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识字教学课题总结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识字教学课题总结(精选6篇)

语文识字教学课题总结 篇1

山阳县城区二小 柯尊菊 任祝玲 南福霞 陈云兰 许银英

吴荣娥 段盼 徐素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大教学观,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利用教材优势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言交际环境,以识字和发展语言同步为目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仅一年级上册课本就要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250个字。这样,低年级共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1000个字。新教材写字量大大减少,也就空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这样设计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上限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中学得更有趣、主动,记得更牢固、扎实,我们认为营造氛围、教给方法、转变观念是及其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识字就是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只有把音形义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儿童在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通俗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音形义有机结合,为儿童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效识字,即对所认识字的巩固率高,数量大,回生率低。我们学年预计通过“低年级有效识字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儿童的识字能力明显高于常规儿童,同时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理论。首先,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某种识字方法的适应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特点,教材中采取一种识字方法是不够科学的,采取多种识字方法,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的。其次,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方法。如一年级上学期,儿童的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机械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反之,如果采用单一的识字方法,就不能充分利用儿童的智力发展优势,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让孩子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拓宽识字渠道,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学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4、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9)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0月到6月)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素质。

2、将科研、教研有机结合,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3、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

4、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

5、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5年7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利用比较法,借助课堂观察,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生活化识字的内涵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方法。

2.观察实验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指导教学。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资源的点滴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课前我要认真地进行备课,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位互相请教;找一名学生读课文,看大家能通过别人的朗读听会多少字音;然后小组内摆字卡学生字,互相教会不认识的字。在学生自己初步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出示本课生字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最后,我们再用学生喜欢的一些识字游戏反复认读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字形。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同时,学生在与生字的一次次见面中也习得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这种学习方式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有好处。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头活水。

(1)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识字。

我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识字。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孩子们阅读儿童读物,看电视、玩电脑时,家长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这样也可以学到许多汉字;家里买回了物品,如食盐、白糖、水果、小食品等,可以随机让孩子识字,猜一猜,认一认,夸一夸;也可以在家具、家用电器等旁边贴上对应的名称,让家庭变成识字的场所。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我还经常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如每周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有时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有时定期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慢慢地,识字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们愿意识字,想识字,乐识字。

3、在小练笔中,鼓励学生运用汉字。

学生在课堂上、书籍中、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他们逐渐不甘心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在实验中,我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并初步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看图写话、自编故事、日记等,学生能够较正确地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我就开始进行小练笔,形式是“听写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口语,这是作文的基本功。开始先听写学过的短语、课后“读读写写”、“读读抄抄”“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然后听写教师自编的短文,或书报上的一段话。进行“听写作文”时,由教师一句一句读,学生一句一句记下来,像听写生字那样,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再后来我又引导学生“画一画,练一练”,如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到现在,学生们写话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在每天晚上的作业后面都要写上一段话,告诉我他们一天中有趣的事情。而且有的孩子写得相当好,不仅语句通顺,而且生动形象。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这一年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识字课堂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常常被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弄得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但课题实施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识字情境中,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识字活动的创造者。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识字量增大。

2、开放了学生的识字时空,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生的识字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中,而是徜徉在开放的识字时空中。生活、社会都是识字的大课堂,课内、课外、节假日、休闲活动时都是识字的好时机。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认读汉字的生态环境中,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一般来说,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阅读了不少有关识字教学的理论著作,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努力尝试把所积累的理论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科研上。

六、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1、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有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而有的家长宁愿打牌、看电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多下些功夫。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

语文识字教学课题总结 篇2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 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 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 教学时间长, 学生负担重, 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 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 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 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 主要是认, 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呢!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 因为要提前读写, 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 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 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 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 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 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 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 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在哪些方面降低要求呢? (1) 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 要读得准, 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 开始阶段, 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2) 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 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 就读呼读音, 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 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 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 不要都集中在开头, 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在安排上, 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 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 以拼音助识字, 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 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 如“木马”“大米”“拔河”等, 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 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 练习给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 他们以前既没有见到过, 也没有听说过, 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 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 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 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 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 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 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 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关于识字教学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大纲规定,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2500个。我们曾对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做过调查, 其结果是识字回生率高达29.1%, 学生毕业时, 实际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个字。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识字教学中, 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机械重复, 学生的内部活动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写话, 学生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予以复现和巩固。

