适应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习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置不公正、表态不算数、承诺不兑现,今天否认昨天、本届否认上届、个人否认集体。还有一些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一些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能及时洞察,缺乏事前发现能力,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难以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三是处置失当。我们有一些干部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看不准群众诉求的核心问题,抓不住挑起事端的首要分子,工作方法简单化,动辄罚款、赶猪、撮谷、抬家具,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增加了社会对立情绪。四是渠道失畅。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拓宽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但利益诉求渠道狭窄乃至缺失的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群众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干成了什么,不经意间影响了干群关系。五是心理失衡。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一些群众对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不能够全局、理性地看问题,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影响,便产生心理失衡和认识上的偏差,引发怨气和不满。

二、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关键要带着深厚感情,带着强烈责任,带着科学方法,去做深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敬之以心。大量事实表明,当前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在思想上、感情上严重脱离群众造成的。这几年,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干练、干事、干净”的“三干”干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大家筑牢“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好、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好、多重”的思想基础。要求我们的干部任何时候心里都要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要有爱民之心、亲民之义、为民之举。“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二)授之以利。群众是最智慧的,同时也是最现实的。为了群众的福祉,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以“家家有个好收成、人人有个好心情、处处有个好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强区目标,实实在在地体现我们党是群众利益的坚定维护者。第一,始终关注民生。时刻关注群众的关切和感受,注意从源头抓起、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抓起,及时解决关系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等实际问题。特别重视解决好贫困地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和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突出问题,解决好城乡区域差别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所有阶层,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第二,切实维护民权。要畅通民主渠道,鼓励和保护老百姓讲实话、讲真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处理群众信访,通过民情直通车、民情联系卡等形式畅通渠道,形成民意畅达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使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机会说话,使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第三,努力保护民利。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和人流、物流增加,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善于见微知著,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有方法、有手段,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教之以方。做群众工作要有好的方式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一是诚心沟通,拉近距离。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是沟通关系、增进了解、联络感情、拨动心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谈琐事、交朋友,以此消除隔阂、增加互信、深化友谊。这不是一般手段,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二是虚心求教,坦诚谦和。毛主席曾经说过:“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领导干部只有尊重群众,才会被群众所尊重、所拥护。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以平等谦和的姿态与群众交流,敞开心扉、虚心请教、实话实说,群众才愿意对你说真话、说心里话。如果官气十足、居高临下,那么群众自然敬而远之、三缄其口了。三是关注焦点,加强宣传。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领导干部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宣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喜闻乐见、平等民主、切

实有效,真正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理顺情绪、鼓舞士气,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共同努力。四是依法行政,打击违法。法律和政策既是约束广大人民群众的,更应该约束我们干部自己。我们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注意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增加公益性事业投入和为民办实事,把更多的钱用在群众身上,依法保障全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要认真研究建立有效预防和化解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情况的矛盾与纠纷的新办法,有效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同时,对一些别有用心利用群众问题大做文章、唯恐社会不乱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绳之以法,营造社会稳定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5

黄海农场工会紧紧围绕“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在健全维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配合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参与民主监督;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职工的凝聚力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工会组织做到了有牌子、有机构、有干部、有活动,工会工作有了良好的开局。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对工会工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如何使工会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有所作为,对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把“三民主”理念作为工会组织的基本定位。

工会的地位、作用以及赋予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社会职能,使工会工作有了作为,工会的感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

首先,强化“三民主”、疏通主渠道,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依法选举工会主席和工会委员,使工会的领导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们农场坚持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在会上,认真审议书记工作报告以及财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职工福利费使用情况、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问题;同时,认真听取场领导班子的述职述廉报告;开展民主评议场领导干部活动;对职工代表提案认真进行解答和落实;参与各种管理中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听取职工的批评和建议,完善工作计划和考核管理办法,对职工关心的本单位基本建设、干部聘任、工资待遇等热点、难点以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事前听取职工意见,事后接受职工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与此同时,还坚持对一线职工代表定期开展培训,确保一线职工代表达到96%以上,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水平,使其正确反映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实施民主监督和管理权力。职工代表大会、场务公开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使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和管理权力得以充分实施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建立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发挥职代会民主监督作用。近几年来,场工会制定下发了《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建立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并建立民主评议档案,每年都要组织职工代表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评议,按照有述职、有评议、有公布、有表态、有效果等五有要求,提高了评议质量,增强了透明度,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使民主评议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再次,建立职代会提案制度。场工会每年都非常重视职代会提案征集工作,和行政紧密配合,狠抓职代会提案落实工作。去年共收集合理化建议140多条,收集提案、议案170多条。提案、建言等都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信息来源,场工会指定专人收集、整理、论证,由工会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落实、整改,提高了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职代会提案落实率达到96%以上。

