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篇1

北阳联校员锡娟

新课程提倡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那么,这种学习方法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和培养呢?

在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教材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这一学习方法,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性文学作品,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星、云、石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应该说对于这样的文章,学习阅读起来并不困难,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

因为作者在介绍这三种大自然的文字上使用的介绍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运用的是来自书上的资料,有的采用的是描述法,还有的则来自于作者的亲自观察与实践,教学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特别是在介绍花岗石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进行生动的介绍。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写作上的特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二段的写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段在写作上的妙处。尽管一开始学生遇到了一点困难,只能发现作者采用了连续设问的方法,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对学生说:“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几句呢?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接着,我再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们一下子就读出了其中的有趣。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篇2

出示词语:罗盘、小熊星座、铁砧、石灰石、花岗石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名词,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些词。

(生朗读, 师纠正砧、岗的读音)

师:你了解这些事物吗, 知道它们的用途吗?生:小熊星座就是天空中的一个星座。

师:人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生:小熊。

生:罗盘在水手航海时可以帮他们指明方向, 不会迷路。

师: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生:指南针。

师:其他的三个词, 你们还有所了解吗?生:我了解石灰石是由碎贝壳做的。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课文里说的。

师: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 你很会学习。除了课文上描述的, 你还了解石灰石的其他信息吗?

(生摇头)

师:其他两个词大家熟悉吗?生:不熟悉。

师:遇到不理解、不熟悉的词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生:查词典。

师:好办法, 我已经把这三个词的解释提前查好, 你们读一读, 看能否帮助你们理解。

出示:

铁砧:砸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铁具。

花岗石:火成岩的一种, 在地壳上分布最广, 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 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 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 色泽美丽, 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通称花岗石。

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的统称, 也特指生石灰。通称白灰。

生读解释。

师:词典中没有“石灰石”的解释, 只有“石灰”, 它能帮助你理解石灰石的意思吗?

生:不能。

师:如果字典也不能帮助我们, 那怎么办呢?生:可以请教其他人, 比如老师、同学。

生:可以上网查。

师:很有道理, 这册的语文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懂就问和搜集资料”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老师也从百度百科上搜到了“石灰石”的资料, 请同学读一读。

出示: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和石灰石大量用做建筑材料, 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一般呈块状, 纯的为白色, 含有杂质时为淡灰色或淡黄色。石灰石也是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

生读。

师:读了之后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那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一幅铁砧图, 三幅花岗石图, 一幅石灰石图, 请学生认一认。

(出示第一幅) 生:铁砧。

师:那课文中根据它所引申出的“砧状云”, 你们能想象出它的形状了吗?

生:可以。

(出示第二到第四幅)

学生有的说是花岗石, 有的说是石灰石。

师:也许这节课我们解决不了了, 你们看, 学习语文光从书本中了解知识是不够的, 走近生活、走近自然用你的身心去感知、去学习, 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备课的时候, 我纠结于如何让学生弄明白这篇说明文中的几个科学名词。即便是我自己查了许多资料, 头脑中依然是概念模糊, 更何况是学生?突然灵光一现, 为何一定要“弄清楚”?“不明白”这就是个真实而又自然的状态, 何必强求一切“明明白白”?

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不明白”上是不够的, 让学生清楚为何“不明白”, 怎样才能“明白”, 这才是上上等的“明白”, 此乃“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于是, 在学习字词的环节, 我力求体现这几个层次: (1) 原本就理解的说一说。

(2) 有困难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查字典。

(3) 查字典依然解决不了的, 就如11册开头的学习习惯中所教:“不懂就问, 搜集资料。”

(4) 还不理解, 那就需要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学习。

日常教学, 总想让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弄明白, 记清楚, 于是一遍遍解释, 一次次追问。学生最后真的都明白了吗?非也。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科普性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它的语言也很丰富,好好读一读,把你觉得有趣的词句l画下来,并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书,圈画相关的词句)

师: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有趣呢?

生:我觉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这句话有趣,仿佛星星和石子也变得有生命了,它们能说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师:你从这样的句子中感受星星和石子变活了,仿佛也能听懂它们的语言,如果你读读下面的内容,一定能知道星星和石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这句话也写得有趣,用比喻的手法把“贝类”说成“海洋里的居民”很亲切,也很有意思。

师:你找的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呢?

