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理论创新(精选8篇)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
曾庆林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创新写作教学是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创新能力,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与训练中,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然而,综观各地现状,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该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符合,而中学写作教学效率也相对低下。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写作教学上的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本文特针对当前学生写作及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写作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写作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做了新的探究。
一、当前学生写作及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创新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师生心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个性化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理念,确实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不少创新作文争相涌现,不少中学作文园地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但泥沙俱下,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病态”写作思想倾向的抬头。由于有些教师对创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一知半解,没有真正掌握其深层丰富的内涵,因而,在指导中学生写作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中学生在写作“创新作文”时出现了一些离奇古怪、悖情夺理的不正常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灵性,缺少创新,缺少真知灼见,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人性,千人一面、千口一腔、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说大话的现象比较严重。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主要表现在:忽视语文课程的创新价值,仅把课程看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增减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演式、讲授式教学,甚至有的老师发展成为评书式教学,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教学媒体落后,很多老师习惯于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 显然,新课程标准为当今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作文训练过多地注重语言表达,对思维的作用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些老师的写作教学情境过于单调、乏味。传统写作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价这一单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限定在课堂中,学生的写作活动处于静止、封闭的状态,写作情境的过于单调和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厌烦写作。
2、高中写作教学的应试倾向非常严重。为了提高学生高考作文的成绩,学生的写作活动处于封闭的应试训练之中,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脱离,同人的丰富多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相隔离,学生似乎变成了为高考而作文的反复操练的“写作机器”。这种状况所造成的直接的、严重的后果是高中学生写作中缺乏对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写作中空话、套话、废话多。在当代中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很难使人沐浴到情感的雨露,学生的作文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
3、高中写作教学在写作指导和评改等教学环节上的缺陷较多。如写作指导方面,有些语文教师过分强调各种各样的格式、规范,讲究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环节上的技能技巧,归纳出所谓的“口诀”“窍门”,常常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活积累、语言积累与思想感情积累的引导。写作教学中存在着 “泛技术化”倾向。在写作评改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写作主体意识,墨守成规,教师全批细改,结果是劳而低效,甚至劳而无效。再加上学生人数多,写作数量大,批改时间紧,部分教师批阅写作常常只能是打印象分,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个不良的后果是学生完成作文与作文讲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老师辛辛苦苦讲评时,学生头脑中早已印象淡薄。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写作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最根本一点是写作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让学生在文章中真正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令人非常担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教学更是不容忽视的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研究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语文新课标的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创新写作教学正是要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创新写作教学还重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这样的创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新写作教学积极倡导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引导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写作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创新,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最终将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创新写作教学的方法探究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同时要优化作文评改方式,重视学生自改自评和互改互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1、让兴趣作为学生写作的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很难学得好。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以前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确有所得,便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那么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或在晚自习前利用10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哲理性的说理文,或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抒情散文。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领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在我的学生中,不少人比较喜欢余秋雨的一些文章,我就给他们选读一些精彩的语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时,一定要投其所好,找一些学生较关注的问题的文章。还有就是要坚持,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们把这种兴趣慢慢培养成一种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从阅读兴趣过渡到养成自觉写作的习惯。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然后自觉地写生活札记。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经常写“生活札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对他们将来 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养成了自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习惯的养成,表明兴趣提高了,学生不再是被动写作,创新思维的源泉点就激发出来了。
再次,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大力营造写作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开放创新写作教学的课堂,引导他们的大胆探索自主活动,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提供让他们施展身手的文学舞台,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写作的能力。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观察、多角度审题、构思、讨论、评论等机会。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写作灵感的迸发创造条件。课前五分钟的讲诗、讲人物、讲故事活动,定期组织“话题漫谈”活动,这也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训练学生“讲”的能力、积累赏析文学作品方法和经验的途径之一。还可举办文学社、举行校园个人作品朗诵会,成立校园记者团、广播台,校内组织元旦联欢、中秋赏月、讲演比赛、知识竞赛;为他们向全国各级各类刊物投稿指点迷津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多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阅读和活动开展中的写作兴趣。