二、强化和谐意识,切实发挥工会职能。

工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一个和谐的企业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全员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实现了由工会一家推动向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联合推进的转变,使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农场工会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责任感为动力,在全场非公企业成立工会组织达到全覆盖。在职权设定上,重点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实现形式上,因企制宜地建立二级职代会制度。同时,积极探索职代会、场务公开、集体协商和职工董监事等制度有机结合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拓展职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职工知情参与、协商共决、评议监督等权利,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二是创新劳动争议调处模式,形成多元化调解格局。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频发的趋势,全场工会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推进规范企业建立劳调组织机构,切实维护职工劳动就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节假日和劳保福利等合法权益,尽量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确保职工利益不损。

三是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农场大局的和谐与稳定。2011年,农场工会与场劳动保障部,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以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营造和谐发展的人文管理环境,建立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同时,我们场工会还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去年由场工会协办的“新春帮助职工就业招聘会”在响水县二中体育场举行。招聘会共邀请县内外企业102家,数百名农场职工及职工子弟进场应聘,150余名职工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意向。根统计,全场已转移劳动力3000多人在全国各地务工。其中,有40多名残疾人在常州时代包装箱厂等单位就业。使企业依法治企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企业与职工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满腔热忱抓维护,防止工会工作边缘化。

企业工会是企业政治生活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组织载体。因此,企业工会要准确把握和发挥职能作用,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进行工会工作的开拓创新,要防止企业工会只是摆设品,切实维护职工的健康,多角度、多领域探索维权的有效途径。

第一,维权工作浓墨重彩,联席会议形成制度。参与源头维护是最根本的维护。去年是黄海职工维权最多的时期。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农场工会配合行政先后制定《黄海农场集体合同条例》、《 黄海农场安全生产条例》、《黄海农场民主管理条例》等文件,对劳动者权益全方位保护。同时,场工会与党委联席会议形成制度,成为源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项有效工作机制。今年来,场工会为做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制定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职工职业病防治、企业工资协商、提升职工技能等制度,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基层工会也普遍与本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了许多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政策性问题。

第二,全力推进工资协商,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开展工资协商,利在实现劳资双赢,功在促进农场和谐。场工会上下联动,在全场普遍推行工资协商,让广大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制定下发推进工资协商等专门文件。积极培育各类典型,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全场工资协商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三,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切实为职工办实事。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场工会始终把困难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协助党委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建立特困职工就业、生活、医疗、住房和子女就学帮扶机制,推动帮扶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轨道。在场行政的帮助下,今年场工会拿出150万元,用于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先后有近160人次,获得了小额贷款援助,当年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部分困难职工走上了致富路。

四、主题教育激发新活力,探索工会工作新途径。

扩大覆盖面是工会立身之基,增强凝聚力是工会生存之本。场工会努力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会活力,自觉接受农场党委的领导,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会干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领导,工会开展活动面不断扩大。农场党委的坚强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政治保证。近年来,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把关定向、制度上健全完善、班子上配好配强。每年农场党委都定期召开全场工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制度建设,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场工会开展职工读书月征文、知识竞赛、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民创业的成果,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人物事迹;同时,还开展了 “三麦双增”(每亩麦田增产百斤、增效百元)即“百亩方、千亩片”粮食增产经竞赛活动,“优秀股东”、“优秀农机手”等劳动竞赛活动,不断凝聚职工,激发职工的热情。

