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题(精选12篇)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一.有理数加法计算:
-5+3=
-3+(-6)=
4+(-8)=
11= 23
(—5
1)+0= 6114+(—5)= 36
12(+2)+(—2.2)=
(—)+(+0.8)=
(—2.2)+3.8=
515
二.有理数减法运算:
3-8=
-4+7= 3.6-(-6.4)=
231(-)-(-)=
(-1)-(+1)= 4.2-5.7=
552 24111-(-2.7)= 0-(-)=
(-)-(-)= 5722
三.应用题
在对“民族性”的培养过程中, 文言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次, 文言文作品为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在生活中, 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到文言文, 文言文的陌生化使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 学生缺少足够的语境去建构知识。因此传统的背诵方法成为积累文言文语境的最高效的方法。但这里的背诵并不是要死记硬背, 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老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已。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追求成为教师选择教育方式的准则之一。
基于上述对文言文教育的分析, 我们对新人教版和沪教版的古文部分课后练习进行了类型统计 (如表1、表2) 。
一、图表分析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 两版教材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同方式兼收并蓄的态度。与人教版相比, 沪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题采用了大致相同的课后练习构成。其中, “理解”类型的题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体现出编撰者对于“意义学习”和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另外, 两版教材都没有盲目摒弃传统的“背诵”方式, 也没有过分强调“应用”题型的神奇效应, 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但从数据分布的差异性中还是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引导倾向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识记类型和应用类型比例大致相等, 分别占所有题型的19%和18%;而沪教版的识记类型题只占了7.5%, 应用类型题则高达21.5%。从中可以看到人教更重视知识的积累, 而沪教更重视知识的迁移。在实际生活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的古诗文背诵量要高于使用沪教版教材的学生。人教版的应用类题型可以大致分为7种,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拓展思考与表述上, 题型较为单一, 新颖的题型很少, 从题型来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沪教版应用类的题型较多, 大致分为思考和实际运用两大类, 而实际运用方面有比较丰富的题型。例如:
“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 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试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 举出几处对比描写, 分析成名的性格特征。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 (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促织》课后练习第二题)
二、具体内容分析
结合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沪教版课后练习的表述和人教版表述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题干中出现大量“外显知识”,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 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这一部分属于“外显知识”, 这部分叙述提供给了学生至少两个知识信息:一为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二为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方法“对比”。同时这两个信息还起到明确做题目与指导做题方法的作用, 如果删掉这一部分, 剩下的问题就显得突兀很多。
其次是题干都显示出一种尊重认知规律的态度。人教版表现出识记、理解水平的递进融合 (上一篇有分析) , 沪教版练习则体现出一种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思考的过度。例如:“用线状图标出”→“举出几处对比描写”→“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
再次是沪版练习也体现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教育理念。《师说》这篇文言文入选了两版的教材, 其课后练习对比如下:
●文中“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是否适合今天的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 (沪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 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人教版必修3)
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 但都对学生的思考方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教版的题干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庸式的思考角度;沪教版的题干没有给出要求, 也就是说没有限制, 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然而两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存在着很多教育理念差异。
首先, 两版教材课后练习对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着题干一起出现 (如例一) ;另一种是在练习题后用深色框区别开来的相关文学资料 (如例二) 。
例一: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 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例二: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 在乎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摘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以上两例皆出于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
例一当中“穷而后工”“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这种形式的资料提供, 其作用有点类似“外显知识”。例二当中的一段文字是《苏轼文集》的节选, 其一, 这一段是对苏轼对自己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此段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才情与文学创作理念, 从而对苏轼及其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其二, 作为一段较为完整的有出处的选段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 其意义在于文学素养的展示———有文献资料意识 (一者知道古代文学有很多文献资料可查询, 二者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性著作有哪些) 。如例二这样的节选在人教版的绝大多数课文后面都有附录, 这部分附录尤其是古文部分有很高的质量, 基本都是代表性与文学性与相关性和而为一的, 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都会对这一部分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此部分加以利用, 其作用将大大减少。
沪教版的背景资料也有两种呈现方式, 一种是显性的, 另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方式跟人教版练习例一类似;隐性的资料呈现方式即化陈述性为程序性。
在沪教版练习题当中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或者查背景资料的题较多, 如: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请查阅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 解释下列实词。
(两道题均来自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种树郭橐驼传》)
汉语的特点是:兼容性强, 内涵极其丰富, 有说不尽的成语和典故;模糊性强, 各种“无达诂”。但汉语的复杂性并不等于汉语教学的无序和混乱。沪教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仅了解陈述性知识, 更要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容易遗忘的, 但程序性知识则不然, 掌握这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 沪版教材强调了学习过程, 相比之下, 人教版则更侧重学习结果。虽然在学习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学习过程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的明晰须要建立在大量无效学习的基础之上, 其教学效率远没有方法的明确告知来得快。
其次, 两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构架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是以文体为单元编写的, 每个文言文单元以时间为序安排文章, 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该文体进行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在此种编排模式下, 人教版教材更强调学生拥有一种历时性的思维方式, 能理解文学作品存在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这种编排意图相适应, 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也体现出对学生文学史意识的引导。如,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在单元小序部分说明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在学习中应该关注的方面, 下面以“创作手法”为例具体说明。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 好在哪里?