2、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探求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
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逐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求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直接思维等,其中重点是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创新方法包括赋形方法、逻辑推演方法、形象点染方法等。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除了非常规性思维都是求异思维。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是我们创新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入手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2)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写作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想象空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自己独特的心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二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播放恰当的音乐,观看适合的影视作品,有感情地朗诵优秀诗文,还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学生想象的双翼。三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想象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 面的书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
3、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获取创新素材
稍微有一点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写作最难的莫过于无东西可写,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吃过蜂蜜,也知道它是蜜蜂遍采百花才酿成的,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得象蜜蜂一样,那就是要先博采百花——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文时才会做到下笔如有神。
那么,学生的作文素材该如何积累呢?我想应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获取写作中的创新素材。
(1)通过观察事物,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创新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有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写作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心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体验,增加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动笔”,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素材,积累素材,然后带着自己的情感再将它描述出来。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一个宽大而丰富的存在,它变化着、汹涌着、激荡着,只要我们亲身去体验,敞开自己的胸怀,伸出自己的双手,去热情地拥抱它,生活一定会把你浸染、洗涤、陶冶,一定能让你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
观察是分层次的,有初次观察、再次观察和反复多次的观察,有表面的观察和深层次的观察,有单一的观察和关联性的观察等等。有的学生的作文写得比较简单,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少观察或只观察表面的东西和单一的事物,而没有经过反复多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也没有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因而观察到的往往是单一的、表面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现象,在指导观察时就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既要观察其表面的特征,又要思考其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观察是基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通过指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新发现,积累了创新素材,写作时就有新东西可写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写作意识。
(2)在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寻找创新写作的契机
任何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一个人更多的经验是从间接生活中得来的,即在阅读他人的作品中获取的。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易激起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充实学生语言库存。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同时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有活水涌动。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写好作为的基础,是第一步。只有把这第一步走好走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枯燥无味的现状。
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的过程呢?
一是立足课内。就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教师要在对教材中的课文作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谴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①变作家材料为写作素材,锤炼加工形成文段。单独记忆作家的生平事迹是很枯燥的事情,特别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将作家生平事迹进行加工,整理成文段,这样既了解了作家又练习了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看课文记知识,还要整理写作素材。
②提炼课文主旨而成文段。课文主旨既是教材梳理中必需的一点,同时又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过程中的作文素材,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③分析技巧、模仿写法。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思而不写则无法检验语言的运用能力。“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能力。而我们的文本都经过筛选的经典,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文章。
④诵读品味语言,避俗求新。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有选择性的阅读,然后把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作为借鉴。
二是放眼课外。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强化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从量上来说,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自主的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就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强化积累。
①师生共读一篇文章。选取不同内容作品,风格各异,给人新鲜感。它带领着我们或徜徉在鸟语花香的自然景物中,或聆听那古寺庙宇里智慧的钟声;它可以历练我们的意志,也可以教给我们做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渴望走进阅读的世界里。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也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丝清新和新鲜之气。
②为学生进行经典导读。新课程标准颁布了中学语文课外必读书目,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部分名著并进行点评,使学生可以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得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并大大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增加阅读的数量,也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作文不是靠一节两节作文课就能写好的,它要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可见只有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作文教学才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新气象。
