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通用9篇)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1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故美术鉴赏意义深远。

美术鉴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使创新教育在美术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学习美术鉴赏,首先要了解美术语言,它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美术元素是美术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凭借这些元素,如点、线条、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艺术家可以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美术作品。组织原理包括: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借助这些组织原理来进行构图和安排。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就是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那么,作为教师,就应首先广泛的涉猎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丰富自我。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教师自身在专业领域碌碌无为,那么怎样为学生答疑?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并胜任高中美术教学,这是创新美术教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终身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正确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在步入数字时代的当今,运用多种电教声讯设备进行教学,以加强视听直观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有幻灯,录像,投影仪,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确、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具有如下的特点:(1)形象直观,声画合一。(2)简捷灵活,动态感强。(3)信息量大,传递迅速。(4)形式活泼,表现力强。由于上述特点,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如下优势:(1)节省课堂教学时间。(2)对一些理论知识通过画面可得到非常直观的诠释。(3)为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4)声画并用,充分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个最佳使用效果的问题。在教学中,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很多,根据知识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要仰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输送给学生,但各个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如何使用的问题。如:绘画鉴赏需静态的图像,而建筑鉴赏则更多的运用动态图像等。

三、创设课堂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如果失去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那在新课程已步入课堂的当今是不合格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质量也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教授美术鉴赏,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会使课堂变得活跃,必然就会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互动油然而生。那么怎样做才能收到如上的教学效果呢? 教师首先要动脑筋,使得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感到有新意。只要能做到画面上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所以,努力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自然会为之所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在学生走进教室时听到的都是高雅、优美的钢琴曲,此举虽然简单,但效果明显。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最

佳途径之一。再加上艺术课的自身魅力,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到与学生亲切、和谐、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的、美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中,研究并理解教材的主要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入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用文字形式描述、表演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网收集课程相关资料,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和相关自然资源进行参观、调查等多种学习形式。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鼓励学生交流,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寻找一些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地参与。

四、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的发展,这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教育要发展,首先要对教师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逐一改变,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正如评价建议中所说:“建立以美术教

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己不断成长。”通过多元的评价,我们的教学才能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2

一、情景鉴赏, 解读内涵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对理解音乐作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须采取一定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主旋律, 解读内涵, 促进理解。情境鉴赏的方法能够将音乐与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等结合起来, 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示作品中的意境, 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营造一个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感官, 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 从了解作品开始, 逐步实现感知和解读作品, 感受音乐魅力。

教学案例:《念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大多也都生活在父母身边, 对思乡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 很难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首先用费翔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情境鉴赏的导入, 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 禁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一曲下来, 学生内心已小有波动。随后, 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一段视频, 解析了《念故乡》的种种意境:美丽的蓝天下微风徐徐吹来, 带来了丝丝乡愁, 也送来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多么令人怀念, 而今漂泊在外, 孤独悲凉, 每一个画面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句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境相重叠、融合, 与优美的旋律一起营造出了淡淡的思乡情, 学生也受到了感染, 仿佛对歌曲中表达的那种流浪的艰辛与孤独、思念的苦楚感同身受。

二、比较鉴赏, 理性审美

比较思维就是对两种相近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找寻事物的异同, 并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比较思维在初中音乐的应用催生了比较鉴赏法。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审美空间, 将学生的视野由一个作品扩大到多个作品, 并且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 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意境的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情感渲染有什么细微区别, 或者对于同一个作品, 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 对比之后发现歌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将音乐鉴赏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过渡,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三、想象鉴赏, 升华情感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之上, 对脑海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在音乐鉴赏中, 想象的作用不容小觑。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 只是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 无论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 其情感表达如何具体、明确, 都受表现手段的限制, 不可能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全呈现出来。这便在客观上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和完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隐含信息, 与艺术家一起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为了引导初中生的正确想象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 如古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 再配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引导, 如此一来, 学生便能够进行有组织的想象, 升华自己的情感认识。