二是创建“党工共建”机制,工会组建工作成绩斐然。“党工共建”工作是黄海的创举,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农场工会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工作联动等方面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了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喜人局面。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各基层工会积极探索多种建会形式,集中力量攻克企业建会难点,推动农场非公企业建会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是按照省总工会和集团公司工会提出的开展“争创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树新时期职工形象”主题教育。场工会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把活动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班组,把活动的目标落实到一线职工,取得明显成效。“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在基层单位蔚然成风,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技能素质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知识型职工典型。全场工会以敬业诚信为重点,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评选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职工、文明班组等形式,促进职业道德建设向基层单位推进,向广大职工覆盖,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职业道德建设新实践。

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乐融融共创和谐。

黄海农场工会把职工文化建设与企业同步发展,比翼双飞,使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各方配合”的方针,脚踏实地,多办实事、好事。去年农场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资金170多万元,建立职工读书室26个,职工休闲活动中心4个,配备彩电20余台,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1、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黄海农场工会十分注重职工文化生活,按照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亮点的工作思路,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增进友谊,防微杜渐,使干部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积极组织开展了农场内的系列文体活动,根据不同的节日先后在“元旦、春节”、“十一”开展门球、乒乓球、象棋、篮球比赛。场业余腰鼓队除正常开展活动外,还经常参与农场重大活动演出,受到良好的效果。全场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引导职工开展“学、演、展、讲、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腰鼓队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等,努力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求乐、求新、求知、求美”的需要。

2、利用节假日,围绕不同主题,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农场在“三八节”、“五一节”期间,分别按排女职工和先进标兵、优秀工作者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开扩视野;在“七一”、“十一”开展评先创优活动,组织优秀党员事迹报告演讲。同时,农场还开展“小康之家”创建工作。在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创建领导组织,农场党委紧紧抓住富民这一创建工作的牛鼻子,出台了多项支持创建工作的政策措施,各级基层工会全力以赴,加大创建的宣传力度,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目前全场已有近400户家庭申报了小康之家。

3、创建职工书屋,提高技能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农业、养殖业等专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场工会认为这是建设学习型企业,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致富职工,建设新农场的必然要求。农场工会按照集团公司工会的部署,向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号召每人捐一本书,目前已经收到捐赠近万册。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切实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真正起到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太仓市市长助理、公安局局长 陈皆一

近年来,随着太仓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去年底已达43.6万(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流动人口在为全市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我局坚持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以人性化服务推进外来人员融合进程,探索出了一条既规范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又加快融合、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路。

一、当前人口流动存在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明显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来此务工就业。以太仓为例,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以28%的增长比例涌入本地。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为5.2万人,2003年达到15.4万人,2007年跃升至43.6万人,预计到2008年底将达到50万人,这一数字将超出本地常住人口总数。在总量大幅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生存形式及其社会需求日趋复杂,对流入地的社会治安影响更为突出,人口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流动人口的稳定性逐步增加。流动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滞留时间延长。由于受城乡发展、中西部发展差距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较高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拉力”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使得不少流动人口从原先的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的 短期式季节性流动,渐渐转变为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流动,有的甚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据统计,2007年,在太仓的流动人员中,暂住半年以上的占50%,暂住1年以上的占38%,暂住三年以上的占23%。近三年,有7636名原先在太务工经商人员将户籍迁入本地。二是就业相对稳定。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因而从事职业多为中低层次的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在工厂企业务工以及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另有部分从事经商和承包农业务农。近年来,苏南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较快,客观上需要吸纳简单劳动力,造成外地剩余简单劳动力流入。目前,流入本地的流动人口多为外省农村青壮年,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9.5万人,占90%。这些人员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工厂一般的操作工、服务业的员工,其尽管就业相对稳定,但收入一般较低。除去维持生计还要寄钱返乡养家糊口,生活水平较低。以太仓2007年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例,在企业务工的有30.67万人,占70.3%,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3.85万人,占8.8%,从事个体经商的有近1万人,占2.2%,承包农业务农的有4555人,占1%。三是居住相对稳定。一般而言,流动人口多选择租赁房或工厂企业的集体宿舍作为居住房,近年来各地建造的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区也成为一些外来人员的选择。随着外来流动人员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的教育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流动人口结构呈现家庭化趋势,携妻带子的家庭式居住逐渐增多,已占总数的24%。而且因为传统的地缘感情和聚居习惯,流动人员多爱选择老乡、同业人员一起居住,形成地缘性人口聚居的特点,地缘性聚居的特点使 得流动人口的居住稳定性更加明显。

