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篇1

导读: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制作一个网站已经和做一张名片一样普及,那网站到底有什么用呢?企业网站的主要作用是不是就是一张网上名片呢?下面天津网站制作就这个…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制作一个网站已经和做一张名片一样普及,那网站到底有什么用呢?企业网站的主要作用是不是就是一张网上名片呢?下面天津网站制作就这个问题做一个详细讨论企业网站表面上的确就是用来做网上名片的,但是这张名片还可以当做企业的网上宣传册使用。网络是强大的媒体介质,不收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做好网站以后,理论上再世界的任何地方,只有知道网站的网址,就可以看到企业的网站内容,互联网在中国正以几何级数速度发展,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应置身于互联网之外,因为现在网上做个网站就相当于在网上开家公司。是企业发展的网上资源和环境。而且,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谁先开拓新的市场,谁就抢得先机,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虚拟市场,如果被企业的竞争对手捷足先登,率先占领脚跟,那对一个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

网站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一个设计精美,信息充实的网站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所以企业网站建设无疑是一种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从广告意义上看,企业网站事关企业形象建设,没有网站也谈不上企业形象。

网站作为一个有互动功能的平台还可以起到与客户互动来往的作用,企业建立网站,将信息咨询站开设到网上,专人值守,提供信息服务。可与外部建立实时的、专题的或个别的信息交流渠道。一些企业的网站以BBs或公告板的形式联系客户,客户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他客户的信息和从前的信息。可以使客户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服务及产品。又因为是直接对话,具有增进感情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当今新兴的商务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一定的信用支付手段,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购销、费用支付及其他商务活动等。电子商务是未来经济形式发展的大趋势,目标是实现交易信息的网络化和电子化,企业上网通常都会加入到网上的某个行业协会网站或商业网站中,成为会员或网员。在行业协会网站或商业网站上发布供求信息,获取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享受其他的服务。企业建立网站,从销售的观点看,可以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企业网站还可以扩建成为网上销售和售前售后咨询服务中心。

发布企业广告,网站做为一种媒体的形式,企业网站本身就是广告,一些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页,或者开设自己的网站,把企业信息集中起来,分类分栏,方便浏览。现代社会中的所有著名企业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或网站。

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篇2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还不足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多数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怎样设计话规划自己的未来还很迷茫, 缺乏必要的重视, 这不仅是由我国教育问题造成的, 更在于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在大学生涯中做好职业规划。在相关调查中显示, 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只有7.5%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 有接近50%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 有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和规划。尽管各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从实际来看, 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重视。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单一。当前, 一些高校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为一谈, 课程的内容主要为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当前的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时的技巧以及对考研、出国、选择工作等方面。这样就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精髓, 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选择定位、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和探讨。

(2) 授课形式缺乏创新。从当前各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来看, 一般采用大班授课, 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 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没有关注, 同时对学生情意行的培养和激发没有重视, 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课堂教授的内容缺乏兴趣, 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校效果不佳, 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3)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我国的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任课老师, 多数一般为党政干部或者辅导员, 缺乏专业的教学队伍, 且数量稀少, 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3 团体辅导活动课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1) 具有效率高, 影响力广泛, 感染力强并且效果容易巩固的优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团体辅导课程是一种多向沟通互动的过程, 在团体课程辅导中, 成员不仅仅可以得到接纳和帮助, 同时也能对别人进行帮助, 这种互助互动的关系能够促进成员加深了解, 增加亲近感。同时, 在团体课程进行时, 辅导室以少对多的形式, 由2到3个领导者对6到10人, 这样的形式相对于一对一的辅导要更加的节省时间和精力, 而且团体辅导中所创造的社会真实性, 也能够帮助参与者融入社会, 更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成员在这种团体生活中所展示的一言一行就是他们在平常生活中的行为反映, 这种源于生活的团体辅导方式, 能够让成员更好的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所以效果相对更佳。

(2) 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个性化、自主性的平台。一方面, 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和规划, 通过对参与者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探索进行指导和激发, 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 所有的参与者性格、背景均不相同, 对未来也有各自的想法, 通过团队辅导, 让参与者通过参与团体辅导进行互相了解、启发、帮助与探讨, 从别人的未来中来获得启发, 对自己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修正和改动。

(3)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团体辅导活动课中采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确定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环境, 让参与者有一种身处真实社会中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 今后的发展趋势

作为目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最有效果的团体活动课程辅导来说, 学生了解的还太少, 开展的情况也太少, 甚至连一部分任课老师也没有听过团体辅导的这种形式, 反观国外, 团体辅导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定会成为今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代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主要推动力, 是解决就业工作难题的一个关键,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想尽办法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文章对团体辅导这一独特的方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惠香.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06) .