●《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结合诗句, 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以上两题来自《诗经》两首)
●《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 又多用对偶手法, 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 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 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 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以上两题来自《离骚》)
《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创作手法的特点和发展从上面两组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端倪。两篇课文的第三题可以看出从《诗经》到《离骚》的句式变化;比兴手法的使用在《诗经》中已经出现, 但对于“比、兴”的概念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 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因此在《诗经》的课后练习题中只用了“打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创作手法, 在《离骚》中才明确说明了此篇使用了比兴手法, 并用王逸之语加以解释, 其实是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 有了3篇诗做积累, 学生能够对“比”有一定的理解, 然后题目中要求学生“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 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比”这种手法的掌握程度。另外, 对这种创作手法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
沪教版的教材则是以专题为单元, 专题不同,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不同, 练习题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但从文学史角度出发的不多, 有些单元的古文并没有统一的文体。例如, 沪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专题为“山川草木”, 单元小序说明了与“山川草木”相关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蒹葭》《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和诗二首, 共3首诗, 两篇散文。从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来看其共同点是:都有关于主旨的理解的题。对主旨的理解是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了解的一方面, 而其在此统一明确提出就起到了引导教学对比主旨的作用, 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除了主旨之外, 还有关于创作手法的练习 (《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诗二首课后有) , 有关于字词解释或翻译的题 (《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课后有) 。虽然题目中提到的创作手法选文中有典型运用, 但这些方法之间没有一种系联性, 更多的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例如: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3种。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 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 然后再转到正题, 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 有的相关, 有的有关, 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 称作比兴。另外, 重章 (或叫复沓) 、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 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蒹葭》课后题)
●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种树郭橐驼传》课后题)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说说《咏史》一诗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其表达效果如何? (诗二首《咏史》课后题)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源头作用在此没有体现出来, 因为到《咏史》诗的用典手法的跳跃性很大;对于不同文体, 手法的使用可比性就更小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 在《诗经》中学习到的方法在《咏史》中不能得到有效地迁移, 学生容易遗忘, 不利于评价和检测。另外, 《蒹葭》课后题中给出了大量定义性信息, 这些信息并不能被高一的学生所理解, 比如对兴的解释, 在没有大量例子积累的前提下, 学生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兴。所以对于这一单元来说手法的讲解就不应作为重点内容或者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病梅馆记》的课后第二题“有人评价本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想通之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表现出了对学生迁移分析能力的鼓励引导。
在对“民族性”的培养过程中,文言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次,文言文作品为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在生活中,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到文言文,文言文的陌生化使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学生缺少足够的语境去建构知识。因此传统的背诵方法成为积累文言文语境的最高效的方法。但这里的背诵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已。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追求成为教师选择教育方式的准则之一。
基于上述对文言文教育的分析,我们对新人教版和沪教版的古文部分课后练习进行了类型统计(如表1、表2)。
一、图表分析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同方式兼收并蓄的态度。与人教版相比,沪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题采用了大致相同的课后练习构成。其中,“理解”类型的题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体现出编撰者对于“意义学习”和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另外,两版教材都没有盲目摒弃传统的“背诵”方式,也没有过分强调“应用”题型的神奇效应,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但从数据分布的差异性中还是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引导倾向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识记类型和应用类型比例大致相等,分别占所有题型的 19%和18%;而沪教版的识记类型题只占了7.5%,应用类型题则高达21.5%。从中可以看到人教更重视知识的积累,而沪教更重视知识的迁移。在实际生活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的古诗文背诵量要高于使用沪教版教材的学生。人教版的应用类题型可以大致分为7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拓展思考与表述上,题型较为单一,新颖的题型很少,从题型来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沪教版应用类的题型较多,大致分为思考和实际运用两大类,而实际运用方面有比较丰富的题型。例如:
“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试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举出几处对比描写,分析成名的性格特征。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促织》课后练习第二题)
二、 具体内容分析
结合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沪教版课后练习的表述和人教版表述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题干中出现大量“外显知识”,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这一部分属于“外显知识”,这部分叙述提供给了学生至少两个知识信息:一为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二为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方法“对比”。同时这两个信息还起到明确做题目与指导做题方法的作用,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剩下的问题就显得突兀很多。
其次是题干都显示出一种尊重认知规律的态度。人教版表现出识记、理解水平的递进融合(上一篇有分析),沪教版练习则体现出一种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思考的过度。例如:“用线状图标出”→“举出几处对比描写”→“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
再次是沪版练习也体现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教育理念。《师说》这篇文言文入选了两版的教材,其课后练习对比如下:
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是否适合今天的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沪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人教版必修3)
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但都对学生的思考方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教版的题干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庸式的思考角度;沪教版的题干没有给出要求,也就是说没有限制,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然而两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存在着很多教育理念差异。
首先,两版教材课后练习对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着题干一起出现(如例一);另一种是在练习题后用深色框区别开来的相关文学资料(如例二)。
