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精选10篇)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篇1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邬小平

【内容摘要】 人们向来关注细节。的确,细节决定本质。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 ;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 捕捉细节 精彩课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曾经在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何其芳起身时,把转椅碰歪了,周总理走过去把它扶正。这个“细节”何其“细”呀!但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却很多,不但令何其芳难忘,也让每个读者难忘。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打动人的、最让人难忘的是细节。课堂上,最让人感动、最值得回味的也是细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课的全部,我们可以多借鉴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也就是“特写镜头”,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经典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每个读者心中,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认为:“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语文教育思考:

[1]

一、关注新课精彩导入,激“趣”。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新课的导入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等形式开讲。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下雪时的雪景,教师深情并茂的介绍:冬天是一位魔术师,北风“呼”的一吹,湖面一下子变成了大玻璃,北风“呼”的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早晨起床,我推开窗户一看,哇,树啊,房子啊,全白了。原来是:—— 生:下雪啦!

师: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我们不禁再说一次:下雪啦!师:谁能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生读,再老师范读)

师:实在是太高兴了,连说了两个:下雪啦!让我们把这两个“下雪啦!”连起来读。(生兴趣盎然读)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小朋友们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一本书,你们真棒!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跃了,课堂也就活跃了,上课一开始就由多媒体播放雪景,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介绍下雪时的情景,抓住契机,指导朗读:下雪啦,下雪啦!课堂的活跃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让学生寓教于乐,笑颜顿开,形成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欢快的起点。

[2]

二、抓住课堂精彩展开,激“活”。

有效的课堂展开应当起于疑,序以疑。中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于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展开,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质疑这一环节,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的质疑导引着课堂走向深入?如何导引着学生后继的课堂学习?课堂在学生的不经意间精彩展开,在融洽、愉悦的课堂课堂气氛中,领着孩子们进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3]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有趣而快乐的课堂学习。在“实”与“活”的相融、相趣中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中,师:让我们记住,荷塘因为有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一柄荷叶。

师:孩子们,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生:这是一张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大大的荷叶、惹人喜爱的荷叶„„)师:这片荷叶长到了你的心里,小朋友们喜欢它,让我们带着喜欢的心情读。(屛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生1读:(师评价:老师听出来了,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它还圆,还绿?)生2读:(师评价:多投入呀,带着喜欢一块儿读。)

师: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令人喜欢,作家胡木仁写的《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不够,还用了两个圆呢!这些都是因为有许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再读读这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让我们读得再圆一点,再绿一些。

师:我们喜欢荷叶,在荷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小顽皮,它们也和荷叶成了朋友,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情境,才能领悟真情,才能产生共鸣。指导朗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通过把荷叶板画于黑板,进行顺利展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引融入课文,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新课的展开,平淡而不平庸,简约而不简单。记得年逾花甲的于永正老师被称作“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新”、“活”、“实”,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4]

三、巧抓课堂精彩生成,促“彩”。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应该能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我们的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例如,我学习过一个教学片段《草》一课中,师:有哪位小朋友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在黑板上。

生1:(上台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又长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草画得不太恰当,春天刚来,小草才刚刚开始发芽,不可能长得那么高。(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台读图画做适当的改动)

生3:我觉得还少了一样东西。师:你觉得少了什么呢?

生3:风没有画出来。诗句是“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才生出来的。现在春风都没有吹,草怎么长得那么茂盛呢?

师:可是,这风吹怎么画呢?

生3:(上台,用粉笔勾勒几笔,草微微倾斜)因为风一吹,小草歪歪斜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风在温柔地吹,小草在茁壮地长。

师:(带头鼓掌)画得多有创意呀!看得出你对诗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呀。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学生、书本三者间的互动缺一不可,《草》这一课中,巧妙利用对话,使课堂智慧精彩生成做法喝彩。开始叫学生上黑板画出诗意,这就赋予了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同时也使学生和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调动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让同学对黑板上的图提出质疑并作出修改的同时,也使课堂知识在学生脑海中

[6]

得到了开拓和释放。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四、善抓课堂精彩评价,促“悟”。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课时,师:棉花姑娘急切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她请来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生:请来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想想动物医生和棉花姑娘说了什么?

