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导游作文(精选10篇)
春天,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梨花、杏花、碧桃花,还有刚吐出嫩芽的柳树好像披上了绿色的节日盛装,显得格外显眼。这时大多果树上已结满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已经耐不住寂寞争相开放,你看那雪白的梨花堆如雪,碧桃花红红似火,唯有杏花最朴素。此时的家乡宛如一片花的海洋,俨然形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
夏天,各种树木早就展开长臂,抖起一片片浓郁的青纱,等待炎热的到来,好为人们乘凉。还有那流经我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敞开宽广而无私的胸怀,撑开臂膀,等待游客来清清黄河岸边嬉水玩耍,这里清澈见底的黄河水与下游内地浑浊的黄河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尤其是“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秋天,家乡金色的麦浪滚滚,各种水果都开始成熟了,远远望去,麦田就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各种成熟的水果就像一个个“金葫芦”挂满枝头,此时要是你进入农家果园,一股诱人的瓜果香味扑面而来,让你流连忘返。
冬天,家乡的雪景更是别致一格,独显高原的美景,白白的雪山蜿蜒起伏,犹如一道道洁白的屏障挂在了我们的眼前,堵塞了我们的视角,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银装素裹”,而此时树枝上压满的积雪,构成了一幅奇形怪状的天然雕塑,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些生机。
大家好!
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导吧!我就是您这次游玩的导游,希望您喜欢您这次的旅行。我们现在在距离青海湖一两公里的地方,差不多过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我想您已经知道了,对!目的地就是青海湖!let’go!
在大家休息之余,我来给大家讲讲青海湖的传说吧!青海湖古称“西海”,传说啊,当年,青海湖只是一个水深万丈的大泉,泉眼上有个又大又重的石板。有一年,一个道士路过此地,因口渴施法术打开石盖喝水。喝完水后,那道士忘将石盖盖在泉上便转身离去,结果泉涌不已,转眼已成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急忙挥剑将附近一座小山拦腰斩断,扔进水中,压住了泉眼。可是水已淹没了大片的草原。这样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好了,故事也讲完了,也快到目的地了,大家休息一会儿吧!
现在,我们就在青海湖景区的门口,大家跟我来。您猜猜,前面这是五福娃当中哪个吉祥物的雕像,对了!就是迎迎!这也是高原的一个象征。好,这边,大家看见了吗?这就是牦牛,当然,还有体格健壮的马呢!有兴趣的,一会儿自由活动时可以来骑一下。现在跟我一起去游船吧!大家稍等一下,船很快就到。好了,在船上可以拍一下周围的湖光山色,还有那湖面,被阳光折射,显得闪闪发亮,美丽极了。现在,已经到岸边了,大家自由活动吧,三小时后,在门口集合。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涛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宏大的宝镜。 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程度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象十分凉快。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幻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区广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安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围绕: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宏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围绕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宏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风景。
泥人张美术馆就是由泥人张世家后代集资兴建的民办美术馆,其中收藏了泥人张世家六代传人的优秀作品三百余套,目前陈列的有其中的近百件优秀作品。
第一展室
此展室主要陈列了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先生的部分作品和史料。
照片第一幅是1957年*主席在天津观赏泥人张作品,第二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天津老城西北角的张明山故居中的作坊外景,第三幅是张明山先生的画像,其次张明山先生的儿子张玉亭先生的照片,张玉亭先生的儿子张景福先生的照片,及张景福先生的儿子张铭先生的照片。最后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泥人张世家老作坊的工作景。左边是张玉亭,负责制作人物泥坯大型,左边是张景福,负责泥坯的细致修理完成,前边的是张铭,负责人物的彩绘。
张明山的父亲张万全是浙江绍兴的一位师爷,随官吏至河北省深县上任,后官吏任职期满辞官而去,失去雇主的张万全辗转来到天津老城外西北角定居下来,以教私塾为业。而当地许多邻居都是窑工,于是张万全也随他们捏些泥制的文具、玩具出售补贴家用。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张明山自幼就接触并喜爱上了泥塑。
第一展柜就是那时张明山十一、二岁时的作品,其人物的尺寸和不经绘制的特点都显示出当时民间泥塑的特点。但张明山已在其中融入了西方的美术技法,屏弃了传统泥塑大头小身的模式,以实际的比例写实的刻画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绘画技巧,发展出自己的雕塑风格。
第二展柜就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品,肖像系列。并因此成名,成名之后,张明山应一位王爷的邀请在王府中住了两年时间。在这期间,通过与御用匠人的交流,又在自己的风格中加入了宫廷艺术的成分。
第三展柜是其老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其作品已不多,价格也很高,所以多为外国人订做带出国门。留存的成品很少,多为未上色的半成品,其中木兰从军就是内务府大臣为慈禧七十大寿而专门订制的,因张明山不满意其构图而中途停止的半成品。
第二展室
钟馗嫁妹,是泥人张的代表作品。传说,钟馗原为英俊书生,赶考途中误入鬼窟,被鬼怪戏弄,面貌被变丑,并因为面貌丑陋而落榜,钟馗因此而亡。其一同乡好友考中后为其仗义支言,终于被追授予钟南山进士,钟馗之妹也嫁于这一好友。钟馗嫁妹,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中钟馗为妹妹送嫁的场景。