教学案例:《哦, 林中那间小屋》

这是一首旋律简单、感情真挚的叙事歌曲, 为了诱发学生想象, 用心感受歌曲的深刻含义, 笔者请学生凝神谛听, 闭眼想象:你看到了那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小木屋了么?这个小屋有什么重要的象征意义?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去了哪里, 现在是谁在居住?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一曲终了, 笔者又请学生拿起纸和笔, 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或写出来。几分钟后, 在美妙的歌声中, 学生的作品就出炉了, 有的图文并茂, 不仅画上了小木屋和老人的笑容, 还配上了几句诗词, 有的学生描绘了老人生前牵着猎狗护林的情景, 还有的学生着重赞扬了青年的无私奉献, 更有的学生把这首歌写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尽管有些作品粗糙, 有些作品精致, 却都表现了学生的想象力, 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真实情感, 也提升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培养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本身决非是单一的一种工具,还有育人功能,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着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句何等洒脱痛快,着实令当今的某一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不但使他们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讴歌爱国主义等丰富内容,而且还可以领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研读能力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作品,培养对诗歌的研读能力。一是扫除诗中的障碍,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的脉络。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词格律知识。二是要弄通典故。不了解典故就无法打通诗词精髓的大门,搞清典故的出处和作者的用意是理解诗词的关键。三是查背景。要让学生读懂诗词,进而达到鉴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才能全面了解作者的作品。

三、培养形象思维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提供意象和意境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只用了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仅凝炼,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如古诗词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据诗中的形象,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体味其中的情感。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像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总之,依据诗中的形象,通过想象我们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四、培养运用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地运用,也是答非所问、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中国是诗的国度。“读诗使人明理”。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事实上,我们在教学诗歌时,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的高涨,这些都充分说明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下去。我们要调整心态,重视“诗歌鉴赏”这个考点,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作业2鉴赏能力(模版) 篇5

一、让小学生走进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一种最直观、最值得鉴赏的艺术品,它依赖于人类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品。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和认识美术作品,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活动。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往往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比较困难。我们要选择符合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艺术品,而当中最能刺激小学生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教师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扩大了学生的欣赏面,坚持下去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二、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冬天白皑皑的一片、秋风中的红叶、夏季里碧海黄沙、春暖花开„„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强烈的色彩和线条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

们的注意力。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这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的意识。

三、让小学生自主体验。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小学生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四、让学生做到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诱导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五、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小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小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

角度欣赏和感受。美术鉴赏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小学生面对—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才能逐步地尝试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篇6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塔尔气镇小学 范婷婷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7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通过这一概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剖析人物、理清情节、分析典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小说鉴赏能力, 效果很好。

一、剖析人物

人物形象是小说借以表现主题的主要因素。人物塑造的关键是刻画人物性格, 鉴赏小说, 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概括地介绍, 也可以作具体的形象描绘乃至细节描写;既可以写人物外貌, 也可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既可以正面描写, 也可以侧面烘托。

比如《守财奴》中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运用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 将这一“守财奴”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授课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葛朗台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如“两讫了”“公平交易”“向我交账”“这交易划得来”等等, 完全出自于一个小资产阶级暴发户之口。另外, “得了, 孩子, 你给了我生路, 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这是他将女儿的继承权骗到手后, 情不自禁地欢呼, 把自己与女儿的关系看成是一件交易, 而一旦交易完成, 就迫不及待地撕下了亲情的面纱, 其对金钱的占有狂本性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其次找出有关葛朗台神态的细节描写。如:当葛朗台发现梳妆匣时的神态, “瞪着金子的眼光”;当葛朗台要骗取继承权, 而又未骗到手时的神态:“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 从女儿转到文书, 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 一刻不停地抹着”。这段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葛朗台极端贪婪的性格特征。第三, 启发学生找到人物动作描写。要抓住动词这个关键, 然后把动作与人物的思想联系起来分析。如:看到河南焦作●张巧

梳妆匣时运用了“纵”“扑”“撬”等表示动作的动词。这一连串的动作是葛朗台下意识的行为, 因为他一看到金子, 便要占有金子, 所以本能地反应出一连串抢夺金子的动作。通过以上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葛朗台这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

二、理清情节

情节是指小说中体现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关系、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 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是相互依存的, 鲜明的人物性格总是依存于生动的、丰富的、真实的情节之中;而人物性格又决定着情节发展的趋向并在其中发展、丰满。同时, 情节也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说中, 主题思想不能依靠抽象的议论, 而是通过具体、生动、有联系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理清情节, 有助于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更进一步了解人物性格。