4、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批改和讲评作文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作文批改时,教师大多是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可等到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时,大部分是只看看分数或等级,对满篇文章中的红笔修改根本不用心揣摩,下次作文时仍然是我行我素,作文中的毛病没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借用新课标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对作文批改做一些新的尝试,即由传统的教师一人批改的形式分为教师批改(包括面批),学生自批、他批,小组批改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学期这几种形式可以插进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文评议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除了对学生的作文作一定的评价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使学生从评议中得到启示,从而指导日后的写作。因此,在评议学生的作文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并且展开讨论,以利把作文改好写好。同时,作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定要中肯,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想象、梦想、设想,即使幼稚可笑、不大合情理等,作为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启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不是建造空中楼阁,创新也要认真研究过去,取其精华,用其妙着,大胆拿来,激发灵感。任何进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理想的峰巅进发。作为二十一世纪以培养新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有利于学生提高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创新。希望我们能共同创造良好而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研究生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并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使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必要性
(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授课难度很大,授课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更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使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更有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之快,让我们感觉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跟不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当代大学生的愿望也产生了较大的距离。以往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且脱离实际,尤其是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措施
(一)转换授课方式,构建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堂上,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激活学生思维灵性,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通过互联网拓宽学生求知的渠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网站,方便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扩大信息容量,拓展视野,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
(二)改革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毛泽东曾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束之高阁,并未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延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教学形式的安排和设计要新颖,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单纯、又缺乏社会经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将知识、能力和情感运用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关键词:多元教学理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多元教学理论是伴随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的全新理论,其特点有着明显的覆盖范围,摆脱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整合了对学生语言认知、逻辑形成、空间感悟、交际能力、存在理解与观察能力等等方面,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所执行的教学方法。从此角度来看,其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完全契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对于该理论的融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多元教学理论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多元教学理论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理论束缚,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学生的评价拓展至更多的方面,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同时,更加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学生优势的挖掘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并提升自信心。
二、多元教学理论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通过对多元教学理论的深入解读并结合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多元教学理论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可以包含如下方面:
1.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而落实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中数学学科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大量的数学资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难度。而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则能够引导学生将实际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逐渐养成创新能力。
2.加强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已被诸多相关研究普遍证实具有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致力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切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3.通过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
社会发展的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基于互联网环境开展教学,加强对多媒体的利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比如,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几何图形利用多媒体进行分解,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空间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创造力。
综上所述,多元教育理论是伴随教育改革实践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理论,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教育当中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王元元.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教育技術装备,2011(16):110-111.
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蔡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对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又一个重大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认识和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1、规律性。规律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党的建设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内部及外部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致力于党的建设内部及外部诸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党的建设模式,很显然就是党的建设之科学化模式。
蔡平,女,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成都610071)
2、导向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状态,而是党的建设的目标状态、理想状态、预期状态,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导向性特征。
3、相对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某一形势下被认为是科学性、先进性的党的建设模式,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于事过境迁而变得落伍过时了。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没有终点的。
4、整体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也包括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的领导水平建设等方面的科学化。它是涵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宽领域的整体性概念,同时也是由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所建构和支撑起来的模式。
5、制度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能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不能依赖于约定成俗、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制度安排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党建模式、党建思维、党建做法才是科学的,党的建设科学化同时意味着党的建设的制度化。