但作者在鬼怪的形象前又根据当时天津的风俗,加上了似人似鬼的仪仗队,而这些形象的原形正是当时社会上真实的-恶吏。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作为较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俄罗斯、扎伊尔等国家先后将这套作品出版为本国邮票。
第三展室
此展室集中展示了泥人张作品的各种题材。
以神话人物为主的作品,主要有天津盛行的供奉的妈祖像,及体现吉庆福运的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南极仙翁等形象。
日月山双亭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未及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树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1
茶卡盐湖地处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也叫茶卡,“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它夹在祁连山支脉和昆仑山支脉之间,湖面海拔3100米,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早在西汉时期,这里的羌人就采盐换物,清代官方还在这里设立了盐局,历史上的“青盐”在西北地区名闻遐迩,主要指的就是这里的盐。而今,这里则以绝妙的风光吸引着各路游人纷至沓来。
一、开发的有利条件
A.独特的自然风光
茶卡盐湖造就了一个奇观:水上漂茶。与其它盐湖不同,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由于茶卡盐湖大量的湖盐类沉积矿物结晶析出并结成数米厚的“盐板”,而其上又铺着一层几毫米厚的水,因此远远望去,站在盐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然后坐着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车,缓缓通往湖心,空旷的盐湖,矗立的神奇的盐雕,直直的铁路,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感。因而得名“中国的天空之境”。
B.便利的地理交通
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东距青海省会西宁300公里,离国家级风景区青海湖鸟岛100公里,是种羊场、青海湖三日游的必经之地。盐湖紧靠青藏、青新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游客到茶卡盐湖可选择自驾、乘坐专线大巴等多种交通方式。西可以直达敦煌和拉萨。青藏公路又是目前我国唯一允许外国人自由进出西藏的旅游线,大多数外国游客在此观光后西行。
C.独特的人文优势
处于青海的茶卡盐湖自然拥有着令无数人神往的藏族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的藏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节日、婚礼、丧葬方式都透露着神秘、独特的吸引力。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2
在实际的开发中,当地旅游部门可谓是将茶卡盐湖的各方面资源都极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了。盐湖旅游业自1980年开发以来,吸引着众多内地和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游客。随着茶卡盐湖采、制盐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不过茶卡盐湖的景区规划不尽合理,当地在旅游开发初期未料想到如今茶卡盐湖备受热捧,并未建造足够多的基础设施也未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承受能力。经过3年的沉寂之后,茶卡盐湖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数量迅速上涨,呈翻番趋势。游客爆棚让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还是有点措手不及,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地旅游部门不得不从上级单位抽调了30名员工协助景区管理和服务。因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游客数量的增多已然超过了其原本的容纳量。在旅游旺季,当地大小宾馆饭店里游客成群结队,饭点时饭店几乎座无虚席。“全镇包含家庭宾馆才有1000个床位,面对数以万计的游客,实在应接不暇。因为无法入住,游客往往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这导致人流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压力。”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建刚说。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客观上,茶卡盐湖地势低洼四面环山,生态受到破坏夏秋季山洪暴发,大量的洪水夹杂着大量的泥土、杂草、牛羊粪便顺流而下沉积在湖中,既污染了资源,又影响了周边环境。另外盐湖为露天矿床,湖面辽阔、周边环境复杂,偷挖、私自贩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加大了盐湖保护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破坏。主观上,由于近年来茶卡盐湖旅游人数爆增,而景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高峰时期,游客一拥而上、一呼百应。下湖拍照、踩踏,阻碍了盐湖卤水结晶,由此出现了黑泥。宾馆应接不暇。游客无法入住,来去匆匆,导致游客不能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负担,造成环境破坏。同时,景区为了扩大盐湖容量,开发规模扩大,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加大,而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湖水补给不及时等原因直接影响盐湖水质和盐资源质量。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3
强烈建议,景区切实做好盐湖周边地区的植被保护工作,在盐湖四周大面积推广人工种草和退牧还林项目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引导牧民按照草原实际承载量严格控制牛羊数量,调整结构,科学养畜,巩固水土。需要当地领导干部自觉把环保纳入企业经营工作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人流量,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改进生产工艺。