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将来电脑普及了, 用不着再练习写字了, 尤其是毛笔字, 更以为学了没用处, 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不抓的。他们没有看到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书写训练在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稳定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课程标准上加以强调, 则要不了多久, 就可能在学生写字上出现“沙化”现象。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电脑失写症”, 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2.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小学阶段究竟以识多少字为宜呢?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不同, 师资与生源不同, 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是不尽合理的。然而面向全国制订的课程标准总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80年代后期, 陈良璜先生以当时采用的各种课本的生字量为依据, 求出的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相对合理值为3091个字。此数值是这样求出的:先取各种课本的生字平均值, 然后用优选法决定它的上下限。因为各种课本都已经在相当范围内使用, 使用它的班级也多数能完成其识字任务, 所以各种课本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取它们的平均值, 再用优选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 这样得出的数值应当说还是相对合理的。 (见陈良璜《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生字量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 1986年, 朱智贤等曾就“中国内地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了大规模的调查, 其结果为:小学毕业的男生平均识3004个, 女生平均识3007个。可见,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3000个左右是适宜的。

在这3000个左右的生字中, 可确定2500个左右的高频字作为要求“学会”的字。国家语委和教委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面向社会的, 与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接触到的常用字并不完全一致。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共排出要求学会的生字2568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5个字未能进入。1996年, 陈良璜先生统计了11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生字表, 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出了2502个字。两相对照,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2字未能进入小语课本的行列。《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共收字3232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124个字未收入。我们拟以现行的8种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生字为基础, 再参以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收的字, 编制一个适合小学语文需要的常用字表, 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 怎样才能既保证达到3000个左右的识字量, 又不致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是“识写分流, 多识少写”。因为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的识字负担重, 不是重在识上, 而是重在写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比较稚嫩, 手的力气小, 加之刚开始学写字, 尚未形成熟练技巧, 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说来, 认字的负担就比较轻。天津市谷锦屏老师实验“听读识字法”, 幼儿园的孩子三年内一般都能认读常用汉字500个以上就是证明。

原大纲低年级的识字量定为1150个左右, 这个规定显然偏低, 必须要大幅度地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呢?这主要是为了缓解识字与读写的矛盾。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 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传统蒙学就是采取先识字后读写的做法。蒙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 可认识一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 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20世纪初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 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 要贴近儿童生活, 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解放后, 小学低年级每课只学三五个生字 (即所谓“三五观点”)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 (修正草案) 》规定的低年级识字量仅700字, 其阅读覆盖率为63%。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 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至于写话, 就更谈不上了。

根据陈良璜先生用各种课本的生字量数求出的相对合理值, 一年级为690字, 二年级为924字, 合计为1614字。我们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前四册课文, 其总用字量为1610个。据此我们认为, 将低年级的识字量规定为1600个左右是可行的。试用修订版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800个字, 是否偏多了?

3. 改革识字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 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为止, 在全国范围内, 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 强调“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 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 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学习汉字。字族文识字则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功夫……总之, 各家都是利用汉字形音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从某一个方面突破, 来挖掘小学生的识字潜力, 往往以高识字量作为标榜。

那么, 是不是识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见得。一味追求高识字量, 却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代价, 这就不足取。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寻求一条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体系, 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融汇各家之长, 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识字教学体系。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识字教学法来看, 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长恰是彼家之短, 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长。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识字质量较好, 也比较巩固, 但识字进度较慢。集中识字强调借助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 识字量较大, 但遗忘率高。“注·提”实验强调借助汉语拼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由于只注重字音, 不注重字形, 识字的基本功不扎实, 错别字丛生。

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 即深入调查各个流派的特点,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从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识字教学体系。如低年级课本, 可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识字”单元, 集中识字, 深入浅出地揭示汉字规律。“课文”单元, 随课文分散识字。“识字”、“课文”交叉安排。“课文”全部加注拼音。编写课外读物, 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阅读, 以发展其语言。中高年级则主要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如此安排, 庶几可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之效。