6、民主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充分表明:党的建设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党的建设民主化就没有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都需要通过集体领导,在民主基础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而形成。
二、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
党的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
2、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客观需要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就必须做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且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原则,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只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才能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而绝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做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能确保科学发展,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1、科学化要充分实现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科学化的一个要义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有所规制,有所信物。邓小平率先提出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的执政行为,党掌握的公共权力的运行,要处在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并且使这种监督制度化,避免权力运行的失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内部要素来说,就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并使其制度化。如何发展党内民主,邓小平提出首先要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他特别强调在执政的条件下,要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心放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因为民主的基础是权利保障。最后要健全党规党纪,使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互相配套,把党内政治生活纳入制度化轨道。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推动了党的建设的新发展和党自身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党内民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实行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线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所以,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程,就是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制度化,就谈不上科学化。
2、科学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科学化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就是人的认识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实际,不断深化对于鲜活的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因此,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主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来没有终结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断强调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也是如此,比如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在领导夺取政权和十月革命胜利后退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列宁注重强调集中制,强调党的高度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他说:“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在苏维埃政权基本巩固以后,他又注意强调民主制的重要,强调发展党内民主。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
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带来了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而且带来了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和阶级阶层关系以及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创新是我们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创新才可以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胜任领导和执政的使命和责任。
3、科学化要能够掌握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化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今天,我们党的健身的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党难于简单沿用过去的方法来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社会已进入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群体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的时期,党内也不是单一的利益主体,这就不难祈求用一种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等等。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选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简言之,方法科学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请欣赏:《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研究》
李世聪(长沙交通学院财经系,湖南长沙410077)
[摘要]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将给会计迎来新的挑战,也必将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对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将主要由资本、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和人才,知识和人才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转化必然带来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对会计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当前,会计面临的客观环境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1)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国际化,我国经济结构将产生主体多元化,那就是不仅有国营经济,还有中外合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这样一来,经济结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冲突将日益突出,竞争将日趋激烈;(2)金融市场化。由于金融市场化必然带来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资产将成为最重要的经营资产,金融市场将成为最有活力的市场;(3)市场信息化。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信息产品、信息市场,而且使任何经济都离不开信息。尤其是市场运行更不能离开信息;(4)人力资本化。伴随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财富创造者,人力已成为宝贵财富。但人力必须是具有知识的人力,所以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十分必要;(5)经营形式多样化。随着企业资本经营社会化、市场化,企业经营形式必然多样化,企业不得不在更大规模和更合理的结构上经营,为此,企业形式将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化推进,这就必然带来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即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重大变革;(6)计算机网络化。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浪潮,任何单位和部门都将全面启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导致电子化、信息化高潮,将促使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我国会计自身的功能与结构如何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以物质和货币为对象,它所反映的资产内容狭窄、产权观念陈旧,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人才智力投入仅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或作为一项无形资产简单地予以反映,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经济时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应建立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体系,以充实填补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及空白。关于会计理论及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阐明如下:
1会计目标理论什么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企业的全新资本,作为关键性、主导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领域,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因此,会计目标应主要转为:关心企业人力资本拥有量及其能力的增长,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量的大小,体现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会计权益理论传统的权益理论有业主权益理论、企业主体理论、剩余权益理论等,所有这些权益理论都是建立在财务资本至上的理论基础上。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市价相对于财务资本的市价上升,原来以财务资本至上的地位要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所取代,这种变化改变着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地位关系。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也应纳入企业产权的主体范畴,对其所有者权益也应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3会计准则理论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规则。会计准则是随着会计反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了新的会计要素、新的核算内容,例如智能知识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对它们的会计处理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不能准确地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必须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新的会计要素和新的核算内容,需要制定出具体的会计准则,以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会计核算内容。例如人力资源价值如何确认、计量,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4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但这些前提条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必须作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四个假设。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日趋现代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传统的会计期间假设是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按月计算成本、编制报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会计期间可以划分得更小,会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告。计算机实时报告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使用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获得最新的会计信息,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才能获得。因此,对会计期间的改革,应变定期为随期或实期,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动态地反映会计信息,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持续经营假设,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随时有破产、清算、兼并的可能。货币计量假设,单纯用货币计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希望能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有用的、非货币信息,如绩效评价仅仅靠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非货币计量。
5会计要素理论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核算内容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划分。传统会计确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投资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大要素。从传统会计来说,这六大要素符合传统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构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体系,仍然使用六个要素,但内容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体系,将企业人力资本纳入企业产权主体的范围,以形成完整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6会计平衡理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平衡公式应当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变化;二是恰当的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特征,根据这个内容,将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改为“资产=负债+投资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所有
者权益”。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权益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权益或共同的所有权益,包括股东权益、债权者权益、人力资本的权益和尚未明确主体的未定权益。
7会计核算理论当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后,随着会计平衡公式的改变,会计的基本内容也将发生变化,传统的会计概念、会计核算体系也将发生变化: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必然带来以下方面的变化:现行会计核算应从有形资产向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转移;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应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和社会资产转变;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应由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发展转化;在利益分配上应将由现在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知识分配,即按贡献大小和创造增值大小进行分配。
8会计资产确认理论资产的确认应以资产的本质特性来加以确认。传统会计所说的资产主要是财务资产,其表现形式是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但它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企业的人力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理所当然应作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体系中,企业资产应由财务资产、人力资产二部分组成。企业的财务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对于这部分财务资产的确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会计确认方法;人力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二大类,传统会计将知识资产会计淹没在无形资产核算中,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显著反映知识资产和技术经营”的`要求,更体现不出知识资产的内涵。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必要把知识资产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块。人力资产就是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为会计资产加以确认。人力资源作为资产加以确认的理由是:一是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源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二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虽然不是企业所拥有,但企业是可以控制的;三是资产是可以计量的,而人力资源具有可计量性的特征。因此,应对人力资源资本化,并作为会计资产加以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确认的范围应从货币信息扩展到非货币信息,应从确认过去延伸对未来的确认。
9会计资产计量理论传统会计中,资产的计量方法都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这种计量方法能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也能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人力资源也象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资本化的前提是商品化和市场化。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特性。在人力资源形成、使用和产出效益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比如人力资源投资、使用会发生投资成本、使用成本,人力资源使用后产生的效益,反映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些不仅可用货币计量,而且可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反映人力资产当期的价值量。当期的价值量可反映当期所产出的效益,同时也是研究未来价值的基础。反映期的价值并不排斥未来价值,未来价值一般只能用于预测决策,不能用于核算,不能衡量当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财务会计计量出来,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价值。