生:沧海桑田。

生:我觉得“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写得有趣,我仿佛看到的不是花岗石,而是森林里的“野人”,充满神秘感,那普通的青苔像是他的毛皮,简直太有趣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

生:“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句话中的“爬”显得非常有趣,冰块仿佛成了非常可爱的动物,我联想到了背着厚重的壳慢慢爬行的乌龟。

师:这些生动的句子,都让你们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联想,这就是句子的魅力之处。

【评析】科普性说明文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关注内容有趣的“浅层次”上,而要关注有趣的内容是通过哪些有趣的词句进行表达的。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语文课应该有的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学生发现了有趣的句子,感受到了丰富的形象,还体会到其中中藏着的情感,这样的过程也改变了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的片面认识——只要知道其中讲的科学道理就行了。学生会去思考: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也许枯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这也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的。

二、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师:(出示)“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同学们觉得这句很有趣,你觉得这个“爬”字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可以换成“走”字,也可以换成“移”字。

生:我觉得换成“跑”字也可以。

师:换了那么多词语,我们选一个替换一下,比较一下,究竟用哪个字更好呢?

生:还是用“爬”好,我换的是“移”,但明显感觉没有“爬”生动,而且拟人的味儿也不浓了。

生:我感觉用“跑”也不行,毕竟冰块的移动并不怏:是比较缓慢的过程。

生:“走”也没有“爬”生动,用上“爬”,这冰块仿佛成了非常可爱的动物,我想到了那可爱的大乌龟,一路上爬爬歇歇,非常缓慢地来到了这个地方,而“走”字没有这样的感觉。

【评析】科普性说明文短小精悍,用词比较准确,如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呢?在比较中鉴别就是好办法。上面的片段,学生在比较鉴别中不仅感受到“爬”字的有趣,更感受到了“爬”字的准确,还赋予了它鲜活的形象——一块原本没有生命的冰块想象成了可爱的“大乌龟”。在比较鉴赏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一种特有味道——准确性。

三、在前后联系中感受语言的整体性

师: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这篇课文是讲大自然的,为什么放在这一单元介绍呢?认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谁能解答我的疑问呢?

生:我发现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书,本单元都是讲读书方法的,这些方法对我们去读大自然这本书也很有帮助。

师:真好,你一句话就解开了我的疑问。再读读这一线段,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这句话与《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联系,这书本就是“源头活水”,可以使我们很快掌握很多大自然的“语言”。

生:我从“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坐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两句话中,想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只有将看到的书本知识与在大自然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为真知识。

生:“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跟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学与问》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致的。

师:你们真行一双慧眼,居然将这篇课文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前后联系起来了。通过联系,同学们对这一段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同时还解开了老师心中的疑团。

【评析】我们常常说: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单元意识,要关注到本篇课文与整个单元之间的关系,领悟编者的意图,这样就能准确地带领学生达成预设的目标。对于科学性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安排,也是有编者清晰的意图的,并不是随便插在某一单元里的,而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紧密联系的,起到有效的相互补充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以原有的认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视野更为开阔,解读的视角更独特,自然也就达到一定的深度。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篇4

1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 孩子们自由谈论

3 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

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

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

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续写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结合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每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星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 云 预兆气象 造福人类

(观察 寻找 请教) 石 了解历史沧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篇6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知识铺垫

读民谚,理解句意。

思考:人民群众的智慧从何而来?

二、导入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揭示课题: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耸”的写法。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知识迁移: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怎样才能学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爱护文字的谐和自然 篇7

二千年前,《左传》写“三十三年,春”,《国语》“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战国策》“十五岁矣”,《论语》“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数字与文字,水乳交融,自然和谐。——近读“新概念作文大赛”选刊(载《新华文摘》九九年第九期),中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令人刮目相看,可惜锦绣文章里杂以“用了25分钟”,“10分钟后”,“我5月25日生”,“我19岁”,“96演唱会”,“那个上司40多岁”,等等,阿拉伯数字在文章字数中占不到千分之一,但一样的佛头着粪,而“著名作家叶兆言”的评点,起句便是“真不相信文章出自未满15周岁的少女之手”。通篇汉字,加上寥寥几个“阿拉伯”,何苦来呢?为文字现代化?为跟国际接轨?汉字置身世界文字之林,体系自具,独树一帜,何须挟洋自重,吸纳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何须交几个“阿拉伯”朋友,不中不洋!!