师:(示图片:燕子)同学们,热心的燕子飞来了,生病的棉花姑娘会怎样对燕子说这句话,请你试着说一说: 棉花姑娘()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自由说)生说自己的感受,有(高兴,着急,伤心,难过,开心,有礼貌,痛苦等)

[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放开声音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有感情地加入动作表情进行表演。] 生:——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师:她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医生来了,能给我治病了,真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老师听出来来了,你看到医生来了,是多么的高兴。

生:虫子咬得我真痛啊,得赶快请医生帮我治病。(用着急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我能体会到你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生:(很有礼貌地读)

师:你真是有礼貌的棉花姑娘呀!生:(伤心欲哭地读)

师:我的心情和你一样,是多么的难过呀。„„

课堂评价心诚意切,充满了智慧和爱,学生在老师一次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书,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明白“请别人帮助”要用请求的语气来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的,盼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心情,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情感练习朗读。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可以准确认知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或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增加积极性,充分发挥所长,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细微之处见匠心。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并且认真雕琢这些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就必定盈溢课堂。

参考文献:

[1][6][8]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2] 范书君.毛临宙.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J].吉林教育,2003(4).[3][4][5]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7]李建平.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2006-3-28.2006-4-11.2006-5-9.[8]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篇2

一、玩味标点, 挖掘文本深意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是始料未及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这些细节, 并且抓住教育的时机, 从而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它的精彩。在语文课堂中, 一个不起眼的标点, 也可以成为一个细节, 学生可以从这个小标点中体会到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天鹅的故事》中, 整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大群天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 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 不惜用自己的身体破冰而出的感人故事。课文中:“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一次, 第二次……”老师问:“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破冰仍然没有成功, 那这时老天鹅会怎么做?”学生:“老天鹅依然会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老师:“当冰面上已经可以看到留下的血迹, 但是冰面还是没有破开, 老天鹅会怎么做?”学生:“老天鹅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扑打冰面, 直至冰面裂开, 文章中后面的省略号就说明了老天鹅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要没有达到目标, 天鹅就一定会继续破冰的动作。”老师:“文章中的省略号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巧借标点的魅力, 引领学生感知故事后面隐藏的情感。虽然只是一个个小标点, 但是却可以通过它体会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二、细化诵读, 培养语感

语文中的语感也是很重要的, 就像英语中的语感一样,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是冥冥之中你就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这是很奇妙的。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诵读是重要的部分, 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就不算是完美的语文课堂, 只有多诵读, 才能更加清楚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此外, 经常进行朗诵, 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普通话, 让他们读得更加标准,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诵读发挥的效果远比课堂上单纯的讲解更好。

在学习《小露珠》这一课时, 在正式学习这一篇课文之前,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自由朗读, 这样一来, 朗读的效果就会更好。在我的教学中,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思考的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小露珠的?2.作者是怎么描写露珠的?3.作者通过写小露珠想要抒发什么感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布置的问题, 虽然会降低他们阅读的速度, 但是只要认真地去读了, 只要认真去思考了, 就算速度再慢, 这样的阅读效果也会比囫囵吞枣好。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随便挑几个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鼓励他们大声地在班上朗读, 并说说自己喜欢该段落的原因, 与同学、老师一起分享。当然, 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文章的结尾, 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情感。总而言之, 阅读始终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语文课堂就能绽放出它的精彩。

三、挖掘细节, 演绎精彩

语文课堂上的细节, 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 定能发现很多美好的地方。课堂上的细节本来就是一种值得去挖掘的有用资源, 合理地利用这种资源, 可以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 以小见大的细节

一整篇文章是由很多个不同的小细节组合而成的,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或许正是学习整篇文章的突破口, 抓住了这个细节, 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整篇文章抒发的情感了。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却意义深刻的词语, 也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却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 抑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总之, 仔细地探究一篇文章, 你定能发现很多细节,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时, 整篇文章就是紧紧围绕大自然中的风景来写的, 翠竹的松柏、丰收的果园、歌唱的鸟儿、浩瀚的大海、明媚的天空、清凉的绿荫……这一切的一切, 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只有好好地保护它, 爱护它, 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生们在读这些不同的小细节的时候就会想: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的美好, 如果能和大自然做好朋友, 我们就可以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了。通过这种不同的小细节, 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大自然的重要性, 明白小细节反映出的大道理, 这就是语文课堂展现出来的魅力。

(二) 洞察玄奥的细节

一个小细节, 足以让你发现很多隐藏的奥秘。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懂的词语, 或者会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都是很正常的。此时, 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善意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理解方法, 让他们从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窥探文章的奥秘。

捕捉细节,绽放精彩 篇3

一、捕捉细节

纵观许多成功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位教师能在课堂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化枯燥为生动,变浅显为深刻,许多地方靠的就是他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课堂中一个个跳跃着的鲜活的细节,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有效地挖掘,有意识地创造,演绎出迷人的精彩。