(二)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又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加之其所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一方面易对贫富差距、文化不同等产生抵触、趋利、抗争和反社会心理,成为实施违法犯罪的主体。另一方面,因其所处弱势地位,防范意识和技能缺乏,易遭受不法侵害而成为违法犯罪的被侵害主体。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流动人口其违法犯罪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对社会形势带来很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违法犯罪比例不断上升。随着本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日趋严格,常住人口违法犯罪的动机和实际数量不断下降。与此相反,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总量却呈逐年上升之势,每年抓获的外来作案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来,太仓市每年抓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均占抓获总数的90%以上。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问题。二是结伙作案的特点明显。流动人员由于工作、居住时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血缘关系、乡情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排外心理等因素,使得其很容易纠合在一起。实施违法犯罪时,也相互壮胆、分工合作、相互传授犯罪技能,一方面使犯罪行为更易得逞,另一方面也使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加大。根据对太仓近年来抓获违法犯罪人员分析,外来流动人员结伙作案的占比达50%以上,其中盗窃、抢劫、抢夺犯罪的更是高达85%。三是流动人员“第二代”犯罪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在流入地生活成长,接受流入地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俗、文化的熏陶,对流入地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使其无法融入流入地,因而产生较强的不平等感、被剥夺感。加之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固定职业,家庭管教能力有限,“第二代”违法犯罪问题日显突出。太仓市局07年抓获了45名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作案人员,占未成年作案人员总数的55.6%。四是“外侵外”类犯罪突出。由于流动人员相对处于弱势,一些流动人员作案时将袭击目标对准同为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员,案发类型多为盗窃同事或同住人员财物类案件、诈骗案件以及强奸案件等。分析发现,在流动人员实施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有41%的案件侵害客体同是外来人员。

(三)流动人口要求享受平等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员的生存状况较之前几年尽管已有较大改善,但是相比较本地常住人口仍有较大差距。流动人口生存过程中遭遇社会歧视、贫富悬殊、拖欠工资、难以维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超强度的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不尽公平的劳动保护条件、克扣或拖欠工资、随意侵犯人身自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流动人员在城市生活中没有话语权,难以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会,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境地,其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和其自身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通过正常渠道争取自身权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一些流动人口就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的非正常方式,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有的从事盗窃、“两抢”、诈骗等违法犯罪,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具有较高素质、较稳定经济收入的流动人口,寻求获得尊重、要求享受平等权益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日 益增强,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要求融入本地社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流动人员的合法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稳定与否。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面对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刑事发案不断攀升、社会治安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态势,面对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权益保障需求,我们审时度势,调整思路,从2006年起,逐步摸索建立起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市民化服务为手段,新老太仓人和谐共处的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打造了“以房管人”、“融合工程”两大品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06年以来,太仓在流动人口年增长28%的情况下,治安情况逐年好转。06、07年,违法犯罪类警情分别下降29.8%、8.7%,刑事案件分别下降4.6%、12.8%,八类案件分别下降11.7%、22.6%。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立足掌控到位,实施“以房管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