[2]陈瑞瑞.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7) :47-48.

会展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篇3

评估,简言之就是评价和估量,会展评估是对会展活动价值的评价。广义的会展评估是对会展活动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服务过程等方面。对会展活动进行系统、深入地考核和评价,是会展活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会展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加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项投入比较大的活动,企业往往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无论是对举办商或者活动参与者而言,每次会展活动都会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总结。在会展活动期间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评估、总结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有利于会展举办商改善项目的市场开发和运营管理,及时调整方向和运作方式,扬长避短,不断完善产品和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参展商通过参展成本、效果、成交金额、观众和买家反映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详细的评估,帮助参会者对会议期间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对会展进行性价比,从中选择成本低而效果好的优质会展项目,而且还能把参展和参会与其他营销方式如广告、人员推广等在成本效益上做出比较,为选择市场拓展的最佳展会项目提供依据;此外,会展评估工作也是会展行业管理机构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会展市场活动加强监督指导和协调管理、扶优汰劣的有效办法。

会展评估的目的

专业会展公司经营会展项目,就是向参展商、观众以及参会者"出租"一种营销"能力",或者说,会展公司是一种"能力要素型"的企业,是围绕独立地会展项目业务这种特殊的"能力要素"所组织的企业。会展企业的"能力要素"必须通过参展企业、观众以及与会者的参与在服务过程中被整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当然也不排除会展公司以会展为依托,整合参展商的"能力要素",形成能够满足特定顾客群体的其他服务业务。

专业会展企业要整合这种营销"能力要素",形成会展产业中的价值链,必须对该"能力要素"与自身其他"能力要素"的匹配程度、性价比、质量等等进行考察,会展评估的基本目的这种"考察"提供依据,也就是为参展商在不同的会展之间、会展与其他营销"能力要素"之间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派生意义还有"为专业观众选择参观会展"以及会展公司完善会展这种"能力要素"、打造会展品牌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包括:

1.为会展主办单位机构进行会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提供数据依据。

2.对会展项目的整体运做及其相关成果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展示会展项目的优势,为项目招商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

3.对会展项目历年的相关会展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市场发展趋势及其未来的发展对策。

4.结合国内大型类似的相关会展活动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借鉴其优势项目。

5.为将来会展项目的品牌建设提供支持。

同时,这些数据可以为场馆的出租提供背景资料,为主办商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提供数据依据,为参展商参展提供数据依据,为贸促会和会展馆协会提供协会管理的基础数据。

会展评估的跨学科特征

会展评估的理论框架具有跨学科特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决策学、管理学、政策学、行为学、经济学、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设计和实施会展评估活动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理论的综合应用。

会展评估活动的分类

关于会展评估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存在各种不同的分类角度和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展评估活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管理者的角度、评估者的角度和评估行业管理的角度这三种主要类型。

1、管理者的角度

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管理者在委托评估任务、应用评估结果时,主要考虑"评估对象"、"评估时间"等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分类方法:按评估的对象的性质,可分为政策评估、计划评估、项目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产品评估等;按评估的对象的数量,可分为个体评估、群体评估;按评估的时机,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跟踪评估。

2、评估者的角度

在评估活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评估者除了采用上述管理者的分类方法以外,为了体现评估活动本身的特点,还常常采用以下的分类方法:

——按评估任务的具体特征,可以将会展评估活动分为诊断性评估、回顾性评估、前瞻性评估、复核性的二次评估、筛选性评估、优选性评估等。

——按评估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可以将评估活动分为目标评估、预算评估、执行评估、绩效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

——按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可将评估活动分为基于比较分析的评估、基于定量模型的评估、基于规则的评估等。