例一: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例二: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摘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以上两例皆出于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
例一当中“穷而后工”“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这种形式的资料提供,其作用有点类似“外显知识”。例二当中的一段文字是《苏轼文集》的节选,其一,这一段是对苏轼对自己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此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才情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对苏轼及其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其二,作为一段较为完整的有出处的选段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其意义在于文学素养的展示——有文献资料意识(一者知道古代文学有很多文献资料可查询,二者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性著作有哪些)。如例二这样的节选在人教版的绝大多数课文后面都有附录,这部分附录尤其是古文部分有很高的质量,基本都是代表性与文学性与相关性和而为一的,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都会对这一部分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此部分加以利用,其作用将大大减少。
沪教版的背景资料也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方式跟人教版练习例一类似;隐性的资料呈现方式即化陈述性为程序性。
在沪教版练习题当中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或者查背景资料的题较多,如: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请查阅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实词。
(两道题均来自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种树郭橐驼传》)
汉语的特点是:兼容性强,内涵极其丰富,有说不尽的成语和典故;模糊性强,各种“无达诂”。但汉语的复杂性并不等于汉语教学的无序和混乱。沪教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仅了解陈述性知识,更要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容易遗忘的,但程序性知识则不然,掌握这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沪版教材强调了学习过程,相比之下,人教版则更侧重学习结果。虽然在学习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学习过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明晰须要建立在大量无效学习的基础之上,其教学效率远没有方法的明确告知来得快。
其次,两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构架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是以文体为单元编写的,每个文言文单元以时间为序安排文章,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该文体进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在此种编排模式下,人教版教材更强调学生拥有一种历时性的思维方式,能理解文学作品存在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这种编排意图相适应,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也体现出对学生文学史意识的引导。如,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单元小序部分说明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在学习中应该关注的方面,下面以“创作手法”为例具体说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以上两题来自《诗经》两首)
《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以上两题来自《离骚》)
《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创作手法的特点和发展从上面两组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端倪。两篇课文的第三题可以看出从《诗经》到《离骚》的句式变化;比兴手法的使用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但对于“比、兴”的概念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因此在《诗经》的课后练习题中只用了“打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创作手法,在《离骚》中才明确说明了此篇使用了比兴手法,并用王逸之语加以解释,其实是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有了3篇诗做积累,学生能够对“比”有一定的理解,然后题目中要求学生“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比”这种手法的掌握程度。另外,对这种创作手法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
沪教版的教材则是以专题为单元,专题不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不同,练习题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单元教学目标,但从文学史角度出发的不多,有些单元的古文并没有统一的文体。例如,沪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专题为“山川草木”,单元小序说明了与“山川草木”相关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蒹葭》《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和诗二首,共3首诗,两篇散文。从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来看其共同点是:都有关于主旨的理解的题。对主旨的理解是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了解的一方面,而其在此统一明确提出就起到了引导教学对比主旨的作用,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除了主旨之外,还有关于创作手法的练习(《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诗二首课后有),有关于字词解释或翻译的题(《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课后有)。虽然题目中提到的创作手法选文中有典型运用,但这些方法之间没有一种系联性,更多的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例如: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3种。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有关,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另外,
重章(或叫复沓)、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蒹葭》课后题)
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种树郭橐驼传》课后题)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说说《咏史》一诗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其表达效果如何?(诗二首《咏史》课后题)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源头作用在此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到《咏史》诗的用典手法的跳跃性很大;对于不同文体,手法的使用可比性就更小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在《诗经》中学习到的方法在《咏史》中不能得到有效地迁移,学生容易遗忘,不利于评价和检测。另外,《蒹葭》课后题中给出了大量定义性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被高一的学生所理解,比如对兴的解释,在没有大量例子积累的前提下,学生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兴。所以对于这一单元来说手法的讲解就不应作为重点内容或者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病梅馆记》的课后第二题“有人评价本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想通之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表现出了对学生迁移分析能力的鼓励引导。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8与-12的和取___号,+4与-3的和取___号。
2、小华记录了一天的温度是:早晨的气温是-5℃,中午又上升了10℃,半夜又下降了8℃,则半夜的温度是____℃。
3、3与-2的和的倒数是____,-1与-7差的绝对值是____。
4、小明存折中原有450元,取出260元,又存入150元,现在存折中还有____元。
5、-0.25比-0.52大____,比- 小2的数是____。
6、若 一定是____(填“正数”或“负数”)
7、已知 ,则式子 _____。
8、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 =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胜利企业第一季度盈利26000元,第二季度亏本3000元,该企业上半年盈利(或亏本)可用算式表示为( )
A、 B、
C、 D、
2、下面是小华做的数学作业,其中算式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小明今年在银行中办理了7笔储蓄业务:取出9.5元,存进5元,取出8元,存进12无,存进25元,取出1.25元,取出2元,这时银行现款增加了( )
A、12.25元 B、-12.25元 C、12元 D、-12元
4、-2与 的.和的相反数加上 等于( )
A、- B、 C、 D、
5、一个数加上-12得-5,那么这个数为( )
A、17 B、7 C、-17 D、-7
6、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0米,-15米和-10米,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 )
A、10米 B、15米 C、35米 D、5米
7、计算: 所得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8、若 ,则 的值为( )
A、 B、 C、 D、
三、解答题(共52分)
1、列式并计算:
(1)什么数与 的和等于 ?