令人欣慰的是,景区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开发的不足,并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青海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总经理李天兵说“盐业需坚持适度开发,过度的开采会造成盐湖退化,湖的面积可能会缩小,盐湖边的滩涂面积会增大,影响‘天空之镜’的效果。按照公司今后的规划,我们将控制开采规模,给盐湖一个休养生息、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周期,留住这美丽的风景。”
而针对超过如今景区承受能力的过多的旅游行为。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已完成规划,计划投入巨资,与当地政府打造高原旅游名镇,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初步规划扩建停车场,修建入湖栈道,将现有大门建成集售票、检票、警务和医疗等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并在湖边区域新建观星营地、帐篷营地,满足摄影爱好者拍摄星空和住宿的需求,同时修建地下管网和排污工程,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永久地留住‘天空之镜’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鲁建刚说。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4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5
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
翻开世界地图,在亚欧大陆的中南部,一块棕褐色彩的高地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辽阔面积,年轻历史和独特位置与一体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国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对于青藏高原的门户---西宁,却都不甚了解吧!中国汉字讲究同音异形,琪的同性异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个“奇”,带您走入欢乐夏都--西宁。西宁第一奇就奇在“气候奇特复杂”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寓意“西。陲安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右通海藏,左引甘凉”,虽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经达到2250米,比东岳泰山顶峰还高出600多米。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18.9摄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宁夏季日平均气温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宁无夏日”之称,相对于内地火炉般的盛夏,这里的确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为此,西宁市特意打出“中国夏都”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宁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
此外,由于西宁西北部有祁连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一月平均气温约-10度,加之,暖气普及率相当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无炎暑,冬无酷寒,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来形容西宁的气候在合适不过了。西宁的气候不仅奇特,而且复杂。其实,西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确实有亘古连绵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葱葱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热河谷和温泉,加之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次的民俗风情,使得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西宁第一期归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宁第二奇就非人类奇迹莫属。
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积虽占全国总面积的25%,然而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国最安静城市”之称的西宁市却最先打破缄默,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城市。西宁作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枢纽,商业交往频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时吸收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开始定居农耕,并逐渐形成了以日月山为界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加之,较青藏高原腹地更为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西宁市人口密度居整个青藏高原之首,末西宁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却拥有222.87万人口,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奇迹”,在这222.87万人口中,西宁将“和谐,包容,多元”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里聚居的汉,藏,回,蒙,撒拉,满,土等37个少数民族和谐共生,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交汇繁荣,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象。初到西宁,给人的印象是新兴城市,其实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西平亭”,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 西海的锁钥,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的西宁是一个人口和民族不断变迁的地区,而今日的西宁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宁街头,每一个异乡客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这里接纳了无数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创业者,末,移民人口达到100多万之多,这别样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风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见。