——按评估报告的形式,可分为专题评估、综合评估等。

3、行业管理的角度

从规范、管理评估活动的需求出发,评估的管理机构或会员机构在制定评估制度、规范时,通常采用以下的分类角度和分类方法:

——按评估者与委托者的关系,可将评估活动分为内部评估(由部门或组织内部的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实施)和外部评估(由部门或组织外部的独立评估机构实施)。

——按评估的服务对象,可将评估活动分为:为政府有关政策制主、公共资源分配提供依据的职能性评估和为市场提供中介的非职能性评估。

——按评估的目的/任务,可将评估活动分为:①评估作为管理决策的环节:为政策制定、实施和修改,为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提供决策依据,例如:会展政策、策划、项目举办的前、中、后和跟踪评估。②评估作为监督的手段:通过评估提供公正、客观的意见,以便公众纳税人了解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及其影响效果的真实情况,对其进行监督。 ③评估为技术的市场交易提供中介服务:在技术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会展评估可以提供第三方的判断和意见,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

会展评估者的职业原则

1、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评估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有违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专业评估人员应理解并掌握评估规范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评估机构有责任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评估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属评估机构有连带责任。

2、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对于相应的评估业务,评估者应该是与委托者和评估对象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按照评估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活动,不受来自外界的任何控制和影响,始终可以自主地表达意见而且无需考虑这意见对自己的利益的影响,保持评估观点、结论、判断和建议的客观公正。评估机构不应有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或隶属于被评对象。如果评估者认为其独立性受到损害,可以拒绝进行评估或中止相应的评估活动,或在报告中声明。

3、回避原则

为避免评估者在执行评估业务时不公正或被认为不公正,评估机构有责任制订有关制度和程序,在接受评估任务、委派评估项目主持人和选择咨询专家时坚持回避原则。

4、避免误导原则

避免误导是评估的基本职业原则,评估者应避免任何可能会导致误导的行为。以下行为被认为可能引起误导:

——使用或提供可能会导致误导的评估报告;

——使用、依赖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和判断;

——评估中使用片面的数据和信息,在评估报告中不说明数据信息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评估中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在评估报告中不说明这些假设和前提条件对评估结论的影响;

——不是以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身份执行评估(与被评对象有经济利益关联或个人关系),但在接受委托评估任务时不进行声明,或在评估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说明;

——在公开新闻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刊登或播放自我夸张、内容虚假或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广告,或通过同样的渠道诋毁同行。

5、保密原则

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篇4

这次实践的目的是给近期遭受洪灾影响的当地群众进行义诊,送医送药并且有效的遏止因这次洪涝灾害引发的各类疾病。为了帮助灾民远离传染疾病,确保洪灾过后无大疫,为了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为了战胜自然灾害,恢复家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实践的内容

这次实践是以医疗队下乡送医、送药、送爱心为主要指导方针,为唱凯镇灾民进行的为期十一天的医疗救护活动。于是在2010年7月5号的早上我便跟随着这只医疗小分队前往抚州市灾民安置点进行各类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工作。在实践中考虑到我并不是医疗专业的学生,于是小分队的负责人便给我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例如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等。

三、实践总结与体会

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有团队精神,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要懂得礼貌对人等等,有很多的东西在学校的学习中是学不到的,只有通过这一实践训练,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经验,获得提高。

虽然进行社会实践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累,累到自己会不想再回到实践中去,但是等你慢慢恢复过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今天又做了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那这样的话疲惫就很快的被驱散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高兴的发现自己得到很大的收获——心灵的成熟蜕变,这次社会实践使我更加了解社会现实,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竞争意识,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激励并且鼓舞我以后应当如何成熟的面对实际工作。

研究金融危机的目的与意义 篇5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不是过去那种我国“需求什么”国际市场“炒什么”、“涨什么”的格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捕捉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进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热点追踪”专栏,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研究综述等形式,反映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索,以便读者了解相关研究的概貌和进展,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研判

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外需增长不容乐观。有专家认为,我国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效应开始显现,对外出口有望止跌企稳。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出口形势如何,关键要看外部市场何时回暖。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发达国家今年还走不出危机,因而全年出口下降是必然的,但出口下降的幅度不会继续扩大。预计世界经济下半年降幅会有所缩小,我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今年下半年将不断收窄。