(2)-1减去 的和,所得的差是多少?
2、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3、下列是我校七年级5名学生的体重情况,
(1)试完成下表:
姓名 小颖 小明 小刚 小京 小宁
体重(千克) 34 45
体重与平均体重的差 -7 +3 -4 0
(2)谁最重?谁最轻?
(3)最重的与最轻的相差多少?
4、小红和小明在游戏中规定:长方形表示加,圆形表示减,结果小者获。列式计算,小明和小红谁为胜者?
5、某出租汽车从停车场出发沿着东西向的大街进行汽车出租,到晚上6时,一天行驶记录如下:(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单位:千米)+10、-3、+4、+2、+8、+5、-2、-8、+12、-5、-7
(1)到晚上6时,出租车在什么位置。
(2)若汽车每千米耗0.2升,则从停车场出发到晚上6时,出租车共耗没多少升?
参考答案:
一、
1、+,- 2、-3 3、1,6 4、340 5、0.27, 6、正数 7、
8、+5-8-2+3+7
二、
1、A 2、D 3、A 4、B 5、B 6、C 7、B 8、A
三、
1、
解:(1)
(2)
2、
解:(1)原式=0+6+2+13-8=13
(2)原式=
(3)原式=
3、解:(1)小明44,小刚+4,小京37,小宁41
(2)小刚最重,小颖最轻
(3)11千克,17千克
4、解:小明: ,小红:
所以小红胜
★
目标预设
一、知识能力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首先弄清运算顺序,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乘方为三级运逄,按照先三级、再二级,最后一级,同级运算中,从左至右,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先解括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法则
二、难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法则 ★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扑克牌
二、预习建议: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的有关法则 ★
预习导学
731691、判断题:-(-2)3÷1×(-)2=8÷× =8÷1=8()
949162、改错:把正确的解答写在横线上
431431+ ×(-2)=(+)×(-2)=-2
77377333、计算:
1151731(1)-1 + +-
1(2)1÷(-3)×(-3)236484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小学已经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有顺序问题,且它与小学类似。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为: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在这个运算顺序中,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应按照先三级,再二级,最后一级的顺序进行。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217例1 计算:1.125×(-2)+(-0.72)×(-3)(教师分析、讲解)
736例2 计算:(-2)3 +(-3)×[(-4)2 +2]-(-3)2÷(-2)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例3 计算:(8÷2)3÷(-4×2)(教师分析,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2例4-(-3)2-|(-5)3 |×(-)2-18÷|-3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当指导,得出结论)
211例5 计算:(-1)5×{[4÷(-4)+(-1)×(-0.4)]÷(-)-2}
43(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
(1)(-17)-4+(-15)-16(2)(-1)+4-(-9)+5
(3)(-14)+(-12)+11-(-5)(4)(-7)-(-4)-18-(-3)
(5)0-7+(-9)+(-1)(6)18-(-5)-8-10
(7)5+6+3+2
(9)(-5)-3+(-11)-18
(11)18-18+20-4
(13)(-13)+15+(-1)-0
(15)1-(-15)+(-13)+(-3)
(17)(-6)+(-7)+5+6
(19)(-7)-(-6)+(-9)+10
(21)20+(-14)+(-15)-14
(23)4-1+4-(-10)
(25)(-14)-(-19)+(-13)-(-7)
(27)3+(-4)+7+(-13)
(29)2-15+2+(-7)
(31)(-17)+9+(-6)-5
(33)(-18)-1+(-18)-4
(35)16-14+(-18)-(-18)
(37)(-4)+13+7-(-11)
(39)(-17)-(-3)+9+(-8)
(41)(-7)+(-13)+0+(-2)(8)4+17-13-(-7)10)(-10)-(-7)-(-2)+(-10)(12)2+(-15)-(-5)+18(14)(-2)-(-2)-(-8)-10(16)(-6)-(-13)-(-6)-2(18)(-15)+(-17)-13-(-18)(20)20-12-(-18)-12(22)12+9-(-5)+7(24)(-2)-5-6+17(26)17+(-2)-7-6 28)(-17)-(-8)-(-19)-(-18)(30)(-17)-(-15)-(-2)-15(32)0+15-(-18)+(-7)(34)(-5)-(-12)-8+(-12)(36)16+(-10)-2+12(38)1-(-6)-16-(-11)(40)17+1-(-12)-7(42)(-3)-3-2-8