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登记管理工作,强化源头信息采集,通过提高登记率增强外来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除在企业、社区及集宿区开展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外,将流动人口易落脚的出租屋、旅馆、网吧、留宿浴室等作为管理重点,开展实名、实时、实数登记,确立了“以房管人、定位到间、动态更新、关联掌控”的思路,切实提高流动人员信息登记率、准确率和鲜活性、丰富性。⑴理清出租房底数,以房管人。06年下半年,我们集中4个月时间,对全市房屋出租户进行了一次“兜底 翻”式的排查、整治,摸清了底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到07年底,全市共登记房屋出租户3.5万户,比06年净增了近1万户,比05年净增了2万多户,现场随机抽查私房出租户登记率达98.5%、准确率达到100%、出租户治安责任保证书签订率达100%。⑵理清出租房间底数,人室一致。对登记的15万间房屋出租房间,采用镇、村、组、户、间层级代码编号法,统一喷漆上墙,暂住人员登记精确到间,改变了以往出租屋无门牌号及“到户不到间、人户难关联”的问题。⑶随时掌握变动,及时更新。建立了社区民警定期上门核查制度,基本保证人头信息的更新维护周期不超过10天。派出所信息采集室24小时运转,及时把人员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建立了暂住证满一年核查制度,人留登记、人走注销,确保登记情况与实际情况一致。⑷注重关联信息采集,服务实战。将流动人员通讯号码、房东通讯号码、流动人员配偶、同住人员及车辆等重要信息与身份证、户籍地、暂住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设定为必采必录信息,确保实战应用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采集到位。目前,全市流动人员“人室一致”率达95%,刑事作案人员案前暂住登记率达88.4%。07年以来,全市通过“以房管人”,查获违法犯罪人员820多人,其中刑事作案人员421人、治安处罚399人。在侦破去年“4.19”杀死2人恶性案件中,由于实名登记、网吧监控到位,两天就破获了案件,这起案件被省厅评为十大网络破案精品案件。二是加强对流动作案人员的锁定控制,围绕发现预警犯罪,实行信息化管理,大力提高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能力。我们改革传统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实战应用,实现民警查询与系统自动预警相结合,实现网上 报警和快速反应的结合,精确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⑴加强日常登记的比对,及时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06年以来,通过出租房流动人员登记抓获网上三逃人员83人,通过狠抓旅馆业实名登记和信息比对抓获网上逃犯15名、查获吸毒人员31名;通过健全网吧实名登记制度、全面安装电视监控措施抓获犯罪嫌疑人186名,其中网上逃犯109名;通过卡口嫌疑车辆识别比对系统查获被盗抢车辆86辆,堵截嫌疑车辆281辆,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47名。⑵加强社会面巡逻盘查、查询比对,及时判定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规定一线民警必须依托移动警务通系统每天开展疑人、疑车、疑物的查询工作,工作量由后台统计系统,列入实战部门的考核。去年以来,利用网上信息破案550多起,抓获网上逃犯及现行作案人员500多名,通过查询卡口监控图像破获5起重大凶杀案件。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组建了跟着警情布防的市、镇、村三级巡防力量共1485人,建成了监控、车辆识别、测速等三道功能齐全、联网运行的卡口岗亭61个,形成了市、镇两级中心500多个点的公安监控系统和社会监控系统互补的格局,大大提高了动态环境下的社会面防控水平。去年以来,根据110指令现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960多名。

三是加强对流动高危人群的研判跟踪,改革管理方式,实行动态掌控,有效提高挤压犯罪、压降犯罪的实效性。我们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了伺机作案流动高危人群发现难、掌控难的问题,增强了打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抓小放大”。⑴准确界定违法犯罪高危人群。为避免因高危人群界定面、检查面过宽而牵制精力过大、负面影响较大的情况,我们通过研判分析,根据近年来查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中有“案底”的人占60%的情况,将有“案底”的流动人员界定为违法高危人群,突出重点开展工作。⑵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自行研发了高危人群预警系统,对流动人员登记系统、旅馆业系统、交通违法系统录入的所有信息进行碰撞比对,凡是有“案底”的人员就会自动预警,大大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能力。06年10月份以来,共预警出有案底的违法犯罪高危人员7018名。⑶全面实行“两查一管”工作机制。对预警出的高危人群,开展“查人、查物、列入日常管控”工作。“查人”主要核查其真实身份、核对落脚地、采集指纹、核查同住人员;“查物”主要对其驾驶的交通工具通过与被盗抢车辆系统比对甄别嫌疑,对其他物品通过与协查通报被盗物品比对甄别赃物,凡有证据证明其携带物品系赃物的,能打击处理的及时打击处理。不能打击处理的,由社区民警定期见面,随时掌握动态,及时教育引导。06年以来预警出的7018名外来高危人员,通过“两查一管”,从中打击234名,有4245名高危人员在民警3次、4次见面后纷纷离开了我市,这是我市06年以来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立足和谐共处,实施“融合工程”,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0多万外来人员与40多万太仓人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平安太仓、和谐太仓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调研,出台了新太仓人融合工程的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两办”名义转发全市。一是大力开展“党建工程”,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融合。外来人员中的流动党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我们积极会同市委组织部,对流入我市数量多、居住集中的地区,采用“走上门、请进来”的办法,与输出地党组织联系,商请他们派出专职党务工作者在我市设立驻太流动党支部,按照“支部找党员、党员找积极分子、积极分子找老乡”的思路,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引导。去年以来,陕西渭南市、安徽定远县、湖北麻城先后在我市设立了驻太流动党委、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由派出所党支部与驻太流动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协助派出所开展教育管理、矛盾排查、扶贫帮困、治安管理等工作,减少外来人员的抵触情绪,其影响甚至扩大到毗邻地区。为动员流动党员亮明身份,我们以市外管办的名义,向全市流动党员发出公开信,承诺对亮明身份的流动党员享受免费挂号诊疗、免费体检、免费就业培训、优先就业等12项服务。目前,600多名新太仓人主动亮明了党员身份。