上面一段文字里,上下两大段引文,数字前写汉字而后“阿拉伯”,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至少可指出三点:

一、方块汉字与汉字数字,相形相间,浑然一体,具有鲁迅先生说的“形美以感目”。而方块汉字里,夹以“用正体二分字身,即占半个汉字位置”的“阿拉伯”,则正半不匀,半生不熟。

二、中学生出于fantasy,用两个“阿拉伯”,稚嫩趋新,不无鲜灵之处,自会由语文教师矫正之。而今,价值标准倒了个个儿,误写成了正道,语文教师正待接受再教育,只能徒呼负负。

三、汉字发展的正常进程,近十年来发生突变,恶化,传统割裂,斯“文”扫地,而“阿拉伯”接续上传承。繁易简,还是汉字系统内的事;汉变阿,则是异质文字入主中原。十个阿拉伯数字的能量,实在不可低估,试举一则见诸九九年九月八日《文汇报》上的报导:

据新华社索非亚9月7日电保加利亚最长寿者——今年已度过120岁生日的哈萨诺娃,6日在其89岁的女儿家中逝世。据保通社报道,哈萨诺娃生于1879年4月14日,有子女5人,其中3人已先她而去。她有16个孙子、27个曾孙、4个玄孙和1个玄孙女。

全文九十七字(不计标点),其中“阿拉伯”竟占到二十一字,超过五分之一强。当然,这是一个特例。但几乎篇篇文章中,都会出现该异邦友人的身影。

阿拉伯数字,正挟持语委之势,不管是“未满15周岁的少女”,还是“著名作家”,甚至是新国学大师,风行草偃,统统刮倒。我很相信权力至上。有权,可以号令天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有权,再荒谬的事,也推行得下去,远如文化大革命,近如阿拉伯数字。一二个人搞出来的试行规定,本身并不严密,不是于今为烈了么?说不严密,举个小例,如一年十二个月的写法,我国古已有之,如今要改华〔十月〕为夷〔10月〕,而耶和华1七日创世,乃舶来品,却要纳洋〔Friday〕于汉〔星期五〕,结果短短一行字,“10月1日星期五”,竟中西合璧,蔚为大观矣!这方面,鄙人倒愿意更激进更彻底一点,索性统统一律,全盘阿拉伯化,至少减少点别扭。

《战国策》“十五岁矣”,与“新概念”“我19岁”——表达年纪相同,书写方法各异,即使是纯形式上,也总归参差牴牾,迟早会碰到谁统一谁的问题。想不到一二个人搞出来的东西,简直可改变中国文字的整体面貌,不仅从今天到永远,也包括从远古到现今。记得简体施行之初,文言古诗选本,仍用繁体,而今呢?连二十四史,传世藏书,不是也以一律简体相标榜,俨然一大特色欤!近阅《晚清国粹派》(郑师渠著,北师大九七年版)一书,发现旧文化保守主义者邓实、刘师培辈,在本世纪初,还是竖排繁体时代,已开风气之先,直书“欧洲古学复兴于15世纪”(邓实《古学复兴论》一九○五年十月文,郑著页一三三)“则20世纪为中国古学复兴时代,盖无难矣”(刘师培《拟设国粹学堂启》一九○七年一月文,郑著页一三七)!二十世纪末的大陆人,已享受到读《唐诗300首》、“24桥明月夜”的愉快,二十一世纪的小读者捧读“人生10年曰幼,学;20曰弱,冠”,“30而立,40而不惑”,盖无难矣!!