10会计资产记录理论由于传统会计记录的是货币与实物资产,记录的内容狭窄,人力资产价值没有记录反映出来,因而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会计记录理论要求,通过计量据以会计记录。会计记录必须符合真实、正确、完整的原则,这是加工和运用会计信息的前提条件。不完整的记录是不能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记录的内容、范围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以使会计记录内容完整无缺,特点是将长期没有反映的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价值正确地反映出来,以表明企业的人才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技术成果。以资投资者、债权者以及有关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1会计资产效益理论企业的收益是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共同使用的结果,应当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现行会计核算中,反映物力资产,没有反映人力资产,将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要素排除于会计核算之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强调人的因素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产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使用,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创造出更高效益,所以人力资产的价值与企业效益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作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构成要素,其性质都是企业的财富,因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人力资产价值的构成与物力资产价值构成应具有等同性。目前,在财务会计中,要求资产的计价一般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资产价值构成一般以投入成本为基础,再考虑新增值的影响,人力资产价值的构成应与之相对应,既要考虑投入成本,又要考虑人力资产产生的新增价值。
12会计资产报告理论传统会计报告是为了满足投资主体的需要,提供以货币为主的会计信息并定期报送会计报告。这种报告体系一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滞后,都是事后反映;二是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充分,在内容上不能纵观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而对知识与人才资源的揭示几乎没有。因此,会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报告的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重构会计报告体系。会计报告体系应由通用会计报表系统和专用会计报表系统组成,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二是丰富会计报告的内容。由于人力资产的资本化,在会计报告反映的内容上应反映人力资产的情况和人力资本取得的效果;三是改革编报时间。传统企业会计报告的编报时间是定期的,是一种间隔时间相等的报告制度,但由于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周期短,应改变等距报告为实时和随时报告,根据需要随时提供会计报告资料;四是改革报告传递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传递会计报告,实现会计报告信息网络化,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有效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五是增加经营和财务预测信息报告的内容,提供更多有预测性、前瞻性的信息。做到在现行计量属性基础上,增加其他现行价值信息和非价值信息。如有人力知识价值信息等,提高会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以上内容是对重新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新理论的见述,非常有限,仅供参考。
一、引言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用来研究会计学科的各种规律以及对各种会计工作之间的联系和会计工作整体的分析。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其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会计理论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会计理论依然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会计理论学家从会计实践总不断地总结研究各项会计理论,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会计的实践,并且形成更为系统化的会计科学。所谓的会计理论的创新,不外乎是会计知识的创新、会计理论的创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会计方法的床戏以及会计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各种创新。但是,对于会计领域来说,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等各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会计理论的研究的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会计方法的研究、会计系统的研究,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
二、会计理论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式之间的联系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在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得来的
首先,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需要根据会计理论的内容来决定。由于会计理论都是从长期的会计实践来总结出来的,因此,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的会在发展的历程中不短的更新和完善。会计理论的存在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有着指导的意义,它会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也是确定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的基础。其次,会计理论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其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会计理论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发展。任何的会计理论都是绝对无误的,因此,任何的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也不可能是绝对固定不变就能够有效的研究#析的,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都是需要不断地探索。最后,会计理论的.研究的办法需要和会计理论结合研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保障会计理论的分析结果能够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各样的税收缴费项目整合,改变筹资途径,创新筹资方式,构建高效低成本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在投资决策中,企业必须承担投资活动带来的收益所得税。投资收益所得税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但是税法在不同的投资行业、投资方式、投资期限的税收政策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做好税收筹划预先设计工作。比如企业旗下有众多分公司,但是分公司的负责人又不是法人身份,不能享受国家针对投资法人赋予的税收减免、退税等的优惠政策,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影响总公司的账面利润。而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的组织,虽然享有国家优惠政策,但是却要承担重复征税和独立面临亏损的困境。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研发、购销方案设计、财务管理决策、成本费用等都涉及到纳税。因此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熟悉掌握国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制定相适应的税收筹划方案。比如新建企业,国家有限期减免税负的优惠政策,建设初期可以加大投产量和广告宣传投人,推迟获利年限,以扩大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利润使用方式、亏损金额填补时间都与国家税法息息相关,要想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实现合理税收筹划。比如上市公司股息分红政策虽然同时影响到股东个人所得税和股份公司的资金出人,然而在发放现金分红时,企业必须支付相应金额的现金,股东必须缴纳20%个人所得税;倘若发放股票分红,则可以将利润保留在企业内部,股东可以在股票价值中获得利润,确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
2.会计理论的更新需要会计理论的方法创新来推动
从世界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依赖着正确的研究方式来推动的。只有正确的会计理论研究方式才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层次下推动不同时期的会计理论的发展,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平。也可以说,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的时期需要不同的会计理论的知识来支撑。比如说,在中世纪的Pacino时代,人们只能够采用归纳会计实践中的经验来总结会计理论。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会计理论开始萌芽,在这个时期,由于全球星期了股份制公司,人们逐渐出现了所得税、损耗、折旧等会计观念的形成,为了能够有效的分析研究当前的会计理论,人们建立了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并在持续经营的假设的基础上产生了收益、资产以及其他的相关的会计理论。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会计理论层出不穷,在审计、税务等相关的学科的指导、协同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也得到了不断地更新,从而使得会计理论更力卩的科学和系统。
3.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式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两者处于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地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仅仅用来研究会计学理论的一种手段,也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更是继续研究会计学的理论的基础。会计理论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来支撑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三、几神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的办法