二是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 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汉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 它是表意的, 具象的, 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 它是组装型的, 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 病于不能分, 苟能分一字为数字, 则点画不可增减, 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 先令知某为象形, 某为指事, 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 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 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汉字的特点。专门的“识字”课文, 可以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的原理。还可用一个固定的声旁字, 通过变换形旁, 衍生出一串形声字, 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根据汉字的结构层次, 教材应先要求儿童认识一批基本字 (包括部首字) , 从而为认识合体字做好准备。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据文定字的, 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先部件后整合的顺序。先出现一批最常见的基本字让学生认一认, 这问题就解决了。与此同时, 结合在课文中分散识字教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笔画, 然后再认识一些常用偏旁, 从而为儿童今后识字准备下足够的零部件。这样做是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 因为“对识字者来说, 生字中的已知部件越多, 越便于建立汉字形体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 (苏静白《识字教学与汉字属性研究》) 。

教儿童认识汉字要坚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儿童认识了生字, 并不意味着就能阅读课文了。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要改进识字方法, 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 初步具备了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 这就为培养其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 联系上下文体会字义, 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学生遇到了困难, 老师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三是要加强写字教学, 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接受过传统写字训练的老一辈人, 字大都写得不错。这说明我国传统蒙学的写字教学法是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 我们竟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写字训练方法丢弃了。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 要求不严, 机械抄写生字量过大, 造成了学生随便乱写, 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传统蒙学教写字强调描红仿影, 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 强调打好写字基本功;教师批改写字作业看重字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做法, 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并应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

语文识字教学课题总结 篇3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主要是认,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遍呢!20世纪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因为要提前读写,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 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

在哪些方面降低要求呢?

(1) 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要读得准、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开始阶段,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2) 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就读呼读音,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不要都集中在开头,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

在安排上,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如“木马”“大米”“拔河”等,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练习给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以前既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 关于识字教学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2500个。我们曾对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识字回生率高达29.1%,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个字。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识字教学中,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机械重复,学生的内部活动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写话,学生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予以复现和巩固。

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将来电脑普及了,用不着再练习写字了,尤其是毛笔字,更以为学了没用处,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不抓的。他们没有看到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书写训练在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稳定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课程标准上加以强调,则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在学生写字上出现“沙化”现象。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电脑失写症”,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2.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小学阶段究竟以识多少字为宜呢?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不同,师资与生源不同,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是不尽合理的。然而面向全国制定的课程标准总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80年代后期,陈良璜先生以当时采用的各种课本的生字量为依据,求出的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相对合理值为3091个。此数值是这样求出的:先取各种课本的生字平均值,然后用优选法决定它的上下限。因为各种课本都已经在相当范围内使用,使用它的班级也多数能完成其识字任务,所以各种课本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取它们的平均值,再用优选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这样得出的数值应当说还是相对合理的。(陈良璜《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生字量的研究》,《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1986年,朱智贤等曾就“中国内地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其结果为:小学毕业的男生平均识3004个字,女生平均识3007个字。可见,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3000个左右是适宜的。

在这3000个左右的生字中,可确定2500个左右的高频字作为要求“学会”的字。国家语委和教委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面向社会的,与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接触到的常用字并不完全一致。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共排出要求学会的生字2568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5个字未能进入。1996年,陈良璜先生统计了11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生字表,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出了2502个字。两相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2个字未能进入小语课本的前列。《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共收字3232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124个字未收入。我们拟以现行的8种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生字为基础,再参以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收的字,编制一个适合小学语文需要的常用字表,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怎样才能既保证达到3000个左右的识字量,又不致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是“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比较稚嫩,手的力气小,加之刚开始学写字,尚未形成熟练技巧,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说来,认字的负担就比较轻。天津市谷锦屏老师实验“听读识字法”,幼儿园的孩子三年内一般都能认读常用汉字500个以上就是证明。

原“大纲”低年级的识字量定为1150个左右,这个规定显然偏低,必须要大幅度地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呢?这主要是为了缓解识字与读写的矛盾。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传统蒙学就是采取先识字后读写的做法。蒙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可认识一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20世纪初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解放后,小学低年级每课只学三五个生字(即所谓“三五观点”)。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规定的低年级识字量仅700字,其阅读覆盖率为63%。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至于写话,就更谈不上了。

根据陈良璜先生用各种课本的生字量数求出的相对合理值,一年级为690字,二年级为924字,合计为1614字。我们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前四册课文,其总用字量为1610个。据此我们认为,将低年级的识字量规定为1600个左右是可行的。试用修订版“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800个,是否偏多了?