1.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亲自实践中内化知识,升化情感。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行动,在他们迷茫时给以指点,在他们失败时给以鼓励,在他们成功时给以祝贺,在他们出错时给以包容、纠正。

如在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熟读《西游记》的我准备痛痛快快演绎一番,正当我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描述时,却发现一位学生低着头正专心致志地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我靠近他俯身细看,原来他正在画“三打”的卡通画。“画得不错,有模有样”看到紧张的他,我想调节调节气氛。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了,而且几个好动的同学还凑过了身子。“大家都想画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那就画吧!”面对兴趣盎然的学生,我提出了几个要求:①要画出故事的发生、发展;②要给每幅图配上相关的文字;③根据画面及文学讲故事。要求完毕,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动手画起来,几十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2.专心聆听学生发言

学生是有想法,有感情的人,专心聆听学生发言是生成精彩课堂的重要条件。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专心聆听学生发言,及时发现“误点”,善于发现“亮点”,勇于发现“疑点”,并迅速沟通,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融洽的互动中得到升华。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当讲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我问学生:“是什么在颤动?”学生各抒己见:是风吹,是鸟动,是新芽的萌发……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自信地说:“是巴金爷爷的心在颤动。”我乘势而上,问:“你为何这么认为?”我的目光中充满了想继续聆听的欲望。“巴金爷爷不但为自己看到了如此罕见的自然景观而感到兴奋、激动,而且被这棵历经百年,还如此充满生机的大榕树的顽强生命力所震撼,所以是他的心在颤动。”听完她精彩的见解,我不禁鼓起掌来。之后我鼓励全班同学,课堂上要大胆展示自己的独特体验,要让自己的个性“沸腾”起来。

3.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中,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打破思维惯性,拓展思维领域,丰富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使思维水平不断向前迈步。如有了“为什么花如潮”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为什么叫林海”的概念;学生能从“海棠树像喷花的飞泉”联想到“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这种利用旧知引发对新知进行推测、理解,就是学生思维成熟的表现,这就是课堂上最动人的细节。

二、打造细节

文学作品讲究细节描写,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细节设计。精彩细节能够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诱发教学过程的变化和灵动,能够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它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会使我们感受到教学的意味深长和回味无穷。细节设计要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精彩。

如在《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中,我校一教师引领学生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语句。当探究到“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时,在学生充分体会后,她又运用了直观演示(课件播放当时情景)。当学生进入情境时,她设计了这样一段总结语:大雪纷飞阻挡不了刘备前去拜访的脚步,张飞的埋怨动摇不了刘备去拜访的决心,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水到渠成引出成语“求贤若渴”)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刘备冒着风雪就是为了得到未曾谋面的陌生高人,真是风雪无情人有情哪!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但正是这段充满激情的言语加深了学生对刘备的认识,使刘备的人格迅速在学生心中得到了提升,而且又为“三顾”的学习作了极好的引路。语言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教师准确、适度地把握,恰到好处地运用,一定会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篇4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论文 让公开课在“冷场”中绽放精彩

江苏南通市小海小学( 226015) 吴晓红

公开课的“冷场”是我们许多教师最怕遇到的事情,似乎冷场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换个角度看,“冷场”其实也是黎明前的曙光,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如果引导得当,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灵活地驾驭课堂,公开课在“冷场”中也能绽放精彩。

一、在“冷场”中撑开思考的翅膀

孔子早就提出,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不愤不启”,不到欲说而不会说时不要启发――“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处于当“悱”未“悱”、当“愤”来“愤”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激烈撞击的阶段,原有的生活经验、新的问题会让思维暂时混乱,唯有经过静静的思考,学生才能享受到顿悟的喜悦,心智也会随之提升。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春到梅花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梅花山的美和人们对梅花的喜爱,该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自由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梅花山梅花的美?为什么?”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原来,其他学生的想法也和这两个学生一样。课堂上出现了“冷场”。面对这样的场面,这位教师没有慌张,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小游客不愿意再夸夸梅花山的梅花了吗?其实梅花的美藏在了文字中呢。”她让学生继续专心默读第二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晶莹透亮让我感受到梅花的美,它让我想到了妈妈头上的发卡,闪闪亮亮的,真好看。”还有学生说:“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我觉得梅花美……”试想,没有教师在刚才的疑难处“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论文 )虽然当时课堂上的气氛是沉闷的,但是这样的“冷场”锤炼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在“冷场”中触摸、体会文章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丰富的情感,怎样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呢?语文是深情的,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懵,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果,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位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垦,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情感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伟大的壮举真是催人泪下、撼人心田……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在“冷场”中创造灵感的环境