内需开始启动。从投资需求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投资表现突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长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牵引力。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土地开发完成之后,投资对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会表现得更明显。从消费需求看,一般认为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很大潜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将会使消费增速相应有所降低。但受税收减免、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等将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会得到部分释放。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

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以上。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降至6.1%,比上年同期低了4.5个百分点。这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就业压力上升。其重要原因在于需求面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而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低迷不振,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外贸前景不明,需要通过扩大内需予以弥补。

内需扩张仍然脆弱。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资高位运行的持续性需要关注,落实刺激经济的配套资金是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制造业投资仍低于正常年份,为满足出口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完全转向内需的难度较大;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效果还不明显,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影响民间投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投资者信心和能力不足;传统投资领域回报率低,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民间资本投资空间窄。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就业率下降,居民收入增加受限;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从房市看,当前房价依然较高,改善住房条件的潜在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充分释放。从车市看,短期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除了住房和汽车,还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增长不足会制约民间投资跟进,也会加剧生产加工能力过剩的矛盾。

结构调整动力不强。主要是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被经济危机倒逼着进行结构调整。持续性而非周期性的结构调整,需要有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的安排。

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突出表现在:工业产品销售率持续下降,库存明显增加;企业效益大幅滑坡,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亏损十分严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无效货币投放风险加大。近几个月来,我国货币信贷高速增长,其中投机性或低效率货币投放的增加很可能加大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信贷投放的结构性问题对未来经济增长可能形成一定制约,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不明显;居民信贷额度占比偏低;部分资金未流入实体经济,将降低信贷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支持力度。

努力方向和着力点

专家学者认为,应密切跟踪、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把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稳定住,并着力形成支撑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固基础。

调控总量,增强活力。有专家认为,目前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保持财政投资力度,继续减税。同时,重点做好政策的配套和细化。也有专家提出,随着最危急时刻的过去,应适当调整政策。就财政政策而言,应把更多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个人创业,用于扩大内需和开拓市场。就货币政策而言,应在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微调存贷款利率。要准确判断货币供给形势,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还有专家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转向进一步刺激消费和培育新的市场热点,转向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转向通过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有专家提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慢于预期,政府可以考虑在刺激民间投资、增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等方面出台新的刺激政策。随着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新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着眼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重促进企业进行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调整。

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有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扩内需的政策力度。在扩张投资需求方面,投资管理的政策重点应从总量刺激转到结构调整上来,重点增加民生项目的投资;注重产业升级投资,既投资于硬资产,更投资于管理系统等软资产;在政府投资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实现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激活社会投资。在扩张消费需求方面,一是振兴服务业,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二是继续鼓励汽车和住房消费,发挥汽车业和房地产业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作用;三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不少专家对稳定外需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包括:继续清理和取消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出口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运用财政、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利用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出口,为企业克服贸易壁垒、扩大出口搞好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产品出口。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

害的两难选择。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机制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改变一方面银行存款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局面。

实践目的与意义 篇6

一、对于个人来说

1、增加我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拓宽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阅历,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将来改造社会做准备;

2、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意志,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各项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提高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与认识的同时,激发对掌握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热情,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4、培养团队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体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体会团队分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5、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武汉这座城市。减小与这座城市的隔阂感,帮助我们更加适应在武汉的学习生活;

二、对于社会来说

1、帮助政府更好地建设“长江新城”。通过搜集武汉大学生关于对武汉市就业环境的看法与建议的信息、实地考察“长江新城”的可能落地点、运用所学知识对考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得出切实结论,为“长江新城”的建设献计献策;

2、响应武汉市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的号召,宣传“长江新城”建设的相关惠民政策,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武汉的发展前景。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长江新城”的建设中来,为武汉的复兴与崛起贡献力量;

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篇7

所谓相克, 即人类有目的的活动, 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相生, 即人类在一定的空间中, 其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 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不可能无续地向自然索取, 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人类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从事生产和活动, 否则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当人类的行为遭到自然报复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 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断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 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现代工业使大量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 投入环境, 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又把“三废”排放出来, 对人体及生物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危害。乌克兰、日本核泄漏事件, 让人心有余悸, 世界人口的剧增、雨林锐减、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都将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相克的具体体现。