二是大力推进集宿工程,把流动人口集宿区建成“准社区”,通过增强其市民意识来推进融合。针对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出租房内,居住条件简陋、环境较差的情况,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准社区”标准加强外动人口集宿区建设。集宿区内警务室、流动人口登记站、治安调解室、社区卫生服务室、计生党团组织、法制宣传、技能培训“八个必进”;食堂、浴室、电视室、图书室、电子阅读室、社区卫生所、小超市、电话吧“八个必有”,以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吸引新太仓人入住。同时,从规范集宿区治安、物业管理入手,按照本地化管理模式,积极 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减少了公安日常管理对务工人员的“扰民”,增强了新太仓人的市民意识,较好地推动了新太仓人融入太仓。

三是大力开展“法制工程”,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素质来推进融合。编印了《新太仓人读本》,为新太仓人提供法律知识、计划生育、劳动保护、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针对当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低龄化问题突出的情况,由派出所分管社区副所长担任民工子弟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社区民警担任校法制辅导员,定期到民工子弟学校上法制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民工子弟的法制意识。对外来人员违法子弟,采用“结对子”的方法,加强帮教,对家庭生活贫困的流动人员违法子弟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以来,我们先后与8个外来人员困难家庭开展了结对帮困,捐款捐物2万多元。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激励工程”,通过寓教于乐,激发流动人口奋发向上、创业立业的热情来推进融合。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开展趣味体育比赛、新太仓女性技能展示、优秀文艺节目选拔评选、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文体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加快新太仓人的融合。通过举办“十佳创业者”、“百名优秀流动人口”评选表彰活动,为流动人员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争先创优的氛围。此外,还组织警官艺术团到新太仓人较多的企业和乡镇进行巡回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公安机关服务的氛围。在新太仓人中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因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导致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苏南地区,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决定了流动人员规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加快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对流入地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持续压力,给流入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并且由于城乡差别、生活差距和文化差异等影响,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交往、融合等也存在诸多矛盾。如果忽视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当涉及外来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积重难返时,其后果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多起外来人口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也已佐证了此问题的严峻。基于上述认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太仓市局一方面根据法律的规定,积极履行职能,对流动人口实行规范管理,促进其有序流动;另一方面积极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从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文化吸引、增进理解包容等多层面入手,促进其与本地人的融合,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 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管理理念,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力度。面对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如果单纯地将他们视为社会不安定的制造者,视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就会采取戒备型、防范式管理的方法,造成社会对立,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我们从统一思想认识着手,形成“三点共识”,定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调。首先,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是事关安定和谐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正视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对治安带来的压力,必须先抓住流动人口管理这个“牛鼻子”,下大力气解决流动人员违法犯罪高发影响社会治安稳定这一问题。其次,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绝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员的愿望。加强流动人员管理,预防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和各种安全事故,不仅能够增强本地居民的安全感,同时也能增强流动人员的安全感,是绝大多数外来人员所拥护和支持的。加强流动人员管理不是“扰民”,更不是“歧视外来人口”,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服务。要实现平安和谐,必须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形式,从更高层次上推动流动人口融入本地,通过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尊重和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市民意识和第二故乡意识,使他们较好地融入本地,与本地人和谐共处。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立足工作实际,摸索并实施了“以房管人”、“抓小放大”的管理方式,同时坚持主动融合、促进和谐的服务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管控住了必须管住的人,实现了 “管住一小批、安全一大批,打击极少数、服务绝大数”的目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喜人成效,而且也避免了以往“大呼隆”、“扰民”式检查对绝大多数安分守己外来人员的影响,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齐抓共管,多部门积极参与,建立起全社会综合参与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如果仅仅靠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剃头担子一头热,是不能取得综合效益的,必须建立起实行党政领导、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规范完备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我市成立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综治委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列入各镇(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在流动人员多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或服务站,配备人员负责落实具体管理措施和开展相关服务。同时,加强了管理力量的配备和经费的保障。全市按照1000:1的标准配备了318名外来人员协管员,作为外来人员管理的基本力量。健全了外来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用于外来人员协管员队伍的经费由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了07年的630万元,其中市财政负担70%,镇级财政负担30%,人均经费已达2.5万元,在经费上确保了外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劳动保障、教育、计生、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融合工作。特别是在开展融合工程的过程中,宣传、体育、文广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组织参与开展了新太仓人文明礼仪教育系 列实践活动、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融合氛围。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7