还拿《守财奴》为例, 小说开端就交代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女儿的矛盾冲突, 接着作者在刻画他爱财如命的性格过程中, 描写他与女儿之间冲突的第一个回合:为了占有金子, 他不顾女儿的爱情, 不顾妻子的病苦, 不顾用人的劝说, 眼睛里只有金子———梳妆匣。直到听说“太太死过去了”, 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 他才放开了梳妆匣。葛朗台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是围绕继承权展开的。葛朗台在他太太尸骨未寒的当天, 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继承权问题。为了得到继承权, 他变得失去了常态, “在女儿面前打哆嗦”;他可以当面撒谎把一个要他命的重大问题, 说成区区小事;他同时可以诱以小惠, 假意许诺“按月付……大利钱”;他掩盖事实真相, 甚至阻止公证人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总之, 在他的眼中,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 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要完成这项交易, 就要撒谎, 就要欺骗, 就要玩弄手段, 就要不顾廉耻, 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例外, 直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 他才心满意足。通过情节的分析, 同学们更进一步认清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 把握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分析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气氛。环境描写服从于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它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地理风貌等。如《荷花淀》开头就点明了水生嫂劳动的时间和环境。她把院子收拾得很干净, 借着月光编席。她坐在那编成的一片席上, 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此处的劳动场面充满了诗的情调。“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所写的景物, 牵系着水生嫂的情思, 情景相生。作者写荷花淀的夜景, 写女人月下编席, 意为后边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因为水生嫂等正是出于对祖国美好山河和幸福生活的热爱, 才毅然送夫参军, 保家卫国。

社会环境就是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小学生学习掌握教材上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阅读去获取相关信息、学习有关文化知识、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 为小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阅读奠定基础。为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让小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去。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 要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 就需采取诸如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小组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笔者在教学《周总理借书》这节课时, 为了把课堂打造成高效和谐的课堂, 特意翻阅了大量资料, 并在查找资料时写了一篇充分体现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精神的笔记。当笔者声情并茂地把笔记内容介绍给学生时, 学生可能是受到笔者“声情并茂”的感染, 都被感动得流泪了, 他们体会到了总理精神的伟大, 所以在笔者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听课听得特别认真。

二、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有关资料表明, 小学生的定力和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为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兴致盎然, 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主动性思维。一是当小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说“教材课文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 没有其他问题了”时, 这说明学生要开始“偷懒了”, 此时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接续工作, 紧跟着追问加深课文理解的问题, 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课文。二是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跟进“服务”,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 最后使学生了然于胸、豁然开朗。三是当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低谷不愿意动脑去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提出可能引发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只要学生有了语文的学习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对学生将来的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因为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形成, 会成为学生个人的一生的宝贵财富, 让学生受用终生。为此, 在小学阶段就要想方设法、下大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让他们边读、边想、边记, 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 就能自己去找书读, 就能有所收获。“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那“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的年终祝福的气氛, 鲁四老爷那阴冷、破旧的书房, 柳妈的愚昧迷信, 鲁家对寡妇的鄙视, 鲁镇人与人之间毫不关心的冷漠关系, 构成了一幅当时的社会风俗画。在这风俗画里, 无不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为悲剧人物祥林嫂设立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典型社会环境, 把她一步步逼向生活的尽头。这也使小说中的人物与主题更典型, 更具有普遍意义。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以上三方面鉴赏小说后, 还应注意启发学生认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当然, 如果对某部然说得有些低俗, 但是它至少说明阅读能够给人带来“财富”。所以,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基础, 学生进行学习遇到什么难点和重点, 了解透彻后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减少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劳动。在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进而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质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应在小学生感觉到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讲《蝙蝠和雷达》这节课时, 有个学生很冒失地站起来提出了“为什么课文中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学生提出问题, 说明他在动脑, 此时教师要保护好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先去读教材想办法了解。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要注意发动全体学生互动交流, 经过讨论交流来着力培养学生解疑释惑的能力。

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家庭不同、经历不同, 所以小学生上学时, 会在事情的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按照新课标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要对学生分出层次, 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安排和不同的教学策略。

六、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和学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教与学, 因为没有了教就无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学, 反之亦然。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即使是不正确的意见, 教师也要认真听, 然后予以及时纠正, 这样不会打击学生在课上发言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麻雀》一文小结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故事,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母爱”。教师的话音还没有落, 有一位同学立刻站起来说:“老师, 我们不应说是母爱, 因为教材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笔者当时脸红了, 马上笑着说:“你想得很对, 老师的概括不准确, 那么你觉得该怎么说才准确?”课堂顿时活跃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开了, 经过交流最后得出了结论。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十二小学)