所谓的会计理论的创新,不外乎是会计知识的创新、会计理论的创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会计方法的床戏以及会计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各种创新。但是,对于会计领域来说,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等各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现阶段,我国的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为吴水澎、余绪缨等人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以及艾健明、裘宗舜、许燕等等人的四个层次的划分。会计理论的研究的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会计方法的研究、会计系统的研究,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对于不同的研究层次来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却是一样的,下面列举三种简单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方式:
1.采用移植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所谓的移植法指的是将一个学科的相关的技术、方法以及理论等相关思维方式或者做法灵活的使用在另一个学科之中,以便于可以解决该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学科的诠释方式。移植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运用的较为灵活,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较多。
首先,学术家会把其他的例如经济学科、法学、统计学、哲学以及逻辑学等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的理论运用在会计学科之中,并且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边缘化的学科。比如说,会计哲学、会计x辑学科以及会计心理学等等。
其次,有关的学术家会从一些新兴的理论和学科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往会计领域来延伸,以便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会计理论。比如说,将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延伸发展成为全新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等等。
再次,会计学者们还会领过的结合不同的会计领域的理论进行灵活的结合和运用,例如将会计学基本原理和中级会计原理灵活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学科理论以及方法。
2.采用杂交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所谓的杂交法则值得是将原本完全不同的两门学科的理论、概念、方法甚至是原理进行相互的渗透和融合,将两种学科的先进理论有效的结合并且形成一种囊括者两种学科有点的心的学科的一种办法。这样,形成的一种新的学科可以同时拥有原有的两个学科的特点。学科理论研究的杂交法并不仅仅是将两个不同的学个进行简单的叠加升华,而是,通过相互融合渗透形成自己的理论的原理。因此,可以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的杂交法就是讲会计领域的一些理论和其他领域的一些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理论杂交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使用的比较多。.比如说,会计历史学就是使得会计理论以及历史学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的渗透和融合,不仅采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探讨,而且还采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会计学科方面的问题。但是,其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分析会计理论或者诠释历史,更多的是采用融合后的会计历史学科研究新的会计理论,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3.采用综合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综合法是指各个领域的学者在研究重要的研究主题的过程中,由于研究主题较为负责,采用单一的学科的理论很难客观的分析该研究对象,因此,学者选用多种学科的不同的理论以及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一种全新的,有较强的综合性的新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手段。采用综合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确保会计学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对会计理论进行立体化的研究,最终形成新的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在会计学科中运用的也较为灵活,比如,管理会计就是有机的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出的新的会计理论。
四、结论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效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独立个体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切实发挥这个重要阵地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形式, 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2. 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 开展实践教学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势所趋
实践教学不仅被理工农医等学科的教学中, 而且在人文类学科中也得到广泛推广, 学科教育要想取得实际效果, 就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教学为载体, 可以避免学生局限于概念、原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应该力求创新, 让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社会和生活。
2.2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传统模式存在弊端
从当前高效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来看, 绝大多数院校在实践教学上采用传综合式教学法, 即授课教师利用学期中的一次课程, 组织学生到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英雄纪念馆等进行参观, 或者是利用假期开展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实地调研等活动。
3.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几种创新模式
3.1 课堂实践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采取师生互动法, 主要包括语言互动和音响图书互动。语言互动是指开展课堂辩论、讨论或进行师生角色交换、情景模拟等形式。例如, 可以以高校当地名人志士的事迹为题材进行演讲或朗诵, 也可以围绕课本内容在网络寻找故事脚本, 自编自导自演小情景剧;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自己撰稿, 在众多观众面前登台,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又可以提高思想认知的深度, 激发他们关注时事、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菜单式社会实践模式
所为菜单主题式, 就是各教研室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挑选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践主题, 把学生划分成实习小组, 每个小组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主题, 在小组长和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策划、自行组织, 利用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形式, 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厂、纪念馆、工矿企业等地,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 并根据活动成果自主完成实践报告或以幻灯片、小短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当场进行点评, 并进行综合评分, 并将成绩计入期末总评。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解决办法, 通过自身实践和努力得到结论,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校园实践模式
高校校园中, 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思想政治实践教育, 应该注意校园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 可以通过成立或鼓励学生参加爱国主义社团、志愿者服务协会、学生自律协会、思想政治研究协会等社团, 开展科技服务、精神文明创建及大学生创业设计等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去接触社会, 强化思想政治意识, 从而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师或专家举办人文教育和讲座, 或进行征文比赛加强学生参与度。另外, 还可以面向社会和其他院校, 聘请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士, 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通过交流, 提高德育效果。
3.4 网络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 离不开现代网络教学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 计算机网络更成为当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 挖掘网络实践教学新模式。
3.4.1 科学设计网络教学板块。