不才不敏,只学了点洋文,发现我国文字在泛阿拉伯数字化方面,比起西文实不多让,有抢国际领先这块金牌的必要吗?在下只希望,作为中国人,包括语委诸公,能爱护自家文字(亦爱我中华的一具体方面),保持语言在日常使用中的谐和自然,维护能迁善自新的汉字系统,谨勿攀附什么洋话语霸权,不惜对千百年来的演化横砍一刀,对不起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文化。罪过罪过。

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记

《文字的编辑与排版》教学反思 篇8

《文字的编辑与排版》教学反思

《文字的编辑与排版》教学反思今天是xx中学xx学校的教学开放日,xx学校的郑老师上了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题为《文字的编辑与排版》。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师生一起浏览“在线课堂”。明显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布置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及其拓展任务,基本任务为页面、字体、段落、边框的有关设置,拓展任务为图片及艺术字的有关操作;交待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提交作品,并进行作业评价及在线学习调查。学生分小组,通过“在线课堂”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交作业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互评作业学生完成在线调查,自评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作业,查缺补漏。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反馈、评价教学情况,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值得学习推广。在线评价系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因学生需通过在线平台提交作业,其他同学将对其作业进行评分及评价,初中生自尊心、好胜心都较强,为了能将最好的作业展示给同学,获得同学的好评,他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创作努力做出最好的作品。在线评价系统为学生作品的后期加工完善,搭建了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学生通过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能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作品。其他同学的即时评价、反馈,也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在线评价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线评价系统高效地实现了自评、互评,学生参与评价的面广,人人有机会参与自评、互评;大家同时进行自评、互评,效率高;反馈及时,有利学生进一步学习及修改作品,有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评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方式,采用“在线课堂”教学网站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这部分内容学生小学学过,学生掌握层度不同,通过“上线课堂”,已掌握的学生可以直接完成任务,继续后面的学习,没有掌握或遗忘部分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自主学习。第三,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方面,以国庆的相关内容为排版素材,有效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小组合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分工合作能否顺利进行,首先在于要有一个需要分工、合作完成的任务,其次要对各小组的表现及作品进行评价,促进小组合作。评价也是学生应学会的一项技能,教师应教会和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布置任务时,就应让学生明确评价量规,学生以评价量规指导,高质量完成任务。新课导入,应注意激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意义,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趣味文字》教学反思 篇9

《趣味文字》一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其实就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字体的变化类型很多,主要有字形的变化、笔画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形象性和立体化装饰等。在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变化的规律、技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针对字体变化设计了添画图案的案例,请学生上台来动手尝试,既让学生感觉到轻松直观,也体现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的实用性特征,我所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内容都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设计的简单和快乐。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意出了丰富多彩、个性纷呈的作品。但也有学生绘画时比较随意,外形结构和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影响了文字效果。另外,由于变体美术字涉及的变化种类比较多,专业知识性太强,导致课程容量过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作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象形文字联想教学反思 篇10

象形文字联想教学反思

上这课之前做了一些的准备工作,找了很久的资料,总算是对象形文字这个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考虑到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我栓减了那些较深的内容,用他们熟悉并感兴趣的认字和识图两种教学方法来带他们了解象形文字,课上下来我比较满意,觉得自己的每个部分都设计的很好,也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学生反映很热烈,我相信以后谈起象形文字学生不会一无所知,会想起这节课。学生对于象形文字的联想能进行大胆的想象,可是在作业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有故事的绘画,但作品上欠缺美术元素,例如构图不够饱满等的,学生在短时间没能把握好。遗憾的是,自己在教象形字时还没放开,还是一步一步由老师牵着,如果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再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来讲讲画画,进行大胆的联想,这样就真正以学生为主了。

整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模仿形状造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象形文字进行大胆夸张的联想,这才达到本课的宗旨。

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11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防毒面具吧。

大战两国交战时期,为了改变局势人们使用了化学武器。使用时所有的生物全都死了,只有野猪没有死,人们感到很奇怪,便观察野猪。发现当野猪问道了刺鼻的味道以后,就会用嘴拱地原来野猪只要拱地就不会问道刺鼻的味道。由此人们通过这个发明了防毒面具。不过到底,防毒面具的形状还是很想野猪的嘴巴。

啊!没想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么多,虽然很多,但也需要我们大家的仔细观察才行。

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12

这里有星星的作用、云的作用、小鸟的作用、石头的作用……我最喜欢的,是白云的作用。

白云——天空的衣服,有些人总喜欢在劳累之时仰起头,欣赏白云的千变万化。可是,有几人知道,白云的变化也是有学问的。

如果你仰头一看,看到那蔚蓝的天空上有一丝薄雾似的云,好像一条丝巾。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刻会说出那云叫卷云。另外,从卷云可以知道天气不好,十成有九成会是阴雨天。