小说作全方位的鉴赏, 还需从结构、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小说的精到之处。

综上所述, 在中职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分析中不仅得到了小说的主题, 更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小说的鉴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和基本素质, 对其一生而言, 将受益匪浅。

摘要:在小说教学中, 应从剖析人物、理清情节、分析典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培养中职学生小说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及小说鉴赏能力的最终目的。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意象 意境 合理“误读” 解构

文学是一种包含着审美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是作家反映的审美对象。一个作家要从事创作、塑造艺术形象,其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作家積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经验越广博,其创作的基础就越牢固和深厚。

文学创作就是对生活的提炼、表现。作家掌握的社会生活越广博的话,可供选择、比较、提炼的素材就越多。黑格尔认为:“艺术家须用从外界吸收的各种现象的图形,去把在他心理活动着和酝酿着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作家创作的前提基础就是要了解纷繁复杂的生活形态,从中提炼和获取创作的素材。作家在创作时,主客观世界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一个主客观双向碰撞和建构的活动。一个作家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材料以后,才能不断丰富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创作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作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必须积累广博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一个作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活或者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能让人喜欢的激动人心的作品。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在经历了家破夫亡,受尽无穷的劫难和折磨后。人生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也引起了她的心境和词的意境的变化。在没有经历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及国破家亡的磨难前,她用甜蜜宁静的心弦弹奏着略带相思之苦和幽怨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诗人的相思曲,无不铭刻着她的情感历程。诗人虽与丈夫赵明诚分离,却相互牵挂,一种离愁,由两个人分担,相思之苦也减轻了几许,何况还偶有锦书传情的慰藉。离愁虽是苦涩的,但也饱含着他们夫妻之间彼此牵挂的幸福。与丈夫分离的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紧闭才闺房之中,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的和谐和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经历了国破和丧夫之痛后,李清照从前轻盈巧妙的词变成沉重哀伤德的生死恋歌,其词境由明快变得凝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和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作家的作品往往生动展现其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鉴赏和交流,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审美经验中,只有受众(读者)的鉴赏才能促成既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作品在创作活动结束时还没有真正完成,因为要通过艺术鉴赏活动,调动受众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对作品中的未定之处和空白的地方进行填充。这些填充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参照,也没有确定的结果,这需要受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对作品进行合理“误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强调受众在艺术鉴赏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受众和作者之间不是主体与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相对于作品这一媒介而言,两者是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关系。

那么,受众(读者)要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有效的鉴赏活动呢?或者说,艺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呢?艺术鉴赏是以人类的审美能力为前提的。而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如何入手进行诗歌鉴赏,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呢?这就需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联系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进入作家构筑的意境,才能对作品进行合理“误读”和解构。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意象就抓住打开鉴赏之门的钥匙。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所以,在进行解读诗歌时,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知意象,感知意象的寓意,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在《致爱丽丝》等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鸭,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各有什么寓意?在你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秋日黄昏游子思归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冷色调意象构筑成的苍凉意境与小桥、流水、人家等暖色调构筑温馨意境,在鲜明的对比中形成强烈而巨大的反差,营造成一幅萧瑟凄清的深秋景致的意境,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游子羁旅愁思。

参考文献:

[1]文学概论.刘甫田.徐景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篇9

内容摘要: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教育的意义,本文将从始于精品细读,打好夯实基础;根据文学作品蕴藉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等方面初探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性 , 途径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那么作为读者的学生将如何通过这一道桥堍呢?笔者认为,鉴赏也,也即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要了解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与技巧,就必须经过鉴赏这一分阶段。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没有鉴赏,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了。现在人们普遍认同语文学科应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强调语文教育所特有的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的教育功能。文学鉴赏应该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完美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其重要意义。首次,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其重要性。初步统计,中学语文课本三百多篇文章,其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规定: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对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仍不尽如人意,从施教的这一方来说在语文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语文教育的目的、性质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学,重语言知识的字、词、句、语修逻文知识系统而忽视文学因素,忽视整体美感和文学鉴赏的误区。面对此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将文学作品单纯用作读写训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其必要性。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我国在古代就强调以诗乐来培养人们的完美的人格。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君子”的修身三步曲的第一步就是“兴于《诗》”,通过阅读诗歌来激发人们内心美好的感情。可见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天地。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支柱。对于“准读者”的学生该怎样呢?如何让学生做一个好的“观文者”呢?从这几年的教学积累以及对教学方法探讨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始于精品细读,打好夯实基础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又是获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形成优良品格的重要渠道。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从阅读开始。叶圣陶先生说:“‘鉴赏’二字,粗略地解释起来只是一个‘看’字。”文学鉴赏的“看”就是阅读。阅读数量方面来说,无疑大量的阅读有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许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流畅的文笔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作家都在其成为作家前后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来对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但从这些作家身上我们看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同样在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这个领域里,不断的阅读训练、反复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大量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要增加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要保质保量,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读。