当然, 有相克, 必有相生。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 到现代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 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在不断寻求和谐相处的切入点。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连续出现, 人类开始深刻反省自己, 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 诸如控制人口增长、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土地的荒漠化、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节能减排等, 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适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

目的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篇8

关键词:广告翻译;目的论;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200-02

在当今翻译理论中“, 翻译标准”这一术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翻译标准是规定性的还是描述性的问题是翻译学科建设须先行解决的问题。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往往涉及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翻译理论应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所遵循。

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等值”受到中西译界的肯定和推崇,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宽,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已从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应用翻译领域,传统的翻译标准已无法适应具有某种特殊交际目的应用文体翻译。翻译理论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性,开始提倡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近年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开始从讨论源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转向探讨如何根据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对译文语言作必要的“顺应”(adaptation)。

20 世纪70 年代,正当“等值”理论盛行之时,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威密尔(Hans Vermeer) 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独树一帜,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的提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了灵活翻译的理论基础。如果说目的论翻译标准对严肃文学作品的翻译的适用性还有待探讨的话,那么对于具有某种特殊交际目的的应用文本(texts for special purpose) 的翻译实践,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文体体式驳杂,包括新闻体、科技文体、广告体、书信体等,各种文体的差别悬殊、功能迥异,在翻译理论探讨和翻译实践中应区别对待。本文将着重探讨目的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广告翻译的特殊性

不同类别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翻译的要求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有人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文本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广告文体的风格和其主要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应遵循与文学翻译和其它应用文体翻译不同的翻译标准,应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广告功能的实现,即有效地把产品介绍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产品。如果译者固守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标准,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始终拘泥

于原文,译文即使再忠实于原文、再与原文对等也不一定能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

因此“, 广告翻译应允许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对原文所涉及的有关语篇功能方面的词句、修辞手段,尤其是非信息成分进行有意识的语言变动”。根据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对原文所作的必要的顺应(如删减、增补、改写等) ,不应被视为“离经叛道”,而应作为翻译特殊情况下的必要手段。

在这点上,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体现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为广告翻译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 German school) 最有影响、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它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

的的行为,就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里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是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或委托人(initiator or commissioner) 决定。发起者或委托人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包括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备的功能以及与原文有关的细节。如果发起者或委托人提供的信息不够明确,译者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结构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负有双重责任,一方面要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确保译作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效果。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进行文本的再生产。“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

三、目的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 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性,为译者灵活的进行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告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其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的实现,即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让消费者接受并购买商品。因此,广告翻译最注重的应是其在目的语消费者中的反应,即效果;广告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背景作为不断参照的参数,将自己置于译文读者的位置,尽量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广告规范、符合目的语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交际目的。从这点来说,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局限性,为译者灵活的进行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目的论突破了“等效”理论:译文效果可以优于原文效果

早在目的论提出之前,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就开始重视文本的功能及读者的心理反映,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认为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 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形式的对等 ,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映的等”。即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反应应与原文在源语读者中的反应对等(相似) 。奈达的翻译理论将翻译从语言形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诸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因此将它作为广告翻译的标准“, 广告翻译的标准 ,就是在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等效原则”。

nlc202309030456

(三) 目的论指导广告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交际翻译法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相应策略

1.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翻译方法”。广告翻译的目的是向异域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并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也就是说,交流是广告翻译的首要任务。因此,广告翻译可以采用彼得·纽马克的“交流翻译法”(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传统上,对翻译的讨论总跳不出直译和意译这个二元框架,很少将翻译的目的考虑进去。彼得纽马克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语篇的类型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创立了一个多元模式,提供了八种翻译方法供译者选择: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Adap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Faithful translation Idiomatic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在这八种方法中,最下面的两种,即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是核心,前者强调源语,后者强调目的语。语义翻译忠实的是原文的语篇,交流翻译忠实的是交流的目的。这一多元模式的创立可以帮助译者开阔视野,根据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到底选用哪种方法更合适,要看具体语篇的目的或功能。如上所述,广告的目的是发挥其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过分拘泥于源文反而不利于译文交际功能的实现,因此必须运用交流翻译法。译者除了译笔要灵活外,甚至可以删去一些内容,并重写原文,这样的编译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很接近于改写。这样的翻译方法在以交际为主要目的广告翻译中尤其实用。