小学的很多课文,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很多教师都会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一位教师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了,它痛苦的抽搐着,挣扎着,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彭德怀对战士的浓浓情谊,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彼此进行对话倾诉。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进入文本,一两个学生发言后,教室里就悄然无声了。这时教师没有着急,动情地说道:“也许此时我们百感交集,情动于心,说不出来。这样,拿起笔来写写好吗?这两排同学写彭德怀对大黑骡子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屏幕出示句子):大黑骡子呀,我真舍不得你……往下写。这两排写大黑骡子此时此刻很想对彭德怀说的话:主人啊!我是多么爱你……接着往下写。开始!”接着,学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练习写话。5分钟后,学生已分别进入了角色,在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下,他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扮演着“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进行着心灵的诉说。彭德怀的声声呼唤,大黑骡子的甸甸倾诉,出乎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这情景怎不使人动容生情呀!

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篇5

目前,各位课题组的教师都在根据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但由于方式太单调或者太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些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不需要太多地设计,也不需要刻意地安排,它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真实,因此,让学生的心灵之花自然绽放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力争达到的目标。

语文教学历来是“文、道”一体的,语文教师把生命的意义和民族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是责无旁贷的,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和思想课,但语文课可以适时地把那种真善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孩子的心灵之花在语文学习中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很有效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它能将人性美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底并绽放绚烂之花。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环节,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可以谈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看法,可以推荐有哲理有感情的文章或经典诗词。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谈论生活中天价手表、天价手机有人争相购买,社会上从比名车到比名狗、学生中比名牌„„可以说,比富现象是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畸形的跟风和炫耀心理。我微笑着对她表示赞赏,并适时加以补充:我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年轻人的手机更换率却很高,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你们是否也向父母要了高档的手机?高档的服饰?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交流了自己出游时的感受,她很痛心地说:在游玩过程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摘树叶,攀缘树木,有的古树旁边明显地立着牌子“保护古树,禁止攀登”,可很多人熟视无睹,抢着爬进栏杆的古树上拍照。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摘叶的时候,在攀缘树木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使自己的心灵有了污点。我看到有人摘叶、攀缘树木时都提醒他们,可人那么多,我又怎么能提醒过来„„我们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我凝重地对其他学生说:让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践踏草地„„有的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书上一些有哲理的感人的文章。学生从韩少功的《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中感受到人、动物、自然的相互温暖与感激;从徐伟军的《那一抹微笑》中懂得每个人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感激,生活就超越了贫穷、陌生,人的心灵就得到温煦;从苁蓉的《穷人的的自尊》中开始思考自己做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要学会尊重。学生在三分钟演讲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自我教育,这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有效地多。

二、让学生从优秀诗文中汲取生命营养

优秀诗文,本身就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营养。我指导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声朗读优秀诗文,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叩问伟大的心灵,从中获得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了生命的营养,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在教《沁园春•雪》时,上阕我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的领悟情感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产生共鸣。然后让他们再次诵读,结果激情

飞扬,为下阕的“论史言志”的领悟做充分的蓄势。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

每一次和李白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狂热和激情;每一次和杜甫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沉重与感动;每一次和王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宁静与诗情;每一次和鲁迅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崇拜与热血„„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如何发挥优势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诗人汪国真曾这样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自然渗透做人的优秀品质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还是给学生讲道理,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不会忘记当我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惭愧的表情,不会忘记当我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的鸦雀无声。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美好的心灵种子播洒到孩子的心田。

其次,在授课中自然地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性中真善美。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让学生课下查阅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上课时作介绍。有学生在课上慷慨激昂的作了介绍:1946年仲夏,朱自清走出了书斋,义无反顾地投

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中。他拖着病重的身躯,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领国民党的嗟来之食。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以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气节。他的发言使很多同学受到了震撼,我顺势补充了几句: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操守!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四、师生用笔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互动中寓教育于无痕