3. 改革识字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实验、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学习汉字。字族文识字则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工夫。……总之,各家都是利用汉字音形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从某一个方面突破,来挖掘小学生的识字潜力,往往以高识字量作为标榜。

那么,是不是识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见得。一味追求高识字量,却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代价,这就不足取。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寻求一条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体系,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融汇各家之长,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识字教学体系。

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识字教学法来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长恰是彼家之短,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长。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质量较好,也比较巩固,但识字进度较慢。集中识字强调借助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识字量较大,但遗忘率高。“注•提”实验强调借助汉语拼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由于只注重字音,不注重字形,识字的基本功不扎实,错别字丛生。

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即深入调查各个流派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识字教学体系。如低年级课本,可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识字”单元,集中识字,深入浅出地揭示汉字规律。“课文”单元,随课文分散识字。“识字”“课文”交叉安排。“课文”全部加注拼音,编写课外读物,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阅读,以发展其语言。中高年级则主要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如此安排,庶几可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之效。

二是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汉字的特点。专门的“识字”课文,可以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的原理。还可用一个固定的声旁字,通过变换形旁,衍生出一串形声字,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根据汉字的结构层次,教材应先要求儿童认识一批基本字(包括部首字),从而为认识合体字做好准备。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先部件后整合的顺序。先出现一批最常见的基本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与此同时,结合在课文中分散识字教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笔画,然后再认识一些常用偏旁,从而为儿童今后识字准备下足够的零部件。这样做是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因为“对识字者来说,生字中的已知部件越多,越便于建立汉字形体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苏静白《识字教学与汉字属性研究》)

教儿童认识汉字要坚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儿童认识了生字,并不意味着就能阅读课文了。试想,小学生只有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初步具备了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这就为培养其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体会字义,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三是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接受过传统写字训练的老一辈人,字大都写得不错。这说明我国传统蒙学的写字教学法是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竟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写字训练方法丢弃了。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机械抄写生字量过大,造成了学生随便乱写,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传统蒙学教写字强调描红仿影,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强调打好写字基本功;教师批改写字作业看重字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并应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

一年级分层识字课题总结 篇4

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今天,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识字教学是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小学识字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负担还是很重的。当前小学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死记硬背和反复抄写,置学生兴趣和潜在能力于不顾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研究识字教学,探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一、以本为“本”抓好课堂识字

(一)常见生字分为两类,一是会写的字,二是会认的字。课前,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生字的良好习惯。学习新课前,告诉学生课文中所有的字都是大家的好朋友。要认识新的朋友,第一步是先知道它的名字(音),第二步认清它的模样(形),第三步知道它的特征及用途(义)。课前,要求学生把生字在书中划出来,然后读一读,叫准它的名字。还要注意它的邻居是谁,它还能和谁交朋友。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预习生字的良好习惯。

(二)课上,教给识字方法。在课堂上,教学识字的办法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

1、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形近字、音近字等特别容易出错的字,要用彩笔标出,引起学生注意。例如:《司马光》中的“候”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把候字中间的“|”用醒目的红笔标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比较联系,避免孤立识字。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以与日字相比较;讲“请”字时,要和“清、请、晴、睛”这一组字相比较、区别,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出它的偏旁及表示的意思,避免混淆。

3、理序分类,避免按部就班。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照生字在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类。可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又符合按偏旁记忆的规律。

4、开展趣味识字,避免枯燥记忆。

汉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趣味识字。如学习“目”字,可让学生摸摸眼睛,□表示眼眶,二字表示眼睛,所以‘有两道横。“雨”中的“一”表示天,再看“П”,它多么象房子呀,天上下雨,小雨点在屋檐上“吧嗒吧嗒”往下滴。