(((43)1-16+13-15(44)15-14-15+7
(45)19+(-5)+16-(-6)(46)19+18-(-13)+2
(47)(-13)-(-19)+(-14)-17(48)6-14-(-17)-(-5)
(49)(-7)-13+(-15)+11(50)(-5)+(-8)-(-1)-19
(51)(-10)+(-5)+(-11)+9
(53)14-(-2)+(-1)+(-20)
(55)(-1)+13+(-17)-10
(57)(-5)-14+9-18
(59)(-2)+18+6-(-9)
(61)(-15)-(-11)+16+5
(63)(-5)-7+(-3)+5
(65)6+(-6)+(-1)-9
(67)2-(-13)+8-17
(69)7+(-11)+(-17)-(-4)
(71)12-(-15)+10-(-16)
(73)(-5)-(-8)+17+3
(75)14+7+3+(-5)
(77)(-19)-(-8)+(-18)-(-10)
(79)(-3)+(-11)+5-(-2)
(81)(-14)-(-19)+16-(-15)
(83)15+13+(-11)+19
(85)4-17+6+(-1)(52)(-9)-18-(-19)-18 54)11-7-6-(-16)(56)6+15-15+(-3)(58)(-11)-11-(-14)+11(60)(-16)+16-(-19)-11(62)(-4)-(-18)-(-3)-11(64)(-13)+6-9-14(66)4-0-9+11(68)(-1)-8-19+(-8)(70)(-3)+0-(-16)+(-11)(72)(-17)-13-0-0(74)(-13)+11-(-16)-8(76)(-6)-(-14)-0-(-3)(78)12+(-2)-(-12)+0(80)(-4)-(-4)-11+(-5)82)(-13)-(-6)-(-19)-16(84)3+(-14)-(-8)-(-2)(86)11-8-11-17
(((87)3-19+10+15(88)3+(-4)-(-9)-8
(89)8+11+18-(-5)(90)(-1)-10-19+(-18)
(91)1-(-7)+(-7)-(-1)(92)2-17-1+15
(93)(-15)+12+(-4)-(-14)(94)7+7-(-19)-18
(95)(-16)-(-20)+(-5)+11
(97)(-12)+4+13+(-3)
(99)(-14)-(-17)+(-7)-(-4)
(101)15-(-19)+18-12
(103)(-16)+(-2)+8-(-13)
(105)2-1+(-14)-3
(107)(-14)+(-5)+8+(-5)
(109)8-6+(-5)+4
(111)10-(-20)+0-18
(113)(-7)+(-16)+10-7
(115)4-(-8)+(-15)-12
(117)(-1)+15+15+2
(119)12-(-7)+(-15)+(-6)
(121)(-14)+(-13)+(-17)+13
(123)(-20)-4+10-9
(125)4-(-1)+17-(-19)
(127)(-7)+(-17)+(-6)-10
(129)9-12+13+7(96)9-(-14)-19-4(98)(-15)+2-(-13)-0(100)14-(-8)-5+(-2)(102)15+(-9)-7+19(104)13-16-15+(-1)(106)(-20)-(-7)-12-4(108)1+0-(-14)-(-12)110)(-12)-4-(-11)-(-5)112)10+(-20)-(-7)+20(114)(-19)-14-(-3)+(-7)116)(-19)+10-12-(-2)(118)16-(-10)-(-10)-16(120)(-7)-15-(-2)-(-14)(122)18+1-19-(-16)(124)(-4)-13-6+(-10)(126)(-18)+(-6)-8+8(128)(-18)-(-1)-0-14(130)0-18-5-(-19)
((((131)(-9)+(-2)+(-6)+(-6)(132)9+4-1-2
(133)(-3)-(-11)+(-16)-(-4)(134)(-4)-11-(-11)+(-19)
(135)9+(-8)+20-4(136)(-9)+0-13+6
(137)(-4)-14+6-19(138)14-11-12+(-12)
(139)(-1)-15+(-16)-(-4)
(141)(-12)+(-14)+10+0
(143)16-(-11)+11+16
(145)(-2)+10+(-12)-5
(147)(-7)-(-1)+(-10)-(-20)
(149)(-7)-14+(-4)-(-9)
(151)5+2+12+6
(153)(-9)-11+(-10)+(-3)
(155)(-2)+(-1)+(-10)+(-3)
(157)(-7)-18+20-(-19)
(159)1+4+(-9)-(-1)
(161)1-5+1-(-15)
(163)6-(-13)+(-10)+0
(165)18+18+18+(-9)
(167)11-(-15)+2-1
(169)(-1)+7+(-1)-(-18)
(171)(-6)-(-14)+4-4
(173)(-4)+(-17)+(-3)-10(140)18+(-16)-14-(-4)(142)13-(-12)-2-(-12)(144)8-(-1)-20-1(146)8+2-(-11)+(-18)(148)15-0-(-19)+(-14)(150)0+(-11)-13-18(152)(-8)-0-19-18(154)(-12)+1-(-20)-(-19)(156)10-(-8)-1-(-8)(158)17-0-18+(-13)(160)(-8)+1-10+(-10)162)(-16)-(-19)-3-(-15)(164)10+(-8)-17-20(166)(-5)-14-0-(-4)(168)(-4)-(-10)-4+3(170)2+0-0+(-4)(172)(-17)-14-0+1(174)11+2-3-(-18)
(
(175)7-(-14)+(-14)+3(176)3-2-13-(-11)
(177)17-(-20)+(-6)+(-18)(178)18+1-14-8
(179)(-5)+18+(-19)-(-17)(180)1-1-14+19
(181)(-9)-(-15)+(-11)-7(182)20-(-10)-(-3)+(-12)
(183)(-17)+17+10-(-8)
(185)5-14+19+9