随笔是我最喜欢批改的作业,因为随笔里的文字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且我喜欢在随笔里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予以指导。一个学生写道:一次研究课上,由于老师管得比较严,我们不习惯,与老师发生了言语的冲撞„„她虽然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再发生,但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觉得是老师的错。我看到后,马上在她文章后写道:“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最期待的是你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改正,你们做到了吗?”另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校运会上几次摔倒,但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即使擦破了手和膝盖仍坚持跑完了全程。我在后面写道:“你是好样的,坚持下来就是一个英雄。相信你也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那么热爱你所处的集体吧,为你集体的荣誉拼搏吧!”有的学生在随笔里写了自己糟糕的成绩,写了自己的苦闷,甚至绝望。面对这些,我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使他燃起对学习的渴望,告诉他生命中难免有低谷,我相信他一定能走过低谷,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且用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来勉励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随笔

里,师生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文字互相感动,教师也很好地将生命的意识和人性的光辉渗透其中。

一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当然,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的探索。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将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语文学科的育人任务。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实验课题教师个人简介

该同志是锦州市二十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他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奉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理论学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在工作中,他针对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提高用理论指导、驾驭工作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朴实无华的学风,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不足找差距,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几年来,自己多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经常工作到凌晨以后,杜绝了浮华和表面文章,练就了教育教学工作较为过硬的基本功,在现职岗位上得到了成长锻炼。

自该同志参与实验课题工作以来,能积极主动开展实践研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生命教育绽放异彩,为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生活上,该同志为人朴实,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学生如夏天般热情,对待工作不畏难、不抱怨,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篇6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31

一、营造良好氛围,为创造性思维开辟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少些说教,多些自主探究,即使有些观点是异想天开,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如笔者在上《第一次真好》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第一次的认识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的感觉不好,他说学自行车第一次摔骨折了,什么玩都搞不成。笔者当时没有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看到人生中的诸多第一次。像现在仍然有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其重点都在注意引导学生向着标准答案看齐,使得学生完全无法推陈出新,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学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课堂现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多从换位思考的方向来考虑问题,无论对与错,这种引导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助于营造课堂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二、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做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笔者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的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象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笔者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笔者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象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理,都说的头头是道,想象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笔者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笔者就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笔者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

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笔者就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2.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哈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下转第36页)(上接第31页)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笔者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笔者就结合中日钓鱼岛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业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笔者在上完《安塞腰鼓》后,设计了如下问题:1.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的阳刚之气,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作品?2.安塞腰鼓产生于我国西北部,你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过有关西北大开发的报道吗?请课下办一张小报。3.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影片吗?如果看过,说说你对美国西部及我国西部的印象。笔者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把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我们中学教师要想做好其本质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所有思维想象力潜能,充分调动其思维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美丽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中绽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有效捕捉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篇7

一、捕捉“误点”,让沉睡的课堂在细节中苏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轻视”学生细微的错误,而未能及时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误点”,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加以纠正,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一位老师上课时出了一道题:13-4=?请了一个同学到黑板前板演,那位同学总把9写成6,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那位做题的同学也窘得不知所措,那位老师不批评他,而是说了一句:“你以为让9翻一下跟斗,我们就认不出来了?再想想,不玩翻跟斗游戏会等于谁呢?”学生自信的写了6。老师又交代,“以后可不能随便让数字翻跟斗哦!”这位老师巧用幽默的语言,在动态生成中及时解决学生的误点,让沉睡的课堂立刻苏醒过来。

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并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二、捕捉 “亮点”,让孩子的智慧在细节中闪光

学生的思维亮点有时像夜空中的星星,闪亮闪亮的;但有时它会是一颗天上的流星,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之后就消逝了。作为教师,应该成为时刻守候流星的摄像师,定格精彩的一瞬,使之绽放异彩。

教学“鸡兔同笼”活动课,当呈现“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一百只,几只鸡儿几只兔?”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痴迷,忽然听到班里的小机灵在轻声嘀咕着:“这不就是鸡翅变脚法吗。”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小家伙你有什么绝招,快说来听听。”他兴趣大增。成竹在胸:“一只兔子有四只脚,一只鸡却只有两只脚,这不公平。可一只鸡还有两个翅膀,我让鸡的两个翅膀也变成两只脚,那一只鸡不也有了四只脚吗?这样36个头就该有144只脚了,可这比实际的100只脚多出44只,这多出的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变来的,从而鸡有44÷2=22(只),兔有36-22=14(只)。我这一招叫做‘鸡翅变脚法’。”“你的想法好有创意呀!看来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有时还真需要点数学家的本领——奇思妙想。”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于是我顺水推舟,来了个小组合作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老师我还有一招更绝,叫“特异功能法”……看,孩子们的思维层次在不断得到提升,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

假如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及时调整课堂结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也许孩子们的思维亮点永远会被埋没;也许课堂反馈就会草草收场。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平庸得多。在暗自庆幸的同时,我深刻的体会到:面对学生的“亮点”动态资源,我们必须及时捕捉、用心倾听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捕捉“异点”,让精彩的课堂在细节中生成

课堂上的意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遗憾、惊喜、或者启示什么的……总之,就看你如何把握,如何运作了,把握的好“意外”就会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

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三个角中谁大?你有什么办法? (媒题出示大小相同的三个角 )

生:第三个角最大,因为它叉开得大。

师:对。还有办法吗?