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还要落实精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篇目,通过研读教学,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以求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课堂教学而言,多和精都必然有“度”地限制,因而此时阅读技巧尤为重要。培根在《随笔录•谈读书》中写道:“谈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确定切实地阅读目标,在总体教学目标下精心设计分层次,分阶段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维活动由浅入深,认识水平渐次升华,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否则,盲目地读,难免事倍功半。另外,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所以,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诵读、略读、精读、背读等。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消除与名著的隔阂,亲近名著。比如学生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就要学会从文中收集描写这个人物的信息,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平时阅读中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小说这类文体通常在刻画人物方面会有哪些方式方法,再向他们介绍一些佳作,如《红楼梦》的人物刻画等等。当学生能从平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中记下人物刻画的一般方法,当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鉴赏一篇新的小说作品时就会想到这些塑造人物的特色。

二,根据文学作品蕴藉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定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教师应抓住这样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通过体味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也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真正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往往是既能很好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又具有独特的想象审美空间,同学们可以在仔细品味这些语词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尤其是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特别需要透过语言的浅层,通过想象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氛围。我国古代诗歌是极其强调语言的含蓄与慰藉的,它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极好的材料。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廖廖十语却以丹青泼墨的雄姿描绘出一幅俯看江山的雄伟图画,也为我们留下多层想象的活动空间。我们不妨设问:明晃晃的“白日”已沿山峰徐徐而下,则山之态势如何?山之色彩如何?生辉的白日和逶迤的群山尽收眼底,则诗人的立足点——鹳雀楼的高度如何?黄河入海该是怎样的一番雄姿?声响又该如何?一连串的提问必将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中看到了明晃耀眼的太阳,郁郁苍苍的群山,奔腾喧嚣、一泻千里的黄河;听到黄河黄钟大品般的巨响,也看到了正登高远眺、目极千里的诗人的峻骨丰神,这样的一些形象是在学生意识中闪现的灵动的审美意象,是对原著形象层次的极大丰富。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随时抓出几个富有形象性的词语,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利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而且也一定保持了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文章中没有完全表明的意思用想象去填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一小说的情节发展进行假设预测。比如法国作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就结束了,那么她知道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和感想呢?这时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把这一空白加以填充。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只有当欣赏发生,读者的内在因素(知识、经验、情感)与外在因素(周边环境)处于和谐共振的活跃状态,欣赏才能真正高效顺利地进行。因此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一般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根越深,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文学作品鉴赏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感情的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趋力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或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获得共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情感,步入欣赏的佳境。比如: 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兴趣是进入文学鉴赏的先导。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在正式的进入文本鉴赏之前,应引起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由于文学鉴赏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是一种美育。学生的心理应处于自觉、自动、积极的状态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提高鉴赏的自觉性,真正进入鉴赏过程,从文学鉴赏中得到美育。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2 艺术地创设欣赏情境。情境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自然景象)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地。优美的意境中总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创设情境,比如编演课本剧。《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都是编演课本剧的好题材。当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形如枯槁的“孔乙己”坐者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时,同学们也许会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一定是深思,是同情,甚或伴着泪水。有了这样鲜灵活现的情境,师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作者的情感沟通定会水到渠成。表情范读。再现作品的整体情感信息,教师的表情范读往往是一条捷径。通过缘情发声,教师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以声音媒介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文学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都来探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的相关教法学法,这将使学生思想更深沉,情感更丰富,教师的教法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插上鉴赏的翅膀,飞翔在文学的天空,就一定能摘到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宝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业地产背景下一篇:中学教务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