(187)15-(-14)+10+(-13)
(189)16+11+(-16)+6
(191)(-3)-4+(-4)-(-18)
(193)3+(-3)+11-16
(195)9-(-20)+13-5
(197)3+13+18+19
(199)(-14)-3+13+(-4)
(201)(-18)-(-17)+6-5
(203)(-2)+3+(-13)-3
(205)(-2)-2+(-6)-(-10)
(207)15+0+14-5
(209)(-4)-18+(-19)+(-10)
(211)20+(-7)+(-20)+(-3)
(213)(-7)-(-18)+(-8)-(-12)
(215)18-13+(-7)-(-10)
(217)15+5+(-19)-(-3)(184)(-19)+(-6)-(-10)-13(186)13-(-15)-(-12)-4(188)(-7)+4-18-7(190)(-13)-7-(-19)-(-20)(192)(-17)+(-4)-5+(-4)(194)5-18-5+(-16)(196)11-(-17)-6-18(198)(-8)+9-(-11)-1(200)7-9-7-(-2)(202)2+(-14)-(-16)+(-17)(204)5-(-9)-16+10(206)(-13)-13-7+(-6)(208)(-8)+17-(-13)-14(210)(-17)-1-4-2(212)2+(-19)-4-(-5)(214)13-14-6+(-7)(216)10+(-5)-(-14)+9(218)4-19-(-19)-(-13)
(219)13-11+(-15)+(-6)(220)(-11)-(-4)-(-9)-5
(221)15+10+(-8)+20(222)(-6)+(-4)-(-7)-(-14)
(223)(-5)-10+(-19)+4(224)(-15)-4-(-14)-(-8)
(225)(-6)-(-18)+17-18(226)19+(-5)-(-5)+5
(227)19+(-14)+8-19
(229)(-12)-3+12-1
(231)13+(-12)+9+(-5)
(233)(-17)-(-2)+16+5
(235)17+(-17)+4-5
(237)12-1+(-6)-(-13)
(239)(-5)-(-20)+(-2)-3
(241)(-2)+17+(-5)-(-6)
(243)(-12)-7+(-15)+(-9)
(245)16+5+8+(-1)
(247)9-1+12-(-13)
(249)(-7)+17+13-18
(228)(-17)-(-8)-19+5 230)12+2-(-1)-(-1)(232)(-2)-3-(-15)-(-6)(234)11-14-17-9(236)19+13-6+8(238)(-4)-19-(-18)+13(240)(-13)+(-15)-17+18(242)(-11)-(-2)-5-9(244)(-14)-(-2)-13-(-11)(246)4+(-4)-15-15(248)17-15-2+5(250)(-18)+(-6)-(-18)+0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学会0的加减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口算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与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纸鹤、背面写有算式的小红花、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生动的讲述)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用0来表示)今天呀老师也给你们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想听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快乐、和谐的情感氛围之中。]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教学0加几
1.(课件出示动画和配音):小猫和妈妈在河边钓鱼,妈妈钓了三条鱼,小猫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小猫和
妈妈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学生列式计算并说想法)
2.师:小猫追着追着蜻蜓,它呀又被池塘吸引住了,它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两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一片荷叶上有4只小青蛙),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并说出想法)
3、师:看来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小朋友,谁能再说几道这样的加法算式?
生:0+2=2 0+6=6 0+8=8„„
4、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那个数。
[设计意图:在小猫钓鱼的故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思考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学会了0加几的加法,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几减几
1、师:小猫玩累了,回到了家里,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课件出示画面和配音:小猫回到了家里饿了,把妈妈钓的三条鱼都吃光了)你们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怎样列式?(学生列式并回答为什么3-3=0)
2、师:小朋友刚才回答得太好了,老师要把手里的2只纸鹤,全部奖励给他,猜一猜老师手中还剩下几只纸鹤?谁会列式解答?