生:第三个角最大。我是通过数方格知道的。

师:对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数方格的方法比较。

生: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师:(惊讶)那你说说看?

生:第三个角最大。因为它的嘴巴张得最大。

师:你说得很生动。这位小朋友通过观察谁嘴巴张开的大小来比较它们,真聪明!

师:那个角最小呢?为什么?

生:(迫不及待地齐答)第一个角最小,因为它张开的嘴巴最小 。

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都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篇8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如此,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生活,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资源。”因此,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回归生活。

一、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贴进生活实际,架起课堂与生活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真正地受到启迪。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感悟语言文字的。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再用生动的生活情景来演绎文本,以直接理解词语,更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隐含于情景之中的丰富意蕴。这就赋予了文本以生命活力。教师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通过饰演,再现场景,从而加学生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慈母情深》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教师设置了三个层次的品读:第一层次——学生自由品读后谈感受;第二层次——学生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并带着想象读句子;第三层次——学生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做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着桌面,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学生在演绎中感受那种腰酸背痛、头昏目眩,感受母亲的劳累与艰辛。最后教师引读划线句子: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的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通过想象、演绎母亲工作场景,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母亲的工作是那么乏味。

二、开放教学方式,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三、让生活走进语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四、倡导多元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让教学细节绽放精彩 篇9

【关键词】教学细节 精彩 创造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思想。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开发教学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我就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堂的一些尝试与积累,浅谈以下观点:

一、精彩细节,来自对标题进行大胆预测、验证

读前预测是很重要的阅读活动之一,可惜很多老师觉得太浪费时间,而且文章中没有太多于此相关的内容和练习,所以都忽略了此步骤。其实,预测正确与否不重要,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期待。学生自然将以后的阅读活动作为印证活动积极参加。而且形成积极的头脑风暴,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背景内容。

例如: 在教book3, unit5 Canada的reading text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时,我提出 “what does The True North mean?” 学生猜: “Its a place in Canada./It is Canada./ Its a country.”此时我都微笑着记录他们的各种预测,不作评判,这样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兴趣,在阅读中飞快地找到了答案:Its the name of the cross-Canada train.接着我立刻提出问题:“Why does the author use it as the title? Why doesnt he use Canada as the title?” 带着进一步的问题去阅读,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理解了文章是用“The True North” is not only a theme throughout the trip but also a theme throughout the whole text.

二、精彩的细节,来自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单词记忆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痛的事。每每教新单词时,我常会提问, “What can you think of when seeing the word?” 比如我在教preserve这个单词时,学生纷纷说出与其相似的单词 “reserve, deserve, observe , conserve” .教success时,学生就会马上说出successful, successfully, succeed, 教impress 时,学生就能知道impression, impressive 等词性。这样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工作常常出现在我的新单词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不知不觉中也掌握了单词的前缀后缀构词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教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让学生记住一个单词,然后记住由此而派生的一系列相关单词。在英语句型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句型有一定的规律性。

比如在教感官动词,使让动词+ 名词+ 分词结构时,

I found a boy lying on the ground.我会立刻提醒学生相似的结构,如with +名词+ 分词 / There is+名词+ 分词 .

With the boy lying on the ground….

There is a boy lying on the ground.

它们结构复杂但出现率频繁,学生对于这种结构常常迷惑不解,如果引导学生归类,找出相似之处,就能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精彩的细节,来自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察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上课按预设模式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较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呆板,常常陷入枯燥无味的讲解分析,而学生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灵活的预设,结合课堂实际,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反应,智慧地把主观的直线性教学设计转化为灵活的设计,充分孕育和激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比如,有次在讲解练习册习题中,有涉及祈使句的反意疑问句,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简洁明了地介绍这个内容呢?我突然关注到有个学生听累了,趴在桌上,想睡觉的样子。我走到他的身边,轻声说道“Yangming,wake up, will you?”