青海旅游导游词模板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昆仑山是万山之宗,地球之脉。
纳赤台一眼泉水终年突突翻涌,被当地人称为“圣水”,此泉,便是昆仑泉。即使隆冬时节,四野里冰天雪地,昆仑泉水却从不封冻,依然喷涌不止,成为一大奇观。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海拔4772米,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
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烈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 虽终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中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离昆仑山口不远,便是著名的玉虚峰。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婷婷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昆仑山口既是进出西藏的要隘,也是旅游者神 往之地。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场。
昆仑桥又称一步天险桥。位于格尔木南部的昆仑山下,距格尔木市约50公里,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险关。昆仑桥飞架于一步天险之上,全长只有4米多,是一钢筋水泥大桥。昆仑桥之壮观不在大桥本身,而在于桥下的巉岩绝壁和万丈深涧。发源于昆仑山中的由雪水和泉水汇合而成的格尔木河,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峡谷奔流而下,滔滔的河水将河谷的千板岩长期冲刷穿凿成了一条深40多米、宽数米的石峡险谷,其中最窄处只有4米左右。昆仑桥两岸,绝壁相对,巉岩嶙峋,谷顶平坦,谷底幽深,形势极为险峻。人们站在桥上俯身鸟瞰,但见湍流不息的河水,在深邃险峻的幽谷中急湍喧泻,喷涌咆哮,不断地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发出阵阵犹如雷鸣般的轰鸣,真是令人望之目眩,闻之丧胆。因此许多过往行人,一般都要到桥头凭高俯瞰一番。
青海旅游导游词内容
各位游客朋友们,离开了倒淌河,离开了文成公主的传说。我们前方将要到达的是我们美丽富饶的青海湖。青海湖古称“西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若尔”。大家知道为什么称为“库库若尔”吗 相传,古时的青海湖美丽而宽广,但这里一写部落头人却肆意地欺压百姓。有一个叫库库卓尔的英雄解仇释怨,使群众团结和睦,亲如一家,并帮助邻里部落解决危难,度过饥荒。他死后,被天帝封为团结之神,保护善良。从此,蒙古族称青海湖为“库库卓尔”,即我们所说的“库哭若尔”。对于青海湖的形成原因,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大约在两千多派万年以前,如今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大陆板块挤压,地壳运动,海底渐渐向上隆起,逐渐形成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而青海湖则是在地壳隆起过程中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关于它的形成,还有着一些非常有趣的传说。如有的说,这是水晶宫老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108条江河的水汇成的。还有的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空时,与二郎神大战。二郎神被追赶到这里,觉得又饥又渴,发现了此处被石板盖住的神泉青海湖导游词青海湖导游词。他跑过去大喝一通后,忘了盖上石板,神泉滚滚涌出,汇成了大湖。而此时,孙悟空也已经追上来了。二郎神急忙顺手抓了五块石头,压住泉水。后来这五块石头就变成了湖中的五座小岛。二郎神连做的饭都顾不上吃,拔腿跑时不小心,一脚踢翻了锅。锅里有盐,倒在湖中,从此湖水就变咸了。不止如此,他的盐口袋被扯了个口子,边套边撒,一路漏盐。于是青海湖畔就有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青海湖。
关于青海湖的传说,我们就讲到这里了。大家请看前面那平嵌在皑皑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原之间,熠熠发光的宝镜,那就是青海湖了。青海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湖水平均深度19米,湖面海拔3260多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如今,青海湖已经成为青海省四大旅游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环湖旅游带。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青海湖的湖滨地区。此处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丰美的牧草,肥沃的土地,养育着这里成群的牛羊。没到夏秋季节,辽阔的草原像披上了一层碧绿的绒毯,各种野花五彩缤纷,将绿色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四周大片整齐的农田麦浪翻滚,油菜花一片金黄,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芬芳。湖面上碧波万倾,白色海鸥追逐着鱼帆在空中翱翔,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日出日落的景色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四面环山,它的东面是我们刚刚走过的日月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山水相辉映,有构成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
青海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碧草连天,轻波万里,山水相映,及其优美的环境青海湖导游词导游。它还有一些独特的自然现象,如文开湖,武开湖