关键词:新时期,档案管理,思考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企业的文书档案日渐增多, 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文书档案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文书档案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文书档案是将文书信息整理存档以备有需求的部门随时使用的, 所以, 就目前而言, 设立健全的、系统的文书管理档案, 并对其管理工作加以创新和实践是各大小企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现今社会, 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日渐被人们提上管理日程, 一套行之有效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需要一批专业水平较高, 道德品质优秀的工作人员进行建立并完善, 因为从文书档案的形成到档案的确立, 以及档案的归档, 整个过程琐碎而繁杂, 尤其是归档时, 要保证数据、案例等信息准确无误, 很多符号, 哪怕一个小数点就会影响整个文书档案的正确性, 所以这就需要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是不可以掺杂虚假信息和错乱数据的, 这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很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一些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思维落后, 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专业管理水平较差, 最后就导致文书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理念是不协调的, 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存储档案文书的质量有待考察。因为现在的文书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差, 所以致使文书档案在建档和归档时出现了文书质量问题。管理人员意识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 道德感和责任感不重, 以及一些个人的利益驱使致使一些工作人员在资料搜集时就开始弄虚作假, 文书档案一开始的建立就是错误的, 信息不真实, 此外, 在文书归档过程中, 因为对数据和内容等细致的要求比较多, 有些工作人员在进行电脑输入时思维不够缜密, 输入不够细致。另外, 文书档案存档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书档案在选择时不够全面的问题, 很多重大事件、重大理念没有被采入文书档案中, 文书档案内容空洞、简单, 这样就不利于以后为企业查档服务。所以, 在整个系统中, 文书的准确性和质量性有待考察, 迫切地需要实行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制。

(三)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立案”的整理方式, 基本上都是工作人员手工进行档案的搜集、建立、归档和检索工作。这样的方式繁杂、琐碎, 并且个人的因素很高。质量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做好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把好质量关, 就需要正视现在文书档案管理方法的落后性。现在的管理方法, 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也不见文书档案的质量很高, 在种形式下就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方法, 正确地使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文书档案管理, 因为只有系统的、科学性的、规范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节约人力、物力, 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新时期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一) 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建设。要想提高档案工作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不断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还应该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 让广大的文书档案工作者对该本职工作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感, 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库藏整理基本功外, 还能够做到时刻检阅、勤加整合。文件的收、发登记是必须谨慎细致的。除了业务水平外, 还应该注重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杜绝工作人员在进行文书档案建档和归档时出现徇私舞弊, 偷工减料, 投机取巧的行为。这就需要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管理工作体系, 制定相关的人员规范责任制度, 明确划分人员的管理职责, 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岗内培训和岗外教育。