3、师:小朋友来看,3-3=0 2-2=0,你还知道几减几等于0? 生:1-1=0 4-4=0 9-9=0 „„
4、师: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一样的数相减都等于0。
[设计意图:小猫吃鱼的故事再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的随机奖励不仅给学生以情感态度的肯定和认可,更随时随地创设动态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教学几减0 师: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师板书5-0=)为什么还等于5? 生:因为有5个,一个也没有减去,所以还有5个。师:谁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1:小红有5个苹果,一个也没有吃,还剩5个。生2:有5块糖,一块也没吃,还剩5块。„„
师:这样小朋友就更明白了!你们还能说几个像这样的一个数减去0的算式吗? 生:1-0=1 2-0=2 „„
师:这几个算式也很有意思,他们又藏着什么奥秘呢? 生: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创设生活情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体现了在数学中再现生活,在问题中感悟数学。]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帮小猫钓鱼
师:小猫把妈妈钓的三条鱼都吃光了,妈妈回来吃什么呀?想了想,小猫呀又跑到河边(播放课件:小猫又在河边钓鱼,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算式)小朋友,你们能帮小猫钓到鱼吗?(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并能熟练地口算0的加减法)
师: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猫钓到了几条鱼?小猫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猜一猜它回家之后可能会吃几条?留给妈妈几条? 生:我猜它可能会吃一条鱼,还剩4条鱼给妈妈吃,5-1=4 生:我猜它可能会吃两条鱼,还剩3条鱼给妈妈吃,5-2=3 „„
生:我猜它可能会全部吃掉,5-5=0 生:我猜它可能一条鱼都不吃,全留给妈妈,5-0=5 师:你猜得可真准,小猫呀回家后一条鱼也没有吃,全部留给了妈妈。你们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生:小猫,你变得懂事了!
生:小猫,你以后不要再三心二意了,做事要专心!„„
2、争夺小红花。
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猫,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很有爱心,老师想把这些小红花奖励给你们,但是你们要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算对小红花背面的数学题,有信心吗?(小组长发小红花,每人一朵,每朵背面有十道计算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创设富有情趣的、开放的故事情境和游戏情
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快乐中巩固新知,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坐火车游戏。
师:不知不觉,咱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最后咱们一起坐上小火车下课好吗?(小组长是列车员,发带有数字的卡片,其余学生发带有算式的卡片,学生算出得数后找到相应的列车员,列车员检查车票),火车就要开动了,小朋友都准备好了吗?„„ 反思:
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我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生动的教学情境、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故事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猫钓鱼”“小猫吃鱼”“小猫再次钓鱼”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这样,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 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很大。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课中我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把两只纸鹤奖励给学生,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有,让学生结合算式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所学的0的加减法的理解、掌握,学生越举越多,对算理的理解就越深刻。这样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整式去括号规律并会去括号。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3.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
2.教学难点:当括号前是“-”号时的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a(b+c)=ab+bc去进行说明下列等式.
这时,我们可得到等式:
观察这两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
也就是说:这两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变化的共同特点是去掉了括号,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去括号
(二)、讲授新课
在代数式的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应该如何去括号呢?我们回头来看刚才两个式子的变形过程.
请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到去括号法则.
教师总结:(电脑演示)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教师总结学生做的练习,作小结.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例题来熟悉去括号法则:
例: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
(2)
(3)
;
;
分析:按去括号法则先把括号去掉,然后再合并同类项,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况,大家能运算吗际试一试.
(三)课文例题
例5: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的速度都是50千米/小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小时.(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甲船顺航 港口
乙船逆航 顺水航速=船速 + 水速=50+a(千米/小时)逆水航速=船速-水速=50-a(千米/小时)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电脑演示)
去括号时应注意:
(l)去括号时应先判断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2)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要么全变号,要么全不变号,切不可一部分变号,一部分不变号.
(3)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括号后仍有几项,不能丢项.
(4)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5)要注意括号前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6)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7)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该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符号错误.
教案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科书p117。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运用。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原型:⑴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的对比统计表。
⑵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统计表。
3.探究的问题:⑴探究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⑵探究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⑶怎样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1.回忆关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
2.关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与解决:
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理解题意。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出示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解决问题。
理解森林部分指什么?(乔木林和灌木林的总和)
通过分析,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131+-2105
(4)探究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②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并把不同的计算方法板演出来。
方法一:+
=1231131-方法二: +- 1052105531532+-=+- 10105101010
45156 10=-=
35==
③两种计算方法对比。
说一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样,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3
5计算的方法。
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运算。
(1)出示统计表(2)。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并出示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意思?