5、拆字合字,在动动想想中识字。

教学时,我常常把这些字按“部件”构造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制成卡片分给学生(等学生了解这种做法后,再让学生自己制),让学生拼拼,看看谁与谁是好朋友,它们合起来的名字叫什么?这样,学生手拿卡片,一边找,一边想,一边记。又动手,又动脑,学习合体字的效率就大大提高。

6、朗读中识字。

第一步,初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词及其所在的句子中的读音。第二步,诵读课文时,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词的句子,用着重线标出这些生字,既要正音,又要理解字义。第三步,在课文要结束之前,必须再次进行巩固复习。

(三)课后,利用纠错登记簿,进行加深记忆。

学生学过的生字,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遗忘,或出错。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特别设定了《听写本》,格式如下:听写日期 写错的字 改正 等级评定。

二、活动中巩固识字,加深记忆。

活动方式有:

(一)猜谜语

1、例如:什么圆圆象火球?(日)什么弯弯象小船?(月)什么清清哗哗流?(水)

2、编得好者,可获得“谜语大王”的称号。

(二)摘果子 每四人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拿一只篮子,篮子上面写着一个编傍部首,让代表到果树上摘下写着与篮子上相同编傍的字的果子放在篮子里,如篮子上是“卄”,就把“草、菊、花、苗”摘下来。

(三)添笔画游戏,给汉字加一笔或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搞好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日”加一笔可以变成几个字?(日、旦、白、旧、等)。

三、拓宽空间,生活中识字用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好习惯,对生字的认识大有帮助。在家中,看电视、读报纸;在路上,看标语、读店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多读书,多看报,不仅会念,还要会说。平时让学生人手一本“小记者本”,每天把在电视中,或书报中看到的生字词记录下来,养成积累字词的好习惯。

识字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5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级识字是孩子识字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而目前一年级识字教学较普遍存在“高付出低效果”的问题,教师下了很大的工夫和时间进行识字教学,而学生识字率始终上不去。问题的原因何在?一是识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冷落,许多教师年级段越高越忽视识字教学,而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上;二是识字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师采用同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去学习所有的汉字,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对简易的汉字用了过多时间,而掌握到难理解的汉字却反而时间用得少,时间一久,学生对难理解难认读的汉字更无法有效学习。三是识字方式机械化。虽然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要教给学生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等识字方法,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图方便,不注意识字方法的变换,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明显下降。课堂因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让孩子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拓宽识字渠道,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

4、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

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

3、综合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本次课题研究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与措施 九月份:

1、制定小课题研究计划

2、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十月份:

1、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一月份:

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十二月份:

1、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一月份:

1、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开放式识字教学的课题研究 篇6

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中心学校 张怀喜

一、研究背景: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就是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要求的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还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从而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研究目标:

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激发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扩大识字量。

2、优化识字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构建科学高速高效的识字教学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全面提高素养,巩固识字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

1、从识字的空间、内容上开放。主要是在生活环境中识字,不光在校内指导学生识字,还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到校外(家庭、社会)去识字。除了教材上的字会认,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也是指导学生识字的良好途径。

2、识字量开放。《课标》提出的量是针对普通的学生,对于那些记忆力好、吸收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加大识字量。

3、识字的学习方法开放。过去学生识字是被动为主,现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搞活动,倡导自主识字,师生互动学习,家长协助学习。符合当代儿童的思维和兴趣发展,正在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四、假设:

儿童识记后,遗忘也随之开始。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开放式识字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是积极活跃的。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1、要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以提高识字效率。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考,敢于探索。

2、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

(二)、教给识字方法

在学完汉语拼音后鼓励学生尝试读一些有趣的拼音读物,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1)利用“用具”识字(2)利用“名片”识字

(3)利用“食品包装”识字

(4)利用“电视、广告、门牌和报纸”识字

(三)、建立大语文观,家校联手,拓宽识字渠道。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精神,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识字活动。

1、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

2、调动家长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

3、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

六、拟形成的成果:

1、验收学生识字成果。

组织学生把实验过程中,用各种形式认识、积累的生字整理,归类。包括:教材中的识字,课外书中的识字,用具标签,名片站台,商标剪贴,识字剪报等等。

上一篇:《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