2.“交际翻译”法在广告翻译实践应用中的相应策略

(1) 为达到译文目的可牺牲形式

由于源语(source language) 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翻译中盲目追求形式对等往往会弄巧成拙。有明确交际目的广告翻译更应避免“死译”和“硬译”,否则将破坏广告的效果。广告翻译须力求该体在该语中的惯例, 因此,当语言形式与译文目的相冲突时,应遵循“目的法则”,大胆超越源语文本的词和句的限制,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试看下例:

例:世界首创,中国一绝。天然椰子汁。

The pioneer of the world. The most delicious in China. Natural Coconut Juice.

上例中的译文严格遵照原文形式,反而造成浓重的翻译腔,不符合英文广告的习惯,不宜被目的语消费者接受,难以达到广告的预期目的。因此不妨将原文改译为:

Natural Coco Juice: a world special with an enjoyment beyond all your words.

(2) 为达到译文目的,可删除无效信息

简洁是广告的基本要求,广告翻译也应体现这个要求。冗长、累赘的广告词不但不便于消费者接受和记忆,甚至让消费者感到厌烦,必定成为促销的障碍。此外,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原文接受者和译文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对源语消费者有吸引力的信息对目的语消费者不一定有效,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应能识辨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大胆删除无效成分。如中文广告中常有“权威认证”、“省优部优”等等,这主要与中国人较相信权威有关,但在提倡“个性”的西方国家,人们可能更注重个人的品位,不大在意官方的评论,因此这些信息成分在目的语中也就失去了意义,翻译时应省去。

(3) 为达到译文目的,适当作文化转换

为避免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广告的交流障碍,译者应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适当的作文化转换。翻译带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广告,为了便于异域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往往需采用释义法。如“鸳鸯枕”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夫妻恩爱,但如果直译成“Mandarin Ducks Pillowcase”,它的语用效果将会大大受损,所以不妨译为“Lovebirds Pillowcase”。

四、结语

作为一种竞争性的商业行为,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争取消费者,促成其购买行为,这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商业广告翻译的主要目的。商业广告的特殊功能和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目的论”在这一翻译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和交际翻译法的适用性。

宏观把握文本的功能和目的对其意义理解和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切不可忽视文本的类型及其整体功能和翻译的交际目的。根据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对原文所作的必要的顺应(如删减、增补、改写等) ,不应被视为“离经叛道”,而应作为翻译特殊情况下的必要手段。

一则成功的广告译文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照“目的法则”,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考虑目的语消费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及目的语广告规范,采用交际翻译法,巧妙地处理语篇的形式和语篇所传达的信息,适当的作文化转换,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 and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Netherlands: Leiden Brill, 1969.

[2 ] Vermeer H.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13 (2):25 - 33.

[3] 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5.

[5] 王佐良. 新时期的翻译观[A] . 杨自俭,刘学云. 翻译新论[C]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仲伟合,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 . 中国翻译,1991 , (3) :47.

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篇9

新进员工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少新进员工在具体实践工作中靠自己学习、摸索,虽有提高但效率往往很低。而且,对于许多新进员工而言,真正有针对性的培训很少,业务能力提升因而也陷入了一个瓶颈。基于此,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新进员工迫在眉睫,这不仅可以促使新进员工快速成才,而且可以储备一批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用“导师制”培养新进员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因材施教。新进员工欠缺具体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通过经验丰富的导师一对一帮扶,真正做到缺啥补啥,补齐他们干事创业的短板,这对于新进员工尽快成长,早日担负起重担,成为一个堪当大任的青年干部,意义重大。二是少走弯路。让导师把自己多年来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享给新进员工,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对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大有裨益。三是意识提升。导师的服务意识更值得新进员工学习,特别是做群众工作,更是新进员工从书本学不到的,新进员工应该经常和导师一道去深入基层,在基层实践中增强业务本领和服务意识。

导师的指导帮助,对新进员工是一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的好机会。所以,实施新入职公务员导师帮带,对于引领新进员工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祝福朋友圈语句40句下一篇:关于尝试成功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