学生们听到了都笑了,他却睡眼惺忪的样子,于是我又对笑着全班同学说:“Lets wake him up together, shall we?” 学生们一起笑着说:“Yangming,wake up, will you?” 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黑板上进一步巩固,在欢快的气氛中,他不好意思地完全醒了,大家都掌握了带有称呼语的祈使句及它的反意疑问句的用法。

再比如,在Book 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中,好几处提到了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突然想到讲台上的教鞭,问道: “Who would like to walk the way as Chaplin did? Its very interesting ,isnt it?”我把教鞭拿给了自告奋勇上来表演的学生,他舞动着鞭子,模仿卓别林走得惟妙惟肖,博得了大家的掌声。因此,大家便一起说出了以下句子: “He walked stiffly,carrying a walking stick.” 和“He walked stiffly,swinging the walking stick in the air.”endprint

很多精彩的细节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之外,教师要勇于非预设生成,智慧驾驭课堂,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捕捉契机,就可以催发生成很多惊喜和收获。

四、精彩的细节,来自对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他们充满智慧,渴求知识,张扬出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学会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给出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思维,自由发挥,他们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比如,有一天,有个学生迟到了,我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 Im a little angry ,do you know why?” 学生们会说:“ Because Yeyong was late for class.” 我继续问,“You are right.But do you know the answer to ‘what made me angry?” 我要他们讨论这个问题与答案。 细心的学生发现可以用主语从句来表达: That Yeyong was late for class made you angry.有的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动名词作主语,就积极回答:Yeyongs being late made you angry./His being late made you angry.学生顿悟到答案必须能替代what,而不能用because .

学生只有在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语言,人们常说: You hear, you forget; you read,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rn.很多老师上课为了节省时间,总会抄出很多的例句给学生,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们造出的句子常是病句,还不如不让他们尝试。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创设语境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力的结果,而他们有的想法非常好,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永远反复使用的那几个例句。

比如,在教授whichever ,whatever,whoever等等连接让步状语从句时,我只举了一两个例子,就让学生自己讨论与发挥了。有个男孩刚开始不会回答,但是说,“Let me think again.”突然,他说:“I get it.” “Whichever class we will stay in, we can be a hero.”因为当时正面临着文理分科和分班的现实状况,他的例句反映了同学们对班级的不舍,和对将来学习的决心。引起全班学生们的共鸣,收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我作为教师无法创造出的代表学生们的一个精彩而智慧的例句,我把它庄重地写在黑板上,后来它成了班级的经典名言。课堂是个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历程。我享受着,收获着这种感动。

五、精彩的细节,来自对错误资源的利用

1.课堂中的错误包括教师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教师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或行为上的错误,这是很自然的,加上高中学生思维较活跃,思想比较成熟,也很爱质疑,所以常常能发现教师的错误。这时,要镇定自若,大胆讲出来,不要刻意掩饰。部分教师觉得不好意思,会很尴尬,羞于面对,这是不可取的。

比如,我偶尔在拼写时写得太快了,漏了字母,学生提出后,我很自然地说:“Im sorry, I got the mistake.”

当然,如果是讲解上的错误,我还会说:“You are so great.You can find out my mistakes quickly! Can you help me to correct the mistakes?”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理法,让学生进行改错,类比,或辩论,往往将失误变成机遇,“糊涂”的老师造就了“聪明”的学生。这样不难扫除尴尬,化险为夷。

2.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范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同时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错误的价值。

比如,在口语练习时,学生经常会无意识地把“he”和 “she”弄混了,一般说来,我不会立即纠正他们的错误,否则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打断,变得结结巴巴,没有自信,我认为在不影响交流的基础上,犯错是允许的。我常常在听完他们的表达后才评价说: “I think you express yourself clearly and well, but Its better to pay attention to…”这样不仅这位学生本人,而且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怎样才能说的更好。

在学习了Book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 后,我提出了个问题:“If it were you, would you like to work in the wildlife for so many years?”

有个学生立即说:“No, its too hard ,I like to do some easy jobs.”尽管这不是预设的答案:“Yes,its great, we should learn from Jane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但是这却是学生们最自然和直接的声音,我不能表示出失望的样子说: “Its wrong of you to say so .”相反,我接着他的话说: “Yes,its very hard ,but most of things are hard to do in the world.And If you really love it , it doesnt matter however hard the work is , do you think so ?”这个学生理解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我便趁热打铁问:“So what made Jane successful in her fiel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学生自然得出: “Its her love to animals that made her succeed.”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今后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积极进取,在如何选择未来事业的问题上给了一定的启发。并且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升华了道德。

总之,教师们要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显露生机和活力,注重各个细节的实施,既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入、实际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会使教学师生双方都有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智慧的创造,从而使寻常的课堂演绎出不寻常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孙鹏.高中英语课堂拓展活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

[2]朱成明.智慧在教学细节中生成[N].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2009.