俗称湖心岛。古时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名为“奎逊托罗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全岛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形如螺壳。山顶高出湖面约数10米,海拔约3300米。山体系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丽时,凭高远眺,只见海心山犹如雪浪飘浮,蔚为壮观。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形成于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即青藏高原隆起时。关天它,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很早以前,青海湖周围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牧民。草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泉井,泉上有一石盖,泉水因此常流不溢。有一年,两个道人去西天途中路过此地,一时找不到水喝,师父让徒弟到泉中取水,临行前,特别嘱咐取了水要盖好井盖。徒弟口渴心急,取完水却忘了盖井。结果没等他走到师父跟前,发现身后潮水汹涌,巨浪滔天,而且越涨越高。师父一看情况不好,赶忙抓起附近一座小山扔进水中,才将泉眼压住。可是,原来的草原已变成汪洋一片,周围成千上万户人家被大水淹没一空。后来,人们便把青海湖称“赤秀洁莫”,意为“万户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称为“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隆宝湿地为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山峡谷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隆宝滩盆地中部的苔草沼泽。四周环山,呈“凹”字形,周围山峰高达5,270米。湿地水源来自许多涌泉和七条溪流。成片的湿草、沼泽围绕着五个水深0.2米至0.3米的明水面,相互渗透构成保护区主体,其周围是些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的草墩。除主河道水深外,蔓延成沼泽滩地的地区,水深一般保持地0.2~0.4米。草墩之间被水隔绝,水坑内鱼、蛙集在,水生生物、浮游生物丰富。湖底有很厚的淤泥层。
本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风大,日照长,辐射强烈。1月份均温-11.1℃极端最低气温-260℃;7月份均温9.3℃,极端最高气温27.0℃,年均气温-0.4℃;≥0℃,积温1027.4℃,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5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高达730毫米,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期162天。
隆宝湖是在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盆地和湖泊中的一个,地势呈南北走向的峡谷形状,滩地长30公里,宽1.5-4公里,四周被高山环抱,海拔4050-42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护区之一。这里四季不明显,气候变化剧烈,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6-8月雨水多而集中,比较湿润,全年日照时间约2300小时。湖滩地土壤肥沃,水草肥美,优势植物有水毛茛、毛茛、西伯利亚蓼等34种。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和淡水沼泽,为水禽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黑颈鹤栖息繁殖的集中地区。每年4月,牧草刚刚返青,黑颈鹤从南方到达这里,生儿育女,避暑渡假,待到牧草枯黄的10月上旬,它们携儿带女飞往南部越冬。
保护区为黑颈鹤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每年的3月到达,整个繁殖季节里有8~12对(1983年~1986年调查)。已发现鸟类32种,其中水禽近10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斑头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的一块长500米,宽100米的土丘小岛上,有巢穴约2,000余窝。其它种类有赤麻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绿头鸭、鹊鸭、黑鹳、红脚鹬、凤头琵鹭、普通燕鸥、玉带海雕、秃鹫等,隶属5目6科。
沼泽有丰富的鱼类和节肢动物。周围滩地兽类有雪豹、水懒、藏原羚、狼、喜马拉雅旱獭、黄鼬、香鼬、高原兔、高原鼠兔、黄羊、藏狐、田鼠等12种。另外还有包括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在内的昆虫20种。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海骆驼泉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来到青海,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为大家介绍中国境内一些著名好玩的景点骆驼泉。
骆驼泉为撒拉族的珍贵历史文物。相传在7百多年前的元代,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地方,居住着一个充满英雄业绩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首领是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他们兄弟俩率领族人出征作战,每次都能取胜;带领部落的人四处作生意,每次也都能发财。因此,部族的人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在众部落中的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撒马尔罕的国王出于忌恨,和王公贵族们设下奸计,要把他们兄弟置于死地。
兄弟二人得到先哲的启示,远走他乡,到东方寻找乐土。于是,阿合莽和尕勒莽便率领族人进行了一次艰难、壮观的民族大迁徙。他们牵上了一匹白骆驼,灌上了一罐清亮亮的故乡水,装上了一袋肥沃的故乡土。他们涉过了29条恶水,穿过了29片密林,越过了29处大漠,终于行到循化境内黄河岸边的乌土斯山上,这是他们将要翻越的第30座大山了。这时候天慢慢黑了下来,人们忙碌着扎帐房,生火做饭。突然发现驮经的骆驼不见了,大家赶忙点起火把,在山坡上四处寻找。寻到天亮,人们在街子河东边沙坡下,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芦苇,芦苇丛中有一池泉水。啊!那不是白骆驼吗?人们欣喜若狂地朝泉水跑去。可是跑到跟前一看,白骆驼已经变成了一尊洁白的石头。他们眺望这一带山水,密林层层的丛山上,紫气氤氲;金灿灿的黄河两岸,川道平坦。人们拿出故乡的水和泉水比,两处泉水一样的清亮,一样的甜醇,他们取出故乡的土和河边的土比,两地的土壤一样重,一样肥沃。人们欢呼雀跃,举起《》顶礼膜拜。哦,这就是千里寻求的乐土呀!