增强网络实践教学的理论性、趣味性, 完善时政要闻、互动论坛、学生作品展示等模块,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参加网络实践教学;举办网络党校、网上形势教育课程,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开通网上校长信箱, 开辟师生交流、在线办公、院系沟通等平台, 加强师生互动;开设并录制精品课程, 在网上进行展播使网络教学模块成为学生沟通交流、展现自我的精神家园。
3.4.2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网络教学模块设计出来后, 学校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自主学习。要细化网络教学成果的考核办法, 实行网络实践教学学分制, 学分获得情况与当学期成绩挂钩, 发挥制度刚性制约作用。要强化对网络实践教学的推广和宣传, 让学生充分认识参加教学的重要性。同时, 要大力建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创业就业平台、时政论坛、网上科技在线、学生家园等板块, 让学生能够在网络实践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或议题。
4. 结语
为确保这些创新实践模式发挥作用, 学校还要不断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积极协调联动, 成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或教学中心, 全面负责具体工作;提供足够的专项经费, 并强化对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导, 将检查结果与学校领导成员的绩效挂钩。同时, 要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支撑建设, 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制度、人力、物力的保障, 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个体成长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实效性, 对课堂实践模式、校园实践模式、菜单主题实践模式、网络实践模式等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教学,高校,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松林, 李会先,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7) .
[2]张思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3]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
197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很多学生的体重超标,学生的耐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统计表明了我国的学生体质正在逐渐下降,在2010年之后这一现象又有了一些好转,这是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我国的体育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给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形式有所好转,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等。以下我们就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顺势而生。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心理化并且也能够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能个性化做到因人而异。虽然近五年内我国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这一些问题。
1.体育教学理论中的问题
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在户外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是人们并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体育理论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于体育课程并不重视,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同时学校也缩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的学习不足,使得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体育课没有课本导致老师不知道该教到哪种程度,同时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朋友关系,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2.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刚刚提到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这样就间接导致学生的体育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足。老师的授课也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特征,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不情愿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作用。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简单,这就导致了很多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因而可能会产生对体育课程的厌恶感。老师和学生实际交流也比较少,不能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改进
1.创新教学在理论部分的应用
一般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就是训练基本技能,由于缺乏理论的教学,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系统的观念因而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的体育教学要现代化,在理论教学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挂图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其次要求在教学上要有个性化,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增强其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常常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同时还要设定相应的情景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中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创新教学理念下,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营造更舒适的锻炼环境。其次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活动的多样性,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享受锻炼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在体育课上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生由于文化课程成绩的差异使得他们可能会有一些距离,但是通过体育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点,使得学生之间能够有更深的交流。最后体育课一定要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且要在其中体现娱乐性,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是为了评比设置的,非常强调整齐性,这样就没法使学生活动开来,失去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意义,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体育课应有的目的。
四、总结
在前面我们深刻的探讨了创新教育理念以及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改善措施。这个理念的实施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也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机制来评价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效果,这样才能明确教师教学的效果,并使他们不断地改进。
创新教学理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这一新的观念。但是其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充分的重视体育教学,教师能够循序善诱,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经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要重视体育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经过这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洪.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探析_刘洪[J]. 科技风,2014,(11):224.
[2] 田洪.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 教学实践研究,2014,223-224
[3] 霍军.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78-82
[4] 依布拉衣木,艾海提.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 [J].
[5] 李春华.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43-44.
[6] 霍军,苏朋.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14,(2):78-82.
【研究性教学理论创新】推荐阅读:
关于创新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06-18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05-31
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07-08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06-13
微时代下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应用研究06-19
市场营销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教育论文06-23
审计理论结构研究06-25
深化理论研究和建设09-18
基层党建理论研究课题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