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你乘飞机去旅行。看到一朵云慢慢地变成铁匠铺里铁砖的模样。飞行员知道,这种云是雷雨的预兆。如果飞机在这样的云里飞行,那里的强有力的风会将飞机毁掉。

除了云的作用之外,我还喜欢小鸟的作用。

如果天空中的燕子飞得很高很高,从低处看很小很小,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天气很好。

白嘴鸦飞来了,告诉人们:春天来了!大雁飞走了,春天也走了,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文字》特级教案 篇13

1、读懂文中大自然的四种文字:北极星指明北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森林中的花岗石是冰块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有的。

2、学会用两种诗的形式说读书收获,用关联词说清前因后果。

3、体会文中用事例说明的方法及问题激趣,拟人手法把科学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的方法,并仿写一段内容。

4、让学生懂得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善于观察、勤学好问、亲自实践,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大自然的文字及读懂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诗《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2、指名读,齐读。 揭示:俗话说:“一叶知秋”,诗中的“这红叶一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生齐答:秋天) 。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生齐读。揭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课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交流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大自然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文字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

2、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圈一圈作者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文字呢?对于我们的疑问,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3、我们先来交流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文字?(板书: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里的星星具体介绍的是哪一颗,云是哪种云呢?石灰石和花岗石是不同质地的石头。

1

4、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5、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出示第四自然段)

6、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

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

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7、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没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第一段)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他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第四段)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应……还应该……(第七段)

8、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9、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 准备好了吗?我们这就起航,去探索知识的广阔海洋,大船,出发,不过----

三、精读课文 【 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

2、别着急,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3、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4、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5、所以即使没有罗盘也难不倒有经验的水手,哦,黑夜里的大海上,我听到水手们说话了,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北极星一颗,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北方,(找到它就不会迷失方向)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出示齐读: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

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5、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第三段:云】

1、过渡:天上还有什么神奇有趣的文字呢?(云)文中具体介绍的是哪种云?(砧状云)正音。

2、师:砧状云到底什么样?找找书中的介绍。 教师补充:铁砧图片,砧状云图片

3、自己读课文,看懂砧状云告诉了我们什么?

4、交流:(书中语言: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点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5、飞行员看懂了大自然中云的文字,你也明白了吗?也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越听越这句子写的可真好啊,老师为什么这么夸?听——(不但说的很清楚而且说押韵,就像一小节的轻快、流畅的诗歌)

6、一起轻快的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7、你瞧,云这种文字不但神奇,还很重要呢?咱们的天气预报——就离不开云图的观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的气象知识或谚语吗?

8、观看更多关于云的图片

【小结学法,自读地书上的文字——石灰石、花岗石,体会神奇之处】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天书上的两种文字,细细读书,不仅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还体会到了大自然文字的神奇之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地书上的文字,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读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和自己体会到的神奇之处。

出示:自学《地书》上的两种文字,边读边圈划重点词句,读懂文字的含义和体会到的神奇之处。准备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交流【石灰石】

· 说收获——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 在城市里发现石灰石能说明什么呢?

·为什么“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指导:我们还可以用下来的句式理清思路。

3 出示:因为石灰石(由碎贝壳造成),而(贝类是海洋的居民),所以(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 神奇之处: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地质变化只有大自然的文字才能告诉我们

那么在森林发现花岗石,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说。

(森林里的花岗石从哪里来?冰川是神奇的搬运工,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 神奇之处:冰川和森林,遥远的历史变迁竟然是小小的石块透露的。这真是一块神奇的石头,你还知道哪些神奇的石头?(陨石、化石、钻石)

小结:真该好好读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大书,好好读读大书上的文字啊。

四、体会写法

1、过渡:同学们学到这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呢?这本来是一篇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章,但我们并不觉得深奥难懂,反而读来趣味十足,作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回顾课文,你学到了作者哪些写作高招?

2、交流: 运用拟人手法

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六自然段)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谁能再用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3、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出示补充伊林资料:

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五、学习最后一段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读读伊林的建议 齐读

总结谈话:观察、思考、实践是打开自然之书的金钥匙,希望每位同学都去追寻、获得,到广阔的自然中去学习、成长。

六、作业:

1、仿写一段

2、把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

4 附:

照样子,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上一篇:留学资金证明下一篇: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作文