世代居住这里的藏族朋友,再三挽留勇敢善良的阿合莽和他的族人们留下来。蒙古族牧民兄弟更是胸怀大度,情愿以丰美的水草相让,而自己却赶着牲畜,迁往青海湖边放牧。,阿合莽兄弟率领的撒鲁儿人,便高兴地在这里居住扎根了。从此,他们把这一池永不枯渴的清泉,亲切地叫做“骆驼泉”。
如今在撒拉族青年的婚礼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舞蹈,有两个人翻穿皮袄扮演骆驼,另外两人身穿长袍,缠上头巾,扮演尕勒莽和当地的蒙古人。他们边舞边唱,一问一答,追述祖先迁徙的过程和沿途的见闻,以生动的歌舞来纪念祖先为寻找乐土所经过的艰辛历程,赞美撒拉人勇敢不屈的性格以及同蒙古人的深厚友谊。
早春,在黄河岸上露出了笑脸,嫩黄的柳丝在晨曦中摇曳,在密密的芦苇丛中,一池清泉水熠熠闪光。近前一看,池水清澈见底,连那布满池底的水草叶儿也能数得出来;四周干苇丛中,新芦芽儿已窜出水面;水中映出大榆树刚绽露的红色花芽,象是先圣撒落的`天花。池中间,在朦胧的晨光中,两块白色的石头显露地水面,一高一低,象是一对驼峰。那骆驼的身体卧在水底,全身被碧绿的水草围绕,在汨汨冒出的水泡中,时隐时显,那头呢?是否伸进了泉眼,把昌莹的水珠不停地由鼻孔喷出!还是在深深地埋头沉思?
突然,一声悠扬的唤礼声,从苍翠的八棵古柏中飘来。寻声望去,只见那高高的尼地罗(清真寺中传布做礼拜的召唤楼)顶上,一位身穿黑长袍,头戴白缠头的满拉,转着方向,高声召唤教民们做礼拜。不用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街子清真大寺了。清真寺有两座高峻的尼那罗楼,全是木质结构。古柏和老榆树的下面,有两座长方形墓庐,埋葬着阿合莽和尕勒莽。中间一座面向西方克而白(麦加圣地)的聚礼堂,单层歇山式屋顶,青筒瓦面,屋脊上饰有宝瓶、宝剑和新月,显得庄重肃穆。望着这富有神奇色彩的骆驼泉和雄伟壮观的阿拉伯建筑,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率众艰难跋涉的身影,看到了撒拉族人民的匠心独运。痛心的是,在**期间,它没有能逃脱被扫荡的厄运,连那两块让人们幻想离奇的白石头也不知去向......
【青海湖的导游作文】推荐阅读:
青海导游词精选作文01-17
青海南山的导游词03-22
2021年青海导游词12-22
精选青海南山公园导游词01-07
我爱青海湖的作文07-12
高原上的青海湖作文06-05
美丽的青海湖的优秀写景作文10-28
青海湖景色优秀作文07-25
实用的青海旅游作文01-21
青海湖小学生优秀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