让学生成为亮点让细节绽放精彩 篇10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阅读部分目标后,结合自身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步阅读法”,即积累、赏析、感悟、仿写。下面以王兆盛的散文《老村与老屋》(《黄河文学》2008年第7期)为例,进行课堂再现。在再现过程中,笔者将逐一落实“四步阅读法”,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亮点,让他们对文本形成关注,最终使他们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上绽放精彩。

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先把班上学生分成积累组、赏析组、感悟组、仿写组四个小组,然后发放阅读材料《老村与老屋》一文,并落实各组的阅读任务。以下是各小组学习的具体情况

一、积累组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并掌握其用法。通过规范的积累训练,可给学生今后的阅读提供范例,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通过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展示的时候,积累组的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成果如下:颓败(tuí baì):颓废败坏;和煦(hé xù):温暖的;引吭(háng)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沁(qìn)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二、赏析组

语句是组成整篇文章的基础单位。对于课内文章的教学,品析语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沟通,让学生将课内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具体来说,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含义及作用。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画出文章重点句或优美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此外,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成果展示环节,老师还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的赏析,老师在这期间再适时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就可以娴熟地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让欣赏组的学生分析以下语句: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学生在展示成果时得出了以下结论: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记忆里的胡同与现在的胡同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那些美好往昔的失去感到惋惜。

三、感悟组

读后感是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探究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探究,并用准确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生活之间会有多种融通,他们会以自己的已有认知为基础产生新的观点,并且随着思维的深入,往往还会产生更加深邃、新颖、富有启发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而零碎的,必须经过筛选组织,只有将其用自己系统的语言整理出来,才是自己的成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课后将其汇集成文,使这些智慧的火花以读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延伸,拓展了他们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并能充分体会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这种老村与老屋消失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发生,曾经的老屋或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或无人问津,破旧不堪。而在前文,作者也提到‘老屋不仅仅包裹着他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作者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所以这些老屋也成为游子们的牵挂和情感寄托,成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而这些老屋的消失,也说明了社会正在发展,正在进步,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文化的保护”这段文字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感悟:文章讲述的是作者故乡的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简陋古朴的旧时农家建筑渐渐被淘汰,代替它们的则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这既是一份喜悦,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同时也是一种悲哀,一种时过境迁的悲凉。老村与老屋是游子的牵挂和游子的根系,更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产物,所以每一次的变迁都是一份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能够和谐共存。

四、仿写组

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由此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仿写是实现知识迁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它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帮助他们在阅读体验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从而顺利地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有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些语言的细节,并抓住这一细节让其衍生出新的教学生成点,针对这些教学生成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些精彩语段进行仿写,让他们在参与中认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领悟方法。

仿写不仅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扩展。此外,在成果交流展示中,可使学生获得创作的新鲜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教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这段文字时,笔者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各小组同学均写出了不错的文字。

第一小组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像沉睡许久的雄狮一般渐渐苏醒,而我像寒冬时节渴望阳光的花朵一样被它温暖,并给予它以欢欣与愉悦、激动与兴奋、热烈与高昂的赞美与热爱,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赤诚与两行热泪”。

第二小组写道:“随着冬天的脚步,植物的叶片像飞舞的雪花纷纷飘落,而梅花却像严冬时节坚守边疆的战士傲然挺立,并给予冬天以馥郁而清淡、清新而醉人、芬芳而高雅的芳香,用它这个风雪战士的一片热情与一份坚毅”。

第三小组写道:“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古字和古书像陨落的烟花一样渐渐消失,而我却像历史画轴上的轴承妄图将这辉煌的文明镌刻,并给予它以激动与冷静、强烈与平淡、亲近与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炎黄子孙的一片痴心和一夜清梦”。

以学习小组展示成果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投入的阅读氛围,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协同地进行阅读,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多方面的共同提高。同时,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和友谊感在阅读成果交流中也得到良好体现,他们可以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也许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只是探索阅读教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课堂上学生大胆自信的表现和优美流畅的表达,让笔者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们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课堂的主角、亮点,他们对文本细节的解读、阐释使课堂大放异彩。笔者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完善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且富有成效,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享受。

上一篇:年终总结信息类下一篇:孝文化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