(二) 注重文书质量, 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标准化的管理是时代所需, 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员工进行标准化的职业培训, 建立相关的责任机制和, 区别各个员工的工作内容, 这样才能确保档案的采编和资料的归档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并且一旦文书档案查阅时出现错误的话, 也可以及时地查找相关责任人。具体的方式、方法是在建档时工作统一进行工作任务分配, 并在每一份文档上标明相关的工作人员姓名等, 实行管理制度责任制,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 细分工作后员工也会更加积极地开展工作, 在以后的实践中也会节约时间、节约人员成本, 避免工作的交互性。建立标准化的管理, 注重员工对于文书档案的质量管理, 这样对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即为有利的, 对于日后的文书档案的检索效率也有着大大的提升作用。

(三) 加强现代化管理。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很多都是手动的, 在今后的发展中亟须引入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采取高科技的文书档案管理设备, 加强办公自动化技术水平, 尽量规避认为工作失误, 提高文档的准确性和安全系数。

三、总结

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化;推广;思考

中图分类号:S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6-1

1 农机化推广的不利因素

1.1 地理特征和种植结构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发展

我市总体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七分田、耕地面积17万亩,地块小,坡度大,大型农机具无法进行农田作业,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大中型农机具综合作业完成较困难。

1.2 推广经费不足,实验、示范难以完成

对于一种新型农机科技成果,在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经过推广部门进行试验、示范、分析该种新技术、新机具在本地是否适用、可行后才能进行推广、普及。由于推广经费不足,农民不了解这种新成果的技术要求,致使无法完成实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环节,农民不了解这种新成果的技术要求,也就不能盲目进行引进。

1.3 农民们掌握信息少,对农机化新技术认识不足

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把各种信息传递给农民,农民对这些新技术、新机具掌握不够,只凭经验进行农业生产。

2 农机化推广有利条件

2.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做好农机化推广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小型拖拉机也列入补贴范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2009年我市的农机购机补贴达到320万元,这就给我们做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2 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民购买机具的积极性也有较大提高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们也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购买农机具也成为他们首先的发家致富项目,购买新型实用的,能够综合作业的机具、技术是农民们的渴望,也是我们推广工作的突破口。

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契机

由于我市地处边远山区,山林多,耕地面积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大中城市务工,在这种局面下,农业机械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农民购买农机和使用农机时加以引导,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

3 做好农机化推广工作的措施

3.1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广高效适用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首先争取政府和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对引进的机具进行试验,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荐给他们,并做给农民看,使他们认识到使用农业机械的好处,增强他们的农机化意识,转变传统观念,积极转变生产方式,结合农时,在示范基地举办现场演示会,引导他们将农机化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3.2 规范农机化推广行为,不断完善农机化推广方法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相继出台实施,这些法律法规是我们开展农机化推广工作的主要依据和规范推广行为的准则。我们的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要深入实际,开展细致调查工作,急农户之所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引导他们自愿地接受和使用新技术。

3.3 遵循农机化推广程序,保障农业机械的适用性

农机化推广应当遵守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原则。先在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对比,然后进行现场示范,在保证适合当地地理条件,能够节本增效后,才能进行推广普及,尽量避免盲目推广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3.4 抓住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的契机,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发展

国家对农民购机补贴款的增加,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也增加,我们要在土地平整且较集中的地区扶持农机大户,为他们传送技术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在生产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他们开展跨区作业,增加他们的收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更多的农户看到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我们可以不断扩大推广范围。

3.5 加强农机化推广的宣传工作

宣傳工作对农机推广工作有十分重要意义,实质上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力宣传,全面发动的过程。一方面是宣传领导,在试验示范过程中和结束后,就要不断地请领导参观现场,向领导汇报增产情况和取得的社会效益,以引起领导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对于确实适应生产需要的项目辅以行政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另一方面是宣传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使群众加深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以现场会,展示会,技术咨询、印发资料等直观形式为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

3.6 开展农村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充分了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任务,以及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原则、推广程序、推广方法。农机化技术实质上是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科学管理三者的有机统一,如近些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等都是如此,随着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这种有关学科的统一性将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因此,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必须掌握农机工程技术知识外,还应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包括各相关农业科学专业领导的基本技能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和教育农民。

3.7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新的农机具在市场逐步推广之后,要建立相关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推广成果,逐步建立机具及配件的生产供应、维修、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网络,促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广泛普及。

上一篇:课间文明活动倡议书下一篇: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