(2)独立列式并全班交流。
1-112112-或1-(+)2052057是什么20
(3)试着计算,并板演不同的计算方法。
1-
=
=112112-1-(+)20520520118118--=1-(+)2020202020119=1- 2020
=1 20
(4)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5)小结计算方法。
3.通过回忆例1的两个问题,讨论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小组讨论,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相同。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三)训练与应用
1.118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1—4题
(四)小结与提高
一.为下面的句子搭上恰当的关联词 只要……就……如果……就……因为……所以…… 既然……就……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即使……也……只有……才……
(1)()多读多写,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2)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3)()他讲得很动听,()我听得津津有味。(4)爷爷()答应了你,你()放心吧!(5)()是数九寒天,我()坚持锻炼。
(6)()刻苦学习,长大()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7)这座井里的水()清凉,()甘甜。
(8)()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收不到电视。二.填写关联词
1、我爱鸟,也爱养鸟。
2、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眼睛容易患近视。
3、你们成绩很好,不能骄傲。
4、你们成绩再好,不能骄傲。
5、这次比赛输了,我们不能参加复赛了。
6、这次比赛赢了,我们不能骄傲。
7、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赛出了成绩。
8、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请你让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要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哦。1.小华的字写得很快。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2.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3.我们多赶几里路。我们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术表演。
4、你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了。
5.我们发动群众。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一、读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只要……就……; 即使……也……;因为……所以……
1._______肯下一番苦功,_______能练出一手好字。2._______肯下一番苦功,_______能练出一手好字。3._______肯下一番苦功,_______能练出一手好字。
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虽然……但是…… ……因此……;不是……而是…… 1.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_______饭店,_______紧邻它的一家书店。2.进来看书的人_______很多,_______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3.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_______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三、选关联词把每组的两个句子连接起来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甲虫迷路了。/甲虫傲然前行着。
基础积累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一、拼音小关卡。
1.老师时刻告jiè()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yòu()惑,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2.鼓着sāi()的大鲤鱼zòng()身一跃,一下子跳出水面,“pā()”的一声又落回水中,水花四处飞jiàn()。
3.弟弟jǔ()丧地咬着嘴chún()对妈妈说:“皮球掉到水沟里了,你帮我lāo()上来吧。”
二、咬文嚼字馆。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或部首组成新字,并分别组词。劳()交()耳()()()()2.试试你的眼力。把词语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鱼钓()小心冀冀()飘亮()劲疲力尽()
三、词语游艺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翕动 抖动
摆动
1.鱼竿突然剧烈地()了一下,一定是一个大家伙上钩了。2.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着。
3.大鲈鱼有力地()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欣赏 观赏 赏识
4.我和父亲得意地()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5.老师带我们()了千年牡丹王。6.李峰深得老师们的()。
四、句子训练营。1.照样子,写句子。
例:我(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1)我()遇到了()诱惑。(2)我()读着()书。2.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扩句,至少扩两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我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加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面银光闪闪。扩句: 改为拟人句: 改为比喻句: 改为反问句:
五、课文回眸室。
1.《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作者是 国的。文中讲述了一件 的的道理。
2.品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从“急切”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从“平静”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理解感悟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六、信息袋袋裤。
父亲这么固执,面对那么大的一条鱼都不要。你认为父亲做的对吗?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是儿子,你该如何劝慰父亲?
七、课堂连线台。
同学甲: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 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乙: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心情变化,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比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父亲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精彩赏析阁。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事
情,让
我明
白
了
一
个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沮丧”是什么意思?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想一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中的“是”与“非”在本文中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运用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九、课外阅读吧。
___________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前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这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梨香。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我边走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想来想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梨„„是梨摊上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了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 “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一()摊子
一()梨香()的梨
()的孩子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连忙()随手()严肃()
称赞()4.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我”会想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将“我”的心理活动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一句中“丢失的东西”是指。
6.文中三次写“我”脸红,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我脸红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将你的感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探究靓舞台。
你受到过课文中所说的“严格教育”吗?请写一写,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鱼的启示
五、2.(1)非常不理解父亲的决定(2)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不容争辩、毫不含糊
七、1.甲:“我”得意地欣赏 “我”委屈、失望、不理解 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 做人做事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与规则 乙:喜爱这条大鲈鱼,在经受考 验——放还是不放 忍痛割爱,坚决要求儿子放掉大鲈鱼
八、1.它是指灰心失望。那件事让“我”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取得成功。2.这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心动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儿方便或好处的事。
148秒=()分()秒
3分12秒=()秒
90分=()时()分
100分=()时()分
1时=()分
4小时=()分
2分=()秒
65秒=()分()秒
75秒=()分()秒
80分=()时()分
1分=()秒
3分21秒=()秒
2时12分=()分
60分=()时
二、想一想、填一填
1、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2、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3、8:30:25是()时()分()秒。
4、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小格,是()秒。
5、()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6、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7、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时针从()走到6,走了5小时。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
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
300分○3时
5分○500秒
240秒○4分
4时○4分
1分30秒○100秒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
6分○36秒
7分○70秒
40秒○4分
250秒○4分
150分○2时
3时○240分
250分○2时20分
1分20秒○80秒
90分○1小时30分
180分○3小时
四、填写合适的单位
1、洋洋每天睡9()
2、小明跑60米,用了12()
3、学校周一升国旗大约用了5()
4、小华吃早餐大约需要20()
5、摸摸自己的脉搏,1()大约跳了80下。
五、计算:
11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六、选择合适的时间连线.1.小青跑60米
1小时
2.小军每天写作业
11秒
3.新闻联播
20分
4.小明每天家务劳动
30分
七、解决问题
1、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少时间?
2、汽车每隔6分开出一班,妈妈想搭8:45的一班汽车,到达车站时,已经是8:48分,她要等待几分钟才能够乘下一班汽车?
【新人教版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题】推荐阅读:
初一上有理数的加减法07-2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12-12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01-05
有理数的乘法浙教版07-21
有理数加减测试及答案11-14
有理数加减运算100题12-09
有理数的意义习题05-23
有理数除法的练习二06-14
初一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练习题及答案09-18
有理数加法运算练习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